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妇j 曩。f f矗孝。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 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 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弛: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 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震毯氲 指导教师签名:二垩 签名e l 期:2 e o 年i ;月7j 日 i, _1111 1, 卜 辽j 。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摘要 宋代制瓷业在中国古代瓷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突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 瓷业发展布局,形成了窑系林立,产品多样的繁盛景象。其中尤以汝窑、修内司窑和郊 坛窑三个窑口最具代表性。这三个窑口在技术上存在着传承的关系。在胎釉结构上,修 内司窑和郊坛窑继承了汝窑使用石灰碱性乳浊釉的传统,烧制出了玉质感强烈的瓷器。 在器类器型上,修内司窑和郊坛窑除了继续烧制生活用器,还根据皇室祭祀的需要,烧 制了大量的仿古代铜质礼器形制的瓷器。在窑炉结构上,修内司窑和郊坛窑也继承了汝 窑的马蹄形窑炉形制,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和烧瓷传统,使用了龙窑 形制的窑炉。在装烧方式上发展了汝窑以支烧为主的方式,并根据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合理使用支烧和挚烧的装烧工艺。此外,汝窑不同于同时代的定窑、耀9 、h 窑的“贡窑” 性质,也不同于修内司窑和郊坛窑完全的“官窑”属性,是从民窑到官窑转型的一个过 渡性窑口。用料讲究,窑炉结构合理,瓷坯素烧技术的使用均体现出汝窑的生产确实受 到了官府的介入,具有一定的官窑属性。而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其所 产瓷器中有大量的祭祀礼器,这些礼器只在重大的典礼上方会使用,民间不可能流通, 这就凸显出两个窑口的官窑属性。因此从汝窑到郊坛窑的传递实质上也是官窑制度逐步 发展成熟的过程。官窑瓷器代表了当时烧制技术的最高水平,这其中也凝结了窑i t l 的 智慧结晶。在促进官窑品质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民窑的技术进步,从而为宋代瓷业的整 体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宋瓷、汝窑、修内司窑、郊坛窑、技术传承 r-l j, ,j 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 f r o m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h e r i t a g ea m o n gt h er u 飚1 1 1 ,x i u n e i s ik i l na n d j i a o t a nk i i nt os e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m a k i n gp o r c e l a i n si ns o n g 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1 1 1 em a k i n gp o r c e l a i ni ns o n g d y n a s t yh a dt a k e n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 o fm a k i n gp o r c e l a i n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w h i c hb r o k et h r o u g ht h e n o r t h s o u t hb l u ew h i t e p o r c e l a i nd e v e l o p m e n tl a y o u t ,f o r m i n gt h et h r i v i n gs c e n eo f “t h ek i l ns y s t e m sa p p e a r e da n d t h ep r o d u c t sw e r ed i v e r s e ”p a r t i c u l a r l yt h er uk i l n ,t h ex i u n e i s ik i l na n dj i a o t a nk i l nw e r e t h em o s t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t h ea b o v eo ft h e mh a de x i s t e di nt h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o ft e c h n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s f r o mt h ef a b r i co ft h eg l a z ea n dm a t r i x ,t h ex i u n e i s ik i l na n dt h ej i a o t a nk i l n i n h e r i t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t h a tt h er uk i i nh a du s e dt h ea l k a l i l i m e - o p a q u eg l a z e m a k i n gt h e s t r o n g l yj a d e - t e x t u r ep o r c e l a i n s f r o mt h et y p e sa n df o r m so fp o r c e l a i n ,i na d d i t i o nt o c o n t i n u i n gt om a k et h ep o r c e l a i n st h a tt h er uk i i nh a dm a d e ,t h e yh a da l s om a d en u m e r o u s a n c i e n tb r o n z es a c r i f i c i a l v e s s e lm o d ep o r c e l a i n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n e e d so ft h er o y a lf a m i l y w o r s h i p f r o m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o ft h ef u m a c e s ,t h e ys u c c e e d e dt ot h eh o r s e s h o e s h a p e do n e s m a tt h er uk i i nh a du s e d a n do nt h eb a s i s ,t h e ya p p l i e dt h ed r a g o n s h a p e df u r n a c e si nt h e l i g h to fl o c a lt e r r a i nc o n d i t i o n sa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o fm a k i n gp o r c e l a i n s f r o mt h em o d eo f b u r n i n g , t h e yd e v e l o p e dt h ew a yt h a tm a d et h eb o d yo fp o r c e l a i n sf i r i n gw i t hs o m es m a l l n a i l so nt h eb u r n i n gt o o l so fp i e s ,w h i c ht h ei hk i i nh a dt a k e na d v a n t a g eo f a n di n 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t h en e e d so fn e wt e c h n o l o g y , t h e yc o u l dr e a s o n a b l ys e l e c tt h em o d eo f b u r n i n g n o to n l y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 “t r i b u t ek i l n ,i nn a t u r e , b u ta l s ow e r ed i v e r s ef r o mt h e “o f f i c i a lk i i n ”t h er uk i l nw a sat r a n s i t i o n a lo n ef r o mf o l kk i i nt o0 伍c i a lk i i n w h i c hw e r e p a r t i c u l a ra b o u tt h er a wm a t e r i a l s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f u r n a c e sw e r er e a s o n a b l ea n d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o ff i r i n gt h eb o d yo fp o r c e l a i n sb e f o r eg l a z i n gw e r ea p p l i e dw h i c hs h o w e dt h a t t h ep r o d u c t i o no fr uk i h lw a st r u l yi n t e r v e n e db y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h a v i n gc e r t a i nq u a l i t yo f 0 伍c i a lk i i n t h ex i t m e i s ik i i na n dj i a o t a nk i i nw e r e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r uk i i n w h i c h o c c u p i e dt h el a r g ep r o p o r t i o no fs a c r i f i c i a l v e s s e lm o d ep o r c e l a i n si na l lp r o d u c t s ,w h i c h w o u l db eu s e di nt h ei m p o r t a n tc e r e m o n i e sa n dt h e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c o u l dn o tm a k eu s eo f t h e m i tu n d e r l i n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o f f i c i a lk i l n s ”o ft h ex i u n e i s ik i i na n dj i a o t a nk i i n t h e r e f o r e ,i tw a sa l s ot h ep r o g r e s s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r e g i m eo fo f f i c i a lk i l nf r o mt h er u k i l nd e l i v e r i n gt ot h ej i a o t a nk i l nn e p o r c e l a i n si ng u a nk i l ns t o o df o rt h eh i g h e s tl e v e lo f m a k i n go n e sa tt h a tt i m e ,w h i c hw e r ea l s oc o n d e n s e dt h ew i s d o mo fw o r k e r st h a th a d p r o m o t e dt h eq u a l i t yo fp o r c e l a i n si ng u a nk i l nw h i l ef a c i l i t a t i n gt h et e c h n i c a lp r o g r e s si nt h e f o l kk i l n s t h u st h e yh a das o l i df o u n d a t i o no fo v e r a l lp r o s p e r i t yi nm a k i n gp o r c e l a i n s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i i ,l】1 9 j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k e yw o r d s :t h ep o r c e l a i ni ns o n gd y n a s t y ;r uk i l n ;x i u n e i s ik i l n ;j i a ot a nk i l n ;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h e r i t a g e i i i 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引言l ( 一) 研究回顾1 ( 二) 研究意义3 一宋代瓷,i 匕发展5 ( 一) 桑么前瓷业技术的发展5 ( 二) 宋代制瓷业的发展7 二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传承和技术创新1 0 ( 一) 汝窑、汴京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概说1 0 1 汝窑l o 2 汴京官窑1 l 3 修内司窑和郊坛窑1 2 ( 二) 器类、器型中的传承关系1 4 l 器类的传承和创新1 5 2 器型的传承和创新1 5 ( 三) 胎、釉的传承关系2 0 1 汝窑器的胎釉特征2 0 2 修内司窑的胎、釉特征2 l 3 郊坛窑的胎、釉特征2 2 ( 四) 窑炉结构、装烧工艺的传承关系2 3 1 汝窑的窑炉、装烧工艺2 3 2 修内司窑的窑炉、装烧工艺2 5 3 郊坛窑的窑炉、装烧工艺2 6 三技术传承对宋代社会经济的影响2 9 ( 一) 见证了宋王朝的兴衰2 9 ( 二) 促进了官窑制度的建立3 0 ( 三) 体现了宋代理学思想的勃兴3 2 结语3 4 参考文献3 5 致谢3 9 i v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 一) 研究回顾 宋代瓷业在中国瓷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又以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 三个窑口所产瓷器为典型。本文拟对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三个窑口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对比三窑口所产瓷器的器类、器型、胎、釉等方面揭示三个窑口之间技术上的传承 关系及其对宋代瓷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往对于三个窑口的研究成果颇丰,下面笔者 就先对此进行综述: 我国学者对汝窑的研究情况较为详尽。通过古文献记载和对汝窑传世品的研究,使 我们对汝窑有了较为客观的认知。陈万里汝窑的我见 i f 根据北宋徐竞宣和奉使高 丽图经提到的“汝州新窑器”一段话推断出汝窑烧造官器的时间在哲宗元祜元年到徽 宗崇宁五年,前后一共二十年的时间。汪庆正:汝窑析议【2 】对前人研究汝窑器的情 况做了一个总结,统计了汝窑传世品的数量和它的器类、器型、烧造方法等特点,叶酷 民:汝窑廿年考察纪实【3 】论述了汝窑在6 0 年代到8 0 年代的研究情况。对汝窑器的 器型和胎釉特征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且对汝窑窑址宝丰清凉寺说提出质疑,认为汝窑窑 址问题需经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不可盲目就对此下结论。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之 研究 4 1 对宋代官窑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并把汝窑定位为北宋的官窑。从而在理论上彻 底否定了北宋汴京官窑的存在。冯先铭、冯小琦:汝窑瓷器及其仿品【5 】一文中不但 讨论了以往所关注的汝窑传世品胎釉特征的研究,还对宋以后明、清两代仿烧汝窑的情 况做了说明,并介绍了汝窑器的鉴定要点。赵青云二十世纪汝窑考古的重大突破 6 1 则着重介绍了通过考古发掘而发现的汝窑器的情况,改变了人们对汝窑无大的器型的认 识,并重点分析和归纳了发掘出的汝窑器的胎、釉、器类、器型,装饰工艺和烧造技法。 对于官窑的研究情况,根据学界的传统观点,宋代官窑分为三个阶段:北宋汴京官 窑、南宋修内司窑和郊坛窑。这其中唯一被学界公认的是郊坛窑,修内司窑的情况也因 i l l 陈万里:汝窑的我见,文物参考资料1 9 5 1 ( 2 ) 。 1 2 1 汗庆正:汝窑析议,河南钧瓷、汝瓷j 三彩:中国古陶瓷研究会郑州年会论文集1 9 8 7 年版。 【3 占占民:汝窑u 年考察纪实,中国陶瓷1 9 8 7 ( 6 ) 。 1 4 l 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之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 9 9 2 ( 2 ) 。 1 5 1 冯先铭、冯小琦:汝窑瓷器及l e 仿品,收藏家1 9 9 6 ( 1 ) 。 1 6 l 赵青云:二- i 世纪汝窑考古的重人突破,收藏家2 0 0 1 ( 4 ) 。 卜1,lii-i, p 。一 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 为1 9 9 6 年对杭州老虎洞修内司窑址的发掘有了很大的突破,只有汴京官窑既没有发现 窑址,也没有传世品可以比对,仅在古文献中有零星的记载,学界也存在较大的争议, 所以本文所指的官窑中主要是修内司窑和郊坛窑。 有关修内司窑的相关代表性的文章有:沙孟海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址问题的商榷 【7 】他认为有关修内司窑的古文献记载有误,修内司根本不是窑场,而是一个政府机关, 隶属于将作监。从而否定了修内司窑的存在。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之研究i s 认为修 内司窑确实客观存在,其所产瓷器属于传世哥窑器。修内司窑器就是传世哥窑器。李刚 宋代官窑探索【9 】彻底否定了修内司窑的存在,他认为文献记载的修内司窑应该是由 临安府代为掌烧的。从1 9 9 6 年开始,修内司窑进行了系统地、大规模发掘,从而为深 入了解和研究修内司窑提供了更加信实的材料。唐俊杰关于修内司窑的几个问题【l o 】 根据历次对老虎洞窑址的发掘和清理工作,发现的以刻有“修内司窑”铭款荡箍为代表 的器物,结合古文献记载,客观上证明了修内司窑的存在。 而郊坛窑的研究则相对具体的多,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窑址就己被发现,1 9 5 6 年和 1 9 8 5 1 9 8 6 年期间又对窑址进行了两次深入发掘,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袁南征关 于南宋官窑【l l 】从郊坛窑的窑炉、窑具入手,并通过研究从窑址出土的厚胎薄釉青瓷证 明其烧制技术直接来源于龙泉窑。姚桂芳略论杭州乌龟山南宋官窑的烧造年代及其来 龙去脉【1 2 】认为郊坛窑的烧造技术受到了汝官窑的影响,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使其得到 了进一步发展,龙泉窑所产黑胎青瓷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宫廷需求而烧造的仿官产品。李 刚宋代官窑探索 1 3 】认为郊坛窑生产黑胎厚釉瓷的技术来源于龙泉窑,并且这种瓷器 不是仿官器,而是名符其实的南宋官窑器。 此外,宋代也是中国古代官窑制度的初创期,从汝窑到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传递就 是官窑制度确立的过程,广大学者对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李民举宋官窑论稿 【1 4 1 分析宋代官窑的生产关系为宫廷置场,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兵士供役。王光尧宋 【7 l 沙孟海: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址问题的商榷,考古与文物1 9 8 5 ( 6 ) 。 【8 】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之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 9 9 2 ( 2 ) 。 1 9 1 李刚:宋代官窑探索,东南文化1 9 9 6 ( i ) 。 i o l 唐俊杰:关于修内d 窑的几个问题,文物2 0 0 8 ( 1 2 ) 。 【l l l 袁南征:关十南宋官窑,东南文化1 9 8 9 ( 6 ) 。 姚桂芳:略论杭州吗龟山南采官窑的烧造年代及j e 柬龙去脉,江两文物1 9 9 i ( 4 ) 。 i l 叫李刚:宋代官窑探索,东南文化1 9 9 6 ( 1 ) 。 i j4 j 李民举:宋官窑论稿,文物1 9 9 4 ( 8 ) 。 辽宁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代官窑制度初探【”】把宋代官窑分为中央官窑与地方官窑两类,中央官窑负责皇室用器 的烧造,而地方官窑完成了中央通过“制样需索 的方式向其摊派的烧造任务后,还可 把所产瓷器卖给民间牟利。刘毅官窑制度的形成及其实质【l6 】则详细介绍了官窑制度 的起源和官窑制度在宋代的确立过程,分析宋代官窑制度的实质就是封建帝王凭借政治 特权无偿占有优质瓷器。王光尧从官手工业制度看汝窑兼论宋代的官府窑业制度 【1 7 】从我国古代的官府手工业制度入手,结合考古发掘的汝窑器和传世品,对汝窑在宋代 官府手工业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宋代官府窑业制度进行了剖析。 以上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各个窑口的情况进行分别研究,并且不难发现他们的研究方 向或是从宏观上论述宋代瓷业的发展,或是从胎、釉、器类、器形上分析差异。但从技 术上的传承关系方面对三个窑口进行研究的还不多,因此本文正是基于此点,来阐明这 三个窑口对宋代瓷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二) 研究意义 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已发表的考古学材料和古文献记载,从胎釉结 构、器类器型、窑炉结构和装烧工艺等几个方面证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烧制技 术是一脉相承的。并从这- n 面入手,揭示宋代瓷业发展的全貌。 这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首先,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宋代瓷业发展的整体状况。 本文所涉及到的三个主要窑口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均在宋代的不同时期成为官窑, 代表了当时瓷业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但官窑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建立的基础是 宋代制瓷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这三个窑口的烧制技术来源于民窑,只有民窑的 烧制技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朝廷才可能通过“和雇”的方式雇佣更多技术好的窑工充 实到官窑窑场中,再加上官府大量资金的投入,才能烧制出达到皇家使用标准的御用瓷 器。而研究三个窑口技术传承的过程也必须了解宋代各地民窑的情况。因此研究这一选 题可以以小见大,对宋代瓷业发展情况有一个整体把握。 其次,制瓷业是宋代手工业中一个重要的行业,是反映宋代经济生活的“晴雨表 。 当时生产出来的瓷器不仅可以满足对内需求,还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出口,因此研究这一 选题不仅可以了解宋代的社会经济生活,还可以对宋代的海外贸易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 1 :光尧:宋代官窑制度初探,文物2 0 0 5 ( 5 ) 。 【1 6 1 刘毅:官窑制度的形成及j 实质,中原文物1 9 9 4 ( 5 ) 。 1 17 】王光尧:从管手工业制度看汝窑一兼论宋代的官府窑业制度,故宫博物院院刊2 0 0 2 ( i ) 。 3 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 识。 最后,宋代虽武备不兴,却在文化发展上达到了鼎盛,各种思想流派层出不穷,中 国文化史上自春秋战国以降的第二次百家争鸣就处于这一时期。而瓷器本身又寄予了很 多的文化内涵,三窑口所产瓷器均以青色为基调,釉面有开片,没有过多的装饰技法, 纯以造型大方,釉色纯净见长,这些特点反映了宋代人崇尚自然朴素的哲学思想和审美 观。因此通过研究这一选题还会对宋代的文化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 4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宋代瓷业发展 ( 一) 宋之前瓷业技术的发展 宋代是青瓷发展的高峰期,除了本文所要提及的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三个官窑 窑口外,在地方也有大量以烧制青瓷闻名的民窑窑口。如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和 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等,这些窑口所产瓷器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上述提及的三个官窑 窑口一起构筑了宋代青瓷发展的鼎盛局面。论及其中原因,固然有在当时独特的文化环 境的影响下,宋代人对青瓷产生了偏爱,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商周以降原始瓷成功烧制后, 在胎釉配置、成型工艺、装烧工艺等制瓷各个环节上的长期的技术积累并逐步发展成熟, 才为青瓷在宋代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章开头笔者就这一发展历史做一个简要的 回顾,以期达到摸清青瓷的发展脉络,抛砖引玉的目的。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烧制瓷器的国家,以盛产精美的瓷器而闻名于世。 1 6 世纪晚期法国著名小说家杜尔夫写了本长篇小说牧羊女亚司泰来,讲述了牧羊人 雪拉同与牧羊女亚司泰来的爱情故事。当小说搬到舞台演出后大获成功,男主角雪拉同 穿了一件漂亮的青色长袍,而此时恰有一批龙泉青瓷初现法国市场,法国人当即被那青 翠欲滴的漂亮釉色所征服,争相购买,他们认为唯有舞台上雪拉同所穿的青袍的颜色才 能与之媲美,此后他们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一直沿用至今。 从这个历史典故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法国人对龙泉青瓷的喜爱程度。而1 6 世纪末j 下处 于中国的明代中晚期,青瓷的支配地位早已被青花瓷所取代,中国的瓷业发展已经步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追本溯源,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已成功烧制出具有现代瓷器特 征的原始瓷,之所以称之为原始瓷,是因为那时烧制瓷器已经开始用瓷石做坯料,这是 与陶器最大的区别,而且当时瓷器的烧成温度可以达到1 2 0 0 度以上,基本烧结,且表 面施釉,这些都是构成瓷器烧成的基本要素。但由于其坯料粉碎不彻底,施釉不均匀, 产生了剥釉现象,还未完全达到现代瓷器的标准,因此称商周时期生产的瓷器为原始瓷。 时至秦汉,由于战国木年动乱,始自商周的瓷器生产技术一度失传,使得这一时期 的烧瓷技术严重退步,后经过较长时间的恢复性发展,终于在东汉时期成功烧制了具有 胎质坚硬致密、釉层透明光泽,无剥釉现象产生等特点的现代意义上的瓷器。【1 8 1 同时也 l 8 1 冯先铭:中国陶瓷,第2 3 9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 5 r i 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 意味着现代意义上的青瓷烧制成功。因为自商周原始瓷到东汉的现代瓷器,釉面的颜色 均以青色为基调,或深或浅,而以后所发展的颜色釉瓷器的烧制技术均脱胎于青瓷,所 以说中国瓷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青瓷的发展史,因此东汉现代瓷器的烧制成功也就等同 于现代青瓷的诞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并呈现出以下的特点:1 、瓷窑分布 广。烧制工艺进一步发展,各地纷纷建窑烧瓷,除了越窑,瓯窑、婺州窑相继在这一时 期开始创窑烧造,尤其是婺州窑在烧瓷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化妆土,因为当时各个 窑口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瓷土的质量参差不齐,而婺州窑本地所产的瓷土质量较差, 为了弥补胎土本身带来的缺陷,便在胎体的表面涂上一层白色的加工好的瓷土,使胎体 表面光滑平整,上釉效果更好,籍此来提高瓷器质量。2 、成型技术提高。自三国至西 晋时期,瓷器的成型工艺有了很大提高,这一时期比较流行造型繁复的瓷器,鸡首壶、 盘口壶以及各种动物造型的瓷器对成型工艺要求较高,从而促使陶车的结构发展得更为 合理,适合拉坯成型。因而刺激了瓷器成型工艺的进一步发展。3 、窑炉、窑具和装烧 技术得到改进。窑炉的结构更科学,从而可以很好的控制瓷坯在窑炉中的还原气氛,使 得瓷器的正烧率提高,釉色丰润饱满。除了上述的特点以外,这一时期瓷器发展的重要 成果就是在北齐末年成功烧制出了白瓷。 1 9 1 隋唐时期,北方瓷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白瓷的生产更为突出,邢窑与定窑先后烧制 出高品质的白瓷,与南方传统的青瓷窑口一起形成了瓷业生产“南青北白 的新布局。 邢窑白瓷还在陆羽的茶经中被形容为“类银似雪”,由此可见邢窑白瓷工艺之高超。 除了上述提及的两个窑口,在北方陕西耀州窑在唐代创烧,虽然此时的耀州窑产品工艺 还较为粗糙,但其为后来北宋时期的盛烧奠定了基础。河南巩县窑以生产“唐三彩”而 远近闻名。湖南长沙窑则是因为生产釉下彩瓷器而开创了中国瓷业发展史的新纪元。此 前的瓷器发展上大都重视单色釉瓷的烧制如青瓷、黑瓷、白瓷。而长沙窑则创造性地使 用了釉下彩绘技术,换句话说,后来的明清青花、五彩、粉彩等各种彩绘瓷器的发展的 技术源头均来源于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瓷器。不同于北方瓷业技术的异彩纷呈,在南方 则仍是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居主导地位。而此时越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被称 为秘色瓷。陆龟蒙在一首诗中形容这一时期的越窑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 1 1 9 1 李知宴:谈谈范萃墓l i i 土的瓷器,考古1 9 7 2 ( 5 ) 。 6 】一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2 0 1 其中的千峰翠色指的就是秘色瓷的美丽。 唐朝灭亡后,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在史书上被称为五代十国时期, 政治局势的动荡并没有阻碍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瓷业技术较之唐代有了更大的进步: 1 、瓷土粉碎彻底,原料加工工艺讲究,因此瓷器的胎体也可以做得更薄。2 、装烧技术 进一步提高,窑炉结构更为合理,加上从唐代承继过来的匣钵技术在这一时期广泛应用。 避免了瓷器表面在烧造的过程中因直接接触窑火而产生的窜烧现象。3 、瓷器的釉色发 色更稳定,尤以定窑白瓷和越窑秘色瓷为代表。 以上回顾了自商周到五代十国时期瓷业技术的发展历史,下面笔者将着重介绍宋代民 窑的发展状况,因为官窑的发展离不开民窑烧制技术的成熟,离开了民窑的官窑也就成 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 二) 宋代制瓷业的发展 五代十国末期,赵匡胤代周建宋,结束了中原地区持续多年的混乱割据局面,建立 了稳定的中央政权,开国伊始,朝廷采取多种政策减免f 朝的苛捐杂税,使得饱受战乱 之苦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制瓷业也在继承了唐代的发展基础之上有了 井喷式的发展,各地纷纷建窑烧瓷,经过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获得市场认可的几个 窑口在资金、技术上有了保障,得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占领更多的市 场份额。而在竞争中处于下风的小窑口不得不生产与大窑口风格相似的产品以求得容身 之地,众多风格一致的窑口就形成了窑系,而窑系林立也正是宋代瓷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具体来说,这样具有影响力的窑系在当时共有六个,分别为北方的定窑系、耀州窑系、 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本章将依次介绍各个窑系 的情况: 定窑系:顾名思议,定窑系就是以定窑为中心而形成的瓷窑体系,受其影响的窑口 有山西的平定窑、孟县窑、阳城窑、介休窑和四川的彭县窑等。 2 1 1 定窑以烧制白瓷而闻 名,兼烧黑釉、酱釉等。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在历史上曾作为贡窑向阜室进贡所产 瓷器,后被汝窑所取代。其地望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定窑创烧于唐而盛于宋,其与唐代 的邢窑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有唐一代,邢窑白瓷一直在北方瓷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1 2 0 ! 伞唐诗卷六二九。 【2 冯先铭、朱伯谦等:中国陶瓷史,第2 3 7 - 2 3 9 页文物 j 版社,2 0 0 4 年。 7 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 然而时至唐末五代,邢窑逐步衰落,市场地位被临近的定窑所取代,成就了后者在宋代 白瓷市场上一枝独秀的局面。其所产白瓷主要采用印花、刻花和划花三种装饰技法。产 品的种类涵盖各种生活用瓷,北宋中后期,定窑首创了覆烧工艺,大大提高了瓷器的产 量,北方及江南地区的其他窑口也受到了这种装烧方式的影响。 磁州窑系:中心窑为磁州窑,受其影响的窑口有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登 封曲河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等。【2 2 】有关磁州窑的文献记载很少,宋代为盛烧期。是北方 最大的民窑窑系。其烧造地望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和彭城镇。经考古发掘证 实,磁州窑的烧造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七千多年的磁山文化时期,其主要烧制夹沙褐陶和 红陶。自此以后,古代磁州地区就延续了烧制陶器和瓷器的传统。如仰韶文化的彩陶, 龙山文化的黑陶,以及商代的二里头文化陶器均有出土。战国时期邯郸为赵国都城,其 所产的白釉陶器在当时非常有名。及至魏晋隋唐之际,磁县的贾壁村窑【2 3 】开始烧制青瓷。 到了宋代,磁州窑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产品博采众长,以各种釉下彩瓷器为主 要产品,其中尤以白釉釉下黑彩瓷闻名。这种瓷器明显受到了唐代长沙窑的影响,其所 产红绿彩瓷器也有唐代三彩陶器的因素蕴含其中。除此以外,磁州窑器装饰技法丰富, 主要有划花、剔花等。瓷器表面所刻画的图案以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著称。 耀州窑系:中心窑为耀州窑。受其影响的窑口有河南的临汝窑、宜阳窑、新安城关 窑、内乡大窑店窑、广州西村窑等。【2 4 】创烧于唐,盛于宋。其窑址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 黄堡镇等区域。有关耀州窑的文献颇多,如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周密的清波 杂志,王存的元丰九域志等对其均有记载。与定窑一样,耀州窑曾为贡窑,以烧 制青瓷为主,其产品以刀工犀利的刻花青瓷而闻名。装饰技法除刻花外,也用印花,器 类器型之丰富为其他窑口所未见。 龙泉窑系:中心窑为龙泉窑,受其影响的窑口主要集中在龙泉县内。窑址就在今浙 江省龙泉县。创烧于北宋,南宋初年金人南侵,政局动荡,宋高宗为躲避金人而四处奔 逃,直到“绍兴和议”后政局方稳。在这段动荡期龙泉窑成为了实质上的“官窑 ,其 所产质好瓷器均被作为贡品为皇室专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朝廷自置修内司窑、 郊坛窑后才有所改变。其以烧制青瓷为主,器类器型丰富,装饰技法主要为刻花。南宋 【2 2 1 冯先铭、朱们谦等:中国陶瓷史,第2 4 7 2 5 0 页文物 f :版社2 0 0 4 年。 l 矧冯先铭: i i 北磁县贾壁村隋唐青瓷窑址初探,考古1 9 5 9 ( 1 0 ) 阱1 冯先铭、朱伯谦等:中国陶瓷史,第2 5 5 2 5 9 页文物j f j 版社2 0 0 4 年。 辽宁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晚期烧制成功的粉青、梅子青釉瓷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与其他窑口的瓷器主要满 足国内市场需求不同,龙泉窑青瓷还被大量用于出口,成为南宋海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之 一,在东亚,非洲红海沿岸国家及阿拉伯诸国龙泉青瓷都是很受欢迎的商品, 以上所提及的龙泉窑系和耀州窑系的青瓷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唐代越窑青瓷烧制 技术的影响,如耀州窑最具代表性的刻花青瓷,其技术源流就来自唐末五代的越窑,而 龙泉窑所处地望在素有烧青瓷传统的浙江绍兴、上虞一带,历史上就有婺窑、瓯窑和越 窑三个著名的青瓷窑口,因此其烧制技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与耀州窑在装饰技法上 受到的影响不同,龙泉窑所产瓷器主要在釉色上与越窑器关系密切,有秘色瓷釉色之美 的遗韵。 钧窑系:中心窑为钧窑,受其影响的主要是临近的临汝窑。创烧于唐,盛烧于北宋, 金元时期继续烧造,与定窑同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也曾被选 为贡窑。钧窑以异于其他窑口的窑变釉瓷而闻名,主要呈现天蓝、月白、紫红等釉色。 但这种绚烂的窑变釉色瓷器并非钧窑首创,唐代鲁山段店窑和郏县黄道窑所烧制的“鲁 山花瓷”也产生了类似的效果。其原理是在白釉、黑釉瓷等颜色釉瓷器的表面用点彩或 涂彩的方法点上大块的色斑经高温还原而成。 2 5 1 这种工艺为钧窑所继承和发展,进而烧 制出举世闻名的窑变釉钧瓷。钧窑还创造性的在釉中添加铜为呈色剂,在高温还原的气 氛下烧制出了铜红釉瓷,这在中国瓷业技术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为以后明清 高温红釉瓷器的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景德镇青白瓷系:中心窑为景德镇窑,受其影响的窑口有江西南丰白舍窑、吉安永 和镇窑( 吉州窑) 、潮安窑、福建德化窑等。 2 6 仓1 1 烧于五代,以烧造青白瓷而闻名,其 窑址就在今江西的景德镇。所谓青白瓷就是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青瓷,又被称为“影 青”。几近达到了真正玉器的颜色和质地,高度类玉。其装饰技法以刻花、印花为主, 出产器类多为生活用器。 以上简要介绍了在宋代民间瓷业发展中影响较大的六个窑系,在这六个窑系中,钧 窑系、龙泉窑系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风格,其先进的烧制 技术也同时为这三个窑口所继承,从而为两宋官窑的创烧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保障。下面 笔者就将着重对这三个窑口的具体情况做一个较为深入的研究。 2 5 1 赵青云:关十钧窑j 汝窑的若十问题,华夏考古1 9 9 1 ( 4 ) 。 2 6 1 冯先铭、朱伯谦等:中国陶瓷史,第2 6 9 2 7 3 页文物 l ;版社2 0 0 4 年。 9 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 二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传承和技术创新 如果从瓷业技术的传承和创新的角度上,笔者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出三 个窑口之间的关系: i1 汝窑,修内司窑郊坛窑 从胎土、釉料的配方,器类、器型到窑炉结构、装烧工艺等各方面,汝窑的技术都 全面影响了修内司窑,使其从中吸取并消化了汝窑的烧制技术,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 当地的自然环境,结合当地传统技术,形成了修内司窑自己的风格特点。同样的过程, 修内司窑又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了郊坛窑的发展,稍有不同的是,郊坛窑不但受到了修内 司窑风格的影响,在此窑口出产的瓷器同样有汝窑器的某些特点,所以就形成了这种较 为特殊的技术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下面笔者就通过几个方面来具体论证一下这样的关 系,首先把几个窑口的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 一) 汝窑、汴京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概说 l 汝窑 汝窑最早见于古代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南宋叶宾坦斋笔衡:“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 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顾文荐的负 喧杂录也有大体相同的记述。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提n - “故都时,定器不入 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宋高宗临幸清河郡王张俊时,张俊曾进奉一批汝窑 器,这件事被周密做了详细的记录:“酒瓶一对,注一,香炉一,香盒一,香球一,盏 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 【2 7 l 以上的记载都是当时人记当代事,因 此基本可信,所以他们也成为了研究汝窑历史沿革的重要古文献材料,历来为古今学者 所重视。 汝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初始的民窑阶段,到发展鼎盛时期为朝廷烧制御用瓷器的 官窑阶段,再回复到衰败时期的民窑阶段的过程。且在其整个的烧造历史中,烧制御用 瓷器的官窑阶段时间很短,广大学者对这一时期烧造时间的上限和下限做了大量的研 鲫( 宋) 周密武林旧事卷九 1 0 _ , : 、 辽与。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究,也得出了多种结论。但笔者更认同陈万里先生的观点,他根据北宋徐竞宣和奉使 高丽图经中“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 中的记载,推断官窑阶 段的烧制时间在宋哲宗元祜元年( 1 0 8 6 年) 至徽宗崇宁五年( 1 1 0 6 年) 。这一推断大体 不差,并且也经过了考古发掘的实地验证。 :8 1 i i e b ) 了陈先生观点的正确性。本文研究的 对象就是特指这一时期汝窑烧成的天青釉御用瓷器,当然除此以外,汝窑大部分时间还 是以烧制民用瓷器为主,主要是碗、盘、壶等日常用品,其产品带有浓郁的耀州窑划花、 刻花的技术特点和钧窑窑变釉的特征,充分体现了汝窑烧制风格上的兼容并包和窑业烧 制技术上的相互影响。 由于这一时期的汝窑制品是专为皇室需求所烧,所以窑场可以聚集大量在当时技术 最为熟练的窑工,且选用的陶土、釉料皆为上品,又毫无成本上的控制,再加上釉料中 添加了名贵的玛瑙石,因此烧制出了独一无二的天青釉瓷器。由于汝窑器烧制难度大, 持续时间短,成品率低,流传至今,汝窑传世品已不足8 0 件,分别被收藏在北京故宫 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此外同本、美国的博物馆也有一 到两件。 当然除了历代相传的汝窑器外,当代考古工作者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烧制汝 窑器的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在1 9 8 7 年对该窑址的首次发掘中所发现的汝 窑天青釉瓷证实了古文献中对其产品胎釉特征的记述和有关地望方面的记载。f 2 9 1 在此后 二十多年间,又继续对窑址进行发掘,并在1 9 9 9 年发现了天青釉汝窑器的中心烧造区。 1 3 0 1 对研究汝窑提供了一手的考古学资料,文献材料结合考古发现二者互证,使得汝窑的 研究更为客观准确。 2 汴京官窑 相比汝窑,北宋汴京官窑的情况较为特殊,古文献材料中只在南宋顾文荐负喧杂 录中有一段简单的记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日官窑。 而考古发掘方面至 今也未发现具体的窑址。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当代学者对北宋官窑的研究存在较大争议。 此事本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但由于其在宋代官窑的发展史上有着上承汝窑、下启修 内司、郊坛窑的重要作用。因此也有必要对其做一简要交待。 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窑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 9 9 2 ( 3 ) 。 【2 9 l i i l j 南省文物研究所:宝l :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j 试掘,义物1 9 8 9 ( 1 1 ) 。 1 3 0 j i 南省文物考古 i f 究所:宝 i 清凉寺汝窑址2 0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