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辽宁省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实证研究.pdf_第1页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辽宁省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实证研究.pdf_第2页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辽宁省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实证研究.pdf_第3页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辽宁省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实证研究.pdf_第4页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辽宁省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实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辽宁省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实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农业丈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1 9 7 8 年至今,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农村经济飞速发 展,农产品供过于求,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拓展,农业和农 村经济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起 来,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在扩大。2 0 多年 来,中国农村收入不均等的不断扩大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因而国内外越 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动趋势及其变动的 原因。大量的研究文献都已证明我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变动对总 体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变动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农村区域间居民收 入不均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农村收入不均等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辽宁省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带动下,以推进工业化经 济发展为重点,带动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全省经济在近几年有 了较快地增长,那么在辽宁省经济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条件 下,辽宁省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的不均等情况至今还鲜为人知,所以本文将 系统地研究辽宁省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的不均等,并且希望通过本文的研 究,能够揭示出辽宁省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现状、发展变动的趋势 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本文以实证分析的方法为主,同时也采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的方法。全文在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做出解释与说明的基础上,首先运用 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等统计分析工具来描述辽宁省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 等的时空特征,并且相应地给出原因分析。在过去的1 9 年中,辽宁省市际 间农村居民收入的不均等已经扩大,但仍然处在高度平均的范围内。1 9 8 5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市是最低的市的1 9 0 倍,到了2 0 0 3 年这个比 率上升到2 4 5 。其次,运用泰尔指数一阶不均等分解分析的方法、二阶嵌套 摘要 式不均等分解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两大地带间、市际间和村际问的农村居民 收入不均等对整个农村区域间收入不均等的贡献份额,以及两大地带间和市 际间的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变动过程和他们对整个农村区域间收入不均 等的贡献份额的变动过程。分析的结果显示出:村际间的农村居民收入不均 等对总体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市际间,最后是 两大地带间,由此,我们可以说辽宁省村际间农村居民收入的不均等对整个 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的不均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两大地带间的不均等对总 体不均等的贡献率的总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与此相反,地带内市际间的不 均等的贡献率的总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从两次分析中,我们发现辽宁省的 农村在居民收入水平上并没有形成明显的沿海与内陆两大经济地带之间的 不均等。紧接着,本文又运用将市际间收入不均等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方 法及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影响辽宁省农村市际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主要 因素。不论是基于收入来源的分解,还是基于回归方程的分析,我们得出的 结论是一样的,即乡镇企业的市际间不平衡发展扩大了辽宁省农村市际间居 民收入的不均等程度,同时也说明了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乡镇企业就业机 会在市际间分布的不均等是决定辽宁省农村市际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最主 要因素。 最后,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辽宁省区域间农村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具体体现在:一是大力发展贫困她区的乡镇企业;二 是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三是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增加贫困 地区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四是加快发展更加开放性、更加流动性的劳动力市 场;五是从贷款、税收、科技甚至财政上大力支持较贫困地区发展家庭经营: 六是采取措施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 关键词:辽宁省 区域间收入不均等 基尼系数泰尔指数 回归分析 l i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 仑文 第一章研究背景 一、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1 9 7 8 年开始实行农村的经济体制 改革,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来激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通过实 行市场经济体制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到了8 0 年代,农村中的市场经济 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再加上8 0 年代中期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改变了中国传 统的经济发展格局,使得农村中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整体提高了一个台阶。 到了9 0 年代,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在城乡间,地区间流动,而且规模 越来越大,这使得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获得了丰厚的非农收入,从而通过 外出劳动力带回或汇回的收入促使全国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又上了一个新 台阶。但是中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在为农村经济高速增长提供有效的经济制度 前提的同时,也意味着农村内部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 结果是农村居民个人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和收入不均等的变化。现如今有越 来越多的国内外经济学家对这方面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从他们的 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出:2 0 多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不均等一直在 不断扩大,而且区域闯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变动的幅度要远大于区域内不均 等变动的幅度。因此,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变动对农村总体不均等 的变动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的方向定在农村区域间居 民收入不均等的问题上,并且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 辽宁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不仅着重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 兼顾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共同发展。近几年来,辽宁省农村农业总产值增 长迅速,2 0 0 3 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 2 1 4 9 8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 3 。同时 农村乡镇企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2 ( 0 3 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9 4 4 6 3 9 亿 元,比上年增长了1 7 5 。辽宁省普遍推行税费改革以后,农民的负担大大 减轻,农民的纯收入水平显著提高,2 0 0 3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9 3 4 元, 第一章研究背景 比上年增长了6 7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来,辽宁省农村经济增 长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新的提高。但是,辽宁省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的不 均等情况如何? 至今还不广为人知。 本文对辽宁省区域的划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从大到小依次为两大地带 ( 沿海与内陆) 、行政市、行政村。两大地带的划分主要依据行政市的地理 位置,具体如下:沿海地区( 包括省会) 有:沈阳、大连、丹东、营口、盘 锦、锦州、葫芦岛;内陆地区有: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 朝阳。行政市的划分主要按现行的行政区划将辽宁省划分为1 4 个市级地区; 而行政村的划分主要是在行政市内又将所观察的人口划分为不同的行政村。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行政村是专指调查数据中的样本村,而不 是包括了各市内的所有行政村。所以本文中的区域间指的就是两大地带之 间、市际间或村际问,而且考虑到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与数据的可得到性,本 文中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市际问的收入不均等。 二、问题的提出 只有经济增长能够给绝大多数人们带来好处时,它才能够成为一种长期 持续的发展过程。2 0 多年来,中国农村区域问居民收入不均等的不断扩大已 经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了中国农 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变动趋势及其变动的原因。对于辽宁省而言,伴 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的不均等会不会越来越大? 农村 区域间居民收入的不均等对整个农村居民收入的不均等的贡献率会不会提 高? 这些情况还不广为人知。因此本文的研究将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辽 宁省农村区域问居民收入不均等的现状如何? 其变动的趋势如何? 辽宁省 农村两大地带之间,市际之间,村际之间的不均等程度中,哪个更大? 哪个 对总的区域性收入不均等的贡献更大一些? 由于对全国范围内研究,大部分 文献都集中在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问题上,所以为了与全国的情形 2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一比较,本文也将着重讨论辽宁省市际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情况,并 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回答:影响辽宁省市际闻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因素有哪 些?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三、研究的目的、内容 在党中央2 0 0 4 年与2 0 0 5 年的一号文件的促动下,辽宁省政府的有关领 导十分关注省内农村的发展问题,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农民的生产条 件,拓展农民的增收领域的政策措施。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辽宁省农 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实证研究能够为省政府领导的有关决策提供一些 有意义的参考,最终希望自己能够为辽宁省农村的协调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描述辽宁省1 9 8 5 年一2 0 0 3 年间农村市际 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程度及其变动的过程,以及1 9 9 1 年一2 0 0 3 年间辽宁省 两大地带间和市际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对整个农村区域性收入不均等的 贡献率及其变动的过程;运用泰尔指数二阶分解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 两大地带间、市际间和村际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对总体区域性农村居民收 入不均等的贡献份额;运用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分析的方法和回 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影响辽宁省农村市际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主要因素。 四、基本概念与数据来源 ( 一) 基本概念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的不均等,所以本文会涉及如下 一些指标: 1 、农村居民的总收入 农村居民的总收入指调查期内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扶各种来源渠道得 到的收入总和。按收入的性质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 入和转移性收入。 ( 1 ) 工资性收入指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 第一苹研咒背景 获得的收入。 ( 2 ) 家庭经营收入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 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农村住户家庭经营活动按行业划分为农业、林业、牧 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社会服务业、文教卫生业和其他家庭经营。 ( 3 ) 财产性收入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 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 收入。 ( 4 ) 转移性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 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 的资金。一般情况下,是指农村住户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 2 、农民家庭纯收入 农民家庭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 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计算方法如下: 纯收入= 总收入一税费支出一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一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一调查补 贴一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 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 务性支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 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3 、收入分配 收入不均等与收入分配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收入不均等与收入分配存在 着质的同一性,总的收入在量上不均等的在个人或家庭之间进行分配,必然 造成收入不均等。因此,在正确界定收入不均等的概念之前,必须了解有关 收入分配的定义。收入分配主要有两种涵义:一是功能性收入分配:二是规 模性收入分配。 功能性收入分配也称为要素收入分配,它涉及的是各种生产要素与其所 4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得收入之间的关系,是从收入来源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要回答的是资本或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得到收入份额的多少。规模收入分配也称为个人收入分配 或家庭收入分配,它所涉及的是个人或家庭与其所得收入总额的关系,是从 收入所得者的规模与所得收入的规模关系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要回答的是 某个或各个阶层的入口或家庭得到的收入份额是多少。 4 、收入不均等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着重指的是经济发展中的规模收入分配 不均等,即相对收入不均等,是以收入比重( 百分比) 或相对份额表示的收 入不均等。而不是以货币单位或其他实物指标表示的绝对收入不均等。 研究经济发展中的区域性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重点讨论的是经济发展 中的区域性规模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区域 性的人口或家庭的收入份额的变动,区域性的收入不均等程度怎样变动,变 动有多大,未来的总趋势是怎样的,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对区域性收入不均等 及其变动额的贡献额有多大等等。 ( 二) 数据来源 全文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来自于辽宁统计年 鉴( 1 9 8 6 2 0 0 4 ) 的官方统计数据;一是来自于辽宁省统计局农调队提供的 辽宁省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调查样本为2 0 0 2 年辽宁省1 4 个市级地区中的 1 0 0 0 户教户,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 研究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的方法以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 析相结合的方法。除此之外,文中也适当地运用了比较分析方法与动态分析 方法等,但实证的、定量的、定性的分析方法是本文的主要特点。因此,下 面将介绍本文中所采用的各种实证分析方法的具体形式: 第一章研究背景 1 、统计量描述法 本文中使用的各种统计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 1 ) 基尼系数( 6 i n ic o e f f i c i e n t ) 本文中较多使用的一种收入不均等指数为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的基尼 系数。使用这个指数的主要原因是它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对中国过去的以及 其他国家的收入差距都普遍使用该指数进行估计,这便于我们进行纵向和横 向的比较;作为一种有用的不均等指数,它的问题较少。基尼系数的大小告 诉我们不均等的程度,而与计量中取样的多少无关,并避免了人为的福利判 断标准。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 百分比。基尼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的大小。基尼系数最 小值等于0 ,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均等;最大值等于1 ,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均 等,即百分之百的收入被一个人所占有,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两者之间。基 尼系数从大类上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分组计算:另一类是分组计 算。 不分组情况下的基尼系数计算,首先是将收入( y ) 依大小顺序排队, 分别计算各人收入占总收入中的比重: y = “,墨,) e y ( y i 为第i 个人的收入) v,、 】,= f ,y ,= 告霞y 。= 1 ) 然后计算g i n i 系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g 仃) 划,一a 舯口= 号,a = 掣; u ,= c t + y 。,c l = 1 ,c 2 = 2 ,c u = n t = l 按分组计算的基尼系数公式为: 6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o o = l + 儿只一2 y ,啤 式中y 表示第i 组家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p i 则表示第i 组家庭户 再辩歹圳州i 榭纯收 入,可= 击i ,n 为样本数。 第一章研究背景 莩蝌。翮 这里y 冲是在第i 个地带内第j 个市内的第k 个村的居民总收入 y 是所有村的总收入( = 莩莩;y 驴 , 是在第i 个地带内第j 个市内的第k 个村的总人口,并且 n 是所有村的总人口i = n 耻i a i j k ( 2 ) 噼( 绺珊。例 = 军( 铷+ 这里,y t 是地带t 的总收入( ;莩莩j ,社 ,w t 是地带i 的总人口 8 ,l 唱 l 整r ,l 。 , =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1 1三个层次的等级结构图两大地带一市一村 两 9 第一章研究背景 已弛卜= 姗。g 糙了一不均 等。因此,总体的区域问收入不均等t v 变成了地带内市际间收入不均等与 两大地带间收入不均等的和。方程式( 3 ) 就是泰尔指数一阶不均等分解式。 下面。如果定义t i j ,如下所示,来测量地带i 中第j 市的市内( 村际 那么,在方程式( 2 ) 中的t v i 可以进一步分解为: 嘧( 删伽霞 = 手卧圮 瓦= 船 ( 4 ) 测量地带i 中的市际间收入不均等。 下面,把等式( 4 ) 代入等式( 3 ) 中,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等式 l = 莩( 等 莩 等 毛+ 已 + 1 0 ,。l 昭 , 咏一巧,。l 。 = 巧 且 并 、,j、j 。 。 = i , 入 口 收 人 总 总 村 村 农 农 的 的 市 市j 第 第 的 的 中 中 带 带 地 地 是 是 1j 3 y n 里 这 ,。,。l 咽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莩莩( 等一十莩睁弦+ = k + k + ( 5 ) 等式( 5 ) 是二阶嵌套式不均等分解的等式。在这个等式中,辽宁省农村总 体区域间收入不均等被分解为市内不均等部分( ) ,市际问不均等部分( k ) 和两大地带间不均等部分( t 昧) 。市内不均等部分是市内村际间收入不均等 指数( t i j ) 的加权平均数,而市际间的不均等部分是市际间收入不均等指 数( t c i ) 的加权平均数。 2 、分解分析法 ( 1 ) 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方法 设一,坼为总收入x 的各个分项收入,f 为x 的升级序列中的序数, t 为x 。的升级序列中的序数。l e r m a n 和y i t z h a k i ( 1 9 8 5 ) 给出总收入的基尼 系数g 可以表示为: g = 砉 蒜舞+ 掣+ 爿 = r 。g t s i 在这里,r 。是第k 项收入与总收入序列的序数之间的基尼相关系数,q 是第k 项收入的基尼系数,s 是第k 项收入在总收入中的份额,并且k 是 收入来源的数量。所以上面的基尼系数还可以表示为 g :k 面。匠:爆。g 。) 。 l = l ( 2 ) 这里的一g k 称为第k 项收入的集中率或拟基尼系数。某一项收入如工资的集 中曲线表明百分之x 的最低收入人口所分到的该种收入的比例。对某项收入 第一章研究背景 的集中率的估计就象基尼系数那样,由相应的洛伦茨分布推出,只不过在这 一分布中人口是按人均总收入排序,而不是按该项收入的人均水平排序,也 就是说,分项收入集中率的计算与基尼系数不同的是,它不是根据个人( 或住 户) 的分项收入,而是根据个人( 或住户) 总收入进行从小到大排序。因而某项收 入的集中率有可能会成为负值,如果该项收入主要集中分布在低收入组中。 例如,农村工资性收入集中率高达0 7 1 ,表明工资高度集中在农村人口中的 较富个人手中,但是并不必然意味着工资高度集中在工资收入者手中。 将等式( 2 ) 中右侧的每一项除以g ,得到兰学= ,厶表示的是第 ! o k 项收入对总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的贡献率。因此,一个分项收入对总收 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的贡献不但取决于它在总收入中的份额,而且还取决于 这项收入的集中率。 除此之外,l e r m a n 和y i t z h a k i ( 1 9 8 5 ) 也给出了不均等弹性的计算公式, 如下所示: 0 g 丛g = 等一吐一砩 ( 3 ) 上式表示了收入来源k 发生百分之一的变化所带来的总收入的基尼系数 g 的变化的百分率,即收入来源k 变化的边际效应。所以有人称它为“不均 等弹性”( r o z e l l e ,1 9 9 4 ) 。在实践中,它也可以用来决定对一项收入来源征收 百分之一的税或多征收百分之一的税所造成的收入分配方面的影响。当不均 等弹性为正数时,它意味着对某项收入来源征税将降低总体的不均等程度。 在本文中,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分析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对总体收入分配不均等 的影响,它类似于减少农产品税收对总体收入分配所产生的作用。正的不均 等弹性系数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上涨会提高总体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相 反,负的不均等弹性系数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上涨会降低总体收入分配的不均 等程度。 1 2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确定影响因素的收入率的回归模型 在下文分析辽宁省农村市际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因素中将使用下 面的回归方程来确定各个影响因素的收入率: y = ,傍动力文化指数,劳动力负担系数,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其中y 为各个市的农村居民户均纯收入,四个自变量的值均为各个市的农村 居民户均值。以此模型来讨论y 与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测定四个影响因 素的相关系数的符号和数值。 ( 3 ) 费景汉一兰尼斯的不均等分解方程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而运用的费景汉一兰尼斯的不均等分解方程如下 所示: g = 破民g 1 + 欢r 2 g 2 + + 诈r ,g ,+ 式中,g 为市际间农户纯收入的基尼系数,r 为影响因素的数量,公式右边 其他各项均为三个要素娩r 。g ,) 的乘积。其中,g i 为影响因素的市际间基尼 系数,反映第i 种因素在市际间的分布情况:硒为影响因素市际间分布与 农户纯收入市际间不均等的相关系数,反映第i 种因素的市际间分布同农户 纯收入市际间不均等程度的相关关系;谚为影响因素的收益权数,反映第i 种因素的收入在农户纯收入中的比重。最后,为加权等级误差项。 ( 二) 论文结构 本文关于辽宁省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问题的实证研究,是在上述 的写作背景下产生的,全文的基本内容由六部分组成: 第一章、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引言,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内容, 基本概念与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文献综述。此部分主要是从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研究范围, 研究方法,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第一章研究背景 第三章、时空特征的描述。此部分主要运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 指数及其分解的方法系统地描述辽宁省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时空 特征。 第四章、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此部分主要通过对辽宁省农村市际间居 民收入不均等的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分析和基于回归方程进行分 解分析,讨论了影响辽宁省农村市际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前几章的描述与分析,得出结论,并给 出几点政策性建议,同时阐述本论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4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国内外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文献综述 一、研究范围的变动 大多数关于中国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文章研究的都是相对较短的 时期( 如,h u s s a i ne ta 1 ,1 9 9 4 :k h a ne ta 1 ,1 9 9 3 :c h e n 和r a v a l l i o n , 1 9 9 6 :a a b e r g e 和l i ,1 9 9 7 :t s u i ,1 9 9 8 :z h a o 和l i ,1 9 9 9 ) ,他们中大 部分都集中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年,利用的是最新调查的农户数据。c h e n 和 r a v a l l i o n ( 1 9 9 6 ) 使用的是官方的住户调查数据,但仅仅是关于四个省的 1 9 8 6 一1 9 9 0 期间的数据资料。a a b e r g e 和l i ( 1 9 9 7 ) 分析的是同一时间段的 辽宁和四川两省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而t s u i ( 1 9 9 8 ) 分析的是1 9 8 5 、1 9 8 8 、 1 9 9 0 三年的农村调查数据,但仅仅涉及到广东和四川两省。y a n g ( 1 9 9 9 ) 分 析的数据包括农村和城市两部分,时间段为取自1 9 8 6 年一1 9 9 4 年间的四年, 但也仅仅是涉及到广东、四川两省。上面提到的文献所使用的数据都是官方 数据。有的研究人员也进行独立的实地调研,并利用自己亲手调查的数据进 行研究分析,如h u s s a i ne ta 1 ( 1 9 9 4 ) 使用的就是1 9 8 6 年的实地调查数据。 r o z e l l e ( 1 9 9 4 ) 使用的是1 9 8 4 年到1 9 8 9 年江苏省的乡镇企业实地调查数 据。k h a ne ta 1 ( 1 9 9 3 ) 利用的是1 9 8 8 年的农户实地调查数据。z h a o 和 l i ( 1 9 9 9 ) 利用的是1 9 8 8 年、1 9 9 5 年两次全国范围内的住户实地调查数据, 但分析的层次却只局限在省际间的收入不均等和三大经济地带之间的收入 不均等问题。除上述文献外,也有一些文献在时间与空间范围上有所延长, 如t s u i ( 1 9 9 1 ) 把研究的范围向前延伸至1 9 8 5 年;l y o n s ( 1 9 9 1 ) 向前延伸至 1 9 8 7 年;k a n b u r 和z h a n g ( 1 9 9 9 ) 将省内分成农村与城市两部分,来计算地 区收入不均等指数,即将总体的地区收入不均等指数分解为城市一乡村和内 陆一沿海两部分,但是它的数据范围仅仅局限在改革后的1 9 8 3 年一1 9 9 5 年。 不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角度考虑,研究内容所覆盖的范围最大的应是k a n b u r 和z h a n g ( 2 0 0 1 ) ,从时间上,它包括了从建国初1 9 5 2 年一直到2 0 世纪末: 第二章国内外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研究综述 从空间上,它包含了2 8 个省,从分析的层次上,它不仅仅分析了省际间的 收入不均等而且还分析了各省内部城乡之间的收入不均等,但是从分析的层 次上,也只是停留在较大区域间的分析,这势必会低估城市与乡村内部的地 区间收入不均等程度。y a n g 和f a n g ( 2 0 0 0 ) 利用与k a n b u r 和z h a n g ( 2 0 0 1 ) 相同的数据资料,但仅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全国范围内的城乡收入 不均等问题上,并没有进一步探讨省一级的区域闻收入不均等问题。 二、研究方法的演变 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对于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问题的研究过程 中所使用的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 ( 一) 不均等指数法 这种方法是分析不均等程度最普遍的方法,所以几乎在所有关于区域间 居民收入不均等的文献中都可以找到一种或几种下面所列出的方法。起初, 经济学家们使用各种不均等的统计量来描述不均等的现状,后来又进一步对 不均等指数进行分解,以探求影响不均等的因素所在。所以在不均等指数法 中又可以分为计算统计量的方法和不均等指数分解的方法。计算不均等统计 量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l 、基尼系数;2 、通用的熵指数;3 、泰尔指数;4 、变异系数;5 、大 岛指数:6 、方差。 不均等指数的分解方法有:l 、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 c h e n g , 1 9 9 6 :李实,1 9 9 9 ) :2 、通用的熵指数按区域进行分解( f o s t e r 和 s h n e y e r o v ,1 9 9 9 ) ;3 、泰尔指数按区域内与区域闯进行分解( s e r g i o j r e y ,2 0 0 1 :a k i t a ,2 0 0 1 ) 。 ( 二) 回归分析方法 回归分析方法主要是用于对不均等指数进行分解,找出影响不均等指数 变动的因素,以及量化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均等指数的贡献。这种方法的灵活 1 6 沈阳农业大学碗士学位论文 性,特别是它处理收入决定因素的内生性与随机误差的能力,使得该方法对 经济学家与政策制定者都很有吸引力。 o a x a c a ( 1 9 7 3 ) 与b i i n d e r ( 1 9 7 3 ) 是提出这种方法的先驱,他们主要分析 的是两个群体之间平均收入的不均等。j u h n ,m u r p h y 和p i e r c e ( 1 9 9 3 ) 扩展 了这一方法,使得分解得以建立在两个群体间收入变量的整个分布不均等而 不仅仅是平均收入不均等的基础之上。b o u r g u i g n o n ,f o u r n i e r 和g u r g 和 ( 2 0 0 1 ) 放松了j u h n ,m u r p h y 和p i e r c e ( 1 9 9 3 ) 的线性收入决定函数的限制。 这些学者们都致力于解释有明显收入差别的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等,他 们并没有量化特定因素对总的不均等的贡献。f i e l d s 和y o o ( 2 0 0 0 ) 与 m o r d u c h 和s i c u l a r ( 2 0 0 2 ) 运用常规技术估计了参数性的收入决定函数, 并以此函数为基础来分解因变量的不均等。w a n ( 2 0 0 4 ) 采用了一个由 b o x c o x 与b o x t i d w e l l 模型组合而成的函数,该函数能够包含许多种不同 的函数形式。以上只是回归分析方法在区域间收入不均等研究中应用的发展 过程。在现有的文献中使用一般的回归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区域间不均等问题 的文章越来越多,如b e n j a m i n ,b r 和t 和g i l e s ( 2 0 0 3 ) :w a n ,l u 和c h e n ( 2 0 0 4 ) 等。 三、研究进展 ( 一) 外国及全球范围的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问题的研究进展 f a n 和c a s e t t i ( 1 9 9 4 ) 使用四个人口调查部门定义的区域分析了美国 州一级的居民收入不均等,他们发现区域内部的居民收入不均等部分占美国 1 9 5 0 - - 1 9 8 9 期间总体收入不均等的最大份额。c o n c e i c a o 和f e r r e i r a ( 2 0 0 0 ) ,使用相同的划分区域的方法,但利用的是县一级的数据而不是州一 级的数据,他们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出在美国1 9 6 9 年一1 9 9 6 年期间,区域内 的收入不均等部分在总体收入不均等中占有最重要的份额。n i s s a n 和 c a r t e r ( 1 9 9 9 ) 分析了美国1 9 6 9 年一1 9 9 5 年期间州一级的收入不均等,他们 第二章国内外区域问居民收入不均等的研究综述 把州作为一个整体采用了区域性收入不均等分解分析的方法,也对城市和乡 村州级以下的区域进行了探讨,得出的结论为:在7 0 年代早期,区域间的 收入不均等程度有所下降,进入8 0 年代这个不均等指数又开始增加,但到 了9 0 年代区域间的收入不均等程度又变小了。同时,他们也发现有大量的 证据可以证明,在研究的时期内,区域内的收入不均等显示了非常强烈的下 降趋势。这一点对于美国所有的州都是适用的。 a z z o n t ( 2 0 0 1 ) 对1 9 3 9 年一1 9 9 5 年期间巴西2 0 个州的收入不均等进行了 研究。直到1 9 6 5 年,研究中的总体区域性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一直是上升 的,从1 9 6 5 年开始稳态下降。将巴西的2 0 个州分成5 个区域进行研究,结 果显示区域间的收入不均等对于总体的区域性收入不均等来说,是最重要的 贡献力量。而且,区域间的收入不均等部分在总体区域性收入不均等指数的 增加量中所占有的份额从6 0 提高到8 7 。 利用地域特征将收入不均等指数进行区域性的分解的方法不仅应用在 一国内部,而且也应用在全球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收入不均等问题的分析。 t h e i l ( 1 9 9 6 ) 将这种分解分析的方法应用于1 0 0 个国家在1 9 5 0 年一1 9 9 0 年 期间的收入不均等问题的研究,他首先也将1 0 0 个国家进行了区域划分,并 且经过研究发现全球范围的区域性收入不均等的大部分( 约8 8 9 6 ) 是由于区 域问的收入不均等造成的。l e v y 和c h o w d h u r y ( 1 9 9 5 ) 运用相似的分析方法 研究得出在1 9 6 0 年一1 9 9 0 年期间,区域内与区域间的收入不均等对总体区 域性收入不均等的相对重要性是不断变化的。从1 9 6 0 年到1 9 6 7 年区域问的 居民收入不均等部分占有重要份额,而从1 9 6 7 年到1 9 8 3 年区域内的居民收 入不均等部分占有重要份额,从1 9 8 3 年到1 9 9 0 年期间又颠倒过来了。 ( 二) 中国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问题的研究进展 t s u i ( 1 9 9 3 ) 使用1 9 8 2 年中国所有的县、市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研究与 收入不均等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省际间与省内的居民收入不均等的相对重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性;农村内部、城市内部和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不均等的相对重要性。 k n i g h t 和s o n g ( 1 9 9 3 ) 利用1 9 8 7 年的县级数据资料,通过进行回归分析来 探讨对中国农村收入不均等的贡献份额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r o z e l l e ( 1 9 9 4 ) 探讨8 0 年代中期的江苏省村际间和县际间的收入不均等与农村工业化之间 的关系。张平( 1 9 9 9 ) 根据1 9 8 8 年和1 9 9 5 年的住户调查数据,得出农村内 部省份之间的人均纯收入不均等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1 9 8 8 年其基尼系数 为0 1 9 ,在1 9 9 5 年上升到0 2 3 ,上升了2 1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泰尔指 数的分析,对两次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1 9 8 8 年不同省份之间的收 入不均等占整个农村收入不均等的2 2 ,1 9 9 5 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 1 ,而且 省份之问收入不均等的泰尔指数的绝对值攀升了1 0 6 。g u s t a f s s o n 和 l i ( 2 0 0 1 ) 利用1 9 8 8 年和1 9 9 5 年的住户抽样调查数据估算了不同层次的地区 收入不均等的变动。他们的估计结果表明,如果将泰尔指数表示的整个农村 的个人收入不均等分解为县际之间收入不均等和县内收入不均等,在1 9 8 8 年县际之间的收入不均等占农村总体收入不均等的4 3 ,县内收入不均等占 5 7 。到1 9 9 5 年,县际之间收入不均等占农村总体收入不均等的比重上升到 4 7 ,这表明县际之间收入不均等的上升幅度超过了县内收入不均等的上升 幅度。城镇内部地区间的个人收入不均等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奈 特、李实和赵人伟利用1 9 8 8 年和1 9 9 5 年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城市之间的个人 收入不均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们的分析结果表明,城镇样本省份之间的 人均收入和人均工资的增长率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北京、广东和江 苏的人均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分别是8 1 9 ,7 8 9 和6 4 7 ;而甘肃仅为 1 0 6 。前三个省的人均工资的增长率分别是8 4 1 、7 9 1 和5 5 7 ;而甘 肃仅为3 9 。他们的分析还表明,城镇内部地区之间人均收入和人均工资的 趋散性都得到了统计上的验证。这意味着城市之间的收入不均等和工资不均 等的程度在不断扩大。在1 9 8 8 年如果一个省份的人均收入比另一个省份高 出1 0 ,那么在1 9 8 8 1 9 9 5 年期间前者的入均收入增长率比后者高出5 个百 1 9 第二章国内外区域问居民收入不均等的研究综述 分点。对于人均工资来说,也基本上同样如此。在对不同省份的收入增长率 进行解释时,解释方程中引入的沿海地区虚拟变量总是非常显著的。这迸一 步表明了沿海省份的收入增长要明显快于内地省份。 上述的大多数研究文献都把最小区域界定在县级以上,主要是因为县级 以下数据是很难获得的,尤其是官方统计数据。但这种区域性收入不均等的 分析,会造成对县以下的区域问或区域内部的收入不均等指数的低估,所以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区域的最小范围定在县以下的划分,利用的数据 主要来自于亲自的实地调查数据,这种数据资料的缺陷就是涉及的年份较 少。如,p u t t e r m a n ( 1 9 9 3 ) 根据河北省大河乡5 个自然村的住户调查数据分 别估算了1 9 7 9 年和1 9 8 5 年的收入不均等的基尼系数,从中发现各个自然村 内部的收入不均等都有较大幅度的扩大,基尼系数的平均值上升了1 0 个百 分点。与此同时,5 个自然村之间的收入不均等扩大得更为明显,基尼系数 上升了几乎1 倍。h o ( 1 9 9 4 ) 根据1 9 8 7 年江苏省6 个村的住户调查数据,对 人均收入的分配不均等指数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村内部的收入不均 等,在不同的村之间有着较大的不同,例如其中测算出的各村的基尼系数处 于0 1 6 0 3 7 之间。s a t o ( 2 0 0 1 ) 对不同省份的5 个村的抽样调查的住户收 入的不均等程度进行了计算,从中发现在9 0 年代初期行政村内部的收入差 距,在不同村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基尼系数在0 1 6 o 4 3 之间。 ( 三) 区域间收入不均等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在学者们对于区域闯收入不均等闯题的研究成果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 关于拉开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因素的探讨,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集中分 析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与区域间收入不均等的关系。张平( 1 9 9 2 ) 、朱玲( 1 9 9 2 ) 、 t s u ik a i y u e n ( 1 9 9 3 ,l 7 ) 、r o z z n e ( 1 9 9 4 ) 、魏后觊( 1 9 9 6 ) 、李实( 1 9 9 8 ) 等的文章把农村居民区域问的收入不均等归因于农村的非农化上,认为农村 非农化,特别是乡镇企业是拉开中国农村区域间收入不均等的最主要原因。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除此之外,有的学者也开始用人力资本理论来分析教育与个人收入不均等之 间的关系,赖德胜( 1 9 9 7 ) 对此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综述。而且他指出,教育 会通过劳动力市场对区域间的收入不均等发生作用( 赖德胜,1 9 9 9 ) 。y u , k a w a m u r a 和l i ( 2 0 0 1 ) 讨论了f d i 的区域间分布不均衡对区域间居民收入 不均等的影响,他们提出自从9 0 年代以来,f d i 在中国逐渐增加,而且出现 了严重的东部、中部、西部的不平衡发展,所以9 0 年代f d i 的区域间不平 衡发展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的拉大。 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劳动力居住的地理位置变量。劳动力在不同的省份之 间就业机会的差异性是非常显著的。在1 9 8 8 年,同样一个劳动力,如果居 住在江苏省要比他居住在云南省获得的非农就业机会的概率要高出1 5 个百 分点;在1 9 9 5 年要高出1 6 个百分点。因此,非农就业机会的获得不仅是一 个劳动力个人素质的问题,它更多的是与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相关的,是与 地区发展不平衡所引发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相关的。m o r d u c h 和 s i c u l a r ( 2 0 0 2 ) 发现地区分割这一因素对于解释农村收入不均等的扩大来说 总是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最近有的文献中把各种主要的影响因素都包含在 分析之中,而且比较系统地讨论了各种因素与区域间收入不均等的关系,如 b e n j a m in ,b r 和t ,g l e w w e 和l i ( 2 0 0 0 ) 就系统地研究了经济体制转型、 人力资本、非农就业与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关系。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欲探讨辽宁省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 现状、变动趋势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中所使用的数据即包括时间序列 数据又包括横截面数据,分析的层次从两大地带间到市际间再到市内的村际 间,所以说得出的结论相对较准确。针对辽宁省三个层面( 地带、市、村) 的农村地区,运用各种区域间收入不均等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研究, 是本文的特色,而且对于这一论题,学术界还未探讨或者探讨的不多,这正 是本文的创新所在。 蒡三章辽宁雀农村区域闯居民收入不均等的时空特征 第三章辽宁省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不均等的时空特征 一、时间特征 在国内外研究中国农村区域性居民收入不均等的文献中,通常把最小区 域定在省一级的地区,也有少数文章将最小区域定在县一级地区。这里,我 是以辽宁省的农村为例来研究区域性的收入不均等问题,所以考虑到研究结 论的可比性与数据的可得到性,本部分我把最小区域定在市一级地区。 单从人均纯收入水平来看,1 9 8 5 年2 0 0 3 年全省市际间的农村居民收 入的不均等程度已经上升,1 9 8 5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市是最低的市 的1 9 0 倍,到了2 0 0 3 年这个比率上升到2 4 5 。如果把各市按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水平进行排序,那么每年各市的位次变动不大,尤其是较高的市与较 低的市之间几乎没有变动。这说明了尽管各地区的经济都有较快的增长,但 是就辽宁省而言,没有出现市际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缩小的趋势。 将2 0 0 3 年辽宁省各市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进行排序,选取大连、 辽阳、朝阳三个代表高、中、低不同收入水平的市级地区进行比较,并绘制 图3 1 。这三个地区不仅代表不同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而且还具有以下一 些特征:( 1 ) 大连是一个纯沿海城市,辽阳是邻近沿海地区的中部内陆城市, 而朝阳是远离东部沿海的西部内陆城市;( 2 ) 大连是市内村际间农村居民收 入不均等最小的地区,朝阳位于全省中间水平,而辽阳是全省市内村际问农 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最大的地区( 参见本章的第二部分) 。 从图3 1 中,我们可以看出,在8 0 年代中期,辽宁省市际间的农民收入 不均等程度是较小的。从9 0 年代中期开始,辽宁省市际间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的不均等迅速扩大,这种扩大暗示了有一些同地理条件无关的因素对于 市际间的人均纯收入不均等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 出,在9 0 年代以前,沿海城市与中部的内陆城市之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入水平相差不大,而这两个地区与西部内陆城市之间的不均等程度较大:到 2 2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0 0 0 4 5 0 0 4 0 0 0 3 5 0 0 蟠 g 3 0 0 0 墨 蒜o 2 - r t :o 1 5 。 o 1 0 0 5 o 1 9 8 5 1 9 8 9 1 9 9 1t 9 9 31 9 9 5j 9 9 7 1 9 9 92 0 0 12 0 0 3 时间 图3 - 2 市际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g 系数和c v 系数 f i g i i r e 3 2 g i n ia u d c v o f b e t w e e n - c i t y i n c o m e i n e q u a l i t y i a r u r a l a r e a 第三章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