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和汉族士人.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和汉族士人.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和汉族士人.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和汉族士人.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和汉族士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爹?鼍麓0 0 毒“ ,:殳。一:弘孵 fj_r;缸舯参, 的“胡族政权和汉族士人。 :,删嗍 中文摘要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高峰时期。西晋末年的“八王 之乱”导致所谓“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建立起许多政权。 这些政权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都吸纳汉族士人进入政权。汉族士人在推动少 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汉族士人真的认同“胡族政权 吗 ? 他们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参与政权的? 是为了在战乱当中安身立命而被迫的政 治投机还是实现“以夏变夷 的政治抱负? 反过来讲,胡族统治者对汉族士人是 否认同? 吸纳他们进入政权后是完全信任还是有所防范? 二者的政治合作背后 经历了怎样的相互猜忌直至认可的复杂过程? 他们合作的背后又反映出当时怎 样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胡族政权汉族士人汉化民族融合 , , b e f o r e a n d 斫t e f e s t a b l i s h i n gm a n y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 s i n o r d e rt os t r e n g t h e nt h e i r 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g o v e r n o ro f t h e s e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 sa l m o s ta l la p p o i n t e dh a ns c h o l a r s a n dt h eh a r ts c h o l a r sp l a y e da l l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p r o m o t i n gt h eh a n i z a t i o nc o u r s eo f t h ee t h n i cm i n o r i t i e s h o w e v e r , d i dh a r ts c h o l a r sr e a l l ya g r e et o “h un a t i o n a l i t y r e g i m e ? w h a tm e n t a ls t a t ew e r et h e yi 1 1t op a r t i c i p a t et h er e g i m e ? i si ts o m ek i n do f p a s s i v ep o l i t i c a ls p e c u l a t i o nt os e c u r eap l a c ei nl i f ei nt h ec h a o sc a u s e db yw a ro r 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a m b i t i o n u s i n g x i a s t y l et oc h a n g e y i s t y l e ”? o nt h e c o n t r a r y , d i dt h e h ug o v e r n o r s r e c o g n i z et h eh a ns c h o l a r s ? a f t e rh a v i n gb e e n a p p o i n t e dd i dm e yg e tt h ef u l lt r u s to rp r e v e n t i o n ? w h a tac o m p l e xs u s p i c i o nc o u r s c d i dl l l e ye x p e r i e n c ea tt h eb a c ko fn l e i rc o o p e r a t i o n ? a n dw h a tw e r et h ee t h n 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t h e n ? k e yw o r d s : “h u n a t i o n a l i t yr e g i m e 刀,t h eh a ns c h o l a r s , h a n i z a t i o n ,f u s i o no f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i 8 一承冒 9 一一骖叫平鼻三髻 哥号稽臻铟鼻= 髻 o 一默髟碾眸鼻一髻 o 骺群智髯雨臼谣呈¥契警明田;l ;l l 雪勤号碾薛明酶期国¥+ 辜三髻 z z 一目勘朝审砰砸臻眸翠y 千辫硷鼻向髻 9 i 。辈叼,刨业朝砰砸瓤眸千 y y 千鬃碾鼻三髻 i 一砰砸澳眸珊y 号凰y 千瓤涩鼻二斯 z 1 。y 千澳硷朝蔡甚串锌雨鼻一髻 z i y 千瓤碾明七b 砰砸辫薛辜= 髻 8 一砚觏明砰砸瓤髀靠三够 9 萃翟朝国¥+,鼻= 够 9 一娶早髀至4 一巍 g 覃鞋明砰砸瓤眸瞠娶掣髀至枣一髻 【旱婴 誉目 哮 l 蠢 摹。爹 i : 期的“胡族政权”和汉族士人 “胡族政权 和汉族士人 上- | - 刖百 一、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此课题主要是国内学者的研究,学者们从民族关系、民族融合、民族融合的 原因、汉族士族所起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于十六国时期民族矛盾激化的原因,陈可畏认为主要是当时少数民族大量 内迁和魏晋十六国统治者处理民族问题不当所造成的( 论魏晋时期中国北部的 民族矛盾及其演变,北朝研究1 9 9 1 年上半年刊) 。唐长孺对魏晋时期北方 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汉族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及其 统治政策,政策的作用以及当时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转化过程,民族隔阂的消 失与民族融合的形成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证( 晋代北境各族“变乱 的性质及 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 9 5 5 年版) 。冯君 实从两晋时期的统治政策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分析了五胡内迁的原因及作 用(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版) 。相关论文还有蒋福亚 十六国时期的民族斗争及其实质( 民族研究1 9 8 0 年5 期) ,缪钺略谈 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1 9 8 6 年版) ,邢友德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朝研究1 9 9 5 年 3 期) ,李红艳读史释疑:兼论十六国时期北方民族矛盾的大势( 山东教育 学院学报1 9 9 8 年3 期) 等。 对于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学者们多是将其放在整个魏晋南北朝史中进行 研究。这方面的文章不在少数,而且从理论研究到具体状况都引起热烈的讨论。 冯君实以两晋南北朝为历史背景分析了民族融合的形成,并论及了十六国时期对 民族融合形成的作用( 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吉林师大学报1 9 7 8 年l 期) 。相关文章还有高光晶两晋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 湖南师院学报 1 9 8 1 年1 期) ,陈琳国魏晋南北朝史上的三个问题( 历史教学1 9 8 5 年9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期) ,李绍先、田远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成都师专学报1 9 8 9 年2 期) 。 对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的发展阶段,朱大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 魏晋南北 朝农民战争的几个问题,魏晋隋唐史论集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3 年版) 。 学者们还从不同角度论及了十六国及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成原因。高诗敏 强调了通婚对于民族融合的加速作用( 黄河流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历史 教学1 9 8 1 年1 期) 。刘汉东则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 化素质与民族大融合,北朝研究1 9 9 5 年1 期) 。李红艳以信都冯氏为例, 认为当时民族融合的另一模式即汉人胡化再汉化( 从信都冯氏看北方民族融 合,北朝研究1 9 9 6 年3 期) 。民族融合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对此 赵向群分析了河谣民族融合中的羌化趋势( 魏晋五凉时期河西民族融合中的羌 化趋势,西北师大学报1 9 9 6 年1 期) 。相关成果还有黄烈五胡汉化与五 胡政权的关系( 历史研究1 9 6 3 年3 期) ,童超关于五胡内迁的几个问题 ( 山西大学学报1 9 7 9 年4 期) ,罗宏曾魏晋时期北方各族的迁徙与融合( 历 史教学1 9 8 1 年1 2 期) ,岑家梧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些问 题(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 9 8 0 年2 期) ,董旭十六国北朝时期河北境内的 民族融合( 河北师大学报1 9 9 1 年2 期) ,童超论十六国时期的“变夷从 夏 及其历史意义(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 ,杨 茂盛、刘柏冬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的汉化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民族 研究1 9 9 7 年3 期) ,张雄魏晋十六国以来巴人的迁徙与汉化趋势( 中南 民族学院学报1 9 9 8 年4 期) 等。 土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阶层,也是十六国时期的重要阶层,在十六国 时期士族发挥着其他阶级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学者们对士族研究的重视程 度要超过对其他阶层的研究。在对士族的研究上,既有以区域为对象,也有以某 士族个案为对象的研究。对区域士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陇士族集团。薛金玉、 张晓连撰文从河陇地区的社会环境、五凉对士族的政策、士族在五凉政权的地位、 五凉士族的特点及其作用、历史影响几个方面论述了河陇士族集团( 试论魏晋 时期的河陇士族,北朝研究1 9 9 9 年) 。相关的文章还有李军西凉大姓略 考( 兰州大学学报1 9 8 3 年3 期) ,张秀平试论十六国时期汉族士族的历 2 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和汉族士人 史作用( 浙江学院学报1 9 8 4 年1 期) ,刘幼生论十六国胡族政权中的汉 族士族( 晋阳学刊1 9 9 0 年3 期) ,马德敦煌的世族与莫高窟( 敦煌学 辑刊1 9 9 5 年2 期) 等。有关大族个案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米海平南凉宗室源 贺世家参与北魏政治活动概述( 青海师大学报1 9 9 0 年2 期) 、施光明西 州大姓敦煌宋氏研究( 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齐鲁书社1 9 9 1 年版) 、陶新 华魏晋南北朝弘农杨氏的发展道路( 1 9 9 8 年3 期) 等。刘汉东分析了十六国 北朝的奴婢问题,认为此时的奴婢在身份、地位上与其他时期不同的是,不少奴 婢在政治、经济、权势等方面反而会超出一些社会其他阶层,至于一些奴婢上升 到统治阶级中,也不乏其例( 十六国北朝奴婢身份地位特点探论,北朝研 究1 9 9 6 年1 期) 。 二、本文选题的意义 从公元2 2 0 年曹魏的建立到公元5 8 9 年隋灭陈,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 国、南北朝的历史。这段历史是我国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它上承秦 汉,下启隋唐,是我国古代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过度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东晋十六国时期更是我国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高峰时期。西晋末年的“八王之 乱 导致所谓“五胡乱华 。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建立起许多政权。 这些政权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都吸纳汉族士人进入政权。汉族士人在推动少 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汉族士人真的认同“胡族政权 吗 ? 他们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参与政权的? 是为了在战乱当中安身立命而被迫的政 治投机还是实现“以夏变夷”的政治抱负? 反过来讲,胡族统治者对汉族士人是 否认同? 吸纳他们进入政权后是完全信任还是有所防范? 二者的政治合作背后 经历了怎样的相互猜忌直至认可的复杂过程? 他们合作的背后又反映出当时怎 样的民族关系? 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深入的了解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 和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汉族士人在少数民族政权中所起的 作用和“胡汉合作”的背后所反映的民族关系,这也正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 史学界对少数民族汉化或者封建化的问题研究的比较多,但对少数民族政权中的 。以上参考了刘国石先生的( 2 0 世纪十六国思想文化、社会史、民族关系史、史籍整理及考古研究综 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 0 0 7 年第4 期 3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族士人的论述却不多,也不够系统,所以本文着重论述汉族士人在“胡族政权 中的作用,以及“胡族政权 和汉族士人完成政治合作的复杂过程,进而深入探 讨十六国这一特殊时期的民族关系这也权且算作是一种创新吧1 4 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和汉族士人 第一章五胡内迁和胡族政权的建立 第一节五胡内迁 五胡内迁与分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少数民族大迁徙的时期。汉末三国以来,中原战乱不 断,汉族统治者为了补充劳动力和增强军事力量,常常招引或者强迫周边少数民 族内迁。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也迫使他们经常迁徙,这样魏晋时期出 现了一个少数民族迁徙的高潮。当时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但主要的民族有五个 :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被称为“五胡。其中匈奴分布在 今天的山西、陕西、甘肃地区;鲜卑居住在今天辽东、辽西、内蒙古、山西、甘 肃陇西一带;羯族分布在今天的山西南部;氐族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交界处; 羌族则由甘肃、青海进入陕西。五胡内迁后与汉人交错杂居,过着定居的农耕生 活,但同时保留了本民族的部族结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其中大部分成为中 原王朝的“编户齐民”,同汉人一样受到魏晋统治者的压迫与奴役。魏晋统治者 强迫各组人们缴纳赋税,服各种徭役。各族人民或被编入军队卖命疆场,或进入 地主庄园沦为奴婢,处境十分悲惨! 所以各族人民经常爆发反对统治者的暴动, 这就为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奠定了社会基础。 五胡名称的由来 上文我提到“五胡 的名称,那么这一历史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顾名思义, “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民族。最早提出这些少数民族名字的 是晋书第1 0 3 卷的刘曜载记。书中记载“置单于台于渭城,拜大单于,置左 右贤王己下,皆以胡、羯、鲜卑、氐、羌豪桀为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胡” 是专指匈奴的,后来则成为少数民族的泛称。因为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 羌这五个少数民族比较重要又比较典型,所以“无胡”就成为这五个少数民族的 专门称呼。为何说这几个少数民族比较重要? 是因为“十六国”中大部分政权都 是由这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那么“十六国”又是那十六个国家? “十六国 跟 “五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5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十六国的建立 十六国名称的来源 “十六国 是根据北魏历史学家崔鸿的著作十六国春秋而命名的。十 六国春秋所列的十六国是:前赵( 匈奴) 、后赵( 羯) 、前燕( 鲜卑) 、前凉( 汉) 、前秦( 氐) 、后秦( 羌) 、后燕( 鲜卑) 、西秦( 鲜卑) 、后凉( 氐) 、南凉( 鲜卑) 、西凉( 汉) ,北凉( 卢水胡) ,南燕( 鲜卑) ,北燕( 汉) ,夏( 匈奴) ,成 汉( 蛮) 。崔鸿所列的这十六国不全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其中前凉、西凉、 北燕是汉人所建。实际上,这一时期的北方政权是比较多的,除了这十六国,还 有代国( 北魏的前身) 、冉魏( 汉人冉闵所建) 、西燕( 鲜卑慕容泓所建,跟北燕 几乎同时建国且与其争夺大燕正统地位) 、翟魏( 丁令人翟钊所建) 、吐谷浑( 慕 容鲜卑分支所建) 。还有,十六国中的前赵本身就是汉和赵两个政权。所以十六 国并非都是五胡所建,十六国也并非只有十六个国家,十六国这一概念只是一个 泛称,泛指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多个政权,。当然,这些政权绝大多数是 由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胡所建立的。那么,这些政权是在何种情况下建 立的? 为何会出现那么多政权? , 十六国形成的背景 十六国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它的分界线是公元3 8 3 年的秦、晋淝水之战。 “八王之乱”到淝水之战前主要的政权有:汉( 前赵) 、后赵、冉魏、前凉、前 燕、前秦。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 直接导致了这几个政权的建立,这就是史书 上所说的“五胡乱华”。“八王之乱 是西晋统治者内部各王为了争夺政权而发动 的宫廷政变。起初它的影响仅限于中央政权内部,但随着事态的发展,逐渐演变 成为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混战。各王纷纷拉拢各种势力为争夺最高权力而进行着残 酷的战争,这各种势力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少数民族势力,各个少数民族的上 层也抓住西晋统治者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并建立政权。所以“八王之乱 既是导 致西晋政权速亡的重要原因也是胡族政权得以建立的直接原因。而我们通常所说 的五胡十六国中的大部分政权则是在淝水之战后建立起来的。 提到淝水之战我们不能不提到前秦政权,提到前秦政权我们不得不提到苻 坚,提到苻坚我们又不得不提到王猛。前秦王苻坚正是在汉族士人王猛的辅佐下 、 使前秦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此基础上,前秦先后灭掉其他的少数 6 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和汉族士人 民族政权,统一了北方。统一北方后,苻坚又进一步产生了南下攻晋,进而统一 全国的想法。其实前秦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第一,北方的统治并不稳固。 苻坚虽然统一了北方,但他统治下的各族并非真心归附,而是各怀目的寻机摆脱 前秦的控制。例如:淝水之战后,怂恿苻坚进攻东晋的鲜卑慕容垂马上建立后燕、 姚苌立即建立西秦。因此,苻坚本应把治理的重点放在内部民族矛盾上,而不应 在内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发动淝水之战。第二,东晋君臣同心,正统所在。东晋 虽然偏安江南且王、谢家族之间也有矛盾,但总的说来北方侨姓士族和南方土著 士族都拥护司马王室,因为毕竟东晋是正统所在,人心所归。北方少数民族建立 起政权却被视为祸乱华夏,人们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华夷之别”的观念是根深 蒂固的。前秦进攻被视为正统的东晋从舆论上就处于被动地位,况且东晋政权中 有谢安、桓冲等旷世奇才。鉴于此,王猛临死前建议苻坚:“晋虽僻陋吴、越, 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 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应该说王猛的见识不可谓不深,他 的建议不可谓不对,可惜苻坚统一全国的心情太过于急躁,不顾一切的发动了对 东晋的战争。战争还未开始其实胜负已分。果然,本有可能统一全国的强大前秦 在淝水之战后土崩瓦解。 前秦瓦解后,中国北方又出现了多个政权。我们所说的“五胡十六国”大部 分都是淝水之战后出现的。它们是:鲜卑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慕容冲建立的西 燕、拓跋琏建立的代国后改为魏、慕容德建立的南燕、乞伏国仁建立的西秦、秃 发乌狐建立的南凉:汉人冯拔建立的北燕、李嚣建立的西凉;丁零翟钊建立的翟 魏;匈奴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卢水胡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 这些胡族政权建立后,大都逐步抛弃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而向汉 族学习,从而走向“汉化”。那么这些胡族政权为何要汉化? 又是怎样走向汉化 的? 第三节胡族政权的汉化 十六国时期,这些胡族政权建立后一个大的趋势是走向汉化。所谓汉化简言 晋书苻坚载记下一百十四卷二九三三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7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就是仿照汉人的生活方式、经济模式、政治制度等对本民族进行全方位改造。 有时汉化也是封建化的代名词,即少数民族由原来相对落后的社会形态向相对先 进的封建社会形态转化。那么胡族为何要汉化? 一、胡族汉化的原因 入主中原并建立起政权的胡族大都走向汉化,这对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而 言无疑是进步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言更是应该肯定的,因为它加速了民 族融合的过程,有利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形成。但问题是,少数民族为何要 汉化? 是出于内心还是形势的逼迫? 是主动的改造还是被动的接受? 众所周知,大多数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居无 定所,经常迁徙流动。入主中原后,他们面临的是另外一种崭新的相对先进的农 耕生活方式,环境的改变迫使他们必须做出生活方式的改变。换句话说,他们必 须由原来的游牧的生活方式过度到农耕的生活方式。另外,也是最重要的,胡族 政权要想更好的统治中原地区也必须进行汉化。因为他们统治的地区生活着绝大 多数汉人,而汉人对入主中原的胡族政权是不认可的。例如,“五胡乱华 时期 北方很多世家大族都随晋室南渡,还有很多汉族士人则宁可投奔汉人张轨所建的 前凉。所以,胡族政权要想更好的立足中原唯一的也是有效的的途径便是汉化。 建立起北魏政权的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后就开始了艰难的汉化过程,到孝文帝时期 则走向了全面汉化,结果北魏不仅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而且南 北对峙时形成了北强南弱的总体格局。由此可见,胡族的汉化起初是入主中原后 客观形势变化的使然,到后来则变成胡族政权主观的改变,是被动和主动相互作 用的结果。然而,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个事实是:十六国时期胡族总体汉化的程度 还不高,他们的汉化主要表现为统治者对汉化重要性的认识及推行汉化的措施。 二、胡族政权汉化的表现 胡族政权的汉化首先表现为胡族统治者的汉化。最早起兵反晋且建立“汉 政权的刘渊就是个汉化程度很深的匈奴人。这个匈奴人为何姓刘? 为何他建立的 政权称为汉? 晋书第一百零一卷载记记载:“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 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刘渊是冒顿之后,因此姓刘。他建 立政权后,为了取得“合法 的地位,说自己是汉室之甥,且把国号定为汉,显 然是为了证明匈奴政权也是正统所在。而这正好证明了刘渊的汉化。他的汉化还 8 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和汉族士人 表现在对汉族文化的仰慕和学习上。史载:“( 刘渊) 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 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 史、汉、诸子,无不综览。”须知,即使汉族士大夫也不一定做到把史 记、汉书、诸予百家的著作纵览,更别说把春秋、孙吴兵法阅读到背 诵的程度,可见刘渊汉化水平之高。刘渊的继任者刘聪汉化水平也比较高,史载 :“幼而聪悟好学,博士殊纪大奇之。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 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可见刘 聪比他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仅能背诵孙吴兵法而且能著诗赋颂。尤其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书法水平也较高,草书、隶书无不擅长。匈奴族汉化水平高 甚至从辅佐大臣身上也能体现出来,比如刘宣。刘宣是刘渊的开国功臣,史书记 载他:“朴钝少言,好学修洁。师事乐安孙炎,沈精积思,不舍昼夜,好毛诗、 左氏传。每读汉书,至萧何、邓禹传,未曾不反覆咏之,日:大丈 夫若遭二祖,终不令二公独擅美于前矣。一囝一个匈奴人学习汉族文化竟到了不 舍昼夜的程度,并以萧何、邓禹自比,其汉化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羯族的汉化水平要比匈奴族低但也表现出明显的汉化倾向。后赵 的建立者石勒由于早年被买为奴,所以对汉族官僚甚至是所有的汉族人有刻骨的 仇恨。石勒起兵初期经常大肆屠杀汉族官僚和百姓,但汉族的反抗给石勒势力的 扩展造成极大的困难,同时由于实力的增强石勒逐渐认识到拉拢汉族地主的重要 性,所以他改变了统治策略,不再屠杀汉族人,还任用大量的汉族士人为官,史 载:“陷冀州郡县堡壁百余,众至十余万,其衣冠人物集为君子营。乃引张宾为 谋主,始署军功曹,以刁膺、张敬为股肱,夔安、孔苌为爪牙,支雄、呼延莫、 王阳、桃豹、逯明、吴豫等为将率。”这些汉族士人对后赵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 用。能接受汉族士人并能采纳他们提出的种种措施,这本身就是胡族统治者走向 汉化的表现。这位胡族统治者虽不认字,但对汉族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军 旅中石勒还常常让儒生们为他读史书并往往有高明的评论,史载:“尝使人读汉 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日: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 至留侯谏, 晋书刘元海载记一百零一卷二六四五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晋书刘聪载记 一百零二卷二六五七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晋书刘元海( 子和刘宣) 载记百零一卷二六五三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晋书石勒载记上一百零四卷二七一一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9 青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乃日:赖有此耳。可见他不仅对分封制有所了解而且对它的弊端也认识的非 常清楚。石勒还在襄国设太学、四门小学,郡国也普遍设学官,立博士,使贵族 子弟入学,学习汉族文化。石勒的继任者石虎非常残暴,在他的统治下汉族人民 惨遭屠杀和压迫,民族间的仇恨达到极点。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残暴的统治者 也表现出对汉族文化的仰慕。晋书记载:“季龙虽昏虐无道,而颇慕经学,遣国 子博士诣洛阳写石经,校中经于秘书。国子祭酒聂熊注谷梁春秋,列于学官。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汉族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慕容鲜卑的汉化水平则是五胡当中最高的。前燕未建立之时,慕容魔就率众 活动与今辽宁一带,开始经营农业,并仿照魏晋建立政治制度。晋书记载: “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 西晋末年,中原大乱,大批汉族士人投奔慕容魔。 慕容魔则设立郡县安置流民,并任用汉族士人为官,且令鲜卑贵族子弟学习汉族 文化。从慕容庞身上就能体现很强的汉化色彩。他的继任者也是前燕的创立者慕 容鱿汉化水平也很高。晋书载记第九记载:“鱿雅好文籍,勤于讲授,学徒甚 盛,至千余人。亲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诫十五篇,以教胄子。 作为一个鲜卑统治者,慕容鱿竟能使用汉文著书立作,足见其汉化水平之高。后 燕的建立者慕容垂定都中山后也仿效汉族政权设置百官,缮宗庙社稷。后主慕容 宝则:“砥砺自修,敦崇儒学,工谈论,善属文 。 南燕的建立者慕容德也是: “博观群书,性清慎,多才艺。因为慕容鲜卑的汉化水平在五胡当中是最高的, 所以他们建立的诸燕政权汉化程度也相对较深。 五胡中的氐族政权,汉化水平也比较高。建立前秦政权的苻坚就是一个博学 有才艺的氐族统治者。他任用汉族士人王猛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性质的改革:政治 上,重用汉族士人维护士族地主的特权;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思想 上,提倡儒学广立学校。要知道这些改革都是在与氐族贵族的激烈斗争中进行的。 保守的氐族贵族显然把这些激进措施当做是洪水猛兽而加以强烈抵制。有的贵 族,比如樊世,甚至扬言要杀死王猛,足见当时的汉氐之争有多么激烈。苻坚却 完全站在王猛一边处死樊世,打击氐族豪强,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苻坚的弟弟 符融更是以文学著称。晋书记载:“融聪辩职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 晋书石勒载记下一百零五卷二七四一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一百零六卷二七七四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晋书慕容宝慕容盛慕容熙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晋书慕容德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1 0 : 十六国时期的“胡 虽道安无以出之。 道安是东晋的清谈 融的清谈水平竟然连道安都无法超越, 族政权”和汉族士人 名家,在名士当中享有非常高的威望,符 足见其汉文化功底之深厚。建立后秦的羌 族姚氏,也有很高的汉化修养。姚苌的哥哥姚襄“好学博通,雅善谈论 ,姚苌 本人定都长安后也仿效汉族管制设百官,并立太学。五胡政权的统治者都表现出 浓厚的汉化色彩,这必然使胡族政权具有很强的汉化色彩或者是通过采取汉化措 施而走向汉化。所以胡族政权的汉化不仅表现在统治者的汉化还表现为政治制 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各方面的汉化,因而胡族的汉化是一个全面的、立体的、 长期的过程。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之所以走向汉化跟汉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和辐 射力是分不开的,周边各族都仰慕中原文化而加以仿效,因为汉族文化是比较成 熟和完善的,它不仅体现在高度发达的和十分有效的中央集权式的政治统治上, 还体现在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思想体系上。入主中原的胡族 统治者要想更好的统治各族人民,必然要汉化,这也是唯一的选择。除了汉族文 化强大的影响力这个因素,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胡族政权中的汉族 士人。进入胡族政权中的汉族士人在推动胡族汉化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 么。汉族士人是怎样进入胡族政权的? 为何要入仕胡族政权? 他们跟胡族上层是 怎样的一种关系? 二者又是怎样完成政治上的合作的? 晋书苻坚载记下( 王猛符融符朗) 一百十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l l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胡族政权中的汉族士人 第一节史书中记载的汉族士人 一、匈奴政权中主要的的汉族士人 1 汉( 前赵) 政权。在汉( 前赵) 政权中任职的汉族士人有:崔游、王弥、 王育、王浑、赵染、吕毅、赵染、李弘、b 翊、浩衍、王彰、庾珉、王俊、陈元 达、张师、任颧、殊纪、王沈、宣怀、俞容、郭猗、陵修、王延、王鉴、崔懿之、 曹恂、范隆、马景、卢志、崔玮、许遐、范隆、刘丹、郭猗、公师或,王琰、田 歆、陈休、b 崇、殊诞、麴允、董景道、崔远等 2 、夏( 赫连勃勃所建) 王买德、皇甫徽、胡俨、华韬、韦祖思、胡义周、 毛修之、赵逸、胡方回、张渊、徐辨等。 二、鲜卑政权中主要的的汉族士人 1 、前燕政权裴嶷、鲁昌、阳耽,逢羡、游邃、方虔、封抽、宋夷、裴开, 封弈、宋该、皇甫岌、缪恺,殊左车、毋翼、孔纂,刘赞、阳裕、封裕、宋该、 皇甫真、崔逞、崔潜等。 2 、后燕政权贾彝、贾闰、晁崇、库辱官伟、段崇、张崇,封衡、娄会、 段崇、李旱、卫双、刘志、张豪、张真、崔逞、崔玄伯、崔琼、崔遵、崔整、吕 显等。 3 、南燕政权封孚、封恺、封逞、鞠仲、韩范、杜弘、张华、晏谟、赵融、 鲁邃、刘轨、司马休之、刘敬宣、高雅之、张诞、潘聪、封嵩、段宏、公孙五楼 在莹 守o 4 、南凉政权杨轨、王乞基、杨统、杨贞、卫殷、麴丞明、郭黄、郭奋、 史鼍、鹿嵩,梁昶、韩疋、张昶、郭韶,金树、薛翘、赵振、王忠、赵晁、苏霸 在占 专乎0 三、羯族政权中主要的的汉族士人 后赵政权张宾、刁膺、张敬、夔安、孔苌、王阳、何袭、羊综、邵肇、 游纶、张豺、崔遇、崔悦、崔瑜、郭敖、程遐、郭殷、李风、裴宪、徐光、卢谌、 傅畅、杜暇、续弦、庾景、任播、崔睿、支雄、王阳、张离、张良、刘群、刘谟、 1 2 田崧、霍皓、朱表、陆 孔豚、赵鹿、支屈六、 1 、前秦政权王猛、邓羌、任群、朱彤、房默、房旷、崔逞、韩胤、田 勰、梁琛、王堕、薛赞、权翼、王贵、梁楞、梁安、段纯、杨安、李俨、彭越、 张天锡、贾玄硕、张遇、郭敬、吕婆楼、胡文、王鱼、赵韶、王隳、辛劳、阎负、 梁殊、鱼遵、强平、程弘、李柔、李威、强汪、董荣、徐胜、梁平老等 2 、后凉政权郭磨、王详、杨颖、彭晃、杜进、姜飞、段业、石元良、等 五、羌族政权中主要的的汉族士人 后秦政权尹详、赵曜、王钦卢、王钦卢、牛双、狄广、张乾、尹详、庞演、 姚晃、尹纬、狄伯支、焦虔、梁希、庞魏、任谦、姜训、阎遵、王据、焦世、蒋 秀、尹延年、牛双、张乾、王钦卢、姚方成、王破虏、杨难、尹嵩、裴骑、赵曜、 狄广、党删等。 第二节汉族士人为何会入仕胡族政权 汉族士人之所以会入仕胡族政权,是方方面面的因素导致的,其中最重要的 有如下两个因素: 一、中原动乱的政治形势 发生在公元3 1 2 年的“永嘉之乱 既是晋末“八王之乱”的结果又是动乱的 继续。因为“八王之乱 使中原大乱生灵涂炭,人民迁徙流散,“永嘉之乱 更 是引起了北方人民迁徙的一个高潮。西晋灭亡后,北方人民主要流向三个方向: 南方,西北,东北。规模最大的一支随晋室南渡,流向南方。显然,在北方汉族 人民心中晋朝乃是华夏正统所在,汉族政权即然被胡人所灭,那么最好的去处则 是随皇室南迁逃往江南。另外的两支则流向西北和东北。流向西北的一支主要是 投奔凉州的张轨。张轨是西晋的凉州刺史,晋末大乱时汉人张轨建立了前凉政权。 因此,有很多人投奔张轨。晋书张轨转有明确记载:能避难的国家,只有 凉州了;中州来避难的人,日月相继。汉族人民不惜长途奔波来到河西投奔张轨 以上人物均出自晋书载记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不愿接受入主中原的胡族政权,充分表明了当时汉族人民的正统情节多么深 厚,投奔张轨不因别的,只因他曾是汉族凉州刺史。同时,这种现象也表明当时 民族融合才刚刚开始,民族隔阂还很深。但随着各族人民交往的增多,民族融合 的加深,汉族人民会逐渐认同胡族政权,后来“五凉 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正是依 赖了这些汉族移民就是很好的证明。换句话说,动乱正是导致汉族士人入仕胡族 政权的重要原因。流向东北的一支投奔了鲜卑慕容魔。鲜卑慕容部的汉化水平是 很高的,这从慕容魔对待这些汉族流民的态度上即可看出。慕容庞专门为他们设 置郡所,并任用汉族士族河东裴蔑、渤海高瞻等为官,并令鲜卑贵族子弟学习汉 族文化。慕容鲜卑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吸引了很多的汉族士人。虽然汉族士人有 着强烈的正统意识,但毕竟晋室已经难逃,王室永远会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这种动乱的形式下,没有南渡的汉族士人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原来的价值取 向。自己曾深深信任的汉族王室在动乱中抛弃子民,只身难逃。与此同时,胡族 政权却并不像想象中的那般野蛮落后,甚至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真诚和热情,在这 种情况下,是否可以和胡族政权合作呢? 乱世,使一些看似正确的东西正在悄悄 发生变化。 晋室内乱导致国家动乱,国家动乱导致人们迁徙流散,这是汉族士人入仕胡 族政权的大的背景。 二、胡族统治者的招抚利用 面对茫然失措的汉族士人,入主中原的胡族统治者普遍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比如上文提到的慕容魔。晋书慕容庞载记记载:“时二京倾覆,幽、冀沦陷, 庞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魔乃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 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于是推举贤才,委 以庶政,以河东裴嶷、代郡鲁昌、北平阳耽为谋主,北海逢羡、广平游邃、北平 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爽、河东裴开为股肱,渤海封弈、平原宋该、安定皇 甫岌、兰陵缪恺以文章才俊任居枢要,会稽殊左车、太山胡毋翼、鲁国孔纂以旧 德清重引为宾友,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鱿率国胄束修受业 焉。庞览政之暇,亲临听之,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 慕容庞不仅专门设郡 收留中州流民,还虚怀纳才,重用汉族士人。可以说,慕容魔能够坐稳辽东并初 晋书慕容庞载记一百零八卷 二八零六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1 4 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和汉族士人 步建立前燕政权,跟他推行的这些政策有密切关系。 后赵建立者石勒在“八王之乱”时曾被汉族官僚买到今山东茌平为奴,因此 对汉人特别是汉族官僚有着刻骨的仇恨。因此,在起步时,凡遇到晋两千石以上 的官吏往往杀掉。可是后来逐渐认识到拉拢汉族地主的重要性,对待汉人的政策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屠杀变为拉拢和利用。他任用汉族士人张宾为谋主,加以 重用。攻陷冀州后,又建立了汉族知识分子群体“君子营”。更让汉族士人惊异 的是,这位有点残暴并不懂汉字的羯族统治者竟然也像汉化水平较高的慕容魔一 样广设学校,让贵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这不能不使一部分汉族士人欣喜和认可, 从而加入胡族政权。 前秦苻氏对汉族士人的信任与依赖更是达到前无古人的地步。前秦建立者苻 健在关中就优待士族,尊崇儒学。他的侄子苻坚做了大秦王后,更是倚重汉族士 人。苻坚重用王猛、薛赞、权翼并让他们掌握机密大权。特别是王猛,得到苻坚 十二分的信任,所有的军政大权几乎都委任给王猛,王猛更是趁此机会提拔大量 汉族士人进入前秦政权,并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性质的改革。难能可贵的是,苻坚 不但接受而且全力支持。王猛如此受宠,自然会引起氐族贵族的不满与反对。晋 书载记( 苻坚上) 记载:“诸氐纷纭,竞陈猛短。”特别是氐族樊世扬言要杀 掉王猛,并说不杀王猛就不活在世上,结果反被苻坚所杀。还有苻健的妻弟强德, 酒后横行乡里被王猛杀死并陈尸于市。后来王猛又在中丞邓羌的帮助下诛杀了二 十几个氐篮豪强。这三件事情使得:“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 行。 王猛为何敢做这么大的手笔? 很简单,因为有最高统治者苻坚的全力支持! 在王猛杀掉这么多氐族贵族后,苻坚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赞叹地说到:“吾今始知 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为尊也! ”面对胡族统治者这么强有力的支持,再怎么铁 石心肠的汉族士人恐怕也会打消顾虑放心入仕胡族政权。 从以上几个例子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胡族统治者对汉族士人的招抚和利用是 汉族士人进入胡族政权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些胡族统治者吸纳汉族士人 进入政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自身的统治,但是客观上给这些没有南渡 的汉族士人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那么汉族士人面对这一平台作何感想? 是选择 晋书苻坚载记上一百十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晋书苻坚载记上 一百十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1 5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逃避还是加入? 是主动加入还是被动选择? 他们究竟对此抱有什么样的心态? 第三节汉族士人入仕胡族政权的不同心态 汉族士人抱着何种心态入仕胡族政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 胡族统治者对待汉人的态度、胡族的汉化水平、汉族士人各自的经历及对胡族政 权的认可程度、汉族士人在胡族政权中的官职大小及受重用的程度等等。在笔者 看来,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 一、安身立命型。 “永嘉之乱 导致晋室南迁,很多汉族士人认为中原大地由此沉沦。五胡纷 纷南下建立政权致使中原几无净土。中原汉人要么随晋室南下,要么投奔凉州张 轨。那些没来及南下或者西去的人,只好投奔胡族以求在乱世之中安身立命。正 是在这种背景下渤海人高瞻投奔辽东鲜卑慕容庞。高瞻,字子前,渤海蓓县人。 晋书一百零八卷慕容庞载记记载:“( 高瞻) 少而英爽有俊才,身长八尺二寸, 可见高瞻是一位英俊潇洒而又博学的汉族士人。这样的人才来投奔,慕容魔当然 高兴,于是给了高瞻一个“将军 的官职。可是高瞻却并不领情,称病不起,死 活不肯接受这一官职。高瞻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北方士族,慕容魔对他的价值当 然心知肚明,多次去看望他并抚摸着高瞻的胸口对他说了一段非常中肯的话:“君 之疾在此,不在余也。今天子播越,四海分崩,苍生纷扰,莫知所系,孤思与诸 君匡复帝室,翦鲸豕于二京,迎天子于吴、会,廓清八表,侔勋古烈,此孤之心 也,孤之愿也。君中州大族,冠冕之余,宜痛心疾首,枕戈待旦,奈何以华夷之 异,有怀介然。且大禹出于西羌,文王生于东夷,但问志略何如耳,岂以殊俗不 可可降心乎! ”这段话的总体意思是说:今天战乱纷纷,国家分崩离析,百姓不 知身投何处,我所做的不过匡扶帝室而已,你为何以华夷有别而不认同我呢? 况 且汉人所尊崇的大禹、文王不也是出身西羌、东夷吗? 所以只能以志向和谋略而 不能以风俗的异同作为是否降心的标准。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慕容庞对高瞻是 抱着极大的耐心和诚意的,为了说服高瞻把大禹和文王都列举出来了。即便是这 样,高瞻仍然不肯接受慕容庞授予他的将军的称号。这就引起慕容庞深深的不满。 恰在此时,与高瞻有仇的送该劝慕容魔除掉高瞻,高瞻最后在忧郁不安中病死。 晋书慕容庞载记一百零八卷二八一三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1 6 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和汉族士人 显而易见,高瞻虽然投奔了慕容庞,但内心并不认同他,华夷有别的观念在 他心中仍然根深蒂固,投奔胡族不过是为了在乱世之中安身立命罢了,哪能为胡 族真心的卖命。所以,面对慕容魔的热情,高瞻抱以逃避。他宁可选择在忧郁不 安中病死,也不愿死心塌地的任职于胡族手下。 跟高瞻一样“身在曹营心在汉 的还有后赵汉族士人卢谌。卢谌,范阳人, 北方世家大族。永嘉之乱时跟清河崔悦、颍川苟绰、河东裴宪、北地傅畅没能随 晋室南迁,所以投奔了后赵政权。石勒建立政权后认识到重用汉族士人的重要性, 所以采取了拉拢汉族士人的政策,这些汉族士人也在石勒政权中获得不小的官 职。卢谌就获得一个“中书监”的职位。 根据李文才先生魏晋南北朝十二讲中的讲述,卢谌根本就不在乎这个职 位,反而认为在后赵做官是汉族士人的耻辱。他常常对儿子们说:“我死以后, 在碑石上只写上晋司空从事中郎几个字! ”“晋司空从事中郎 只是一个微 不足道的官职,跟后赵给他的“中书监”的职位简直有天壤之别,但卢谌只认可 晋朝政权,根本就不认可后赵政权。跟上文我们提到的高瞻一样,投奔胡族政权 只不过是在乱世之中安身立命罢了。 可以说,高瞻和卢谌这两个汉族士人的心态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汉族士人 的心态。这些人入仕胡族政权并不是要实现什么政治抱负,仅仅是为了在乱世中 找一个安身之所而已。但是,也有一部分汉族士人是抱着“以夏变夷”的宏伟抱 负而入仕胡族政权的。 二、以夏变夷型 这种类型以我们上文提到的王猛最为典型。史书记载:“王猛,字景略,北 海剧人也,家于魏郡。少贫贱,以鬻畚为业。” 就是这么一个少年贫贱的人却胸 怀大志,爱好兵书,气度宏远。以至苻坚一见便若平生,如刘备遇到孔明。苻坚 即位以后便任用王猛为中书侍郎,不久又迁王猛为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 随后又迁为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加骑都尉,居中宿卫。三十六岁 的王猛一年五迁,可谓权倾内外。受到苻坚的重用为王猛在前秦推行一系列汉化 性质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苻坚的改革其实都是王猛背后策划的。他的改革 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 o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李文才著2 0 0 8 、1 2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晋书苻坚载记下( 王猛符融符朗) 一百十四卷二九二九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1 7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政治方面 ( 1 ) 仿照魏晋的政治体制设置丞相、尚书,太尉,车骑大将军、尚书令、 尚书左仆射、右仆射、领军将军、丞相长史、司隶校尉、中书侍郎、 黄门侍郎等官职。 ( 2 ) 在跟氐族贵族斗争中明定法令,加强中央集权。 ( 3 ) 重用汉族士人,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2 、经济方面 ( 1 ) 重视发展农业,劝课农桑。少数民族大都以游牧为主要的生活方式, 变游牧为农耕,并重视农耕是胡族汉化的重要一步。 ( 2 ) 针对关中干旱少雨的现象,前秦推广汉代的区种法,后又开泾水,建 人工渠加以灌溉农田。 3 、思想文化方面尊崇儒学,广立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