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国际化成为各国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一种不可 阻挡的趋势。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新科技园区国际化的理论基础,然后对国际国内 著名高新科技园区的国际化发展经验进行了比较研究, 如美国硅谷、 法国索非亚、 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英国剑桥、台湾新竹、上海张江等。再重点分析了中 关村科技园区z-park 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市场、人才、技术、资本、文化) 、 国际化发展模式(自主创新型、创建品牌型、跨国并购型、风险投资型、服务外 包型)和特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留学人员的载体作用、跨国公司的集聚作 用、国际资本市场的催化作用) 。最后针对 z-park 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机遇和挑 战,从企业(微观) 、行业(中观)和政府(宏观)三个层面,提出应当抓住国 际化浪潮的历史机遇,勇敢灵活地应对国际化带来的挑战,进一步扩大 z-park 的国际影响力,加速 z-park 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际化,模式 ii abstract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been a popular trend among the science parks in the wor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firstly,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theory bas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secondly, it compar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uccess experience of famous foreign and domestic science parks, such as silicon valley in america, sophia in france, tsukuba in japan, bangalore in india, cambridge in england, hsinchu in taiwan and zhangjiang in shanghai. thirdly, it has focu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market, talents, technology, capital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s (innovation, branding, m&a, vc and outsourcing),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pulling effect of leading companies, the carrier effect of people who received overseas education and return to china, the cluster effect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the catalytic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of beijing z-parks internationalization. finally, it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all companies (micro-view), industry (middle-view), and government (macro-view) should take actions together to seize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bravely and flexibly, so as to expand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z-park all around the world and thus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words:z-park,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 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 人承担。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 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 人承担。 特此声明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 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 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 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 在以不 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 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 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 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 在以不 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导师签名:导师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1 第1章 引言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0 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产业分工和转移的速度加快,高新技 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化速度大大加快。用高新科技带动传 统产业发展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确定一个像美国硅谷那样的龙头创 新区域,成为了一种必然。 1988 年 5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 例 ,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3 年 6 月,国家科 委、国家体改委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 ,在这一 新形势的推动下,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家率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即“资 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 。 1999 年 5 月,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快建设中关村科 技园区的请示中提出:力争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 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1999 年 6 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此请示,原则同意请 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随后, “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 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 z-park 是中关村科技园区(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的英文简称,最早 使用 z-park 称谓的是中关村软件园,由当时留学回国的一位 mba 设计,主要用 于在国际上的宣传和招商。由于 z-park 比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拼音好记、上口, 而且更加符合外国人的口语习惯,如今 z-park 已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关村科技园 区的普遍称谓,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z-park 是中国科技、智力、人才 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健翔园、雍和园、亦 庄园、 德胜园、 石景山园、 通州园七个园区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形成了 “一 区多园多基地”的空间布局。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科院校 39 所, 有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科研机构 213 家,两院院士占 全国院士总数的 37%。园区内有 2 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既有联想、四通、方正 等蓬勃发展的早期高新技术企业; 又有中关村科技、 清华同方、 网通等后起之秀; 还有 ibm、微软、诺基亚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机构或投资企业;境内 外上市公司 106 家,居全国高新区之首。 2007 年 z-park 企业技工贸总收入 8595.7 亿元,增幅为 27.4%;上缴税金 319.4 亿元,同比增幅为 31.8%;出口创汇 151.2 亿美元,同比增幅为 10.1%, 平均每天诞生 10 余家高新技术企业 (见表 1.1) 。 国际权威会计事务所发布的 “中 国高科技高成长 50 强企业”名单中,有 29 家来自 z-park。美国斯坦福大学亚 2 太研究中心开展的一系列“大中华地区崛起”的专题研究中,z-park 是其研究 重点之一,他们认为,和其他地区相比,z-park 最像硅谷。 表 1.1 2007 年 1-12 月 z-park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数据 1 2007 年 1-12 月2006 年 1-12 月 同比增长 () 新认定企业数(家) 3772 3838 -1.7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20339 18261 11.4 企业从业人员数 (万人) 95.4 79.2 20.5 总收入(亿元) 8595.8 6744.7 27.4 其中:技术收入 1644.6 1189.4 38.3 其中:产品销售收入 4804.9 3994.1 20.3 工业总产值(亿元) 4077.6 3447.5 18.3 上缴税费(亿元) 319.4 242.3 31.8 利润总额(亿元) 733.8 434.4 68.9 出口创汇(亿美元) 151.2 137.3 10.1 200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 30 周年,是北京奥运之年,也是 z-park 成立 20 周 年。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借鉴国际国内著名高新科技园区国际化的经验 和成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学习依据,充分利用国家和政府积 极支持园区发展的政策优势、 首都北京的区位优势、 高科技人才集聚的人才优势、 处于知识密集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周围的技术优势、 国内外资本青睐的创业平台优 势、“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优势、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进一步 扩大 z-park 的国际影响力,加速 z-park 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以整个中关村科技园区 z-park 为主要着眼点, 首先介绍了 z-park 国际化发 展的理论基础,然后比较研究了国内外著名高新科技园区国际化发展成功的经 验。在此基础上再对 z-park 国际化五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市场、人才、技 术、资本、文化) ,总结了园区企业五种主要的国际化模式(自主创新型、创建 品牌型、跨国并购型、风险投资型、服务外包型) ,以及呈现出的四个主要的特 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留学人员的载体作用、跨国公司的集聚作用、国际资 本市场的催化作用) , 最后针对 z-park 国际化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从企业 (微观) 、 1 中关村科技园区网, 3 行业(中观) 、政府(宏观)三个层次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图 1.1 论文主体思路 论文主要用到的研究方法有: (1)书籍文献查阅为主、网络信息搜集为辅; 在论文写作期间, 查阅了众多国内外的书籍文献, 并登陆各科技园区的网站, 搜集对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有意义的最新信息, 关注国内外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动 态和研究进展。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在进行定性分析的时候,引入各种相关的数据,做科学的定量分析。定量分 析有助于进行合理的定性分析,增强读者的信服力,不使文章内容显得空泛。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认 真分析了 z-park 国际化发展的现状、模式和特点,针对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机 遇和挑战,提出了加快 z-park 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3 本文的创新点 首先,在研究思路上: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具体经济发展情况, 以整个中关村科技园区 z-park 为主要着眼点,分析国际化的现状、模式和特点, 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微观、中观、宏观分析相结合。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借助传统的书籍文献和现代化的网络信息资源,搜集 所需的资料和数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再次,在研究内容上:结合内外著名高新科技园区的国际化的发展概况和成 功经验,分析 z-park 国际化发展的现状、模式、特点,针对具体实际从企业、 行业和政府三个层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z-park 国际化发 展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著名科技 园区国际化发展 比较研究 z-park 国际化发 展的现状分析 z-park 国际化发 展的主要模式 z-park 国际化发 展的主要特点 对策建议 4 第第2章 z-park 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基础章 z-park 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传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 对成本理论” 2。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 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的国家都 是有利的。 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5)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 3。 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 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 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 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斯密和李嘉图都是在考察劳动力因素(生产技术存在差异)的基础上讨论分 工和贸易,而俄林却在假定各国生产技术一致的前提下,考察各种生产要素对分 工和贸易的影响 4。20 世纪 30 年代,来自瑞典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 (bohlin)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 产和输出由其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输入由相对稀少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2.2 现代西方国家企业国际化理论 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 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用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5。 其后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lger)(1969)对该理论进行了 完善。该理论以产业组织学为基础,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拥有 垄断优势。企业的垄断优势主要来自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特殊 的营销技能、零售价格控制和价格联盟等) ;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专利和专 有技术的存在、筹资能力、管理技能) ;规模经济(横向扩展的内部规模经济、 纵向一体化的外部规模经济) ;政府的各种限制(产量、投入、税收、利率、汇 率等) 6。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在产品周期中 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7。该理论认为新产品 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3 年,20-28 页。 3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 年,12-16 页。 4 俄林,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哈佛大学出版社,1967 年。 5 stephen hymer,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mit press, 1960. 6 charles p. kindleberger, american business abroad,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13. 7 raymond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economic, volume 80th, 1966. 5 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时期:第一,产品创新时期;第二,产品成熟时期;第三, 产品标准化时期。 新产品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时它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是不同 的,这决定了新产品的生产、出口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流向和时间选择。 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利(pbuckley)和卡森(mcaseson) (1976)提出了 企业国际化的内部化理论 8,其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rugman)把它进一步加 以发展。该理论把市场不完全性作为分析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指出市场不完全 (主要是指中间产品市场,包括半成品、特别是技术、信息、营销技巧、管理方 式和经验等无形资产市场)或垄断因素存在会导致企业参加市场交易的成本上 升,为此企业会创造内部市场进行交易。这一内部化过程如果跨越了国界就是对 外直接投资。 英国里丁大学的邓宁(john h. dunning)(1977)集合各家学说,提出了国 际生产折衷理论 9。他采纳了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巴克莱、卡森的内部化理论, 然后引入区位优势理论, 提出企业同时具备 “所有权优势” 、 “内部化优势” 和 “区 位优势”才可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10。 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 (1978)运用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 推论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的理论模型 11。他指出:一国应从已经或即 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 比较劣势的产业指已经或即将丧失比 较优势的产业, 这种比较劣势产业也称为边际产业。 由于各国资源禀赋存在差异, 一国的比较劣势产业却可能是另一国的潜在比较优势产业。 投资国对东道国进行 直接投资,使东道国原来的潜在比较优势产业转变为现实比较优势产业。 波特(1990)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 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998 年波特又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他进一步解释了产业集群 的含义: “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 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 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 。 2.3 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理论 邓宁(1981)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第一,经济发展阶 段;第二,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一国吸引外资和 对外投资的数量还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法律体系、 市场机制、 教育水平、 科研水平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因素。一国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 8 peter j. buckley and mark casson,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holmes & meier, 1976, p.33. 9 john h. dunning, ,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 1977. 10 john h. dun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llen & urwin, 1981, p.111. 11 小岛清,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动态与小岛命题,世界经济译丛,1989 年,8-20 页。 6 势可以从国家(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市场规模及其特征、政府的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与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产品和加工技术深度、产品差异 程度、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和企业(生产规模、产品加工深度、生产技术水 平、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技术、企业获得低成本要素供给的能 力等)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1983)认为世界市场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即使对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 很强的经济动力 12。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比较优势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拥有 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第二,在本地采购和特殊产品的需求中, 为了减少因进口技术而造成的特殊投入的需要,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往往寻求用本 地的投入来替代。 一旦这些企业学会用本地提供的原料和零部件替代特殊的投入 它们就可以把这些专门知识推广到面临同样问题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第三,低价 产品营销战略。 拉奥(sanjaya lall) (1983)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 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13。他认 为尽管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在规模小、 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等方 面,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形成 并发展自己的特定优势的因素在于:第一,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本地化是在不 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的, 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 联系;第二,发展中国家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某些创新,这使得他们的产品 能够更好地满足本国市场需要同时也会满足与之类似的邻国的需要, 这种创新活 动就会形成竞争优势;第三,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及 产品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 而且来自于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 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第四,在产品特征上,发展中国家 企业往往能够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当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 的品味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第五,上述几种优势还会由于民族的或语言的因素而得到加强。 英国学者坎特威尔(john cantwell)和托兰惕若(paz estrella e tolentino) (1993)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14。他们认为发展中 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他们 提出了两个命题:(1)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 能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2) 发展 12 刘易斯威尔斯: 第三世界跨国企业 ,上海翻译公司,1986 年。 13 sanjaya lall, the new multinationals, chichester and new york, 1983. 14 john cantwell and paz estrella e.tolentino, 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 university of reading, discussion papers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studies, no.139, 1990. 7 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他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 现有的技 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 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在(1)、(2)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 是: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 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 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 从海外经营的经济全球 化背景下企业国际化路径研究地理扩张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 理距离”的影响,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迹。随着 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技术能 力也得到迅速提高。 在对外投资方面, 它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的传统产品, 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 2.4 最新企业国际化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近年来, 许多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外部因素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方 面,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的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15。该理论认为,任何形式的 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在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作用下而发生的。 直接诱发要素是指投资国和东道国拥有的各类生产要素, 如劳动力、 资本、 技术、 管理及信息等,它们是诱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间接诱发要素是 指生产要素之外的政策和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投资国、东道国和世界性诱发和影 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如鼓励投资政策法规,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等。 间接诱发要素在当今国际直接投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应建立在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 组合基础之上。发达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诱发要素起主要作用,而发展中国 家企业的对外投资更大程度上间接诱发要素起主要作用。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间接诱发要素包括经济政策、 法 规、投资环境以及宏观经济对国际直接投资起着重要作用,而以往诸多理论都仅 从直接诱发要素单方面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 从而导致某些片面性和局限 性。 15 梁建国,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年。 8 第3章 国内外著名科技园区的国际化发展比较研究 第3章 国内外著名科技园区的国际化发展比较研究 3.1 国外著名科技园区的国际化发展的比较研究 3.1.1 美国硅谷的国际化发展研究 (1)硅谷发展概况 1951 年,在斯坦福大学一位校长提议下,在其周围创建了一个高科技工业 园斯坦福工业园(硅谷) 。由于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资源、风险资本和创业精 神为新兴的半导体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55 年著名的贝尔实验室 将研制和生产晶体管的公司迁至帕拉奥托市, 致使该市成为美国电子工业的发祥 地。此后,大批创业人才从东部和中西部涌来,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很快以 晶体管和硅片为主的半导体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1956 年 ibm 公司在圣何 塞市开设研究与开发中心,为半导体进入计算机创造了条件。到 80 年代,以斯 坦福科学研究园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以研究生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为主的基 地,高技术公司数量一度曾高达 5000 余家,成为袖珍计算器、电子玩具、家用 电脑、 无线电话、 激光技术、 微处理机、 电子表等新型电子产品和技术的诞生地。 近年来,几乎与电子工业沾边的所有新产品都出自硅谷,全区年营业额达 2000 亿美元。 (2)硅谷成功的经验 硅谷成功的经验主要有:毗邻斯坦福大学及其研究机构;市场、厂房及设备 等基础结构好;人才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生活环境好。硅谷是多种因素的自然 产物,并没有一个硅谷发展规划,政府只是一个间接的支持者。 3.1.2 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区的国际化发展研究 (1)索菲亚科学园区发展概况 索菲亚科学园区位于法国南部风景迷人的地中海之滨,1969 年由皮埃尔. 拉斐特先生主持的非赢利经济团体创建,开发之初仅有 2300 英亩空旷的山地。 经过 30 多年的努力,目前已成为法国最具国际化的地区,25 平方公里范围内聚 集着来自全球 60 多个国家的 1300 家高科技机构和研发型企业,拥有科技人员 3 万多名。园区项目和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命科学、环保和新 能源等领域,代表着当今世界的研究方向和先进技术水平。 (2)索菲亚科学园区成功的经验 索菲亚科学园区管理机构与全球多数知名园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形成了完 善的沟通、交流网络,为科技研发与合作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渠道;园区集中了 多家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 园区非常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和国际 交流。风险投资来源国际化;政府的大力支持。 9 3.1.3 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国际化发展研究 (1)筑波科学城发展概况 筑波科学城成立于1968年,位于东京东北约60公里处,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 40公里。筑波是一个国家级的研究基地,完全由中央政府资助,主要从事基础研 究。筑波科学城占地约29平方公里,拥有48个国家级研究与教育院所。全国大约 30%的国家研究机构及其40%的研究人员聚集在筑波, 国家研究机构全部预算的一 半左右投资在这里。 (2)筑波科学城成功的经验 在筑波科学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城内有促 进研究院所和研究人员之间交流的机构和场所;政府的大力支持。 3.1.4 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区的国际化发展研究 (1)班加罗尔科技园区发展概况 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区成立于 1992 年,核心区面积 1.5 平方公里。在印度 政府和卡纳塔克邦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 l0 年左右的发展,如今班加罗 尔地区已发展成为印度软件之都, 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 之一。班加罗尔在印度软件业中占据核心地位。2004-2005 财年,印度软件出口 128 亿美元,其中卡邦出口达 62.7 亿美元,占了一半,而卡邦的软件出口以班 加罗尔为主。可以说,班加罗尔的软件出口了整个印度的半壁江山。 (2)班加罗尔科技园区成功的经验 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区抓住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利用本土资源优势,集中发 展软件外包,成为全球重要的软件外包中心;大力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积极 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加强软件出口联系。专门成立软件出口中介机构;重视与海外 信息沟通和联络;政府全力支持软件产业发展。 3.1.5 英国剑桥科技园区的国际化发展研究 (1)剑桥科技园区发展概况 英国剑桥科技园成立于 1970 年,位于英国东南部的剑桥郡,风景秀丽、交 通便利。 该地区的 gdp 占全英国比重的 15.8%, 研发开支占该区 gdp 比重的 3.4%, 久负盛名的剑桥大学也坐落于此,是该地区研究活动的核心。这是一个充满生机 和活力的区域,形成了以大学、新兴公司和大型跨国公司密切协作的产业网络中 开展业务的极具创新特色的经济形态,并不断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投资。剑桥科 技园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剑桥现象”,科技园区每年不断增加 5000 个就业机 会,园区平均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了 6.3%,大大高出英国 3.4%的国 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累计为英国创造税收 550 亿英镑,出口总值达到了 280 亿英 镑。 10 (2)剑桥科技园区成功的经验 形成了企业研发机构、 高校研究机构和技术咨询机构为三大创新主体的独特 产学研合作网络; 在创新的传统发源地周围建立创业环境, 创建知识型企业文化; 剑桥地区是全英国除伦敦外种子资本和风险资本最密集的地区, 共吸收了全英国 25%的风险投资和全欧洲 8%的风险投资。 3.2 国内著名科技园区的国际化发展的比较研究 3.2.1 台湾新竹科技园区的国际化发展研究 (1)新竹科技园区发展概况 新竹科技园区于 1980 年正式成立,地处台湾西北平原,地理位置优越,海、 陆、空等交通都极便利。园区规划面积 21 平方公里,是台湾高技术产业和智囊 团最集中的地区。1997 年底,入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 245 家,其中岛外企业 43 家,上市企业 25 家;累计吸收资本 3800 亿新台币;拥有员工 6.8 万人;年营业 额 4000 亿新台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竹园区已成为台湾发展高科技的摇篮, 成为世界同类科技园区发展最快的园区之一, 成功地将台湾地区推向信息产业全 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 (2)新竹科技园区成功的经验 主导产业突出,形成特色的产业集群;高端人才聚集,新竹科技园是全台湾 博士、硕士密度最高的地区;技术创新活跃,官、产、学、研为一体的综合创新 网络体系;高效率运作的风险投资;政府引导为主,市场配置为辅,积极引进岛 外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走外向型发展之路。 3.2.2 上海张江高新区的国际化发展研究 (1)张江高新区发展概况 上海高新区始建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1991 年 3 月,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 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1992 年上海的国家级高新区更名为上海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其组成部分;之后,上大科技园、中纺科 技园、金桥园、嘉定园等其他 4 个园区陆续成为其组成部分,于 1998 年形成了 目前“一区六园”的格局。1999 年实施“聚焦张江”战略以来,上海张江高新 区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技术密集、布局合理和具有一 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上海市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06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简称上海张江高新区) 16。 (2)张江高新区成功的经验 16 上海张江高新区网,http:/www.sh- 11 充分利用上海优良的工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加快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 新资源,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各分园区结合各自资 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相关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高 新区软硬环境的逐步优化。 12 第4章 z-park 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4章 z-park 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市场、人才、技术、资本、文化方面国际 化发展的现状,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其中市场国际化主要分析国内市场国际化和 国际市场国内化;人才国际化主要分析国内高素质人才、外国移民和留学海归的 集聚;技术国际化主要分析吸收、引进、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并参与国际标准的 制订;资本国际化主要分析企业积极到海外资本市场上市,拓展投融资渠道;文 化国际化主要分析“鼓励创业、容忍失败”的中关村精神,与硅谷和世界其他高 科技园区的相似性。 4.1 市场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市场国际化一般是指一国的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的过程。 即市场中 的生产经营活动超越国家的界限,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使得原来一国性 的市场变为适应国际上通行规则的国际性市场。 中国的市场国际化也就是中国经 济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包括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两个方 面。前者指国际商品和生产要素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包括我国的进口贸易、外 商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后者指我国商品和生产要素“走出去”融入国际市场的 过程,包括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以国 界划分的市场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所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市场是国际的,国际 市场也可以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 在国内市场国际化方面,中关村科技园区大量跨国公司的入驻,充分展现了 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国际市场中的魅力。ibm、微软、英特尔、法国电信、amd、伟 创力(中国)、网思(中国)、路透、诺基亚、google 等国际知名企业的研发机构 和地区总部入驻中关村,使 z-park 成为在京跨国公司入驻最密集的区域。截至 2006 年,跨国公司在园区的研发机构总数已达 70 家。其中,仅 2004 年就有 12 家全球 500 强企业入驻 z-park,并在 z-park 设立了基于全球战略的研究中心, 使 z-park 成为参与国际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之一、成为跨国公司高端技术的创 新中心之一。同时,园区多家企业与跨国公司共建了技术研发联合体,如:联想 与英特尔,用友、中星微与微软,中科红旗与甲骨文等,保证了 z-park 的企业 始终站在吸引、消化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的前沿。跨国公司的入驻,加速了 z-park 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技术、资本等领域的国际化。 在国际市场国内化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 更加紧密, 加强国际合作, 发挥各自优势, 实现双方乃至多方共赢, 不但是 z-park 的热切愿望,也是 z-park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在“走出 去” 大趋势中, 国际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 z-park 高新技术企业的面孔, z-park 13 的表现令世界刮目相看。联想集团 2004 年底整体并购 ibm 的 pc 业务,一跃成为 世界第三大计算机公司;中星微公司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占据同类产 品全球市场份额的 60%; 国内领先的 ocr 巨头汉王与以色列高新技术企业 wizcom 公司进行战略合作, 为国内拥有自主创新实力的软件企业找到了海外拓展的新思 路;中科院计算所与意法半导体公司正式签约,意法半导体取得了在全球制造和 销售龙芯的授权,龙芯国际订单的获得,标志着“中国芯”开始融入全球的产业 链。 4.2 人才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人才国际化是指按照国际通行的人力资源规则和惯例, 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 配置人力资源,全面参与国际间人力资源分工和交往的过程和状态。人才国际化 包括移民、对外劳务等多种形式。中关村科技园区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移民, 也吸引了大量的出国留学人员归国创业, 他们共同为园区的国际化做出了重要的 贡献。截至 2006 年底,园区有外籍及港台方人员 3557 人,归国留学人员 7009 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共 4778 人) ,这些人员为 z-park 引入了数百亿元 的项目研发合作资金,吸引和凝聚了 6 万多高科技人才;园区累计注册留学人员 创业企业 3588 户,注册资金总额达到 45 亿元。2006 年,全国共有 30 家企业在 纳斯达克上市,z-park 就占了 14 家,其中有 8 家是留学生企业。 z-park 的留学人员们立足中关村,他们的研发技术来源于他们在海外从事 学习和科研的大学院所,他们的信息与国外的科技动态同步,他们的市场绝不仅 限于 z-park 和国内,而是瞄准了国际一流技术和市场,参与国际化的竞争。留 学人员们抢滩 z-park,实现了自己的报国之志,实现了创业之梦,也为 z-park 的国际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邓中翰、李彦宏、周云帆等一批为公众所熟悉的科技 精英在 z-park 创造了一个个创业神话:中星微电子公司开发的“星光”数字多 媒体芯片在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领域成功占领了全球 60%以上的市场份额;百度 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纳斯达克上市最高市价, 成为 213 年来外国公司在美国股 市首日涨幅的最高纪录;空中网公司成立仅 2 年就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创中国 公司最短上市记录。 4.3 技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技术国际化是指技术在新的国际环境中被获得、 吸收和掌握的有机统一的过 程。技术国际化的方式有两种:内部化方式和外部化方式。内部化方式是指跨国 公司对其拥有和控制的子公司包括分支机构实行内部化, 通过将生产要素和企业 组织技能相结合,实现技术的转移。外部化方式是指技术在外部转移。随着科学 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延长产品的生 14 命周期和攫取高额利润,不断加快技术的国际化。中关村科技园区在跨国公司产 业转移和技术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有效实现了技术追 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z-park 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力量为基础和支撑,实行产学研相结 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园区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42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0 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总数已达 70 家。园区内科研、测试和生产设备齐全,专 业繁多,包括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冶金化工、仪器仪表、机械制造、工业自动 化、医疗医药、生物工程等技术领域,是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科 技基础。园区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产品和企业,率先从“中国 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目前,越来越多的园区企业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国 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如天元网络、大唐移动、阜国数 字、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些园区企业已凭借核心专利创制了众多国家标准 和国际标准,占领了行业发展制高点。据不完全统计,园区企业拥有国际标准达 9 项,国家标准达 98 项,行业标准 114 项,z-park 平均每 100 家高科技企业中 就有 13 家参与了各类标准的制定工作。其中,大唐电信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移动 通信标准 td-scdma 已被国际电联确定为三大国际标准之一,是迄今为止中国企 业制定的最有影响的国际标准;由联想、tcl、康佳、华为等 80 个会员联合组成 的闪联标准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立项,相关专利已达 204 件,其中 33 件核 心专利已经在美国、日本、欧洲和印度等国专利局获得授权。 4.4 资本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要素不仅在本国居民之间配置, 同时非居民也按照经济 运行规律和通行的国际规则参与配置,即资本配置的范围由一国扩展到全球。根 据资本流动与实际生产、交换的关系,资本国际化分为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性的 资本流动。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是 z-park 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用世界一 流的技术、人才和国际资本打造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已经成为 z-p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器械仓库管理员工作总结
- 电杆防撞桶安装施工方案
- 山西武术馆地坪施工方案
- 教育培训机构培训新老师
- 气切护理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烧伤护理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广州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2025及答案解析
- 斜面混凝土滑模施工方案
- 江苏小区充电桩施工方案
- 生产作业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DB46-T 720-2025 水务工程施工资料管理规程
- 经验萃取课件
- 国企办公室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新和县招聘社区工作者(第二批35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小升初重点专题立体图形计算题(专项训练)-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 事业单位行测题目及答案
- 农产品检验员试题及答案
- 急诊质控工作汇报
- 无人机动力技术
- 2025工会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考题分类汇编以及知识点穿插(2025年7月-2026年1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