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逃税的经济学分析及有效监管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本学位论文简单的回顾了逃税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并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 成果进行简单的评价。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运用现金比率法和法定税收潜力法 分别对地下经济所导致的逃税规模和地上经济中的逃税规模进行了测算,并求出了总 逃税额, 为下文分析逃税对经济的影响作铺垫。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地上经济逃税额、 地下经济逃税额和逃税总额对 gdp、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和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得出 了目前我国地上经济逃税额和地下经济逃税额对经济的影响是不一致的结论,并简单 的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通过建立一个比较静态博弈模型,并对模型求解,得出:纳税 人的逃税额与惩罚力度、纳税人的贴现因子以及政府的监管概率成反比,与税率成正 比;而政府所需的税收监管力度与惩罚力度、纳税人贴现因子的平方以及政府的监管 成本成反比,与税率的平方成正比;最优税收监管并不是杜绝逃税的发生,对于追求 眼前利益的纳税人,政府唯一可行的措施就是加强税收监管的时效性;对于追求长远 利益的纳税人,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将企业分成了追求眼前 利益的纳税人、追求长远利益的纳税人和遵守税法的纳税人三类,分别提出了提高监 管的时效性、加大打击力度和完善与优化税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逃税 地下经济 地上经济 逃税规模 比较静态博弈 ii abstract the paper will review the theory on tax evasion home and abroad briefly. also, we shall evaluate recent results simp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ondi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scale of tax evasion resulted from underground and overground economies respectively with the method of cash ratio method and taxation potential method. since we have figured out overall amount of tax evasion, it is time for us to do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x eva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 of tax evasion on gdp,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labor supply. after that, we arrive at the conclusion that overground tax evasion exerts a different influence on economics compared with underground tax evasion. we also analyze the reason of it. with a comparative static game model,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the amount of tax evasion is negative to degree of punishment, discount factor and supervision prob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while it is positive to tax rate. as for degree of taxation supervision, it is negative to degree of punishment, square of discount factor and cost of government supervision, while it is positive to square of tax rate. optimal taxation supervision doesnt mean stopping tax evasion from happening. therefore, the only feasible measure for the government is to strengthen the timing of supervision for taxpayers with short-term interest. for taxpayers with long-term interes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ntensity of supervision. this paper divides enterprises into three categories, namely taxpayers with short-term interest, taxpayers with long-term interest and taxpayers who obey the tax law. we also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such as improving the timing of supervision, strengthening the degree of punishment, and perfecting the tax system. key words: tax evasion underground economies overground economies scale of tax evasion comparative static game 1 1 导论导论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此外, 税收还是实行公平与效率,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鉴于此,税 收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税收领域当中,逃税一直是各国政府最为关心和 棘手的问题,这也正是本学位论文拟研究的问题,在导论这一章中,将主要从问题的 提出、 国内外研究动态、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全文的结构布局这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据中国税务报2004年12月6日报道:自审计署对17个省(市、区)788户企业2002 年和2003年度纳税情况抽查结果公布后,国家税务总局立即对问题企业进行核查。目 前,除个别问题还在进一步核实整改外,审计报告指出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基本上都 得到了核实。关于人为调节税收进度问题,税务机关核实缓缴税款等147.72亿元。关 于企业会计核算和申报不实,导致税收流失问题,税务机关经进一步稽查,核实22.24 亿元。关于地方政府干预国家税收执行问题,税务机关核实11.94亿元。关于征管不力 造成税收流失问题,税务机关进一步调查核实87.64亿元。截至10月底,有关税务机关 已核实问题税款共计269.54亿元1。审计署仅仅对788户企业进行了审计,就能查出 269.54亿元的问题资金,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逃税问题的严重性。2002年8月29日,人民 网公布了国家税务总局的一项测算数字:按照发展中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应占总税收 15%的国际标准衡量,我国每年的税金流失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中国经济景气监测 中心(2002)公开发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700余位居民纳税调查结果显 示:51.6%的人承认只交纳了部分个人所得税或完全未交纳个人所得税2。其实,中国 的税收黑洞并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所得税上,也体现在企业纳税上,据国家税务总局的 调查发现,在杭州,251户中央在杭州企业有116户出现逃税问题,涉及金额高达8300 万元;烟草、石油、石化、证券、房地产五大行业在杭的45户中央企业,户户存在逃 税现象; 不仅内资企业逃税, 在我国的跨国企业逃税额一年竟也高达300亿元人民币3。 2004 年 12 月 8 日,俄罗斯第二大移动通讯公司威姆普通讯公司(vip.n)突然收 1资料来源:辛华. 税务部门对审计出的问题认真整改. 中国税务报,2004年12月6日 2资料来源:贾桂茹,马国颖. 不依法纳个税该承担什么责任. 北京青年报,2002年9月17日 3资料来源: 2 到来自税务部门的一份巨额欠税单,数额高达 44 亿卢布(约合 1.578 亿美元),其中 25 亿卢布(9000 万美元)是欠税款。19 亿卢布(6700 万美元)是欠税罚金,主要涉 及该公司 2001 年的经营。同年 12 月 9 日,俄第三大移动通讯公司梅格芬(megafon) 公司的西北分部也收到了一份欠税帐单,总额超过 1.1 亿卢布4。 在澳大利亚,税务部门 2002 年 11 月初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01 年以来,澳税 务部门通过加强打击逃税力度,查出逃税款近 40 亿美元。税务部门重点对富人和公 司的逃税行为进行了打击。据澳税务部门的报告,仅从澳大利亚最富裕的 24 名大富 翁那里,就查出 9.187 亿美元的逃税额5。 纵观世界各国的逃税现象,逃税在各国都是客观存在的。其实,逃税和税收具有 很大的关联性,只要税收存在,逃税就不可避免。逃税是一个财政问题,因为它直接 影响财政收入,影响了政府对其职能的行使;逃税又带来了公平问题,一部分人的逃 税,无形中就相应增加了诚实纳税人的税负;逃税扭曲了资源配置,也影响着劳动力 的供给等等。研究逃税问题,就在于能最终找到减少逃税现象的有效办法,这对于世 界各国而言都具有重大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国内外研究动态 从上文可以看出,不仅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逃税现象严重,就是像欧美这 样的发达国家的逃税现象同样严重,而且对经济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这种状况,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国外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 1.2.1 国外研究状况国外研究状况 根据现有的理论研究文献,最早把逃税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研究的是 allingham高级税务法院审理在其 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认为应该由其审理的案件以及由各中级税务法院一审的上 诉案件;中级税务法院审理本辖区内的一审案件。税务法院审理案件可实行巡回审理 制度。方案二:在人民法院单独设立税务法庭,专司涉税刑事案件税务行政案件的审 理。比较而言,方案二简便易行,便于实施,可作为近期目标;方案一因涉及面较大, 短期内难以推行,可作为长期目标。 36 5.2.2 依法从重处罚依法从重处罚 依法从重处罚, 该罚款的一定要依法重罚, 该移交处理的案件必须依法移送处理, 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对纳税人起到一种威慑的作用。首先,应进一 步调整对逃税行为的处罚标准。一般而言,法律制裁越是严厉,违法行为发生的可能 性就越小,如美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缴之所以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重罚,美国对个人逃税的罚金最高达10万美元,并判处5年监禁,逃税者的受益 远远小于被查处的受损,使之感到得不偿失,不再逃税。其次,要强化税收执行权。 税法中应明确规定税务机关有权采取保全税收的强制措施。第三,应制定适度的经济 处罚标准。轻微的经济处罚使逃税者几乎感受不到经济风险的存在,这是我国逃税行 为发生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加重对逃税行为的经济处罚,而且应将经 济处罚作为对逃税处罚的主要形式。如果规定的处罚太严厉或太灵活,就有可能在实 行中落空。逃税属于一种财产型的违法犯罪,严重程度可以用货币来标识,即逃税额 越多,违法越严重。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违法的严重程度规定较为精确的处罚,可 以考虑采取累进的罚款方式。这种处罚方式比较符合重犯重罚的原则。当然,对直接 责任人不仅可以采取固定比例罚款,而且还应对重大偷逃税案件的直接责任者追究法 律责任。 加大打击力度的方法,除了上文论述的之外,还包括如下三方面:第一,要扩大 稽查面。 稽查面过窄容易给纳税人造成侥幸心理, 势必削弱税务稽查的威慑力。 第二, 要集中力量重点查处一批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第三,要抓好举报案件的查处工作。 实践证明,举报既是稽查选案的重要来源,也是稽查部门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纽 带,对举报案件的有效查处往往会产生比较大的社会影响。第四,发布税务违法案件 公告是加大打击力度的重要手段,各级税务机关要善于运用这个手段,案件的查处要 公开曝光,以形成对税务违法犯罪活动的强大威慑力。 5.3 完善与优化税制完善与优化税制 5.3.1 完善和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完善和优化个人所得税制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务院于1993年对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了 进一步的改革,把原先的个人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合 37 并制定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并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 比以前更加合理,个人所得税成为新税制实施以来收入增长最快且潜力最大的税种。 当然,我们也已经看到,个人所得税也是逃税最多的一个税种,如何完善个人所得税 制以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1)采用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目前,世界 各国普遍实行综合所得税制或混合所得税制,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实行纯粹的分类所得 税制。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在我国的实践表明,这种课税模式既缺乏弹性,又加大了征 收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来源渠道增多,这种课税模式必然会使税收征管 更加困难。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完全放弃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也是不现实的, 这可能会加剧税收的偷逃程度。因此,建议在未来个人所得税制的修改、制定中采用 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制模式。并且,由于个人纳税支 付能力的高低只有经过较长时期才能全面反映出来,因此要改革按月和按次征收的方 法,实行以年度为课征期更符合量能纳税的原则。按照这种混合所得税制模式,需要 对不同所得进行合理的分类。从应税所得上来看,属于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应 税项目,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股票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宜实行分类所得征 税;属于劳动报酬所得和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 承包承租、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财产转让等项目,宜实行综合征收。实 行混合所得税制,既有利于解决征管中的逃税问题,又有利于税收政策的公平。 2)调整优化税率结构。目前对工资薪金所得实行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税率 为45%,与当前世界各国相比,这一税率过高。税率过高,一方面会增强纳税人逃税 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45%的税率在现实中极少运用,这一税率只起象征性的作用。 实际上,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最高而征收面最小,这是极不协调的。我们应该 抛弃那种求名而不求实的设计思想,重新设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建议累进级数 应减少,级差可拉大,整体税率水平应下调。 3)选择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应选择以家庭为纳税单位, 力争做到相同收入的家庭纳相同的税,更好地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我国受传统文化 的影响, 家庭观念根深蒂固, 尽管受现代思想的影响, 离婚率近几年呈不断上升趋势, 但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不可改变的。经济行为(如消费、投资和储蓄的决策)、 社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行为,因此对家庭行为的调节是调节经济和社会行为的 基本点。个人所得税的最基本目标是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分配的扩大主要 38 体现在家庭收入水平的差距上,因此,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全可以集中到家庭收入的 调节上。选择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的最重要之处,是可以实现相同收入的家庭纳相同的 个人所得税, 从而实现按综合能力来征税;又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实现一定的社会政策目 标, 如对老年人个人所得税的减免, 对无生活能力的儿童可采用增加基本扣除的方法, 对有在校学生的、贷款购房的、购买保险的、捐赠的家庭都可以采取一定税收支出的 政策措施。现行个人所得税以个人为纳税单位主要是从收入角度来设计的,它不能对 特殊的项目采用因素扣除,因而不能起到预定的促进公平分配的作用。另外,我国现 在的就业压力很大,如果实行以家庭为纳税单位,则家庭的实际收入将有所增加,必 然鼓励低收入的家庭成员自愿放弃原有的工作,从而减轻全社会的就业压力。当然, 在现实生活中,纳税单位的选择面临很多实际问题。比如,我国的核心家庭与西方的 核心家庭结构不完全一样。 西方的核心是三口或四口之家, 核心包括夫妻双方和孩子, 一般很少有几代同堂的情况,这样以家庭为单位比较容易设计税率水平,因为家庭结 构基本是同质的。但我国的家庭结构要比西方复杂得多,至少存在三种结构:核心家 庭为三口之家; 占很大部分的是三代同堂的家庭, 这与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有关;还有 一些四代同堂的,这部分家庭正在减少。设计税率时一般以核心家庭为基本出发点, 对于生活有两对夫妇的(即典型的三代同堂家庭)以上的家庭可以采取分拆方式,即纳 税单位不是以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为单位,而是以婚姻关系为基本单位,即以夫妇为一 个纳税单位。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设计联合申报和单身申报的不同税率。这需要 对税负水平做一些测算,原则上应对联合申报稍优惠一些,以有利于实现纳税单位的 转换。 当然, 差别也不能太大, 否则个人所得税会成为一种对婚姻有较大影响的税种, 破坏了它的中性原则。 4)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配套措施。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低下,逃 税现象十分普遍,原因就在于税基的隐蔽性,为此应采取措施尽可能使个人收入显性 化, 而这个问题并非税务部门所能解决的, 需要相关部门出台各种配套措施, 具体有: (1)尽快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界定个人财产来源的合理性,将纳税人的财产收 入显性化,税务机关应加强对财产税、遗产税等税源控制。 (2)实行并完善储蓄存款 实名制,这一举措已经在2000年实行,但还很不完善。不但要在所有银行之间联网 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而且要在银税联网的基础上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这将在一定 程度上克服和解决税源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的问题。 (3)实行居民身份证号码和 现纳税号码固定终身化制度,并在条件具备时实行金融资产实名制,即在存、取款和 39 债券、 股票交易时均需登记居民身份证号码, 为税务机关掌握个人收入创造有利条件。 (4)修订、充实税收征管法 ,使之更适应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需要,为个人所 得税的征收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以确保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顺利实施。 5.3.2 完善和优化企业所得税完善和优化企业所得税 从2002年1月1日开始,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已实施同源共享的分税方式,彻底解 决了企业所得税的隶属关系问题。现阶段,完善和优化企业所得税主要统一内外资企 业所得税,推进所得税制的国际化,具体包括几个方面。 1)制定统一税前列支范围的标准。税前不得列支的项目内外资企业必须保持一 致。对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统一为不得列支。对外资企业所 得税允许在税前列支的救济性捐赠,内资企业所得税法不应限定额度列支,应与外资 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允许全部列支。在所得税前准许列支的项目中,也应有一个统一 的规定,对于工资支出,内外资企业都必须以法律的形式由地方政府严格规定其一个 统一的支出标准。外资企业在特殊情况下通过申请批准可采取快速折旧,那么对内资 企业也应同样适用。在利息支出方面,对内外资企业都规定向国内金融机构借款的利 息支出按实际发生数列支,向国内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不高于金融机构的利 息列支, 向国外借款的利息支出,除出具借款利息支出的证据外,按不高于中国金融机 构同类同期利息支出水平列支,对内外资企业的招待费与业务费标准也应统一。 2)纳税人的界定。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应实行法人所得税,按法人归属确定纳 税人。这样做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解决当前总公司和分公司以及母公司和子公司在 征收管理上的一些问题;二是实行法人所得税符合国际惯例,便于和国际接轨;三是 中国已颁布了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 , 独资企业法也即将出台,这些相关企 业法律制度的建立将为实行法人所得税提供条件,避免重复征税。 3) 税率的确定。 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设计应遵循鼓励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 与国际惯例接轨和保持税率相对稳定的原则。鉴于此,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应以 30%为宜。由于现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实际负担不足10%15,因此,统一后的企业所得 税可以采取调整税基或税额等一些间接优惠措施来实现新老所得税的顺利过渡。 4)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可考虑取消“先征后退” 、 “减率优惠”的办法和 无限期免税政策,平衡新办第三产业企业与新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内资企业与外资 15资料来源:曹树武. 税制改革与防止税收流失的对策探讨. 当代财经,1997(04):30-34 40 企业的政策差异,统一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授 予地方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一定的减免税权力等,统一全国内外资企业所 得税的优惠政策,并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追踪反馈制度和审批制度。 5.3.3 完善和优化增值税完善和优化增值税 1)扩大征管范围,拓宽税基。国际上征收增值税的国家,征管范围的趋势是不 断扩大的,由选择性征收而趋近于普遍征收。根据国际统一惯例,我国目前征收营业 税的所有劳务和无形资产及不动产应逐步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鉴于我国目前的经 济发展水平、法制化程度以及国家的一些近期政策目标,可先将交通运输、建筑安装 和邮电通讯等与物质生产领域密切相关的行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 2)逐步实现增值税的转型。由于增值税是我国的一个主体税种,因此在充分发 挥其组织财政收入职能作用的同时,应更多地考虑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由“生产 型”转为“收入型 ,或“消费型”是增值税的发展趋势。采用生产型增值税的主要 是我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少数几个国家。这是一种不规范的过渡型的增值税类型,它对 固定资产不予抵扣,是对资本品的重复计征,使企业在资本和劳务、投资和消费问的 选择仍是非中性的。特别是对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重复征税问题更为突出, 这对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换代是歧视的做法,也会妨碍出口产品的升级。当前我国可 先对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按品种、按性质允许抵扣进项税额;同时逐年扩大可抵扣进 项税额的固定资产的范围,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转换机制。 3)进一步规范专用发票的管理。将涉及扣除税额的有关凭证纳入专用发票的管 理范围,即把已具有专用发票性质的运输发票、购进农产品的收购凭证、回收废旧物 资的收购凭证在国家范围内统一起来,包括格式要求、印刷规定、填制使用、保管等 等要像增值税专用发票一样统一起来,并纳入专用发票计算机交叉稽核的范围。 5.4 强化国民诚信纳税意识强化国民诚信纳税意识 为了尽量的减少逃税额,除了从制度和征管方面努力外,我们还必须加强对纳税 人的教育,使其感受到纳税是一项光荣的事情,是每个人、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我 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5.4.1 为纳税人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为纳税人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纳税人向政府缴纳税收,无非是希望能相应地从政府那里获取良好的公共服务, 41 此种心理基于纳税人把自己与政府的关系作为一种交易关系来考虑。按照效用观点, 一旦纳税人对政府所提供的服务有所不满,诸如政府无法有效地处理环境卫生、公共 工程偷工减料、公务人员败坏风纪、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等等,就会使纳税人感觉到 “交易不公平” ,极易产生偷逃税行为。因此,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将纳税人的税款 用好,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让广大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 时也相应享受到纳税给他们带来的受益。因此,需要从财政支出结构和支出效率两个 方面改善财政支出的质量。 1)支出结构方面。 首先,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基础,明确财政支出应遵循的基本 原则, “缺位”的要补上, “越位”的要推出,根据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来定位和确定 相应的支出范围。 其次,在现阶段经济建设支出还不可缺少的情况下,应调整支出 范围,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通过压缩一般性项目投资,加大对农业、能源、交 通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先导性产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 良好基础。 第三,在保证政府高效正常行使职能的前提下,针对目前机构臃肿、行 政管理费居高不下的情况, 要全面推进机构改革, 改变我国政府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的状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把过高的行政管理经费降下来,做到既保证需 要,又依法开支。 第四,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在财力允许的框架内,财政必 须增加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在内的社会公共性支出,确保 居民的基本需要,使纳税人切身感受到税收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2)支出效率方面。 首先,进一步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在财政和市场经 济的关系中,市场经济处于基础地位。以市场机制作为基础,才可能有财政支出的效 率。 其次,加强财政支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对每一项财政支出,应尽可能地 让它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大于税收筹资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代价或成本。针对不 同的财政支出对象,通过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 公众评判法等,促进支出决策的科学性。决策的科学性来源于决策的民主性,不论何 种支出决策,都应体现绝大多少公众的意愿,公众通过立法机关,对财政支出提出自 己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有利于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第三,强化财政日常管理,建立 健全财政支出激励与约束机制。根据财政支出使用管理中有关考核指标水平的高低, 实施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奖惩,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奖惩制度,建立健全责任追 究制度。 第四,加强财政支出的监督。这里,尤其是树立对政府支出预算进行监督 的法律权威,通过政府支出预算的具体化、公开化和透明化,使得每一笔政府支出都 42 明明白白地展现在社会公众和各级立法机关面前,都要受到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的认 可和监督,促进政府提高支出效率。 5.4.2 加强纳税人的思想教育加强纳税人的思想教育 把税法作为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中小学的教学课程,培养造就一批懂法守 法的新人。依靠社会力量,多渠道、多环节、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税法宣传教育。在 电影院经常播放纳税公告;电视台、广播电台专门开辟税法节目;报刊连续刊登有关 新税制的文章;在繁华地段及闹市区醒目位置悬挂纳税标语或广告牌等等,努力扩大 税法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若能通过税收教育,积极宣传税收法令及纳税的方法,经常 灌输纳税的意义,培养诚实纳税的观念,必将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与道德。如果再辅 以完善的纳税服务工作,帮助纳税人解决纳税困难,消除征纳双方的对立和障碍,也 能直接减少偷逃税的发生。 43 结束语结束语 19世纪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累里曾说过,“死亡和纳税,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两 件事情” 。众所周知,逃税和税收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只要税收存在,逃税 就不可避免。逃税是一个财政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影响了政府对其职能 的行使;逃税又带来了公平问题,一部分人的逃税,无形中就相应增加了诚实纳税人 的税负;逃税扭曲了资源配置,也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等等。研究逃税问题,就在于 能最终找到减少逃税现象的有效办法, 这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都是意义重大的。 基于此, 国内外大量的经济学家和学者都对逃税问题展开了研究。然而,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 献的简单回顾,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所得税研究为 主、将地上经济逃税和地下经济逃税对经济的影响一视同仁、监管时将所有的纳税人 一视同仁等。总的说来,就是缺乏全面、系统和综合的研究。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 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就以下一些方面进行了研究: 第一,将纳税人进行适当的分类。即将纳税人分成追求眼前利益的纳税人和追求 长远利益纳税人分别进行研究。 第二,采用合理的方法测算地下经济逃税额和地上经济逃税额,并分别分析地下 经济逃税对经济的影响和地上经济逃税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本文所建立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不仅适合所得税类,而且适合流转税 类,为政府制定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四,指明最优逃税额。以往的研究都是根据模型得出的结论,提出具体的监管 对策,但是逃税和税收本身一样,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逃税是无法避免的,政府 在制定监管政策的时候, 只能将逃税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按照成本-效益原则, 即使政府能够杜绝逃税的发生,这是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的,一但成本高于收益,这对 于政府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那也就是说究竟多大的逃税额为最优,本文回答了这个 问题。 综上所述, 本文回答了如何才能够实施有效的税收监管的问题,即税收监管的对象 如何确定、税收监管力度如何安排、政府应如何对违规的纳税人进行惩罚以及有效的 税收监管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 当然,由于笔者自身的学术涵养与实践经验知识的不足,加之资料的局限性,对 44 于我国偷逃税问题做出的分析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具体体现在如下 几个方面: 第一,本文在建立模型时假定征税机关和政府的意图是一致的,即征税机关不存 在违规行为,使得模型的结论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在以后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 而且值得研究的内容。 第二,本文在选用现金比率法、法定税收潜力法分别对地下经济逃税额和地上经 济逃税额进行测算时,并没有详细的阐述为什么要采用这两种方法, 只是按照惯例选用 了这两种方法,利用不同的测算方法将会得到不同的逃税规模,进而会影响到本文的 结论。这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也是值得关注的。 第三,逃税的经济效应分析并不全面。本文仅仅分析了逃税对gdp、收入分配、 资源配置和劳动力的影响,并未分析逃税对财政收入等方面的影响,再加之在如上四 个方面的分析也并非十分透彻,这在以后的研究中,也有待加强。 45 致致 谢谢 本文从选题、开题到论文的完成都是在恩师刘华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亲切关怀和 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三年来,恩师那种忘我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作风,让我受益 匪浅;他对我的严格要求,以及各方面给予我的关心照顾,让我终生难忘。从恩师身 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 的恩师刘华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王韬教授,在我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王教授在为人处事方面给予了我不少 教导, 他孜孜不倦的忘我工作精神对我影响深远, 是我以后人身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此深表谢意! 感谢侯华玲副教授,在这三年当中,侯老师就像是我的亲人一样给予了我无微不 至的关怀,他给我阐明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在此表示感谢! 感谢财政金融研究所的刘芳、郑长军、陈平路、黄永明等众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和 帮助,同时还得到了程海峰、余布凡、霍景东、涂涛涛、卢宇燕、鄢光辉、吴涛等众 多同学朋友的热情帮助和关心,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还要特别感谢湖北省广播电视大学的彭宜佳教授,在我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彭 教授给了我无尽的关心和照顾,在此深表谢意! 感谢北京物资学院的鄢圣鹏夫妇,正是由于他们对我的鼓励,才使得我有了读研 的念头。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鄢老师为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提供了许多宝贵 的资料。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我也想借此机会向他们夫妇说声谢谢! 最后,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父母、 姐妹, 正是由于他们对我的悉心照顾和大力支持, 我才能顺利的完成学业,谨以此文献给他们! 4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allingham. m. g. and a. sandmo. income tax evas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72(1): 323-338 2 alm. j. , bahl. r. and murray. m. n. tax structure and tax complianc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0(72): 163-176 3 becker, g. s. crime and punishment: an ec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8(76): 169-217 4 benjamini, y. and s. maital. optimal tax evasion and optimal tax evasion policy: behavioral aspects. the economics of the shadow economy, 1985(5): 245-264 5 baldyr, j. c. the enforcement of income tax laws: efficiency implications. economic record, 1984(60): 156-159 6 chang-gyun park and jin kwon hyun. the determinants of tax compliance by experimental data: a case of korea. korea development institute working papers. http: /data. vatt. fi/iipf2002/members/papers/hyun_park_yoo. pdf, 2002 7 christiansen, v. two comments on tax evasion.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0(13): 389-393 8 clotfelter,c. t. tax evasion and tax rate: a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return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3(65): 363-373 9 erard, b. and feinstein, j. s. honesty and evasion in the tax compliance gam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1): 1-19 10 helmuth cremer and firouz gahvari. tax evasion and the optmum general income tax.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5(60): 235-249 11 isachen,d. r. and strom, s. the hidden economy: the labor market with labor incom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80(26): 19-34 12 james andreoni, brian erard and jonathan feinstein. tax complianc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8(2): 818-860 13 joel slemrod. an empirical test for tax evas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5(2): 178-182 47 14 kakwani. n. c. income tax evas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ax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ank cass & co. ltd, 1978(1): 168-170 15 makino, i. detection procedure of tax evasion. mathematical seminar, 1976(7): 198-202 16 mayshar and joram. on measuring the marginal cost of fund analyticall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1(81): 1329-1335 17 pyle and david j. tax evasion and the black economy. st. martins press, 1989(8): 168-198 18 srinivasan. t. n. tax evasion: a model.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73(18): 166-168 19 tanzi, v.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estimates and implications, banca nazionale del lavoro quarterly review,1980: 135 20 vasin a. a. and vasina p. a. tax optimization under tax evasion. working paper 2001/02. moscow, new economic school, 2001: 29 21 witte, r. d. and woodbury. the effects of tax laws and tax administration on tax compliance: the case of the us individual income tax. national tax journal, 1985(38): 1-3 22 yitzhaki, s. a note on income tax evas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74(3): 201-202 23 曹树武. 税制改革与防止税收流失的对策探讨. 当代财经, 1997(4): 30-34 24 陈平路, 王玲玲. 个人所得税透漏现象的博弈分析. 税务与经济, 2003(3): 58-60 25 董磊. 我国当前逃税产生的诱因及对策. 税务研究, 2001(4): 22-28 26 傅道鹏. 我国政策型税收流失分析. 财政研究, 1998(12): 24-28 27 郭北辰. 对税收流失的基本界定. 财政与税务, 2001(8): 16-19 28 郭烈民. 偷税防范措施的选择. 涉外税务, 2002(5): 59-61 29 郭庆旺. 税收与经济发展.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5 30 郭庆旺. 当代西方税收学. 辽宁: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4 31 哈维. s. 罗森(美). 财政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2 郝如玉, 王国华. 纳税人逃税行为的发生及其防范. 税务研究, 1995(8): 26-29 33 禾雨木. 逃税额估测方法的评价与选择. 税务研究, 1998(3): 62-64 48 34 贾绍华. 我国税收流失的测算分析与治理对策探讨. 财贸经济, 2002(4): 39-44 35 贾绍华. 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36 李大明. 我国税收征管模式改革的回顾与评析. 涉外税务, 2001(10): 52-55 37 李实, 赵人伟.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 经济研究, 1999(4): 3-17 38 梁朋. 税收流失经济分析.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9 梁小民. 高级宏观经济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0 刘芳, 陈平路. 逃税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 与工程版), 2004(02): 21-25 41 刘华, 霍景东, 李刚. 论税率、政府支出与监管对逃税额的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 学报(城市版), 2005(1): 20-22 42 刘军.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税收征管改革. 涉外税务, 1997(10): 46-48 43 马拴友. 税收流失的制度考察. 税务与经济, 1998(3): 16-19 4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002-2005动物饲料大豆及其加工产品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测定
- 2025年农业博物馆面试技巧与模拟题库
- 2025年护理学基础面试技巧与模拟题集
- 2025年彩票企划笔试预测题库
- 草坪园艺技术使用中的常见问题解答
- 职业培训合作协议的范本
- 2025年公务员遴选交通政策模拟题库
- 2025年企业财务规划师资格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农林环保监测师专业知识评估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教育培训行业教师资格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算法认识与体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全一册
- 2025年水利工程监理员网络培训考试试题与答案
- 初三化学上教学工作方案
- 微生物实验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GB/T 923-2009六角盖形螺母
- GB/T 35690-2017弱磁材料相对磁导率的测量方法
- JB∕T 13977-2020 液化天然气(LNG)低温潜液泵
- 口咽通气道的使用方法
- 消防火灾自动报警主机更换(增加)施工方案
- 山西省太原市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
- 质量管理统计工具(共102页).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