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郑培民》观后感.doc_第1页
电影《郑培民》观后感.doc_第2页
电影《郑培民》观后感.doc_第3页
电影《郑培民》观后感.doc_第4页
电影《郑培民》观后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影郑培民观后感 关于郑培民的有关报道我听过,关于郑培民的文章我也看过,关于郑培民的典型事例我也学过。但是,当我观看郑培民电影后,我再次受到教育、再次被感动,深深地被郑培民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被郑培民的精神境界所感召。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我提笔谈感受。 这部电影非常朴实,朴实的人、朴实的事、朴实的方式。通过湘西火禾公路的修建,记叙了郑培民生前在平凡工作生活中的不平凡,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崇高追求,塑造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弘扬主旋律的影片。正是这种朴实,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之所以一次次被感动、被震撼,是因为那一幕幕真实的“”和“细节”。这些故事和细节,像涓涓山泉,荡涤着自己心灵深处的污泥浊水;像熊熊火焰,燃烧着自己灵魂深处的污垢杂念;像春风扑面而来,使人清新爽快又温暖,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让我们再看看这些故事和细节: 一是杀猪。时任州委书记的郑培民前往湘西自治州那个最偏远山区的火龙坪村考察,当他跋山涉水不辞劳苦地来到大山深处一农户家时,一位老大爷正在杀种猪,为的是招待郑培民。看到这个画面,我被深深震撼了,是喜?是忧?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喜”的是老百姓对党的爱戴,他们看到党的干部来到深山看望他们,表现出激动的,真诚的欢迎。因为那里太贫穷,他们没有什么像样的好东西来招待郑培民这么大的官,唯一拥有的就是为了生计的种猪,即使他们盼这猪仔盼了好久好久。“忧”的是这些贫困山区的百姓何时才能脱贫,山里的孩子何时才能像深圳的孩子一样的学习。因此,我们每个党员干部不仅要始终牢记使命,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而且要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郑培民是争先发展的典范。 二是唠家常。那天夜里,郑培民与村民张老爹躺在一张床上唠家常。张老爹说,解放前夕,他参军去打国民党时对家里人说,等他回来了这日子就好过了,可他回来了还是穷;他儿子去参军,就说等儿子回来日子就好过了,可儿子回来了仍然穷;最后对九岁的孙子说,等他长大了,日子就好过了,可孙子根本就不相信了。郑培民听后心情沉重,连夜召开党员会,提出要致富,先修路。结果,这条路历经磨难,整整修了十年!在此,我看到了一个心系群众,为民谋利;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郑培民的所作所为对那些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人,是无情的讽刺和批判,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郑培民是艰苦奋斗的典范。 三是修路。修路是该片的主线,用了浓墨重笔来叙述。县委书记陈方平迫于压力,为了修建县城中心广场,将修公路的资金挪用,公路停工了。此时的郑培民已上任省委副书记,他闻讯赶来,非常生气,建议省委撤消陈方平县委书记的职务。这时,一些村民赶来求情,对郑培民说:陈方平上任以来,不贪不占,不搞腐化,不去“洗澡”算是个好干部,求组织给他改正的机会。郑培民深情地告戒陈方平:方平啊,你是他们养大的,是他们把你送上领导岗位,他们给了你手中的权力。可是你为了自己的政绩和乌纱帽,大笔一挥,就把修路工程给停了,你为官为民,于心何忍。陈方平哭了,我也为之落泪。我为百姓的淳朴善良落泪,为县委书记的懊丧悔恨落泪,更为郑培民大公无私、爱憎分明的立场落泪。 身为国家高级干部的郑培民,手拄拐杖,脚踩泥泞山路到施工现场的画面深深感动了我:要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工作。郑培民生前没有赶上火禾公路的通车典礼,为了这条路,他奔波了那么久,费了那么多心血,他没有能在这条公路上走一步,山里的乡亲们自发给这条路另起了一个名字:培民公路。当公路开通后,欢庆的锣鼓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望,他们终于可以为结束行路难的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陈方平本想用慷慨激昂的发言为庆祝活动添彩,但他得知郑书记永远离开的消息,在话筒前双手掩面,泣不成声这一画面,在我的心中定格为永恒。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的同事、周围的观众也在纷纷擦眼泪。此时的电影院里显得无比寂静,只有隐隐约约的抽泣声。郑培民是践行“三个代表”的典范。 四是敬农。在县委会议上,有的干部嘲笑农民思想保守、不够开放,郑培民缓缓地说:在座的往上数三代,不是农民的举手!在场的没有一个把手举起来,郑培民继续说:都是农民的子孙,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说农民的不是!在此,我深深地被他为民爱民的言行打动。这段话,将永远印在我的脑海中。是啊,我们吃的农民种的粮食,穿的打工者做的衣服,我们城市人有什么理由嘲笑农民呢?嘲笑农民,就是嘲笑自己的祖先,就是嘲笑自己,因为我们人类是从农业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我们第三步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 五是帮助小娟。郑培民调任省城前夕,收到一封劳改犯的求助信,叙说自己是在押的犯人,妻子离家出走,女儿小娟无人照顾。郑培民看完信就到小娟家,帮助她安排好生活。影片用了三个细节来表现郑培民帮助小娟:第一次是帮助小娟落实好生活;第二次是到学校看望小娟,并且令我难忘的一个画面是郑培民首先送给小娟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并说:有事给我打电话。请大家想想,多少人可以得到省委副书记家的电话呢?然后送给小娟一支笔;第三次小娟出现时,已经是亭亭玉立的少女了,郑培民说:等你考上后,我来为你送行。遗憾的是小娟没有等到这一天。一个省委副书记在百忙中能这样与群众心连心,平凡中显示真情,细节中体现伟大!让人无法不为之感动。郑培民无愧于人民的公仆。对比有些领导,级别不高,但一出去就警车开道、前呼后拥,真是“威风八面”。 六是关于“父母官”。郑培民对医院的医生说:以后请别说“亲自”。是呀,现实中动辄某某领导“亲自”下基层、“亲自”搞调研、“亲自”看望下岗职工等等,难道必须使用“亲自”二字吗?有时我想,难道领导干部吃饭也要“亲自”吗?工作也要“亲自”吗?“亲自”二字当然可以使用,但常常是多余的,从语法的角度来说,是不够规范的。直接说某某领导干部带头做什么什么即可,加上“亲自”二字,只能是画蛇添足。由此我想到,毛主席把党和群众比喻为“种子”和“土地”,是“种子”和“土地”的关系;我们都去过莲花山,也都看到了那篆刻在小平塑像后边墙上小平同志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把祖国、人民和自己的关系定位为母子关系;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却成为人民的“父母官”。也许这种称呼也非领导之意,或者是报道者用的词,但是大家想想:这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呢?党章告诉我们: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公仆”而非“父母官”也。 七是拒礼。县委书记陈方平为了感谢对自己的培养提拔,给郑培民送礼,并说:这是我的钱,是我的工资。面对礼金郑培民严词拒绝:我只是推荐了你,你的权力是老百姓给你的。你要为党为老百姓做事,不是为了我自己!此话掷地有声,此心天地可鉴,其为政清廉、不谋私利、两袖清风的高尚品质让人敬佩,高山仰之。郑培民是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的楷模。 看着眼前这一个个的“故事”、一个个“细节”,所有的人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