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六朝时期江西经济开发若干问题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六朝时期是江西经济初步开发的时期,其经济丌发中的诸多问题值得重视。 特别是在江西地域经济开发中,因内部与外部因素而呈现出自身独特性,这种独 特性又是在长时间的南北经济、东西经济交流融合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本文基于 这特性,立足于前辈时贤的研究成果,主要就这一时期江西经济开发中的四个突 出问题作探讨:一、分析六朝时期外来士民入赣的交通路线、迁入的原因、分稚 情况及其对江西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地理因素等的影响,外来士民主要分布在 赣北、赣东北及赣中一带,即今鄱阳濑赣江一带,丽当时江西发展的地域也仅局 限于这一带;二、阐述江西田庄经济这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沦证田庄经 营模式在江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因种种因素六朝时期江 西田庄经济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三、鄱阳湖平原经济的 发展初步奠定了豫章经济区的形成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三大经济区,详实阐述 鄱阳湖平原为区域主体的豫章经济区所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四、江西经济逐步开 发的过程,其实质是由地域边缘社会逐步纳入核心社会的内化过程,但这一过程 是复杂的、长期的,而六朝时期是这一内化过程极为重要的过渡期,这与当时的 政治环境及统治者对江西地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对上述四个问题的探讨,北人入赣和田庄经济开发是江西经济发展的重 要原因,豫章经济区的基本确立则是这一地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江西实现了 由边缘逐步向核心区域的整合。本文力图合理定位六朝时期江西地域的经济发展 水平及在全国经济开发史上的地位。 关键字:六朝江西经济开发田庄经济人口迁移豫章经济区地域整合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s i xd y n a s t i e s ,j j a n g x i se c o n o m yg o t “si n i i j a ld e v e l o p m e n l a 1 0 n gw j i h i t s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n yp r o b l e m ss h o u l db ec o n c e m e ds e r i o u s l y d u et 0i t s i n t e r n a ia n de x i e r n a lf a c t o r s ,i th a di i so w nd i s i i n c i i v ec h a r a c 【e r i s c i c sw h i c hd e v e l o p e d c o n l j n u o u s l yi n al o n gt i m eo fc o m m u n i c a i i o nb e t w e e ne c o n o m j ce x c h a n g e sj na l | d i r e c t i o n s 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亿h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f o r e r u n n e t s ,t h i sp a p e rm a i n l y d i s c u s s e sf o u rp r o m j n e n tp r o b l e m so f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io fj j a n g x id u r i n g t h a ip e r j o d f i r s t l y ,t h ep a p e ra n a l y s e st h er o u t e st h eo u t s i d e r se n t e f j n gj i a g x i ,i h er e a s o n s t h e ym o v j n gi n ,l h e i rd j s l r i b u t i o nc 0 d i t j o n s ,a n di h ej n n u c n c co f t h e mo nj i a n g x j ,s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o w i n gt ot h el i m i to fl h eg e 0 伊a p h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 o u i s i d e r sa r em a i n l yd i s i r i b u t e di nt h en o r t h ,t h en o n b e a s i ,a n dt h ec e n t r 己o fj i a n g x i , i c t h ea r c ao fp o y a n gb k ea n dg a n j i a n gr i v e rn o w a d a y s a tt h a tt i m e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g i o no fj i a n g x iw a s c o n 矗n e dt ot h a ta r c a s e c o n d i y t h ep a p e re l a b o r a t e st h ed e v e i o p m e n tc o n d j t i o n sa n df 色a t u r e so ft h e c o u n t r ye s t a t ee c o n o m yo fj i a n g x id u r i n gt h a tp e r i o 也a n d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em o d eo f c o u n t r ye s t a t ew h i c hp l a y e da ni r f e p l a c e a b l em l ei nt h ec o u r s eo fj i a n g x j s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d u et om a n yd i 仃e r e n r e a s o n s ,j i a n g x i sc o u n t r ye s t a t ed i d n tg e tf i l l l d “e l o p m e n t ,a n ds t i l ls t a y e di nar e l a t i v e l yl o w l e v e l t h j r d l y ,i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p l a i ne c o n o m y o fp o y a n gi a k ei n i t i a l l yl a i dl h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f b 哪a t i o no fy u z h a n ge c o n o m i cz o n e ,w h i c hb e c a m et h et h i r d0 n e o fi h el o w e ra n dm j d d l er e a c h e so fy h n g c s er j v e l1 h ep a p e re x p l o r e st h er e a s o n sa n d r e n e c t i o n so ft h e 如加a t i o 五o ft h ee c o n o m i cz o n ew h i c ht o o kt h ep l a i no fp o y a n g l 丑k ea st h en u c l e u sa r e a f b u n h l y ,t h ec o u r s eo fj i a n g x i s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w a sa c t u a i l yt h cj n w a 坩 c o u r s et h a tt h er e g j 彻o fj j a n g x iw a sg r a d u a l l yb m u g h ti i i t oac o r es o c i e i yf r o ma n e d g es o c i e t y 劬dt h ec o u t s ew a s1 0 n ga n dc o m p l i c a t e d 田1 es i x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w a s 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t r a n s i t j o n a lp e r i o do ft h j sc o u r s e ,w h i c hw a sh j g h l yr e l a t c dt ot h e p o l i t i c a la t m o s p h e r ea n das e r i e so fa c f i o n st a k e nb yt h em l i n g c l a s s a r e rd i s c u s s i n gt h ef o u rp r o b l e m sm e n t i o n e da b o v e ,t h ep a p e rw i l lt r yi o f a i t h f u l l yd e s c r i b e 曲el e v e lo f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o fj i a n g x id u r j n gt h e s i x d y n a s t yp e r i o da n dp u tj i a n g x i sh i s t o r yo f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i nar e a s o n a b l e d l a c e 叠【e yw o r d s ; 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j i a n g x i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u n t 。ye s t a t e ; p o p u l a t i o nm i g r a t i o n ;1 z h a n ge c o n o m i cz o n e ;t e 舀o n a lf u s i o n ,“时期江研经济开发若二f 问题探析 刖蚕 “江南”作为地理概念,隋唐以前,其范围大致包括岭南以北、长江流域及 其以南的广大地区。按东汉行政区划,“江南”所涉及范围大致为吴、会稽、丹 扬和豫章等郡。如史载,“荆、扬江南七郡,唯有临湘、南昌、吴三令尔。”可 见,郡治于南昌县的豫章郡当为江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至南北朝的三百六十 多年间,割据政权各占一方,并不断更替,这种局势导致“江南”一称的使用减 少,代之“江东”、“江左”,由于称谓的改变,后来研究者往往关注的“江东”, 便是以芜湖、南京为起点的长江下游一带。其实不然,六朝政权立足江东( 或江 左) ,当时人们称六朝政权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东( 或江左) ,而不仅局限于长 江下游。如孙吴政权以江东自称,南朝人以“江左”代指东晋等。因而从广义的 地理概念而言,“江东”、“江左”其实质等于秦汉时期的江南,地域并未减小。 晋元康初置江州,以今江西地区为主体而置的江州作为六朝政权的一个重要地 区,理应属于江东( 或江左) 。 六朝致力于开发江南,江西地区也应成为其开发较重要的区域之一。但通观 十多年来江西省外有关六朝时期地方史研究的论著不难发现,江西地区的经济开 发研究相当薄弱。学界前辈时贤在论述江南经济的发展特点,关注的地区依然在 于长江下游一带。 六朝时期是江西经济开始由点及面的初步开发时期,奠定了唐宋全面丌发的 基础,引起了一些研究江西古代经济史的学人重视。从笔者目前所接触和查找资 料来看,十多年来,就有不少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这一时期的江西地区,并取得 了定成果。其中,研究经济领域的主要论文有:周兆望先生的孙吴时期江西 境内的山越及其对经济开发的贡献( 争鸣1 9 9 2 年第3 期) ,文中主要阐述 孙吴时期山越反抗东吴的斗争及其在孙吴政权的组织下进行丌发;周兆望先生的 六朝隋唐时期鄱阳湖赣江流域的经济开发与持续发展( 江西大学学报 1 9 9 2 年第3 期) ,作者从地理环境的角度阐述江西经济开发的原因,从大量文献 资料列举论证江两经济得到大发展,经过六朝时期,江西地区发生了根本变化; 周兆望先生的六朝时期江西地区的大开发( 江西社会科学1 9 9 1 年第2 期) , 从详实的史料中粗略对这一时期江西经济发展作了沦述:袁进先生的江西六朝 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及背景( 农业考古1 9 9 0 年第1 期) ,作者从考古材料列 举出江西畜牧业发展状况,认为六朝是江西地区畜牧业经济大发展时期;许怀林 先生的宋元以前鄱阳潮地区经济发展优势的探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8 6 7 1 后汉 ;卷曼八l 叮官五沣0 i 心他汉亩。 人驯l 川州江 g 经济外发若干问题探析 年第3 ; ) ) ,但作者的主要立足点在隋唐时期,略先秦至魏晋时期。通史性著作 全面涉及这一领域的主要有:许怀林先生江西史稿( 江西高校出版社。】9 9 3 年) ,作者在魏晋这一章节中“人口衰减与社会生产”,分门别类从人口锐减、农 业生产、纺织陶瓷三方面列举其发展;陈荣华先生等主编的江西经济史( 江 西人民出舨社,2 0 。4 年) ,在“秦汉六朝江西经济”章节中,作者从人口、生产 工具、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阐述,更好地了解秦汉到魏晋这一时期经 济发展演进过程;陈文华先生等主编的江西通史( 江西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 ; 魏嵩山、肖华忠先生的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 江西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 , 在“鄱阳湖流域开发的历史进程”中有所涉及这一时期的经济_ 丌发。此外,许辉 先生等主编的六朝经济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 一书中提出了“豫章 经济区”这一概念,但仅罗列相关史料,未能深入分析。总之,上述这些成果基 本揭示了六朝时期江西社会经济形态,但毋庸讳言,它们还是不足以全面而深入 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江西经济状况。譬如,这些成果大多陈述性强,而分析性稍弱; 研究地域范围详于开发良好的鄱阳湖地带,丽略于江西边远地区,难以全面正确 地认识这一时期江西境内的经济实际,更毋论探讨这一对期江西经济发展的特点 与规律。认识一个区域的开发与进步,全面把握本区域开发的原因、特点、规律 是极其重要的,而与同一时期相近的其他区域的经济状态作比较,更能恰当地评 估其地位。 笔者虽有意针对研究六朝江诬地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番努力但限于学 力,不揣自陋,主要就六朝时期江西经济开发中的下列问题作一些探析: 六朝时期外来士民入赣的相关问题,学界因有关六朝时期3 b 方民众入赣史料 比较缺乏及研究的旨趣,对此几无关注,迄今尚未有专门研究六朝江西移民的论 著。对整个江西经济发展趋势而言,这一时期士民入赣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本 文力图通过有限的史料记载与考古发掘材料,围绕六朝时期北人入赣的交通路 线、迁入原因、分布情况及其对江西经济的发展作相关探讨,以期比较全面认识 这一时期江西社会。 六朝时期江西经济开发中是否存在阳庄经济开发模式? 关于江南阳庄和f 玎 庄经济问题,始终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这时期的 各类史料来证实阳庄经济在江西的存在与发展,并探讨其发展特征。 六朝时期,江南经济区中以鄱阳湖平原为区域主体所形成的豫章经济区是否 得以基本确立,尚未定论。经济区域主体的确立是经济区域形成的重要标志。本 文着力探讨鄱阳湖平原经济( 大致范围相当于今北自九江,南迄新干,西起高安, 东至鹰潭) 的发展进程,认为鄱阳湖平原经济地带的发展,最终形成了豫章经济 区,确立了江西在六朝经济中的地位,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三火经济中心。 六朝时期江龋经济开发若干问题探析 江西地域在六朝之前一直处于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区,未能受到中央王朝的重 视。直至六朝时期,江西在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中,地处中原、江南、江汉与岭 南地区的相对中心地带,其战略地位遽形重要,从而促使政府出于政治、军事方 面的考虑,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这一地区,对这一地域的统治和控制同渐加强, 经济也得到较快发展。江西的历史在整个中国历史当中的比重只益上升,政治、 经济、文化领域逐步由边缘社会向内化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 时期,六朝虽未能完成。但这一时期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将对这一转变过 程作相应探讨。 综上所论,北人入赣和田庄经济开发是江西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豫章 经济区的基本确立则是这一地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江西实现了由边缘逐步向 核心区域的整合。 本文以上述四个问题作为论述重点,对六朝江西地区特殊性其及社会经济发 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作相关探讨,力图比较全面地研究六朝时期江西经济发展 的状况,探讨其经济发展规律,对区域地位的确立与经济发展、平稳发展与飞跃 发展、地区点状- 丌发与全面开发、国家政策与地区开发、社会治乱与地区丌发、 地方豪族与地区开发等相关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全面认识六朝江西经济丌发的特 点。作为区域经济史的研究,这种探讨决不是孤立地进行的,本文将立足于江西 这一地域,以全国这一大背景考察这一时期的江西地区经济,力图揭示出作为丌 发时期江西自身独具的经济发展特点与规律。 六朝时划江胡经济开发若二r 问题探析 北人入赣与经济进步 六朝时期是江西封建经济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其经济丌发使本区从长 期以来附属于荆楚经济区、吴越经济区的状态中独立出来而形成豫章经济区,初 步打破了秦汉以来封闭落后的经济格局,奠定了唐宋经济大发展的良好基础。这 一经济地位的形成,除了本区自然条件以及六朝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与作用外,与这一时期外来民众( 主要是北方民众) 入赣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界因有关史料比较缺乏及研究的旨趣,对六朝北人迁赣的问题只是一般泛泛而 言。迄今尚未有专门论著的研究。本节试图充分利用有限的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 材料,围绕六朝时期北人入赣的交通路线、原因、人口类型、分布状况及其对江 西经济发展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探讨,以期填补这一研究空白,并比较全面 地认识这一时期江西经济开发与社会进步的原因。 ( 一) 道路交通与北人入赣 古代社会中,人口流动深受道路交通路线的影响。江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 东南沿海边陲的内地,扼中原通往浙、闽、粤等地中转的咽喉,交通地理位置极 其重要。 1 、道路交通的发展 自秦汉以来,江西已成为北人越长江后继续南下或纵横东西而滞留、途经的 基本通道。秦征百越,江西开辟两条水陆通道:其一,“自赣江谷地上溯经南野 县( 今南康) ,越横清关( 今小梅关) 然后沿溱水下番禺”的水陆通道,此路是由 赣江水路上溯至大庾,再转陆路入广东南雄;其二,“自馀干水( 今信江) 越武夷 山而达闽江、瓯江之地”的水陆要道,此路循信江东行至广丰转陆路至浙江江山, 越仙霞岭,东下瓯江可往温州,南入闽江可达福州。汉讨东越,江西又辟重要 新路。据明代李鸿封禁考略记述:“信( 今上饶) 古荒服,所谓吴头楚尾 是也,秦尚为不垦之土,汉武帝征闽越,由分水关入,而道路始通。”山此知这 一路是自信江上溯,从今铅山县的分水关山口跨越武夷山去福建的。汉魏时期, 北人历江西地区的道路交通还基本仰赖江河运道,受到较大限制。但到东晋南朝, 情况已有较大改观。如晋末南朝政治经济生活巾极有影响的“东道”,。在晋朱即 已畅通,这条通道从鄱阳出发,经余水( 今信江) 上游穿越浙赣l lj 地到富春江上游 ”周源和、魏嵩山:秦盎f i 链修建驰道与秦m 剐的陆龉交通,地理知识1 9 7 4 年笫4 j 调。 。相关史丰1 见:米书卷五三谢方j w 传、卷几j 赏匠_ i :传、镒七七颟师f n 传、卷八州邓婉传 陈书卷一八陆l j j 才传。 4 六j ;f f i 时剃江两经济开发若干问题捧析 谷水( 今浙江衢汀) ,大致经过东阳( 今浙江会华) 、信安( 今浙江衢州) 、上饶、余 干。在湘赣之问,一系列海拔一千米以上呈雁行排列的东北走向山地,构成湘赣 交通的走廊,迟至梁末,这一走廊地带已成为沟通湘赣的要道了。据陈书华 皎传载,华皎反于湘州,陈朝遣吴明彻、淳于量率水军出江路进讨,又遣徐度 等从江州安成( 今安福) “步道”出湘东之茶陵,“以袭皎后”,“又令巴山太守黄 法慧别从宜阳( 今宜春) ,出醴陵( 今湖南醴陵) ,往掩袭”。另外,横贯武夷山脉、 沟通闽赣交通的“岭道”在梁陈之际亦畅通无阻。由此可见,自秦汉之后,江西 地区就依山傍水形成以豫章郡城为中心,向外辐射通达各邻郡和各县的道路网骨 架。南朝刘宋人雷次宗所称豫章“地方千里,水路四通”,是接近事实的描述。 2 、外来士民入赣的大致路径 六朝时期,与外相对通达的江西交通路线为外人入赣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由 于史料奇缺,难以说明当时外来士民从何路线迁入,学界对此亦尚无探究。笔者 依据外人出入江西地区的路径考察,认为外人入赣路线主要有如下三条: 其一,东线道。从中原出发,经山东省境内南下,越淮河、长江而至建康、 三吴一带,再经由长江及渐江( 今浙江钱塘江、富春江) 而入赣江或赣江支流,并 与当时业已相互连接的陆路交通网相连而深入到江西各地。或由建康而入江西 的,主要沿长江上溯而至江州。据建康实录孙吴“太元元年( 2 5 1 年) 十一月” 条;己述,孙权“幸曲阿( 今江苏丹阳) ,祭高陵。风疾,驿征大将军( 诸葛) 恪( 时任职柴桑,今九江县) 为太傅”。可见从三国时起,建康西去沿江岸已有驿 路可转通柴桑。南方由于造船业发达,舟楫为多,由水陆入江西的流民也应很多。 东晋殷羡,字洪乔,任命为豫章太守。自都城建康( 今江苏南京) 乘船沿江上溯至 豫章( 今南昌) ,都城人不少亲属于上游为官任职,托殷羡致书达百余函,船至石 头,殷羡将他人托转的书信全部投入水中,说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 乔不为致书邮。”。又据史载:自江陵至于建康三千余里,流人万计,粕在江州。 ”可见当时流民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一带,顺江而入江州。出于三吴一带,吴姓 大族力量强大,再加上以王、谢为酋的北方夹族早已在此立足生根。逃至i 吴一 带的流民有些为生计不得不依附于当地豪族,又有部分流民沿着当时“东道”而 入江西,大致经过渐江、东阳、信安、上饶、余干而入鄱阳湖平原。据宋二砖 卷五三谢方明传:当时孙恩攻没会稽,寻杀谢方明,“方明于t 虞载母妹奔东 阳,山黄蘖峤出酃阳”。可见,出丁三吴一带战乱,当有一部分人为避难 = i 此径 入赣。 “。太、卜褒守记卷一0 六豫章址。 4 晋书卷七匕殷法转, 。晋书卷八一刘胤传。 六朝时j 9 j 2 l 撕经济开发若干间题探析 其二,中线道。此道南下人口以司、豫二二州为主,i d ( 道举淮域诸支流如涡水、 颍水、汝水等,南下经淮南郡,山皖中丘陵平原南北狭长地带经庐江郡( 今安徽 庐汀县) ,越江抵达江州寻阳等地,。或由合肥入巢湖,再经濡须水入长江,经宛 陵县( 今安徽宣城) 过鄱阳、馀干可达豫章郡,再由鄱阳湖水系转达江西各地。隋 朝大运河未开通之前,在江淮间承担南北交通任务的便有有名的巢肥通道,此道 大致经淮水( 今安徽寿县一带) 、淝水、施水( 今安徽合肥一带) 、巢湖和濡须水而 入长江。安徽紧邻中原,便利的水陆交通吸引大批流民入皖,据谭其壕把侨郡县 的户口数作为南渡人口之约数,认为侨寓安徽人口约2 0 万,所按受的侨流仅次 于江苏,位居第二。我们从当时政府在安徽所设的侨州郡县,可以看出,近约 半设在上述的交通要道上,9 在这两条要道上流民无以数计。按谭其骧先生在晋 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徒一文中考证,。认为迁入赣北的移民主体为河南及安徽 北部人,因而,入赣士民应主要从这条交通线迁入。只要流民过江,必有部分入 江州。如范宣,原籍陈留入( 今河南开封市东南) ,徙“家于豫章”。从地理位置 而言,范宣极有可能经由此路入赣。可见从此径入赣应有大批流民。 其三,西线道。此道主要是从关中向东南进入南阳郡( 今河南南阳) ,然后循 南襄隘道南下,经南郡( 今湖北江陵县) 而抵江陵伶湖北沙市) ,再由江陵顺江东 下,经赣江及支流和其它陆上交通路线而转达江西各地,或南下沿湘江,自醴陵 经直春至新淦( 令樟树市) 。江汉平原在六朝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成为这 时期的重要经济区。按当时定居于雍州、粼州、鄂州的入目,流寓这里的北方流 民至少九万人。但由于荆雍一带,战事频仍,不少流民及原籍居民为避难顺江 流入赣地。东晋著名法僧慧远因前秦苻坚率兵攻到襄阳( 今湖j 匕襄樊市) ,便“南 达荆州,欲往罗浮( 今岭南罗浮山) 。届寻阳,见庐峰,遂居焉”。可推测,慧远 是循江而下入赣的。习齿,原籍襄阳,亦因苻坚南侵,避地于今江谣万载县境。 。可推测,从交通便利角度而言,习齿极有可能从湘、江二州边境入赣的。又据 太平御览所载,南岳魏夫人“至洛阳乱,夫人渡江居豫章,随於璞往江州安 城郡( 今安福) ,囚居彼”。睁虽史料带有神话色彩,但大致可见北人沿此线入赣的 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时江西道路交通与东南各地的相对便利,也使流入本 区的外人乃至本区原有居民外流它区提供了便利。六朝时期,在外柬民入赣的 ”此龉可参考;中罔公路史( 笫一卅)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市委员会1 9 9 0 年第1 7 撕。 9 胡略祥:东晋南韧安徽境内侨州郡县驶侨流入u 苟论,芜湖椰专学撖2 0 0 1 年铺4 加。 。谭j i 螭:& 水集人民j l l 版礼,1 9 8 7 年,第2 2 31 j :( 。 野书卷几一范宣传。 。参见许辉、蒋柄i f ! 等土编,六j : l 】经济史,江* 古籍小版1 9 9 3 年,7 0 叽。 ”一鼯晋书卷 “。篇庆承修一统,占卷一八二江两嵌州府流寓。 。太、r 御览卷六六一道部三。 6 六朝时期江磷经济开发若干问题探析 同时,也有部分二i 二民从赣迁出,迁出应以过境人口为主,但也不乏原在赣定居的 居民,主要流向闽、蜉、徽等地。主要事实是:( ) 由江西临川、黎川越东兴岭 经杉关入闽,这条路较为平坦。南朝陈文帝天嘉四年( 公元5 6 3 年) ,护军将军章 昭达统率缇骑五千、组甲二万,“逾东兴岭”,经杉关“直渡邵武”,进入福建。” 可知杉关这条路早已为人们所熟悉、所通行。( 二) 由于六朝建都建康,故陆路交 通线由建康到广州自然以渡越五岭东端的大庾岭道最为直接。六朝时期,人员往 来岭南,多出此道,由赣地入岭南的人口自然也大多如此。据有关学者推测,汉 束三国百余年迁徙岭南的人口总数为7 7 8 ,4 7 4 。9 ( 三) 陈初在长江下游的南陵郡 ( 今安徽贵池市两南) 置侨州北江州。按:六朝所谓侨州郡县,即某州某郡某县的 实有领地丧失,而政府仍保留其政区名称,寄寓他地,并且设官施政,统辖民户。 可见,梁陈之际的侯景之乱,江州受到严重破坏,导致江州大批居民无地可居, 乃流寓他地。史称:“时江南大饥,江、扬弥甚,旱蝗相系,年谷不登。百姓流 亡,死者涂地。”。总之,江西地区交通的便利不仅利于广大北方流民入赣,同时 也利于流民入闽粤等地,在一定程度上充当极其重要的蓄水池作用。这也许是江 西在六朝时期尽管有不少北人不断流入,人口增长却有限的一个原因。 ( 二) 迁赣人口的类型及规模 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江西的人口构成与增长往往与外来人口( 北方人 口) 的迁入紧密相联。据考古资料显示,早在上古时期,江西地区已有商人、周 人不绝如缕地徙入,虽然是无意识且为数极少。秦汉时期北人开始因政治、军事 原因较有规模地南迁入赣,与本地越人杂居。东汉后期,平原上的越人基本已融 合为汉民,说明至此时北来的人口不少。按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2 年) 与东汉顺帝 永和五年( 1 4 0 年) 的人口统计,豫章郡人口净增1 ,3 1 6 ,9 4 1 人,前后人口数增长 近约四倍。这不能说与北人长期以来的迁赣活动毫无关系。特别是东汉末年, 由于黄河流域发生战乱和自然灾害频繁,不少人辗转进入江西。灵帝时( 1 6 8 1 8 9 年) 分建成县( 今高安县) 置上蔡县( 今上高县) ,即因汝南郡上蔡( 今河南上蔡县) 人分徙于此。六朝时期,江西人口大幅度增长,除人口自然增长和大量越人被迫 出山外,更与北方士民的迁入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1 、入赣士民的主要成分 六朝时期,流入赣地士民按其迁入原因、方式和成员身分来看,主要有以下 陈书卷三五陈宝心传。 。刘希为、刘磐修:六制时期岭南的开发, 中罔史卅f 究1 9 9 1 年第1 期。 。南史卷八o 碱m 侯最佳。 ”相关数据,参见粱方仲士编: 中闻历代户l j 、地、j | i 【c 统计,i :海人民 i 扳十l :,1 9 8 0 年8 月,鹅 3 5 页。 7 ,i 驯肘删i 1 ,他经济升发特二f 删趔探折 口q 类: 其一,避战祸入赣者。这是入赣士民的主要成分。汉术直至:l 匕魏统一北方 中原兵燹连连,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广大士民纷纷南逃。江西地区地处巾 原、东吴边陲,又与闽哮相联,可进可退,境内相对稳定;又江西北部为鄱阳湖 平原,汉港纵横,沃野千里,气候温和湿润,优越的自然与社会条件无疑吸引了 流离失所的北方民众。特别是西晋永嘉以后,中原谯乱,出现了大量北方汉民移 居江南的洪流,影l i 向所及江西。史称:“自江陵至于建康三千余里,流人万计, 布在江州”。为了加强对这些南来流民的管理,东晋曾在江诬境内侨置安丰郡( 今 九江市东) 、松滋郡( 今九江市东) 两郡及九江、宏丰、上甲( 今湖口县东南) 等县, 遥隶扬州;又侨置南新蔡郡领苞信、宋、慎和阳唐左县直属江州。南朝梁又侨置 太原郡( 今彭泽县东北) 及天水县( 今彭泽县东) 和汝南县( 今九江市西) 。此种侨立 卅i 郡,皆所以安插当时避难徙民的,因安插而至侨立州郡,可知当时徙民之多。 此外,也应有不少流民寄居于江西原有郡县境内。譬如,郭翻,原籍武昌( 今湖 北鄂城市) ,徙“家于临川”。;周续之,原籍雁门广武( 今山西代县北) ,“其先 过江居豫章建昌县( 今修水县) ”。又如崇难同人系谱卷二钟氏载:“其 族皆处中州,东晋末,有仲简者,世居颖州,生三子:长日菩,次日圣,三曰贤。 元熙二年,避寇甫迁,贤则徙居江谣赣州,” 其二,征战将士留赣者。江西一方面因远离战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另一方 面山于它的特殊军事战略位置而战争连绵。就六朝而言,特别是三国与梁陈时期 在江西境内发生的战争,导致了大批的兵士留居本区情形的发生。以三国对期为 例,孙吴政权为了获取急需的人力、物力,先后派出大批将领充任豫章地方官吏, 征讨、威逼本区山越人出山,对其用兵前后数十年之久,因有大批将士长驻江西 境内。1 9 7 9 年在南昌市发掘的东吴墓,。墓主高荣原籍为沛国相县( 今江苏徐州地 区) 人。高荣的身分虽不清楚,但考古学家从墓室的结构上推断,该墓与鄂城东 吴孙将军墓。的结构是相同的,高荣的身份约相当于孙将军,或者略低一点。这 既明为平定山越作乱,已有将士长期住居江西境内。据三国志吴书卷四九 太史慈传载:“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虽后来太史慈“往 扒安”,我们可推测未能扰安士众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赣北豫章、鄱阳一带 为东吴时期的重要t l 王开_ 1 区,如柴桑屯( 今九江县) 是重要军屯区,先后有吕范、诸 葛恪、陆抗等人在此军t 巨。又三国志吴书卷血四吕蒙传载,吕蒙攻下 庐江郡,孙权嘉其功,“别赐寻阳屯( 今九江市) 罔六百户”。这种全军皆农的叱 ”1 晋阽卷儿州郭翻传。 ”求1 卷几二三川续之。 i i m 竹们业 啦物婀:江l ,【i 街一i | j 东义斑泶j 善舯发埘 ,七占1 9 8 0 j = ,lj 叭。 咧城j ! l i 物馆:鄂胜东必孙将军基前占1 9 7 8 年3 朋。 8 六朝时期江西经济开发若干问题探析 嗣制度,必然有大批二 兵留赣从事农业生产。 其三,逃避赋役者。六朝时期,赋税、徭役、兵役相当沉重。如三国孙权统 治时期,“兴军血十余年,所役赋几百,皆出于民”,沉重的赋徭兵役使农民过 着“老幼饥寒,家户菜色”的贫困生活,士兵“农不全短褐,食不赡朝夕”处 境悲惨。江西境内的山越、宗伍赋役相对较轻,只输租不服役。三国志吴书 卷四九太史慈传载:“海昏有上缭壁,有五六千家,相结聚作宗伍,惟输租 布于郡耳,发召一人,遂不可得,子鱼( 即华歆,时任豫章太守) 办睹视之而已。” 当权统治者对此状况也只好妥协。这刺于赋役沉重的民众来说,逃亡至江西i i i 区, 寻求宗伍庇护,不失为一种生存之道,因此有不少人流亡至江西。按大部分学者 观点,认为这种“宗伍”其实质是南方少数民族残余与入山汉民封建宗法制度的 混合物。圆 其四,士宦入赣者。六朝是江西地区行政机构大增的时期,因做官入赣者人 数不少,也有一些最后定居赣地。兴宁温氏族谱称:“我温族发源于山西河 南,子孙薷衍,逮东晋( 应为西晋引者注) 五胡乱华,怀愍帝为刘渊 所掳我峤公时为刘琨记室,晋元帝渡江峤公奉琨命,卜表劝进。后 峤出镇洪都,子孙因家焉。”又蕉岭赖氏族谱载:“赖氏居颖川,已更数代, 西晋永兴间,列宝官浙东,从东海王越,讨成都王颖,卒于军,子元公,公二 予:长厚,次庄,迁松阳家焉。庄之子遇,任江东太守,一子匡,东晋义熙 间官太尉,匡子二:长硕,字仲方,刘宋元嘉末,偕弟毅,由松阳迁南康郡 之揭阳( 按此揭阳即今江西宁都,非今7 “东之揭阳) 。在六朝门阀政治时代,官员 入赣,不仅家小、属吏一起迁入,而且往往能引起一批人依附迁入。例如,平原 人华轶,永嘉中任江州刺史,有匡天下之志,“在州甚有威惠,州之豪士接以友 道,得江表之欢心,流i = 之士赴之如归”。由于六朝荫户制度的产生,大官员 迁居往往率宗族、宾客、部曲和乡党同行。梁朝时,建安( 今福建建瓯市) 别驾张 孝秀,“去职归山,居于东林寺。有田数十顷,部曲数百人,率以力| = f j ,尽供山 众,远近归慕,赴之如市”。仅一别驾就有如此多的依附人口,出此推知,在 赣地做官的官员所带入的人口应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 上述四类为入赣主体士民。当然,还有不少因其它原因迁入。如因北方战乱 迁入庐山的高僧慧远,倡导念佛法门,在社会上影响极大,不仅l 吸引了大批僧侣, 还有不少儒士名流,如南阳( 今河南南阳市) 人宗炳、张诠、张野等都慕名而束。 刘宋时j 毋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陆修静,原籍吴兴( 今浙江吴兴) ,“及太初难作, ”三同志卷六五贺邵传。 参见廊k 儡:孙吴矬困及汉末江南的宗部。川越,魏晋南北朝史论从,兰联* 店,1 9 5 5 年,帮2 9 砸。 “器书卷六一1 # 轼传。 “、梁 5 卷五一张孝秀传。 q 六朝时期江瓶经济开发若干问题探析 人心骇疑,遂溯江南游,嗜匡阜之胜概”,随之在庐山东南麓建简般观居住, 编纂道书,宣扬道义。 2 、入赣士民人口数量估计 六甥时期迁入江西境内的实际户1 数,至今仍无确切考证。谭其骧先生在晋 永嘉谈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中,认为永嘉之乱后,南f 侨寓在江西境内人口数 约一万人。周一良先生也曾在南朝境内之各神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认为至南 朝时,江州已有编户侨民约六千三百人。此统计数仅为政府之编户侨民数,实 际流寓江州士民总数应运超过此数。义熙八年( 4 1 3 年) ,为了将众多的无籍北方 流民著籍,列入编户民,以增加政府税收,东晋政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土断, 这次土断首先就是从江、荆二州开始的,。随后在全国施行,可见当时流寓江l 、h 无籍北方流民相当之多。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过高估计北方士民入赣的数量。西晋太康初( 2 8 1 年) 户口统计,江西有6 6 ,2 0 0 户,其中豫章郡占3 5 ,0 0 0 户,占全境6 郡一半强;宋大 明八年( 4 6 4 年) 户口统计户口大幅减少,江西有4 6 ,1 4 8 户。而豫章郡仅1 6 ,1 3 9 户。详见下表: 附表一:晋宋豫章诸郡户口及各县平均数表 西晋( 2 8 1 年)刘宋( 4 6 4 年) 郡别 县平均每 平均每 县 平均每县平均每 户数户数口数 数县户数户口数数户数县口数 像章 3 5 0 0 01 6 2 1 8 7 5 01 6 1 3 91 2 2 5 7 3 75 9 1 21 3 4 4 9 21 0 2j d 郗| ! l l7 6 2 ,5 03 2 4 21 0 9 5 03 3 865 4 03 31 8 2 5 庐陵 6 1 0 0 8 1 2 2 0 4 4 5 53 1 2 7 1 7 0 29 4 9 53 4 7 4 临j | l 1 2 2 0 01 0 8 5 08 9 8 36 4 8 0 57 2 l99 9 8 1 l7 2 0 0 安成 8 5 0 0 l o 4 2 8 5 96 1 1 65 0 3 2 38 2 37 8 7 3 3 l 7 1 8 9 南康 3 0 0 07 2 8 04 4 9 33 4 6 8 4 7 7 27 6 4 1 8 64 9 5 4 寻川 1 4 0 05 2 7 2 01 6 0 0 85 8 939 0 6 8 75 3 3 6 合计 6 6 2 0 05 61 1 8 21 44 6 1 4 8 3 3 0 6 1 4 7 1 6 5 38 7 0 ,7 i 5 2 3 8 全国2 4 9 4 1 2 59 0 1 7 6 95 1 7 4 0 7 4 1 州 i i l 全2 ,6 55 1 l6 3 8 国比 资料来源:晋书* 卷一四地理志;宋书* 卷三七州郡志。参阅中国历代 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粱方仲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 8 0 年) 及江西史稿( 许怀林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1 9 9 8 年) 4 笸匕签* 卷五绛敦相承部。 9 川良:i 知l :f l j 境内之丹种人发政腑埘特之政策,魏 ! ! f i 柯北j :( 1 j 殳论攮,中。挣斗5 ,1 9 6 3 年 “球卷一武帝纪中。 1 0 六朝时期江西经济玎发若于问题探析 六朝后期,汀:两在籍户口的减少,或与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发生于汀两境内 因战祸导致人口锐减相关。但户口统计的减少并不意味的户口数的实际减少,流 民南下后,“多庇大姓以为客”。,成为豪强大族的依附劳动者外,实无其他生 活之道。如晋郫卷六六陶佩传载,陶侃仅家内者“媵妾数十,安僮千余”。 东晋孝武帝时期,即将上任豫章郡太守的范宁力主实施“土断”,得已采用。这 从另一方面佐证了当时隐占人口现象十分严重。当时豪强、寺院隐占劳动人口的 现象严重,假定是编户侨民的两倍,也不过近3 万人,远远低于荆扬一带的流民 数量。 考察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三: 一是地理位置的影响。北方士民南迁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随着政治动荡逐步 向南播徙的。当时紧邻中原的皖、鄂、苏等地都是正在开发地带,土地承载力还 很大。而江西地处皖、鄂之南,距中原已远,北人从生计角度而言,不必千里迢 迢逾长江天瓤而迁入相对偏僻的江州。当时,北方士民迁入江西的主要分布在赣 北、赣东北及赣中一带,即今鄱阳湖、赣江一带。东晋南朝时期,政府所设置的 侨郡县主要位于赣北一带。这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江西东南西三面l i ,f 峰连 绵,中部丘陵广袤,北部居中是彭蠡泽,连着丌阔的平原嗣野,全境构成一个口 开北面的巨大笳地。两汉时期,这一地带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永初元 年( 1 0 7 年) 黄河下游东郡、济阳等地发生水灾,七年( 1 1 3 年) 淮北地区下邳、【j l 阳 及汉水中游南阳郡一带又发生水灾,为此政府都征调豫章郡租米赈给,。可见粮 食已有一定的富余。六朝时期,江西相对安定,受战乱影响较小,而且人u 稀疏, 是安定生活生产的理想之地。又加上赣北、赣东北地带交通便利,利入北方士民 迁入。这些自然成了吸引北方士民进入这一地带的有利条件。而江西其他更广的 地域,则缺乏这种吸引力。 二是安土重迂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北人最初南迁迫于生存压力而非想永 居南地,他们希望南方政权收复中原后,再返回家园。因而,北人南迁的地点都 是交通便利且靠近j 1 原的地方。对于他们而言,在没有近代交通工具的古代,滚 滚长江往往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这种屏障又很容易成为他们心理卜接受 南迁的最远极限。即便过长江,也往往集中于长江沿边地带,以便随时回归家园。 只是后来条件发生了变化,不得不居于南方,诚如谭其骧所言,- p 原人民南渡, “初犹侨寄思归,终以二百余年| j 原不复,习久而安,乃不复有:i 匕风之想,其后 裔遂陡为南方之人矣”。但这种心理自然影响了他们越过长江南- f 的热忱。 “南齐i 卷州i 州l 。 ”秆一卷b7 i 范汀传。 。1 厩汉一1 5 避五安帝纪。 碌j e 驰: 开水寐挺乩岳之 畦族辽徙,k 水堆人民版 l :,1 9 8 7 年筘1 9 9n 。 1 1 ,、期时j f j j 江j ,l ;i 经济开发持千问题探析 三是政治因素的导向。六朝时j l j :j ,北人南迂往往魁以采欣为核心组成的流l 屯 集闭,这些宗族的领袖基本上足北方社会名流,依赖南迁政权i f i 生存发展,为了 宗族或个人的利益往往争名夺利。当时荆、扬是为政治中心,见疑成为北方世家 大族的首选之地。如徐邈为东莞姑幕人,永嘉之乱时,“与乡人臧琨等率子弟并 问罩士庶千余家,南渡江,家于京口”。掘颜之推说,两晋之际迁往南方的中原 士族有“百家”之多。再加上政府为稳固江东政权,极力开发这一地带,对于 迁往此地的北人,采取较多的优惠政策。如东晋时,北人始至,郗鉴曾“处与 宅”,使北人“渐得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贸企业双体系培训课件
- 工程试验教学课件
- 工程训练视频课件
- 疫情宣传知识课件
- 工程绘图课件
- 合肥遥海三模数学试卷
- 广州市初二下数学试卷
- 黑白卷中考数学试卷
- 海淀小生初数学试卷
- 洪山区八上期末数学试卷
- T/CNFAGS 16-2024绿色甲醇分级标准(试行)
- T/DGGC 022-2023盾构机保养与维修技术规范
- 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实践指南(2024 年版)解读
-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金陵汇文中学2025年七下数学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家居生活方式消费趋势洞察报告
- 市场营销专业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
- 数学-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一)
- 员工补缴社保协议书
- 2024年宁夏妇女儿童医院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真题
-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2024年版)
- 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社会公开招聘(1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