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各国市场的逐渐放开,为了寻求和利用自身 的比较优势,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和运营。在这其 中,很多企业在进行海外经营时,一开始进入的是发达国家市场,而并不是进 入其它经济整体水平低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中国企业的这种逆向投资的 行为很难在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在本文中,笔者参考了很多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将进入模式选择的影 响因素的部分理论与中国企业海外运营的实践相结合,探讨中国企业进入发达 国家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本文指出,并购是中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 市场的主要进入模式,这主要是由中国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决定的,中国企 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主要是为了获得战略资产。同时,目标国家因素和母国因 素为中国企业的并购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文化 距离较大,以及我国企业国际运营经验的缺乏,这又要求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 时要重视整合的难度,提高并购成功的概率,同时也要培养中国自己的国际经 营管理人才。 目前正值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潮,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能够对国内 目前中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模式选择的研究有所补充,并能够对中国企业 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进入模式,影响因素,并购 ii abstract as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intensifies,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terprises go abroad for operation to seek and leverage their relative advantages. among the enterprises going abroad, many of them first choose marketpla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s the destination, instead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few theories o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re able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on the base of reviewing many literatures on entry mode and combining the factual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when chinese enterprises enter marketpla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merger and its necessary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bring up its own managers capable of do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hinese enterprises going abroad is a hot topic at present. the article is meant to provide some insight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when going abroad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keywords: entry mode, influencing factors, m&a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 人承担。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 人承担。 特此声明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 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 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学 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在以不以赢利为目的的 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 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 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 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学 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在以不以赢利为目的的 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 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导师签名:导师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1 第第 1 章章 引言引言 1.1 概述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各国市场的逐渐放开,为了寻求和利用自身 的比较优势,有实力的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和运营。中国的很多 企业,如海尔、联想等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排头兵,但这些企业在进行 海外经营时,一开始进入的是发达国家市场,而并不是进入其它经济整体水平 低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市场。这种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行为从一开始就饱受 争议,也引起了本文作者对此进行研究的兴趣。 但是中国企业的逆向投资的行为很难在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中得到合理的 解释,或者说,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通常并不认为这种逆向投资行为具有合理 性和可行性。国际上对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投资的研究很少,国内的研 究目前也很零星,这给本文的研究增加了难度。但是目前正值中国企业对外投 资的热潮,本文论题的研究也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本文中,笔者参考了很多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将进入模式选择的影 响因素的部分理论与中国企业海外运营的实践相结合,探讨中国企业进入发达 国家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笔者在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指 出了中国企业海外运营上的一些不足及应对措施。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能 够对国内目前对中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模式选择的研究有所补充,并能够 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1.2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与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与实施 改革开放近 30 年来,我国以“引进来”为主,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资金、技 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为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随着中国 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内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 “走出去”就成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 1979 年 3 月,国务院推出了出国开办企业的政策。1999 年底,党和国家领 导人提出了“走出去”战略。从这以后,在历届党的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上,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都反复强调实施“走出去”战略。党的 2 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实施“走 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比较有优势的各种所有 制企业对外投资,让更多的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 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资源,拓展发展 空间。 2004 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 政府工作报告 中也指出: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境外投资协调和指导,鼓励各类所有制企 业采取多种形式到境外投资兴业,拓展国际市场” 。 改革开放以来, “引进来”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中国通过“引进 来”在全球产业分工中赢得了一席之地。通过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吸引跨国 公司重组中国的生产要素,使中国的产业、市场、产品与国际市场对接,成为 全球化的一个积极参与者与受益者。但这种由外商投资整合中国企业和资源的 外向型发展是一种被动式的国际化进程。随着我们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和 发展阶段的演变, 这种被动式的外向型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由“引进来”战略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的战 略。这种双向战略的意义在于,在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中国必须通过提高 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渠道,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中进行资源优 化配置,实现产业升级,从而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因此, “走出去” 战略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走出去” 战略既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 也是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战略。 1.3 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现状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现状 根据商务部统计资料,截至 2006 年底,我国 5000 多家境外投资主体设立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共分布在全球 172 个国家(地区) ,对外直接投资累 计净额 906.3 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750.2 亿美元,占 82.8%,金 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156.1 亿美元,占 17.2%。2006 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 投资 176.3 亿美元,比 2005 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增长 43.8%。 从上世纪 90 年代到 2003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2003 年之后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以及随着我国企业经营实力的增强,对外直 接投资开始出现快速增长,2003 至 2006 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 率超过 60%,存量规模也不断扩大,投资覆盖的国家(地区)也有所增加。 3 0 50 100 150 200 25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图 1.1 1990-2006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商务部2006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 虽然这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目前对外直接投资 的存量依然偏小,只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 0.85%,与我国强大的经济实 力状况很不匹配。所以可以预测,在未来我国对外投资仍将会快速增长。 906.3 1592 3865.8 20512.8 12380 3813.2 6412.3 2934.8 1179 9673 8531.6 1181 中国 澳大利亚 日本 美国 英国 西班牙 荷兰 意大利 爱尔兰 德国 法国 丹麦 图 1.2 2006 年末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比较(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商务部2006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 从对外投资地区分布上来看(如表 1.1) ,我国企业投资区域比较集中,并 且绝大部分还是投资于发展中国家。2006 年进入发达国家的投资流量仅占当年 4 的 5%稍多。 表 1.1 2006 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分布 洲别 投资额 (亿美元) 所占比例 主要流向国家(地区) 洲别 投资额 (亿美元) 所占比例 主要流向国家(地区) 拉丁美洲 84.7 48.0% 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 亚洲 76.6 43.4% 中国香港、新加坡、沙特阿拉伯、蒙古、伊朗 等 欧洲 5.9 3.4% 俄罗斯、德国、英国、爱尔兰 非洲 5.2 2.9% 阿尔及利亚、赞比亚、尼日利亚、苏丹、南非 北美洲 2.6 1.5% 美国、加拿大、百慕大群岛 大洋洲 1.3 0.8% 澳大利亚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商务部2006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整理) 5 第第 2 章章 进入模式的概念和分类进入模式的概念和分类 一个企业要将其产品或经营活动向海外市场发展,就必须选择某种进入模 式。进入模式对企业国外经营成功与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海外市场 进入战略即正确选择进入国外市场的模式,是国际企业管理研究的前沿问题。 美国著名学者富兰克林r鲁特(franklin r. root) (1994)给进入模式 下的定义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一种系统性的安排,通过这种安排,公司的 产品、技术、人员技能、管理或其它资源进入国外市场成为可能。1国际市场进 入是一个广泛而全面的计划,会牵涉到企业战略、资源等,以期在未来足够长 的一段时间内在目标国或全球市场上获得持续的增长。 鲁特将进入模式分为出口、契约、投资三种模式,如表 2.1 所示。 表 2.1 进入模式分类 间接出口 indirect export 出口进入模式 export entry modes 直接出口 direct export 许可经营 licensing or franchising 合同制造 contract manufacture 管理合同 management contract 技术协议 technical agreement 服务合同 service contract 契约进入模式 contractual entry modes 非贸易安排 countertrade arrangement 合资企业 joint venture 投资进入模式 investment entry modes 全资子公司(包括新建和并购)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1 富兰克林r鲁特(franklin r. root)著,古玲香译,国际市场进入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6 页。 6 2.1 出口进入模式出口进入模式 出口进入模式是指企业将该产品出口到目标市场的跨国经营方式。出口进 入模式在形式上可以分为间接出口进入模式和直接出口进入模式。间接出口是 指国内企业通过将其产品销售给国际进出口贸易商, 从而实现海外销售的方式。 直接出口是指国内企业通过直接在海外市场拓展销售渠道来实现产品在海外市 场销售的方式。 通过出口将企业产品销往国际市场,拓展企业生存空间,无论是采用间接 还是直接的贸易方式,在跨国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中均被认为是比较保守、安全、 低成本以及在人员配置、产品供给和资金运用方面便于管理的一种海外市场进 入模式。同时它又是一种最迅速便捷的开拓海外市场的手段。尤其是在企业还 处于规模小、资金匮乏、海外市场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这一模式更是首选的方 式。 因此,出口进入模式一般被认为既是新兴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 营战略的第一步,又是所有企业在进入高风险以及不确定性市场时的试探性策 略。因此出口也被认为是一种国际化的学习经历。 但是出口进入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能及 时了解和掌握出口对象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通过出口商或当地代理商不能彻底 贯彻厂家的海外市场战略意图;容易受到高关税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损害;运 输成本偏高、时间较长等。 出口进入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归纳如下表: 表 2.2 出口进入模式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 劣势 风险低 人员、资金等运营成本低 迅速便捷 高度灵活 跨国初始经营者便于管理 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出口对象国的当地需 求,不能及时对当地需求作出响应 通过出口商或代理商不能彻底贯彻企业的海外 市场战略意图 易受到高关税和贸易壁垒的限制和损害 运输成本高、时间长 (资料来源:作者归纳整理) 7 2.2 契约进入模式契约进入模式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契约进入模式成为各国企业,特别是西方企业, 进入国际市场中越来越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契约进入模式是国际性企业与目 标国企业之间的一种长期非资产性的合作,涉及技术或人员技能从前者向后者 的转移。2 许可经营是契约进入模式的主要类型,是指本国公司(授权人)允许外国 公司(被授权人)使用其无形资产,如专利、商标、公司名等,同时获得版权 费或其它回报。 3许可经营的优势在于能够轻易的突破关税及进口配额等贸易壁 垒的限制进入目标市场,同时它比资本投资方式的政治风险低。但是,特许经 营缺乏对被授权人的有效控制,需要承担一定的名誉风险,另一个缺点就是很 可能培养出一个竞争对手。 合同制造是指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签订的产品供应合同,本国企业将 生产的工作与责任转移给了东道国企业,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国际市场的营销方 面。4这种方式的优势是本国企业通过租赁外国企业生产能力,节约自己为生产 业务而投入过多的资金。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这种国际间产品供应双方的合 同生产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所采用,这就是跨国公司的公司外包战略。 但是合同制造也很可能培养出潜在的竞争对手,也有可能失去对生产过程的控 制。 管理合同进入方式,是指在海外企业授权下,企业负责合同期限内的该海 外企业的经营业务;作为回报,本企业根据合同提取相应管理费和相应比例的 经营利润。5投入少是管理合同最大的优点,同时企业遇到的海外风险也比其它 契约方式小。 技术协议,是指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签订合同,向对方提供为技术进步而提 2 富兰克林r鲁特(franklin r. root)著,古玲香译,国际市场进入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8 页。 3 富兰克林r鲁特(franklin r. root)著,古玲香译,国际市场进入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99 页。 4 鲁桐等著,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年 6 月第 1 版,第 169 页。 5 鲁桐等著,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年 6 月第 1 版,第 170 页。 8 供的各种技术有偿咨询服务活动。6 契约进入模式中的服务合同及非贸易安排等类型都研究得比较少,本文中 也略去不提。 相对于资金实力、投资风险而言,以商标、专利等为主要内容的无形资产 状况,对企业是否采用契约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拥有一 定的无形资产优势却又缺乏更大的资金实力,契约方式是进入国际市场一种比 较理想的选择。相对于股权投资而言,契约式进入方式投资少、风险小的重要 特点,对于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而言,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属于这两个领域 的跨国公司比其它领域的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采用契约模式进入国际市场。 对我国企业而言,尽管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在以连年快速增长之态势 发展,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的无形资产经营尚处于初始萌芽阶段。 由于没有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优势,在未来几年中,绝大多数开展跨国经营的中 国企业都难以开展无形资产的特许经营等活动。 2.3 投资进入模式投资进入模式 投资进入模式是一种以所有权为基础得进入模式,公司通过在目标国家占 有部分或全部的所有权,将技术、人力、管理经验及其它产权转移到目标国家。 7公司可以采用合资企业的形式,与目标国家的本土公司分享所有权和控制权, 也可以采用全资子公司的形式,享有完整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投资进入模式与出口进入模式、契约进入模式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进行 股权参与,因而也得到了对目标国市场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更大管理控制权,从 而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进入模式的不足。比如,缩短了生产与销售在时 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减少了货运成本,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反馈,更好地提 供售后服务,能保护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等的秘密和有限制的使用,能跨越 目标国所设置的各种贸易障碍等等。 但是,投资进入模式在增强控制程度的同时,也必然使公司动用较多资源, 并由于在目标国市场卷入的深度和广度较前两种进入模式更强,而具有较大的 管理难度、较小的灵活性和较大的风险,如货币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等。 6 鲁桐等著,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年 6 月第 1 版,第 170 页。 7 张一驰、欧怡,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述评,经济科学,2001 年第 4 期。 9 投资进入的具体途径有新建和收购两种形式。 新建企业的特征是跨国经营企业独立地或部分地直接进行项目的策划、建 设并组织实施其经营管理运行。在新建方式下,企业所需资产可以在市场上通 过多方比较后购买,其价值的评估比较准确。另外,新建方式可以完全根据国 际企业的战略规划要求和实际经营需求来进行。如企业规模和地点、管理组织 与管理制度、人员安排、业务选择等。从投资的成功率来看,新建方式要高于 收购方式。新建方式成功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完全根据本企业战略规划的要 求和实际经营的需要进行,在新建企业里内部管理上的障碍较少。但新建方式 突出的特点是,需要从事大量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因而速度慢、周期长。 并购是指东道国境外投资者并购东道国境内企业的股权或资产,或通过其 已在东道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并购其它东道国境内企业的股权或资产,以及其它 获得东道国境内企业控制权的行为。8一般来讲,并购可以快速获得现成的生产 能力、技术和品牌,迅速生产产品,并进行产品的销售。但是并购后的整合工 作往往难度很大,特别是在跨国并购中,由于文化差异、法律差异等,更会增 加并购整合工作的困难。 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建方式和并购方式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又是相互对 立的。所以,新建方式的缺陷往往是收购方式的优点;同样,新建方式的优点 往往是收购方式的缺点。作者对新建和并购的优势和劣势总结如下表。 8 鲁桐等著,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年 6 月第 1 版,第 223 页。 10 表 2.3 新建海外企业和并购海外企业优劣势比较 新建海外企业 并购海外企业 优势 劣势 优势 劣势 东道国法律和政策 上的限制较少,也 不易引起当地反感 情绪 在多数国家,创建 比并购的手续简单 一些 在 东 道 国 新 建 企 业,常能享受到一 些优惠政策 与并购相比,没有 历史包袱、人员重 新安排等问题 不会涉及到整合, 后续工作比并购简 单 建设周期较长, 开业比较慢 需要新建销售渠 道,进入当地市 场慢 需要进行营销活 动来在当地建立 品牌 不利于迅速进行 跨行业的经营以 及实现产业与服 务的多样化 需要大量从无到 有地招募人才 可以获得现成的 生产能力、 技术和 品牌, 迅速生产产 品 可利用现成的销 售渠道, 较快进入 当地市场 减少市场上的竞 争对手 可迅速扩大企业 规模、 经营范围和 地点 获得对企业发展 非常有用的技术、 专利和商标等无 形资产, 增强企业 的核心竞争力 难以准确评估被 并购企业的真实 情况, 可能导致并 购支出超出预期 受东道国法律和 政策限制因素较 多 有时会引起当地 的反感情绪或者 舆论的抵制 并购后的整合往 往难度很大, 并且 整合成本难以预 料 可能会涉及到被 并购企业的历史 遗留问题及人员 的重新安排问题 (资料来源:作者归纳整理) 截至 1991 年底,新建方式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中约占 78%,并购占 22%。92003 年,企业以并购的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 5.1 亿美元,占当 年对外直接投资的 18%。从这两个数据中可以大体证明:1979-2003 年,新建 方式在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方式中占主导地位,大概占到投资总量的 80%。2004 年是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里中国企业进行大量海外并 购, 使并购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 从 2003 年的 18.0%跃升至 31.8%。 2005 年保持了这一势头, 并购比重上升至 53%。 2006 年我国企业通过并购方式 9 罗龙等,关于我们跨国经营的若干思考,世界经济,1993 年第 5 期。 11 实现的直接投资 82.5 亿美元,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占当年流量的 39%。10从这 些数据里,我们可以看出,并购正在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采用的主要进入 模式。 10 2003、2004、2005、2006 年的数据分布来源于商务部当年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 公报 。 12 第第 3 章章 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研究文献综述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3.1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研究成果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研究成果 对进入模式的研究,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究关注的首先是发达国家 的公司和相关学者,研究得出的成果主要有交易成本理论、组织能力理论、折 衷理论和演进理论。 一、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交易成本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nderson 和 gatignon(1986) 。该理论在 进行选择模式分类时,强调以控制程度来分类,研究的进入模式包括合同进入 模式(主要是特许经营)和投资进入模式(合资企业和全资子公司) ,公司对上 述进入模式的控制度是递增的。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公司产品、国 际运营经验、东道国国家风险等。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分析上述影响因素, 选择最佳控制程度的进入模式, 从而达到交易成本最小化和长期效率的最大化。 该理论对解释制造业的公司和服务业的公司都同样有效(erramilli 和 rao, 1993) 。但它忽略了公司战略对决策的影响,不能解释单个决策本身并不能达到 交易成本最小和效率最大的结果。 二、组织能力理论(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nalysis) 组织能力理论对交易成本理论有补充作用,代表人是 madhok(1997) 。组 织能力理论强调的是资源承诺,选择的影响因素与交易成本理论大致无异,但 解释的角度不一样。组织能力理论认为公司选择的进入模式是最能够转移和利 用资源的模式。该理论强调了组织的能力,认为如果公司的资源的隐含性强, 公司的资源就很难通过交易的方式来转移,或容易被他人模仿而丧失价值,公 司会选择自建全资子公司的形式。如果公司不具备所有的资源,公司可以通过 合资企业或并购的形式获得其它公司的资源,增加组织的能力。 这一理论的前提相对宽松,解释面可以更广一些,它的局限性与交易成本 理论相同。 三、折衷理论(eclectic theory) 折衷理论很好地弥补了交易成本理论忽略公司战略因素的不足之处,代表 人物是 hill,hwang 和 kim(1990) 。 13 折衷理论提出了进入模式的三个内在特性:控制、资源承诺和传播风险。 该理论将环境因素、交易因素(知识价值和隐含性)和战略因素(规模经济、 国际竞争集中度)综合考虑,认为:在交易成本方面,合资企业最小,新建全 资子公司次之,并购全资子公司最大;在组织控制成本方面,新建全资子公司 较小,并购全资子公司和合资企业较高;在总成本方面,新建全资子公司最小, 合资企业次之,并购全资子公司最大。 该理论相对前面两种更加成熟,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缺陷在于其研究的 进入模式比较少,只是局限于投资模式的比较。 四、演进理论(evolutionary theory) 演进理论认为企业进入外国市场的规模是随着企业国际经营的经验的逐渐 积累而不断变化的,基本遵循这样的轨迹: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在目标国设 立分支机构等)许可经营或直接投资建厂(从合资企业到全资子公司) 。解释 的依据是:当企业对外国市场了解不多时,企业不会贸然使用资源承诺程度高 的方式;随着企业国际经营的经验增加,企业对该国市场的投入就会增大,也 就会要求控制度更高的进入模式。 这一理论的优点在于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行为看作动态的过程,而前述 的理论都是静态地研究某个选择决策。但这个理论只考虑一个变量国际运 营经验,将问题过分简单化了。认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存在一定的演进轨迹的 学者有 johnson 和 wiedersheim(1975)等。 3.2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研究成果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研究成果 同时国际上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模式的研究,但是以发 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为对象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进入另外的 发展中国家市场,而很少涉及它们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最先对发展中国家跨国 公司的研究是由哈佛大学刘易斯 威尔斯教授在 20 世纪 70 年代进行的。 先后产 生的研究成果有小规模技术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和技术 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刘易斯 威尔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 的,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在三个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一是拥有 为小市场需要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二是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 14 中具有优势,这些民族产品的生产往往利用当地的资源,在生产成本上具有优 势;三是低价产品营销战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寻求工资水平比本 国更低的劳动力,并尽可能的减少产品的促销费用,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 场占有率。 二、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该理论是国 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 接投资倾向取决于其经济发展阶段和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 区位优势。邓宁通过对 67 个国家在 19671978 年间的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和能力 大小取决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即一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该国经济 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 优势和区位优势存在较大差别,从而对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产生重大影响。 三、技术地方化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 1983 年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该 理论认为,即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在规模小、标准技术以及 劳动密集型等方面,但是其技术的形成过程中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 该理论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家竞争优势,而且强调形成竞争优势所 需要的企业创新活动。这种创新往往受当地的生产供给、需求条件和企业特殊 的学习条件的直接影响。与刘易斯 威尔斯的技术被动论相比,拉奥的理论更前 进一步。拉奥强调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国技 术的改进、消化和吸收不是一种简单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过程,而是对技术的消 化、引进和创新,正是这种主动创新活动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0 世纪 90 年代初,英国坎特维尔和托兰提诺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 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该理论认为, 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与扩大,这 种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其 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现有的技术能力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 定因素,也是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的重要 因素;从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逐渐变化的,并且这种变化是可以预测的。 15 3.3 国内关于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研究成果国内关于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研究成果 国内对进入模式的研究比较少,研究中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模式选 择问题的则更为零星。 许晖(2003)的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 以荷兰中资 企业的实证分析为例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进入荷兰市场的进入 模式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该篇文章通过调查 问卷,得出中资公司在荷兰的投资动机排在前两位的是获取国外市场信息和根 据母国的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其它业务发展创造条件;影响中资公司国际市场进 入决策的外部因素包括东道国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在东道国市场的贸易或生 产成本等;内部影响因素则包括公司从事海外经营的经验和公司开拓国际市场 的总体目标等。 张一驰(2003)的我国两岸三地对美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一项基于数 据的分析报告 ,则是在分析 19741994 年间已有数据的基础上研究我国两岸 三地的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进入模式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兼并和收购是两岸三 地对美直接投资最主要的进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们两岸三地企业对 美直接投资的战略性资产获取动机。 16 第第 4 章章 中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动因分析中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动因分析 4.1 发达国家市场特点发达国家市场特点 发达国家一般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门 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市场容量大、科学技术发达,而且对 外资限制较少。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制为企业持续、稳定的经 营提供了保障,发达的资本市场也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便利。但发达国家消费 者很在意产品的质量,讲究品牌,对产品的安全尤其重视。发达国家技术人才 集中,支持性基础设施完善,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很高的生产效率,这为研 究开发活动和新技术的产生及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世界范围内绝大部 分新技术和新发明都集中在发达国家,新技术在市场上的应用也从发达国家开 始。发达国家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大部分企业拥有专有知识产权,市场上竞 争激烈。相比较其它国家市场而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发达国家市场上运营 难度要大很多。 4.2 中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动因中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动因 那么后起的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向发达国家投资呢?按照英国著名跨国公司 专家约翰 邓宁(1994)的观点,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动机一般有四种类型:自 然资源寻求型(natural resource-seeking) 、市场寻求型(market-seeking) 、效率 寻求型(efficiency-seeking)和战略资产寻求型(strategic asset-seeking) 。11 一、自然资源寻求型 - 旨在获得稳定而相对便宜的原材料的投资活动 自然资源寻求型的海外投资在西方跨国公司的投资历史中一直都占有很重 要的地位。自然资源寻求型的海外投资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一是在海外寻求 国内稀缺的资源;二是维护原料来源的稳定性;三是利用生产区位优势。本国 自然资源的稀缺(如石油、森林)和工业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类似英国、荷 兰、比利时这样的欧洲国家,将海外资源的开发与经营,视为维系本国经济发 11 john h. dunning, “re-evaluating the benefi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vol.3, no.1, pp23-52, february, 1994. 17 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自然资源寻求型投资成为这些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端。 壳牌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等持续至今的百年企业,都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对 外直接投资历程的见证。 改革开发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钢铁等资源的需求也激增。而 我国的石油产量和用来生产钢铁的铁矿石产量都严重不足,据预测,未来 20 年 内, 中国工业化进程所需的石油、 天然气将至少出现上亿吨的供给缺口。 到 2020 年,中国发展必需的 45 种大宗矿产资源,将只有 6 种能够自给自足。12对资源 的渴求驱动着我国很多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寻找自然资源,这是我 国企业自然资源寻求型对外投资。 二、市场寻求型 - 是以占据和扩大海外产品市场为目的的投资行为 市场寻求型是跨国公司海外经营中最重要的动因之一。市场寻求型投资也 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 (1)规避贸易壁垒型。关税、进口配额、技术标准、安 全政策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是主权国家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贸易壁垒使 企业原有外销市场受到威胁。跨国公司为了保护出口市场,往往通过在当地投 资建厂,将生产基地转移到目标国,当地生产,当地销售; (2)开辟新市场型。 当一个企业感到现有市场饱和或趋于饱和时,便会想办法开拓新的市场,这时 候它们往往会关注国际市场,对外投资,进行产品的国外生产; (3)跟随行动 型。在一些寡头垄断突出的行业,由于每个寡头都在市场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 位,它们的任何行动都会影响到其它寡头厂商。因此,每个厂商对对方的行动 都很敏感。为了维持自己与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厂商往往采取“跟 随领头者”的行动。 近年来,关于我国企业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很多企业为了规避贸易摩擦, 开始走出国门对外投资。同时,在我国某些行业,产能很充足,而市场容量也 趋近饱和,如家电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为了进一步发展,就会在海外投资, 寻求海外市场,这是我国企业市场寻求型对外投资。 三、效率寻求型 - 旨在通过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经 济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效率寻求型的市场进入战略追求整个生产体系的效益最大化,为了这一前 提,甚至会牺牲局部利益。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发展的一 个重要趋势是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它是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将生产过程的不同部分,包括各种职能,设置在全球范 12 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1 版,第 45-46 页。 18 围内的不同地点,以利用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差别带来的好处。这种一体 化的国际生产体系的兴起, 是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做出的反应, 尤其是跨国公司通过对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全球性最优配置来寻求增强竞争优 势。 我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直接介入当地的经营和管理,可以积累跨国经营 经验和提高管理技能,同时也可以协调企业在全球的经营活动,提高运营效率, 这是我国企业效率寻求型对外投资。但由于我国企业大规模对外投资还处于初 始阶段,对外投资的数量还比较有限,目前效率寻求型的对外投资还不多。 四、战略资产寻求型 - 全球范围内追逐战略资产以获得新的所有权优势 战略资产的定义最早是由邓宁在 1993 年提出。 13邓宁将资产分为两种类型: 自然资产(natural assets)和战略资产(strategic assets) 。自然资产是自然界产 出的结果,包括自然资源和未经培训的劳动力。战略资产是在自然资源基础上, 经过后天努力而创造出来的基于知识的资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战略资 产可以是有形的,如物质资产和财力资产;也可以是无形的,如专有技术、商 标、商誉、组织能力、制度文化等。换言之,战略资产是指那些包含在人、所 有权、制度和物质能力中的知识、技巧、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及组织能力。所有 的战略资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知识。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和资产的市场正 日益变得开放,拥有这些资产的企业可以进行买卖。在追求提高竞争力的过程 中,跨国公司对获取战略资产,即主要的创造财富的资产和公司竞争力的关键 源泉,赋予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可以将对外直接投资(fdi)作为获取 战略资产和提高公司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由于起步较晚以及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等因素, 我国企业很少拥有核心技术, 而核心技术大多数掌握在发达国家的企业手里,我国企业通过并购发达国家企 业可以获得核心技术和品牌价值,这是我国企业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投资。 由于自然资源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进入发展中国家更容易抢占当地市场, 所以自然资源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动机会引导中国企业更多的进入发展中国家 投资。我国效率寻求型对外投资目前还比较少。先进管理经验、先进技术等战 略资产等则多数被发达国家企业掌握,中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投资获得战略资 产会有很大的益处,所以战略资产寻求型动机会引导中国企业更多的进入发达 国家。 13 john h. dunning,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wokingham, england and reading, mass: addison wasley, 1993. 19 许晖(2001)在对 40 家驻荷兰中资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后,在中资机构在荷 兰的投资动机和目的这一项中, “掌握技术和管理技能”这一动机排在了很靠前 的位置。14虽然样本数量比较少,荷兰也只是发达国家的一个代表,但管中窥 豹,问卷结果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表明我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动因。 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获取竞争优势,表明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利 用优势的过程,而且也是构筑新的竞争优势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型竞争 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不再以垄断优势为先决条件,拥有局部竞争优势的后发 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战略资产,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我国企 业的局部竞争优势是在与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中形成的。这些优势使一批企业 在技术相对成熟的行业逐步取得相对有利的竞争地位。这为我国企业进入发达 国家市场或整合西方跨国公司的弱势业务提供了可能。由于我国企业是在产业 全球化过程中,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