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以土地要素为前提的高新区空间布局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摘 要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各 项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开发区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 素、 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 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 一般都是以主城为依托在城市郊区或者城乡结合部发展起来的。 土地资源是开发区建立 和发展的基础。 开发区的建立,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对于我 国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和造就高新技术企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开发区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尤其反映在开发区的布局与土地 利用上。 本文关于高新技术开发区空间布局问题的研究,是以土地要素为前提,并在土地政 策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背景下进行的。文章运用文献阅读与归纳总结的方法,首先 对开发区发展状况进行概述,总结开发区发展的基本理论,进而分析高新区的功能组成 及其布局要求,引出高新区空间布局的理论与原则,并介绍了高新区空间布局的几种主 要模式;其次,从土地要素的基本内涵及评价入手,指出以土地要素为前提进行高新区 空间布局的现实必要性, 分析土地要素对高新区空间布局的作用, 并以土地要素为视角, 对我国高新区空间布局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最后,以武汉东湖高新 技术开发区作为实例,运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东湖高新区的发 展历程出发,从“质”与“量”两个维度对其土地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土地要素 为视角,分析其空间布局的现状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从土地要素的角度,提出东湖 高新区空间布局的思路及其土地管理模式变革的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土地要素 高新区 空间布局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land element, a kind of scarce non-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 is a basis on which human society relying for existing and developing and 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productive factors for various industries of human being. as a special area in which particular policies and administration implements are carried out, development zone is established to absorb external industry elements and promote economy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zone as an appointed area general gets up in suburb or urban-rural fringe area depending on host city. land resourc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the building-up of development zones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 to the fast developing of economy, rising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ies, absorbing of foreign capital and advanced managerial experience and the training and bringing up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enterprise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revealed out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zones, especially on development zone layout and land utilization. the study on problems of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spatial layout is taken the land element as angle and carried ou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nd polices participating in national economy macro-control. firstly,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l and inductive are applied to carry out a summary on development status of development zone and sum up fundamental theories that the development zone develops, and analyze the function compositions of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and their layout demands, and then, draw forth the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and introduce some models of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spatial layout; secondly, starting with the fundamental connotation and valuation of land element, the practical necessities of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spatial layout under land elements participating in are analyze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exist problems of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spatial layout in out country are analyzed on the angle of land element; finally, the wuhan east-lake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is taking as an example. und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urban planning and land administration an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land element,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exist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problems of east-lake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spatial layout is analyzed under the angel of land element. in the end, the train of thought on east-lake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spatial layout and the reform suggestions of land administration pattern are brought forward from the angle land element. keywords: land element;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spatial layou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属于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 论 1 绪 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各 项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开发区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 素、 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 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 一般都是以主城为依托在城市郊区或者城乡结合部发展起来的。 土地资源是开发区建立 和发展的基础。 显然,土地要素在开发区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发区的建立,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对于我 国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和造就高新技术企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各级各类开发区无论是在城市建设还是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已经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培养科技企业的主要 基地,成为人才等创新要素汇聚结合的中心,同时开发区的发展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产 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然而,在开发区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尤其反映在开发区的土地利 用上。开发区数量多、规划面积大、盲目征地占地以及开发区内大面积土地低效利用甚 至闲置,致使城市用地无计划蔓延、城乡矛盾加剧,引发出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国有 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据统计,截止 2004 年 8 月全国开发区总的规划占地面积为 3.86 万 km 2,远超过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总和,而且开发区的土地资源闲置现象十分严重, 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仅占规划面积的 13.51%,在已经占用或者开发的土地上,又存在 大量的土地闲置,闲置土地面积的比例达到 43%。 开发区盲目占地及其土地利用的失控,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开发区所在城市及区域 经济的发展。 为什么开发区的发展会出现“扩张整顿再扩张再整顿”这样的现象?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开发区的清理整顿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行政管理行为, 在于我们对 开发区发展的规律没有深刻的认识,对土地要素对开发区发展的作用机理不清楚,不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道到底在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土地要素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以至于拿不出具有理论指 导的、真正有效的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由此可见,以土地要素为前提对高新区空间布局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开发区土地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2004 年 3 月 10 日,中央政府首次确立了采用土地政策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 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土地利用状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制约或促进社 会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土地制度和配置方式决定着不同的土地生产率,不同的土地供给 方式可以对市场需求产生抑制或鼓励作用,可以有效引导投资方向和影响投资强度,促 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从而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 持续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从而,运用土地政策对土地供应总量、土地供应结构、不同区 域供应进行调整,可以实现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控,最终实现政府的 宏观调控目标。这也表明了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本文关于以土地要素为前提的高新区空间布局问题研究是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 控的背景下进行的,从深度的理论层面探讨开发区空间布局的理论与原则,剖析土地要 素在开发区空间布局中所起的作用,进而构建基于土地要素作用的开发区空间布局模 式,为运用土地政策对我国开发区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开发区土地利用,是开发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开发区土地利用问题 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卢新海(2005)注意到开发区 土地利用对开发区发展的重要作用, 并以开发区土地利用与管理为对象作了专门的深入 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及研究专著一部开发区发展与土地利用 。在其研 究成果中,借鉴了“新公共管理主义”中的“城市经营”思想,提出了开发区土地“资 本化运营”的理念,设计了涵盖土地保值增值机制、土地收购储备、土地资产改良、土 地经营融资、土地经营机制和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内容的土地资本化运作模式;对开发 区土地低效利用的成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以翔实的案例和数据,从经济、管理、 规划等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了全面而细致的阐述; 在全面细致把握开发区土地利用效 益低下成因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提出一整套土地集 约利用的解决方案。 我国学者对开发区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开发区在我国的出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与发展而进行的。学者们从资源经济、行政管理、规划布局等不同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开 发区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及其形成机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开发区土地合理利 用的方法措施,并提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开发区土地利用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方面,潘洪嵩、邓颂、刘海滨(2002)通过 回顾我国开发区发展的历程,总结了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即开发区是典型的地 价活跃区;外资及合资用地多;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土地利用率低;土地性质改变迅速 1。 在开发区土地闲置问题研究方面,何书金(2000)用因子分析法,将开发区闲置土 地划分为五种类型,然后运用残差原理,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计算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 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闲置土地的数量、分布与利用潜力,为我国开发区闲置土地 面积大小的确定和利用潜力的评价提供了一个理论与方法参考2。 在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刘卫东(1995)提出土地利用规划是开发区规划及开 发区发展的核心,为使开发区的建设能科学合理地发展下去,对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尚 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从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入手,提出开发区土地利 用规划的思路与依据,详细分析了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并提出若干具有现实意 义的见解3。 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及可持续利用研究方面,王梅、曲福田(2004)以昆山开发 区为实例,运用统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对工业内部不同行业企业用地进行土地集约利 用定量化评价,并构建了评价模型,根据定量化评价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产业调整 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4。 在开发区用地布局与规模研究方面, 蒙吉军(1999) 提出现阶段影响开发区用地规模 的因素主要有:项目的内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投资环境;政策法规;人地关系的紧 张程度;以及当地华侨、侨胞的多少等5。 在开发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方面,张晓平、陆大道(2002)分析了开发 区土地开发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合理机制和方法6。翟文侠、黄贤金等(2005)运用数据 包络模型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 以江苏省为例就开发区土地利用对市域社 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作了深入的研究7。 1 潘锡辉,雷涯邻.开发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2004(总 202) :36-39 2 何书金,苏光全.开发区闲置土地的数量、分布与利用潜力.地理科学进展,2000(4) :343-350 3 刘卫东.开发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汇刊,1995(4) :39-57 4 王梅,曲福田.昆山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4(6) :22-27 5 蒙吉军.中国开发区土地利用优化的配置机制.北京大学图书馆,1999 6 张晓平,陆大道.开发区土地开发的区域效应及协同机制分析.资源科学,2002(5) :32-38 7 翟文侠,黄贤金等.开发区土地利用对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有效性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5(4) :14-2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专门针对开发区土地利用进行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开发区土地问题的 研究着眼于从生态学角度、行政管理等角度来论述开发区土地的利用规划、战略选址、 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早在 1985 年,美国学者 castells 主编的high technology, space and society一书中指出建立各种类型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创造新的产业空间的重要 手段,并首次论及土地利用规划与选址对产业开发区的作用1。美国著名学者 a.scott (1988)以新的产业空间:北美和西欧的灵活生产组织与地区发展为题的著作,分 析了北美和西欧高技术的空间发展,再次论及高技术园区选址重要性的新观点,在世界 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 在开发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安全方面,potts carr,audra j(1998)以实证方式研 究了 choctaw生态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与规划的方法论问题3。 澳大利亚的brian h. (2004) 则具体指出了开发区土地利用过程中须遵循的生态性原则问题4。 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方面,台湾著名学者 lee,w.h.,yang, w.t(2000)以新竹科技园为例,论及了土地集约利用对科技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和 决定性作用,并利用产业集群理论指出了科技园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必要性5。 chung-jen chen(2004)则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指出科技园中土地闲置、低效利用的弊 端及其负面影响,强调了科技园区中土地的集约利用,以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6。 在开发区土地利用空间分配研究方面, 具有显著影响意义的是 martin herold, helen couclelis,keith c. clarke(2005)利用遥感和空间计量学建立理论构架,着眼于提高开 发区经济扩张和土地利用变更的分析模型,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土地空间利用模型7。 在开发区土地质量监测、评价和优化配置问题方面,台湾学者 p. chang(1999)从 台湾高科技园区产业发展、科学技术研发的角度对高科技园区的土地价值进行评估,并 1 castells. high technology, space and society.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1985 2 scott. 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rise of new industrial spaces in 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88 3potts carr, audra j. choctaw eco-industrial park: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industrial land-use planning and desig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8 (12): 239-257 4brian h. roberts. the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ecology principles and planning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industrial parks: an australian case study.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4 (12): 997-1010 5lee, w.h, yang, w.t. the cradle of taiwan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hsinchu science park. technovation,2000: 55-59 6chung-jen chen. a multiple criteria evalu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ies for the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 in taiwan.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 839-851 7martin herold, helen couclelis, keith c. clarke. the role of spatial metrics in the analysisand modeling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 2005 (29): 369-39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提出了优化分配的方案模型1。 1.2.3 小结 1.2.3 小结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开发区土地利用研究的众多成果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当前开 发区土地利用研究,重点在于对现象的分析与总结,而对于产生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却 很少有专门的、针对性的研究。 因此本文对以土地要素为前提的高新区空间布局问题研究, 一方面可以弥补当前研 究的不足, 另一方面对于控制当前我国开发区规模、 强化开发区内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 促进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 (1)首先对开发区发展状况进行概述,从国内外开发区发 展历程入手,总结开发区发展的基本理论,进而分析高新区的功能组成及其布局要求, 引出高新区空间布局的理论与原则及其布局的主要模式; (2)以土地要素为前提的高新 区空间布局分析。从土地要素的基本内涵及其评价入手,分析以土地要素为前提进行高 新区空间布局的现实必要性,分析土地要素对高新区空间布局的作用,进而从土地要素 的角度分析我国高新区空间布局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3)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东湖高新区的发展 历程出发,从“质”与“量”两个维度对其土地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土地要素为 视角,分析其空间布局的现状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从土地要素的角度,提出东湖高 新区空间布局的思路及其土地管理模式变革的建议。 本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明确高新区的功能组成及布局要求,从 高新区空间布局的理论出发,运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提出以土地 要素为前提进行高新区空间布局的设想, 并从土地要素的视角分析我国高新区空间布局 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实例,从土地要素的角度,提出具有 现实意义的布局思路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土地管理模式创新建议。 1p. chang. the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technology needs of taiwans high-tech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9 (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2 开发区空间布局理论概述 2 开发区空间布局理论概述 2.1 开发区发展概述 2.1 开发区发展概述 开发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 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 从世界 范围看,开发区一般可分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 等类型1。 2.1.1 国内外开发区发展的历程 2.1.1 国内外开发区发展的历程 开发区的出现与商品经济及对外贸易相联系, 其起源可上溯至古代腓尼基的迦太基 称对外国商船的保证将自由通行。13 世纪末至 17 世纪中叶,北德意志城邦的自由贸易 联盟汉萨同盟对参盟的各城市实行贸易互惠,并选定汉堡和不来梅为自由贸易区。 然而,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命名为自由港的是意大利的里窝那(1547 年) 。此后,意大利 的热那亚在 1595 年、威尼斯在 1661 年、法国的马赛在 1669 年也相继被辟为自由港或 自由贸易区2。 美国也从 1934 年开始在沿海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何具有自由港特征的对 外贸易区。截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近 400 年间,全世界约在 26 各国家与地区建立 了 75 个自由港与自由贸易区3。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间的商品交流、劳务交换、资金流动、技 术转让等已把生产和生活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开放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由此,世 界范围内相继出现了以出口加工区和科学工业园区为特征的两种新型的开发区形态。 1959 年,爱尔兰香农自由区的建立,标志这“出口加工区”时期的开始,但首先以“出 口加工区”命名的是 1969 年在我国台湾省高雄港附近建立的高雄出口加工区。科学工 业园区是一种以智力密集区为依托,以开发高技术和开拓新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教 育与生产相结合, 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基地4。 她最早起源于美国, 1951 年斯坦福研究园的诞生,不仅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硅谷”的形成奠定了基 1 卢新海.开发区发展与土地利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4 2 何兴刚.城市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33 3 沈贵进等.开放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2 4 钟书华.科技园区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础,而且开创了世界各国建设科学工业园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历史先河。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许多出口加工区寻求转型,一些条件较好的出口加工区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 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化,逐渐发展成为科学工业园区。 我国开发区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978 年, 广东蛇口率先 在我国创办了出口工业区。然而,我国开发区真正的起步是以 1980 年深圳、珠海、汕 头和厦门 4 个经济特区的建立为标志的。为了推广经济特区取得的经验和成就,党中央 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 年 912 月,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 等 10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建立。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在经济、科技和教育 体制改革浪潮的驱动下,许多省市相继准备筹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为“高新 区”),集结着大批科技企业的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崛起,为我国兴办高新区 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1988 年 5 月,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从 而奠定了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基础。之后,其他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如保税区、边境经济合 作区、旅游度假区等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从 20 世纪 80 年代截至 2004 年 8 月,全国 各地设立的各类开发区数量为 6866 个,其中包括国家级高新区 53 家2、国家级经济技 术开发区 54 家,经 20032004 年度国务院主导的对全国范围内开发区的清理整顿,累 计撤销开发区 4813 个,符合条件予以保留的开发区为 2053 个。 发展经济是我国开发区设立的主要目的。从开发区的设立具体驱动因素来看,20 世纪 80 年代是以吸引外商投资为主要驱动因素设立出口加工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90 年代以后则主要是为满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需求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 21 世 纪后,各类开发区都出现了向科技工业园区转化的趋势,开发区也逐步向多职能的综合 性园区发展。 2.2.2 开发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1)产业集群理论 2.2.2 开发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1)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源于 1950 年,是指特定的领域里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上的 集中所产生的经济现象, 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而呈现出的一种局部的聚集 特征。集群经济是产业纵、横向的一体化区域集中,而不是单一企业的一体化发展。当 聚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聚集区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和“经济生 1 根据 1999 年 6 月 5 日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 ,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 式改称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22007 年 1 月 8 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宁波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的批复 ,标志着宁波高新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至此,国家级高新区的数量由 53 家增加至 54 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态链” ,使其中的企业都能从中受益。产业空间集聚理论的形成对各国开发区的发展起 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增长极理论 (2)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是由佩鲁(perroux,1950)提出,并由保德威尔(bouderville,1996),汉森 (hansen,1972)等人引申的概念。 用增长极来描述围绕推动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 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工业体系,其不仅本身能够迅速增长,而且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 它经济部门的增长。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指,在经济增长中,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 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以较快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形成“增长极” ,再通过其 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地增大自身的规模并对所在部门和地区发生支配影响, 从而不仅使 所在部门和地区迅速壮大发展,而且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根据增长极理论的内涵及开发区发展的历程来看, 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其所在地区或 某些部门的增长极。但是投资的目标不仅推动产业部门本身的发展,更主要的是提供良 好的基础设施、优惠政策,造就舒适的科研、生活环境,吸引世界先进的高技术公司在 此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或分支工厂,以推动其他部门及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创新理论 (3)创新理论 创新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经济学家熊比特于 1934 年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 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 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 合及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熊比特的创新理论经过发展,就有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之 别。英国苏塞克斯(sussex)大学政策研究所于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基于重要性创新分 类,有四种类型的创新:渐进创新、质变性创新、技术系统的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 的变更。它们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以及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促进作用的大小均有很大差 别。 越是重大的技术创新越需要较高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基础, 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就越大。 创新是开发区尤其是高新区发展的灵魂, 高新区的组建和发展过程就是一种创新网络组 织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必须致力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培植。针对我国高新区发展现状,著 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 “制度重于技术” ,高新区的发展当务之急在于建立完善的创新 体系。 (4)区域发展不平衡理论 (4)区域发展不平衡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某一国家或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平衡 增长是不可能的。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部门或区域进行,其他部门或地区则通过利 用这些部门或区域的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而逐步得到发展。 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与 该理论相关, 它们的建立和发展皆以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资源不均质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均 衡为前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从横向看,由于历史、地理、自然凛赋等原因,中国这一幅员辽阔的国家存在着区 域经济资源的巨大差异,如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南部与北部的差异、主要省份之间或 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等等。从纵向看,中国的各个区域又存在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极大 差距,如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的差距、先进地区与后进地区的差距,等等。对于经济 资源不均质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均衡的地区,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开发区的建立和 发展,正是为了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经济资源和经济水平的优势,使它们成为当地的经 济增长极,促进和带动周围及相近区域的发展,进而在全国经济建设中起到示范和带头 作用。 2.2 高新区功能组成及布局要求 2.2 高新区功能组成及布局要求 高新区是一种以智力密集区为依托, 以开发高技术和开拓新产业为目标, 促进科研、 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工业综合体。就高新 区本身来说,一般由以下五个方面功能构成:研究与开发功能、产业功能、教育培训功 能、居住功能以及服务功能。 就高新区的功能组成及国内外高新区发展的实践,高新区通常包括科研开发区、产 业区、教育区、生活区和城市服务区。 高新区各功能组成及其布局可用图 2.1 来表示。 图图 2. .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组成及其布局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组成及其布局图1 2.2.1 教育及科研开发区 2.2.1 教育及科研开发区 1顾朝林,赵令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园区.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166。在此基础上略有加工 环境 绿化 环境 绿化 教育 科研 开发 生产 企业 生活 功能 服务 功能 产业 功能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高新区相比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其他类型开发区而言,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新 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开发。因此,拥有教育、科研和开发用地成为高新区区别于其他开发 区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高新区来说, 其主要功能是研究和开发, 具体包括培养高新技术人才、 技术人员, 提供创新思想,研制高新技术产品等。其布局要求: (1)科研开发用地与教育用地紧密结合。国内外高新区在区位选择时,所考虑的 重要因素之一即是教育用地的存在。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为高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 提供创新成果。高新区的研究开发具有明显的产业意向性,它起着沟通教育与产业的纽 带作用,因此对高新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2)科研开发用地与产业用地布局关系。科技成果的研制开发最终目标是运用于 生产,转化为巨大的商业价值。科研开发与生产之间,一方面科研为生产提供先进技术 和科研成果以投入生产,另一方面,生产功能为科研提供需求信息并反馈产品信息,以 便产品的及时改进,技术的不断进步。因此科研开发应与生产用地紧密结合。然而,当 前由于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区域之间及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时间距离大大缩减,部 分行业或跨国企业将研发与生产分离开来,将研发功能布局在科研条件较为成熟的区 域,而将生产布局在生产要素价格较低的区域。 (3)保证有良好的环境。研究活动本身需要洁净、安静的环境条件,同时优良的 工作环境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作思想和灵感。 2.2.2 产业区 2.2.2 产业区 产业区以产业用地为主,附有仓库、货场等,主要功能是将科研成果产业化,进而 转化为商品,以实现研发的价值。其布局要求: (1)产业区布局应遵循产业间的关联性规律,以有利于产业链的形成为准则。 (2)满足企业生产的用地要求,尤其要考虑今后的发展用地。 (3)保证便利顺畅的交通,并注意与区外道路连接,以保证原材料、成品的运输。 (4)保证良好的生产环境,保证水、电等基础设施的供应。高新技术产业不同于 传统产业,总体上要求有良好的环境质量,甚至有的产业对环境的要求还非常严格。因 此生产区不应再像传统工业区,而应呈现出干净整洁的面貌,以保证良好的生产环境, 满足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要求。 2.2.3 生活区 2.2.3 生活区 生活区主要是承担生活居住的功能, 在高新区中设置生活居住也是为了使人们免受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往来通勤之苦,能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生活区中一般包括各种住宅和生活服务设施。其 布局要求: (1)单独划片规划住宅小区与产业区长边相接,利于居民就近上班,减少交通压 力。 (2)居住区的住宅结构要合理,既有高档别墅,也有中、低档住宅。在风景名胜 区等自然环境条件好的地区布置高档别墅区,以满足高薪职员、高级科研人员以及外籍 企业家的居住要求。在靠近产业区也应布置一些单身公寓、多层住宅。 (3)提高规划标准,适应高新技术人才的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对人员素质要求较 高,这些高素质的人才要求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追求良好的生活质量,因此规划中不仅 要保证住宅数量也要保证其质量。作为高新区这样一个代表着城市未来的新型社区,也 应当采用较高的规划标准。 (4)保证足够的优质的服务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也是生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 划中对于教育、 医疗、 生活等服务设施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数量又应该保证有良好的质量, 使高新区一流的人才能够享受到一流的服务,最终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高 新区的进步、发展。 (5)居住环境的绿化和美化。创造良好的绿化、美化环境也是提高居住生活质量、 提高规划标准的一部分或者是一种手段。 2.2.4 城市服务区 2.2.4 城市服务区 城市服务区是高新区的中心, 是整个高新区的标志和核心, 它是一个社会综合中心, 是整个高新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综合支撑中心,也是开发区对外联系的枢纽。在城市服 务区中一般设置高新区管理机构、金融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商业服务设施等。其布局 要求: (1)城市服务区的区位选择。应从开发区管理的角度出发,尽量选在位置适中, 联系方便的地段,在整个开发区中有最佳的服务半径,同时结合开发区近、中、远期的 发展情况,与开发区用地发展方向相适应。 (2)在满足其功能要求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3)交通规划应满足人流、车流的要求。城市服务区是中心,一方面是对外联系 的枢纽,另一方面,也是高新区内部具有统帅作用的核心领域,故而有着大量的人流和 车流,尤其是外来的人员和车辆。因此,做好交通规划,并配置相应的停车设施、管理 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4)建筑形象、空间形态等应反映出高新区的特色。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5)应体现弹性生长的布局思想。随着高新区的滚动发展,城市服务区也会不断 发展壮大, 因此, 前期规划时就要为以后留有发展余地, 并在布局上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2.3 高新区空间布局的理论与原则 2.3.1 高新区空间布局理论 2.3 高新区空间布局的理论与原则 2.3.1 高新区空间布局理论 对于开发区的空间布局主要存在两种理论: “功能分区”和“功能混合”理论。 (1)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 1933 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 l. a. m)在雅典召开。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 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大纲指出,城市要与其周 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 功能的正常运行。雅典宪章以提出城市生活的四大基本功能并实行分区而独树一帜,并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在当时,城市发展面临困境,通过功能 分区的方式解决工业革命引起的城市膨胀与农业背景的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 有效地解 决了城市发展的问题。 然而,雅典宪章提出的功能分区忽视了人与人的日常交往,过于死板的分区以及绿 化带分隔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美国留学入学测试题及答案
- 合作学习: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引擎与实践探索
- 代写申博研究计划书合同8篇
- 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必一 第四单元国际组织知识整合 课件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模拟卷包及答案详解一套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密卷及完整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题库带答案详解(b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试题库含答案详解(新)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含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综合卷】
- AQ6111-2023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
- 营养与慢性伤口愈合的关系
- 第2课《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中职专用】《哲学与人生》同步课堂课件
- 一年级看图写话专项练习及范文20篇(可下载打印)
- 2024年上海市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高清版)DZT 0208-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金属砂矿类
-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直接使用版)课件
- 《食安南京品牌建设指南》
- 2024年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
-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