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论民族院校大学生权利保护.pdf_第1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论民族院校大学生权利保护.pdf_第2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论民族院校大学生权利保护.pdf_第3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论民族院校大学生权利保护.pdf_第4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论民族院校大学生权利保护.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民族高校是我国高等学院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 族问题而设置的普通高等院校。然而,目前就读于民族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们的权 利保障及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权益的维护,依然存在突出的问题,学界对这一专 题的研究一般都是浅尝辄止,本文旨在从理论与实践上比较系统地探究民族高等 院校大学生的权利问题,并尝试在理论上建构一套适用于民族高等院校的大学生 权利保障及权益保护方案。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界定了大学生权利的内涵。大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将大学生权 利分为五大类:受教育权、民主权利、人身物质保障权和独有文化权及生活方式 选择权。随后,指出了大学生权利的理性维护。只有当学生的这些权利得到了理 性的维护才可能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而营造和谐 校园所必须的融洽氛围。 第二部分依据大学生权利的划分,分析了大学生权利的现状及其成因。研究 表明,在维护大学生权利方面存在着两种态度和做法:一是强调高校的权力而无 视大学生的主体性,漠视或侵犯大学生的合法权利,特别是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 生的独特文化、生活习惯等,造成大学生权利的缺失;二是高校管理者为迎合学 生放松管理而给予过度的“权利” ,导致大学生权利的“过度”主张和维护。 本文认为造成大学生权利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传统的教育观念过于 讲求师道尊严,轻视学生的主体性;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高等教育制度方面 的不足; 高等院校内部管理的缺陷以及大学生对权利的消极态度。 大学生权利 “过 度”主张的原因,从高校管理层来看高校收费制度的实行、避免“诉求”纠纷和 管理环节的混乱,都会导致高校给予或承认大学生的部分“过度”权利。从大学 生本身来讲,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形成、就业模式的转变以及大学生构成的多元 化是他们用非理性的方式维护自身权利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民族高校大学生权利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民族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权利共性及特殊性比较研究。 第五部分:全篇的核心部分,阐述了实现大学生权利理性维护的主要措施。 总的来讲,一方面要强调尊重和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利,避免对权利的漠视和侵 犯,并提高大学生维护自身权利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尊重权利实现的界 限和客观条件,不让权利成为任何人为所欲为的理由,防止权利的“过度”主张 和维护。 关键词:关键词: 民族高校 ; 大学生 ; 权利保护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chunk management” has long been practiced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s cultivated a lot of talents specialize in different areas. but in chines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specially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roblems concerning students rights and maintainance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still exists.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 in academics has been quite scarce. 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right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nd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framework to ptotect the right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defined the meanings of college students rights. college students have dual identity, their rights can be divided into substantive rights which include the right to education, democratic rights, the right to safeguard themselves and properties, cultural rights and the right to choose life style. subsequently, this part points out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right and its rational maintenance. only all these students rights be maintained rationally, can we realize the purpos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improve students moral cognition, thus can build a harmonization atmosphere which the harmonious campus must be. according to the divi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ights,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d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righ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 two kinds of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ne emphasize the authority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but ignore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 and its leagal rights, especially the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unique culture, living habits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which caused the lack of students right; the other is that 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loose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and give them excessive rights, which result the over claiming and maintenance.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re are five primary reasons made the right of college students being absent: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puts more attention on dignity of teacher than principal status of students; unsoundness of current laws and rules; the deficiency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defect of management in high schools and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right by college students. about the claim of excessive on college students right, the formation of education cost sharing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onstruction, all of them formed a irrational way to protect their rights. the third part further studied the right actuality and cau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rights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compared the particularity and commonness of rights betwee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nd gen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art five: the core of this paper expounds major measures to realize college students right rational maintenance. conclusively, to emphasize respecting and maintaining college students right, avoid disregard and invasion of right, and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of protecting self right. also, we should emphasize respecting the limits and objective condition of right achievement to prevent right excessive claim and maintenance, at the same time, do not make the right becoming universal reasons for everyone. keywords: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tudents; safeguarded of student right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权利研究概述 第一节 国外关于权利的研究 关于权利的研究,历史悠久,西方文明的缘起地古希腊具备着当时最为 发达的以哲学为核心的社会科学, 拥有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等一大批杰出思想家, 出现了最早的从哲学或法学角度论述的人的权利学说,古罗马法学诞生后,在法 律原则上提出了私人权利平等学说,但在漫长的中世纪人的权利被神的权利压制 着。近代以来,随着法学的发展,西方不少法学著述对权利含义做出了界说,随 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高举自然法旗帜大胆批判中 世纪神学思想,宣传天赋人权、个人至上、民主自由等思想,西方学者对权利的 认识越发深入,对权利义务的内涵,也众说纷纭。关于权利,出现了多种学说, 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然权利说。比如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卢梭等均提出天赋人权的学说, 把自由、平等、幸福和私有财产等作为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人人生而自由、 平等” , “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 ” 而自然权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的本意,此后,人权被不断彰显,美国 资产阶级革命的宣言: “人人生而平等,人均由上帝赐予一定的天赋权利,其中 有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法国 1789 年的人权宣言 称“人民生来自由、权利平等, ”一些权利开始以法的形式被确认,如 1804 年的 法国民法典 、1900 年的德国民法典等等。 2自由说。霍布斯、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等人根据“自由”来界定权 利。霍布斯和斯宾诺莎认为,权利就是一种免受干扰的条件。康德把权利理解为 “意志的自由行使” ,并明确地将权利与义务的划分作为法学的基本内容。黑格 尔否认自然法的存在,他认为“权利的基础是精神,确定的地点和出发点是意志。 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既是权利的实质,又是权利的目标。 ” 3利益说。从十八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怀疑自然权利学说的客观性 和真理性,并把“自然权利” 、 “天赋人权”斥为谬误。利益说由耶林、边沁首创, 拥护者颇多。利益说断言,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一种利益。英国功利主义法学家 边沁尖锐地指出: “权利是法律之子,自然权利是无父之子。 ” 本节权利的分类参考了张文显著: 当代西方法哲学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 12 页 参见美国的独立宣言 ,载联邦党人文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商务印书馆,冬学冉译,第 31 页 边沁: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花城出版社,陈诚德译,第 124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此外,还有选择说、力量说、可能性说、资格说、法力说等等。 权利理论历来为政治学、社会学和法理学所普遍关注,是法学理论的核心问 题之一。学者一般认为,权利是由法律保护,在其自由、利益或能力之范围内, 对于自己以外的人或团体可以强制其行为或不行为。生活中,一般意义上,人们 常说的权利多指人权。人权问题也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到了现当代,人的 权利被得到公认,人权成为国际法的内容,比如国际人权宪章(含公民权 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 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和世界人权宣 言),对人的权利进行了科学地梳理和较为系统的界定。另外还有一些专门性 的国际人权公约,如 1965 年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1979 年消除 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1989 年儿童权利公约等,还有一些专门性的区 域公约如美洲人的权利和义务宣言等等,对特定群体、特定地域的人的权利 做出明确的保障。 第二节 我国的权利研究 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中国古代典籍对权利概念加以规范化的定义和诠释。中 国古代典籍中的“权利”一词多指权势及财物,如: “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 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 , 史记魏其武安侯传附灌夫 : “家累数千金, 食客日数十百人,阪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颖川” 古代“权利”虽然 没有近代“权利”的含意,但是模糊地表述近代“权利”特别是“所有权”含意 的字还是有的,这个字就是“分” 。如荀子说: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 无求,求而无度最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 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 荀子把“分”与人的“欲” “求”相联结, “分”满足人的“欲” “求” 。这种“分”显然包含近代的权利意蕴。 1传统的中国文明被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儒教统治了两千年。儒家文化道 德结构的核心是家庭伦理。社会被看成是一个大家庭,皇帝被认为是天子,奉天 命进行统治。父母官、臣子、子民等说法表现了这种伦理观。在这个道德领域里, 有五种主要的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的三种关系是家庭成 员之间的关系,另外两种也被认为是按照家庭关系的模式建立的。 2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不存在关于个人及其权利的概念。人是用他在其 中生活的社会人类关系来定义的,人性的实现是完成与个人担任的社会角色相联 系的道德义务的问题。不存在纯粹的个人只有儿子、女儿、父亲、丈夫、妻 子、臣民、统治者、官员,等等。因此,被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质,社会只是家 荀子著: 荀子君道篇,中国古籍出版社 辞源 ,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第 281 页 参见荀子礼论 ,中国古籍出版社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庭关系和其他人类关系的网络。家庭和人类关系的伦理居于主导地位显然是中国 文明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个人对家庭的依附导致缺乏一种自主的、自立的和拥有 权利的个人的概念。中国文化的强烈的道德主义呼声,与社会和谐的至高无上的 价值以及与自然结合在一起,也阻碍了任何权利观念的出现。儒家的道德思想对 “义”和“利”作了严格的区分。道德上的正义在于按照道德准则行事,按照自 己的良心行事,而不顾自身的利益,并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对待他人,重义轻利, 当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冲突时,往往“让”而不“争” ,不鼓励以诉讼作为解决 争端的方法,宁愿调解,并认为这样有利于社会和谐。关于个人权利的概念是与 道德上的理想主义格格不入的。 总之,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盛行着“义务本位” ,法一直强调人该作什么, 而不去保障人能拥有什么。人的权利问题由于漫长的缺乏民主传统的影响,素来 被漠视、被践踏,这种权利观仍存在于当代大学生身上。直到近代,由于西学东 渐的影响,一些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大力宣传与纲常名教相悖的自由、平等、博 爱、人权等学说,意图变法维新,孙中山还提出过“权能分治”的理论,把政权、 治权分开,还政权与民,人民享有选举权、复决权、罢免权、创制权,管理官吏 与法律,充分行使民权。 第三节 关于学生权利研究 在教育领域,从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角度承认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已为人们 所接受,但从学生本体来说,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则不被认识和重视。 一、西方国家关于学生权利的渊源 学生权利主体观的形成,是在人权理论被公认的背景下进行的,由于人权意 识的发展和民主运动的高涨,人类开始重视并且做出保护儿童权利的努力,1959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言 ,1989 年又通过儿童权利公约 ,社会通过 规范确认儿童权利的主体地位,启迪了教育必须以人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即人本教育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权 利概念的提出是 20 世纪 80 年代的事,在美国发生了许多校生、师生纠纷,有的 诉诸法律,但司法机构较多地偏向于学校、教师一方。与对公民权的研究相比, 对学生权利的研究较少,西方关于学生权利的研究大多以人权学说为基础,从人 权的角度去分析,自然权利出发论述受教育权,如托马斯莫尔、马丁路德、 加尔文等从宗教教义的角度阐释了人的受教育权利,提出了受教育权利平等的愿 望,从 17 世纪开始,卢梭、爱尔维修、狄德罗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从人的自 然权利方面阐述了人人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近代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使受 教育权利由一种天赋自然权利转化为公民权利、法律权利,并为之提供保障,使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受教育权从一项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平权,并把受教育权利写进了宪法及其他法律 中,教育民主思想开始深入人心。 二、我国学生权利的源流 自孔子创办私学起,教育便沿着学在官府和学在民间两个道路上发展,科举 制产生后,教育便成为底层人民走上上流社会除了造反、经商买官之外的主要渠 道,天地君亲师的排列,也使教育走在众多行业的前列,在这样一个一直强调师 道尊严传统的过度里,学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忤逆教师被视为大逆不道,甚至 被斩首示众,对学生权利的认识和关注极少,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语录,大多从 教育哲学的角度,以教育方式、教育目的的形式论及。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墨子的学必量力,王通、韩愈的学无常师等论及了学生的受教育权、个性 发展权、差别对待权、自由选择权等等。此外,庄子对人的自由发展权、全面发 展权也做出过论述,陆九渊提出过怀疑权、思考权的问题,后来梁启超对体罚、 女性教育权提出过见解,杨贤江提出过政治参与权,陶行之、徐特立提出过学生 自治权等等;1912 年,临时政府颁布的教育法规首先规定初等小学男女可同校、 禁止体罚;北洋政府在义务教育实施章程中规定了一些有关学生权利的条文, 但都零碎不成系统。在众多的教育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法律思想中都明确对教 师提出了要求,从这些要求中也可以约略感受到对学生权利的认识,但这种认识 总是从提高教育效果的功利目的出发,这种认识也只能是下意识的或者轻描淡写 般的流露,始终无法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认识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三、当代学生权利的认识 当代学者对学生权利的认识大致有两种:一是把学生权利等同于公民权,要 求给予学生以社会公民一样的两大类权利, 一类是实体性权利如生命权、 人格权、 隐私权等,另一类是程序性权利如告知权、申辩权、起诉权等 :另一种认为学 生的身份是特殊的,学生除了拥有社会公民的一切权利外,还具有起特殊身份的 身份权,即学生权 。也有人认为学生的权利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作为公 民所享有的权利,二是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所享有的权利。 在众多的研究中,都 认识到学生权利和学校、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密切相关,但都缺乏对学生权利的具 体分析。 尹力, 试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138 期 杨彦辉、范树成, 学生的权利及其保护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第 56 期 殷俊海, 对大学生权利的思考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2002 年,第一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四节 大学生权利内涵 一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研究大学生权利,无法避开学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法律关系问题。法律关系 是法律规范调整特定主体的行为而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具有时空 性,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时期内和特定的空间里。 学校和学生的关系有三种认识: 1公法上的特别权利关系。学校作为权利主体,对学生具有支配权,学生 在广泛的范围内接受校方的控制。学校作为权利机构,可以在无法律依据下,根 据校规、校则,限制学生的特别权利,学校具有教育处分权,学生权利受损不得 救济。 2教育法上的教育契约关系。学校和学生是一种教育契约关系,教育契约 受教育主权的控制,应该基于宪法原理,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学生与学校具有对 等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符合法理学的权利义务理论,但对大学生来说教育契约 尽管具有一些父母教育权的委托契约性质,但大学生已具备自我选择的意志和愿 望,拥有一定的选择权利,因此这种教育契约关系有两重契约性质,学校的教育 惩戒权有了一定的约束。还有人认为学校和学生的法律关系有三种:即宪法权关 系、行政权关系和民事权关系,任何一种法律关系都承认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 有人认为,教育法律关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权力服从为基本原则, 以行政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种是以平等有偿为基本原则,以财 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民事关系。 3学校和学生是学校内部的一种社会关系。学校和学生既是教育和被教育 的关系,也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对学生的管理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教育作 为一种社会设置,要完成他的社会设置使命,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教育、管理行为。 而管理的教育性是这种关系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教育法理论认为学校有接受国家 授权学生代行管理权利,正因为这种认识,学校和学生经常表现为学校和家庭的 关系,和家长的关系,学校有权要求家长按法定义务供养学生接受教育,接受各 种卫生安全保健措施,有权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决定录取、毕业、升学及奖励 和处罚等,学生在校除了享有法定的一个公民应享有的各种个人权利外,还应有 使用教育教学设施、听课、享受助学金、免费医疗、参加学生社团、参与学校管 理等权利。 教师和学生在宪法、民法及教育法框架下构成法律关系。实际上, 王果纯, 现代法理学历史与理论 ,湖南出版社 1995 版,166 页 姜月, 浅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载教学与管理201 期 徐显明, 从法律视角诠释高校自主办学 , 中国教育报2003 年 3 月 11 日 般俊海, 对大学生权利的思考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 第一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学校甚至社会都认为国家授权也便是父母授权,学校和学生也便成了家庭和孩子 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也就是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了,封建师道观念和现代法律观念 奇怪地揉合在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意识深处,校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伦理化是高 校侵权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 总之,在现实的教育管理中,大多侵权行为都是特别权利关系的现实表征, 尽管教育契约理论仍然认同学校的校规校纪以及其对学生的管理权,但是现代法 理学认为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与现行法律、法规、政府规章相抵触,学校规章制 度本身应由校方和学生来共同制定,必须基于学生的合意而形成的,特别是高等 院校,更应如此。 二、大学生权利内涵 1教育过程权 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形式产生不同的主体,如儿童、大学生、非学生的成人, 其受教育权利的基本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大学生权利指向不是一般商品消费者 的对物的使用价值的要求,而是对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的要求,即作为人的自我 质量,将来立足于社会,能为家庭、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上 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主流群体,其受教育的权利主要包括:入学权及升学权 2. 教育选择权 教育选择权的概念起于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佛利曼(mi lton friedman)批评公立学校品质低劣,认为应透过自由市场的竞争原则,提供教育券 给家长,以此改进学校的教育品质,家长教育选择的呼声日益增强。事实上教育 选择权不仅仅是家长的,更是学生的。 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根据身心发展 的特点或其他情况选择学校、专业、教育形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第 29 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 解受教育者的学业大学生权利与权利保障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第 31 条规定, “高等学校的财务活动应当依法接受监督” 。这里的监督,既包括高校上 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当然也包括学生监督。 3. 教育选择权的表现形式 一是表现在进校前的选择上。校际差异决定了教育选择权主要表现在学校的 选择上。首先选择权是知情权的表现。大学生对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发 展状况、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对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水平、课程设置以及经 费投入等基本情况应有全面了解的权利。其次实行缴费上学制度后,从民事权的 角度出发,学校发给学生的招生章程就是一种合同,如果学校不能提供招生章程 上承诺的办学条件与办学质量,则属于违法行为,侵犯了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主体地位。最后往往由于高校宣传缺失或虚假宣传及父母与教师的干预使大学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的选择权丧失。 二是进校后的再选择权。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选择教师、教育方式、专业、 学年设置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对教育设施等物质条件的要求权,参与学校 管理、教育教学环节的权利。实际上,大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少。在教育过程中, 知识所在似乎便是权利所在, “知识和权利的结盟也是一个无处不在但未引起真 正重视的现象” 。 教育选择权从一定角度可以理解为差别对待权,也可以理解 为个性发展权。然而实际上高校教学往往全由教师操纵,甚至没有人去研究高校 课程的教法,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职业良知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教育 失范行为不仅给教育管理者带来困惑,更给学生带来伤害。 4. 公正评价权 公正评价权即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 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要求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是权利利益要素的体现。 首先,评价专家组成。按照学位条例第 10 条第二款的规定,校学位评 定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审查学士学位获得者名单,负责对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 报请授予硕士学位或报请授予博士学位的决议,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其次,评价制度。为了整肃校风学风和强化对学术的管理,有的学校规定申 请硕士、博士学位必须在一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数篇论文,甚至要求文科必须核 心期刊, 理科必须被 sci 转载才有论文答辩资格。 一些高校规定在学生中实行 “末 位淘汰制” ,还有的高校硬性规定了该校的博士生在毕业前必须按入学人数淘汰 15 人。这些规定的荒谬与非理性显而易见。 5. 就业权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就就业过程来讲,我国的宪 法 、 劳动法 、 高等教育法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普通高等学校毕 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 等法律、 法规和政策中规定了大学生依法享有平等就业、 自主择业、公平竞争、全面真实了解用人单位情况、协商签订劳动合同、接受就 业指导、享受国家规定待遇等等权利。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 规定 、 劳动法 、 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大学生还依法享有国家规定的待遇权、 申请调整改派权、解除协议权、申诉权、求偿权等权利。就业是大学生学习阶段 结束后社会对其学习经历的承认方式,也是大学生自我生存价值的实现方式,更 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有权进行就业选择,任何行业限制和性别等 生理歧视都是对大学生权利的侵害。 6. 在校权 付宏渊:大学生自律意识调查与思考 ,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8 (1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1) 生活权 生活权属于私权,美国独立宣言提到的三种人权即生存权、自由权和获得幸 福的权利。实际上也就是私权,私权的存在,使个体的公民有可能在私人和社会 领域排斥强大的国家权力的无理干预。基本的生活权利包括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 权利、大学生权利与权利保障、大学生获得安全的权利。教育即生活,大学生在 校期间有权提出基本的生活要求,有权要求基本的保险、保健服务,有权要求学 校提供文化生活的权利,如文化娱乐权、休息权、体育锻炼权等等,也有权获得 生活帮助,有权要求学校提供心理咨询及法律救助,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学 校不得以管理方便的原因去干涉学生的私人生活。 (2)隐私权 尊重个人隐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体现了现代人类自治、自律的 基本要求。隐私权的主体对隐私事实具有隐而不宣的权利和予以公开的权利。而 他人则承担不作为的义务,不得窥视,不得公开,更不得刊登、评论他人的隐私 事实,即使出于善意亦须征得本人同意。 . (3)安全权 我国的教育法规对高校安全做出了相应规定,各高校也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 安全规章和条例。各高校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相应的规章条例,并配备相应 的机构编制一定人员贯彻实施,以维护高校安全。大学生在校的安全权有两类: 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人身安全权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负有保证学生 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的责任;禁止体罚,摧残学生和侮辱学生人格;防止意外事 故的发生。大学生在接受学校良好教育的同时,其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身 体自由权和内心自由权应该受到保护。财产安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 高校学生而言,财产安全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校园失窃屡有发生。安全权仍 是高校不可忽视的学生权利之一。 (4)司法救济权 我国宪法、民法、教育法都对公民的申诉权作了规定,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 定了法律援助法规,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法律援助法、英国 1998 年法律援助法、 日本法律援助法纲要、 美国法律服务公司法等等, 我国的法律援助还未有成文法, 司法救济还停留在应有权利的层面上。 张静:学生权利及其司法保护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 ,第 41 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第二章 权利的法理学探究 权利的表现形式有四种:一是权利享有者有权做出某种行为或不做出某种行 为;二是权利享有者有权要求他人不做出某种行为或做出某种行为;三是权利享 有者的权利被侵害时, 有权请求有关组织、 机关或舆论给予排除侵害和有效保护; 四是权利享有者权利受到破坏时,有权要求致害人给予相应赔偿。 第一节 权利的组成 尽管人们对权利概念的理解多有歧义,但其基本要素有三个: 1利益。利益既是权利的基础和根本内容,又是权利的目标指向,是人们 享受权利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起始动机)之所在。所以人们往往并称“权益” 。所谓 权利,实际上就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追求一定的利益而采取的一定行为的 资格和可能性。而利益 (主要)指物质利益,又包括精神上的利益,即“道义” 。 道义要求或道德上的要求也是权利的基础之一,并往往以所谓“应有权利”的形 式存在和出现,其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现有权利”或“法定权利” 。 所以任何 权利要求都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任何权利终归联结着某种利益。 2行为自由。行为自由是权利的存在形式和载体。因为,权利实际上就是 一定社会中所允许的人们行为自由的方式、程度、范围、界限、标准。所以权利 法学和权利本位论认为,法不应该是限制人们行为自由的工具,而是人民群众行 为自由的保障。行为自由既包括作为,又包括不作为。法规定人们的权利,既是 对人们行为自由的资格、能力、可能性的认可,又是对这种行为自由的性状和限 度的界定。所以法赋予人们以权利,并不意味着承认人们行为的绝对自由。自由 是对必然的认识,法所体现的社会必然性就是对自由的限定,即不得影响与危害 他人和社会公众的行为自由和利益,否则行为自由就会走向反面而丧失自由。 3意志。权利并不纯粹是一个实体范畴,它具有人的主观意志性的特征,它 必须符合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和人们的意志倾向性,即符合一定的价值标准。 可以说权利是一个价值范畴。法定权利是以符合一定意志倾向的社会规范之要求 为存在前提。并不是任何利益要求或道义要求都能成为权利,权利是人的利益要 求或道义要求与社会的规范性要求的统一,是人的个体意志得到了社会的整体意 志的许可或承认。而权利的这种意志性正好是法的意志性的基础和前提,法的意 志性是权利意志性的升华和凝聚。 张文显: 法哲学研究 ,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99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第二节 权利的形态 一、权利的应有状态 权利的最初形态就是“应有权利”或“习惯权利” ,即人们基于一定的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而产生的权利要求,或公民作为社会主体在现实条件下和可以预见 的范围内应当具有的一切权利。它是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自发反映,是“自在” 的权利。马克思称之为“已有的权利”或“习惯权利” ,并认为法定权利即来源 于这些“习惯权利”或“已有的权利” 。 “代应有权利”比起“法定权利”来说在 内容和范围上要丰富、广泛得多。 二、 权利的法定状态 “法定权利”作为权利的第二种存在形态,它是通过立法对“应有权利”的 规定和确认,通过对“应有权利”的选择和整理来对“应有权利”进行认定和分 配,是集中化和系统化了的“应有权利” ,是对人们利益和需要的自觉认识和概 括,所以是“自为”的权利。 权利的第三种形态,即处于最后发展阶段的“实有权利” 。它是通过法律的 实施,法律效果的实现,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建立,而促成人们对法定权利的 真正享有,对相应义务的确实承担,它是人们权利和利益的实现和完成。 三、 权利的实有状态 权利的以上三种存在形态或三个发展阶段,实际上是尚未被认定的权利和已 经被认定的权利之间的关系,尚未实现的权利和已经实现了的权利之间的关系。 三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通过法的创制使 “应有权利” 转化为 “法定权利” , 通过法律的贯彻实施又进一步转化为“实有权利”;“实有权利”的获得又将激发 人们新的权利要求或对原有权利要求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的重新估价,从而展开 “应有权利”上升为“法定权利”并实现为“实有权利”的新的发展过程,这也 就推动着法的不断立、改、废。 第三节 对几个概念的分析 一、 权利与利益 权利往往被人们理解为利益或等同于利益而很少有人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 利益说对我国权利研究影响深远。我国宪法第 51 条在规定权利行使和界限,即 “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时,就 暗含着这样一种利益假说:一个人的权利或利益不得侵犯另一种利益或权利。对 张文显:法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权利的认识有两种:即功利主义和权利正义原则。 按照权利的功利主义原则,当一个社会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 大幸福时,这个社会便是合理的和合乎正义的。所以牺牲少数人的权利以满足大 多数人的利益是理所应当的,也是可以接受的。权利正义原则则认为,个人权利 至高无上。个人是且始终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每个人基于正义和权利都具有不可 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权利的功利主 义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在我国关于“利义”之辩就已经把功利主义变 为一种潜在的信条:人们为更高的共同体的利益可以漠视或牺牲个人的权利,在 我国传统文化中从来就没有个体权利神圣的观念。 在价值上权利具有道德的优先性,利益则具有经济的功利性,利益常常是权 利的目的,权利往往是获得利益的手段,当然权利也并非总是利益的手段,它有 时同样是权利人所追求的目的。 二 、权利与义务 在对权利的各种形态的研究和划分中,还有一种最特殊的权利形态义 务,需要予以专门论述和说明。人们对义务的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有着悠久的 历史,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大多对义务、正义、非正义做出过思考,而近现代西方 学者在论述权利的同时,也对义务给予了应有的关注,作为法律权利的对称,是 指法律规定权利主体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是保障法律 权利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事实上义务是权利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对象化了的权 利,每一权利主体只有尽其义务才有条件实现其权利并维护其权利。义务本身是 为实现某种利益,享受某种权利而同时应尽的责任。从民法的角度看,权利是利 益分配的法律技术手段, 义务则是使这种利益分配能正常进行(只允许获取正当利 益)而设立的另一技术概念,法律上的各种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都不是为义务 而义务、为限制而限制,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人们获取非正当权利和人们的正当权 利被侵犯。权利和义务的这种深层次的复杂关系说明:法的基础终归是利益,法 的本体始终是权利。 尽管学者们对权利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从法律功能和社会价值的角度,一 般将权利理解为“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 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 我们应该确认这样的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权利与其身份和法律地 位紧密相连,不同身份、不同法律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权利。另外:作为大学生, 其权利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权利,也即“人权”或“自然权利” ,这是与 张文显:法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2 页 邓正来, 法学理论基础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9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一个人的价值和才能无关的基本权利;二是非基本权利,是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 和发展而具有的比较高级的权利。从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利来看,九年义务教育 权利和参与高中以上各级各类教育的平等竞争权利是基本权利,而接受高中教育 以上各级各类教育的权利则属于非基本权利。作为大学生来说在获得了竞争性的 受教育权利后,当然地具有其特定身份的大学生的权利。 现代社会应该弱化公权来保护私权。作为一个主张权利的时代,权利意味着 尊严。几千年的权力本位观念应转变为权利本位,蔑视、淡化、侵犯私权的行为 应受到谴责。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第三章 民族高校大学生权利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大学生的权利也必然有“应有权利” 、 “法定权利” 、 “现 实权利”三种存在形态,对大学生权利的研究应当注重法定权利,立足现实权利。 建国以来,有关学生权利的确认和保护随着我国立法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完善。但 是,大学生的现实权利确实令人担忧。大学生往往是“准成年人”状态,年龄上 基本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经济上大多不能独立,他们的法定权利要转化为现实权 利更多地依靠国家、社会、家长和学校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程度。在一项调查中 显示,教师、学生甚至学校管理者几乎都把教育当作一种管理活动来看。长久以 来,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教育者时常忽视、侵犯受教育者的 权利,甚至不承认他们应有的合理的权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 其是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大学生的角色悄然地 发生了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