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乌桓民族关系探析.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乌桓民族关系探析.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乌桓民族关系探析.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乌桓民族关系探析.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乌桓民族关系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乌桓民族关系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乌桓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其自身的分散特性以及 没有形成独立政权,它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就显得极为复杂。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 析和探讨乌桓与中原、匈奴、鲜卑的关系。 乌桓与中原的关系主要侧重于四个方面:政治上,中原王朝对乌桓重在安抚, 其中包括设置护乌桓校尉和册封乌桓首领,乌桓也以和亲的方式与袁绍结成军事 同盟。此外,为了削弱乌桓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中原王朝极力分化瓦解乌桓与其 他民族的联盟关系。经济上,乌桓与中原通过互市互通有无,这对乌桓民族的生 产、生活和军事装备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军事上,尚未内附的乌桓部众与中原处 于敌对状态,战争不断;已内附的乌桓与中原以“和平”为主,但时有反叛事件。 正是基于乌桓与中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密切与深入,汉族不断外移,乌 桓三次大规模迁徙,最终同化于中原汉族大家庭之中。 随着乌桓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中原接触程度的加深,乌桓与匈奴的关系主要展 现出由最初的完全臣服匈奴到逐渐脱离匈奴转而归附中原的发展脉络。 乌桓因与鲜卑在生活习性的相近和势力的相当,双方时而在军事上结成联盟, 时而冲突不断。 乌桓与周边民族关系的转变,既有其内在根源,也有外在重要因素的改变。 一方面是乌桓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看,弱小民族在 形成之初都会以强大的民族政权为依托,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乌桓对 匈奴的依附更多的表现为军事上的被动臣服,而对中原王朝的归附则是生活所需, 是被中原先进的物质文化生活所吸引。另一方面,强大政权力量的转变也会影响 到乌桓民族关系的调整。弱小民族更易于依附强大的政权,对于逐渐衰弱的政权, 更多的是反叛和打击。对乌桓周边的政权来说,乌桓的归附既是他们强大的军事 力量的先锋,也是牵制对方的有力武器。因此,乌桓也往往成为他们拉拢的对象。 关键词关键词:乌桓;中原王朝;匈奴;鲜卑;民族关系 ii abstract wuhuan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inority of the northern region of ancient china. because of their own dispersed and no independent political power, its relations with surrounding nations has become so complex. in this paper, we will analysi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huan and the central plains, the huns, xianbei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political aspects, wuhuan formed amilitary alliance with yuanshaos power by marriage, in order to make wuhuan to serve the centraldominion, the centraldominion dynasty destroy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huan and other nationalities. in economic aspect, through wuhuan and the central plains exchanges, the social life of wuhuan was affected tremendously. inmilitary aspect, the war between wuhuan and the centraldominion never ceased. in ethnic aspect, the han nationalitys moving out and the wuhuans three large-scale inner movements made wuhuan and the han nationnality live together, finally wuhuanwas assimilated into the han nationality. with the wuhuan, 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epened degree of contaction with the central plains, the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huns and wuhuan mainly show from the first fully succumbed to the huns gradually breaking away from the huns and turn the submit to the authority of the central plains. xianbei and wuhuan show with similar life habits and considerable forces, both sides sometimes in the military alliance, and sometimes conflict. the changes of wuhuan and surrounding ethnic relations have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cause.it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self-development are. from the governing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relations in ancient china, the weaker nation in its initial stage always depend on a powerful government, in order t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wuhuan dependent on huns was simple passive military subdued, but on the central plains were the living requirements and attracted by the advanced material iii and cultural life of central plains. meanwhile, the change of a powerful force in regime would affect the adjustments of the ethnic relations. weak and small nations more vulnerable to a strong regime dependent, for the gradual weakening of the regime, are more rebellious and combat. on the surrounding wuhuans administration, the submition of not only a pioneer of powerful military but also a powerful weapon to hold the opponent side. therefore, wuhuan also become the their object of rope. key words: wuhuan; central plains dynasty; hun; xianbei; ethnic relations 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2009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烟台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 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 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 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2009年 月 日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6 版权声明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 同意,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 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 任。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 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众多民族的盛衰兴亡汇入到中国历史发 展的长河之中形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发展史。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仅 仅站在大汉民族的立场观看少数民族已不能解决日益突出的民族问题。因此,以 少数民族为中心,系统研究它们的变化和发展,探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就显得更为 迫切,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乌桓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权, 始终处于匈奴或中原王朝的压迫或庇佑下生存、发展以至灭亡,对北方少数民族 以及汉族历史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目前学术界已对乌桓作了很多研究,取 得了许多重要成果,马长寿先生的乌桓与鲜卑和林幹先生的东胡史两部 专著最具代表性。 乌桓与鲜卑对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乌桓的经济生活、社会 组织、各部的迁移和演变等论列甚祥,且多具创新,林幹先生称其为“研究乌桓 史的杰作” ,但因马先生去世较早,论著中缺少其后二十年的国内考古新发现。 东 胡史结合了文献和考古资料对乌桓的社会制度、起源、迁移融合和灭亡作了详 细论述。在国内汉文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乌桓的论文,为数也不少,仅以 1919 2005 年发表的研究乌桓的文章为限,就有 40 多篇。这些论文对乌桓的个别问题作 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如关于乌桓的起源问题,张博泉的乌桓的起源地与赤山 、 丁谦的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地理考证 、郑英德的东胡系诸部族与蒙古族源 和林幹的略论两汉时期乌桓人的最初驻牧地及其后的迁徙和分布等都提出了 个人观点,并做出了相应的论证;在乌桓社会制度方面,林幹的乌桓社会制度 初探和曾唯一的乌桓邑落社会性质探讨等对乌桓的社会制度做了详尽的论 述;林幹的两汉时期“护乌桓校尉”略考 、何天明的两汉王朝解决北方民族 事务的统治机构“护乌桓校尉” 及程尼娜的护乌桓校尉府探析等论文则对 护乌桓校尉的产生、职责作了阐释。另外,国外学者对乌桓问题也作了相关研究, 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日本学者船木胜马关于匈奴、乌桓、鲜卑的“大人” 和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内田吟风乌桓鲜卑的习俗对乌桓社会形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苏联人杜曼公 元 34 世纪胡人在中国境内的分布及其社会结构对乌桓的变迁做了研究。这些 研究成果,一方面为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上展开相关史实的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的借 鉴;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用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认真分析。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乌桓的一些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 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如乌桓的起源问题就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对 乌桓与周边民族关系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马长寿先生的乌桓与鲜卑 、 林幹先生的东胡史 、王钟翰先生的中国民族史和江应梁先生的中国民族 史等论著只是按事件先后顺序叙述了乌桓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但并未作进一步 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乌桓与匈奴、鲜卑的民族关系几乎是一片空白。 本人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民族 学及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全面分析,系统梳理和探 讨乌桓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以求在有关问题上能有新的突破,或填补某些方面 的空白。但因笔者理论水平和学识所限,文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 评指正。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第一章 乌桓概述 乌桓在历史上存在的四百多年与中原的两汉王朝几乎同步,见证了匈奴的兴 盛和衰弱,同时对鲜卑的强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章拟通过讨论乌桓与 周边民族的关系来探讨地缘相近而民族社会形态相近或互补的两个民族的民族关 系的发展规律,进而揭示各个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中的独特贡献。我们先 来了解一下乌桓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乌桓的名称及起源 乌桓亦作“乌丸” ,汉以前的文献多写为“乌桓” ,自魏晋以后的文献多写为 “乌丸” ,现世则多称之为“乌桓” 。 关于乌桓名称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一说东胡被灭之后,一部人退居乌桓山, 以山为号;1一说乌桓是以族名转为山名;2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乌桓是由部落酋长 之名转化而来。 3由于第一种说法来源于后汉书乌桓传和三国志魏书乌 丸传转引王沈魏书 “余类保乌桓(乌丸)山,因以为号焉” ,则为多数学者 所认可,然另两种说法亦可备一说。不管持哪种说法,乌桓这一支在东胡被匈奴 击破之前就已存在,东胡瓦解之后,乌桓便作为一支单独的部落继续向前发展。 有关乌桓起源地问题,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 后汉书乌桓传载: “乌桓 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 ”同传又载: 乌桓人死后,其家属“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 之,言以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 1 马长寿: 乌桓与鲜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王钟翰: 中国民族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 丁谦: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地理考证载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一集 2 林幹: 东胡史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黄烈: 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版 3 白鸟库吉: 东胡民族考认为乌桓乃蒙古语 ukhangan(意即聪明)的译音,为部落酋长,其后作为族称。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魂神归岱山也。 ”对这段史料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清末丁谦认为乌桓以山得名,乌桓山即赤山。丁谦在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考 证一文中说: “乌桓因山得名。乌桓者,乌兰之转音也。蒙古语红曰乌兰,故传 中又称赤山。考游牧记阿鲁科尔沁旗北至乌兰峰,与乌珠穆沁旗接界。又云 西北有乌辽山即乌丸山。知乌桓、乌辽、乌丸名虽小异,是即一山。 ”1 其次,马长寿先生在乌桓与鲜卑一书中认为, “乌桓名称的来源并不等于 乌桓族就是起源于乌桓山” ,即赤山并非乌桓山, “赤山虽不能确指为何地,要在 辽东西北千里以外。可知乌桓祖先是从辽东西北很远的地方来的。 ”又说后汉 书鲜卑传的渔阳赤山“当非西北数千里之赤山” ,二赤山之间的关系是“乌桓 自赤山迁出以后,辗转迁徙,迁到老哈河流域以后,为了回溯其部落的起源地赤 山,故于老哈河南岸别立一赤山以为纪念。 ”马长寿根据辽史地理志和曹廷 杰东三省舆地图说考证出“乌桓本据在今西拉木伦河的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 地区” 。2 第三,林幹先生在东胡史一书中认为, “东胡原先活动的地区本在今内蒙 古东部老哈河上游东南至辽宁大小凌河流域” ,被匈奴击破之后, “乌桓一支便就 近逃至老哈河以北的西拉木伦河流域” ,又“转向西北(西拉木伦河西北)今阿鲁 科尔沁旗西北” 。林幹根据王沈魏书中“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如中国人死 者魂神归岱山也”得出“乌桓山与赤山并非一山” 。他认为, “中原人虽也有把死 者灵魂送归泰山的传说,可是实际上,泰山也不是中原汉人的起源地。故传说中 的赤山,仅为乌桓人对于起源于乌桓山和乌兰峰的一种模糊的回忆和想象。 ”3 第四,张博泉在乌桓的起源地与赤山一文中认为,乌桓起源地在“辽东 西北数千里,应即今之肯特山” 。根据魏书乌洛侯传和东三省舆地图说 所引 太平寰宇记 得出结论: 乌桓山与赤山实为一山, 又叫姑衍山, 是 汉书 匈 奴传记载的元狩四年骠骑将军出代二千余里,与匈奴左王接战,击破匈奴左地 的姑衍山,也就是今漠北的肯特山。4 1 丁谦: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地理考证载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一集 2 马长寿: 乌桓与鲜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07108 页 3 林幹: 东胡史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 3033 页 4 张博泉: 乌桓的起源地与赤山载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4 年第 2 期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以上诸说,虽然其依据的材料多为原始材料后汉书乌桓传 、 三国志魏 书乌丸传和后人著作曹廷杰的东三省舆地图说 、张穆的蒙古游牧记 , 但由于资料的有限和理解的差异,对于乌桓起源地的说法多有分歧。林幹先生根 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首先得出东胡的活动区域在今内蒙古东部老哈河上游东南至 辽宁大小凌河上游,即包括今赤峰市、朝阳市、锦州市及周围的大片地方。接着 又分析史书记载得出“乌桓与鲜卑一起逃散时,在渡过西拉木伦河之后,乌桓便 转向西北今阿鲁沁旗西北,而鲜卑则转向东北今科尔沁左翼中旗西北” ,并与张穆 蒙古游牧记相佐证。最后对其它各种观点一一考辩,认为或与当时的状况不 符,或失于史实。笔者认为,林幹先生分析有理有据,且与史书记载多相吻合, 故此据林先生之说。 第二节 乌桓的政治制度 一、乌桓的社会组织 乌桓的社会组织形式分部、邑落、落。落是乌桓社会组织中最底层的组织单 位。若干落相聚则为邑落, “数千百落自为一部” 。落,通常为户之意, 1每户一般 认为有 710 人左右。 2在乌桓的社会组织中, 落并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存在, 而是融入到邑落和部之中。这与乌桓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有关。乌桓以游牧和 狩猎为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抵御自然灾害、猛兽的袭击和猎取食物。另外, 当时血缘复仇还较盛行,部落间的械斗和互相残杀随处可见,落只有以邑落和部 为依托才能生存和发展。 落以上则是邑落。 “邑落各有小帅” , “大人以下,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 , 因此,小帅应是选举产生,不能世袭,也没有特权,主要是负责管理邑落内的公 共事物,受制于部落大人。 邑落之上则为部。 “数千百落自为一部” ,部的首领为大人。 “有勇健能理决斗 1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认为乌桓社会的最基层单位落即是户,家之意也。 马长寿乌桓与鲜卑 、林幹东胡史把乌桓社会组织分为邑落、部两部分,邑落是有若干户组成的。 2 马长寿乌桓与鲜卑和日本学者内田吟风乌桓、鲜卑的习俗认为一户有 7 人左右。 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认为一户有 9 或 10 人。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讼者,推为大人,无世业相继” ,大人较之小帅已经有了一定的权力, “大人有所 召呼,则刻木为信,虽无文字,而部众不敢违犯” , “其约法,违大人言死,盗不 止死。其相残杀,令都落自相报,相报不止,诣大人平之,有罪者出其牛羊以赎 死命,乃止” , “其亡叛为大人所捕者,诸邑落不肯受,皆逐使至雍狂地。 ”大人的 职能对内管理部落的公共事务,对外进行贸易和掠夺。 1 二、乌桓的阶级关系 乌桓在汉代正处于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以个体生产 和个体经营为基础的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私有财产已经出现,故 婚姻嫁娶、犯罪赎死及死者送葬均用私有牲畜财产。且约法规定“盗不止死” ,用 约定俗成的规定保护私有财产。 “乌桓内部的阶级主要有两类:一是处于上层的大 人、小帅;二是氏族部落成员(自由民) ” 。 2最初大人、小帅并无多大权力,主要 是管理部落的公共事务,为部落成员服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 扩大,大人和小帅的权力和财富也随之增长。在战争中,大人和小帅从抄掠的财 物人口中得到较普通部落成员更多的实惠。在对外贸易中,他们利用手中之便获 取好处。他们的权利也正是随着财富增加而加强。久而久之,贫富差距出现,阶 级分化产生。西岔沟古墓的发掘者孙守道先生分析“整个墓地分中心墓区、东部 墓区和西部墓区,以中心墓区的墓葬分布最密,大量的兵器、马具,丰富的装饰 品以及其他质地较好的随葬品主要出于此区,把三区墓葬相互比较,可以看出反 映在墓葬上的经济分化和对立的若干倾向” ,他还进一步分析“随葬品的种类、性 质及其用途,各墓是大有区别的。有的墓出土长短兵器、马具以及较贵重的服饰 品,有的墓只有粗陶罐,一付鉄刀锥和一点零星的服饰品,如琉璃串珠和几枚铜 泡。可以推断,这原是由于死者的身份和地位关系而有所区别” 。 3可见,随着社 会的不断发展,乌桓也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悬殊的现象。 奴隶的出现正是乌桓阶级分化的具体表现。乌桓起初在邑落之内是没有奴隶 1 后汉书卷 90乌桓传 ,第 29792980 页 2 王钟翰: 中国民族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57 页 3 孙守道: “匈奴西岔沟文化”古墓群的发现载文物 ,1960 年第 8、9 期 对西岔沟古墓群出土文物族属问题主要有匈奴、乌桓、夫余三种看法:孙守道 “匈奴西岔沟文化”古 墓群的发现载文物1960(8、9);曾庸辽宁西岔沟古墓群为乌桓文化遗迹论载考古1961(6); 田耘西岔沟古墓群族属问题浅析载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1)。目前学术界依曾庸说。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的,这从后汉书乌桓传 “大人以下,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的记载可以 证实。直至东汉初,史书第一次记载乌桓奴隶的出现,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 元 49 年) “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献奴婢、牛 马及弓、虎豹貂皮” 。 1这些奴隶从何而来,何时出现?我们可以从史书的零星记 载中寻找答案。 后汉书乌桓传载“乌桓自为冒顿所破,众遂孤弱,常臣伏匈 奴,岁输牛马羊皮,过时不具,辄没其妻子” , 2“与乌桓相反,匈奴国家是实行 家族奴隶和部落奴隶制的。因此乌桓被征服之后,本身成为匈奴的奴役部落,欠 交租税的乌桓人民又被匈奴贩卖为匈奴家族奴隶” , 3乌桓人开始意识到奴隶的意 义和价值。直到公元一世纪,王莽的错误民族政策导致乌桓背叛中原王朝投降匈 奴,从此他们不断在缘边各地掠夺人口,蓄奴之风由此而始。 “匈奴因诱其豪帅以 为吏,余者皆羁縻属之” ,至“光武初,乌桓与匈奴连兵为寇,代郡以东尤被其害。 居止近塞,朝发穹庐,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于郡县损坏,百姓流 亡。其在上谷塞外白山者,最为强富。 ” 4乌桓豪帅做了匈奴的吏,开始追随匈奴 掠夺人口作为奴隶使用。自此以后,乌桓在对外抄掠中不仅掠夺财物,而且还掠 夺大量的人口变为奴隶。在西岔沟古墓出土的两块铜饰牌上都铸有“一个战士骑 马执剑,一手抓住披发的俘虏,同时一犬扑在俘虏身上猛咬的”场面,这正是战 士对待被俘奴隶的写照。而这两块铜饰牌可以作为乌桓在汉代已经拥有奴隶并把 俘虏变为奴隶的物证。乌桓出现了阶级分化,有了奴隶,但还没有形成奴隶制国 家就被曹操征服了。 三、乌桓母系社会的遗迹 1女性在乌桓社会中还保留着崇高地位 后汉书乌桓传载: “贵少而贱老,其性悍塞。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 母,以母有族类,父兄无相仇报故也。 ” 5母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世系按母系 血缘计算,母系社会中的每一个氏族成员,不管其性别如何,都属于母亲所在的 1 后汉书卷 90乌桓传 ,第 2982 页 2 后汉书卷 90乌桓传 ,第 2981 页 3 马长寿: 乌桓与鲜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20 页 4 后汉书卷 90乌桓传 ,第 29812982 页 5 后汉书卷 90乌桓传 ,第 2979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氏族,而不属于父亲的氏族,父亲是氏族以外的人,财产继承也是由母亲的子女 继承,父亲的财产只能由他原来的氏族成员继承。因此,乌桓之所以敢杀父兄, 是因为父兄无人替他们报仇,母亲则有族类为她们进行血族复仇。但从史书记载 中我们可以知道,汉代时乌桓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而这里所说的父兄无族类只 能说明是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重视母方势力的风气。 后汉书乌桓传又载: “计谋从用妇人,唯斗战之事乃自决之。 ” 1可见乌 桓女权高于一切,这是乌桓母系社会遗迹的又一体现。母系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特 征是,妇女为氏族的管理者。母系社会中,日常生产和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物都 取决于女子。乌桓的部落大人已是男子,对外的掠夺也越来越频繁,所以乌桓只 是保留了妇女管理氏族的遗风。 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绝不是一蹴而成,中间也不会是断然的分界线。 马克思曾说过: “女系的这种唯一有效性(世系只能依女系即从母亲到母亲来确 定) ,在父亲的身份已经确定或至少已被承认的个体婚时代,还保存了很久。 ” 2 而且这一转变“并不像我们现在所想象的那样困难,因为这一革命人类所经 历过的最深刻的革命之一,并不需要侵害到任何一个活着的氏族成员。 ” 3这 一点在乌桓的婚姻制度有很好的证明。 2乌桓的婚姻制度 有关乌桓的婚姻状况, 后汉书乌桓传载: “其嫁娶则先略女通情,或半 岁百日,然后送牛马羊畜,以为娉币。婿随妻还家,妻家无尊卑,旦旦拜之,而 不拜其父母。为妻家仆役,一二年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处财物一皆为办。其 俗妻后母,报寡嫂,死则归其故夫。 ” 4三国志乌丸传还载: “父兄死,妻后 母执嫂。若无执嫂者,则己子以亲之次妻伯叔焉,死则归其故夫。 ” 5通过这两段 材料可以得出以下几条信息: 第一, 乌桓 “嫁娶皆先私通” 。 6同一时期的鲜卑也有类似的习俗, 后汉书 鲜 1 后汉书卷 90乌桓传 ,第 2979 页 2 恩格斯: 第四版序言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8 页 3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53 页 4 后汉书卷 90乌桓传 ,第 2979 页 5 三国志魏书卷 30乌丸传转引王沈魏书 ,第 833 页 6 三国志魏书卷 30乌丸传转引王沈魏书 ,第 832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卑传载: “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宴毕,然后配合。 ” 1说明乌桓鲜卑在一 定程度上是允许性生活自由的,这一现象应该说是群婚制的残余。 第二,母系社会中是以女性为中心,且实行“对偶婚” ,要求氏族外婚制。故 当时出嫁的是男子而不是女子。 “随着对偶婚的发生,便开始出现抢劫和购买妇女 的现象。 ” 2在母系社会中,男子要嫁到女方的氏族社会中去,后来社会由母系转 为父系,女子出嫁到男方的氏族或家族中,这对于女方的氏族来说是一大损失, 所以就产生了服役婚,即男方先到妻家服役若干年补偿女方氏族或家族的损失, 然后妻家才备礼送女出嫁。而抢劫婚和买卖婚则是由氏族外婚制产生,本氏族之 内禁止结婚,只能从外氏族中用抢劫或买卖的形式获得婚姻。乌桓的婚俗中以“掠 女”的方式把早已有性生活的女子掠去,这一举动已无任何实际意义,只是抢劫 婚在形式上的残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抢劫妇女的现象,已经表现出向个体婚 制过渡的迹象,至少是以对偶婚的形式表现出这种迹象。 ” 3所以,乌桓虽然已经 进入了个体婚制,但在其婚姻制度中仍然保留着浓厚的母系社会遗存。 第三,乌桓的收继婚和报嫂婚。这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是一种比较普遍现象, 匈奴、柔然、突厥都有这种习俗。而乌桓的收继婚和报嫂婚是较之匈奴、柔然更 为落后的一种婚姻形态, “若无执嫂者,则己子以亲之次妻伯叔焉” ,这句话比较 费解,林幹先生解释说“兄死,弟可以妻其寡嫂(即小叔子妻其寡嫂) ,若寡嫂之 小叔死,小叔子之子可以其妻伯母(妻其父之寡嫂) ;小叔子若无子,则依次由其 他伯叔妻小叔原来的寡嫂” , “即不仅嫂叔可婚,伯叔母与侄子可婚,甚至伯叔父 与侄媳之间亦可婚” 。 4收继婚和报嫂婚虽然是一种比较落后的婚姻形态,但保证 了氏族的人口和力量,在当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 后汉书卷 90乌桓传 ,第 2985 页 2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4 页 3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2 页 4 林幹: 东胡史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 26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第三节 乌桓的社会习俗 一、乌桓的经济生活 三国志魏书卷 30乌丸传转引王沈魏书载: “俗善骑射,随水草 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皆东向” ; “日弋猎禽兽,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 ; “俗识鸟兽孕乳,时以四节,耕种常用布谷鸣为候。地宜青穄、东墙,东墙似蓬 草,实如葵子,至十月熟。能作白酒,而不知作麴蘖。米常仰中国”1。 研读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乌桓的生活方式及其他一些零星可见的生活习 俗。 第一条主要是指畜牧业。乌桓是一个游牧民族,其畜牧业是非常发达的。北 方游牧民族的主要饮食习惯就是“食肉饮酪” 。因此,马牛羊在游牧民族的财产中 占有很大的比例。1956 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西岔沟的古墓群中发掘出数以万计的 出土文物,其中就有许多与马有关的物品:马牙、马上的用具、带有马形的铜饰 品。此外,在许多小铜牌上都绘有牛、羊、马等图案。乌桓拥有大量的畜群,除 供日常食用之外,还有其他用途:婚姻嫁娶时以马牛羊为“聘币” ;用牛羊祭祀天 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大人有健名者;部落之间用牛羊赎死命。另外,乌桓向匈奴每 年交纳的贡税主要也是马牛羊,后脱离匈奴依附中原王朝时,对中原王朝的贡物 中也有大量的牛马。由此可见,乌桓拥有的畜群数量是很巨大的,他们的经济主 要以畜牧业为主。 第二条主要是指渔猎业。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乌桓以捕鱼为辅,但在西岔沟 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些海产品, “第 45 号墓出土的的革带,上缝有两排铜扣,为鱼、 兔、螺、圆泡间杂排比” 。 2在乌桓的地理位置考证中也多次提到乌桓是傍水而居, 以捕鱼为辅助业也是有可能的。鲜卑“言语习俗与乌桓同” ,我们可以通过鲜卑的 经济窥知一二。鲜卑檀石槐时, “种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给食,檀石槐乃自徇行, 见乌侯秦水广从数百里,水停不流,其中有鱼,不能得之。闻倭人善网捕,于是 1 三国志魏书卷 30乌丸传转引王沈魏书 ,第 832 页 2 孙守道: “匈奴西岔沟文化”古墓群的发现载文物1960 年第 8、9 期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东击倭人国,得千余家,徙置秦水上,令捕鱼以助粮食。 ”1三国志鲜卑传 中“倭人”为“汗人” ,即中原人。鲜卑较乌桓距离中原远,汉化晚。乌桓在“田 畜射猎不足给食”时以捕鱼为辅也是很正常的。乌桓的狩猎业不仅在史书中有明 确记载,在西岔沟的墓葬中也出土了大量的实物证据。许多小铜牌中都有犬鹿、 鹰虎、兽角、兽首、兽足等图案。在一个三面铜饰牌上还有“骑士出猎”的场面。 由此可见,渔猎业在乌桓生活中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第三条主要是指农业。从西岔沟的墓葬中出土的铁钁、铁斧、铁锛、铁锄等 农具来看,乌桓确实有农业。这些农具大多来自中原(其中有的还铸有汉字) ,说 明乌桓的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汉族的影响。另外,乌桓“地宜青稭、东墙, 东墙似蓬草,实如葵子,至十月熟” ,如此单一的农业生产根本无法维持一个民族 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乌桓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也兼营农业。 关于乌桓的住房结构、形状,王沈魏书只有一句“以穹庐为宅,皆东向 日”简单介绍,这应与匈奴以柳条为支撑,以毳幕即毡为墙壁的圆天井一类的帷 幕小屋相类似。这种住房都是在东边设入口以向太阳。匈奴与柔然亦有此习俗, 应与北方游牧民族尚日有关。 乌桓的服饰史书无明确记载,从“以毛毳为衣” 、 “妇人能刺韦作文绣,织氀 毼” 2可知,乌桓在最初阶段穿狩猎或牧养得来的兽皮或毛皮制作的毛织品,汉化 之后逐渐也穿布衣。从北方游牧民族普遍“左衽”的习惯,乌桓也应是“左衽” , 并且乌桓人非常崇尚红色。 太平御览广志云: “乌丸与匈奴同俗,丈夫妇人 为木帻,朱染之,如杆盆,以裹头。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发现的东汉壁画3中也 得到了证实,壁画的主人在任“护乌桓校尉”一职出行时多着红衣,其随从亦多 着红衣。这应与入乡随俗,遵从乌桓的习俗有关。另外,在“宁城护乌桓校尉幕 府图”中,前来拜访的乌桓人亦是髡头赭衣,可见乌桓人的衣服多为赭色。 二、乌桓的宗教信仰 北方的阿尔泰语系民族普遍信仰的是萨满教。但萨满一词直到十二世纪中叶, 1 后汉书卷 90乌桓传 ,第 2994 页 2 后汉书卷 90乌桓传 ,第 2979 页 3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博物馆: 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载文物 ,1974 年第 1 期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才第一次明确的出现在文献记载中, 南宋学者徐梦莘在 三朝北盟会编 上说: “珊 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变通如神,粘罕以下皆莫能及。 ”1这里所说的珊蛮, 就是萨满。但萨满教的起源是很早的,王沈魏书中乌桓信仰的记载就与萨满 教有关,这时还不能称之为萨满教,称为萨满教的萌芽或产生阶段更为恰当一些。 人死“敛尸有棺,始死则哭,葬则歌舞相送。肥养犬,以采绳婴牵,并取亡 者所乘马、衣物、生时服饰,皆烧以送之。特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乎赤山” , “至葬日,夜聚亲旧员坐,牵犬马历位,或歌哭者,掷肉与之。使二人口颂咒文, 使死者魂神径至,历险阻,勿令横鬼遮护,达其赤山,然后杀犬马、衣物烧之。 敬鬼神,祠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亦同祠以牛羊,祠毕皆烧之。 饮食必先祭。 ”2 从这一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萨满教在乌桓的三个重要体现:自然崇拜、灵魂崇 拜和祖先崇拜。 1自然崇拜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自然崇拜以原始、简单的形式 反映原始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恩格斯在论述宗教的历史发展时曾经讲过: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 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在历史的时期,首先是自然 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 ” 3乌桓的自然崇拜主要有天地崇拜、日月星辰崇拜、山 川崇拜,这与蒙古族祭“敖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蒙古族祭“敖包”所祭的神 就有天神、土地神、河神、雨神等等,这种祭祀主要是祈求人畜的平安和繁殖。 2灵魂崇拜 对于灵魂崇拜的产生,恩格斯有一段精辟的阐述: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 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 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 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 部世界的关系。如果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 1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2 三国志魏书卷 30乌丸传转引王沈魏书 ,第 832 页 3 恩格斯: 反杜林论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666667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 1 灵魂不死的观念导致了丧葬仪式的盛行。乌桓人死后,取其生前的马、衣服、 服饰皆烧之,让其在阴间继续使用。使死者魂神径直赤山,是因为乌桓人认为自 己起源于赤山,让死者灵魂回到祖先身边,大有中国人“落叶归根”之感。另外, 在丧葬仪式中还有二人口颂咒文,这二人相当于萨满教中的萨满法师,在当时的 职责还比较单一,主要是招魂和送魂。 3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在灵魂崇拜的基础上产生的。起初祭祀所有的灵魂,认为不死的 灵魂可以给生者带来好运。后来逐渐演化为祭祀与自己血缘较近的人的灵魂,在 古代主要表现为同一氏族的祖先。乌桓人“祠先大人有健名者” ,是因为他们生前 “勇健,断法平端” ,死后也会给本部落的人带来平安和好运。 三、乌桓的手工业和原始医学 乌桓的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铸铜、冶铁、制陶、纺织 等等。另外,乌桓还出现了原始医学。 乌桓铸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林幹先生在东胡早期历史初探 2一文中根据 十二台营子、乌金塘和南根山三地出土的文物推断出东胡在被匈奴击破之前铸铜 业已成为一个独立而又发达的部门。乌桓作为东胡其中一个一脉相承的部落,必 然也继承了东胡的铸铜技术。西岔沟古墓出土了大量的铜柄、铜镡、铜镞、铜“鸣 镝” 、铜斧、铜当户、铜节约、铜泡、铜铰具、铜扣、铜铃等,从青铜器制作的兵 器、用具和饰具来看,种类繁多,造型复杂,如“铜柄剑的铜首左右有曲环,形 似双鸟回首” , “ (铜鸣镝)中间有孔,射出时因风发响” ,铜铰具上的图案各异, 有的表面镀金,特别是在一个三面铜饰板上还能铸出骑士出猎和骑马战士捉俘虏 的复杂场面。这些都说明乌桓的铸铜业在当时已经拥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了。 乌桓冶铁业也是非常发达的。王沈魏书称乌桓“大人能作弓矢鞍勒,锻 金铁为兵器” , 3而范晔的后汉书乌桓传则云“男子能作弓矢鞍勒” 。从当时 1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23224 页 2 林幹: 东胡早期历史初探载北方文物 ,1987 年第 3 期 3 三国志魏书卷 30乌丸传转引王沈魏书 ,第 833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的状况来看,乌桓的“精金良铁”主要是从中原地区换回的,蔡邕对汉灵帝上书 言“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 , 1可知中原王朝对互市中 的“精金良铁”多为限制,乌桓的冶铁业大多控制在邑帅和部落大人之手,而一 般男子都能作弓矢鞍勒多为不现实。但是从西岔沟古墓出土的文物分类中可以看 到,乌桓农业生产铁具和一些小铁器多为汉族物品,铁马具和铁制的兵器则多为 本民族锻造,而且掌握了熟铁锻造和回炉重造的技能,墓葬中的若干兵器都有使 用坏了经过再次打制、装柄和改用的痕迹。我们不妨用这些史实推断一下,乌桓 从中原得不到太多的“精金良铁” ,但铁制兵器在战争中又极为重要,因此乌桓的 邑落大人垄断了冶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制造对本民族具有重大意义的铁马具和 铁兵器。不管怎样,通过西岔沟古墓出土的文物来看,乌桓的冶铁业虽不如铸铜 那么发达,但也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了。 乌桓的制陶业在东胡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西岔沟出土的三百余件 陶器来看,乌桓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制陶技术,能够制造出精致的红褐色砂质细陶, 还可以分别用刺点纹、楔形纹、指甲纹、网状纹、圆点纹等在肩部或腹部构成连 续性三角纹带,特别是在中心墓区发现的用特定的花纹和特定的器型相吻合的篦 纹磨光塗朱长颈红陶壶,都说明乌桓的制陶业是在东胡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改 进和发展。但乌桓的陶器究竟是手制还是轮制,有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部门还有 待于进一步研究。 2 乌桓出现了纺织业,但尚不发达。王沈魏书载: “妇人能刺韦作文绣,织 氀毼” ,说明乌桓当时存在纺织业,在西岔沟古墓中也有成组陶纺轮陪葬。但乌桓 主要是把兽毛织成各种毛织品,其手工业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 乌桓在当时已懂得一些原始医治方法。王沈魏书曰: “有病,知以艾灸, 或烧石自熨,烧地卧上,或随痛病处,以刀决脉出血,及祝天地山川之神,无针 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