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社会保障专业论文)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的制度选择.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大学毕业生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与其他商品经济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转型过 程中,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呈现出日益严峻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失业对个人家 庭和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也造成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这样一个大背 景下,研究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 是否应该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以及如何构建 一种有效的失业防御机制与失业保障制度,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 义文章分为五大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 简要阐述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回顾国内外大学生就业与失业相关理论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二部分是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体系的必要性分析大学生失业已经成为一 个社会问题它增加了巨大的潜在社会压力与社会成本,影响社会的稳定失业保障制 度作为一种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政府与社会是大学生失业问题 的责任主体政府公共管理责任与政府战略选择就自然应竭力减少大学生失业对社 会长期发展的威胁而我国现行失业治理机制在大学生失业保障方面严重缺失比较 而言目前很多国家都已具备较成熟的青年及大学生失业保障体系因此必然要求我 国尽快建立起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体系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的制度选择首先明确了构建我国大学 生失业保障制度体系的目标和原则然后通过对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现实困难 之判断和大学生失业救助制度设计与实施的可行性分析认为在当前阶段建立大学 生失业保险制度并非明智之举而从参考国外经验并动态观察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就业 政策趋势来看建立大学生失业社会救助制度是可行的且势在必行最后提出一种 具体思路即以政府救助为基础将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社会救助和社会参与 等一系列社会保障资源整合为一体在保证失业者的基本生活的同时发展与完善就 业指导与职业培训介绍等就业援助服务形成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及个人等不同 责任主体分别承担全社会力量共同支撑的基础 整合式的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体 ii 系 第四部分论述了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建立与完善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即应加快 建立起高效的失业保障与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完善监管机制充分重视社会工作在大 学生失业保障中的作用应将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逐步纳入社会总体失业保障制度 将失业保障与就业促进工作结合起来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指出了研究的基本结论与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失业 失业保险 失业救助 就业促进 iii abstract graduates unemployment is a result of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like other commodity-based countries, graduates unemployment phenomenon has appeared in our country and presents the severe trend, which brings about a bad influence on the individual graduate, his family and the society, consequently leading to a great waste of the human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for such a background, it has great realistic meanings that we study graduates unemployment and how to create an effective unemployment defend mechanism and unemployment cure system to promote graduates employment. this article wa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it mainly states the proposition of the question and its study background, explains the relevant concept, reviews the theory correlating with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at last points out their insufficient.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graduates un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graduates unemployment has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which increase enormous social press and influence the society stabilization; as one of passive unemployment cure policy, un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has its theory base; for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having the main duty on graduates unemployment, government republic manage duty and stratagem choices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reduce the menace of graduates unemployment to society; then our country badly lacks graduates un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now, oppositely many country have effective youth and graduates un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all of these consequentially require our government establish graduates un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the third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the graduates un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at first, defined the goal and principle of the graduates un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then by compared 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iv and unemployment social salvation system, points out that now establishing the graduates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is not advisable; from reviewing other countries experience and our countrys actual graduates employment policies, unemployment social salvation system is necessary and possible .at last conclude that such a basic- incorporate graduates un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should be set up: the government salvation as the base, incorporate the existing employment policies, social salvation and social participancy etc, ensure the unemployed mans living,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 employment salvation service just like careers guidance training service and so on, the government, the college and graduate individuals should undertake these responsibility together ,and it should be supported by the whole social forces. the fourth part points out several questions that we must give attention to when establishing the graduates un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we should establish unemployment security and employment servic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pay attention on social works effect in this field; should bring the graduates un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into society un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step by step; combine the graduates unemployment security and employment promotion. in the last part, it takes a simple summary and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of this research. key words: graduates unemployment unemployment insurance unemployment social salvation employment promotio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近我所知除文中已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 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李妮莉 日期2005 年 4 月 22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数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李妮莉 指导教师签名丁建定 日期2005 年 4 月 22 日 日期2005 年 4 月 22 日 1 1 开门见山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1 问题的提出 1999 年 6 月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出台,我国高等教育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这使得 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从 1998 年的 643 万人上升到 2002 年秋季的 1600 万人,超过排在 世界首位的美国(1420 万人)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 1998 年的 9%上升到 2002 年末的 15%根据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 特罗教授提出的高 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理论,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这也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 呈逐年递增趋势,2001 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 115 万人,2002 年为 145 万人,2003 年为 212 万人,2004 年的毕业生为 280 万人,2005 年将为 340 万人,届时毕业生总量将为扩招 前的 2.9 倍 由于在今后几年期间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因 此,在激烈的竞争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待业或失业据教育部统计,2002 年 的高校毕业生到年底的就业人数为 116 万人,就业率为 80%,还有 29 万人待业;2003 年 的高校毕业生,截至8月20日,就业人数达172 万人,就业率为76%,还有42.2万人待业 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达 75.6 万人,平均就业率仅为 73% 1大学生失 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失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不良的 影响,也造成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何应对与解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失业 问题是今后的一项重大课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大学毕业生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与其他商品经济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转型过 程中,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也开始呈现出日益严峻的趋势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发展 要保持持续良性的局面有赖于如何有效地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缓解就业压力关系到 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公平和国家安全因而 2 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如果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 解决 将导致广泛的社会问题 引发社会危机并直接威胁国家安全 与此紧密相关的 大学生失业问题无疑是我国失业大军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预示着社会新生人力资本 供需矛盾的出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和谐 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 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关系到 我国的长远发展社会稳定和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研究我国大学 毕业生失业问题以及如何构建一种有效的失业防御机制与失业保障体制保障失业大 学生的生存权与就业权促进大学生就业自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如果劳动者达到或超过某一特定年龄并且在某一特 定时期里符合 (1)没有工作 没有受雇或自我雇佣 (2)目前可以工作 根据某些条件 特定时间里可获得受雇或自我雇佣机会(3)正在寻找工作在最近某一特定时间里通 过登记申请等特定方式正在寻求受雇或自我雇佣三个条件的这部分人口即为失业 人口这种现象即为失业 我国将失业界定为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并有求职要求的劳动 者未能找到或者丧失就业岗位的情况16 岁以上各类学校或肄业的学生中初次寻找 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也包括在内 2 按照失业现象的表现形式,可将失业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前者指进入劳 动年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不能结合的现象后者指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只有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内容上的结合或结合得不充分不合理的 现象企业员工下岗待业是“显性失业”,而“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着吃”造成的低效率和 冗员则属“隐性失业” 按照失业者对待职业的意愿,可将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前者指劳 动者为了寻找理想职业主动放弃就业机会而引起的失业后者指并非劳动者主动放弃 就业机会,而是由于自身素质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没有了工作 按照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发生的功能性障碍,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 3 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三类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指在劳动力市场 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求职者为获得自认为满意的职业而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 “职业搜寻”的现象;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 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周期 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指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在经济陷入衰退期时有效需求不 足引起的失业 3 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也叫知识型劳动力失业,主要是指受过教育尤其 是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失业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存在 大学生失业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毕业 6 个月内没有工作岗位也没有继续 接受教育或培训且正在主动寻找工作的这部分大学毕业生即失业的大学生这种现 象即为大学生失业 大学生失业表现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显性失业即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 但无工作机会和岗位隐性失业即就业不足它反映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 生非自愿地从事非全日制的临时工作或所从事的工作不允许充分利用其能力或技能 的现象有学者认为“中国将会出现一个高学历的失业群体大学生失业已成为一 个社会问题 ” 4 近年来 我国大学生失业人数占失业总人数的比例不断上升 由 1998 年的 4.1%上升到 2001 年的 6.1%(见表 1-1)事实上相当数量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 愿意进行登记因此真实的比例应该比表 1-1 中的数据更高 表1-1不同教育程度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城镇总登记失业人数的比例单位 年份 文盲或半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及以上 1998 0.9 9.8 51.6 33.6 4.1 1999 0.7 7.8 52.0 34.8 4.3 2000 0.6 7.7 53.1 33.9 4.7 2001 0.4 7.1 50.0 36.4 6.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1教育部网上公布数 据 失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失业金的形式为失业者提供收入以保证他们的生活 并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失业者就业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失业金是社会保障制度为失 业者提供的现金收入在不同的保障制度类型下他们的性质也不相同在失业救助 4 制度下失业金体现政府的救助因此称为失业救助金在失业保险制度下它没有 救助性质 而是作失业保险金 失业保障制度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环节 因为就业人员遭遇失业首先是一种人力资源的闲置或浪费其造成的损失是个人的也 是社会的要在失业问题上兴利除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之最终体现为对经济运 行的积极意义关键还在于构建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只能是失业保障制度 5 1.4 文献综述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总体上说,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大学生 的就业状况总体良好尽管如此,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波动,也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大学 毕业生就业的巨大波动 无论在美国还是日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是人们关注的重大 的社会经济现象 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扩展,许多学生在从高等教育 到就业的转换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许多国家的毕业生失业率很高,从而雇主政 治家和媒体都要求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并为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支持 7 把握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成因是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基础大多数的研 究分别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等三个角度来进行 8从需求角度看,工作岗位的数 量与结构均存在问题从数量上而言,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形成 反差因为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因此,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 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就业调节器” 从就业结构上而 言,既存在大学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 事的职业从供给角度看,核心问题是就业能力不足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 们所拥有的知识 技能与态度等资源,取决于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源的方式与向雇主 展示这些资源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 9从供求匹配角度看,就业服务是 关键 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角度是对在校大学生收入预期的 研究betts (1995) 发表的关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269 名在校生收入预期的报 告,dominitz 和manski(1996) 对威斯康星州110 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收入预期进行的 5 合作研究,以及欧盟十国在1999 2001 年间对高校学生就业预期开展的联合调查研 究,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尽管它们的研究方法各异,研究重点也各有侧重,但都获得了一 致的研究结论,即高校学生通常都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他们的收入预期水平存在相 当大的差异;收入预期会受到性别家庭背景学校专业年级成绩求职信息来 源等因素的影响;本科学生一般是在四年级才形成关于收入预期的成熟想法等 这些结 论在很大程度上印证并完善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投资预期和投资回报的既有认识 10 由于大学生失业是近几年才在我国凸现出来的新问题, 相关的文献还非常有限 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和讨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教 育学的文献一般研究在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国家高校与学生如何调整相互的关 系角色社会学的文献一般更注重从学生的个人属性上来探讨其对就业各方面的影 响,如就业期望就业途径等11近年来也逐渐出现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 与失业问题的一些探讨赵宏斌陈平水等对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毕业生失业状况进 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121992 年,曾湘泉等在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 改革以来大学生作为知识劳动力的市场的供给意愿和供给行为根据当时的大学生的 人力资本投资和市场工资水平的实际统计计算,得不出大学教育投资有较好工资收益 的结论13赖德胜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 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 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 地区,他们则是绝对不足14宋福进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结果表明在研究生 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存在差别是由于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各自的替代程度与价格 弹性不同而产生的预期劳动力价格的差别所造成的15曾湘泉从变革中的就业环境的 角度,特别是从用人单位需求的角度等,研究和探讨了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16还有 其他一些学者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人士对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和失业问题进行 的有关研究国家出台了许多旨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政策法规等等 总结上述已有的研究发现,国外对大学生研究分析的框架,是建立在成熟劳动力市 场基础上的 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经济,目前仍然处于从计 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制度变迁时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仅仅从市 6 场需求供给供求匹配和收入预期的角度分析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不全面的, 而必须从制度和市场两个方面对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研究,以得出适合解决中国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是从教育学 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来研究和讨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且描述性研究居多缺乏对现象关联性其影响因 素及治理措施的深入探讨对导致我国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基本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观 点:一是认为我国大学生失业是局部的个人的和暂时性的社会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个 别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差,个别人就业期望值过高所造成;二是认为我国经济结构的 调整导致大学生失业,下岗失业人员过于集中,人才市场整体上的供大于求,形成人才的 买方市场,从而加剧了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三是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主要是由于大 批毕业生过于集中选择少数大城市,人才分布不均衡所造成;四是由于对人才的奢侈消 费,“教育过度”导致我国大学生失业17而关于治理当前我国大学生失业的政策措施也 基本限于鼓励大学毕业生降低初次就业的期望;企业招聘员工应根据实际需要来招聘 人才,不要过度追求高学历大学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均需要改革等这些分 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只是从个别现象入手,局部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分析中 加入主观判断较多,缺乏相关理论支持, 提出的解决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 失业及其带来的社会压力 笔者认为,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 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本质及其形成根源正视大学生失业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社会影 响与挑战研究与探索出更为可行的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的路径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近几年出现并呈日益严峻趋势的我国大学生失业问 题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正确把握与认识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现状特征原因及其 重大社会影响接着从被动失业治理政策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政府与社会 责任我国现行失业治理政体系的缺失国外有益经验的总结几方面论证建立我国 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即认为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与就业战略选择应积 7 极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竭力减少大学生失业对社会 长期发展的威胁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与失业社会救助制度两 种可选制度类型各自的可行性优势与弊端试图探索出可行的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 的制度建构路径即如何建构起科学有效完善的失业预防与失业保障制度体系 最后提出一种具体的制度架构方案供研究讨论与参考 本文是在借鉴现有的国内外就业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综合 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主要采用定性研究与文献研 究方法对是否应该建立以及如何构建一种有效的大学生失业防御与失业保障制度所 做的一项探索性的制度研究 8 2 势在必行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2.1 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特征及影响 2.1.1 大学生失业问题现状 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家“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毕业生分配制度, 没有出现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现象;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老的“计划型” 分配派遣制度也被“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模式所取代,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也就随 之而产生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报到就下岗”已不是个别现象,困扰着就业指 导部门和广大毕业生,牵动着千家万户,成为高校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以胡鞍钢 赖德胜 张曙光等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专家认为:我国经济转型下的大学毕业生失业问 题日趋严重,将随“下岗”之后,凸现为社会就业的主要矛盾据劳动部门统计,2001 年大 学毕业生失业人数达 70 万 2003 年我国高校共有 212 万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比 2001 年的 145 万增加了 67 万人, 增幅达 46.2%截至 2003 年 8 月 20 日,仍有 42.2 万人未 能就业, 2004 年全国有 280 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大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 众化阶段及高校扩招,失业人数还将继续上升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胡鞍钢教授认为, 大学生失业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大学本科生的一次就业率,2001 年只有 70%,待业率为 30%2001 年待业人数曾达到 34 万人,2002 年达到 50 万人,2003 年则有 70 万未能就 业虽然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比较强的竞竟能力,但至少目前处于失业状态保守估 计 2002 年全国有 1900 万人处于失业状况,那么大学生失业人口占全国失业人口的 4.2%如果按照官方的数据全国只有 1400 万失业人口,那么大学生失业率占总失业率 的 5.7%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失业保险处提供的数字介绍:仅截止到 2001 年 6 月底,北京市登记在册的失业人数为 4.02 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 0.21 万人而北京 市统计局公布的北京市失业人口状况分析显示,失业人口中,73.7%的人口未到劳动 部门进行失业登记,按此计算北京市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远远超出上述统计结果 深圳 9 市劳动局失业科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 年 12 月 31 日,深圳大专以上学历登记失业人数 为 2869 人,研究生仅 2 人但到了 2001 年 5 月 9 日,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大专以 上学历失业人员总数达到 3157 人,占失业人员总数的 12.34% 这些数字都未包括那些 没有在劳动部门登记失业的“隐性失业者” 18上海的青年失业人群向高学历者蔓延的 趋势正愈演愈烈,2001 年全市失业青年中,大专占 11.2%,本科及本科以上占 2.3% 19 总之,从上述局部地区和部分截面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失业存在的客观 性和失业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它预示着社会新生人力资本供需矛盾 的出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和谐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研究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 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2 大学生失业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失业客观存在其特点表现为普遍性相对性和长期性 (1)大学生失业具有普遍性从世界范围看大学生失业是一种“世界性通病”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都出现了大学生失业这一 社会问题尤其是转型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更甚(见表 1-2 与表 1-3) 表1-21994年发达国家不同教育程度青年的失业率(单位%) 国家 专科 大学 国家 专科 大学 奥地利 1.3 1.8 挪威 3.6 1.5 比利时 3.4 4.0 葡萄牙 2.7 2.4 丹麦 6.0 5.0 西班牙 18.5 13.8 芬兰 11.1 6.6 瑞典 3.9 3.4 法国 7.6 6.1 瑞士 2.53 3.7 德国 6.1 5.0 英国 5.3 4.7 希腊 6.5 7.2 澳大利亚 5.4 3.9 爱尔兰 6.4 3.4 加拿大 8.5 5.2 意大利 - 6.4 美国 8.5 5.2 荷兰 - 4.3 平均 6.3 4.9 10 表1-31998年转型国家不同文化程度青年的失业率(单位%) 大学文化水平 大学 大专 捷克 11 - 波兰 14 24 匈牙利 6 4 俄罗斯 13 16 阿塞拜疆 32 23 资料来源:马丁 哥德弗瑞,“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青年就业政策:预防及治理”,世界银行工 作报告,2003 年(martin godfrey,2003,”youth employment policy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countriespreventions as well as cure”,youth employment workshop,world bank,washington dc) (2)大学生失业具有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有两大表现其一大学生失业并不意味 着大学生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都希望找 到自认为理想的工作岗位因而放弃很多就业机会导致失业只要不太挑剔大学生 一般都能找到工作即使出现“结构性失业”也会较快地再就业其二不同学历层 次学校档次专业结构自身素质有着不同的就业率或失业率就学历层次而言 研究生比本科生容易就业本科生又较专科生容易就业就学校档次而言名牌重点 大学的毕业生比一般大学的毕业生容易就业就专业结构而言实用性强技术含量 高的专业社会需求旺盛就大学生自身素质而言较广的社会关系网综合素质高的 毕业生在就业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3)大学生失业具有长期性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刚认为“中国以世界 上 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和 1.83%的国际资源来 为 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要像中国这样提供 7.3 亿个工作岗位整个西方发达国家总共才提供 4.3 亿个工作岗位从目前状况看旧 的就业岗位被摧毁的速度远远超过新的就业岗位被创造的速度虽然我国经济一直保 持 7%以上的高速增长但新增的就业岗位与在岗人员自然更替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与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所需要的岗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6因此 大学生失 11 业不可能很快消失它不是暂时存在很可能将较长期存在 2.1.3 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分析 从表面上看,我国大学毕业生总量供给呈现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状况 这并非真正意 味着“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太多了,社会已经不需要了”恰恰相反,我国劳动力人口中,大 学毕业生的比例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就是在亚洲也不及韩国日本等国因 此,从总量上来看,我国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远未达到饱和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和 广大农村地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十分巨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大学毕业生失业 这种情况呢? 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最先是由迈克尔 皮奥里(mjpiore)在 1970 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 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进一步分割成两个非竞争性 的劳动力市场:一级劳动力市场(the primary segment)和二级劳动力市场(the secondary segment)一级劳动力市场也称主要部门它在工资福利待遇等各方面优于二级 劳动力市场 20赖德胜教授认为:我国存在着两个劳动力市场 城镇劳动力市场和 农村劳动力市场,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大和工作转换成本高而存在明显的城乡劳动力市 场分割现象,因而限制了劳动力在两个市场之间流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 转型过程中特殊制度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相互选择的结果中国社科院经济研 究所的两次大规模调查数据显示,从1988年到1995年城镇劳动力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 者所占的比例从 21.76%显著地提高到 23.34%,而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 占的比例仅从 0.49%上升到 0.54% 21大量的毕业生云集在就业岗位有限的城镇空间, 长期以往必然使得城镇劳动力陷入刘易斯的“劳动力供给无限”的假设中,劳动的边际 生产力很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数 城镇经济增长速度不能满足新增毕业生的岗位需求, 造成就业竞争的压力摩擦失业隐性失业等非自愿失业相继发生 由于户籍制度和就业歧视政策,我国劳动力市场不仅城乡之间是分割的,城市与城 市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也是分割的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固化了不同城市之间就业 机会和未来发展机会之间的差异,很多学生选择留在大城市,不愿离开因为一旦离开, 再进入成本很高由于毕业生太多,城市高端就业市场出现拥挤现象,再加上市场分割 12 造成的劳动力缺乏流动性或流动性成本高使得区域内高学历人才过剩 高等教育扩展速度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不匹配高校扩招的规模速度 须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相匹配应当是稳中求进,适度发展,提倡规模 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尽管社会大众的高等教育需求强劲,但也不应该去不顾现实 地迎合这种需求 目前我国劳动力人口中,大学毕业生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等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需要加大培养规模,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略大于需求量,有利于克服 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人才“瓶颈”,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表 2-1 可见近几年来我国普通高 等学校年度毕业生增长率已达到 40左右但是,高等教育规模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结构和体制状况,我国经济总量虽然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其社会经济 结构极不平衡,存在城乡两极差异,而在这中间没有畅通的人力资源流通渠道,即使不引 用权威的统计数据我们也不难得出判断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年增长速度不可 能达不到 40高校扩招的规模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 因此在制定我国教育政策和招生计划时必须考虑到我国国情和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状况 表2-1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毕业生数及增长率比上年增长的百分比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毕业生数万人 83.0 84.8 95.0 103.6 145 212 年比增长率 0.12 2.17 12.03 9.05 39.96 46.2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3教育部网上公布数 据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而产生结构性失业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学校开设的专 业长期不变,专业陈旧,专业结构职业技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某些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而另一些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大于供给,造成“失业”与 “职位空缺”并存的局面不同专业的招生计划招生比例缺乏科学性,各校根据自身的 学科实力和学校的硬件条件来招生,而不重视社会需求信息调研,不能根据社会需要调 整专业方向和招生数量,其结果是“冷门”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过剩, 在专业范围内找不 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一踏进社会的大门就面临着失业的威胁 与此相反,社会紧缺人才, 13 如技术型工人,需求量逐渐走高,这一缺口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像我国这样的工业化 并未全面完成的发展中国家,中等专业技术人员应占总劳动人口 20%以上的比例,但是, 目前我国只有 3%职业技术人员,职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 22这充分说明我国高等院校 毕业生的技能层次分布专业方向和供给数量与社会需求严重错位 地区生产力水平差异,导致就业市场不均衡生产力水平较高 科技发展较快的沿 海发达城市对高学历的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大,对大专中专毕业生的需求萎缩许多城 市在招聘毕业生时明确规定只招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这些政策且不论是否合理 是 否是地方保护主义,却给大专及其以下学历的毕业生设置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市 场选择来看,用人单位在成本悬殊不大的情况下,理性地选择高学历的毕业生为自己所 用,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目前,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才过剩,毕业生还拼命往大城市里挤, 中小城市 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人才相对短缺,而且大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 所以, 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人才紧缺,发达地区人才过剩的局面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深圳上 海等城市会出现毕业生的高失业率 就业渠道不通畅,搜寻信息不对称经济学中的职业搜寻理论 job search 认为, 职 业搜寻者不具有与工作机会有关的完全信息 当一些人在积极寻找工作的同时,劳动力 市场却早已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同样,用人单位希望找到合适的紧缺人才,却往往不 尽如人意这就是职业搜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无序的情况下,信息的搜寻和 传递是有成本的,供求双方只能在有限的成本和有限的知识条件下进行搜寻 而这种获 取和传递信息的效率之低下,直接影响供求双方的有效匹配在一定的范围内,工作找 寻的时间越长,获得的信息越多,越充分,获得高报酬工作的可能性越大,为此,每个职业 搜寻者心中都有一个足以让其接受工作而不再继续搜寻的工资报价或预期工资另 外在职业搜寻过程中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愿意接受的最低工资被称为这个人的 保留工资(reservation wage)大学毕业生并不是没有工作机会只是预期会有更好的 工作机会于是拒绝已有的工作机会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也是非充分信息的市 场因而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不能确定就业单位成为继续进行工作搜寻的“摩擦 性失业者”就完全属于一种正常现象在毕业时很可能会存在一定比例的毕业生为 了获得更满意的工作而主动放弃已有的就业的机会宁愿在毕业后继续进行一段时间 14 的工作找寻活动从而成为“自愿性失业者”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毕业生失 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工作找寻过程” (job searching process)问题由于信息不充 分会延长毕业生工作找寻的时间降低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率因此,市场经济条 件下“自我负责自由择业”的制度,给我国目前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整体就业服务水平 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就业观念陈旧,择业预期过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较高,大多数毕业生仍将 目标定位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城市,待遇较高的外资 合资企业和知名的大公司 结果, 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在经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和就业的拼搏后,仍然“名花无主”,不知 “花落谁家”;另一方面,许多条件待遇差一些的国有企业和私营民营企业则对大学 生盼之殷切而不可得在较长时期内,毕业生将会把对基本稳定经济收益地域选择 及未来发展机会的预期作为择业的主流动机这种择业观念也必将制约着毕业生的供 需均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毕业生的择业观无可厚非,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只能 在市场化选择的进程中逐步得到优化 经济转型固有的阻力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经营困难企业内部职工 大面积下岗,很难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精简编制,对毕业生的 吸纳非常有限因而,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萎缩国有企事业单位历来是毕业生就业的 大户,如今骤然“门前冷落鞍马稀”,在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这无疑加重了毕业生失 业的砝码毕业生就业体制已经市场化,而许多配套政策改革缓慢,仍然停留在计划经 济的模式下或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如固有的户籍制 职称评定制度以及不规范的 养老保险和福利等保障制度已成为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阻力 2.1.4 大学生失业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失业是一种普遍存在相对存在且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它具有相当大 的社会影响 第一大学生失业造成社会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大 学生失业部分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已经无法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回报无论是显性 15 失业还是隐性失业对社会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根据对 1998 届毕业生的调查,用最 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得出,待业者每待业一个月要付出将近 1000 元的机会成本 23 第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突然性会不断冲击大学生乃至整 个社会会对人们产生重大的社会心理影响(1)引发一系列的认知失调对上大学的 美好预期和对其中风险认识不够突然出现的知识失业使得人们对原有的认知平衡和 心理预期被出乎意料地打破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失调和心理失衡(2)就业焦虑和风险 恐惧当就业更多成为关系而不是学识能力的竞争时对于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增加 的只能是焦虑和恐惧 影响学习与生活质量 (3)导致强烈的失败感和应激行为 从“天 之骄子”到焦头烂额找工作的“游子”剧烈的变化与反差会造成强烈的挫折与失败感 在此状况下一些不理智的应激行为将很难避免 (4)冲击中国公众的教育投资和消费 心理 知识失业会对教育投资和消费造成不利的影响 并可能导致教育消费中的误区 24 第三对社会平等与公正的挑战随着大学生失业的出现和加剧学历竞争可能 畸形化出现教育过度化教育竞争很有可能演化为经济上的竞争当前我国高等 院校学费在 34008000 元左右浮动对于一般普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而言高 额学费无疑是他们的沉重负担本希望熬过三四年就能有所回报现实则使许多家 庭期望破裂参与这场代价昂贵的教育投资竞争很可能“血本无归”这迫使那些出身 贫困家庭的青年被迫放弃接受大学教育随之而来的就是因受教育程度的分化带来的 就业机会和获取社会财富数量的分化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
- 医患关系的内容解析
- 2025年河北省唐山市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新】
- 2025年焊工-焊工技师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卷
- 2025年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高考冲刺卷试题及答案
- 金融服务合同格式
- 2025年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真题及答案
-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2025年外事办公室韩语翻译笔试
- 甲状腺彩超课件
- 高三月考化学质量分析
- 2025年山西省、陕西省、宁夏、青海省四县区高考数学质检试卷(含答案)
- 2025-2026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学堂在线 海权与制海权 章节测试答案
- 公交候车亭管理办法
- DB44T 1628-2015 LED 灯带标准规范
- 东方电机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云南烟草销售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