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虎凤蝶研究简述_第1页
中华虎凤蝶研究简述_第2页
中华虎凤蝶研究简述_第3页
中华虎凤蝶研究简述_第4页
中华虎凤蝶研究简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 3卷第 3期 2 0 1 0年 9月 江 西 植 保 J I ANGXI P L ANT P ROT E CTI ON 、 ,0 I 3 3 No 3 S e p , 2 0 1 0 中华虎凤蝶研究简述 王文明,邹志文,贾凤海,陈智平,夏斌 (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 3 0 0 3 1 ) 摘要:本文从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取食和保护等几方面,对中华虎风蝶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关键词:中华虎风蝶:生物学特性;取食行为;保护 中图分类号:Q 9 6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6 -4 2 4 9( 2 0 1 0 )0 3 -0 1 0 0 -0 5 近年来江西省对 自 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不断加 大 ,我省 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也在逐渐增加 ,对野生 动 植 物 资 源 的保 护 越 来 越 重 视 。 中 华虎 凤 蝶 L u e h d o rfi a c h i n e n s is L e e c h作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 动物,仅分布在我国中部秦岭和长江中下游一带, 在江西仅九江庐山有分布记载川。为了更好的认识 和保护这一物种 ,本文综述了中华疣风蝶的研究进 展,也为今后的研究、保护提供参考 l 中华虎凤蝶的分类地位 中华 虎凤 蝶 属鳞 翅 目 L e p i d o p t e r a 、凤 蝶 科 P a p i l i o n i d a e 、绢 蝶 亚科 P a ma s s i i n a e 、虎 凤 蝶属 L u e h d o fia 【 2 J 。由于虎凤蝶属中蝶翅的色彩、斑纹在 种间区别细微,同种个体之间,翅面斑纹的变异幅 度却可以很大。因此,长期以来,由于没有找到明 确的形态区别 ,使得世界上不少蝶类专家对本属的 分类存在争议【 3 】 。多数学者坚持虎风蝶属只有 4个 种,即中华虎凤蝶、乌苏里虎风蝶、日本虎凤蝶、 太 白虎风蝶 。其 中中华虎凤蝶 己知 3亚种 :三 c h i n e n s 、 L c 1 e z e n i 和 L c h u a s h a n e n s i s ( 又称 L c 1 e e i ) , 乌苏里虎凤蝶己知 5亚种: 厶 p u z i t o i , L c o r e a n a ,三 Py e s s o e n s i s s , P i n e x p e c t a以及 L P 1 i n j i a n g e n s i s 。洪健等人 5 1 1 9 9 8年曾对 四种虎风蝶 翅面斑纹特征及鳞片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前翅 外缘黄色斑,后翅外缘半月斑、亚外缘红色斑、亚 外缘黑色斑、中室黑带及前翅外缘形状和后翅尾突 长度等特征在种间有明显差别,是种鉴定的重要依 据。但鳞片的基本形状、上、下层片的结构、上层 片纵肋间距及贯穿孔形状、排列都基本相 同,没有 显著差异,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当接近。洪 健等人【6 】还通过电子显微镜对虎凤蝶属雄性外生殖 器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 ,作者认为,中华虎凤蝶具 有最原始的结构特征,可能较接近该属祖先,长尾 虎凤蝶则与其较近缘;乌苏里虎凤蝶与 日本虎凤蝶 相对较近缘,与前两种差异略大。胡萃等人 j 在关 于虎凤蝶属诸种分类地位的初步讨论一文中根据相 关文献记载和 日本生物学家做的有关杂交实验结 果,初步认为乌苏里虎凤蝶、日本虎凤蝶、中华虎 凤蝶、 长尾或太白虎凤蝶之间并未真正的生殖隔离, 他们应该属于同一个种。关于虎凤蝶属的分类说法 多种,尚未取得一致,其分类地位有待于形态学、 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 2 中华虎凤蝶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 2 1 年生活史 胡萃等人I 4 】 通过观察发现 中华虎凤蝶在各地均 一 年发生一代,以蛹越夏越冬 。成虫出现期因各地 气温不同而有差异。浙南为 2月下旬,杭州 3月上 中旬, 南京 3月中下旬, 天 目山4月下旬至 5月初, 庐 山 5月上旬 引 。许雪峰等 】 人对杭州地区中华虎 凤蝶的生活史观察结果为:蛹在翌年 3月上中旬成 虫羽化、产卵, 4月上中旬一龄幼虫出现 。蛹期从 5 月中旬到翌年 3月,是生活史中最长的一个阶段。 2 2 各虫态生活习性 成虫 童雪松等人【 8 】 发现蛹一般在天气 晴朗 ,气温 收稿日期:2 0 1 0 0 8 2 0 作者简介:王文明 ( 1 9 8 6 ) ,男,江西赣州人,在读研究生。 通讯作者:夏斌,教授,E - ma i l : x i a b i n 9 1 6 3 c o m 2 0 1 0年第 3期 江 西 植 保 1 O 1 1 O 以上的上午 1 O点至 1 2点羽化 。羽化当天下午 可接受人工喂食,蜜源植物主要有蒲公英 、紫花地 丁及其它茧科植物,也吸食油菜花或蚕豆花蜜【 J 。 雄蝶能多次交尾 ,雌蝶只行交尾一次。产卵前期晴 天为一天,若遇连续低温阴雨可延长至 1 7天【 4 j 。 卵和幼虫 卵的形态特征胡萃等人【4 】描述为立卵式,顶部 圆滑, 底部平, 呈馒头形。 卵粒直径 0 9 7 5 0 0 2 7 mm, 高 0 7 6 2 0 0 4 1 mm。初产 时淡绿色 ,富珍珠般光泽。 卵期为 2 3 1 + 8 3 2天,孵化前转呈黑褐色,可见卵 壳 内黑色虫体。中华虎凤蝶喜集中产卵于寄主植物 新嫩叶片的背面,因此该蝶的出现与杜衡的新叶生 长发育是同步的 J 。 胡萃等人【 4 】 研究记录了各龄幼虫体长、头壳宽 和发育历期 ( 见表 1 ) 。幼虫孵化后群集于原先卵块 所在叶片的叶背取食 ,3龄后食量增大,逐步分群 , 甚至分散,4龄和 5龄基本单独活动取食 。这种扩 散方式吴琦【 1 o J将其称之为“ 脱皮扩散” ,这对寻找新 的食物资源 以减少取食竞争有重要的意义 。 表 1 中华虎风蝶各龄幼虫体长、头壳宽和发育历期 ( M S D,胡萃,1 9 9 2 ) 注 :M = 平均值 Me a n ; S D=标准差 S t a n d a r d d e v i a t i o n 姚洪渭等人】 就温度对中华虎凤蝶幼虫的生 存与生长发育进行 了研究。结果表 明各龄幼虫的发 育起点温度在 6 9 6 一 1 0 4 9 C之间,其中以 1龄和 4龄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相对较高。l 4龄各龄幼 虫的有效积温十分接近,且均明显低于 5龄幼虫, 仅约为 5龄的 1 3 。 5龄幼虫的有效积温接近整个幼 虫期有效积温的 1 2 ,这与 5龄幼虫期相对较长有 关。 1 龄幼虫各温度间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2龄 3 2 下显著高于其它各温度;3 5龄死亡率在 3 2 下达 到 1 0 0 , 而在其它温度下则以 2 8 明显为高。1 2 龄幼虫历期在 3 2 和 2 8 下极显著短于其它各温 度,且两者问无显著差异:3 5龄在 1 6 2 8 范 围内随温度上升而极显著缩短。考虑到中华虎凤蝶 人工饲养既要降低死亡率,又要缩短饲养周期,故 作者建议 1 2龄和 3 5龄幼虫饲养分别以 2 8 和 2 O - 2 4 为适。 蛹 老熟幼虫离开寄主植物后钻入地表枯枝落叶中 或树根缝隙等隐蔽场所,先吐丝将身体固定,进入 预蛹期 。童雪松等人【 8 己 录 的预蛹期为 3天左右, 蛹期平均为 2 9 6 d 。 胡萃等人【 4 】 记录的预蛹期为 4 1 士 1 1 4 d , 蛹期长达 3 0 7 5 + 4 6 5 d , 蛹体长 1 5 8 5 3 0 7 0 0 3 衄,宽 7 8 8 7 0 4 3 8 4姗,高 7 3 4 3 0 4 7 7 2 m m 。 姚洪渭等人 1 2 1 1 9 9 5 年和 1 9 9 6 年对杭少 I 1 与南京 种群间主要生物学特征的进行了观察 比较,结果显 示,杭州与南京种群除各龄幼虫历期与取食量有着 显著差异外,在卵孵化时问分布、幼虫存活率、幼 虫总历期与总取食量、蛹历期、化蛹时间分布、羽 化进度等主要生物学特征上差异并不显著可见,中 华虎风蝶两种群 间主要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 。 3 中华虎凤蝶取食研 究状 况 3 1 寄主植物 中华虎风蝶寄主植物是马兜铃科细辛属的 2种 植物。吴晶等人I l 3 J 在紫金山中华虎凤蝶生态环境及 起源探讨一文 中记述了这 2种植物的发生地。在长 江 中下 游 的低海 区 ( 多 为 3 0 0 m 以下 )为 杜衡 ( A s a r u m f o r b e s i i ) , 在陕西 ( 秦岭 ) 、河南 ( 石人 山) 和湖北 ( 大别 山)的高海拔地 区 ( 1 1 0 0 2 0 0 0 m 左 右 )为细辛 ( s i e b o l d i i ) 。这 2种植物均为多年生 草本植物,并都可入药。根据 中国植物志的记 载: 杜衡分布河南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 湖北、四川东部,生长于海拔 8 0 0 m 以下的林下和 沟边阴湿地;细辛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安徽、 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生长于海拔 1 2 0 0 2 1 0 0 m 林下阴湿腐殖土中。 l O 2 江 西 植 保 2 0 1 0年第 3期 姚 肖永等人【 l 】 曾用 白细辛 A s a r u m s b o l d i i 、 毛 细辛A c a u l e s c e n s 和马蹄香 S a r u m a h e n r y i 3种不同 寄主植物饲喂中华虎风蝶幼虫,对中华虎凤蝶各龄 期幼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蛹的量度数据进行比 较。结果为以马蹄香饲喂的中华虎凤蝶到 3龄即全 部死亡 。以毛细辛饲喂的中华虎凤蝶能正常生长, 并完成化蛹 。作者认为毛细辛有可能作为中华虎风 蝶的替代寄主, 而马蹄香不能作为替代寄主。 3 2 人工饲料 由于寄主植物的 日益减少,为了保护中华虎凤 蝶的种群,人工饲料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胡萃等 5 】 人曾通过二次正交实验,分析筛选得出中华虎风 蝶半纯饲料的最佳配方: 杜衡叶粉 1 5 3 9 g , 干酪素 , 1 5 4 g , 酵母粉 3 0 8 g , 抗坏血酸 0 7 7 g , 蔗糖 1 5 4 g , 葡萄糖 0 g ,4 甲醛溶液 O ml 。所配饲料以不经高压 灭菌为好。此配方的饲养结果:幼虫平均历期 4 1 8 3 天 ,化蛹率 5 0 0 0 ,平均蛹重 3 4 0 3 8 m g ,羽化率 4 0 o 0 鲜 叶对 照分别 为:3 6 8 O天 ,6 9 4 3 , 3 5 2 6 8 mg和 6 0 9 8 。此配方饲养效果仍不及对照, 历期偏长 ,化蛹率和羽化率偏低,中华虎凤蝶人工 饲料 尚需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3 3 取食行为 有关 昆虫取食活动调控,国内外学者提 出了几 种研究模式,如温度调节机制【 i 、上颚控制模式【 1 7 】 和消化道容量反馈机制H 。 t 。胡萃等人对中华虎五 龄虫幼虫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记录了取食和 取食间隔时间,通过分析,提出中华虎凤蝶幼虫取 食起始与终止的调控机制可能是消化道容量反馈调 节 。裴元慧等人【 2 o J 在昆虫取食行为研究进展一文中 提到,植食性昆虫主要通过视觉 1 、触觉、嗅觉 1 和化学等感受器来寻找能够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的 寄主食物 , 最后识别和接受该植物, 完成生长发育。 这是昆虫和植物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适应和 自然 选择的结果。 在取食过程中, 昆虫的取食行为受其本 身条件、寄主 ( 挥发物 、形状和颜色 , )及环 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华虎凤蝶取食行为的研究 尚浅,关于识别和接受食物 以及取食影响因素的研 究是十分必要的,这对 中华虎风蝶人工饲料的开发 有很大的帮助,为确定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提供科学 依据。 4 濒危原因和保护措施 4 1 栖息地 中华虎凤蝶 的栖息地即为杜衡 和细 辛的发生 地,林相多样 ,但多为次生落叶林 ,林下在冬季有 较厚的枯枝落叶层。据袁德成等人观察,杜衡和 细辛常分片聚集分布,每一片的面积依地形大小不 等,可能是一面 山坡或一条沟 。在牛首山,杜衡散 生在山涧出口处的冲积地的草丛和灌木丛中,或分 布在低洼的松、竹林下【 I 。 4 2 濒危原因 中华虎凤蝶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现仅分 布于秦岭 山脉和长江中下游一带,该地区在我国属 于人口和经济活动密集的区域。1 9 8 2年,吴琦l l o J 去牛首山考察珍稀蝶类,发现了中华虎凤蝶 ,并做 了一些生物学的观察。 1 9 9 3年郭万林【 2 6 】 因牛首山自 然环境的破坏对中华虎凤蝶的生存表示担忧 。而后 杨淑贞等人 多次到天 目山寻找中华虎凤蝶的踪 迹, 直到 1 9 9 8年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再次发现中华 虎凤蝶,且在海拔 1 5 0 0 m 的高山上。中华虎凤蝶的 保护迫在眉睫,研究各种保护措施是解决这一问题 的根本办法。中华虎凤蝶受危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 外因两方面【 1 钔 。 内因是指有关种群 自身的生物学特 性,首先,年发生时代数少,一年只有一代,且寄 主单一;其次,有些年份后期羽化的雌蝶无雄蝶配 对。雄蝶羽化较早,雌蝶较迟 ,寒潮等天气原因可 能导致雌雄羽化高峰 日相差颇远,致使相当数量的 雌蝶得不到交配的机会;还有 ,蛹期太长 ,天敌和 不 良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导致羽化率低。外因则是指 外界生物和环境及气候因素对其影响。一方面寄主 植物密度和生长状况直接影响幼虫的生存,幼虫常 因食物不足死亡,人类活动的冲击不仅直接减少了 寄主植物的数量, 同时也破坏了中华虎凤蝶的生境 ; 另一方面,吴晶等人【 1 3 】 认为小种群对疾病 、栖息地 改变、 杂交等影响其生存的因素的抵抗力相对较低 , 容易遭受灭绝。由于中华虎凤蝶羽化期较早 ,且 3 月份的气候极不稳定,在转暖过程 中,常有多次寒 流影响,并伴随连绵阴雨,这对成虫的羽化、交尾、 产卵等极其不利 ,低温还会引起成虫大量被冻死。 因此,羽化、产卵期间的气候条件也是决定该蝶盛 衰的又一重要因素。 4 3 保护措旅 针对 中华虎凤蝶野外种群现状,袁德成、胡萃 等人如下四条保护对策: 2 0 1 0年第 3期 江 西 植 保 1 0 3 ( 1 ) 保护现有中华虎凤蝶栖息地和寄主植物资 源 。天 目山自然保护区在工作人员的保护下,科研 人员发现,中华虎凤蝶的数量有所增加,种群在不 断增大l 引 。对栖息地 的保护不能简单地采取划地围 栏方法 ,对人为干扰要区分是破坏性影响、还是非 破坏性影响。应允许非破坏性人为影响 ( 如适度砍 伐薪材)持续下去 ; ( 2 ) 监控野外捕采和野生来源的标本贸易。 蒋 林宝l 】 认为,对于中华虎凤蝶的绝迹 ,最致命 的还 是人为捕捉和破坏。对于数量已经很低的种群 ,过 度人为采集有可能是毁灭性的。但对较大的种群, 可允许一定数量的人为种源 收集: ( 3 )必要时进行人工繁殖,补充野生种群。在 进行充分的环境和生态影响评估后,对适宜中华虎 凤蝶生存但现无其种群的地区,可实施人工引种, 扩大其分布和种群 ; ( 4 ) 对一定区域内的隔离种群间实施人为个体 交换,以增加种群的遗传变异和平衡遗传漂变的影 响,但 同时需注意不要破坏特定地区的种群遗传特 异性。 此外加强法制宣传,发动群众 自发的保护 中华 虎凤蝶也尤为重要。加大中华虎风蝶的科研力度, 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发展人工饲养技术,为中华虎 凤蝶的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汪永俊等人D o 曾 提出过一套较为完善的寄主种植技术和中华虎凤蝶 饲养技术 ,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仍需进一步深入研 究,了解其生活习性,因地制宜的建立健全保护体 系。 参考文献: 1 】袁德成,买国庆,薛大勇,等中华虎风蝶栖息地、生物 学和保护现 状【 J 】 生物多样性, 1 9 9 8 , 6 ( 2 ) : 1 0 5 - 1 】 5 【 2 】周尧中国蝴蝶志【 M】 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9 9 ,1 8 8 - 1 9 0 - 3 】李传隆中国蝶类幼期小志中华虎凤蝶【 J 】 昆虫学 报, 1 9 7 8 , 2 l ( 2 ) : 1 6 1 1 6 3 【 4 】胡萃,洪健,叶恭银,等中华虎凤蝶【 M】 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9 2 , 1 - 7 0 【 5 】洪健,叶恭银,胡萃,等四种虎凤蝶翅面斑纹特征及鳞 片的超微结构 J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 9 9 8 , 2 4( S ) : 1 4 【 6 】洪健 ,叶恭银,等虎风蝶属 雄性外 生殖器超微 结构的 比较【 J 】 昆虫学报, 1 9 9 9 , 4 2 ( 4 ) : 3 8 1 - 3 8 5 【 7 】胡萃,叶恭,银洪健,等关于虎风蝶属诸种分类地位的 初步讨论【 c 】 昆虫区系分类, 2 0 0 0 , 3 3 【 8 】童雪松,潜祖琪中华虎凤蝶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J 】 动 物学研究 1 9 9 2 , l 3 ( 1 ) : 4 9 】 许雪峰,孙希达,楼信权中华虎风蝶生物学特性的研 究【 J 】 宁德师专学报, 1 9 9 8 , 1 0 ( 3 ) : 1 7 9 - 1 8 0 【 l 0 】吴琦 牛首 山的中华虎风蝶【 J 大 自然, 1 9 8 6 , 2 : 3 3 3 8 1 l 】姚洪渭,叶恭银,胡萃,等温度对中华虎凤蝶幼虫生 存 与生 长发育 的影 响 【 J 】 昆虫知 识,1 9 9 9 ,3 6 ( 4 ) : 1 9 9 2 0 2 【 1 2 】姚洪渭,叶恭银,胡苹,等中华虎凤蝶杭州与南京种 群间主要生物学特征的比较 J 】 I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 9 9 9 , 2 5 ( 3 ) : 3 1 1 - 3 l 4 1 3 】吴晶,居峰,万志洲,等紫金山中华虎凤蝶生态环境 及起源探讨【 J 林业科技开发, 2 0 0 7 , 2 l ( 6 ) : 5 3 - 5 6 【 1 4 】姚肖永,邢连喜,松村行荣,等虎风蝶取食不同寄主 植物试验研究 J 】 西北大学学报, 2 0 0 8 , 3 8 ( 3 ) : 4 3 9 - 4 4 2 1 5 】胡萃,叶恭银,吴晓 晶,等珍稀濒危 昆虫 中华虎 风 蝶的半纯 饲料 J 】 浙江农业 大学 学报,1 9 9 2 ,1 8 ( 2 ) : l 一 6 1 6 】C a s e y T MA c t i v i t y p a t t e r n s ,b o d y t e mp e r a t u r e a n d t h e r ma l e c o l o g y i n t wo d e s e r t c a t e r p i l l a r i s( L e p i d o p t e r a : S p h i n g i d a e ) J E c o l o g y , 1 9 7 6 , 5 7 : 4 8 5 - 4 9 7 【 1 7 】S e a t h I R S e n s o r y e d b a c k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o f mo u t h p a r t mo v e me n t s i n t h e d e s e rt I o c u s L S c h s t o c e r a g r e g a r i a J P h y s i o i En t o mo l ,1 9 7 7 , 2 : l 4 7 - 1 5 6 【 l 8 】李云寿,胡萃茶尺蠖幼虫在茶叶和人工饲料上的取食 行为【 J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 9 9 0 , 5 ( 2 ) : 8 9 - 9 6 1 9 】胡萃,叶恭银,袁德成中华虎凤蝶幼虫的取食行为【 J 浙江农业 大学学报, 1 9 9 7 , 2 3 ( 3 ) : 2 2 9 - 2 3 3 【 2 0 】裴元慧,孔锋,韩国华,等昆虫取食行为研究进展【 J 】 山东林业科技, 2 0 0 Z 6 : 9 7 1 0 1 【 2 l 】方剑锋,于飞,吴建波植食性昆虫取食行为的影响因素 及植物源拒食剂的分类 J】 广东农业科学,2 0 0 6( 1 0 ) : 5 2 - 5 5 【 2 2 】钦俊德植食性昆虫的食性和营养【 J 】 昆虫学报,1 9 6 2 , l 1 ( 0 2 ) : 1 6 9 - l 8 5 f 2 3 】Ma t t h i a s S i mo n , Mo n i k a H i l k e n Do e s R u s t I n f e c t i o n o f Wi l l o w Affe c t F e e d i n g a n d Ov i p o s i t i o n Be h a v i o r o f Wi l l o w L e a f B e e t l e s J J o u r n a l o f I n s e c t B e h a v i o r , 2 0 0 5 , 1 8 f 1 ) :1 1 5 - 1 2 9 , 1 0 4 江 西 植 保 2 0 1 0年第 3期 2 4 】 J e a n p h i l i p p e D a v i d , A n d r e F e r r a n , J a c q u e s Ga mb i e r , e t a i T a s t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d e t r i t i v o r o u s mo s q u i t o l a r v a e t o d e c o mp o s e d l e a f l i t t e r J J o u r n a l o f C h e mi c a l E c o l o g y , 2 0 0 2 , 2 8( 5 ) : 9 8 3 - 9 9 5 【 2 5 】Gl i n w o o d R ,P e t t e r s s o n J C h ang e i n r e s p o n s e o f Rh o p a i o s i p h a m P a d i s p r i n g mi g r a n t s t o t h e r e p e l l e n t w i n t e r h o s t c o mp o n e t me t h y l s a l i c h l a t e 【 J 】 E n t E x p Ap p l , 2 0 0 0 , ( 9 4 ) : 3 2 5 - 3 3 0 【 2 6 郭万林中华虎凤蝶危在旦夕【 J 】 大 自然, 1 9 9 3 , o 3 : 2 1 【 2 7 】杨淑贞破解中华虎- -t年疑案【 J 】 人与生物圈, 2 0 0 6 6 : 5 8 - 6 3 2 8 】盛中成,杨淑贞,徐 良,等天 目山重现“ 国宝” 中华虎 凤蝶【 J 】 浙江林业, 2 0 0 7 , 5 : 3 4 、 【 2 9 】杜悦中华虎风蝶何日君再现 J 】 浙江林业,2 0 0 4 , l l : 3 8 3 9 【 3 0 】汪永俊,孙 巧云中华虎风蝶的饲养技术及其保护 园的 建立【 J 】 江苏林业科技, 1 9 9 8 , 2 5 ( 3 ) : 3 9 - 4 3 Ov e r v i e w o n t h e Re s e a r c h o f L u e h d o rfia c h i n e n s i s L e e c h WANG W e n - mi n, ZOU Zhi - we n , J I A Fe n g - ha i , CHEN Zh i - pi ng , XI A Bi n ( C o l l e g e o f L i S c i e n c e s a n d f o o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 Na n c h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 Na n c h a n g 3 3 0 0 3 1 )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s u mma r i z e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f L u e h d o r fia c h i n e n s &L e e c h , i n c l u d i n g S y s t e m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