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专业论文)先秦文献学研究.pdf_第1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先秦文献学研究.pdf_第2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先秦文献学研究.pdf_第3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先秦文献学研究.pdf_第4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先秦文献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文献学研究 中文摘要 古典文献学随着古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不断发展,形成了一条源远流 长、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先秦时期的文献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发轫期,在文献 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古典文献学古为今用的关系比较直接,所以 对它的研究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讨论一种学术,必须放到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中才不至于偏颇,本文从先秦 的时代背景入手,大致的归纳了当时的政治机构、经济结构与文化思潮;然后 对文字的产生,伴随着文字出现的文献典籍以及文献载体的演变做了详细的论 述;档案这个称谓直到清代才出现,可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档案的实体,文章 对先秦时期图书与档案的关系进行了梳理。 文献整理是文献学的基本任务,本文在第三、四两章中对文献整理的内容、 思想和方法做了系统研究。首先,以汉书艺文志为蓝本,归纳出先秦文 献整理的形成过程和内容,并总结出先秦时期人们文献整理时的指导思想( 如 多闻阙疑、信而足徵、述而不作等) ,然后,有重点的论述了先秦时期文献整理 的方法,包括注释、编纂、辨伪、校勘。 文献的传播和收藏是文献的两个重要社会属性,在第五章中详尽地分析了 先秦文献传播的有利条件、途径以及文献传播对东南蛮夷地区的影响;先秦时 期已经出现了文献的收藏,文章从官方藏书和私人藏书两个方面,对先秦时期 的文献收藏做了总结,并对先秦时期人们对于藏书的利用做了简要的概括。 文献学是一个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 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所以先秦时期的文献学作为古典文献学的源头,有着至 高无上的历史地位,文章最后一章对先秦文献学的历史地位做了客观的评价。 整个行文中又贯穿了出土的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对研究先秦文献学的影响 和意义。 【关键词】先秦文献学;古典文献学;文献学;文献 先秦文献学研究 a b s t r a c t 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h a sc o m ei n t ob e i n gw h e nt h ea p p e a r i n go ft h ed o c u m e n t s ,a n d c l a s s i c a l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h a sal o n gh i s t o r y p r e q i nd y n a s t yi st h et i m e so ft h e p h i l o l o g yi nb u d , a n dh a sp i v o t a lf u n c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s t u d yo fc l a s s i c a l 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 , s o ,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o fp r c - q i nd y n a s t yi s n e c e s s a r y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t 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i si m p o r t a n tt or e s e a r c h i n go fs c h o l a r s h i p t h i sa r t i c l e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 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 , i n c l u d i n g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 a n dc u l t u r e t h e n , t h e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t h ep r o d u e t i o no fc h a r a c t e r sa n dd o c u m e n t s , 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d o c u m e n t sc a r d e r 们1 ee n t i t yo ff i l eh a sa l r e a d y a p p e a r e di np r o - q i nd y n a s t y ,b u 4t h et e c h n i c a lh a da p p e a r e dt i l lm a n c h ud y n a s t y , a n dt h ea r t i c l ec o m b s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b o o ka n df i l ei n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 d o c u m e n t a t i a r r a n g e m e n ti st h eb a s i co f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 , s o t h et h i r da n d f o r t h c h a p t e r ss t u d yt h ec o n t e n t s ,t h o u g h t sa n dm e t h o d so f t h e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a r r a n g e m e n t f i r s t , t h ea r t i c l ei n d u c e st h ec o n t e n t so f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a r r a n g e m e n to fp r c - q i n d y n a s t y , a n ds u m m a r i e st h et h o u g h t o f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a r r a n g e m e n to fp 静q i n d y n a s t y , t h e n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m e t h o d so f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a r r a n g e m e n to fp r e - q i n d y n a s t y , i n c l u d i n ga n n o t a t i o n , c o m p i l e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f a l s ea n dc o l l a t i o n s p r e a d i n ga n dc o l l e c t i o na r em a i ns o c i a la t t r i b u t e so fd o c u m e n t s c h a p t e rf i v e a n a l y z e st h eb e n e f i c i a lc o n d i t i o n s ,w a y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s o u t h e a s tr e g i o no f d o c u m e n ts p r e a d i n g ;d o c u m e n tc o l l e c t i o nh a sa l r e a d ya p p e a r e di n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 , a n dt h ea r t i c l es u m m a r i e sd o c u m e n tc o l l e c t i o no f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f r o mo f f i c i a l l i b r a r ya n dp r i v a t el i b r a r y , t h e n , g e n e r a l i z e st h ee x p l o i t a t i o nt ol i b r a r yo fp e o p l ei n 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 a st h es o u r c eo f c l a s s i c a l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 , 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o f 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h a sa p r o m i n e n tf u n c t i o n t h ea r t i c l em a k e sa no b j e c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o nt h eh i s t o r yp o s i t i o n o f t h e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o f 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i n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 s p r o u td o c u m e n th a sa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r e s e a r c h i n go nt h e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o f 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 , w h i c hp i e r c e st h r o u g ht h ew h o l ea r t i c l e i k e y w o r d s l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 o ft h e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 ;c l a s s i c a l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 ; 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 ;d o c u m e n t s i i 先秦文献学研究 i i 选题意义 1 引言 这次选题是在我的导师王国强老师的博士学位论文汉代文献学研究的影 响和启发下确定的。 先秦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源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 文字乃至科学技术,无不溯源于先秦,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史册的第 一页。冯友兰先生讲中国哲学史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先秦,称为“子学时 代”,后一段是汉以来,称为“经学时代”,这无疑又告诉我们先秦是中国学术 上最早的一段,是后来各种学术思想的源头。笔者对近些年来文献学研究的论著 进行搜集整理,发现尽管大家对先秦学术的各方面都进行过整理和论述,但是, 却没有一部详尽的著作对先秦的文献学进行梳理。 任何一种学术都有一个历史发展、积累的过程,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必须在 前人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前进。就古典文献学而言,不少历史经 验、方法和成果,古为今用的关系比较直接,因此能否充分发掘、总结、继承古 文献学的遗产,取得借鉴,对古文献学的发展来说,尤其显得迫切和重要,不仅 关系速度的快慢,而且关系到水平的高低。于是,发愿做成此篇论文,以期能得 到大家的指点。 i 2 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先秦文献学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使散乱、零散的资 料有序化、条理化,尤其是对由于时空久远而形成的有争议的问题,运用考古与 文献相结合( 即由王国维首先提出的“二重证据法”) 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考证。 本文主要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综合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方法, 必要时又运用考古和文献相结合的方法。 i 3 研究现状 因为它的源头性和元典性,对于先秦文献的研究很早就有,远至汉代今古文 经学之争,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都是围绕着先秦文献典籍进行的, 而且在封建社会时期,每一次新学说的出现都是从对先秦文献典籍重新阐释和解 说开始的。但是,对于先秦文献学的研究,也只是在对注释、编纂、辨伪等文献 整理方法研究的同时,偶有涉及,并没有展开而形成一定的理论性,更别说对先 秦时期的文献学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了。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战国秦汉简册与帛书的大量出土,学风从疑古转而变成 了信古,被怀疑和摧毁的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古史又重新登上了学术的舞台。又 先秦文献学研究 随着西方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的引入,给我国的文献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 力。 中国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专著中国文献学概要( 郑鹤声、郑鹤春,上 海商务印书馆,1 9 3 0 年) 问世后,文献学方面的著作开始层出不穷的涌现,如 中国文献学( 张舜徽,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 、文献学讲义( 王欣夫,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 、校雠广义( 程千帆、徐友富,齐鲁书社,1 9 9 1 年) 、 中国文献学新编( 洪湛侯,杭州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 、文献学概要( 杜 泽逊,中华书局,2 0 0 1 年) 等,这些著作均以探讨文献学学科、方法发展史和 通论文献学为主,对于先秦文献学大多是一笔带过。其中,把先秦文献学作为一 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研究的论著比较少,主要有:孙钦善的中国古文献学史, 该书参照古文献学史的分期,在第一章中对先秦做了很大篇幅的论述,该部分首 先对于先秦文献典籍的产生,保存和整理做了概述,然后对孔子、孔子后学以及 先秦诸子在文献整理方面所做的贡献做了详细的论述,该章以人物对文献学的贡 献为主题取径,论述翔实严密;中国文献学新编( 洪湛侯,杭州大学出版社, 1 9 9 4 年) 的第三编历史编中,作者把文献学按照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结合历史 朝代划分段落,分为先秦、汉、魏晋至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近当代 八期加以叙述。作者从文献载体类型、文献整理实践、文献的特点和文献的散佚 四个方面对先秦文献学进行论述。 人们大多是取某一个方面对先秦时期的文献学做一探讨,所以对先秦文献学 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章很多,下面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对于先秦文献学研究的现 状。 ( 1 ) 关于先秦文献载体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论著很多,影响比较大的主 要著作有钱存训的书于竹帛( 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4 年) 和中国纸和印刷 文化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 ,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 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 ,刘国钧的中国书史简编(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8 2 年) ,来新夏等著的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 , 其中,对先秦时期文献的载体类型和演变都做了详细的论述。论文类有刘光裕, 陈静的最早书籍与简书( 出版史料,2 0 0 5 第1 期) 等。 ( 2 ) 对先秦时期的阐释学的研究。主要论著有周光庆的中国古典解释学 导论,周裕锴的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和董洪利的古籍的阐释,对先秦时 期的阐释学都有很大篇幅论及。汤一介的论文论中国先秦解释的三种模式( 北 京行政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1 期) ,对先秦阐释学的三种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在对先秦时期阐释学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孟子的阐释学理论:知人论世的 历史阐释和以意逆志的心理阐释,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很多,包括陈鹏的“以意 逆志“知人论世”浅析( 胜利油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 0 0 1 年第1 期) ,邓新 华的“以意逆志”论一中国传统文学释义方式的现代审视( 北京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 0 0 4 年第4 期) ,徐桂秋的论孟子与先秦诗学阐释学( 社会 2 先秦文献学研究 科学辑刊,2 0 0 4 年第3 期) ,谢旭的关于孟子“以意逆志”理论的释析( 西 安联合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l 期) ,周光庆的孟子“以意逆志”说考论( 孔 子研究,2 0 0 4 年第3 期) 等,均对孟子的两种阐释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3 ) 关于先秦文献编纂的研究。主要论著有曹之的中国古籍编撰史( 武 汉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张关雄的先秦时期我国档案文献编研工作略述( 河 北图苑,1 9 9 2 年第3 期) ,张如法的孔子一中国第一个伟大的编辑家( 周口师 专学报,1 9 9 4 年第2 期) ,黄中业的孔子对档案文献编纂理论的贡献( 史学 集刊,1 9 9 5 第4 期) ,朱瑞芬的略论孔子档案文献编纂及其特征( 山东档案, 1 9 9 7 年第6 期) ,楼波的孔子的编辑活动与对三代文化的整合( 台州师专学 报,1 9 9 9 年第2 期) ,曹之的先秦两汉图书编撰考略( 贵图学刊,2 0 0 0 年第 1 期) ,刘耿生的孔子编纂档案的历史贡献( 档案学通讯,2 0 0 1 年第6 期) , 龙丽旭的试论先秦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及其编纂思想(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 0 0 2 年第1 期) ,夏明宇的孔子的编辑生涯和编辑思想论略( 重庆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 ,朱瑞芬的孟子文献编纂理念的当代价值 ( 档案时空,2 0 0 3 年第8 期) ,赵茶香的孔子编辑活动与编辑思想( 新闻爱 好者,2 0 0 3 年第1 2 期) ,李淑芳、路风英的管窥孔子档案文献编纂及其成果 ( 管子学刊,2 0 0 5 年第1 期) 等。 ( 4 ) 关于先秦文献传播的研究。主要论著有何成轩的儒学南传史( 北 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 ,李瑞良的早期图书流通的开拓者一孔子对图书流通 的贡献( 出版科学,1 9 9 8 年第4 期) ,廖声武的论先秦时期儒家的传播思想 ( 新闻与传播研究,2 0 0 0 年第3 期) ,闻娱、张翅的先秦时期传播活动略论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2 年第1 期) ,骈慧娟的从三种 看先秦文献的传播(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3 年第4 期) , 陈燕、张文彦的孔子的传播活动与传播思想探析( 齐鲁学刊,2 0 0 3 第6 期) 。 ( 5 ) 关于先秦文献收藏的研究。主要论著有任继愈主编的中国藏书楼 ( 辽宁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 ,傅璇琮、谢灼华主编的中国藏书通史( 宁波 出版社,2 0 0 1 年) ,刘渝生的中国藏书起源史( 江西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 , 徐自强的中国图书馆起源初探( 四川图书馆学报,1 9 8 3 年) ,李更旺的关 于中国古代图书馆起源的若干问题( 四川图书馆学报,1 9 8 5 年第3 期) ,谢灼 华的中国图书馆和图书馆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 。 ( 6 ) 关于专人专书的文献学成就研究。论著主要有李广德等写的孔子文 献学思想和方法研究(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 0 0 4 年第5 期) ,王纯的孔子对 文献学的贡献( 图书与情报,2 0 0 0 年第2 期) 和孔子在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 的地位和作用( 津图学刊,2 0 0 1 年第3 期) ,裴传永的论子夏在中国经学史 上的地位( 中国哲学史,2 0 0 5 年第1 期) ,( 日) 金谷治写的苟子文献学研究 ( 日本大学院纪要,卷四,第一期,1 9 5 1 年3 月) 。 先秦文献学研究 1 4 先秦时期的时代背景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人类的社会组织而言, 大致经历了原始群、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等阶段,最终, 在四千年前,也就是大约在公元前2 0 7 0 年,禹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于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正式产生了。 至今未发现直接出自夏王朝的文字资料,所以对夏朝的社会状况与历史变迁 的了解,人们还只可依靠有限的传说。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c 。测定为公元前 2 0 8 0 年- 1 6 2 0 年,与传说中的夏代接近,位置也跟传说中夏代的疆域符合,因而 考古学家认为属于夏文化的遗址。目前,历史上存在夏文化已经被多数史学家认 可。 夏朝从禹到桀灭亡,一共传了1 4 代,1 7 王。夏朝末年,在它东边的小国商 的力量日益壮大,在大约公元前1 6 0 0 年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商朝 是奴隶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也是第一个有文献可考的王朝,据史籍记载, 到了商朝,农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农业生产工具得到了改进,除了木石农 具之外,还大量的采用蚌器和骨器,并且当时的人已经学会用青铜制造器皿,进 入了青铜器时代。 在国家形态方面,商朝显然比夏王朝要进步,权力机构已经相当完善,社会 的等级秩序也得以确立,它是一个典型的政教合一的王朝,国王既是最高行政长 官、军事首领,同时也是最高的宗教首领,国家的政务和宗教大权都操纵在国王 手里。 商朝末年,在它西边的小国周的力量崛起,经过公元前1 0 4 6 年的牧野之战, 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如果说商朝是处于国家的初期形态, 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中,那么历史发展到西周,国家的形态已经初具规模, 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依托于一套一套的礼仪规范,周人得以逐步摆脱蒙昧与 野蛮( 甚至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到西周才步入真正的文明) 。周朝 建立以后,社会有了暂时的稳定,生产也有了进步,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剥 削者与被剥削者的矛盾日益尖锐,奴隶制度开始动摇和没落,统治者的地位受到 了威胁。 平王东迁,意味着周王室的分裂与诸侯国的离心,这就丌启了中国历史上的 大动荡、大分化、大融合的时期春秋战国。根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 的一个概念轴心时代( a x i a lp e r i o d ,公元前8 0 0 年一公元前2 0 0 年) “1 ,即 用来指称古代世界各文明古国同时出现的几乎相同的思想形态和文明景观,中国 汉民族的春秋战国就是典型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被史学家称之为古之一大 变革之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礼崩乐坏,王室衰 通常所说的先秦时期,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何忠礼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上海古籍 f ;版社,2 0 0 4 ; 3 1 2 ( 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魏楚雄等译历史的起源与日标北京:华夏版杜1 9 8 9 ;8 4 先秦文献学研究 微,政权下移,诸侯称霸,大夫执政。 春秋时代,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开始由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转型,周王室开始衰微,到了末期,宗法制度已走向崩溃,世秉国政 的公族已越来越腐朽和无能,于是形成“礼坏乐崩”,“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 子不子”的混乱局面。据鲁史春秋记载,春秋2 4 2 年间,列国问战争4 8 3 次。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春秋之中,弑群三十,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有 得社稷者不可胜数。”据文献记载战国二百五十余年间,发生大小战争二百二十 余次,孟子离娄上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描 述的就是这个时代的状况。这个时期战争之多,死伤人数之多,都超乎常人的想 象,公元前2 6 0 年,秦、赵长平大战,赵兵饥饿4 6 日,阴相杀食,秦大将白起 大败赵军,坑杀赵兵4 0 余万人,这是战国史上最大,也是最残忍的一场战争。 在大行不义之战的同时,还广施滥刑重典,横征暴敛。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 用的名目繁多的残酷刑罚,远多于此前时代的“五刑”之说。还有从上到下的层 层盘剥,尤其是那些“无定时、无定数、无定物”的“恶税”,使人民“解冻而 耕,暴背而褥”,却“无积粟之实”,“道路有死人”,老子云:“民之饥,以其 上食税之多也。”总之,这是一个兼并战争频繁、人伦关系混乱、滥刑重典、横 征暴敛的时代。 社会政治的长期动荡,必然在文化上有所反映。随着王官失守,学术也因之 下移,孔子曾经说过,“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 当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有了动摇,诸侯兴起。各诸侯国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地 位和力量,需要培植一批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士”,来做他们政 治斗争和经济管理的助手,执政者兴起了养“士”之风,为了让他们学会一套管 理的经验和方法,过去一直为高层统治集团把持的文化也不得不向“士”这一阶 层开放。由于社会上存在这样的需要,一批专门培养和训练“士”的大师应运而 生,私人讲学之风开始盛行。各类书籍的收藏和编写工作,也从王室史官的垄断 状态,转变为官私并举。由于“士”阶层的出现和壮大,列国重视人才,提倡思 想和言论自由,加上讲学之风盛行,城市繁荣、交通发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 第一个文化大发展、学术大繁荣的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所以,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个时期的进步,尤其是战国年间,开始进入铁器时 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自耕农经济形式形成。经 济发展的推动,兼并战争的催迫,使得各国不得不通过变法,强化自己的君主集 权政治,为中国走向统一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先秦文献学研究 2 先秦文献的出现及载体变迁 2 1 文字的起源及文献典籍的产生 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个最准确的标志,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也具有 同等的意义。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1 我国古代有很多文字起源的传说,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 圣人易之以书契,万民以治,百官以察。”孔安国尚书序说:“古者伏羲氏之 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影响最大的是 仓颉造字说,仓颉是传说里黄帝的史官,传说他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 因为他泄露了天地的机密。 当然,以上传说是不可信的,文字跟语言一样,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 逐步发展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东西,决不可能是忽然而成,更不可能出自一人之手。 文字产生之前,语言是人们的思维交际工具,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然而, 用口耳相传来积累和传播信息,就只能依靠接受者的记忆功能,十分不可靠。为 了避免这种缺陷,远古的人们就通过结绳、契刻、图画表意,以便使信息传之久 远,传递准确。所以,图画与文字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的图画比较复杂, 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图画日趋概括和简化,图画的意味逐渐减少, 符号的成分逐渐增多,最后终于产生了最早的文字。嘲 早在战国时代,苟子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苟子解蔽载:“故好书者众矣, 而仓颉独传者,一也。”鲁迅曾生动的总结过:“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 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 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的文字,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的。”0 1 这罩正 确的指出我国的文字是从原始社会的刻画记号与图画文字演变过来的,是大家共 同创制、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工具。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大约已有三千多年的 历史。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古代西南亚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其起 源距今都有五千多之久,但是这两种最古老的文字,在距今两千年前后都已消亡 了。而我国的文字,持续了近四千年,由甲骨而会文,而小篆、隶书、楷书,一 脉相承,从未中断过,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文献典籍产生的基本条件是文字,没有文字也就不可能有文献典籍的出现。 有了文字,就有了创造文献典籍的基本条件。文、献二字联成一词,出现在中国 古书上,是从论语开始的。论语八佾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1 1 ( 美) 摩尔根古代社会( _ 卜册) 卜海:商务r 4 j - 黼,1 9 9 7 年汉译本;3 0 【2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符号屡肯发现。1 9 6 3 年发掘 f 的西安半坡村出十的彩陶陶片和完整的陶器 面的各种 标志符号就足这一时期文字产生的典型,这为研究我国汉7 的起源,提供r 重要的直接资料。 1 3 1 鲁迅全集( 第六卷) 北京:人民文学 i 版社,1 9 7 3 ;9 1 6 先秦文献学研究 “1 由文字而产生文献,在中国大约是夏代,相当于公元前2 l 世纪,距今约四千 年左右。虽然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但许多文献资料 的记载可以作为夏代已经有文字和文献的旁证。比如国语晋语记载:晋文 公时阳人犹“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吕氏春秋先识览载:“夏 大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大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商朝后半期的甲骨文。 2 2 文献载体的变迁 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即已采用种类极多的书写材料供写作文书档案、历史纪 录、私人信函以及与鬼神和后代子孙交流之用,包括甲骨、金石、简册和帛书。 某些坚硬耐久,不易磨蚀的材料,主要用于永久性的记录与纪念庆典性的铭文, 易于湮失蚀灭的材料如竹、木、丝帛之类则广泛用来抄写书籍、文件及其他日用 文字。前一类材料用于延续许多代的纵向信息传递,后一类型的材料则主要供同 时代人之间进行横向信息交流。1 2 2 1 甲骨和金石 现存最早的文字刻于甲骨。随着殷商甲骨的大量出土,我国的古代史、文献 学、文字学的研究工作大放异彩。嘲 据不完全统计,出土的甲骨大概有十五万片以上。通过对这些甲骨的研究发 现,用于刻写的甲骨,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因其表面光滑,比较适合刻写, 而甲壳主要用龟的腹甲及背甲。甲骨文主要是用来占 的,因此,又被称为“b 辞”,当时,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十分的迷信,所以,对于各种生活活动 和政治活动都要求神问卜,有时,同一件事情还要反复占b 。除了占卜之用外, 甲骨文也有少数用来记事的文字,称为记事文。对于今天的古史研究来说,是最 可靠的原始材料。n , 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为“铭文”。有铭的青铜器多数是西周春 秋时代的遗物。商代的铜器虽然也带有铭文,但长篇铭文很少,一般只有几个字, 汉宋学者加注释时,都把“文”解释为典籍;“献”解释为贤人。“文献”这个词,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沿用, 但是足扩丈内涵之后的引申义,它现在包罗的内容很广,既包括备种文字记录,也包括各种声像记录在内 的诸多信息载体,而本文所讨论的文献,主要是指古代的图书、资料( 包括f f l 骨、金石、竹简、帛书) 。 1 2 】钱存训中固纸和日i 刷文化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2 6 嘲孔了生活的年代虽然比我们距商近的多,却发j f ;文献不足的感叹,对商代的情况知之不多,汉代的司马 迁在史记中只用丫两干八百六 。个字记载商朝六百年的历史,或许就是冈为商代史料的缺乏。我们现 在由十有,甲骨文史料,掌握的商代的情况远远超m 十孔予和一d 马迁。我们用甲骨文的记载,结合古文献、 考古发掘及其他史料,就能比较具体的将商代社会的情况描述小米。 州甲骨文丈致町分为二大类:贞卜文和记事文。非贞卜的记事文较少,有砦记事乃是贞卜文的一部分。甲 骨文中屉普遍的是祭祀、战争、b i 猪、旅行、疾病、风雨、吉凶和其他关十神炙、自然现象以及与人事有 关的记录。当帝f 需受决定或颅知祚当晚或卜h 内町能发生的祸祸事件时,通常使以甲骨来祈求批先或神 灵之助。贞卜完毕,贞人或祭师便将疑问、解答,以至b 后的缸验之辞,记载在甲骨卜。现存的呵1 骨文, 大多足这一类殷人祭祀和贞卜的记载。钱存训书十竹帛一j :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4 ; 1 8 - 1 9 7 先秦文献学研究 所含信息量不如甲骨文丰富。因此学术界习惯用甲骨文作商代文字的代表,而以 金文来代表西周春秋文字。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出土的商周有铭铜器总数有五千多件,铭文所包含的 单字约三千五百个,已能辨识的字约二千个。铭文中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涉及 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方面,是研究商周历史的最可信的资 料。 除甲骨和青铜外,古人还在石头上刻字。就文字记录的材料来说,石刻远胜 青铜。石刻文字通常较长,数量亦多,更易于模拓。青铜器虽较轻巧且可搬移, 但易于遗失或损坏,因之不易保存永久。石大而重,一般较难毁弃,载文的面积 亦较广,来源供给不乏,是一种较好的记录材料。嘲唐初于陈仓( 今陕西省宝鸡 县) 发现的十个石鼓,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石刻。对于这十个石鼓的年代,各学者 考证意见还不一致,但多数认为属于春秋时期的秦国为宜。墨子有:“镂于金 石”的话,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刻石已经相当流行。 2 2 2 简策和帛书 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石鼓文,只是记事性的档案材料,而不是以传播知识 为目的的书籍,直到竹木的出现。竹木的使用对于中国书籍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极 为重要与久远的影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正式书籍。m 简策最早何时在我国开始使用,学术界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钱存训先生认 为:“竹、木应用于书写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其时间必然很早。战国时代以前的 简策尚未发现,但由古代文字及典籍的记录中仍可看出,竹、木可能是中国最早 的书籍材料。“1 马衡对中国各种书写材料的分了三个阶段:( 1 ) 竹简、木牍:自 上古至公元3 世纪或4 世纪;( 2 ) 缣帛:自公元i j i f6 世纪或i ;i 5 世纪至公元5 世 纪或6 世纪;( 3 ) 纸:自公元前后直至现代。”1 由于用竹木简书写记事,比用甲骨、青铜、玉石等记事材料方便,竹木价廉 易得,便利了人们的著作;篇幅不受限制,可以作较长的文章;编连成册后阅读 存放也较便利,这就使得书籍的生产比过去容易得多。我国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 最初就是写在简策上而广泛流传的。中国文字的由上而下、由右及左的传统书写 【1 1 徐鸿修商周青铜器铭文概述文史哲 ,1 9 8 5 ( 4 ) 因为图书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而金石铭 文一般不会有这样的错误。 2 1 钱存训书于竹帛上海:世纪m 版集团、上海书店f i 版社2 0 0 6 ;5 3 1 3 1 古代文字之刻于甲骨、金石及印于陶泥肯,皆不能称之为“书”。书籍的起源,当追溯至竹简和术牍,编 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l i 的书籍册页一般。在纸发明以前,竹、木小仅足最普遍的书t ;材料。且在中 国历史i :被采用的时间,亦较诸j e 他材料更为长久,甚壁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问,简牍仍缔续用作书写。 其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无疑足竹、木盛产于中国,就地取材,价廉而易得,正如纸草之于埃及,叭叶之于 印度,陶此被普谴采用作为书写的材辩。钱存调书于竹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卜海书店出社,2 0 0 6 ; 7 1 - 7 2 关于书籍的起源,学术界一直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在此,笔者认为钱存训先生的见解比较合理,故 取此说。 【州钱存训书于竹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卜海书店 j 版社2 0 0 6 ;7 2 i s 马衡中国书籍制度变迁之研究图书馆学季刊,1 9 2 6 ( 1 ) ;2 0 1 2 0 2 8 先秦文献学研究 方式,即可能起源于竹木简牍;而且书本的版式以及与书有关的各种名词,同样 是起源于竹木简册,延用至今。 近年来,陆续有竹简出土,就古籍版本而言,所发现年代较早而内容较重要 的有1 9 9 3 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竹简八百余枚,其中有老子最早 的版本;另一批为1 9 9 4 年上海博物馆自香港购藏的先秦竹简古籍近百种,可能 同出郭店,内容涉及儒、道、兵、杂等诸家的著述,字数达3 5 万左右,都是现 存古籍较早的版本,也有很多为现已无存的佚书,其它如1 9 8 6 年甘肃天水放马 滩出土的木板吉地图3 块7 幅,为战国晚期秦国郏丘地方的地形图,是目前所见 时代最早的地图。 出土文献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帮助检验前人研究的成果, 对聚讼纷纭的是非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比如竹简上的字,古书上曾有用刀刻、 漆书的说法,从出土的实物来看,都是用墨书写的,刀的作用只是用来削去竹简 上写错的字。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的竹简中,有的简上留有刀削痕迹,有 的削去三四字,有的削去下半简,有些残笔还隐约可辨。在这座墓中还出土了一 只文具箱,除毛笔和笔筒外,还有铜削刀、刻刀、锯、小锛等物,这是古人用竹 木简写作时不可缺少的工具。用来编连竹简的编绳是什么材质的,对于这个问题, 人们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有的古籍记载说是“缥丝绳”或“青丝绳”,也就 是青白色的丝线;晋代苟勖穆天子传序中曾说当时发掘的古代竹书是用“素 丝编”,即白线编成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 韦编三绝”。对于“韦编”的解释也是颇有争议,有的解释为“熟牛皮绳”,但受 到许多专家的置疑,只是苦于没有物证。现在,随着历次出土的简策来看,有的 简上附有部分残存的丝绳,有的用绸条编联,还未见有用皮绳编联的,所以解释 为熟牛皮绳是一种误解。 对于帛书,古代文献中虽常常述及,但传世帛书却为极少数。直至最近的新 发现以前,只在中亚的少数遗址发现过若干残片,上面书有或长或短的文字。自 1 9 3 0 年以来,若干战国帛书和帛画相继发现于长沙,其中一部分通称为“楚缯 书”,写有文字并附有图画,另一些则有图无字。可见,在战国时期,帛书已经 被人们广泛使用。 墨予曾说:“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 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知之。”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就是依赖竹 帛得以流传至今的。 e l i 中国自远古以来,习惯用的直行的书写方式,可能就由于下列各种原阏而形成;首先,书写时,左手执 简,右手书写,埘此文:必须从卜到下;其次,竹简或木牍之纹理伞为直通上下;再则毛笔性质柔软由 上向下书写比较容易。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喇读直行的丈,较蒯读横行的文字更为迅捷。一个惯用右手 之人,必然写完一片后自然地将已写的一片放在右边, 耳将写好的各片逐一推向更远的左边形成一片自右 至左的文字。这种情况a f 能就足中国书写发浏读时由一f :到下连成行廊自右及左缀行成篇的由来。钱存训 书于竹帛:海:世纪出版集团,e 海书店 j 版社。2 0 0 6 ;3 4 9 先秦文献学研究 2 3 图书与档案 上古文字记载的内容多是记事性质的,如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都是属 于这一类的,其主要作用是为帮助记忆,以便需要时检查参考,其性质相当于后 世的档案。以后,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这些记录的材料可以改变成总结经 验、传授知识的工具,于是便出现了专为传授知识、供人阅读的著作。这样,图 书一词便出现了较新而又较窄的意义“1 中国的第一本书是周宣王时期( 公元前 8 2 7 一公元前7 8 2 年) 史官编的蒙童识字课本史籀篇,在此之前,所有的文献 都是档案典籍。 书籍与档案虽然都是文献资料,甚至有些书籍取材于档案资料,但在性质上 有明显的区别,书籍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而档案则是为了备日后查考而保存着, 它的读者对象十分有限。但是,在先秦早期,档案文书与文献典籍是没有分别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文字来宣传思想、传播 知识,同时,也逐步的形成了一套书籍制度,而处理日常事务的文件则形成了一 套文书制度。【2 l 到后来,凡不以传播经验、传授知识、供人阅读为目的的文字记 录就不算图书,于是图书与档案逐渐被区分开来了。 o i 根据史籍记载,先秦以书相称,具有档案之意的称谓有:繇书、策书,薄书、计书、方书、宝书、官书、 版书、幽书、秘书、盟书、刑书、尚书、竹书、载书发爱书等。显然,“大约那所谓书只是当时留存的一些 古代档案而奇”,而非今天之书籍。朱自请经典常谈北京:三联f 菠社1 9 8 0 ;1 9 1 2 档案这个术语在当时并没有出现,它足在两t j 多年之_ i 舌的清代才产生的。 1 0 先秦文献学研究 3 先秦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指导思想 3 1 先秦文献整理的内容 根据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的概念,在“轴心时代”,已经发生了 城乡分离、工农分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从而奠定文献典籍诞生的物质 基础。文献典籍是由文字,记载文字的载体材料,材料的形制,以及将文字、材 料、形制结合在一起的生产方法等要素组成的。殷商时期,这几种因素都已经具 备,因此,广义的典籍( 包括图书、文书、档案) 开始出现。隋书经籍志 说:“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后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以传,绳 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于是兴焉! ”在“轴心时代”,印度、希伯莱、希腊、 中国这些相互隔绝的地区,不约而同地如雨后春笋殷涌现出科学、文学、史学、 哲学、宗教等方面的文献典籍,这个时期,被冯天瑜先生称为“元典创制期”【l 】 左传记载说,楚国的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称为良史,只是这些文献早已失传,只留下一些书名。国语楚语中申叔时 谈到教育太子的科目,从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时的主要典籍有“春秋”、“世”、 “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等九类。管子山权术 在讲到“五官技”时,也列举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典籍,除去与上述九种有重复的 之外,尚可补充三类,即“易”、“h ”、“时”。存在于孔子之前的古代文献资料, 就目前所知,除了史官教蒙童识字的课本以外,大致就只有上面所说的十二类了。 “春秋”是各国的编年体史书。名称不一,晋国的史书叫乘,楚国的叫 栲杌,其他各国大都叫春秋,所以墨子称之为“百国春秋”,孔子编修的 春秋,是根据鲁史官编写的“不修春秋”修订改编的。 “世”是历代帝王的世系和族谱。 “诗”为中国上古歌谣的总集。早在孔子之前,鲁太史挚已经对“诗”进行 过收集和整理,大约由有三千多篇。孔子所编的诗经选取了其中的三百零五 篇。 “乐”为古代音乐、舞蹈的曲谱。孔子编选的乐经早已经失传。 “礼”是当时有关礼仪的规章制度。夏、殷的礼仪到了春秋时代已经失传, 当时盛行的是周代制定的礼仪制度。孔子编订的礼经便是根据当时的规章制 度编的。 “令”是历代政令的汇集;“语”是古代圣王的言论;“故志”是追忆远 古历史的文献和近世的掌故性资料;“训典”为先王、贤臣教导下属的告诫性词 章。这四类文献资料的性质比较接近,到了春秋时期已积累到两干多篇,孔子选 取其中的百篇编为尚书,意思就是上古时代的文献。 “易”、“卜”均为占p 用的工具书。他们显然是易经的母本或资料来源。 冯天瑜中仁元典精神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6 ;8 2 1 l 先秦文献学研究 “时”即历本,每年都在变动。 这些文献资料除“时”以外,大都有太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