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演变与经济变迁(1949—1998)——以江西为例.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演变与经济变迁(1949—1998)——以江西为例.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演变与经济变迁(1949—1998)——以江西为例.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演变与经济变迁(1949—1998)——以江西为例.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演变与经济变迁(1949—1998)——以江西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演变与经济变迁(1949—1998)——以江西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c t 5 切 c el 9 49 w h en the p eo p l e ,sr e p u 比c of c b j 刀 a es l a b li s b ed, our cou n t ry , 5 e c o n o m y b ase x pen e n ce d th e e a rt b 一 sh a king changew h j chw a s takenpi 欲 during a l on g d e v c lon in g p r o c . 55. 了 七 . r e fo ryn ofecon olnics ys t em be . 口 e the m o t 油卯比 姐 t fo rce for eco n o n u c d e v el o p m e ntan d led toa 义 对 esofv l d ss itu d esineco no面c area . 了 七 。 sy st 恤 ofcr 目it 加 n d m ana g e m e ntis ad汕portan t p artofth e 丘 圈 d 幼 als y s t e mas well asth e fi 五 ad d als ys t e mis th e s ame ofth e o c o n o n ” c s ys t e ln. 几e s ys te mo f cr edit 加. dm ana g e ment w i n t ness ed fou r di ff e r e n t forms w 苗 ch w ere the u nifi ed lncom e 阳 dexpen di tu re ,r e s pod s ib le for b al an叽 a ct ua lc r e d i tanddepos i 阳 d m 姗 g e 田 e n t in乃 ro pod i on d u 力 刀 gth e p r o c 亡 路of , 1 口 “ 妞 u de . e , e ry fo n n恤 d 如卯r 协 。 t l n fl u e n c 吧 one c 0 n 0 n li c d e v e 1 o p m ent and vi d ss i tu d e . inthc p as t , th ere 毗 5 o m e rese a rc h o n the s ys te mof口 ed i t fu n d n . 叮 a gem e n t . h o w e v er, 加 th e one h and , th ere arc fe wre gi o n aire sc ar c h on th e s yste mo f cr edl t 加 n d m ana ge m ent;皿th e o th erb a n d , m c t g e 。 “ a l rese a rc b onthe s ys te lnofcr ed i t 加 。 d m 姗 g em.t 丘 犯 u s e d onth e s ta tepoli d esin面s arca . so th er e are 加代 s e ar c b c 。 功 b 加 in g th e s ys t eln ofcred it 加 n d m 山 坦 g e m ent and re gi o n a l 以 为 n o n u c v 诚ss i tu de. b as edont h l s , m y article w ilia 如 tor e v e aith e re l ationbe twec n th e s ys t em ofcr ed 1 t 加 n d m an agemen t an d re gi o nal 助 no 而c vi ci ss it u d e t br o u ghfo c u s in g onthc s tu dyof d 让 fe r e n l fo u r fomoft h es y s te mo f cr e d 1 t fun dm ana g e me n t 加m 1 9 4 9 一 1 998in j i 助 gxi p ro v in ce and p u tt in gi t ,s i n fl u e nce in to the c o n c r e t e hi s to ri cal sce ne and e 川 a 电 加 gth e o bs ery丽on on it , s fij d ct in n hi s t o ri ca l p rt 巴 治. inm y op面on , th e ev o lution ofcr edl t 加 n d m a n a g c m cnt s ys l e minj l ad gxi p r o v 吟 isa rcsul t ofth e 以 刀 n 。 皿 u c s y s t e mre form . 户 口 dasl o n gasitw as put in top ra ct i ce , itintu ru b rou ght con t in u o us 刃 n c 丁 e asem ent of 以 为 . 0 面c目 旧 s s of ji an gxi p r o v in ceand be ca m e an 加因 比 知 t 白 ci o r ofth e ind u striats u u ct ur e ,s fo d g . 比 恤 vici ssitu ds. 1 七 e e volution of 。 曰 itfo n dm 叨自 罗 m ent sy s te m inji an脚 竹 。 v in ce 比 fl ect llot 。 川 yit 落。 叭 . t r 山 ” fo rmin ghisto ri 司 p n 洲 艾 场 ss but ai so th ev cin of 阮 五 咖 幼 日 s y s t e m r e fo n 刀江 七 拍u gh i t , s evo in t i on , we can s 比 th e1 0 n g . t c nn v 滋ss i to山 o f o c o d o ml c s y s 坛 口即d e c o . o m ic血ve1o p me n t inj 宜 angxi p r o v 加 沈d u n 口 9 咖 p ast 5 0 y e ar. 旋yw o 川: t 七 eevo l u t i o nof cr e d i t 加 n dm a n a g e rn e n t s ys t em; e con o 面因 v i d ss j tu ds; e c o n o o u c gro 55 ; ind u s tria l s tru引 泊 r 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 他 人已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的 研究 成 果 , 也 不 包 含 为 获 得 鱼鱼夕乞 或 其 他 教 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己 在论文中 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汤 叶 叛 字 日 期 : , 即 2 年 ; 月 喻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 位论文 作者完全了 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 、 使用学 位论文的 规定, 有权 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 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 阅 。 本 人 授 权南昌大含可以 将 学 位 论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索, 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 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 衬手 生 签 字 日 期 护。 。 ) 年孟月廿 咨 日 导 师 签 名 、手 写 ):多 , 毛 琴 签 字 日 期 : 拼 曰年姜 月 括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 话 : , , 即 ” 亏 咨 对以 邮编: 第 1 章 引言 第 1 章 引言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金融是一国 经济的核心,金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正越来越扮 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新中国的金融制度确立于建国 之初,从我国 计划经济体 制的建立到向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改革历史过程中,金融体制经历了两次重大 的 变革。 第一次是在 50 年 代,确立了 计划经济导向 的金融体制。第二次是 70 年代末、 8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的今天, 即金融体 制由计 划经济型向 市 场经济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在两次大的变革期间也经历过多次小的 变革, 也正 是这些无数次小的 变革演绎并促成了我国金融体制由 计划导向型到 市场导向型的质的跨越。 在说明问题意识是如何提出之前需要解释清楚四个范畴,即什么是金融, 什么是金融体制,什么是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何谓经济变迁及本文所论经济变 迁所包含的内容是 什么, 这对理解问题意识的提出 很有帮 助。首先我们来阐释 “ 金融”的概念。金融从字面可解释为资金的融通,这是人们通常对金融的习 惯性理解。 但对其 完整的理解是 “ 金融是货币 流通和信用活动相互依存、 相互 作用的一个有机整 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是以 银行信用为枢纽的 货币流 通, 在市场体系中 开展的 各种金融交易活动的总称。 ”日 现代意义上的金融核心 功能或作用是融通资金,并进行高效配置资源,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现储蓄向投 资的 转化 图 . 第二 个 概念 是 “ 金融 体制 ” 。 它 是 指“ 在 金 融 交 易活 动中实 施一 定 制度规则所形成的 方式或组织体系。 ”习 金融体制的内 容非常丰富, 包括金融机 构体制、金融各项业务运行体制、金融监管和调控体制。其中信贷资金管理体 制既是金融业务运行体制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金融监管和调控体制的组成 部分。 第三个概念是“ 信贷资 金管 理体制” 。 这是本文最重 要的 概念,因 而有必 要进行重点阐述。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金融体制的 重要组 成部分,不同的 信贷 资金管理体制与不同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相适应。 信贷资 金是 银行用于发放 贷款并以 偿还为条件的资金,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国 家对信贷资 金收支活动实 行计划管理所采取的 指导原则、组织体系、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 它规 定着中央和地方、人民银行与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以及各银行内部上下级行 第 1 章 引言 之间在 信贷资金 管理上的职权范围和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它是 银行组织 和管 理资 金的基 本模式, 核心内 容包括信贷资金管理权限的划分和信 贷资金管理方 式的 选择。 第四 个概念是 “ 经济变 迁” 。一 切经济现象发生变化的 动态过程及其 结果 称为经 济变迁, 它包括生产力的变 化、生产关系的变化。 本文经济 变迁内 涵是指经济体制的 变迁、产业结 构及经济总量变迁,前者属生产关系的范 畴, 后者属生产力的范畴。 从 1 9 49 年 至今, 伴随着我国 经济体制 和金融 体制的 确立和 1 9 78 年以 后的 改革,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即 统收统支、差额包干、 实贷实存和比 例管理四种体制。 在这里对四种体制的内 容作一简略说明,详细 情况在第二章 重点 进行阐述。统收统支体制 确立 于 1 9 53 年,结 束于 1 9 78 年, 这种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各级人民银行存款全部上缴总行,由中国人民银 行统筹运用, 一切贷款按 季核批指标, 逐级分配下达, 下级银行只能按照下达 的指标掌握运用, 不准突 破,贷款项目 之间不准互用指标。 差额 包千体制实行 于1 9 79年至1 9 84年, 是一种过渡办法, 主要做法是人民 银行给存差行 叮 达一 个存差计划, 对借差行. 下达一 个借差计 划, 两个差额均为指令性计划, 由各行 包干,各行在完成存差任务或不突破借差计划的前提下,存款同贷款直接挂钩, 多存可以多贷,少存就只能少贷,扩大了基层银行在资金营运方面的自主权。 实贷实存体制从 1 9 85 年正式在各行实施,并一直持续到 1 994年。其办法是将 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的 信贷资金, 全部 纳入国 家综合信贷计划, 并把计 划与资 金分开。 人民 银行核定各专业银行的自 有资金 和其他各种信贷基金, 作为各行 的营运资金,自主经营、自求平衡,允许资金横向调剂,相互拆借,人民银行 不包各级专业银行的资金,其与专业银行的资 金往来,转为借贷关系。比 例管 理体制从1 9 94年开始实行至今。 内 容是 人民 银行主要运用间 接的、 经济的手 段, 控制货币 发行、基础货币、信贷规模以 及金融 机构的金融资产总量,以 保证货 币 信贷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金融机构的资产负 债之间必须保持一 定的比 例,以保证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同时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下对不同的金 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实施有区别的管理办法, 人民 银行主要通过市场来促使信贷 资金的合理配置,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市 场融通资金, 改善资产负 债结构。 0存差行是资金来源大于资金运用的银行等金融机构。 .借差行是资 金运用大于资金来渔的银行等金融机构。 第 1 章 引言 信贷资 金管理体制在新中国金融史上出 现上述四次重大的 变革,那么它究 竟与经济体制变革之间有着何种联系,以及对经济的具体影响如何,这是一个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需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人们对该 问题的专题研究少之又 少,从严格意义上讲还是一个空白。因为金融理论学者偏爱的是对金融体制的 总体研究,对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研究只是金融体制研究的极小部分,而且是 一种纯制度上的孤立的理论研究,往往与经济的具体联系相分离。本文正是要 以此为突破口 ,剥掉金融体制总体研究的笼统外衣,深入具体地研究信贷资金 管理体制与 经济内 在的联系,使 人们从历史的过程中深刻把握这一体制的意义 与作用。 2学术史回顾 2 . 1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研究现状 到目 前为 止, 还没有以 信贷资 金管理体制演变与经济 变迁问 题为 研究对象 的学术著作和论文。但以 信贷资 金管理体制为内 容的研究还是非常丰富的,这 种研究几乎都散见于各种有关金融体制研究的学术著作和论文之中,因此很有 必要对该问题的理论研究作全面的梳理,以寻求理论发展的脉络。这对本文主 旨的研究不是无关,反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中我们可探寻出信贷资金管理 体制是什么,为何 要变革及如何变革,这种研究存在的 缺陷是什么,我 们如何 将这种研究深入和发展下去。 这里所说的总体研究是指对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所进行的一种不分区域的研 究。从有关信贷资 金管理体制问 题研究文献的内容和深度分析, 这种研究是随 着经济体制改革的 不断深入而向 纵深发展的。改革开放前三十年, 与高 度集中 的 计划经济体 制相 适应, 我国 金融 领域一 直实 行统收统支的信 贷资金管理体 制, 它又称为 “ 统 存统 贷” 体制,尚明 在其主 编的 当 代中国的金融事业中指出, 在这种体制下银行所筹集的全部存款要 统一上收人民银行总 行,银行的 各项贷 款要按照人民 银行总行下 达的指标发放, 基层银行没有经营自 主权。 银行只要 有贷款指标, 即 使资金不足, 上 级行也要负 责供给闭 。 这一体制 在特定历史时期, 对维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运转、维护金融稳定 及促进经济增长发挥过重要作 用。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这种 “ 供给制”和吃 “ 大 第 1 章 引言 锅饭”式的体制弊端凸显出来。 在改革开 放初期,即七十年代末,对信贷资 金 管理体制存在的问 题及如何改革己开 始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但因当 时经济 休制尚处于转轨 起步阶段, 计划经济体制在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上的烙印 还很深, 这种研究无论是从内容的 广度, 还是从理论的 深度来说都显得非常粗浅。刘鸿 儒所著 社会主义货币 与 银行问 题 可以 说是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研究 银行问 题的金融著作,文中提到信贷资 金管理体制如何改革的问 题,认为统收 统支体制统得过死, 造成 银行不关心存款, 不注重资 金使用效果,因此应适当 给各地区和各银行一些管 理信贷资金的 主动权, 但这种放权仍须建立在集中统 一的 基础之上。作者还肯 定了农业信贷实行 “ 差额包干”的经验,这实际上指 出了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未来的改革方向。 1 9 7 9年, 金融系统开始实行差额包干体制,即人民银 行对资金来源大于资 金运用的 银行下达 “ 存差” 计划,反之则下达 “ 借差”计划,由 各行包干。吴 军在 中国现代货币银行学中认为, “ 差额”属指令性指标,各行必须完成, 存款与贷款挂钩,银行多吸收存款,可以多发放贷款,存款额减少,相应减少 贷款额s 。王志 则在其 十年金融改革学术观点概况中 认为, 这一 管理体制与 计划经济向 有计划的商品 经济过渡阶段相适应,比 原统收统 支体制有很大进步 囚 . 中国 人民 银行金融 体制改 革司所编的 开拓奋进 -中 国金融体制改革 也 认为该体制给了各级银行一些 自主权,调动了地方管好用好资金的积极性,在 一定程度上改 变了资金供给状况, 在筹 集和运用资金方面体现了宏 观上要求集 中统一,微观上要求搞活的精神,但未从根本上解决信贷资金 “ 供给制”和银 行吃“ 大锅饭” 的问 题切 。 在八十年代前期, 针对该体制存在的 弊端及其对金融 体制进一步改 革所形成的 瓶颈现状,人 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和研究体制存在的实 质性问 题. 侯涌泉、王喜义在 按照政企分开的方向 改革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 制中 指出人民 银行与专业 银行资 金未分 开、 银行实行大联行。 等是造成吃 “ 大 锅饭”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诸如划分资金、实贷实存、分开联行等改革的具体 内 容和基本原 则laj . 尽管 这些 研究取得了 一些进展, 但仅限 于人民 银行与专业银 行资 金及职能 分开的 层面上, 对银行自 身 资产负债经营管理却鲜有深入的研究。 从 1 9 85 年起, 在全国 金融系统普遍推行 “ 实贷实存” 体制. “ 实贷实存” 制主要是改变过去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资 金供给制,划给专业银行一定的营 运资金,将人民银行与专业银行资金划开, 两者之间成为借贷关系,同时联行 . 联行: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大联行:各专业银行与人民银行共用一个联行,资金未分开。 第 1 章 引言 清算系统分开,并实行存款准备金 制度0 。该体制与有计划的商品 经济体 制相适 应,其特点是信贷计划与信贷资金分开、存贷款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 划结合。 这次改革是银行改革具有决定意义的突破。 体制实施后,调动了 各专 业银行信贷资 金自 求平稳的积极性,改 变了中央银行包揽专业银 行资金供应的 局面。但在实 施的最初几年, 体制的一些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关于体制的缺 陷和改 进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又多了 起来。 高日 升 在 金融 宏观 控制与微观搞活 中认为现行体制以 “ 条条”管理为主,信贷指标通过各专业银行纵 向分配,不 能满足横向的商品流动需要,整个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周转较前缓慢,同时差 额控制办法因 存贷挂钩而使派生存款增加,因而潜伏着信贷失控 和通货膨胀的 危险. . 有些研究还提出银 行年度信贷计划确定 后, 专业银 行存贷差额仍由 人民 银 行解决, 专业银行系统内 相互占 用联行汇差。 , “ 大锅饭” 未完全打破 刀 ;中 共 北京市 委研究室所编的 金融 体制改革理 论与实践 进一步分 析专业银行 “ 包” 企业资金的问题,认为有部分资金滞留在效益差的企业中,导致信贷资金周转 速度下降 l0 . 随 着金融 体制改 革实 践 及改 革 理 论的 不断深 入, 1 9 87年 至1 9 89年, 信贷资金管理办法经历了一个人民银行总行从审批专业银行信贷平衡表到只核 批最高贷款限 额的 过程,并实行 “ 条条控制和块块调节相结合”的管理原则。 在期间的1 9 88 年,因放 松对贷款的 控制,曾 一度出 现通货膨胀现象。 针对这种 情况,这一时期有不少关于如何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如何有效控制信贷规模等 内容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如 不断开拓创新、完善信贷资金管理 体制一文中 就认为需要完善和强化中央银行拥有的宏观调控手段,如运用存款准备金和对 专业银行的贷款来有效调控信贷总规模和基础货币 投放量ll1。 刘鸿儒在 金融 调控论中 认为经济增长不能仅仅靠信贷的投入,如果信贷大量增加, 对未来 通货膨胀是危险的,而需要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作用调节经济运行, 才能 使经济循 环顺畅 起来112。 1 9 92年至 1 9 93年是中国 经济市场化进程发展较快 时期,由于金融调控还基 本上是以 指令性计划为主,即实行贷款规模控制,信 贷资金的分配也以计划为主,各种存贷利率基本是计划利率,导致资金的计划 . 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是 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 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 构按规定向中 央银行缴纳的 存款推备金占 其存款总额的比 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 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世界上关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 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 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 政策工具,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 中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并且具有强制性。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 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t。 .联行汇差:银行系统内上下级之间的资金收付扎差倾。 第 1 章 引言 性与 商品按市 场原则的流动 性产生矛盾, 全国范围内出现了 乱拆借、乱 集资 等 现象, 银行信贷规 模失控, 过多的资金流入市 场,助长了 房地产、开发区 和股 票 “ 三热” 现象。 刘南园主 编的 当代中国 金融计划资金管理概论 认为, 专 业银行大规模通过同 业拆借 “ 绕规模放款” 及1 9 93年上半年专业银行贷 款规模 实现不了, 表明 贷款规 模控制的 有效性出了问 题。要控制货币 供应量, 关键是 要控制基础货币, 只有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有严格的比例要求, 才能 使专业 银行的贷款限 额成为金融 宏观调控的最后防线。因此实行资产负债比 例管理和 风险管理的 信贷资 金管理办法, 逐渐淡化贷款规模管 理是信 贷资金管理体制改 革的 一 条 现 实 可 行 之 路 阴. 随 着我国计 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的转轨,1 9 94 年 对金融 体制进行重大改 革, 改革重点是将人民 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 与此相适应, 对信贷资金管理体 制也进行了改革,实行资产负债 “ 比例管理” , 其内容是 “ 总量控制,比例管理, 分类指导,市 场融通” , 其中对国有商业银行实 行贷款限额 控制下的资产 负债比 例管理,对其他商业银行实行以 资产负债比 例为基础的 贷款规模管理, 非银行 金融机构除财务公司和农村信用社外全部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产负债管 理是国际商 业银行通行的经营管理方式,是以 “ 比 例管理”为 核心的自 控体系。 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 研究。 赵文杰在 中国货币 传导机制中 认为贷款限额控 制下的资产负债比 例管理与国 际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不同。国际通行的 资产负 债管理是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而在我国实行的这种体制存在诸多矛盾, 贷款限额与资产负债管理在其性质、管理主体、管理 目 标及运行方式上都不尽 相同,如强行将二者放在一起,并同时发挥作用,必然会引起一定的磨擦和不 协调lj 。张友直在所著 商业银行信贷与结算中还进一步提出完善现行体制 的建议,认为需要逐步增加商业银行自 有资本金,以 符合 巴 塞尔 协议的要 求, 并努力创造内 部环境与外部条件, 逐渐过渡到以 资产负 债比 例管理为 基本 内 容的自 律性管理。不仅如此,还要实 施商业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尽可能 降 低 不良 贷款 在 信 贷 总 额 中 的 比 例, 不断 提 高 信贷 资 产 质 量 tl6。 有些 文 章 从 资 产负债管理单一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在我国实行资产负债管理需要解决好 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对 称的问 题。1 998年,中 央银行对国 有商业银行取消了 长 达n年的 贷款规模控制, 即实 行 “ 计划指导,自 求平衡,比 例管理, 间接调控” 的管理体制。 这是现行体制的一种改进。 体制的 特点,一是外部计划包括国家 和人民银行的计划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指导性计划,对国有商业银行不是硬约 第 1 章 引言 束,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计划成为其发展的根本性手段,可实现外部约束向自 我约束的转变;二是实现外部软约束向内 部硬约束转变。 吴建光 与杨子 健合写 的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银 行管 理方式调整 , 是一篇有关该体制实施、 国有商 业银行内部管理方式转变及其对经济金融发展影响的具有代表性的 研究 短文l.1.文章分析认为,这一体制的实 施标志 着我国金融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 改革又迈出了重要步伐,为国 有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创造了 条件, 对国 有银行的 商业化改革将产生重大影响。 但由 于受利率未实行市场化的制度约束, 这种资产负债管理还只是初级形式, 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 债管理。国有 银行要有效地推行资产负债 管理,必须 加强内 部计划管理, 不断增加资金来 源, 有效降低不良资产。 i j j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与区城经济变迁关系研究现状 信贷资金管 理体制一经制定, 除个别省、市、自 治区及 特区 在特定时 期外, 在省一 级区域层面上的实施, 无论是其实施的内容,还是推行的时间 都具有高 度的一 致性。因而从宏观上讲, 在统一 的政治 和经济体制下,信贷资金管理体 制对各地区的经济影响大体相同,更多地显现出体制对经济影响的共性。也正 因为如 此,众多学者才更热衷于对体制的 总体研究。因此五十多 年来,以区域 性信贷资 金管 理体制问 题为研究对象的 文献也就非常少。以江西省为 例, 有关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在该省实施的情况,仅能在地方金融志、档案史料中了解到, 如 江西省金融志 、 江西 40 年 金融卷 、 江西金融三十五年史料等等。在 这些文献中,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只是简单的体制演变罗列,很少触及与经济关 系的深入研究。此外还有少量发表于报刊杂志上的相关文章,这些文章尽管内 容比 较具体, 但仅仅是金融工作的一种总结, 谈不上是一种真正的 学术研究。 事实上,由于 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各地区实施 的具体政策不 尽相同,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管理水平也存 在差别, 这种体制在具 体实施过程中, 采取的方法及效能的发挥上有一定区别。开展对信贷资 金管理 体制问 题的区 域性研究,能 够避免总体研究比 较笼统的 缺陷,使人们更容易在 具体的区域中去理 解和把握该体制演变的脉络和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总体性和区域性研究现状的分析, 我们可以 看 出,区域性的体制研究非常缺乏,而以前的总体性研究基本上是在对信贷资金 第 1 章 引言 管理体 制的研究层面上展开,就 制度谈制度, 其理论性很强, 但基本上没有把 信贷资 金管理体制和区 域社会经 济演变状况结合起来考察。因而,尽管关于信 贷资 金管理体制的 研究著 作颇丰, 但是对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演变与经济变迁的 关系揭示还远远不够, 从而对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实 施的具体实效也无法真实把 握。 鉴于以 上情况, 本文拟以1 949 一1 9 98 年为时间段,以 江西省自 建国以 来不 同时 期的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为研究 对象, 将体制对社会经济 的影响还原为具体的历史场景,放大观察体制发挥作用的历史过程,藉此定性 揭示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与区域经济变迁的关系。同时 研究体制与 经济总量与产 业结构的 关系,从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的量上来考察信贷资 金管理体制与区域 经济变迁的关系程度。并通过这种区域性的研究,寻求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对经 济影响的共性,忽略江西省在体制实施过程中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从而为以 后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安排提供一些历史参考和借鉴作用。 3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3 , 1论文结构 本论 文的时间 段开 始于 1 9 49 年, 这主要是因为 新中国 的金融制度确立于该 年. 尽管统收 统支信贷资金 管理体制确立于 1 9 53年, 但它从1 9 49年至1 9 53年 有一 个从无到 有的发 展过程, 将时 间延伸于 1 9 49年, 更能 完整地阐述 “ 统收统 支” 体制产生的 历史 背景。 而将时 间截止于1 9 98年, 是因 为这一 年我国取消了 长 达 n年的 贷款规模控制, 它是金融体制市场化改 革的 重要步 骤,为商业 银行 资 产负 债比 例管理的实 施创造了良 好的条件。从 1 9 49至1 9 98年,整整50年, 涵盖了自 建国以 来的四次重大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变革, 四种体制与四 个特 定的 经济体制时 期相联,即 统收统支体制与1 9 78年以 前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时 期 相联 ( 1 94于 一 1 9 78年) : 差额包干体制与计划经济向 有计划的商品 经济过渡时 期相联 ( 1 9 79一1 9 8 4 ) ;实货实存体制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相联 ( 1 9 85一 19 9 3 ) ;比 例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时期相联 ( 1 9 94一1 9 98 年) 。 通过对这四 个不 同 历史时期的信贷资金管理 体制与 经济关系的 研究,一幅完 整的 信贷资金管理 体制演变与经济变迁关系的历史脉络可清晰地展现出来。 第 1 章 引言 全文共分五章, 第二章至第四 章有本章小结。 第一章是引言部分, 主要对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及其研究作一介绍和回顾, 并说明 论文的结构、主要研究方 法:第二章围绕江西省信贷资金管理体 制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该体制与经济 体制变 迁的关系; 第三章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体制实施效果 进行阐述, 包括对存 贷款增长、金融经济环境的影响及对经济总量的 促进作用,并通过对贷款总量 与经济总量的回归及相关性分析,寻求体制演变与经济总量的变化关系.第四 章是通过对各个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下金融对三次产业信贷投放总量及结构的分 析, 在体制与江西省产业结构之间 建立一种联系, 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体制对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历史作用、体制对农村经济发展及城乡差别的影响、 体制对 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第五章是通过上述研究,对全文作主旨总结。 3 . 2研究方法 本文主 要从经济史的角度入手, 并辅之以 社会史的视角, 结合己 有研究成 果,拟解决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江西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及其演 变,包括体制演变的社会背景、过程及内容,从中揭示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演变 与经济体制变迁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是从经济史和社会史两个点同时切入,定 性和定量研究该体制对江西省经济总量的影响。分三个层次:一是体制对存款 和贷款的影响; 二是体制对金融经济环境的影响; 三是体制 对经济总量的 促进 作用,并从贷款角度定量分析体制与江西经济总量的关联 度,考察体制演变与 经济总量变迁的整体关系。第三个层面是以经济史为切入点,核算各个时期三 次 产业 信贷资金投放总量及投放结构,定量分析体制与江西省产业结构的 相互 关系;第四个层面是综合以上研究,揭示体制演变与经济变迁的关系。 由 于本文属经济史的 研究范畴, 故主要采用以 下几种 研究方法. 一是历史 学的理 论与方法。 这是历史学本位的 研究方法。 笔者在写作 过程中注重历史资 料的 搜集、辨证和运用, 并将历史学两个最基本的 时间 和空间概 念有机结合起 来。空间 在本文是指江西这一具体地域,时间则涵盖建国以来不同的经济体制 时 期。 李伯重先生在在其所著 理 论、方法、发 展趋势:中国经 济史 研究新 探 中 认为: “ 布罗代尔提出 的多节奏与多 层次的历史结 构观,是 年鉴 学派最重要的 理论贡献之一,也是 新社会史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这种史 观对于经济史 研究意义特别重大。 ”李伯重先生认为这种史观特别适宜长时段的经济史研 第 1 章 引言 究。 本文以 建国后的50年为时间 段, 来研究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演 变与 经济变 迁的 关系, 尽管在时间上 称不上长时 段,最多只能 算是中时段, 但是可借用这 种史观或者理论来 进行本 文的研究,以 揭示经济变迁及变迁背后的内 在因素。 李伯重先生在同本著作中 还指出作为 新近出 现的 “ 比较 研究方 法” , 能使经济史 研究从 “ 就事论事”的孤 立现象研究, 变成把研究对象置 于较大时空范围中进 行考察、 借以 探索 规律性的 研究lj7).因 此在论文中 ,笔者更多使 用的是比较研 究法。二是运用经济学 和社会学等方法。因本文涉及大量的 经济 和金融数据, 作为经济学方法之一的统计学运用得较多。 第 2章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演变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2 章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演变与经济体制改革 2 . 1统收统支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的金融产物 2 . 1 . 1统收统支体制的确立 要谈及统收 统支 ( 又称统存统 贷) 体制是如何建立的, 就必然要触及计划经 济体制这个历史背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建国之初, 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掌握了 全国的 经济 命脉。 为了 稳 定物价、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1 950年政务院颁布了 关于统一国家财政 经济工作的决 定 , “ 总的 精神是力争财政收支、 现金收付和物资 调度的 平衡( 简 称三平) ,尽可能 集中使用全国的 财力物力。 ”11.j改变了过 去长期只是政策统一 而经营分散的体制,形成了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国营 经济的产生和壮大,以及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1 953 一1 9 57年, 我国 开始实施第一 个五年计划, “ 关 于工业建设的 基本任 务 是: 集中主 要力量进行以苏 联帮 助中国 设计的 巧 6个建设 项目 为中 心,由限 额以 上的 6 94 个建设 项目 组成的 工业建设, 建立中国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 初步 基 础, 对重工业和轻工业进行技术改造“ ” tl, 吴 振坤在 中国 经济体制改 革通 论中认为,当时尽管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经济仍很落后,财力和物力 都非常有限,加上外国经济的封锁,在我们国家进行这么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必须集中 大部份的 财力和物力。为 此, 政务院于1 9 53年发 布了 关于粮食实行计 划收 购和计划供应的 命令。紧接着对棉花、 棉布、食油等生 活必需品也陆续实 行统购统销的办法。 后来发展到工业企业所需的生产资 料全由各主管部门 按计 划供应,并享受国 家调拨价,而其产品则由商业、物资 部门收购或调拨。国 家 通过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了财物资源。随着社会主 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个高度集中的以 指令性计 划为 主的计划经济体 制正式确立【划 . 为适应这种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江西省金融业建 立起统收统支的 信贷 资金管理体制。1 9 49 年江西省各地陆续解放,中国 人民银 行江西省分行在南昌 市正式成立, 接管了n个官僚资本金融机构。 到 1 9 49年末,全省先后建立 55 个人民银行机构。与此同时,江西省人民银行加快对私营行庄的管理和社会主 第2 章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演变与经济体制改革 义改 造。 解放前夕, “ 江西的民族金融资本有 私营银 行和钱庄 44 家, 集中在南 昌 市的有 37 家, 其余设 在九江、景德镇 等地。 ”川 新中国 建立后, 经过审查批 准复业的私营行庄有 9 家。1 9 51 对仅存的 4家行庄中的源源长银行、上海商业 储蓄银行先后改 组为 公私合营银行。 “ 一九五 二年十二月 全国 私营金融业实现全 行业公私合营, 江西的两 家合营银行也奉其总管理处指示撤消, 其业务由人民 银行接办. 至此, 江西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对私营行庄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 银行发展到县 县有行, 控制了 全省的金融 业务。 ”臼 ij 新中国 的江西 金融业正式建 立起来。 统收统支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在这个 过程中 逐步得到了确立, 但它一开 始并 不是以“ 统收统支”的名称出现在文件当中,并作为一种管理体制统一在全国 实施,而是为了 适应国 家计 划和银行业务的需 要,在编制银行业务收 支计划的 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推行的,与之后的几 种管理 体制有 着明显的不同, 这点可在 有关史 料中 得到反映: “ 1 950年, 国家从战争时 期转向 恢复生产与和平建设时期,为适应国家 计 划和银行业务工作的需要,保障银行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总行 1950 年召开的 全国计划放款会议 精神 和 1 9 51年总行制定的 中国 人民银 行业务 收支计划编制办法 ( 草案) ,江西省 人民 银行制订了 中国人民 银行江西省分 行业务 收支计划编制方法 ,并开始编 制了 1 9 51 年全年第一季度的业务 收支计 划。编制的方法是采取自上而下规定存汇任务,划定放款范围,再自下而上地 编制详细计划。计划的掌握:省分行以 各中 心支行的 季度 ( 分月) 计划为掌握 重点,中 心支行以 辖内所属支行的月 度计划为掌握重点。 ”圈 “ 1 952年,为 使信 贷资金管理体制适应国家大规 模的 有计划的经济 建设的 需要, 人民 银行总 行作出了 关于加强 计划工作的决定 ,并正式下 达了 业务收 支计划编制办法 ( 草案) 。江西省人民 银行结合本省的实际, 根据总 行决 定和下 达的 业务收支计划编 制办法,制定了 (l9 53 年中国人民 银行江西省分 行所属县 ( 市) 支行综 合信贷计划编 制办法 , 从 1 9 53 年第二季 度起试行。同时, 将全 省银行计划推下一层,逐步实行计划管理,县 ( 市) 支行和城市办事处为编制 计划的 单位。 各行除编制年 ( 分季) 计划外,还编制季度 ( 分月)计划,检查 计划执行情况以月 度计划为准,总结则以 季 度计 划为准. ” 圈 “ 到1 9 5 3 年, 全省 普遍建立了 信贷资金 计划管 理机构, 开展 计划资 金管理 工作, 按照编制计划的原则,由 编制业务收支计划改为编制综合信贷计划,实 第 2 章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演变与经济体制改革 行指标管理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的 轨道。 使一个较为 完整的信贷计划管理 体制一 一 统收统支 管理办法,得到了 初步的 确立。 ”圈 从以上不难看出,统收统支体制经历了从编制银行业务收支计划到编制信 贷计划的过程,它的最终确立主要是为适应一五计划时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尽管笔者难以考证 “ 统收统支”或 “ 统存统贷” 管理体 制最早是何时提出来的,但是可以推断的是该体制在最初并不称为 “ 统收统支” 体制,而是金融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该信贷资 金管理办法的一种称谓,因为 到 现在为 止,还尚未发现有任何资 料表明该体制从一开始就以 “ 统收统支” 管理 体制的 面目 在全国统一施行。在被访问 的一些老金融工作者中 。 , 他们同 样也没 有这样的事件记忆。而之后的 三种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在改革的 背景下,由中 央冠名在全国统一实施的,这在下面将会详细阐述。有关统收统支体制实施的 背景还可从下面的资料中得到同样的表明: “ 当时我国经济恢复的各项任务已 基本完成, 全国开始为进行大规模经济 建设做各项准备工作,要求全部信贷集中于国家银行,有计划地组织分配资金, 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1 9 52 年底,实现了对资本主义金融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在国家的领导之下,经营指定 的业务, 使全国 信贷活动纳入了由 国家统一管理的 轨道。到1 9 53年,全国各级 银行普遍建立信贷资金计划管理机构,各级银行开始编制年度综合信贷计划, 以 及季度的 信贷计划,以季度计划为主进行检查、 考核。 ”侧 在统收统支体制下,“ 各地银行一切存款全部上缴总行,由总行统筹使用, 地方无权 自行分配使用,一切贷款由总行按季核批指标,逐级分配下达,下级 行只能在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掌握使用,不准突破;贷款项 目之间不准流用,存 贷两条线由 总行统收统支。 ”圈该体制的实施 确实 对江西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起到 过积极的作用, “ 在国民 经济恢复时期和经济建设 初期在统一资金使用,支持工 农业生产和贯彻对私改 造, 壮大国营经济等方面, 起到了重要作用。 ” 网关于 信 贷资金管理体 制对上 述经济几方面的具体影响和作用将在第三章和第四 章详尽 阐述。 2 . 1 . 2统收 统支体制 的反复 变革 . 在访问的老金融工作者中,一位是江西省贵溪市农业银行原信货科长刘智伯同志,另一位是贵澳市人民 银行货币信贷统计科原科长李逢开同志,在此致以感谢。 第2章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演变与经济体制改革 1 9 79 年以前的 三十 年间, 江西省统收统支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随着国民经济 的发展和计划经济体 制内 部的 调整, 经历了 三次较大的 集中 和分散的变革. 第一次是1953年高 度集中的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建立与 1 9 56 年信 贷资 金 管理权限的 初步 下放。1 9 53 年在全国 初步建立 起来的统收统支体制是一 种高 度 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各省所实 施的统收统支体制是 全国统一的统收统支体制 的组成部分。该体制在新中国 建立初期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情况 的发展变化,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 “ 中央各部门 对各地区 和企业的实际 情况难于及时了 解, 有些 计划不能因 地 制宜 地安排,往往影响下面执行计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存款一律上交,地方 无权支 配,贷款指标全靠向 总行要,使 信贷计划与当 地工业生产计划和商品流 转计划脱节。 ” 141 针对这种情况,人民 银行总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