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一个技术日新月异、产品更新频繁和 消费者需求偏好多变的动态环境。在动态环境中,如果还固守现有竞争力体系、 仅仅追求已存的竞争优势来源,则可能很快就会被其它更具创新能力的竞争对手 所取代。如何使高新技术企业在动态环境中不断获取竞争优势和保持长久的竞争 力,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 处在动态环境中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对动态核心竞争力进行管理。本文在分 析国内外核心竞争力管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 力管理的四个环节:识别、培育、提升和监控。这四个环节相互衔接,动态核心 竞争力的识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了解自身优劣势、确定培育方向的基础;当动态核 心竞争力培育到一定层次时,一方面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从内部出发对其进行适时 地创新提升,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外部力量来弥补自身动态核心竞争力的不足;动 态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如果高新技术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剧变或内 部经营管理不善,则其原本具备动态核心竞争力也可能会演变为一般竞争力甚至 逐渐丧失,因此需要对市场环境及自身动态核心竞争力强弱进行监控,这是高新 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动态循环的关键。本文从可行性、动 态性、前瞻性的原则出发,设置了外部环境、技术创新、经营绩效三大一级指标 及外部经营环境、相关基础技术等二级指标来监控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及 自身动态核心竞争力强弱,并讨论了监控可能出现的结果及相应的处理措施。高 新技术企业一旦通过管理拥有了自己的动态核心竞争力,便可以在对其的实际运 用中不断地开拓新市场,迅速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极大地促进自己的发展。本 文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运用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程序,并对红太阳 集团这一成功案例的经验加以提炼,希望对我国其他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有一定 的借鉴作用。最后,本文指出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运用过程出现 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案。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动态竞争 ii abstract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high- tech enterprises are facing a changing technology、the updates product and frequent changs of the consumer demand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 if the company also stick to the existing competitiveness system an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original, then they will be replaced by other more innovative competitors. how to make high- tech enterprises continue to obtain long- 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 is the problem this paper want to solve. high- tech enterprises need to manage the dynamic core competence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he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our areas of high- tech enterprises dynamic core competitiveness management: recognition、nurture、enhance and monitor. the four steps interconnected each other. recognition is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determineding the nurturing direction for a high- tech enterprises; when the dynamic core competitiveness have been produced to a certain level, on the one hand, high- tech enterprises need to start their internal innov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also use external dynamic forces to make up for their own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dynamic core competence is a dynamic concept, i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high- tech enterprises changed, or their own management is poor, then the core of competitiveness may degenerate into the general competitiveness, even gradually disappear, therefore, we need to monitor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he advantage or the disadvantaged of their dynamic core competitive, this is the key work of the high- tech enterprise. on the basis of the feasibility, dynamic、forward- looking、proceeding principle,this paper set up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siness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external 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other indicators related to basic technologies to monitoring changes in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of high- tech enterprises and the disadvantaged of their dynamic core competitive, discuss the results of monitoring possible and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measures. through management, once the high- tech enterprises, which have their own dynamic core competitiveness, can opening up a new markets、captureing opportunities and promoteing its ow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should be guided by iii high- tech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and refining the experience of red sun group, maybe it s use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ther high- tech enterprises, finall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chinas high- tech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core competence, and provides the treatment options. keywords: high- tech enterprises; dynamic core competence;dynamic competition 1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003 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高新技术产业仍保持了高速 增长的基本态势,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正在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 且创新科技在传统产业的广泛应用,也正在改变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 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出口增长。2006 年我国外贸出口 9690.8 亿美元,增幅较 2005 年回落 1.2 个百分点1,而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 5 千亿美元,达到 5287.5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7.1%,其中出口额 2814.5 亿美元, 进口额 2473.0 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29.0%和 25.1%。高技术产品良好的增长势 头带动了我国商品贸易整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2006 年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和进 口额占全部商品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达到 29.0%和 31.2%。与“十五”初期 相比,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与进口额分别增长了 6 倍和 4 倍,占全部商品出口与 进口的比重也分别提高了 11.5 和 4.9 个百分点 2。可以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正 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因而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大的发展有很重要 的现实意义。 尽管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而言,其核心竞争 力所处的层次还比较低,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高新技术企业 核心竞争力实践历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 1991 年 3 月我国第一批高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到加入世贸组织。在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的光辉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该阶段我国高新区 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取得了一定提升,但总 体上主要还是依赖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组装加工业的发展,核心技术上严重依 靠外国, 从发明专利的统计来看, 我国的发明专利的数量只有日本和美国的 130。 这一时期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技术引进能力和模仿创新能力。 第二阶段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至现在。由于全球竞争者将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 速度加快以及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核心竞争力 的构建方面加大了自主创新的力度,企业发展重心也向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等 附加值高的产业转移。这一时间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但与此 同时,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基础技术、消费者看重的价值需求、 竞争对手的技术进步速度的日益加快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日趋 动态性,任何既定的核心竞争力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竭或其价值被瞬间的 结构性革新所削减。在这种背景下,以动态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指导我国高新技术 2 企业的经营实践就显得很有必要。 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竞争优势,而核心 竞争力正是形成和维系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但是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性, 任何既定的核心竞争力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竭或其价值被瞬间的结构性革 新所削减,因而意欲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也必须拥有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核 心竞争力。正因为这样,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动态核心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就显得 富有理论价值。本文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 (1)核心竞争力理论在研究高 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有其局限性,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动态视角来研究 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尝试,本文以动态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对高新 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育、提升、监控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特 别强调核心竞争力与环境的互动,并在对环境进行监控的基础上实现高新技术企 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良性循环,对其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这是本文的理论意义。 (2)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性概念的提 出,有利于指导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后发企业如何逐步增强市场竞争力,迎接 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挑战。如果高新技术企业向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只 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才能称为核心竞争力,那么对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在 理论上就失去了追赶国际先进企业的可能。然而,由于核心竞争力的相对性和动 态性概念的提出,可以使落后的高新技术企业有信心逐步培育强化提升核心竞争 力,直至与世界先进企业抗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动态核心竞争力虽然与核心竞争力有很大的关联,甚至可以说动态核心竞争 力脱胎于核心竞争力,但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很多学者展开了对核心竞争力理 论的研究,出现了许多针对核心竞争力的论著,如 gary hame(1994)的“企业能 力基础论” 3, kumlko mlyazaki (1995) 的 “能力论” 4,davld j.teece、gary plsano 和 anlyshuen(1997)的“企业动态能力论”5,mansour javidsn(1998)的“核 心能力的刚性论” 6, d.n.clark 和 d.n.scott(2000)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论” 7等等,虽然各自的观点都有所不同,但这些学者所描述的核心竞争力都具有一些 共同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具有“普遍模糊”性1;核 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2。但现在我们了 解到,正是这种“普遍模糊”性和“相对稳定”性限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调整。 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动态的,企业现在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可能并不适合于企业未来 竞争的需要,如果固守现有的静态核心竞争力,企业将不能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 1 “ 普遍模糊” 性是指核心竞争力一般是不能完全确定的。 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概括列举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 一般集合,但是理论上无法概括出同样的核心竞争力。 2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便具有“ 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很快发生变化。 3 未来环境要求企业核心能力达到更高层次,或要求全新的核心竞争力动态核 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理论在解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泉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 大多数研究在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内部机理方面以及如何适应外部动态环境还没有 统一的观点,动态球论理论较好的解决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根据范宪(2003) 的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具有“经营层” 、 “战略层” 、 “科学层”的层状结 构球体,各层级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球体产生运动8。这一模型从核心竞争力的内部 形成机理出发,较好的解决了如何产生核心竞争力这一问题,而且指出了构成核 心竞争力的各层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使核心竞争力产生动态变化,但是该理论过 分强调和推崇企业的内在性,也就是说,过多地关注了企业内部状况而忽略了决 定资源与能力价值的市场状况。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但这种动态性也不是盲目 产生的,它必然是企业与环境良性互动的结果。 随着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速率的加快,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如果企业过于 关注内部,忽略了衡量、确认其核心竞争力的市场环境,那么在发展核心竞争力 的同时必然带来核心竞争力的惯性、刚性,反而将造成其对市场的不适应性,阻 碍了其竞争力的提高。其实国外已有学者开始了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如以 davld j.teece(1 9 9 7 )为代表的动态能力学派认为经济是不断进化的5。能力的创 新尤为重要,heene( 1 9 9 8 ) 则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解释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特别强 调企业在变动的环境中如何行动是解释经济变迁的基础9。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国内许多学者展开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环境适应性问题的探讨,如邹立清(2 0 0 5 ) 的“企业动态能力来源”10、王核成(2 006)的“动态能力观” 11、刘冰(2006) 的“动态环境中企业竞争力”12;李建设(2006)的“动态环境下的战略管理”13, 研究的视角虽然不同,但都强调不确定环境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维持问题, 企业在动态环境中要具备动态核心竞争力,必须必须依据环境的变化,在企业动 态机制作用下,通过学习和增长知识,不断对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进行调整和提升。 这是核心能力理论的一大进步,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企业竞争力受宏观环 境和行业特性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性质的企业有规模和经营 目标上的差异,而上述研究在如何以动态的观点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及运 用问题方面并没有做进一步的阐述。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动机,在 经营过程中表现出高风险特征,由于竞争对手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其动态核心竞 争力也更容易衰竭消亡,在动态环境中,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管 理和运用工作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论来指导。 1.3 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本文首先应该在对动态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高新技术企 4 业的动态核心竞争力理论,这一理论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和 运用两个阶段。其中管理阶段包含四个环节:动态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育、提 升和监控。这四个环节相互衔接,缺一不可。而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监控又是高新 技术企业与环境互动的关键环节,正是通过监控,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实现了 良性循环。经过对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系统管理之后,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在市场上 实现动态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利益,也就是在遵循一定原则,通过严密规划的基础 上运用动态核心竞争力。最后,需要对成功企业的动态核心竞争力运用过程进行 剖析,并指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运用动态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 策,以增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指导作用 遵循以上思路,本文将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研 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内容结构安排以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动态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包括核心竞争力理论、动态球论理论、 动态能力理论、动态核心竞争力理论。 第三章,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包 括四个环节:识别、培育、提升和监控。这四个环节相互衔接,动态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是企业了解自身优劣势、确定培育方向的基础;当动态核心竞争力培育到一定层次时, 企业一方面要从内部对其进行适时地创新提升,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寻求动态核心竞争力 的运用机会,以期利用外部力量来弥补自身动态核心竞争力的不足;动态核心竞争力是 一个动态的概念,如果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剧变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善,企业原本 具备动态核心竞争力也可能会演变为一般竞争力甚至逐渐丧失,因此企业应该对体 现动态环境动态变化及核心竞争力强弱的关键指标进行监控,并根据监控结果采取相应 的措施来适应环境变化、防止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消亡,使其进入良性循环。 第四章,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运用。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动 态核心竞争力运用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程序,并对红太阳集团这一成功案例的经验 加以提炼,希望对我国其他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最后,本文 指出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运用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 理方案。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本文在研究前人著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它或许有些 创新之处,但其中必定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 1 . 本文的研究角度是比较新的,据本人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国际国内从 动态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这一特殊的企业群体学者还比较少。 5 2 . 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企业要真正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对动态核心竞争力 的监控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正是通过对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监控,高新技术企业实 现了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正因为这样,本文从可行性、前瞻性、动态性的原则出 发,设置了经营环境、技术创新、经营绩效 3个一级指标和外部经营环境、相关 基础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状况等二级指标来监控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环境和自身 能力的匹配性,提出了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监控模型,并介绍了监控可能出现的有 代表性的结果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这对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工 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 本文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运用应该遵循的原则及程序,这 对减少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运用动态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一个有益的 尝试。 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 1 . 由于国内外对我国高新技术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较少,掌握的资料有限, 文章只是代表性的讨论了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管理过程,这一研究难 免有失偏颇。 2 . 从研究方法上看,文章在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提升部分 更多地使用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很少。 3 . 在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监控部分,设置的监控指标还不能完全 放映环境的动态性,可以继续细化;对监控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是选取了其中有代 表性的情况进行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6 第二章 动态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 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自 1990 年 c.k.prahlad 和 gary hamel(1990)在权威杂志哈佛商业评论 上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 首先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 ”14这一概念以来,对核心竞争 力的研究就一直是企业管理界相关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尤其在战略管理领域, 研究战略的意义正是实现和保持竞争优势。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 之源” 3 的观点已被广为传播和接受,并更进一步地推动着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核心 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深化,但是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自身复杂性,理论界关于核心 竞争力的研究方面一时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1.1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理论界关于“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总结起来大致有如 下几点。 (1)基于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是由 c.k.prahlad 和 gary hamel 于 1990 年提出,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 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14。在这个概念中,他们所理解的 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几点:一是属于组织所共同具有的学识,是公司的资源,而不 是属于某个人或战略业务单元专有的;二是“协调”和“整合” ,核心竞争力的形 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有机协调和整合,即需要管理的 介入;三是“技能”和“技术流” ,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的技术性。 在进一步描述核心竞争力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树型”理论,他们将企业比 作一棵大树,企业的最终产品是果实,最终服务是叶子,树枝是结合产品和服务 的战略业务单位,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而为整棵树提供养分、维系生命、稳 固树身的就是核心竞争力。此后,哈默尔进一步提出,一种核心竞争力毫无疑问 地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 2)基 于 组 合 观 的 核 心 竞 争 力 : many k.coulter(1998)在 其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action一书中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并被多个 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这个定义除了指出创造价值和能被多个产品 或业务共享,这两个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外,还把核心竞争力定义在了技能和能力 3 智力资本和核心竞争力被认为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基于二者建立起来的企业理论正成为整个管理 理论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7 上 15。 (3)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nelson.r.r.和 winter sidney g.(2002)认为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 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 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到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在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组织成员深 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一个综合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16。 (4)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leonard barton(1995)是基于知识的角度分析 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人物,他从知识观的角度进行考察,根据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 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7。leonard barton 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 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和信息, 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因此,学习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 途径。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体系,包括四个维度: (1)组织成员所掌握的技能和 知识集,包括企业的专有知识和员工的学习能力; (2)组织的技术系统,即组织 成员知识的系统合成; (3)组织的管理系统,组织的管理制度影响着创造知识、 学习知识的途径和热情,可能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4)组织的价值观系统, 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除上面列出的诸多观点外,还有些学者从另外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问题, 如左建军(2002)从体制和制度出发进行研究,得出企业体制与制度是最基础的 核心竞争力的结论19。 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核心竞争力时都试图自己给它重新赋予一 个新的定义,而不愿意接受别人已有的观点。这是造成目前无法统一对核心竞争 力概念界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浪费或效率低下, 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设置了障碍。虽然有学者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融合方面做 出了有益探讨,但总体而言, “这一理论还没有形成体系,还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 状态,而且,和企业契约理论相比,企业能力理论更多是内涵界定并不十分清楚 的概念和判断。 ” 5 2.1.2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尽管学者们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对其特征的认识却比 较趋于一致。 从各种不尽相同的表述中可以看到, 资源学派学者 jay barney (1995) 对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的 vrin 属性在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领域 也得到了认同和广泛接受,即价值性(valuable) 、独特性(rare) 、不可模仿性 (inimitable) 、不可替代性(nonsubsititutable) 。如 prahlad & hamel(1990)就认 为: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通向广泛多样化的市场提供一个潜在的途径; 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使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重要的价值;最后核心竞争力应该 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 20。 核心竞争力理论无疑在解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泉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8 而且也超脱了企业所在行业的局限。它不仅回答了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间的绩效 差异,而且也有力地解释了不同行业间的不同企业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那就是 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的强弱及储备上的差异,因而这一理论引起了管理人员的极 大兴趣,许多企业的实证经验也的确证实了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但是,应该看 到,一个理论,如果只是经历了十一余年的发展,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探索阶段,尚未成熟、还不能完全用于指导实践、难以进行一般演绎的,还只 是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无庸讳言, “核心竞争力”实际上还正是处于这样的发展 初级阶段。相对于其他企业战略管理新方法而言,核心竞争力理论显得那么的不 成体系、疏松、叙述纯文字化,且概念含糊不清21。kevin p.coyne 在 1995 年发表 的研究论文亦真亦幻的核心竞争力中指出的, “显然,核心竞争力是个重要的 概念,有一些企业在这方面似乎小有建树,但是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 更像是海市蜃楼:从远处,给逆境中的人以希望,但真的走近了,却发现它只是 尘土黄沙” 22。 2.1.3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国内外学者都在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面做了比较广泛的研究。王毅(2000)等人 研究了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及其特点,将各种方法归纳为四类,即非 定量描述法、半定量法、定量法、半定量与定量结合法。其各自的具体的归类标 准和代表人物见下表。 表 2 . 1 国外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及代表人物 23 类别 代表人物 评价方法 非定量描述 法 prahalad( 1 9 9 0 ) ,kesler( 1 9 9 3 ) , klein( 1 9 9 8 ) 不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指标,只 采用文字或图标等对核竞争力 进行描述。包括文字描述法和 图示法两种。 半定量法 meyer( 1 9 9 3 ) ,durand( 1 9 9 7 ) 构造一个指标体系,用主观判 断方法对各指标评分,然后综 合计算出核心竞争力水平 定量法 patel( 1 9 9 7 ) 纯定量方法,即不涉及主观评 分的半定量指标,只采用可严 格计量的指标测度。 半定量与定 量结合法 henderson( 1 9 9 4 ) 在设计的指标体系中,既有纯 定量的指标,也有通过主观评 价打分的指标, 然后综合计算。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以上四类方法各有利弊,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 这样那样的不足,目前也还没有哪种具体的评价方法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是从近 年的研究方向基本可以判断,非定量描述法、半定量与定量结合法的互补研究将 9 是未来对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主要思路。 2.2 动态球论模型 前面提到,核心竞争力理论在解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泉方面具有很强的说 服力,但是大多数研究在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内部机理方面还没有统一的观点,而 范宪(2003)提出的动态球论模型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 的最优状态应当是形成三维的市场空间中的一个球结构,而其内核则是“产品 任务思想”三因素组合物8。核心产品指的是产品的有形部分(包括功能、 包装、形式等)和无形部分(包括服务等)以及与生产和推广这些产品的技术和 功能,它是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组成要素之一。但是,一个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可 以产生一个企业,却并不能保证一个企业可以持续发展和存活,除产品外,应该 还有其他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就是所谓的“核心人物” ,即“拥有成 熟专业技能的、富有挑战精神的并善于创造性接受和应用知识的忠于企业的骨 干” 。而核心产品和核心人物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两个根本组成因素,要有机地 发挥作用,必须要有第三项因素予以调节,也就是所谓的“核心思想意识” ,亦即 “核心文化” 。它界定了一个组织的持久性特征一个转变产品市场周期的技术 突破、管理风尚以及个体领导者的一致性。三者的关系如下图: 图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三项基本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 8 在动态球论模型的描述中,企业的发展和演化过程实际上类似于宇宙中星球 的发展和演化过程。即当“产品思想人物”的内核产生之后,围绕这一 内核,结合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运动,逐渐出现部门分工,产生职能部门,成为包 裹在内核外的第一层结构,成为“经营层” 。当职能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新 的思想、理念和工具与职能部门的功能相结合,会形成企业与企业竞争的战略方 针,称为“战略层” 。当许多企业的战略方针在真实的市场经济中交锋实践之后, 管理学家经过总结,与其他学科交叉之后,又会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 层” 。此时,企业的发展就达到了一种相对恒定的状态。一般情况下的市场波动已 经很难影响或危及企业的生存。该理论进一步强调, “目标层”是宏观把握企业深 层发展的意义。 “科学层”是管理工具,与“战略层”的竞争优势是互动的,它们 核心思想意识 核心产品 核心人物 10 共同构成了中观的企业概念。而“经营层”则是微观的企业概念,三个层次的相 互关系和内容可以用一个球状体表现如下: 图 2.2 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球论模型 8 在该理论看来,一般形状的几何体只有滑动一种基本的运动方式,只有球体 有两种基本的运动方式:滑动和滚动,以及两者相结合产生的跳动。球体在滑动 和滚动的运动过程中,最主要的特征是摩擦力小,而且几何重心的相对位置保持 不变。这就说明如果企业的结构特征像球一样,既能获得更多的经营运转方式, 保持更好的灵活性,又能保持核心竞争力不变。实践中,如果企业拥有了核心竞 争力之后,无论它们将这一核心竞争力用于原有产品的改进(相当于滑动)还是 新产品的开发(相当于滚动) ,都能很好地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 动态球论模型这一理论从产品,员工、企业文化三方面出发,较好的解决了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问题,但是该理论过分强调和推崇企业的内在性,也就是 说,过多地关注了企业内部状况而忽略了决定资源与能力价值的市场状况。随着 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速率的加快,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过于关注企业内部,忽 略了衡量、确认其能力的市场环境,发展能力的同时必然带来能力的惯性、刚性, 反而造成其对市场的不适应性,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3 动态能力理论 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y)是由 davld j.teece 等(1997)参考核心能力概念提 出来的,而核心能力源于独特能力、组织惯例和核心竞争力。此后,吸收能力、 整合能力、构建能力、战略适应力等概念兴起相关的研究。davld j.teece(1997)定 义动态能力指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整合、建立和重构内外竞争力来持续竞争 11 优势的能力 5。eisenhardt k(2000)定义动态能力指企业应用资源的流程,尤其是整 合、重组、获取和让渡资源的流程,来匹配甚至创造市场变化24。动态能力是结构 性、持续性和惯例应用的组织活动,由特定的战略和组织流程如产品开发、联盟 和战略决策等组成,使企业在动态的市场中通过配置资源实施新的价值创造的战 略而创造价值,使企业随着市场的兴起、碰撞、分裂、演进和消亡可以获取新的 资源配置。zollo m.(2002)认为动态能力是组织活动的可学习的规则的模式,即导 致有效变化的惯例,体现为企业知识存量和新知识的开发25。zott c.(2003)定义动 态能力指模仿及实验创造替代资源配置的能力。动态能力的“动态”是指当时间 和时机很重要、技术快速变化、未来竞争和市场的性质难以决策时,更新竞争力 的能力以与变化的商业环境相一致,实现某种创新性的响应26。 “能力”强调了战 略管理中恰当的配置、整合和重组内外部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竞争力来与变化 环境的要求相匹配的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学者王核成(2006)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了动 态能力的发生机制。这一理论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蕴藏在具体能力中的动态机 制,是企业通过动力、学习、匹配机制将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结合,共同作用 而产生的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11。 动态能力对竞争力的价值在于他们通过创新达到 了内外匹配,而不是动态能力本身。动态能力是竞争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但 企业具有动态能力与企业具有竞争力并不画上绝对的等号。拥有动态能力的企业 在环境中会自我学习,适时地进行资源的转换,但由于企业对环境认识不同所产 生的不同学习效果,企业自然会产生差异性优势。所以,正确认识环境是企业动 态能力发挥有效作用和企业经营的起点。环境是各种资源的来源,企业要与拥有 资源的各类组织和个体互动以获取资源。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环境发生 交换行为,以取得资源,再予以处理转换后输出,在此过程中,企业应随着环境 的变动,控制、协调内外活动,运作好资源,以求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组织必须 依赖环境,能存活下来企业不一定是最有实力者,而是反应最快、对环境有适应 性的企业。 这一理论十分强调创新在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不断创新是企 业竞争优势得以持续的保证。 “企业的创新要么重新启动竞争优势循环,要么开辟 新的“无人区” ,但是创新的成功必须立足于合理的远见,并选择可行的突破口。 远见其实就是发现和把握顾客需要而没有觉察的机会。而远见来源于对外部环境 (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整合与思考。但仅仅具有 卓越的远见是不够的,没有相应的资源与能力的匹配,那么这种远见就几乎没有 什么实际的价值。动态环境要求快速行动和出奇制胜的弹性资源,这种弹性资源 不能通过市场买卖获得,而应该深入到企业内部的过程(process) 、资源状况 (position) 、和路径(path)中去寻找。在动态环境中,企业只是具有卓越的远见 12 和强大的弹性资源还不能够完全保证企业不断获得新的竞争力。因为,企业的远 见和资源需要通过合适的实施方式才能实现其目的。与静态环境下的方式所不同 的是,动态环境下的实施方式注重于战略转换。该理论表明,企业只有从动态能 力观出发,构筑动态机制,通过战略有效的整合、协调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才能够 不断获取竞争优势,形成持续竞争力。动态能力观的基本框架如下图 3.11 所示: 图 2.3 动态能力观的基本框架 11 相对动态球论模型而言,动态能力观更加强调不确定环境中企业核心竞争力 的构建与维持问题: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欲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顾客 和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依据环境的变化,在企业动态机制作用下,通过学习和增 长知识,不断对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进行调整和提升,以使企业内部结构与变化的 环境相匹配,并最终促进竞争力的发展,这是是核心能力理论的一大进步。但是 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企业竞争力受宏观环境和行业特性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 不同的特点。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 企业又有规模和经营目标上的差异、有自身的特点及其形成的机理。在如何以动 态的观点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方法问题方面该理论并没有进一步的研究, 这不能说是该理论的一大缺陷。 动态能力的研究方兴未艾,存在许多研究的不足。首先,动态能力的概念相 当地分散,不同的学科分支从不同的视角界定动态能力的含义。各种分析框架常 常忽略环境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外部输入,尚未将它作为整个分析框架的 组成部分,自然就未能很好地解释动态能力观所提出的企业的本质问题,即竞争 优势的本源。此外,动态能力的实践应用和实证研究也较为缺乏,如新产品开发、 联盟学习等,动态能力对产业演进和企业成长的机理,以及动态能力的量化建模 等等都需要深入探讨。 动 态 环 境 动态机制 战 略 能 力 资 源 13 2.4 动态核心竞争力理论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动态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实践应用越来越重视,研究成 果很多。例如刘刚(2006)从组织演进与创新能力关系的角度研究了动态核心竞 争力27。他认为新古典经济理论对企业组织演进的分析是静态或比较静态的,从动 态的角度看,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生产和交易活动不确 定性或风险特征的改变。而面对这些变化,企业组织不断地尝试通过新知识的积 累和组织结构及形式的创新,化解或利用不确定性中所隐藏的潜在盈利机会获得 竞争优势。而企业之间的组织创新和竞争格局的改变又会造成新的环境变化,并 诱发新的创新性竞争行为。孙慧(2006)认为“环境论”强调外因对企业竞争力 的作用,忽视了企业的内部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而“资源论”和“能力论” 都强调内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忽视了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这三种理论都无法全面、系统地阐述企业动态竞争力源泉的问题28。从企业管理的 实践来看,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既与外部环境因素有关,又与企业的内部 资源和能力有关,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三者对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影 响作用并非完全相同。其中环境是外部因素,必须通过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等内 部因素起作用;虽然资源与能力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内部 源泉,但一个企业竞争优势可能并不因为它有更好的资源,而是由于具有更好地 利用这些资源的特别能力这是形成企业动态竞争力的关键和核心。李红卫(2006) 通过对企业动态不确定环境的分析以及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众多因素分 析, 构建出动态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模型29。 该模型认为, 如同所有事物一样,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也在动态变化着,它将经历一个从成长到 衰退的演变过程。企业发展到不同时期,它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企 业的规模也将发生变动,所采取的企业战略也将有所调整。为保持企业在不同阶 段的行业领先性,必须不断地提升企业的动态核心竞争力。动态核心竞争力是企 业战略、企业能力要素、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价值体现与动态不确定环境相互 作用的结果。胡美琴(2006)则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家管理周期匹配的角度来 研究动态竞争力,她认为企业的动态核心竞争力表现出一种动态的非均衡状态, 通过不断的创新而获得一连串短暂的竞争优势,形成了不同的生命周期,企业正 是通过不同周期的衔接体现出长久竞争优势,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将表现出 差异性,这就要求要求企业家管理周期应随企业生命周期曲线呈动态发展,即要 求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匹配 30。 上述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研究了企业的动态核心竞争力问题,观点虽然有 所差异,但都指出了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一些共同特征: (1)动态核心竞争力 是企业内生的,它是企业内部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和能力(包括技 术能力、营销能力等)长期积累的结果; (2)环境这一外部作用将通过企业的资 14 源和能力对动态核心竞争力产生作用力,动态核心竞争力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 整, (3)动态核心竞争力表现出一种动态非均衡状态,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在 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将表现出差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