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 研究生:程昌平 指导老师:陆奇岸 专业:企业管理 研究方向:企业成长理论 年级:2005 级 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企业是经济系统的单元和细胞, 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载体, 而成长性是企业的灵魂, 是衡量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一项非常重要指标。上市公司的成长是证券市场走 向繁荣的基石和前提。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需要理性投资行为占主流,理性投资行为则离 不开有健康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在此背景下,对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评价进行研究无论对 投资者、债权人还是上市公司本身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上市公司为研究 对象, 以其公开的财务资源为依据, 试图建立一种简单可行的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评价体系。 本文在广泛、深入的资料收集和文献解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与分析,综合应用管理 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型,并以上市家电企业为例进行实证 分析。本文总体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企业的现金能力,得出各 个企业现金能力得分,然后由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各个企业成长性的相对次序,最后对所选 择的评价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以求得所选指标与企业成长性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有关成长性研究文献的回顾,梳理了以往不同学者对成长性的评价研究, 分析总结了各种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针对我国的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 已有许多学者做了不少的研究,但多是沿袭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思想,基本上是以各种 总括性的财务比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研究的。为此,通过分析总结,本文采用与企业成长性 密切相关的流动负债、总负债、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净额作为初始研究变量,通过分析负债变化、资产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现金能力的变化 来揭示企业的成长性。 本文以我国家电上市公司 20012006 年的数据作为分析的对象,分析了各个企业的 现金能力、成长性相对优劣次序和成长性的预测。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经 过因子分析获得了各个企业现金能力两个方面的得分以及两个方面得分差距和综合得分 情况。由此,我们可以综合判断企业的现金流状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揭示企业的经营运 作状况。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到了各个企业之间横向比较的材料。经过回归分析,净资产 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最终进入了回归模型,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许多学者强 调的专业化经营思想。 总之,通过本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证实了我们的假设“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 资源中蕴含着可以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的信息因素,因此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具有可预测 ii 性”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模型的选择以及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我们的研究还存在很大 的局限性,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力争寻求更加合理的模型,更大程度上消除客观因素的影 响,更加客观的反映企业实际的成长状态。 关键词关键词:上市公司;成长性;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回归分析 iii study on growth evalu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abstract enterprises are the economic system cells and the carrier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over growth is the soul of enterprises, the life of stock market, and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national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other way, whether enterprises can maintain economic growth in a sustained and stable way and increase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value of capital, are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objective criteria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growth of listed companies is the foundation and premises for the stock securities business prosperity. healthy securities business needs national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rational investment behavior cant deviate from potentially healthy developing listed companies. the study on growth evalu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is very important to investors, creditors or the listed company itself in this context. therefore, the study on growth of the enterprise is arousing more and concern from academics, in which growth evaluation is one of the hot spots. many factors influence the growth of enterprise, so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will lead to dissimilar conclusion. this paper tries to establish a simple and feasible growth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listed company, by studying the listed companys finance resource. firstly we made extensive and in-depth data collection and read the literatu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date, at last we established the growth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using the management, economics and system science theory and made an example for house hold appliance industry. the holistic route of research was: first, we analyzed enterprises cash capacity via factor analysis, and gained the score of enterprises cash, and then obtained the relative order of the growth evaluation using the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lastly, made regression analysis, in order to receive the relationship from the growth factor. we analyzed various types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 by tracking and hackling the former research literature of the growth evaluation. although many scholars have made the studying on growth evalu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most of them followed th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n another words most of them base their research on financial ratios. therefore, we used current liabilities, total liabilities and total assets, the main business income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generated net cash flow for our preliminary research variables. we reveal the growth of enterprises by analyzing the changes of the liabilities, assets, structure between assets and liabilities and the cash capacity. iv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ash capacity, relative growth order and growth forecast of chinas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 listed companies, using the 2001-2006s date.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that we get two scores of the cash, gap between the two scores and the integrated scores by calculating the date. thus, we can judge consolidated cash flow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s, reveal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s; we get various enterprises horizontal comparison via grey relation analysis; through regression analysis, growth of the net assets and main business revenue eventually enter the regression model which approve the idea of specialization emphasized by many scholars.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confirms our assumptions”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contained in financial resources can be predicted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on the status of factors, the growth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with predictable” is correct, overpass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however, the study also has a lot of limitations, because the choice of model and some objective factors. in the future study, we strive to seek more reasonable model,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impact of the objective factors a greater extent, reflect the actual growth state of enterprises more objective. keywords:listed companies; growth;factor analysis;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人类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的历史不下千年,但能够做到百年老店也很难。据美国财富 杂志报道,美国大约 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 5 年,只有 2的企业存活达到 50 年,中小 企业平均寿命不到 7 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 40 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 1012 年;世界 500 强企业平均寿命为 4042 年,1000 强企业平均寿命为 30 年。日本日经实 业的调查也显示,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 30 年。 日本百强企业一书记录了日本百年间 的企业变迁史,在百年中,始终列入百强的企业只有一家 1。 在中国,有关企业存续周期尚无明确的统计,但 1993 年、1995 年、1997 年、2000 年、 2002 年连续进行的 5 次全国私营企业大规模抽样调查表明,1993 年以前私营企业平均存 续周期只有 4 年,2000 年提高到 7.02 年。根据中关村科技园区最近所做的调查研究,从 1995 年到 2003 年这 8 年间,1995 年时的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前 20%企业,只有 38.5%生存 下来, 另 61.5%的企业在 2003 年的时候已经不复存在。 生存下来的这 38.5%中, 只有 22.9% 的企业仍然居于 2003 年中关村科技园区规模最大的前 20%之列, 其他的大部分企业规模都 缩小了,还有 2.1%的企业进入中关村最小净资产企业的名单 2。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民营 企业平均寿命 2.9 岁,大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 8 岁 3,每年有近百万家企业倒闭,曾经显 赫一时的太阳神、三株等企业在很短时间内就灰飞烟灭,如今只有响亮的广告让人们记忆 犹新。我国众多企业演绎的“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悲剧不能不让人痛惜。与企业短寿形成 鲜明对比的是杜邦化学公司 200 年的历史, 美国花旗银行至今 190 年的沧桑, 还有世界 500 强中不少于 20 家的长寿企业在经历了百年风风雨雨之后仍然巍然屹立、生机勃勃。两种 截然相对的企业生命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上市公司必须遵循 企业会计准则 所要求的严格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财务数据较为准确和可靠,因此,对上市公司的分析 也成为研究的重点。 家电业是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做出了 很大贡献,家电业也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家电行业的趋于成熟和消费者消 费水平的提高,家电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并成为目前国内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随着 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延伸到全球范围,任何企业 在进行生产经营时,必须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等技术要素的 飞跃性发展, 企业发展方向和竞争战略面临着调整。 家电企业如何快速满足市场竞争需求, 2 与发达国家企业展开竞争,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争夺生存空间, 已成为家电 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课题。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企业是经济系统的单元和细胞, 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载体, 而成长性是企业的灵魂, 是衡量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 的进一步加剧,人们对企业发展状况的关注不会仅仅停留在其发展的现状上,而是会越来 越注重企业发展的态势、潜能及其成长性,尤其是从动态上去把握企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 趋势。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是任何企业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而企业 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及实现权益资本的保值增值,是检验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 的最基本也是最客观的标准。尽管在我国现行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了一些非财务指 标,然而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仍是一种简单的组合,而且指标的选取基本都是基于企业 利润为出发点,而企业账面利润盈余但破产的现象引起了对以利润为指标的传统评价的思 考。因而如何系统客观地对企业的成长性做出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理论意义。综观国内外研究成果大多延续了传统企业绩效评价的体系,即通过各 种总括性的财务比率对企业的成长性进行评价。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利于发展与 完善传统的评价体系。 (2)实际意义。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面临着两个最具有威胁的挑战,即如何实现成长 和如何保持成长。而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评价体系却很不得力, 因此深入的研究,对我国上市企业的管理规范和运行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 文献综述 1.3.1 成长性的界定 企业成长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并且发展演变的过程。起初,人们把企业规模的扩张等 同于企业成长,这实际是源于工业时代人们对规模的一种“崇拜” 。 学术界对企业成长概念的理解至今仍有分歧。一般意义上认为,企业成长不仅包括企 业规模的扩大,还包括企业素质的提高 4。也就是说通常意义上的企业成长有两层含义: 一是“量”的扩大,即经营资源单纯量的增加,表现为资产的增值、销售量的增加、盈利 的提高、人员的增加等;二是“质” 变革与创新,指经营资源的性质变化、结构的重组、 支配主体的革新等等,如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等 5。 从财务角度看,企业的成长性是提高盈利能力最重要的前提,也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 化的基本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未来预期收益现值的最大化,它体现企业的长远 3 利益。很多企业管理者把成长率看成是必须达到最大化的事情,因为随着企业的成长,企 业的市场价值与利润也必将增加。然而,根据很多企业成长过快而破产的事实,可得出一 个重要结论:成长率达到最大化不一定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很多企业,限制成长率 以便在财务上积蓄能量是非常必要的。从财务角度看,企业的成长必须具有可持续性的特 征,即在不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企业销售增长达到最大的比率。 综上所述,企业成长就是企业以存续为前提和基础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其中量变是 手段,质变才是目的,才是成长本身 6。 1.3.2 国内外成长理论研究综述 1.成长性理论的渊源 有关企业成长性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 70 年代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 亚当斯密及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之后,企业成长性相关理论的研究就 逐渐地丰富起来,企业成长与规模经济、企业边界、企业产量决策、融资决策、定价决策、 企业制度变迁、企业资源、管理者效用、企业生命周期、企业基因组合等诸多因素结合起 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规模调整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投融资与定价决策模型、制度变 迁理论、内生成长理论、管理者理论、成长阶段理论、企业市场拓展理论、企业生命周期 理论、企业进化论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等。 2.国外学者研究现状与评述 由于企业成长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企业成长是一个随机过程,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过 于复杂,无法对其准确预测和把握(吉布莱特,1931) 7。迄今为止,很难有系统的、全面 的且又得到公认的一个理论来说明企业成长,现有的理论只是对企业成长的一个方面或一 个侧面问题的阐述,还存在着局限性。下面从不同的学说理论和不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简 单介绍企业成长理论。 (1)不同学派的企业成长理论 斯密(1776)通过制针工厂的例子说明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效应及其原因。整 个斯密思想的核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的存在与成长受市场“看不见的手” 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市场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分工提高效率,从而使其规模扩 大并成长 8。其后的追随者马歇尔(1890)、斯蒂格勒(1975)丰富和发展了其规模理论。 在新古典理论中企业成长的基本因素均是外生的,如果企业面临的成本或需求曲线变 动了,企业就会扩大规模。企业规模的分析中,企业成长部分地与调整机制松散联系。新 古典理论中的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水平的过程,或者说是从非最优规 模走向最优规模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利润最大化目标既定、所有约束条件己知的情 况下,根据最优化规则进行的被动选择,企业没有任何主动性的余地(纳尔逊和温特, 1982) 9。 4 科斯(1937)、威廉姆森(1975,1985)分析研究了企业成长的边界问题,在此基础上形 成了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威廉姆森(1975,1985)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 交易效率三个维度定义了交易费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边界确定的原则,同时从企 业核心技术角度提出企业“有效边界”的概念。 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正统理论中的利润最大化假设由于企业面临的市 场环境和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的特征而不具有现实性。由于现实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使利 润最大化假设失去了基本前提(沙克尔,1955,罗宾逊,1979)。 钱德勒(1977,1992)认为,从组织制度上可以把企业分为古典企业和现代企业,企业 成长中由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这种制度变迁不仅对企业本身意义重大,而且对社会经济 体制的转变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彭罗斯(1959)的企业成长理论是内在成长论,即始终以单个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不 折不扣的理论” 来分析企业成长这一过程, 探究了决定企业成长的因素和企业成长的机制, 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 10。 罗伯特吉布莱特(1931)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企业规模和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的模型,认 为一个企业的规模在每个时期预期的增长值与该企业当前的规模成比例。同一行业中的企 业,无论规模大小,在相同的时期内,其规模变动(成长)的概率是相同的,即企业的成长 率是独立于其规模的变量。这就是吉布莱特定律 11。 葛雷纳的“企业成长模型”认为,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创业阶段、指导阶段、分权阶 段、协调阶段、合作阶段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管理重点,当然也会存 在着不同的危机 12。 温特(1982)的企业进化论强调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同时亦注重企业资源与环境变化的 统一,认为企业的成长是通过生物进化的三种核心机制(即多样性、遗传性、自然选择性) 来完成的。波特(1980)提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中三种基本 战略,随后又创立了价值链理论(1985,1998),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价值链的优化。 (2)企业成长的决定因素 企业成长性的决定因素是一个长期探讨的课题。随着成长性理论的发展,国际上涌现 出很多基于成长性影响因素的企业成长性理论,这些基于因素分析的成长性理论大致可以 分为六类:融资、法律制度安排与企业成长;企业成长与产业演化;技术、知识与企业成 长;转轨经济与企业成长;信息披露、资本结构与企业成长;不确定性与企业成长 13。彭 罗斯(1959)研究了决定企业成长的因素和机制, 建立了 “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 的分析框架。乔治史塔克等人(1996)认为,企业寻求成长的有效组织原则应该是打破惯 例,创新是最有力的成长方式 14。詹金和莫博涅(1999)发现,高速增长的公司与普通公司 之间的区别在于各自的战略思路不同。一般的公司的管理者依据的是传统逻辑,而高速增 长公司的经理们遵循的是价值创新的逻辑 15。苏威和桑格利耶等人(1998)认为,公司成长 取决于长期技术进步趋势和由于商业周期变化而导致的短期需求波动二个因素 16。普拉哈 5 拉德和哈(1990)认为,企业可持续成长是建立在具有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的。企业核心能力 是组织的集体学习能力和集体知识的集合,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以及如何将多种 技术市场趋势和开发活动相结合的学识 17。弗斯和梅勒(2000)对传统成长模式和新成长 模式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认为从索罗和斯旺(1956)的成长模型发展到罗默(1986)的内生成 长模型有六个基本步骤,而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与组织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 3.国内学者研究现状与评述 国内学者在企业成长方面的研究显得薄弱很多,与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相比,对企业 成长的研究则是一个较为冷门的领域。 国内比较早地坚持视“企业是有生命的”观点的专家是蒋一苇先生。他在 1980 年第 1 期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论文企业本位论 ,文中特别提出,企业是一个有生命的 “细胞” ,而不是无生命的“砖头” 。 杨杜教授的企业成长论(1996)一书是我国较早对企业成长做出专门论述的著作。 他以“经营资源”为核心概念,在探讨经营资源的量、扩张、结构和支配主体四个方面的 基础上,通过对中日大企业实际的成长数据的分析和比较,论述了现代企业量的成长和质 的成长两种状态。 赵晓(1999)提出一个关于企业成长的外部规制结构、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市场技术结 构的三维分析框架,并对中国企业成长史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应用性分析。 傅红岩(1999)以“环境决定论”为研究的逻辑前提,强调了企业成长所需要的竞争环 境,从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出发,分析了中国企业成长所具有的与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的企 业不同的特点。 李维安(2004)认为,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不断成 长和壮大是企业孜孜以求的永恒目标,而企业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成长性 评价 18。李维安教授主要从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评价企业的成长状况,主要 以财务指标为主。 王德忠(2002)认为企业成长过程就是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合 理规模界限不断拓展,空间触角不断延伸 19。国内的学术界也出现了“企业生命模型”理 论。这个模型借鉴了生物学对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主要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研究, 提出了企业 dna 的立体结构,试图把研究探究企业的基因。 此外,李新春、胡冀(2000)研究了企业家“控制权回报”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张林格 (1998)在杨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严格“三维空间企业成长模式的理论模型” 。许晓 明(2000)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华夏传统文化对于华人企业成长的影响。 4.简评 由于国外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者对成长概念本身的不同看法,产生了分析成长状态尺 6 度的多样化,使得对成长机制这一课题的研究表现出一种“丛林现象” 。古典经济学规模理 论忽视了成长的阶段性,因而认为规模经济在任何时候都起作用。新古典经济学应用了古 典经济学的规模理论,同时用市场缺陷论、技术相互依存论来弥补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成长 解释的不足,然而在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下,企业的成长是完全被动的。现代企业成长理论 从不同角度解释企业的成长。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安索夫从战 略的角度对企业成长的探讨、巴格海对企业三个业务层次的分析以及从业务培育和选择的 角度对企业的成长描述都是对企业成长理论新的解释和发展。 目前,我国对企业成长性的研究论述较多,但大致集中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 经营者的素质、产品的市场潜力、企业的经营效率及企业文化这几个方面,而且还远远没 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然而,无论是国外早期的还是现在的理论,或者是国内的研究成果都是我们下一步研 究的基础,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影响企业成长的各种因素,这些对成长性研究都有很大的实 践指导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在广泛、深入的资料收集和文献解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与分析,建立了企业成 长性评价模型,并以上市家电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 (1)绪论,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研究思路、论文的研究方法、 论文的框架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2)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概述,主要阐述了企业成长性评价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不 同学者对成长性评价的比较研究。 (3)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模型构建,主要是构建了成长性评价模型并对所用到的研究 方法进行了阐释。 (4) 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首先对家电企业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然后是评价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和结果解释。 (5)本文的结论和展望,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后续研究的一些 设想。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路线 1.研究方法 (1)综合应用管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理论对企业成长性进行研究。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首先定性分析设计相应的指标,并建立相应的分析 模型,然后运用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回归分析做定量分析,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 7 (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增强了研究的实用性。 2.研究路线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难点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难点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目前广泛意义上的企业成长性的研究较多,许多学者和学术研究单位对企业的成长性 进行了排名。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解读、分析和选取,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应 用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结合指标数据构造出衡量企业成长性的评价 模型,以上市家电企业为例做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其成长性的相对排序,为未来企业提高 其成长性和未来的投资价值分析提供了参考。 1.5.2 本文的难点: 作为一个完整的评估企业成长性的指标体系,必然需要严谨而全面的考虑影响企业成 长性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其的影响。在财务指标的选取方面,既要能全面反映企 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能力,又要保证所描述的财务信息不能互相重叠。同时,企业成长本 身是一个动态问题。因此,对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方法的确定是本文研究的难点。 理论 研究 方法 研究 实证 研究 绪论 成长性评价 模型的构建 上市家电企业 的实证研究 8 第二章第二章 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概述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概述 2.1 企业成长性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1 企业成长性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1.1 企业成长性评价的目的 企业成长性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评判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促使企业目标实 现,同时也是为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如何确定成长性评价指标及方法,促使 企业目标实现,是近年来学术界和企业关注的热点之一。企业成长性评价是指应用定性和 定量的方法,对企业进行评价和估计。评价指标也称评价因子或评价项目,是对被评价对 象的各个方面或各个要素的测定和评估描述,评价指标构成了绩效评价的核心。研究结果 显示,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仅对于科学、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成长状态至关重要,而且对 于企业的经营行为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因而,国内企业成长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成长 评价水平的提高与完善的基础上。因此,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和管理会计的最新 发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评价的指标和方法的构建加以探讨,以期有益于企业实际 运作。 2.1.2 企业成长性评价的意义 一般而言,财务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和选取与决策相关的各项财务信息,并运用一定的 分析方法进行信息加工,借以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不同的财务报告使用者, 亦即不同财务评价主体,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的目的往往不尽相同。这些主体包括: 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含潜在的投资者,下同)、债权人、与上市公 司有业务联系的公司、有收购或兼并意向的公司的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咨询人员等)、 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上市公司的员工和工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1)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企业成长性评价的意义。投资者最关注的是企业投资回报率和 风险程度,而企业的成长性是企业未来价值的现实体现,是企业发展潜力的体现。因此, 成长性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 (2)从债权人的角度看企业成长性评价的意义。长期债权人更多考虑企业的潜在财务 风险。因而,成长性评价是其进行风险投资的重要依据和步骤。 (3)从经营者的角度看企业成长性评价的意义。企业的经营者根据成长性的评价结果, 可以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明确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决策当中,发挥自身 的优势,诊治自身的弊病,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从政府的角度看企业成长性评价的意义。对企业有监管职能的政府部门可以根据 9 企业的成长性评价结果,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整体的评价,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政策,促 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5)从企业内部员工的角度看企业成长性评价的意义。内部员工通过成长性评价结果, 可以知晓企业发展的状况、企业的稳定性和职业保障程度。 (6)从社会中介机构的角度看企业成长性评价的意义。与企业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 律师事务所、 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可以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 对企业进行分析评估, 提供独立、客观、公正的服务。 (7)从企业的供应商和有业务往来的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成长性评价的意义。供应商和 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可以通过成长性评价结果,分析其承担的风险,进而有效识别合适的合 作伙伴。 2.2 企业成长性评价的比较研究 2.2 企业成长性评价的比较研究 对企业成长性评价的研究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先就国内外企业尤其是国内企业的成长 性的评价的研究进行总结。 最早的关于企业成长的评价是关于规模方面的评价的。企业的规模(firm size)有很 多测定的方法。福特和斯洛克姆(1997)认为企业规模的测定有两种方法:企业组织的规模 和企业组织的领域范围。据统计,在 1981 年至 1992 年研究企业成长的文献中,83%的研 究成果都使用了销售额来衡量企业成长(傅家骥,1998)。彭罗斯(1959)把企业定义为具有 极大地自主性和主体性的现代股份公司,认为企业成长是企业的经营资源不断增长的一种 自我生长过程。 目前有关企业成长性的研究,主要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应用两个方面 展开。 2.2.1 企业成长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归结为两类: 1.单一指标体系 利用单一指标体系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性进行评价,是基于某个单一指标对企业的成长 性进行评价。 王寿安和马俊用每股盈余的成长率来分析股票的成长性,其优点是计算容易,但缺点 是指标单一,未考虑公司的历史经营因素 20。 李新(2000)认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成长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根据净资产 收益率的高低将企业的增长力方式划分为外延扩展式和内涵发展式,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 析 21。 这些指标主要是从企业外在表现出的“量”的方面来度量中小企业的成长性,缺少从 10 企业内在“质”的方面来评价企业的成长性,对企业成长性的评价缺乏全面性。 2.复合指标体系 由于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合适的成长性评价指标存在,多数学者主张使用复合指标评 价体系。而对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进行评价和一般的企业成长性进行评价有相同的地方,也 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在于都要考虑财务指标,不同的地方是上市公司基本上以财务 数据为主,而一般的企业成长性评价则还会考虑其他非财务指标的影响。 运用复合指标体系评价企业的成长性,主要是运用多个指标,全面地对企业的成长性 进行评价。这些指标既包括“量”的衡量,也包括“质”的考核,相比单一指标体系的评 价模式更全面、更合理,理论界也越来越倾向于用复合指标体系来评价企业的成长性。 (1)由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和成长预测构成的评价体系。 朱和平,王韬(2004)根据创业板市场中小高科技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的特点,设计了 包括财务潜力、人力资本力量、市场和公共关系能力、技术与创新能力 4 个层面 20 项指 标构造的成长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和测试企业的成长状况和 潜力。 赵天翔和李晓丽(2003)从投资者角度探讨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成长性的评价指标和评 价方法。他们认为,应根据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采用定性与定 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种子、初创阶 段使用定性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成长、扩张阶段建立定量财务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评价。 (2)全部用定量指标,主要是用财务指标作为企业成长性的评价体系: 丛佩华(1997)选取净资产收益增长率、主营利润比率、主营收入与主营利润增长同步 率、资本保值增长率、利润保留率、资本转加速率 6 项作为企业成长性评价的指标。 陈泽聪,吴建芳(2002)参照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 15 个评价指标:每 股收益、经营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率、股东权 益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 率、主营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增长率。 李延喜,巴雪冰,薛光(2006)从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投资 报酬状况、发展潜力状况五个方面选择了十六个财务指标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性。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2001)提出了 gep 评价法,此方法以企业实际财务指 标为直接依据,建立了包括发展状况(销售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资产增长率),盈 利水平(内在投资价值、总资产报酬率),经济效率(销售利润率、工资增加值率、资本收 益率),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和行业成长性(行业收入成长率)五类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 体系,对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评估。 吴世农、李常青和余玮(1999)的研究结果表明,由资产周转率、销售毛利率、负债比 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期间费用率这五个区分变量所构成的判定模型,能够有效地判 定或预测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明显误判率为 4%。 11 毛定祥(2004)选取了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 营业务利润贡献率以及净利润增长率 5 项指标来对上市公司成长性作综合评价,对由上市 公司成长性指标值构成的时序立体数据表给出了综合评价模型。 张炳坤(1998)在分析了企业成长性的特征、企业的成长阶段、企业的成长方式和制约 企业成长的内外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包括企业收益增长、收益稳定性、成本控制水平、 资本完整性和保全性、扩展潜力和资本运营效率六方面内容的企业成长能力的财务评价指 标体系。 岑成德(2002)通过对广东省 1999 年和 2000 年的 118 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 营业务利润、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现金获利能力等 20 项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分析, 来研究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与上期多项财务指标的关联性。 李霞和曹建新(2004)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以及 总资产收益增长率这四个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成长性,用资产负债率来标志资本结构,选 取 36 家样本公司,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 构与成长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房汉廷等人(2004)在评价中国科技类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时,采用了技术及研发人员 总数及其比重、以技术和专利为基础的无形资产账面余额、研发投入强度三个指标,其中 以技术和专利为基础的无形资产账面余额是将无形资产中剔除商誉、土地、商标权以及一 些特许经营权后的无形资产账面余额来表示,在研究过程中,仅对技术及研发人员的比例 和以技术和专利为基础的无形资产账面余额进行了统计,用研发资金占公司收入的比重衡 量的研发投入强度,以这三个指标的综合来评价科技类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 马胜杰(2002)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r&d 资金投入强度指标, 指企业进行 r&d 所投入的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r&d 人员投入强度指标,指 r&d 人员总 数与员工总人数的比例;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投入强度指标,用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总经 费与销售收入的比例来衡量。对上市公司来说,只有在人员强度指标上的数据相对容易获 取。 (3)运用三级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成长性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包括财务类指标和一般类 指标。 冒乔玲(2002)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提出了由基 础层、核心层、外围层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基础层为安全性 评价指标,核心层为前瞻性评价指标,外围层为相关者利益评价指标体系。 中证亚商 2001 年在第三届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评选活动中,从财务状况、 核心业务、经营能力、企业制度、管理层素质、行业环境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包括 5 个一级 考量、20 个二级考量,64 个三级考量的评价上市公司价值的评估体系,选出了中国最具 发展潜力上市公司 50 强。 范柏乃、沈荣芳和陈德棉(2001)对中国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