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申报》与西方法文化传播19061911.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申报》与西方法文化传播19061911.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申报》与西方法文化传播19061911.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申报》与西方法文化传播19061911.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申报》与西方法文化传播1906191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申报》与西方法文化传播19061911.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19061911 年是清末实施“预备立宪”的时期,也是制定、颁布新法律的重要 阶段。这一时期,报纸已经成为西方法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申报作为当时影 响最大的报纸,其在完成自身的角色转换之后,也积极投入到中西法律文化的讨论 当中,特别是对于西方法文化作了大量地介绍、宣传。 申报通过栏目的设置加 大了对西方法文化的关注,其焦点也由原来的英美法系转向大陆法系,传播了大量 的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法律思想、原则。同时通过刊登大量的司法案例,生动现实 地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文化。重要的是, 申报从社会舆论的角度积极参 与了清末新法的制定和讨论,一方面指出了清政府宪政和法制改革过程中的不足, 另一方面对于新法的制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建议,有利地配合了清末的立宪运 动和法制改革。这个时期, 申报关于西方法律文化的评介已经明显地趋于理性, 不再是简单地对西方近代法律文化加以介绍、宣传与评论,而是对其加以有效地甄 别,加强了法理学方面的探讨。为了配合中国自身的法制近代化, 申报还把目 光投向东方世界,及时地关注已经西化的日本。 申报在传播、吸纳西方法文化 的同时,开始注重其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是报刊媒体在中国法制近 代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清末申报对于西方法文化的传播,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变革性。它所传播 的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思想和原则,如国家主权、三权分立、公民权利保障、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罪推定、司法独立、律师辩护、公开审判等等,对于清末立 法、司法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在积极参与政府的宪政和法制变革过 程中, 申报始终本着新闻自由、舆论独立的原则,正确引导了法制变革中的社 会舆论,宣扬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法治人权理念,普及了西方的现代法律文化常识, 更新了人们的传统法治观念,发挥了其他传播载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准确全面地 认识申报所传播的西方法律文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报刊这一传播媒介 在中国法制近代化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及其历史意义。 关键词: 申报 ;西方法文化;文化传播 ii abstract 1906-1911 was not only the period of “preparation for constitu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but also an important stage to enact and promulgate new laws. during this period, newspaper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western legal cultural diffusion. shendaily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newspapers at that time, made itself into the discus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egal culture actively,after completed the conversion of own role,especially introduced and promoted a great deal of western legal culture. shendaily has increased the concern of western legal culture by the setting the tab, and its focus is also from the common law to civil law, disseminat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modern western modern bourgeois ideology of legal principle. at the same time, shendaily disseminated the western bourgeoisie legal culture vividly by publishing a large number of judicial cases. more important, shenda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opinion participat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new law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ctively.on the one hand, shendaily pointed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qing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the constitutional and legal, on the other hand,shendaily made a great deal of positive and reasonable proposal for the formulation of new laws, promoted the constitutional and rule reform movement of the qing government benefitly. during this period, shendailys review of western legal culture has become obvious reasonable, was no longer simply introducing publicing and reviewing the law of modern western legal culture,but it should be effective in screening, strengthening the discussion of jurisprudence. in line with chinas own legal system in modern times, shendaily also took the eyes on the east world and concerned about the japanese in a time which has the manner of the west. shendaily begang to put its focu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spread of western culture to absorb the same time, which is a major progress for the print media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legal system . 1906-1911,shendaily for the spread of western legal culture, has strong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changes. shendaily spreaded a great deal of modern western bourgeois leagal ideology and principles of law, such as national sovereignty,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protection of civil rights, equality before the law,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judicial independence, counsel, public trial, and so 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for the late qing legislation, judicial practice. another, in the governments iii constitutional and legal reform process, shendaily has always been based on the freedom of the news, public opinion of independence, correctly gui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in the public opinion, promoted the rule of law in the western bourgeois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made the western knowledge of modern legal culture universal, updated the peoples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an other carriers can not be replaced. only though understanding of shendaily and the western legal cultural diffusiong correctly and comprehensively, can help us to grasp the the mass media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 modern times in chinas leg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and the role which newspapers played by. key words: shendaily;western legal culture;cultural diffusion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绪 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价值 申报是由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一份中文报纸,原名申江新报 。由英国 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于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 年 4 月 30 日)创办,至 1949 年 5 月 27 日停刊,历时 78 年。 申报素有“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之称,也是“新中国成立前近现代报纸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报纸” 。 申报的办报历 史经历了清末、 民国至 1949 年上海解放, 见证并记载了近现代中国发展的曲折历程。 对于我们回眸那个时代提供了详尽而较为真实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长期以来,学界大多把它当作史料来用,而对申报本身及其内容的专门研究却 很不够。 本课题的选取直接来源于导师章育良教授近些年来对于整个清末法制变革的一 个重新思考,其中也结合了笔者对于近代报纸的兴趣。鸦片战争以来,近代报刊作 为社会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出现和发展与近代社会的变革始终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报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尽相同的。笔 者一直认为,社会的变革说到底也就是人的变革,人的行为的变换则主要起源于思 想观念的转变,而观念的转变又来自于认识上的触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第四权 力之称的报纸一直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发挥着隐形的巨大作用。美国已故新闻学者 威廉氏(dr.walter.willams)认为: “形成现代之势力凡三:一曰科学,二日商业, 三曰报业。科学之能力,可使相处鸯远之人类近如咫尺,可使四海之内成为一家, 商业之能力,能调剂各地出产之盈虚,报业则能使世界人类之思想,互相交换。苟 商业与科学而无报纸为之宣扬,则思想无从交换,科学与商业俱不能发达,而世界 大同之目的,亦不能实现。 ” 那么,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报纸究竟在近代以来的社会 变迁中起了多大的作用呢? 近代报纸又是如何促使人们思想的交换并影响国人观念 转变?我们知道,要有效地解释和说明这些问题实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思想观 念属于“内隐无形的主观世界” 。近代观念本身又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大致相当于 人们对于人际关系、个群关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价值等社会因素的一般 本文使用的申报资料全部为 1983 年上海书店出版的申报影印版。本文脚注中所引申报日期使用 按惯例以西历(公元)纪年为准。 宋军著: 申报的兴衰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年 2 月,第 1 页。 转引自赵君豪著: 中国近代之报业 ,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 ,第九十六辑,文海出版社, 第 10 页。 2 认识和态度的近代化倾向。 由于我们很难对申报于社会改革的影响作用进行确 切的考量,所以笔者想借助一个具体的研究平台来探讨报纸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作 用问题。在这里,笔者选择了申报与 19061911 年的清末法制改革作为考察对 象。即将申报与西方法文化传播置于清末法制变革的场域中,探讨西方法文化 传播在清末法制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进而考察报刊传媒在近代社会变迁中 所担当的角色及历史意义。而这一课题,至今尚未见到有人涉足。 因此,在正文展开论述之前,有必要就与本文相关的几个问题作以简要说明。 选择申报作为切入点:首先, 申报办报历时 78 年,广泛记录了近代中 国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时几乎无人不晓,以 致“妇孺之称说何种报纸皆名之曰申报 ” 。 其次, 申报办报时间较长,内容 繁杂枯燥,加之现在大多为缩小影印版,翻阅起来十分不便,这些主客观原因都加 大了研究者的难度,造成了目前学界对于申报的研究还十分不全面。再次,与同时 期的其他综合性报纸相比, 申报在传播西方法文化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最大。 最后, 系统探讨申报在近代社会变革中所起作用的论著尚未出现,而关于申报与 清末西方法文化传播的研究更是学界近乎空白的一个领域。这也是笔者选择该课题 的重要原因之一。 选择 19061911 年作为研究范围:首先,从申报本身来看。为顺应时代潮 流,1905 年以来, 申报进行了办报以来非常重要的一次变革。在更换主笔和编辑 人员之后, 申报办报的宗旨和风格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1905 年 12 月,在上海租 界爆发的著名的“大闹会审公堂案” , 申报不但成功地报道了该事件,而且也成 功地实现了其社会角色的转变。 此后, 申报作为近代报刊开始朝着新闻独立、 舆论自由的方向发展,并主动担负起了“导引国民,监督政府” 的责任。其次,从 社会背景来看,19061911 年是清末实施“预备立宪”的时期,也是制定、颁布新 法律的重要阶段。大量的近代意义上的报刊杂志如申报 、 大公报 、 盛京时报 、 东方杂志等等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政治,并积极发挥其作为舆论监督的作用。 可以说,19061911 年是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继戊戌变法维新以来又一次非常重 这里借用了李长莉有关社会伦理近代化方面的观点, 参阅李长莉著: 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 近代化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 69 页。 报界杂述(一) ,陈伯熙: 上海轶事大观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年,第 266 页。 “除了刊物以外,报纸在宣传西方法学观方面也作出了贡献。每日印发的中文日报,数 1872 年 4 月 30 日创刊的申报为最早,影响也最大。 ”参见何勤华著: 中国法学史 第三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 8 月,第 23 页。 徐载平、徐瑞芳: 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年版,第 97104 页。 参见章育良: 与大闹会审公堂案 , 广东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1 期。 “报馆之势力” , 申报 ,1908,5,11, “清谈” 。 3 要的历史时期。 再次,19061911 年申报对于西方法文化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 都出现了质的变化。 (二)西方法文化 关于法文化,笔者同意“法文化是一种学术研究立场,也是一种叙事方式” 的说 法。因此笔者对于“西方法文化”的认识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西方法文化就涵盖的内容范围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上的西方 法文化应该包括西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法律文化。如郭守兰、曹全来在其近著西 方法文化史纲 中就把西方法文化史分成了几个大的阶段来叙述:古希腊罗马时 期的古典法文化、中世纪宗教法文化、近现代法文化和当代法文化。狭义上的西方 法文化则主要是指西方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的法律文化。从时间上看,狭义的西方法 文化对应的是西方法文化史上的近现代法文化;从内容上看,狭义的西方法文化主 要指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基础之上,体现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法律文化。就目 前学界而言,西方法文化大多是指狭义上的,因此,本文所使用的“西方法文化” 也是狭义上的。 其次,西方法文化是一个与传统法文化相对应的概念 。西方法文化代表的是体 现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文明的法律文化 ,而传统法文化所代表的是与中国古代封建社 会发展相适应的封建法律文化。当然这种对应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更多时 候只是一种叙述的方式。 再次,本文所指的“西方法文化” ,既包括狭义上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文化现象, 也包括近代以来已经西方化了的并体现法文化进步精神的一切主客观法律现象。如思 想、制度、意识、观念、原则、习惯、规范、文本、语言、设施等等。 总之, 申报在清末六年(19061911)所传播的西方法律文化,对于正确引 导法制变革中的社会舆论,普及西方现代法律文化知识,更新人们的法律观念,起 到了其他文化传播载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申报关于西方现 代法文化传播的内容来窥探近代报刊传媒在中国法律近代化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 意义,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近代报刊传媒自身的近代化以及它在社会政治法律变 何勤华教授曾把西方法学观在中国的传播分为五个时期:1、鸦片战争前后 2、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 3、 清末修律到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前后 5、民国时期。参见何勤华著: 中国法学史 第三卷 ,北京:法律出 版社,2006 年 8 月,第 918 页。 郭守兰、曹全来著: 西方法文化史纲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年 1 月。 采用此种叙述方式的著作如张培田著: 中西近代法文化冲突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年 2 月。 何勤华教授认为,近代西方法学观的核心要素包括:法律是公意的体现;法律的目的是为人民谋幸福;法律 至尊之上(法治) ;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是人民的创造物;人民是政府的主人(主权在民) ;所有人生而 平等自由并享有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就是做法律所允许的事情;权力必须分立, 互相制约;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刑罚必须人道;司法独立;无罪推定。参见何勤华著: 中国法学史 第 三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 8 月,第 89 页。 4 革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如何处理报刊传媒与法制变革的关系 以及如何正确有效地发挥报刊媒体在法制变革中的作用提供历史的借鉴。 二、研究综述 目前学界关于申报的研究论文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申报广告的研究,早期相对较多。 二、从史料的角度对某些历史事件进行专题研究。 三、从新闻学的角度研究其新闻价值。 四、 申报舆论与某些历史事件的专题研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较多。 五、对申报本身及副刊的研究。 关于申报的研究专著主要是评述性质的,也比较少,大多散落在新闻史的 研究著作中。 整体上看,近两年来学界对于申报的研究,清末(研究范围集中在 1895 1911)时期的明显增多。究其原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清末社会的剧烈变革同 我们今天快节奏的社会变化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人们渴望通过对于历史的研究 来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文化史无疑是学界近年来研究 的热门。具体而言,学界对于申报的研究趋于明显的细化,即朝着全面化和具 体化的方向发展,内容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也显示 了学界对于申报研究水平的提高。关于申报与清末宪政文化、法律文化传 播的研究在 06 年以来已经开始起步,并呈现出集中增长的趋势。就近两年的研究状 况看,无论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变革的角度,学界对于清末申报与 西方宪政文化、西方法律文化传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特别是关于申 报与案例文化传播、法文化转型及法观念意识转变等方面的探讨,无疑也为笔者 视野的开阔和思路的调整提供了较多的帮助。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申报对西方文化的传播及对中西文化融合所 起的推动作用。如王省民从香烟广告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 东南文化 , 2006 年第 3 期) 。该文通过对 20 世纪 2030 年代申报香烟广告的研究发现,广 告表现了民众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生活模式的更新。文章认为, 申报香烟广告 传播了西方的文化、交际方式及消费观念,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吸收了中国的传统 文化。最后作者得出了申报广告推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结论。又如乔志强与中国近代美术传播管窥(广西艺术学院学报 艺术探索, 2007 年 4 月第 2 期) 。 主要谈一下 2000 年以后的 申报 研究, 在此之前相对较少,主要有几本论著出版。从中国学位论文库来看, 99 年以来研究申报或者以申报为研究中心的论文约 22 篇。 5 该文认为,近代美术的发展与报刊杂志等传媒手段密切相连。 申报对中国近代美 术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与活动的报道,加强了美术界与社会其他各界的交流互动, 凸显了美术的社会功能,扩大了美术的社会影响力,其对美术全方位、多角度的广 泛宣传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重要助力,体现了美术与近代传媒结合的重要性。 第二,从报刊社会功能的角度,结合历史事件探讨申报在清末社会变革中 的角色转换及舆论价值。如章育良教授的与大闹会审公堂案 ( 广东社会 科学 ,2008 年第 1 期) 。文章紧紧围绕申报与 1905 年发生在上海租界的著名大 闹会审公堂案,分别从申报关于事件的报道、反应、立场和处理建议等方面进 行了述论,并就申报在整个案件中的角色、作用作了重点分析。文章认为,经 过这一次成功地报道实践, 申报并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转换。此后, 申报开始 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朝着新闻自由、舆论独立的方向迈进。该文 打破了学界以往只注重从 “杨乃武案” 、 “ 苏报案”来探讨申报舆论价值的 惯例,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考察了申报作为报刊传媒在近代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 角色及其转换。又如钟显添清末立宪时期的舆论及其现代价值 ( 河池学 院学报 ,2006 年 8 月第 4 期) 。文章从申报的立场、舆论的核心、舆论的特色 及其现代价值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 申报的立宪舆论,比较全面地反 映出了清末的这场政治改革风潮,也同时折射出了当时普遍的社会心理走向和社会 舆论状况。立宪舆论中所提出的西方宪政应与实际结合,应注重民主原则与法制原则 等思想对当今的宪政建设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再如刘力近代中国报刊舆论的兴起 及影响以与“杨乃武案”为中心的探讨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6 年第 4 期) 。该文围绕申报与杨乃武案,从近代报刊的兴起,近 代报刊舆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 “ 申报对杨乃武案中所揭示出 的刑讯制度弊端的尖锐质疑,不仅涉及到时人初萌的民权和法律观念,而且凭籍杨案 中的民本主义立场,客观上形成民间意见代言人的公众姿态,并逐渐使自己成为强大 的舆论引导力量,使更多人关注此案甚至走向深度参与。杨案由普通新闻走向社会焦 点问题的过程,应被视为是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媒体舆论参与并介入社会生活, 于政府施政过程中发挥监督功效的开端。 ”此后,报刊媒体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 量,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漠视的功用。其他如熊杰的从“杨乃武与小白菜 案”看的舆论监督意识 ( 东南传播 ,2007 年第 7 期)一文,也是着重从杨 案探讨了清末申报的舆论监督功能。 第三, 基于史料的角度来考察某一社会群体或现象。 较有代表性的如温文芳 晚 清“妾”之地位及婚姻状况以18991909 年“妾”之典型案例为中心 (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年 6 月第 3 期) 。该文通过对申报中一些有关晚清 “妾”之地位的典型案例的分析,阐述了作为近代妇女一部分的“妾”在当时婚姻 6 家庭方面的地位。这些为我们从报刊史料的角度来研究清末某些社会群体的变化提 供了借鉴,特别是以案例为中心的视角,拓宽了我们研究申报的思路。 第四,从法律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报刊传媒与西方法 文化的传播及其意义。 如赵晓耕、 崔锐 从看清末传媒对法制进步的影响( 浙 江学刊 ,2007 年第 1 期) 。该文首先介绍了申报所涉及的法制内容;其次分析 了申报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和“杨月楼案”上所体现的传媒对司法的监督 作用;最后评析了申报所体现的清末传媒对法制进步的影响,即申报批判 传统司法积弊,引入西方法治文明,监督政府及司法运作等等。可贵的是,文章最后 提及了清末传媒对于法制进步影响的局限性,只是分析论述过于简单,且不全面。 又如章育良、陈建新与西方法文化传播(18951899)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7 年第 3 期) 。文章较详细地介绍了戊戌维新时期申报关于西方法律文化传播 栏目的设置,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分析了申报传播西方法文化的内容和意义。 其他如蔡永明论清末的刑讯制度改革以 19051911 年、为中 心的考察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 3 月第 2 期) 。该文围绕 清末的刑讯制度,针对以申报 、 大公报为主的社会传媒所展开的讨论进行了 介绍与分析。而笔者认为文章虽然以申报和大公报为中心考察,但关于它 们在清末刑讯制度改革中所起作用的分析尚待深入。另外金立群近代报纸与中国 人现代意识的形成以 1903 年 5 月的、 为例(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2007 年 9 月第 5 期) 则对近代报纸与中国人现代意识的形成作了分析。 文章认为 “近 代报纸将属于不同等级秩序下的人物、事件以一种新的平等的方式组合在同一版面 之上,从而在无形中打破了传统世界的秩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读者眼中世界的构 型方式。 ”只是在笔者看来其理论上的分析要明显多于基于材料的论证。陈留根近 代传媒与观念变迁以对杨乃武案报道为例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年硕士 论文) ,该文围绕申报对杨乃武案报道,探讨了近代传媒对于国人观念转变的推 动作用。文章认为,申报在杨乃武案中的作用在近代中国具有普遍的意义,近代 传媒与国人观念的变迁相互作用,两者相互激荡,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总之,由于国内对于近代报刊的全面研究起步不是太早 ,可借鉴的前人成果相 对较少。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学界对于申报与西方法文化传播 的研究尚待深入。具体而言,研究近代报刊与西方法律文化传播的专著、硕博论文 或者相关著作尚未出现,论文也呈现出交叉性和边缘化的特点。值得庆幸的是,近 两年来,关于近代报刊与西方法文化传播的研究已经起步。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 申报 (19061911)与西方法文化传播的系统探讨,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尽一点微 薄之力。 从新闻学的角度对申报进行研究的较早。 7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本着学术创新的理念,坚持 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研究方法上尽可能地运用历史学、法史学、文化学、文化传播学等学科的原 理。在充分使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基础之上,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对申报 (1906 1911)传播西方法文化内容的详细介绍,力求客观公正地就申报在中国法律 近代化中的作用作出述论。同时运用联系的观点探究报刊西方法文化传播与清末法 制改革、传统法观念转变、中国法律近代化等范畴之间的关系。 四、创新之处 就选题的视角而言,本文首次以申报为考察中心,从法律文化传播的角度 对清末申报传播西方法文化的内容作了立体化的详细梳理;将申报自身的 发展变革同其社会功能的转变结合起来,系统地考察了申报在清末法制变革中 所担当的角色;指出了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报刊媒体在清末社会变革中的所体 现的历史意义。 从叙述的方式来看,本文将西方法文化传播、法制变革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 在一起来描述,尝试了一种综合、动态的叙事方式。 8 第 1 章 法文化栏目的设置与西方法文化传播 1.1申报西方法文化专栏的设置 申报在 1905 年进行全面改革后,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给读者以耳 目一新的的感觉。 自此, 申报开始紧跟时代的潮流,本着新闻独立自由的原 则,主动地担负起了“导引国民,监督政府” 的责任。19061911 年是清政府 实行预备立宪的时期,也是清末司法改革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申 报加大了对政法类新闻的关注。单就法律方面而言, 申报对西方法律文化的 传播从栏目的设置到内容都有所增加。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笔者就 1901 1911 年的申报作了抽样调查。即通过 5 月 1 日关于法律事件的报道数量来估 5 月 1 日 5月1日31日相关法律栏目 1901 10 310 论说、上海总局纪事、上海巡局琐案、英美公堂 会讯案、美界捕房纪事、上海县署琐案、法租界 公堂案、马路工程总局琐案 1902 20 620 论说、英美租界公堂会讯案、晚堂案、上海县署 琐案、法租界捕房琐案、美最接捕房纪事、广告 1903 23 713 论说、上海巡局纪事、上海县署琐案、英美租界 会讯案、晚堂案、法租界捕房琐案、美租界捕房 纪事 1904 43 1333 论说、 浦东保甲总巡局琐案、 马路工程总局琐案、 英美公堂会讯案、 公廨晚堂案、 法租界捕房纪事、 上海县署琐案、美租界捕房纪事 1905 31 960 论说、 标题新闻、 上海县案、 公共租界公廨纪事、 英界/法界/美界捕房纪事、法租界公堂案、广告 1906 50 1550 论说、标题新闻、各地新闻、租界公堂(英、法) 上海县案、总工程局琐案、美界捕房、广告 1907 39 1209 论说、紧要新闻、专件、小说、国外新闻、本埠 新闻、讼案、广告 1908 36 1116 论说、专电、紧要新闻、要折、分类新闻、清谈、 小说、广告 1905 年 1 月下旬, 申报馆进行了大的改革,这是申报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从形式上看增加了报纸 的版面,陆续增设了许多新颖的栏目,如“清谈” 、 “时评” 、 “小说” 、 “自由谈”等等。同时对新闻也进行了 分类,改变了以往杂乱罗列新闻的现象。从内容上看抛弃了过去一味迎合当政者的论调,开始以新闻独立的 姿态投入到社会变革当中去。 申报 ,1908,5,11。 日 期 件 数 年 份 9 1909 43 1333 专电、来稿、紧要新闻、京师近事、分类新闻、 本埠新闻、国外新闻、清谈、广告 1910 34 1054 论说、专电、时评、紧要新闻、要折、本埠新闻、 要件、小说、广告 1911 49 1519 论说、专电、紧要新闻、时评、分类新闻、本埠 新闻、专件、小说、头版广告、广告 算整个 5 月份申报关于法律事件的报道数量 ,以及涉及到的栏目。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申报关于法律事件的报道数量是呈增长趋势的。1905 年 以前增长不太稳定,且栏目基本上固定在租界内的英美、法会审公堂和捕房以及上 海县署等地方行政司法部门,内容也大多局限于对案件事由和判罚结果的介绍。自 1906 年开始其数量不但增长且趋向于稳定,不仅力度加大而且栏目比较灵活。原有 的法律栏目归于“讼案”专栏,同时增加了“时评” 、 “清谈”等栏目以阐述自己的 看法。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上海当地,而是扩展到“京师” 、 “国外”更重要的是,这 一时期申报对西方法律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英美法系,同时也注重对德法日 等大陆法系法文化的宣传与介绍。特别是加大了对清政府自身司法改革的关注和法 理学的探讨。下面笔者就申报的栏目设置与法律文化传播作逐一评介。 1.2申报主要栏目与西方法文化传播 1.2.1 “论说” 1905 年申报改革后,设立了“论说”专栏,即相当于今天报纸的社论。 “评 论为报纸之灵魂,报纸为社会之公器。故评论者,直接所以代表报纸,亦间接所以 代表一般之舆论也。 ” 论说栏目一直是申报宣传西方法律文化,抨击中国传统 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版块。由于其在报纸的第一二版,易于引起读者的注意,所以 产生的影响较大。1906 年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法制改革也被提上日程,改 革的内容包括司法制度的变革和各种新法的制定、颁布与实施。因此,这一时期申 报的论说大部分是针对清政府的法制改革而发的。据笔者粗略地统计,在 1906 1911 年这 6 年中, 申报直接关于西方法律文化的论说约有 77 篇之多。这些论说 按照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一是关于司法制度改革方面的。 申报关于司法制度改革的这些论说,大多是 为配合清廷的司法改革而发的。一方面主张按照司行分立的原则建立独立的司法机 关,引进西方的近代诉讼审判制度、近代警察制度及监狱制度,为清廷的司法改革 关于表格中所得出的的数字,由于在申报的报道中是否属于法律事件没有严格的标准,另外在这 11 年中 申报的内容十分繁多,笔者不可能逐日去数,因此也就无法得出准确的数字,只有尽可能地本着认真的 原则作出粗略的统计。 赵君豪著: 中国近代之报业 ,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 ,第九十六辑,文海出版社,第 11 页。 10 出谋划策。如论国家不当以法律为目的 (1908.2.13) 、 收回领事裁判权与改良 法律之关系 (1908.7.5) 、 论政府议撤领事裁判权 (1910.7.24) 、 论法官回避之 无当 (1909.6.30) 、 论赵侍御奏驳与考法官资格 (1910.8.16) 、 论筹办审判厅 之必要 (1909.10.31) 、 论司法上陪审制度之地位 (1910.4.16) 、 陈宗蕃条陈司 法独立书 (1910.12.15) 、 改良裁判与民刑诉讼法关系 (1909.9.21) 、 论上海设 立审判厅事 (1911.5.28) 、 论广设司法研究所以养成审判人才议 (1910.4.22) 、 论会审公廨议复刑讯事 (1908.2.8) 、 论刑讯不易废除之原因与革除之要点 (1910.6.22) 、论法部奏定地方审判检察分厅员额并其预算经费(1911.4.16) 、论 法律公布之方法 (1910.7.8) 、 论地方设立息讼公所事 (1906.5.22) 、 论中国家 族制度为政治上之阻力及将来改良之方法 (1911.1.12) 、 论我国警察之弊及其整 顿之方 (1909.9.22) 、 观西牢记 (1906.6.18) 、 小菅监狱参观记 (1906.7.31) 、 论改良监狱之要点 (1910.1.17) 、 论各省设立模范监狱之必要 (1910.3.4)等 等。另一方面, 申报对清政府司法改革的弊端特别是旧的司法体系提出了尖锐的 批评。如论法令不公布之弊 (1906.8.11) 、 地方法司设专官条辩 (1907.4.9) 、 论法部与大理院之权限问题 (1907.4.19) 、 论政府行政之失败 (1907.8.8) 、 论 司法独立之真际 (1908.5.12) 、 论中国行政法之可怪 (1908.11.5) 、 论法部严 禁各省州县滥用非刑事 (1907.8.10) 、 论问官违旨刑讯之罪 (1908.8.7) 、 论中 国实行警察权之难及其原因 (1906.2.7) 、 论宗室诉讼不归大理院审理之非 (1909.5.19)等。 二是关于新法制定方面的。 申报在论说中为清政府制定各种新的部门法提出 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并对在新法制定过程中出现的礼法之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批 评了礼教派对新法的阻挠。如论商法起草特闻大会事 (1907.9.20) 、 论结社集 会律 (1908.3.25) 、 再论结社集会律 (1911.1.9) 、 论考试候补人员之新章 (1908.5.4) 、 论警部颁发应禁报律 (1906.1.14) 、 论政府将颁布严重之报律 (1908.1.8) 、 论制定宪法之方法 (1910.9.27) 、 论制定宪法不宜师法日本 (1910.11.28) 、 论宪法草案不宜根据宪法大纲敬告纂拟宪法大臣 (1911.4.24) 、 论奏请缓行新刑律 (1906.5.12) 、 论关于帝室及亲属之罪之刑律 (1908.5.2) 、 驳劳乃宣反对新刑律之根据 (1910.12.18) 、 论奸通罪无必罚之理由 (1911.1.2) 、 刘廷琛论新律疏之后言 (1911.5.14)等等。 三是对于西方现代法律名词术语和法律意识的评介。 申报的论说在这一时期 已经开始注意对现代法律名词、概念的解释与宣传,同时也在现实生活中引导人们 关注自己的权益,特别是强调了权利的法律意义。如说权利 (1906.4.6) 、 论维 持法权 (1906.5.9) 、 论法制与民品之关系 (1906.7.25) 、 论邮政无私拆书信之 权 (1907.8.29)等等。比如在说权利这篇论说中,作者就开明宗义地写道: “权 11 利者,法律之制造物也。无权利斯无法律,无法律斯无权利。曰自然之权,曰天赋 人权,曰男女同权,此其权利。一言以蔽之曰决非由法律上观察之权利;盖权利与法 律同一物也。向则法律有对于人而予以保护者,即为其人之权利,故于外国语则权 利文字与法律文字往往有同一者。 ” 那么,何为“权利”呢?“权利者,谓依法律 所生附带意思之行为、不行为,又不附带意思之行为、不行为之强制之根本,而对 于自己以外之人或团体者也。 ” 现在看来,作者对于“权利”所下的定义难免有些 生涩难懂,但它毕竟明确了权利的法律效力。这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权” 、 “利” 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随后文章又介绍了权利的意义、种类及权利的主体和客体。 纵观全篇文章,涉及到的法律名词术语就有 20 多个,如: “人权” 、 “平等权” 、 “自 由权” 、 “权益” 、 “权力” 、 “公权” 、 “私权” 、 “特权” 、 “普通权” 、 “共同权” (集体权) 、 “各别权” (个体权) 、 “主体” 、 “客体” 、 “自然人” 、 “法人” 、 “动产” 、 “不动产”等 等。 1.2.2 “广告” 申报广告对于西方法律文化的传播虽然不及论说的深刻和新闻报道的直接, 但是其具有连续性,久而久之,人们就逐渐接受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因此它的作用 亦是不容小视的。通过这一时期的广告,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发现它所折射出的西 方资产阶级进步法律文化特别是现代法律意识,故而引导时人自觉地通过法律的途 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 申报广告中的法律书籍广告,特别是关于法学类书 刊的介绍,对于普及西方现代法律文化知识,提高社会的整体层次水平起到了不可 忽视的作用。 一是谨防假冒广告。刊登谨防假冒声明,维护商标属权,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 护商家的权益,这类广告在申报中比比皆是。如: “谨防假冒声明” , “假冒艾罗 补脑汁者须知:如其依旧捏造假牌,暗地销售,本药店必迳直捕拿,禀请中西长官 按商律重办。 ” “奉宪判罚而虅亚支奶,不准冒牌,应罚令赔原告亏损一千元,销 毁不得再用而虅亚支奶字样等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