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乾隆时期关于铜禁政策的大讨论乾隆时期关于铜禁政策的大讨论 及相关问题研究及相关问题研究 研究生:万研究生:万庆庆年级:年级:2003 级级专业:专门史专业:专门史 研究方向:思想文化研究方向:思想文化指导教师:范玉春教授指导教师:范玉春教授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清代货币问题是中国经济史研究尤其是清代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受到 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粗粗浏览之下,常有题无新意之感。但如果对 相关史料重新爬梳整理, 并从新的角度、 用新的方法对其挖掘, 辛劳之下, 也会小有所得。 有鉴于此,我选择了乾隆时期关于铜禁政策的大讨论及相关问题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 题目,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学和统计学等方法, 以乾隆时期铜禁政策的大讨论为切入点, 对清代铜政以及乾嘉之际钱局崩溃等清代货币史 上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本文由导言、论文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 导言主要就学术界对清代货币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点评, 对本文的选 题来源及其创新之处也作了简单介绍。 论文主体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清代铜禁政策的演变以及乾隆初期关于铜禁问题大讨论的历史 背景。清代实行制钱、银两双本位制,为此,官方对银钱之间的比价作出了规定,将银钱 比价确定为 1:1000。但清代前中期,这一比价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 “钱贵银贱”一直 是一个困扰清廷的重要问题。 康熙时期, 朝廷派干臣核查此事, 得出的结论是 “钱少而贵” 。 “钱少”的主要原因固然是由于国内铜矿生产的落后和铜矿进口的介绍而导致铜少而价 昂,铸币材料缺乏,而民间的毁钱作器、私销猖獗,也使得本已稀缺的铜钱进一步减少, 加剧了钱贵现象。为了彻底消除私销,尽量维持 1:1000 的银钱比价所需要的制钱量,康 熙皇帝开始实行铜禁政策。雍正时期,将铜禁政策推向了极致。铜禁政策的实行对百姓生 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而随着以滇铜为代表的国内铜矿开采的逐 渐兴旺,铜荒逐渐得到了缓解,是否还要继续执行铜禁政策,成为摆在乾隆皇帝面前的重 大课题,由此引发了一场有关铜禁政策的大讨论。 庵彩即铌尤謦 ii 第二部分主要对乾隆初年关于铜禁政策大讨论的过程、 双方的基本观点及其分歧进行 了探讨。关于铜禁政策的大讨论发轫于乾隆初期,以海望为代表的“弛禁派”和以李绂、 陈宏谋等人为代表的“持禁派”之间围绕铜禁政策的利与弊、是否继续实行铜禁等问题展 开了广泛的讨论,最终在乾隆皇帝的支持下, “弛禁派”的主张成为政府政策,持续了数 十年的铜禁政策被废除。 第三部分主要对解除铜禁之后清朝经济秩序尤其是银钱比价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进 行了分析。随着铜价政策的开放和铜价下降,清朝政府加大铸钱量的努力得以奏效。乾隆 时期,政府不断加大铸钱量,使市场上可流通的制钱数量不断增加;铜价的低廉也为民间 私铸大开方便之门。 制钱增多与白银减少, 最终使清代银钱比价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钱 贱银贵” ,到乾嘉之际甚至出现了钱价崩溃。文章用大量史料对造成钱价崩溃的原因进行 了揭示,指出:铜价政策的废除并不是造成钱价崩溃的罪魁祸首,深层的原因应该是中央 政府对地方钱局的失控、政府对私铸、私销的无可奈何。 第四部分是基于上述提出的对康雍乾时期货币政策的检讨。 首先, 文章运用统计学中 的环比指数分析的方法, 以米价的变化为视角, 对清代制钱、 白银的流通量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清廷制定 1:1000 的银钱比价并不合理,而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虚幻目标。正是出于 对这个虚幻目标的刻意追求, 导致铸钱量不断加大, 最终造成钱价下降并走向崩溃。 其次, 清代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白银、 铜钱两种, 但清廷的货币政策处处都是围绕着铜钱展 开,对白银却持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缺乏应有的规范和管理,这是一个不应有的失误。 这是清代落后的货币思想的反映。 结语部分是对全文主要观点进行了简要的综合和归纳, 并尝试着跳出此题, 提出了一 些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观点:一、政治权威不可以取代科学决策;二、人治不可以取代法 治;三、行政措施不可以取代经济手段。 文章的创新之处有二,一是角度,二是方法。就角度而言,以乾隆初年关于铜禁政策 的大讨论为视角, 对清代货币政策的内在矛盾进行剖析的还未有先例, 本文是一次初步的 大胆尝试。从方法言,本文主要摸索着使用了统计学上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大量图表的使 用使本文的分析具有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关键词:乾隆时期;铜禁政策;货币问题;大讨论 iii the study of the heated debate on the policy of brass- ban in the reign of qianglong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currency issu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china s economic history research, especially in the fields of economic history research in qing dynasty. this issue has been carefully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with great achievements.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quite difficult to innovate points on this issue. but we may find something new if we research the historical books from a new angle with new measures. therefore, i chose “ the study of the heated debate on the policy of brass- ban in the reign ofqianglong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as the topic of my graduate paper. with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y means of history and statistics, i study the brass policy and the currency collapse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urrency in the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currency issue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also briefly introduces the topic and its features.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 partanalyzes the back ground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icy of brass band and the heated debate on the policy in the early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there were two currency systems in the qing dynasty: official brass currency and silver currency. the official exchange rate was 10001. but this official rate was never put into practice before mid qing dynasty. brass currency was much valuable than the silver currency. the government had been afflicted by this problem for a long time.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the government used to investigate this matter and found out that the lack of brass coin caused its high price. the main reason caused the lack of brass was the backward in techniques and low efficiency in brass miner and its production. the reduction of the brass import, illegally destroy of brass coins also increased the price of brass coins. in order to eliminate illegally destroy of brass coins, ensuring the official exchange rate and sufficient quantities of brass coins, the emperor kangxi started the brass ban policy. and this policy was extremely stringent at the reign of emperor yongzheng. this policy greatly affected people s daily life and raised more and more questions as time went on. as more and more brass was mined, especially in yunan province, the lack of brass had been greatly mitigated. it had become a big question to the emperor qianlong if it was still necessary to continue to carry out the brass ban policy. this raised a heated debate. in part ,it analyzes the beginning and the developing of the debate, including the main points and differences regarding the debate. the debate on the brass ban started in the early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it was a heated debate regard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brass ban policy. some officials thought this policy should be abandoned, the representative official was haiwang. some officials thought this policy should be carried out, iv the representative officials were li ba and chen hongmou. finally, emperor qianlong decided to abandon the brass ban policy. in part ,it analyzes the economic order after the brass ban policy was abandoned and compares the changes of the exchange rates from brass currency to the silver currency. as brass market price was open, the brass price was reduced gradually. then the government could add the quantities of the brass currenc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uailing, more and more brass currency was circulated due to the additions of brass production, including the illegal production of brass coins. all this factors caused the brass currency was much valuable than the silver currency, and even the collapse of the brass currency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and the emperor jiajing. with lot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analysis to the causes of brass currency collapse, i pointed out that the abandonment of the brass ban policy was not the main causes of the currency collapse, it resulted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ut of control to the local banks, illegal brass currency casting and trade. in part ,my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cy polic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and yongzheng. first of all, from the angle of the rice price changing, it analyzes the circulated quantities of the brass currency and the silver currency via the measures of chain index. it points out that the official exchange rate of 10001 from brass currency to the silver currency was very subjective not objective at all. this exchange rate caused the additions of brass coins casting, and finally the collapse of silver and brass currency price. secondly, the government currency policy always focused on the brass coins although silver currency was actually circulated in the market as well. the government did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control the silver currency. this mistake should not happen. thus it reflected the backward of the currency managing in the qing dyanasty. the final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main points regarding the debate. i raised some views beyond the theme of my paper, which could be somehow universal as the following: 1. the scientific policies decisions can not be replaced by political authorities. 2. legal systems can not be replaced by peoples ruling wishes. 3. economic measures can not be replaced by administrative orders. there are two innovations in my paper: the angle of analysis and the measures of analysis. talking about the angle of analysis, it seems that no one used to analyze the policy of brass- band during the early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from the angle of currency policy, my paper could be the first one. talking about measures of analysis, many statistics measures and diagrams were used, which greatly support my analysis and my points of view. kew words: emperor qianlong period; policy of brass- band; currency issues; heated debate 庵彩即铌尤謦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 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 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 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1 乾隆时期关于铜禁政策的大讨论乾隆时期关于铜禁政策的大讨论 及相关问题研及相关问题研究究 导言导言 (一)清代货币和铜政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一)清代货币和铜政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清代的货币问题是中国古代货币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到目前为止,有关该课题的研 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 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成果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古代的货币问题进行综述时涉及到对清代货币问题的研 究。这其中又主要分为两大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中国古代货币通史类著作。其中,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 (上海人民 出版社 1965 年版)堪称目前国内外最完整、最系统的中国货币史专著。该书从经济和文 化两个方面对中国货币发展史各个发展阶段的货币制度、货币购买力、货币研究、信用机 关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重点放在历代货币对国民经济及一般人民生活的影响上面。 在该书的第八章清代的货币中,彭先生对清代的制钱、白银、银币、钞票和太平天国 货币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并用大量的史料论证了制钱、白银、黄金的购买力和通货贬值 问题,对清代的货币理论和货币思想也进行了罗列和点评。张家骧的中华币制史(北 京民国大学出版部 1925 年版) 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制度,对民国时期货币制 度演变的研究用力尤深。在有关章节中,作者还搜集、整理了大量有关近代中国金银铜流 出流入以及金银、银铜比价的资料,对清代的硬币、钞票、银圆、银两问题均有所涉及。 该书还用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用大量的图表描述了清代各种银两平砝的换算。 萧清的 中国 古代货币史 (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从制度演变的角度介绍了清代白银和铜钱的流通制 度。 关于明清时期外国银币流入的问题常因缺乏史料而很难论证, 萧先生使用了一些考古 材料进行了论证,显得很有说服力。石毓符先生的中国货币金融史略 (天津人民出版 社 1984 年版)专列了一个大的章节讲到了清代银、钱、钞三种货币制度的演变。 有关清代货币问题宏观研究的另一个板块是在对中国古代货币理论和货币思想的总 结和探析时涉及的, 其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家骧教授等主编的 中国货币思想史 (湖 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对自先秦到改革开放以后的货币思想进行 2 了综述。该书用了三个大的章节论述了清代的货币思想,既有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唐甄等的货币思想,也有清代颜李学派(颜元、李塨) 、任源祥、陆世仪、姚文 然等的货币思想。该书专门列出一个章节论述了明清时期反映货币拜物教思想的文艺作 品,显得与众不同。叶世昌、李宝金、钟祥财主编的中国货币理论史 (厦门大学出版 社 2003 年版)则长于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对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货币理论进行分 析。该书极为强调清代的货币理论,将其分为清初、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十年、咸丰 年间、洋务运动时期、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六个时间段,对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 作品都进行了简要的点评。 赵靖主编的 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则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王源、王鎏等清代思想家的货币思想进行了介绍和评述。 第二类是从微观角度对清代货币史上的具体问题的探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丰 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对清代货币制度史的专题研究对清代货币制度史的专题研究 近年来对清代货币制度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晚清时期。 主要成果有周育民的 晚清财 政与经济变迁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 期,第 90102 页) 、张国辉的晚清 货币制度演变述要 ( 近代史研究1997 年第 5 期,第 1433 页) 、黄成的清末铜元 制度述评 ( 中国钱币1993 年第 3 期,第 3138 页) 、张善熙的清末制钱制度的没 落 ( 文史杂志1993 年第 3 期,第 4445 页)以及何玲龙、蒋东轩的咸丰大小钱 谈铜钱货币制度的崩溃 ( 沧桑1997 年第 6 期,第 3840 页)等。其中上海师范大 学的博士生导师周育民教授将理论与史实结合得较好, 学术价值较高, 但偏向于财政史研 究。 一些硕士学位论文也以此为题, 如郭彦玲的 论晚清货币制度的变迁(郑州大学 2004 年硕士论文)以晚清货币制度的变迁为切入点,系统考察晚清币制变迁的历史轨迹,分析 推动与影响币制变迁的诸种因素;邹乐娟的清代纸币发行概论 (辽宁师范大学 2002 年硕士论文)则就咸丰、光(绪)宣(统)两个历史时期纸币发行的历史背景、纸币发行 过程、发行结果进行论述,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这两篇硕士论文对清代前中期货币制度 的回顾性研究不多,使用史料也较为单一,有以论代史之嫌。 关于清廷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关于清廷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傅汉思的清代前期的货币政策和物价波动 ( 中国钱币1995 年第 3 期,第 1118 页) ,该文在对海外学术界的相关成果加以综述的基础上,运用大量 史料,对清廷铸币过程中的获利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清政府从中获利不多的结论;邓亦 兵的清代前期政府的货币政策以京师为中心 ( 北京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2 期, 第 119126 页)对基础史料的挖掘较为深入,并使用了一些档案材料,提出清廷货币政 策对市场的干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下降的观点。 银钱比价问题研究银钱比价问题研究 清代银钱比价变迁问题是史学界关注的焦点。石毓符的中国货币金融史略中的第 3 五章清代银钱比价的变动用一个章节的篇幅对清代的银钱比价问题进行了论述,对嘉 道以后着力较多; 石中平的 清代银钱比价关系探微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1999 年第 6 期,第 7375 页)将清代银钱比价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认为滇铜产量的变化、 私铸和鸦片贸易是造成清代这三个阶段银钱比价起伏变化的主导因素; 许立新的 略论鸦 片战争前后银贵钱贱的原因 (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 年第 5 期,第 1518 页)认为清 代自乾隆后期开始银钱比价发生的重大变化除了鸦片输入的因素以外, 清廷缺乏统一的货 币制造发行机构和国家货币政策重银轻钱也是重要原因; 贾允河的 对鸦片战争前银钱比 价问题的一点思考 (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1 期,第 6872 页) 则认为鸦片战争前钱价下跌的主要原因除了鸦片贸易造成白银外流之外, 从乾隆晚期 开始的私铸猖獗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刘利平的明清时期银钱比价初探 ( 肇 庆学院学报2003 年第 6 期,第 3450 页)认为整个明清时期银钱比价一直处于变动之 中,清后期尤为剧烈,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银钱数量的变化、海外贸易及各种政治经济方 面的原因,而市场上劣质铜钱的大量涌现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蒋立场的清末银价变 动研究(19011911) (苏州大学 2004 年博士论文)运用货币银行学的观点对晚清银价 变动进行了分析, 他将晚清银价的变化放在世界银价变动的背景下进行研究, 但对清前期 银钱比价的变化较少涉及。 值得一提的还有以下三位学者, 他们这几年关于清代的货币问题尤其是银钱比价问题 的研究成果颇丰。 天水师范学院的王德泰副教授近年来围绕这一问题发表了多篇文章, 19 世纪初期清 代铜钱产量与当时银贵钱贱关系的考察 ( 天水师院学报 2002 年第 1 期, 第 3943 页) 一文认为铜钱产量与银钱比价的变化之间并无明显的因果关系; 在 关于鸦片战争前银贵 钱贱变化的探索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 年第 7 期,第 8284 页)一文中,他又提 出清代的银贵钱贱现象自乾隆中期就已开始,是由中国社会经济内部的发展变化引起的; 在 乾隆时期的铸钱成本与钱价增昂问题 (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2 期,第 7178 页)中,他提出乾隆前期钱价增昂是铜价始终居高造成的; 关于钱 票行使与鸦片战争前银贵钱贱关系的考察(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3 期, 第 42 45 页)一文则使用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提出钱票的普遍行使与银贵钱贱之间无直接因果 关系;在嘉道时期洋铜价格与银贵钱贱关系的考察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 2 期,第 6367 页)一文中,他认为嘉道时期洋铜的价格虽然已下降,但其数 量较少, 对银钱比价的变化影响不大。 上述成果显示了王先生扎实的史料功力和考证功夫, 但运用的理论工具较少。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的杨胜勇先生在道光末年银贵钱贱的加剧及其社会影响 ( 贵 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 4 期第 99101 页) 、 清道光末年“银贵钱贱” 加剧原因探析 ( 学术探索2001 年第 4 期,第 8890 页)等文章均提出嘉庆初年以来 外国银元的冲击和鸦片走私是造成白银外流、 银贵钱贱的重要原因; 并较关注银钱变化对 4 社会的影响。 河南大学历史系的王宏斌先生在 乾嘉时期银贵钱贱问题探源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 究1987 年第 2 期,第 8692 页)一文认为私铸、小钱、鸦片贸易和市场需求的降低共 同造成了乾嘉时期的银贵钱贱现象。 清代铜政问题清代铜政问题 铜政与钱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铜政问题也是清代货币史研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清代铜政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云南铜政。 这方面最权威的当属严中平先生的 清代云 南铜政考 (中华书局 1957 年版) ,该书史料丰富,文笔流畅,考证的功夫极为到家,有 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围绕云南铜政问题进行研究的还有:王德泰在简论清代云 南“放本收铜”政策的实施 ( 天水师院学报2003 第 6 期,第 4547 页)中提出清廷 实行“放本收铜”政策是从政府利益角度出发的,该文史料丰富,但观点并不新颖。云南 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陈征平女士则运用了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参与理论来重新审视该问 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在清代云南矿业开发中政府行为及“放本收铜”经营方式的 反思 ( 云南社会科学2001 年第 2 期,第 8085 页)中提出国家参与社会经济运行的 合理性,肯定了清廷在康熙时期实行的“放本收铜”模式;在后来发表的清代云南铜矿 开发的制度演化及“官治铜政”的特征 ( 思想战线2003 年第 5 期,第 104108 页) 一文中, 她提出清代云南铜矿开采由听民开采向官治铜政和放本收铜制度的转变是为了适 应铜矿开发中对流动资金的需要,官治铜政对云南铜矿开发是有促进作用的。 关于云南铜政问题的学术成果中较为重要的还有杨毓才的 论清代云南铜、 银政的发 展 ( 学术探索 ,1993 年第 2 期,第 2833 页) 。该文对有清一代云南的铜政和银政进 行了综述,包括开采、运输等各方面。许多涉及到清代云南其他一些问题的硕博论文中也 涉及到云南铜政的探析,如万红的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市场的起源与历史形成 (中国社 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年博士论文) 、赵文红的17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中期云南矿冶业 的发展及其影响 (云南师范大学 200 年硕士论文) 、张海峰的清代云南人口研究 (云 南师范大学 2002 年硕士论文) 、黄建平的清代云南商业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2004 年硕 士论文)等。但由于他们研究的重点不在铜政,所以只是点到为止,但做为参考也不无裨 益。 私销和私铸问题私销和私铸问题 清代的私销和私铸现象也是清代货币问题研究中的热点,除了前述彭信威、张家骧、 萧清、石毓符等先生的专著有所涉及之外,当前也有许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 如叶世昌先生的清乾隆时的私钱和禁私钱政策 ( 中国钱币1998 年第 3 期,第 35 页) ,所有的史料出处都来自于清实录 ,内容清晰明白。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李强 博士的清乾隆年间制钱的流通与政府应对 ( 学术探索2004 年第 5 期,第 100104 页)主要讲到了乾隆时期的私铸、小钱、古钱、外国钱等政府较为棘手的问题和政府的应 对之策,但受篇幅所限,不够深入;戴建兵的清代私铸小议 ( 中国钱币1998 年第 3 5 期,第 69 页)描述了清代各时期私铸的主要表现和政府立法;韦恒、黄敏的晚清铸 钱的私铸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3 期,第 101105 页)认为 利益刺激、 币制缺陷和官员腐败是晚清私铸猖獗的三大因素; 社科院副研究员郑起东先生 的晚清私铸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 近代史研究1995 年第 4 期,第 155171 页)一文 主要侧重在道光以后, 认为清廷滥铸铜元是私铸猖獗的原因, 并主要分析了私铸的社会影 响 清代的铸币量问题清代的铸币量问题 关于清代的铸币量问题, 彭信威先生曾指出具体数量已不可考, 但还是进行过大体的 估算。 1对清代是否存在“钱荒”现象,学术界也有争鸣。袁一堂在清代钱荒研究 ( 社 会科学战线1990 年第 2 期,第 182188 页)一文中认为在清前期存在“钱荒”现象, 而南开大学杜家骥教授在 清中期以前的铸钱量问题兼析所谓清代 “钱荒” 现象( 史 学集刊1999 年第 1 期,第 2731 页)中对此进行了反驳。王德泰副教授对清代铸币量 也进行了一些研究( 十九世纪初户工二局铸钱比数辨正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02 年第 2 期,第 8688 页) ,提出京师户工二局的铸钱比数始终保持在“户二工 一”的水平上,对清代铸币量的估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学术史的角度对上述有关清代货币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我们可以发现, 现有的 清代货币史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研究较为成熟的领域多集中在晚清。这是因为晚清的货币问题表现程度剧烈、影 响因素较多、史料较为丰富。但对清前期研究偏少,未免遗憾。 二,对钱价问题研究的较多,但从研究铜政的角度着手的较少。在清代,铜的用途主 要有两种,一是政府铸币,二是民间用铜。政府凭借垄断地位,强行买铜。民间因缺铜而 价昂,私销因而有了暴利可图。铜政、钱价、私销与私铸其实是有很密切的内在联系的, 过去的研究成果多将它们分别论述, 并无关联性的研究。 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和 思路。 三, 大多数研究者在在需要引用清代银钱比价变化、 清代云南铜矿开采量和清代制钱 重量与材质变化的资料时,常常直接引用中国货币史 、 清代云南铜政考和中国货 币金融史略中的图表和数据。笔者当然同样认可彭信威、严中平和石毓符先生的权威地 位,但经过对清代史料的搜集整理,还是找到了大量可以对清代银钱比价的变化、国内除 云南外其它省份的铜产量、清前期制钱重量和材质的变化做有益补充的数据。 (二)选题来源(二)选题来源 在对这些学术成果进行回顾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那就是乾隆初年 关于铜禁政策的大讨论。 1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879 页。 6 张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货币思想史对这场关于铜禁问题的大讨论有过反映,它把 海望、 陈宏谋等人关于是解除铜禁还是坚持铜禁的观点作为清代有代表性的货币思想进行 了描述。 但是, 铜禁政策是怎样出台的?有关铜禁政策的讨论的背景又是什么?从实行铜 禁到解除铜禁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讨论双方的观点及分歧是什么?他们的观点是完 全针锋相对、还是有共同认可的前提?这场讨论对后来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秩序有没有影 响?这些问题在这本专著中并未提及。 实行铜禁政策主要发生在雍正时期,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李强博士曾专对此作过 研究。 ( 论雍正时期的铜禁政策 ,载学术界2004 年第 1 期,第 118128 页)但铜 禁政策实际上在康熙时期就已实行,只是程度稍弱。雍正时期,将实施铜禁作为解决“铜 荒”问题的主要手段,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随着铜矿生产的恢复 和发展,铜荒现象逐渐得到缓解,对铜禁政策的疑问也日益增加。到了乾隆初年,有的清 廷大员提出解除铜禁的主张, 而另一些官员则主张继续坚持铜禁, 从而引发了一场 “弛禁” 还是“持禁”的政策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实施了相当长时间的铜禁逐渐放开,解除铜 禁的影响则贯穿于整个乾隆时期。但是,对于这场大讨论及其相关问题,李强博士的论文 却并未提及。笔者觉得这未免有些遗憾。 在对学术动态和相关史料进行梳理的过程中, 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进一步思考: 这场 大讨论是结果是主张解除铜禁政策的“弛禁派”战胜了主张坚持铜禁政策的“持禁派” , 问题是,清廷为何最终选择了“弛禁”而不是“持禁”呢?在“弛禁”之后,清廷采取了 哪些相应的措施?“弛禁”之后,铜荒问题得到缓解,钱价开始逐渐下降,在乾嘉之际, 银钱比价甚至出现了崩溃之势。这与 “弛禁”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难道都是“弛禁” 政策惹的祸? 我们如果以这次关于铜禁问题的大讨论为切入点,对清廷康雍乾时期的货 币政策做进一步探讨的话,能否找到清廷货币政策的死穴和症结所在呢? (三)创新之处(三)创新之处 有关清代货币史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 对于初涉清代货币问题研究领域的人来说, 常 有“题无新意”之感,学术创新并非易事。但文贵创新,基于对已有成果的回顾与思索, 笔者不揣浅陋,斗胆在此领域管窥一二,并力图能够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1、角度新。在有关清代货币问题的学术成果中,多为叙述性的介绍文字,近年来, 也有些学者试图通过中外货币制度的比较来透视清代货币政策的演变, 有些则学者则通过 银钱比价的变化来分析清代经济问题。 但是, 以乾隆初年关于铜禁政策的大讨论为视角对 铜政问题进行考察,从而对清代货币政策的内在矛盾进行剖析的,还未有先例。本文就尝 试着以此为视角做一探讨。 2、方法新。除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外,本文尝试着用一些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康雍 乾时期的货币问题进行分析,如环比指数法、比较法等。 46 四、对清朝时期的货币政策的检讨四、对清朝时期的货币政策的检讨 雍正时期极端铜禁政策的出台和乾隆初年关于是否解除铜禁政策的大讨论, 其实是清 廷落后的货币政策的一个缩影。 我们的上述研究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货币政策演变 的历程。其实,在对乾隆时期铜禁政策大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进一 步检讨。 (一)(一)1:10001:1000一个主观臆断的银钱比价一个主观臆断的银钱比价 清朝的币制大体上采用银钱平行本位制,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其物质形态分别是银 锭和铜钱。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银和钱在商品交换中具有同等的地位。如前所述,清 代银钱之间的比价一般有官价、折价和市价等三种形式,其间并不完全一致,而是有一定 的差异。作为官价的制订者,清朝政府当然竭力维持官方规定的 1 两白银兑换 1000 文制 钱的比价。但在事实上,这一比价从来就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在乾隆末年以前的相当长 时期,银钱比价大多维持在 1:800- 900 之间,出现钱贵银贱现象。清前期的钱贵给经济生 活带来诸多不便,如兵饷的发放以银为主, “兵丁远戌,所支粮饷银,以之换钱为日用薪 水,操演办公,较前更觉拮据”288;农民纳赋以银计, “各省钱价昂贵,每制钱百文,易 银一钱二三分不等;今若以钱百文,止准作银一钱,即不加火耗,小民已暗折银二三分。 况州县收钱之后,仍易银起解,是徒以百姓之脂膏,饱官吏之欲壑”289。 钱贵银贱不仅对清代经济秩序产生了很大冲击, 也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有 鉴于此,清廷不惜采取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等在内的一切手段,希望能将钱价调整到 1:1000 的水平。如康熙二十九年(1690) , “申定钱值禁例。每银一两,毋得不足一千之 数”290,但是, “然钱直终不能平”291, “户部议言,官局制钱,顺治年间即定每十文准银 一分,近因钱市居奇,而价复参差不一,自今市肆交易务照定例,每银一两毋得不足千文 之数,违者旗人鞭一百,民人杖一百,各枷一月。 ”292 有关这类措施的记载可以是史不绝书。笔者对此感兴趣的是,这个比价是如何确定 的?是否合理? 我们可以认可的是, 如果在市场上流通的银和钱的数量对比较为合理, 彼此数量增加 或减少呈同方向变化,而且变化幅度较为协调一致,社会经济秩序就显得较为稳定一些; 反之,则社会经济秩序显得动荡一些。为此,笔者以米价作为媒介,对从清初至道光时期 288大清高宗纯(乾隆)皇帝实录卷一百(乾隆四年已未九月乙巳朔) ,台湾华文书局股份公司 1969 年 影印版,第 15581559 页。 289大清高宗纯(乾隆)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五(乾隆五年庚申四月丙戌) ,台湾华文书局股份公司 1969 年影印版,第 17351736 页。 290清国史 (嘉业堂钞本)第三册食货志钱法 ,中华书局 1993 年影印版,第 913 页。 291清史稿卷一二四志九十九食货志五钱法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第 3643 页。 292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四钱币二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年影印版,第 4975 页。 47 这一较长时间段物价变化进行考察, 进而分析一下清廷坚持的银钱比价是否合理。 见下表 表表 4 4- -1 1:清代米价变化环比指数表(:清代米价变化环比指数表(16511651 年年- -18401840 年)年) 年代以银计算的每公石米 价(库平两) 293 以银计算米价上涨的 环比系数 以钱计算的每公 石米价(文) 以钱计算的米价 上涨环比系数 1651- 16601.2841 1661- 16700.850.716000.71 1671- 16800.650.764560.76 1681- 16900.861.326041.32 1691- 17000.740.866261.04 1701- 17100.961.38211.31 1711- 17200.920.967870.96 1721- 17300.880.967190.91 1731- 17401.001.148531.19 1741- 17501.141.149151.07 1751- 17601.631.4313811.51 1761- 17701.721.0615151.1 1771- 17801.520.8813470.89 1781- 17901.601.0514651.09 1791- 18001.961.22527501.88 1801- 18102.171.1132621.19 1811- 18202.140.9933301.02 1821- 18301.940.9125240.76 1831- 18402.411.2435481.40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制造业供应链JIT模式与物流协同物流供应链管理考核试卷
- 个人信用信息安全使用承诺函4篇
- 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考核试卷
- 2025年互联网行业元宇宙营销水平考试-虚拟商场中的品牌店铺设计与用户流量引导考核试卷
- 2025年制造业高端装备研发能力考核试卷-医疗装备智能维护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与密度-密度综合训练试卷(含答案解析)
-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光的色散专题测试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与密度-密度专题攻克练习题(含答案详解)
-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5.5显微镜和望远镜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建筑工地智能监控系统合同协议
- 2025年下半年四川广元青川县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8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西吉安市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外部董事人选招录6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综合提优卷(A)(含答案)
- 大庆市2025黑龙江大庆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所属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电动机的PLC控制编程实例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电器及PLC控制技术-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装备制造大类
- 国企改革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移动室分设计优化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粤教花城版(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医院装修工程危险源辨识与安全措施
- 河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及答案
- 服装搭配手册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