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摘 要 摘 要 伴随着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越来越活跃。 2005 年和 2006 年全世界企业并购市场再掀高潮。2005 年跨国并购总金额达到 7160 亿美元,同比增长 88,交易活动达到 6134 起,同比增长 20。2006 年 1 至 9 月全球企业并购金额更是超过 1.1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54%,其中跨国并购占 全部并购活动的 34%,是有史以来跨国并购交易最忙碌的 9 个月。 在全球跨国并购的大潮中,中国制造业企业也在努力利用跨国并购的机会,抓 住发展机遇,提高自身竞争力。在促使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并购的多 个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最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中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缺失。从中 国制造业发展的情况和趋势来看,核心技术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 最严重的问题。 跨国并购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获得核心技术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机会。但是,由于 并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并购的成功率一直比较低。所以,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核心技术整合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技术评价和选择、关键技术 人员整合的分析和研究,为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提供指导和帮 助,同时为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点思路。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正文的第四章中,运用价值链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 指出缺乏核心技术是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后结合跨国公司和中国制 造企业跨国并购的实践对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最后通过 对跨国并购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跨国并购作为获得核心技术 的一种手段的优势。 2.在正文的第五章中,利用已有的整合技术选择研究成果、行业分析模型、技 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国制造业的跨国并购实践,构建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 购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和并购技术的评价与选择方法。 3.在正文的第六章中,在借鉴了已有的并购人力资源整合研究成果和中国制造 企业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之后,设计出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关键技术人员整 合方案。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有: 1.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有五点优势:1、技术获 取速度快;2、并购获得技术水平高;3、就近利用国外技术要素区位优势;4、相 对成本低;5、利于资源的整体导入。 2.总结出影响中国制造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因素,并将其分为市场 ii 和企业资源两个层面。其中,市场面因素分为:目标市场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目 标市场竞争现状与趋势、上下游产业链的现状和发展,三个子因素;企业资源面因 素分为:并购目标技术能力、并购主体技术整合能力、技术实现能力,三个子因素。 然后,再通过对这六个因素的分解,本文建立了用于并购技术评价的市场面因素评 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资源面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构建出基于 ahp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跨国并购技术评价与选择方法。 3.设计出以沟通为导向的关键技术人员整合方案,将整合工作分为:确定关键 技术人员及其沟通需求;交流和落实沟通内容;选择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三个相 互关联的部分,并提出中国制造企业在沟通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四个问题。 虽然研究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笔者希望尽微薄之力为中国制造业的跨 国并购核心技术整合的实践提供帮助。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原则,尽量结合中国制造企业在跨国并购技术整合中的实践,把案例剖析与理论阐 述相结合,增加了本文的客观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核心技术,跨国并购,技术整合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iii cor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cross-border m 2.high level technology from merger; 3.utilizing regional advantages of foreign technological elements; 4.low cost; 5.beneficial for the complete introduction of resources. (2)the research draws the factors that have influence o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obtain core technology through 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classified them into two aspects market and enterprise resources. the factor in the market aspec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ub-factors: 1.profit potential in the target market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2.condition and trend of competition in the target market; 3.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pper and down stream in the industry chain. the factor in the enterprise resources aspec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ub-factors: 1.technological ability of mergers object; 2.integratation ability of mergers subject on technology; 3.technological conducting ability. then, through further division of those six factors, the research established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both in the market aspect and the enterprise resources aspect.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the discourse built the method of transnational merger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selection through ahp-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 3 ) the research designed communication-oriented integration scheme on key technological staffs and divided consolidation work into three mutual linked parts: confirm key technological staffs and their communication need, exchange and implement the content of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v communication, choose effective way to carry out communication, and put forward four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communication. although the research has many limitations, author hopes to offer help to the practice of cor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cross-border m&a for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issertation carried out the principle of comb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 which enhance the objectivity and significance of practical guiding of this dissertation. key words: core technology,cross-border m&a,technology integration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 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天一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 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天一 指导教师签名:汤石章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1 第一章 导言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 伴随世界经济重新步入快速增长期,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又迎来一次高潮。 2005年和2006年全世界企业并购市场均异常繁荣。 2005年跨国并购总金额达到7160 亿美元,同比增长 88,交易活动达到 6134 起,同比增长 20,其中特大交易 141 起,接近 2000 年 175 起的峰值。2006 年 1 至 9 月全球企业并购金额超过 1.1 万亿美 元,同比增长 54%,其中跨国并购占全部并购活动的 34%,是有史以来跨国并购交易 最忙碌的 9 个月。 全球企业跨国并购市场的快速发展表明,跨国并购已经日益成为企业增强其全 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企业可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跨国并购还可以促 进资本迅速集中;节省培养人才、开拓市场、开发技术所需要的时间;扩大企业规 模,形成生产、营销、技术、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协同作用。跨国公司纷纷以并购 的方式不断壮大自己。难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j斯蒂格勒在对美国并购 历史的考察后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收购而 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而在近年的跨国并购舞台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身影。和中国的 经济发展一样,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的一个亮点, 中国也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并购交易最活跃的国家。 而当我们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而自豪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冷静的看到,推动中 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重要动因,正是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核心 技术的缺失。而更让我们不能释怀的是,中国制造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 道路还远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中国制造企业勇敢的走出了跨国并购的第一步后却 发现,核心技术整合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已有的研究也多次表明,并购的失败率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2 一直居高不下,中国制造业的跨国并购中也有不少失败的例子。如何通过技术整合, 让中国制造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更容易的获得或强化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摆在中国企业 界和管理学界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意义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的主导力量,而工业的发展又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先决条 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虽然近年来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举世瞩目,但是,我们也明显的感到中国制造业在核心技术方面 的不足。 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中往往只能从事消耗高、 劳动密集、附加值低的活动。这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 在全球竞争中非常不利的局面,中国制造业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而从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跨国并购由于其特殊性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获取核 心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跨国并购技术整合工作的复杂性,中国制造业 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过程困难重重。 本文的研究重点跨国并购中的技术评价和选择、关键技术人员整合都是影 响中国制造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关于这两个方面的 研究还比较少,针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遇到的此类问题的研究就更少。 所以,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并购技术整合过程中的重要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 为中国制造业的相应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和建议,以帮助中国制造业更好地利用跨国 并购获取或强化核心技术,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1.3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是:首先,结合中国制造业的现实状况和跨国并购的特点, 说明中国制造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结合并购技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3 术整合理论和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践,分析可能影响跨国并购核心技术整合的因素, 建立跨国并购技术评价和选择模型;最后,结合并购人力资源整合相关研究成果和 中国制造企业的跨国并购人力资源整合实践,给出进行关键技术人力资源整合的方 法和建议。 本文以跨国并购和技术整合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 上,结合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试图为中国制造业跨国 并购核心技术整合工作提供一点借鉴,也为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点思路。本 文的主要研究从第二章开始,主要内容包括: 第二章,跨国并购的涵义及现状:简单介绍跨国并购的涵义和其分类,同时结 合数据归纳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的现状和发展特点。 第三章,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特点:以数据为基础考察中国对外直接 投资的现状和特点,结合案例归纳总结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核心技术获取动因:以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 为出发点,以价值链为理论基础,从价值链的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 地位进行分析。并对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总 结。最后,分析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可行性,并以案例辅助说明。 第五章,中国制造业的并购技术评价与选择:结合理论和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 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影响中国制造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影响因素。 构建并购技术评价与选择的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综合评价方法后以影响因素指标 体系为基础,对并购技术进行评价和选择。 第六章,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关键技术人员整合:首先探讨关键技术人员 整合在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技术整合中的必要性以及并购中可能出现的人力资源危 机。然后针对并购中的特殊情况,提出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方案,及在实施过程中 应该注意的问题。 最后,第七章对全文的研究作出总结和展望。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4 第二章第二章 跨国并购的涵义及现状跨国并购的涵义及现状 2.1 跨国并购的涵义 2.1 跨国并购的涵义 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合称,虽然对并购的解释有不 同的说法,但是,其基本涵义可以概括为: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债权、直接出资、控 股及其它多种手段,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或资产,取得其他企业资产的实际控制权, 使其失去法人资格或对其拥有控制权的行为。 而跨国并购则是并购的延伸。与并购类似,跨国并购(cross-border mergers & acquisitions 或 international mergers & acquisitions)也可以分为跨国收购和 跨国合并两种形式,它们都是企业并购行为跨越国界的发展。 其中,跨国收购是指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 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买下来;跨国合并则是指原来 属于两个不同国家企业的资产和经营被结合成一个新的法人实体或合并成为一家新 的企业。有关并购的数据显示,收购占了大部分,合并仅占跨国并购的不到 3%。而 在收购中,全额或全部收购又占据了重要地位,从 1987 至 1999 年,全额收购基本 上占所有跨国并购的 60%以上 4。 而按照并购双方企业经营范围的不同,可以将跨国并购分为横向并购 (horizontal m&a,水平式并购) 、纵向并购 (vertical m&a,垂直式并购)和混 合并购(conglomerate m&a,复合并购) 。 一、横向跨国并购 横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 购。这种并购一般都在同一行业的企业之间进行,目的通常是为了加强市场力量或 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业的跨国并购多属于此种类型,比如联想收购 ibm pc 业务部门,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 二、纵向跨国并购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5 纵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处于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但又处于不同生产阶 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并购双方一般是原材料供应者或产成品购买者。并购的目的 通常是低价扩大原材料供应来源或扩大产品的销售或使用,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获 得范围经济的收益。部分中国制造企业对产品零部件制造商的收购,就属于纵向跨 国并购。 三、混合跨国并购 混合跨国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这种并购的目的 是寻求战略发展的多元化,分散风险和深化范围经济,增强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整 体竞争实力。在中国制造业的跨国并购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德隆集团对德国仙童 多尼尔飞机公司的支线客机项目的收购就属于此类并购。 以在全部跨国并购价值中所占的比例来看:横向并购在 90 年代初占跨国并购价 值的 59%,而到 1999 年增加到 70;纵向并购虽然自 90 年代中期以来有缓慢增长, 但比例仍然低于 10%;混合并购则从 90 年代开始呈下降趋势,1991 的比例为 42%, 到 1999 年仅占 27% 7。这说明现在的跨国企业更多的希望通过并购加强核心业务, 而不是扩展业务,分散风险。本文研究的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就主要集中与横向跨 国并购。 2.2 跨国并购的现状及发展 2.2 跨国并购的现状及发展 在国际上,跨国并购通常和新建投资一起被作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两种主要形式 加以对比和分析。其中新建投资,又叫绿地投资,是指通过新建企业而形成的国际 直接投资。每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都会对一年中的世界贸易和投资情况进行总结和回顾,发布 世界投资报告。这为本文研究跨国投资在全球范围内的情况及变化提供了很好的参 考。 从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历年数据来看,全球并购在最近的二十几年间发展迅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6 速。 unctad 发布的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0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 20 年间 (1980 至 1999 年) ,跨国并购以年均 42%的速度增长。其中,跨国并购在跨 国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交易价值和数量方面的比重都在 1/4 左右。就交 易价值而言,跨国并购从 1987 年的 750 亿美元增加到 1999 年的 7200 亿美元;就交 易数量而言,跨国并购从 1987 年的 875 起增加到 1999 年的 6000 起。其中巨额跨国 并购(价值 10 亿美元以上的跨国并购)的数量从 1987 年的 14 起增加到 1999 年的 109 起。如图 2-1 所示,目前,在全球跨国投资中跨国并购己经超过“绿地投资”在 跨国投资总额中占据主要份额。 2001 年之后由于受“911”和信息产业泡沫破裂的影响,世界经济陷入衰退,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也出现大幅度萎缩。而在最近几年中,受全球股市复苏的 带动,2005 年跨国并购再掀高潮,总金额达到 7160 亿美元,同比增长 88,交易 活动达到 6134 起,同比增长 20。其中,价值 10 亿美元以上的特大交易有 141 起, 接近 2000 年 175 起的峰值,并购金额 4540 亿美元,较 2004 年增长了一倍,占全球 并购总金额的 63 11。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亿美元 0 20 40 60 80 100 跨国直接投资总流量(亿美 元) 3287 3590 4643 6439 8650 126327351 6510 6530 6483 9160 跨国并购总额(亿美元)2290 2750 3420 4110 7200 110005940 3698 2970 3806 7160 并购所占份额()69.776.473.763.883.287.180.856.842.758.763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图 2-1 跨国并购及跨国直接投资变化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7 跨国并购之所以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因为与新建投资相比, 跨国并购具有如下三点优越性: 一是速度快。通过跨国并购,可以获得现成的资源,包括完整的生产资料和人 力资源。 二是获得完整的战略资产。通过跨国并购,可以获得被并购企业的技术、商标、 特许权以及供应和分销网络等,而这些战略资产通过新建投资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 到的。 三是获得资产“溢价” 。一些资产价值很高的企业由于遇到暂时经营困难,不得 不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这样并购企业就可以通过并购获得超额收益。 另外一点原因就是,跨国并购的交易目前主要集中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它吸 纳了大部分的国际直接投资,而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已经饱和,对其投资必然是以 跨国并购为主,所以世界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也就成了跨国并购 20。 虽然现在全球的主要并购市场还是集中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有,随着发展中 国家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跨国并 购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8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跨国公司的崛起,以及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 国已经成为全球跨国并购的热点地区。2005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外国直接投资 流入国,并继续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 方面则列世界第 17 位。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情况来看,2002 年至 2005 年的 4 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 资年均增速为 65.5, 2005 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达 122.6 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 1.2 倍,截至 2006 年 6 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 636.4 亿美元,累计成立境外 投资企业 9900 多家,分布在全球近 170 个国家和地区。 而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伴随中国企业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和跨国管理能力的 提高,跨国并购正在成为中国企业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据商务部统计,2002 年,我国企业境外并购投资额为 2 亿美元;2003 年为 8.34 亿美元;2004 年为 11.81 亿美元(未包括香港上市公司联想集团收购 ibm 全球个人电脑业务 12.5 亿美元) ; 2005 年境外收购兼并 23 亿美元,占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56.5。中国企业 跨国并购中比较著名的案例就包括:tcl 收购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京东 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器业务;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中国网通集团收购香港 盈科;联想收购 ibm 个人电脑业务等。2005 年 6 月,中海油宣布以要约价 185 亿美 元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成为涉及金额最大的一次中国企业收购国外企业行动。 上述并购活动的开展使中国跨国企业作为跨国并购的一支重要力量出现在世界经济 舞台上,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按照行业分布来看,根据商务部的2003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 据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占当 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 92.6%,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来源。今后,在制造业和自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9 然资源领域跨国并购的带动下,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其它因素的刺激下,中国对外投 资还将继续增长。 3.2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3.2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在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中,以 2003 年的数据来看,制造业以 6.2 亿美元仅次于 采矿业,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 21.8%,是对外投资的主力。而到了 2005 年,中国 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已经增长至第一的位置,达到 11.78 亿美元,占全部投资额 的 29,并购对象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 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 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 21。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加大,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案例也越 来越多。通过归纳,本文总结出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四个主要特点: 一、并购主体多数是我国行业内的领先企业 如电子信息行业的联想;汽车行业的上汽;机床行业的沈阳机床集团,他们均 是我国相关行业中数一数二的企业。由于这些企业一般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 基础,所以它们更容易运作跨国并购。 二、并购主体多有一定的跨国经营经验 中国企业中主动参与跨国并购的企业,往往在涉足并购业务前就有长期从事相 关产品进出口贸易或者跨国投资的经验,如 tcl 集团就曾利用国家境外加工贸易政 策在美国、意大利等地建厂设机构,进行跨国经营。这样的企业在资金实力、技术 开发、人才储备、跨国管理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在应对跨国投资风险、属地 化经营、境外团队整合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经验。 三、并购对象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除一些资源项目的并购外,目前我国上千万美元的非资源型大型并购主要集中 于欧美地区。而就制造业来说,由于中国制造业参与跨国并购基本只有两个目的,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10 一是通过被并购企业的渠道和品牌资源快速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二就是获取核心技 术,增强企业竞争力。符合以上条件的国外企业绝大多数位于发达国家,所以中国 制造业将跨国并购的目标锁定在发达国家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并购多为横向并购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目标企业主要是集中在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的本行业内。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脚踏实地的提高自身核心 业务的素质,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同时,自身有一定的相应 技术的基础更有利于整合被并购企业的优势技术资源。 表 2-1 中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跨国并购案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制 造业跨国并购的部分特点。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11 表 2-1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案例情况列表 中方并购主体中方并购主体 行业地位行业地位 并购对象并购对象 中方优势业务中方优势业务 收购业务收购业务 tcl 集团股 份有限公司 2003 年中国电子信 息百强企业排名第 四; 2003 年销售额 319 亿元 法国汤姆逊 公司; 法国阿尔卡 特公司 彩电: 2003 年国内市场占有率 20排名第一; 手机: 2003 年国内市场占有率 9.31,国产手机市场综 合占有率第一(中华全国 商业信息中心) 彩电业务; 手机业务 京东方科技 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 显示器产量居国内 第三位, 彩色显象管 产量居国内第二位, vfd 属国内第一, 市场占有率达 35 韩国现代显 示技术株式 会社 显示器: 显示器产量居国内第三 位,产品 40出口 tft-lcd 液 晶 面 板 制造 联想控股有 限公司 2004 年中国电子信 息百强企业排名第 二 2004 年销售额 403 亿元 美国 ibm 公 司个人pc业 务 个人电脑: 2003 年国内市场占有率 27%,排名第一 个人电脑 上海汽车工 业集团总公 司 2004 年 以 销 售 额 118 亿,位居中国汽 车制造首位 韩国双龙汽 车公司 汽车制造: 2004 年成为跻身世界 500 强的第一家国内汽车企 业 汽车制造 大连机床集 团 2000 年至 2005 年, 企业销售收入连续6 年居全国机床行业 首位 美国英格索 尔系统公司; 美国英格索 尔曲轴加工 系统公司; 德国兹默曼 公司 机床制造: 2003、 2004 年作为机床行 业唯一一家进入中国企 业 500 强的企业 机床制造; 曲 轴 加 工 设备制造; 大 型 龙 门 五 面 铣 床 制造 沈阳机床集 团 国内最大的金切机 床制造企业, 国家车 床和钻镗床专业研 究所所在地 德国希斯公 司 机床制造: 2004 年销售收入突破 40 亿元,机床产量突破 5 万 台,数控机床产量突破 6000 台, 销售额居全球同 行业第 15 位 重 型 机 床 制造 资料来源:参考历年中国并购报告及笔者收集的相关资料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12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核心技术获取动因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核心技术获取动因 4.1 中国制造业的总体现状 4.1 中国制造业的总体现状 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一个国家工业的主导力量,而 且又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从制造业的总体竞争能力来看,我国制造业的竞 争水平在不断提高。 从 1978 到 2005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 1195 亿元增长至 57231 亿元,按可比 口径计算,年均增长约 15,比全部工业年均增幅高 0.27 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共有 包括纺织、服装、家电、医药、电子、钢铁、水泥、化肥等 10 个制造行业在内共 80 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 年, 我国的制造业总体规模已经超过德国而位居世界第三,并已成为许多重要制成品的 主要世界制造中心。 不可否认,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经济的蓬勃发展,加之中国廉价的劳动 力,全球制造业正在向中国内地转移,中国有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趋势。但是,深 入分析后我们会发现,中国距离制造业强国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 在总体规模上,我国制造业虽然名列第 4 位,但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 1/5, 日本的 1/4;而在制造业的人均生产率方面,我国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 国的 1/25,日本的 1/26。而在微观层面,2005 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 500 强企业中,上榜的 18 家中国企业里只有一汽集团,勉强以 448 位挤进 500 强,为中 国制造业争得一席之地。我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远未达到规模经济性的要求,企业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外,许多产品和技术属于模仿性质, 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成熟期”甚至“衰退期”的发展阶段 23。虽然现在贴着“中 国制造”的标签的商品无处不在,但这些商品大部分都集中在一些科技含量低,技 术水平落后,低附加值的产品,如鞋帽、服装、五金及家电产品。 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或加工组装中心, 远不是制造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13 业强国,我国制造业无论从规模、效率上,还是在技术实力上,不仅无法对全球制 造业产生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受国际市场规模和价格波动的影响。 4.2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4.2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中国制造业为什么在全球竞争中出于如此不利的地位呢?价值链理论为我们分 析这个问题提供了比较好的理论工具。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波特提出的。他认为价值链是指一种商品 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各个阶段,价值链的过程也 就是产品不断增值的过程。而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就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程度 30。 遵循这一思路,从跨国公司的发展进程看,尤其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 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西方跨国公司尤其是全球 500 强企业纷纷调整其价值链 重心,将业务重点转向产业价值链的下游环节,即增值空间更大的市场营销和服务 环节及上游环节,即加强技术的研发能力,同时逐渐减少产品生产和制造中间环节 的投入,越来越多地采用贴牌和外包的方式,将这些成本高、微利的经营活动,包 括仓储及运输环节外包给其他公司,从而使其产业价值链的形态成为两头大、中间 小的“哑铃型” 。通过控制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这些跨国企业成功地保持了行业内的 领导地位和竞争优势。 而与这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相比,我们会发现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总体形态 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型” ,即竞争优势集中在中间的生产和制造环节, 而在两端的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则非常薄弱。便宜的工业用地,丰富而廉价的 劳动力是中国得天独厚的资源,而这在生产和制造环节表现的最为明显。而对于增 值较多的研发和服务环节,我国制造企业还缺乏一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 自主研发的技术较少,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就更少。营销服务方面,由于缺 乏市场营销运作经验,针对顾客开展的深度增值服务十分缺少。我国制造业价值链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14 表现出的具体特征包括: 一、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研发环节是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产品价值链的首要环节,也是创造利润最多的环 节。但从出口产品的结构还有申请专利的状况来看,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水平还 是比较落后的。 二、生产环节劳动力优势明显但效果有限 大量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供给是我国制造业最重要的优势,也是我国制造业发 展和壮大的基础。在制造业价值链中,一方面生产制造环节利润空间有限,另一方 面人力成本不断提高,进一步挤占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加工制造业的利润空间。 三、营销服务比较滞后 近年来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开展的营销服务在制造业中创造的价值日益 增加。以汽车制造行业为例,随着制造行业竞争的加剧,许多跨国企业在整车制造 领域所能取得的增值比重不断缩小,一般在利润增值量中只占 20%左右,而在售后服 务、汽配零售、汽车保险、汽车融资、汽车资讯、汽车广告、智能交通、汽车娱乐、 汽车俱乐部和汽车文化等服务领域的价值增量比重逐步加强。而由于思想落后,缺 乏创新意识,我国制造业在营销和售后服务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 综上,虽然拥有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但技术研发和营销服务环节的落后使得中 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和利润分配的竞争中处处出于劣势。 4.3 中国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引发的问题 4.3 中国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引发的问题 多位学者的理论分析以及现实中的案例都表明,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技术能力本质上是技术创新能力,而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竞 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prahalad, hamel, 1990)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一组先进 技术的和谐组合,是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 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存在于企业产品或技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15 术平台上的,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过程就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核心技术的发展 过程中。梅耶和厄多巴克(meyer, utterback, 1993)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 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系统整合,并指出核心能力在更大 的程度上就是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 主要就是依赖于企业技术能力的建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本质上在于企业持续的技 术创新能力。本文所涉及的制造企业核心技术主要指制造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及生 产制造能力。 关于核心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早在 1957 年索洛就通过研究提出了“技术进 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源泉”的新见解,颠覆了“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 性因素”这一传统观点。透过他提出的索洛斯旺模型进行分析,经济增长是由资 本、技术、和劳动共同推动的。特别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越来越重要。 上个世纪 80 年代,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后,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了新的社会 经济形态,也就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进行生产、分配和应用的新型经济,我们通 常称之为知识经济。伴随知识经济的出现,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等因素成了经济发 展的重要来源,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包含了更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成份, 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变得更短。目前,美国的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己超过总资 产的 60%, 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 信息产业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工业的主导地位, 知识拥有者逐步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力。在知识型经济中,发达国家都在不断加大 r&d 的投资力度,其它国家的 r&d 占 gdp 的比例也都呈上升的趋势。 而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如下的问题: 一、盈利能力低 盈利能力是保持一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今的全球产业链中,要 素价格取决于该要素的稀缺程度,所以中国制造业掌握的核心要素也就决定了它的 盈利能力。但是,中国制造业的要素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方面,而劳动力在经济 全球化的今天并不算稀缺资源。近年来其他国家的发展已经使得中国的劳动力优势 岌岌可危。仅是放眼亚洲,我们就会发现,印尼、越南、菲律宾拥有大量比中国更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16 廉价的劳动力。 通过制造业增加值率这一指标我们可以从定量的角度更清晰的考察我国制造业 的盈利能力。制造业增加值率是制造业增加值总额与制造业产值的比值。增加值率 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示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分配,这一比率越高,说明其获利能力越 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越高。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美国、德国的 1/2。日 本、韩国的 3/5,差距十分明显。 二、社会成本高 制造业是要消耗资源和原材料的。 以 2003 年为例, 我国实现的 gdp 约占世界 gdp 的 4,但消耗了全世界 30的能源、30的铁矿,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 水平要高 2.4 倍,我国单位产值消耗的铜、铝、铅是日本的 7 倍、美国的 6 倍。通 过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低效率的制造业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 gdp 是 用大量的资源消耗来实现的。 三、产业结构落后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的制造业总体上只能停留在加工组装阶段。以家电业 为例,虽然我国在家电及某些电子产品生产中以总量计已居世界第一位,但关键技 术和核心零部件方面却形成了对外国公司的强烈依赖的局面。如电脑的核心部件中 央处理器(cpu) ,国内厂商既没有研发能力也没有生产能力,完全依赖 intel 和 amd 等跨国公司的提供。在软件方面,作为其核心部分的操作系统也完全依靠 microsoft 等跨国公司的供应。可见,我国制造业虽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但因为缺乏研发能力 的支持,导致的结果是生产加工水平低,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巨大的世界生产车间。 四、易受到反倾销诉讼 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我国制造业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而廉价劳动力的竞 争优势在产品上的体现就是低廉的价格。但是,价格的竞争优势容易引发国际上反 倾销诉讼。中国出口产品的低价格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直成为国际上的反倾销 诉讼关注的对象。截至 2005 年 10 月,外国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 案件共计 844 起。另据 wto 统计,1995 年至 2005 年 6 月,wto 成员对我国提请的反 倾销调查达 434 起,约占 wto 全部反倾销调查的 1/6,我国已连续 10 年成为遭受反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 17 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国,涉案损失每年高达 300 至 400 亿美元,对我国出口造成严 重影响 24。 综上所述,核心技术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4.4 获取核心技术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动因 4.4 获取核心技术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动因 从行业来看,制药、计算机、电子通讯等行业是全球研发程度最高的行业。其 中,计算机行业是研发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业。据报道,在 1997 年,计算机和数理 处理服务部门的企业将其总收入中超过 13的资金用在了研发上,医药行业中的这 个数字为 10.5%,办公、计算和会计设备生产企业用于该目的的支出超过了 9%。生 产光学和影像设备、通讯设备、电子零件和一些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码头改造项目技术方案
- 校园安全教育奖项证书
- 排水沟渠整治方案
- 土建工程管廊工程施工方案
- 校园防袭击安全教育
- 水库防汛应急工程建设方案
- 市政管网节点改造工程实施计划
- 政工职称考试题库及答案
- 城市垃圾处理厂建设方案
- 网上课间活动方案策划
- 工业废水处理工初级复习题+答案
- 监狱防病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英语试题及答案
- 医院购置设备论证报告格式
- 2025年计算机二级WPS考试题目
- GB/T 32151.27-2024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27部分:陆上交通运输企业
- 教学教学(以往培训课件)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问题
- 医疗建筑施工要点
- 对新员工保密基本培训
- 石油化工建设工程总承包招标文件示范文本
- 低压电工培训课件-电工常用工具、仪表的使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