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清前期盛京八旗王公贵族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前期盛京八旗王公贵族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前期盛京八旗王公贵族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前期盛京八旗王公贵族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前期盛京八旗王公贵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前期盛京八旗王公贵族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在清代历史上,活跃着八旗王公贵族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为清朝 的创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入关以后在清朝的 “ 陪都” 盛京地区,仍 然存在着为数较多的八旗王公贵族。他们在 2 0 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有 过强盛,也有过衰微,然而总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地位的逐步削弱。 本文首先概括了八旗王公贵族的形成过程及其在清朝创建过程中 的作用,并分析了入关后盛京地区八旗王公贵族存在的原因及过程。 然后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论述其社会地位的变化趋势。政 治方面通过他们的管理机构、爵位、傣禄与奖惩制度,分析其政治特 权和地位的变化趋势及清朝政府对其统治政策的特点。经济上主要论 述盛京王公贵族土地占 有与经营方式的变化过程。清朝中叶以 后出现 旗地向民地转化的趋势,经营方式则由传统的农奴制向租佃制转变。 盛京八旗王公贵族也出现了贫富分化,一些成为商业贵族地主等新兴 势力,而一些下层贵族则被迫典卖旗地,走向衰落。文化上表现为: 八旗王公贵族最初在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科举考试中有众多的八旗子 弟榜上有名,为盛京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后来八 旗子弟逐渐废弃了 传统的满族文化,而以 学习汉族文化为荣, “ 国 语骑 射”逐渐荒废。满族由传统的渔猎经济过渡到农耕经济,作为与其经 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向汉族先进文化方向发展,乃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本文最后通过八旗王公贵族社会地位变化的规律分析清代满族文化 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一 个民 族的文化, 是本民族经济生活的反映。 清入关 后, 满族语言、 文字逐渐消失及一些生活习俗的改变, 并不能简单地看成 是满族文化的衰落, 而是满族获得另一种使其更好地生存发展、 更能表达 其思想的先进工具和生活方式,这是满族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清代盛京八旗王公贵族社会地位“ 汉化” a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 t h e h i s t o ry o f q i n g d y n as ty , e i g h t b a n n e r m a h a r a j a p a t r i c i a n s w h o h a d a t tr i b u t e d m u c h t o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q i n g d y n a s ty w e r e fl o u r i s h i n g . a ft e r 1 6 4 4 , t h e r e w e r e s t i l l a l a r g e n u m b e r o f e i g h t b a n n e r m a h a r a j a p a t r i c i a n s i n s h e n g j i n g , th e s e c o n d c a p i t a l o f q in g d y n as t y . i n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c o u r s e o f m o r e t h a n 2 0 0 y e a r s , t h e y h a d b e e n fl o u r i s h i n g , a n d d e c a d e n t a s w e l l . h o w e v e r , t h e m a i n t r e n d w as t h e i r s o c i a l s t a t u s b e c a m e w e a k e n e d g r a d u a l ly . i n th e fi r s t p l a c e , t h e t h e s i s g e n e r a li z e s t h e f o r m a l c o u r s e o f e i g h t b a n n e r m a h a r a j a p a t r i c i a n s a n d t h e i r a t t r i b u t i o n s t o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q i n g d y n as t y . m e a n w h i l e t h e t h e s i s a n a l y z e s t h e r e as o n a n d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e x i s t e n c e o f e i g h t b a n n e r m a h a r a j a p a t ri c i a n s i n s h e n 自 i n g a ft e r 1 6 4 4 . t h e n t h e t h e s i s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i r d i v e r s i fi c a t i o n t r e n d o f t h e s o c i a l s t a t u s o f e i g h t b a n n e r m a h a r a j a p a t r i c i a n s . i n p o l i t i c a l as p e c t , t h r o u g h n a r r a t i n g t h e i r a d m i n i s t e r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r a n k o f n o b i l i ty , s a l a ry a n d p u n i s h m e n t s y s t e m , t h e t h e s i s a n a l y z e s t h e d i v e r s i fi c a t i o n t r e n d o f t h e i r p o l i t i c a l p r i v i l e g e a n d s t a t u s , a n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o f g o v e rn p o l i c y b yqn g g o v e rn m e n t . i n e c o n o m i c as p e c t , t h e t h e s i s m a i n l y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d i v e r s i fi c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i r s o i l p o s s e s s i o n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m e t h o d . a ft e r m i d d l e p e r i o d o f q i n g d y n as ty , t h e p r o p r i e t o r s h i p o f s o i l w as c h a n g e d fr o m p a t r ic i a n t o fr e s h l a n d h o l d e r ,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m e t h o d w as c h a n g e d fr o m s l a v e ry t o t e n a n c y . d i f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r i c h a n d p o o r o f m a h a r a j a p a t r i c i a n s a l s o a p p e a r e d : s o m e r o u n d e d i n t o fr e s h f o r c e s u c h as c o m m e r c e p a t r i c i a n l a n d h o l d e r s , w h i l e s o m e u n d e r l a y e r p a t r i c i a n s w e r e f o r c e d t o s e l l s o i l a n d t e n d e d t o w a r d d e c l i n e . i n c u l t u r a l as p e c t , e i g h t b a n n e r m a h a r a j a p a t r i c i a n s h e l d d o m i n a n t s t a t i o n , a n d e m e r g e d b e h a v e d p r o m i n e n t l y i n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 b u t i n th e s e q u e l , t h e y a n t i q u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ma n c h u c u l t u r e g r a d u a l ly , a n d t o o k l e a n i n g h a n z u c u l t u r e a s g l o ry , w h i c h l e d c o n d u c e i n d u c e t h e g r a d u a l d i l a p i d a t i o n o f ma n c h u l a n g u a g e a n d r i d e - t o x o p h i l y . ma n c h u n a t i o n a l i ty t r a n s f o r m e d fr o m t r a d i t i o n a l fi s h i n g - h u n t i n g e c o n o m y t o a g r i c u lt u r a l e c o n o m y , s u p e r s t r u c t u r e , a s t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t o e c o n o m i c b as e , d e v e l o p e d t o w a r d t h e a d v a n c e h a n z u c u l t u r e , w h i c h i s t h e n e c e s s i ty o f h i s t o ry a n d s h o u l d b e a ff i r m e d s u f f i c i e n t l y . i n t h e e n d , t h e t h e s i s a n a l y z e s t h e c u l t u r a l a m a l g a m a t i o n o f ma n c h u a n d h a n z u b y d i s c u s s i n g t h e r u l e o f s o c i a l s t a t u s t r a n s f o r m o f e i g h t b a n n e r m a h a r a j a p a t r i c i a n s . a n a t i o n a l i ty s c u l t u r e i s t h e r e fl e c t i o n o f i t s e c o n o m i c s u b s i s t e n c e . a ft e r 1 6 4 4 , t h e v a n i s h o f ma n c h u n a t i o n a l i ty s l a n g u a g e a n d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o f s u b s i s t e n c e c u s t o m c a n n o t b e r e g a r d e d as t h e d e c l i n e o f ma n c h u c u l t u r e s i m p l y , b u t t h e a d v a n c e t o o l a n d l i f e s ty l e t h a t c a n m a k e t h e m s u b s i s t e n t a n d d e v e l o p b e tt e r a n d e x p r e s s t h e i r t h o u g h t s m o r e e f fi c i e n t , w h i c h i s t h e n e c e s s a ry r e s u l t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ma n c h u c u l t u r e . k e y wo r d s : q i n g d y n as ty s h e n g j i n g e i g h t b a n n e r m a h a r a j a p a t ri c i a n s o c i a l s t a t u s c u l t u r a l a m a l g a m a t i o n o f ma n c h u a n d h a n z u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粼红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 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 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 作 者 狐葬 让一 日期: d 2 2 0 . 6 - r 指导教师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o祝 电话: r p 刀f ! 6 即r 邮编:1 亏 口 0 t 4 引言 本文中的 “ 清前期”是指从入关后到乾隆、嘉庆时期。文章第一 章在叙述八旗王公贵族的形成及其在清朝创建过程中的作用时,需要 适当地上溯到清军入关前的一段时期。至于本文的下限,定在鸦片战 争以 前,仅对这一时期盛京地区八旗王公贵族的生存状况及其社会地 位的变化过程与特点作一探讨。 盛京是清朝的肇兴之地,与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密 不可分的八旗制度亦于盛京得以发展和完善,并最终成为清朝统治的 社会基础。定鼎北京后,清朝尊盛京为 “ 陪都” 。有清一代,盛京是东 北地区的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除北京外的又一政治中 心。文中的 “ 盛京”是指以 盛京城为中心的地区,由于盛京地区的旗 地有的己达到今辽阳、锦州一带,所以盛京的外延可根据行文需要适 当扩大。 “ 八旗王公贵族”这一概念包括 “ 宗室贵族”和 “ 异姓贵族” 。宗 室贵族是指满洲首领努尔哈赤及其弟兄的后代,异姓贵族是指皇族以 外的八旗贵族,主要是清朝的 “ 开国元勋” 、功臣和皇亲国戚。异姓贵 族可分为满洲贵族、蒙古贵族和汉军贵族, 其中满洲八旗贵族人数多, 权势大,构成了异姓贵族的主体,本文主要涉及的是盛京地区的满洲 八旗王公贵族。另外, 在本文中 还会涉及到两个概念, 就是宗室与觉 罗。清代皇族按血缘的远近亲疏,分称为宗室、觉罗,努尔哈赤之父 塔克世的直系后代子孙, 即皇室的近支子弟称为“ 宗室” ( 又称黄带子) , 塔克世其他五个兄弟的后裔,即皇室的远支子弟称为 “ 觉罗”( 又称红 带子) 。 清代的八旗王公贵族,在清朝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 军入关后,以努尔哈赤的子孙和勋贵功臣组成的八旗王公贵族,分任 要职,统兵治政,执掌军国大权,资财巨万,富贵豪华,对清朝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均发挥了重大影响。但是,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他们的影响力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表现在:往日的种种政治特权受到削弱, 政治地位日 益下降;经济方 面其土地占 有和经营方式均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而八旗王公贵族本 身也出现了贫富分化;文化上则逐渐废弃了传统的 “ 国语骑射” ,并且 出现 “ 汉化”的趋势。这一现象已成为一个共性。京师的八旗王公贵 族如此,盛京地区存在的大量的八旗王公贵族,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 轨迹,都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 国内史学界对于八旗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从孟森先生开始, 到建国后,研究不断深入,成果显著。对于八旗王公贵族的研究,己 有多部专著和大量相关论文面世。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呈现出以下几 个突出特点: 第一,目 前有关清史的研究著述,多以研究关内问题为主,而对 于作为清朝 “ 留都”的盛京则鲜有论及。例如关于清初政治发展的特 点,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围绕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起源、发展、权力的逐 步缩小与最后被取消,以及内三院的恢复与再次被撤消等问 题展开, 以此来论证清代社会的变迁,即传统势力的影响日 益削弱。有不少学 者从社会形态角度来分析,认为这是清代完成封建化的标志。但这些 研究都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的,而对于盛京地区政治发展的趋势问题, 却很少有专门的著述加以翔实的论述。 第二,对于清代盛京地区统治特点的研究,多集中在军府制等方 面,对于八旗王公贵族在清朝创建过程中的作用,也仅从军事方面来 论述,尚不全面。更重要的是,对于清代盛京地区存在大量八旗王公 贵族的历史原因与过程及其管理机构、爵位、棒禄与奖惩制度,以及 政治地位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则缺乏充分的研究。 第三,国内学界对于中国东北地区旗地的研究,已比较充分,成 为中国东北古代经济史和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些研究主要 都是从宏观角度论述旗地的产生、发展、消亡过程,或探讨清代东北 土地所有制以 及土地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等问题。其共同特点是研究 旗地本身的著述较多,而从盛京地区八旗王公贵族经济地位的变化这 一角度来加以详细考察的著述则很少。 第四,在满族文化史研究方面,关于八旗子弟教育问题的研究已 有数篇文章论及, 但尚没有专门论述盛京八旗王公贵族的教育与科举 状况的著述,对于盛京地区满文化的保留状况及日益严重的汉化倾向 也缺乏详细的分析。关于满汉文化的关系问题,文章多集中从宏观上 论述满族文化的性质、结构、发展及与汉族文化的冲突等,尚缺乏从 盛京地区出发去考察八旗王公贵族汉化的具体表现及作出恰当评价的 研究,而且国内学界对满族的汉化倾向多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满 族由传统的渔猎经济过渡到农耕经济,作为与其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 层建筑,向汉族先进文化方向发展,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应给予充 分的肯定。 综上所述,史学界关于八旗问题的研究尚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 这就为本文的写作留下了大量的研究空间,这也正是本文的选题依据 之所在。 研究盛京地区的八旗王公贵族,窥一斑而知全豹, 对于探讨 八旗王公贵族这个集团由盛而衰的历史规律,对于清代政治史、经济 史、文化史、军事史、民 族关系史和满族史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学术 价值。本文通过对清前期盛京八旗王公贵族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 清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即以他们为代表的满族文化的特征。满族文 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是满族历史发展中文 明的标志:它迅速走向同汉文化汇合的道路, 亦体现了历史的 进步。 对此,我们应当 给予肯定,并应继续研究,深刻揭示其内 在的规律性, 把对满族文化史的研究引向深入。 第一章盛京八旗王公贵族的 “ 源”与 “ 流” 第一节八旗王公贵族的形成及其 在清朝创建过程中的作用 一、八旗王公贵族的形成 八旗王公贵族是在明末清初随着满族的发展而形成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尔是建州女真部落的一位有名 的酋长,他对明朝政府十分忠顺, 成为明朝政府管辖女真地区的得力 的地方官员,在女真各部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明廷先后封他为建州左 卫都指挥使、都督金使和右都督。其次子董山 袭为建州左卫指挥使, 他晓勇善战,2 0年内一跃而成为雄踞一方、统率建州女真各部的大酋 长。后明廷以其 “ 架鹜不驯”将其拘禁处斩,并派兵征剿建州三卫, 使其势力大为削弱。董山之子脱罗降袭都指挥同知,后晋升为都督金 使,此职由其子脱原保继任,此后其势力一度衰落。努尔哈赤的祖父 觉昌安时期,不仅难与海西女真的叶赫、哈达强部相比,而且就是在 建州女真各部落酋长中亦居于末位。觉昌安及其子塔克世还为明朝官 军效劳,从征引导,四处奔走。万历十一年 ( 1 5 8 3 ) ,明辽东总兵官李 成梁率军攻打女真酋长阿台的古勒城时,觉昌安父子在从征中被明军 误杀。努尔哈赤是塔克世的长子,此时他家境并不富裕,而且其势力 十分微弱。聪明、勇敢、刚强的努尔哈赤及其弟兄子侄,发奋图强, 苦战数十年,终于登上了王、贝勒的宝座,由一群没落的小部落酋长 子弟, 变成了爵 位显赫、 权势逼人的“ 宗室贵族” 。 努尔哈赤兴起不久, 即赐予其子弟叔侄以 “ 贝勒” 、 “ 台吉”的称号。此后,随着后金 清国的建立与扩展,疆土开拓,人丁增多,国势日盛,贝勒的权力越 来越大,地位不断提高,逐渐正规化,成为正式的爵位,并分为大贝 勒、和硕贝勒、议政贝勒、贝勒等几个级别。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 侄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合称 “ 四大贝勒” ,辅助汗父治 理后金国事, 执掌军政大权。 崇德元年 ( 1 6 3 6 )四月,皇太极即帝位,尊称 “ 宽温仁圣皇帝y) 随即定宗室世爵为九等: “ 一等和硕亲王,二等多罗郡王,三等多罗贝 勒,四等固山贝子,五等镇国公,六等辅国公,七等镇国将军,八等 辅国 将军, 九等奉国将军” 。 皇太极封诸兄弟子侄为亲王、 郡王、贝 勒、贝子,原有的大贝勒代善为和硕兄礼亲王,和硕贝勒济尔哈朗为 和硕郑亲王,和硕贝勒多尔衰为和硕睿亲王,和硕贝勒多铎为和硕豫 亲王,和硕贝勒岳托为和硕成亲王,和硕贝勒贝勒豪格为和硕肃亲王, 贝勒萨哈廉追封为和硕颖亲王,贝勒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贝勒杜 度为多罗安平贝勒,贝 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 勒。 崇德年间一共封了 7 个和硕亲王、 3 个多罗郡王、 6 个多罗贝勒、 5 个固山贝 子、i 个镇国 公、 8 个辅国公, 还封了一些镇国将军、 辅国 将军和奉国将军, 一个势 力强大的宗室贵族集团正式形成了。 八旗异姓贵族可分为满洲贵族、蒙古贵族和汉军贵族。由于本文 主要涉及的是满洲贵族,故仅对满洲八旗贵族的形成作一概述。从家 庭身世及 “ 来归”时间看,满洲八旗的贵族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率领所属诸申 主动来投的部长。努尔哈赤本是建州女真的 一个小部酋长,与他同时并立的还有许多部落,有的还是人丁众多的 大部。 从努尔哈赤起兵以 后,女真部长、寨长陆续 “ 来归” , 这对增强 努尔哈赤的实力起了很大的作用。最早来归的部长是嘉木河寨长噶哈 善、 沾河寨长常书、 扬书兄弟。 万历十一年( 1 5 8 3 ) , 努尔哈赤为给父、 祖报仇,以 “ 遗甲十三副”起兵攻打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时,从征诸申 仅 数十名, 力 量太小, 常书 兄弟 率众征战, 立下了 战功。 qo 紧 接着又有 三个部长 “ 来归” 。万历十六年 ( 1 5 8 8 ) ,苏完部长索尔果、栋鄂部长 何和礼、雅尔古寨长息拉虎,各率所部诸申 来投。三部长来归,使努 尔哈赤的兵力增加了 好几倍 ,为发展势力、 扩大管辖地区、统一女真 清朝文献通考卷2 4 6 封建一 . 清太宗实录卷2 8 , 清太祖实录卷1 . ( 清太祖实录)卷1 . 各部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类的还有额亦都、安费扬古、图鲁什等人。 额亦都,姓纽枯禄氏,世居长白山,他晓勇善战,在关系到后金国命 运的决定性的萨尔浒战役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来在取哈达、灭辉发、 亡乌拉、并叶赫的战役中,额亦都皆 “ 为军前锋” ,屡建功勋。史称其 “ 用兵四十余年,未尝扭妞” ,成为威名远扬的 “ 常胜将军” 。额亦 都原授一等总兵官世职,天命六年 ( 1 6 2 1 )因病趋势,以其子遏必隆 承袭,天聪元年 ( 1 6 2 7 )追封宏毅公,世袭圈替。图鲁什,姓伊尔根 觉罗氏,世居叶赫,来归后,天命九年 ( 1 6 2 4 )以功任牛录额真,第 二年授游击世职。此后多次率军征战,屡败敌兵,晋三等副将,天聪 八年 ( 1 6 3 4 )受伤而死,赐号硕翁科罗图鲁什,进三等总兵官,以其 子巴什泰袭爵。 另一类是大军临境率众 “ 归顺”的部长。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 的过程中, “ 恩威并行” ,既遣军征战,又尽力招抚,使得一些部长、路 长纷纷“ 归顺” 。 万历二十七年 ( 1 5 9 9 ) 灭哈达时,硕色及兄弟希福 “ 率 所属来归” ,努尔哈赤以其兄弟通晓满、汉、蒙文, “ 召直文馆” ,赐以 “ 巴克什”称号。希福奉使蒙古,征调兵马,颇有功劳,又久任内三院 大学士, “ 管机务” , 并多次随军作战, 立下了战功, 后封三等子爵。 万 历三十八年 ( 1 6 1 0 ) , 努尔哈赤派兵上千人,征东海握集部, 招降 那木 都鲁、宁古塔、绥芬、尼马察诸路屯长。绥芬屯长康果礼及弟喀克笃礼 等 1 9个路长,率丁壮千余来归,增加了 兵力。 努尔哈赤赐其金币,分 其部众为三牛录, 并封康果礼及弟喀克笃礼为三等总兵官。 二、八旗王公贵族在清朝创建过程中的作用 从明万历十一年 ( 1 5 8 3 )到清崇德八年 ( 1 6 4 3 )清军入关前夕, 在这半个多世纪里,努尔哈赤与其子皇太极带领子孙叔侄几经靡战, 统一东北,建立了后金大清国,为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史列传卷a 额亦都传d a 清史列传卷4 希福传 ; 满洲名臣 传卷3( 希福传 。 清太祖实录卷2 ; 清史列传卷4 康果礼传 。 在这一过程中,努尔哈赤及其兄弟子侄,为反对明朝政府的压迫,开 创新业,踊跃出征,作出了卓越功勋。如努尔哈赤其弟穆尔哈齐、舒 尔哈齐、巴 雅喇以及子侄褚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 格类、阿济格、多尔衰、多铎、岳托、硕托、济尔哈朗、萨哈廉、阿 达礼、阿巴泰、杜度等宗室贵族,分领八旗官兵,屡立 “ 军功” ,使后 金国力得到逐渐发展、强大。 此外,努尔哈赤兴起时期,八旗宗室子弟,不仅是骑射娴熟,率 军南征北战,开拓疆土,而且在战略战术以及治国安邦等方面,也都 各有其真知灼见。如努尔哈赤之孙、代善三子萨哈廉,能正确估计自 己力量,善于分析敌方情况,抓住要害断然决策。天聪七年 ( 1 6 3 3 ) , 皇太极询问诸贝勒大臣: “ 征明及察哈尔、朝鲜,三者何先?”萨哈廉 上奏说: “ 当宽朝鲜,拒察哈尔,而专征明。察哈尔虽不加兵,彼如 虫食穴中,势必自尽。至于明,我少缓一年,彼守御益固。臣意视 今岁秋成图进取,乘彼禾稼方熟,因粮于彼,为再进取。量留兵防 御察哈尔,上先与诸贝勒以骑往来袭击俘获蹈厢之。再命贝勒率精 兵,自一片石入山海关,则彼宁锦诸州为无用,或仍从宁锦入,断 北京四路,废地形,夺粮足之地,据守勿归,乘机伺便,二三年中 大勋克集矣! ” 这个建议, 既决定了主攻目 标是明朝政府, 又制订战 守方案,确是符合当时实际的。 当时八旗兵娴于骑射,晓勇善战,很能打仗,皇太极曾夸口 说: 八旗军 “ 野战则克,攻城则取” , “ 威名震慑,莫与争锋” 。满洲贵族就 是以 这支轻骑善射的军队,先统一了 满族的各个部落, 进而挥师入关, 统一了全中国。八旗的旗主多是满洲贵族,他们为清王朝的一统天下, 建立了丰功伟绩。 八旗王公贵族除了在统兵作战方面立下赫赫功勋以外,还享有最 高决策权。 清入关前,诸贝勒大臣会议是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凡军国 大计、政策法令、审拟大案都由它议定,史称八王共治国政制。 这是 女真 ( 满族)社会以 超常速度向封建制转化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中的独 清太宗实录卷 1 a ; 清史列传卷2 萨哈廉传 。 特现象。八王 ( 八和硕贝勒,有时又称八贝勒或诸贝勒)的权力和作 用十分突出。努尔哈赤时参与议政的除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 极四大贝勒外,还有阿巴泰、德格类等。八王共治国政制的具体内容 有:八旗贝勒定期 “ 齐集八角殿 ( 大政殿,努尔哈赤临朝处)审事, “ 大事则奏闻于汗” ;下级官员的任免,由 上级官员 “ 于诸贝勒集八 角殿之日, 乞请在案” ;八旗分别立一赏罚档案, 各旗奖惩升降官员, “ 八册皆 录” ;八旗贝 勒共同审案,结案后, 大事亦须奏闻 于汗;后 金向汉人下达命令, “ 皆以八王之书颁发” 等等。八王共治制规定后 金的各项权力,由八王共同执掌,后金的一切收入,也由八王共享。 八王共治制对于努尔哈赤统治后期抑制八旗分权倾向,维护后金最高 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进而顺利解决汗位继承问题,巩固后金 的统治,都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节 入关后盛京地区八旗王公贵族的迁入 顺治元年 ( 1 6 4 4 ) 十月, 福临再次登基 “ 定鼎燕京” 后, 在盛京, 除守卫盛京宫殿及三陵的少数满族官兵及其家属人役外,盛京地区满 族尤其是王公贵族急剧减少。剩下留守盛京和看守福、昭二陵的少数 官兵及其家属, 还有看守满洲贵族庄田的少数人丁家属 。 顺治初年盛 京地区满族人口大幅度减少,使这里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造成 “ 沃 野干里, 有土无人” , “ 黄沙满目 ,一望荒凉” 。 的景象。 顺治年间,为恭代皇帝祭祀福陵、昭陵,钦定宗室中 6人定居盛 京,给予奉恩将军封号,并给予一定田产、房屋。其中辅国公、护国 将军聂克塞,觉罗阿达哈哈番赵班昂古为 6人之中。聂克塞此后故于 盛京,埋葬于城外福陵旁。奉恩将军封号可以世袭,恭代祭祀的差使 满文老档上册,第3 7 9 - 3 8 0 页, 第3 0 8 页。 满文老档上册,第4 6 7 页,第4 7 9 - 4 8 0 页。 满文老档r册,第4 8 0 页. 满文老档上册,第5 5 0 页. 清盛京内务府清顺治四年至八年档案 。 清世祖实录卷1 4 8 . 似乎也是世袭的。至乾隆三十三年 ( 1 7 6 8 ) 十一月,驻盛京的 6名奉 恩将军中有两人故去,一名 “ 阿郎阿” ,一名 “ 果勒明阿” ,因两人无 子可继承,宗人府曾请示朝廷重新补派。 康、雍、乾时期清统治者的一些政策规定,也使京旗源源不断地 移往盛京。如在看守陵寝方面,顺治年间 “ 盛京看守陵寝 一 等城守 章京员缺, 俱令子弟顶补。后停此例,悉由 京师补授” 。后来康熙帝 考虑到 “ 尽从京师补授,则家口迁移,重为贫寒者之累” , “ 且将前任 章京房屋田地制给新补之员,以致前宫孤嫣无倚” , “ 田庐既空,资生 何策” ,因此规定 “ 别有补授发往之员,可另拨田房给与,其前任章京 田房仍行留给” 。 雍正年间对每年举行的陵寝祭祀典礼规格进行了 变 动:过去 “ 止遣侍郎行礼” ,雍正帝为了表示对祖宗的孝心,规定 “ 于 宗室中派三人前往祭祀礼” , “ 其应即 在奉天居住或应每年轮班派往” 气 至乾隆元年 ( 1 7 3 6 ) ,弘历正式下令奉祀盛京陵寝的宗室长住这里,爱 新觉罗氏 家族在满族发祥地重新繁衍起来。 又如盛京 “ 五部司官,向 用本处人” ,雍正五年 ( 1 7 2 7 )撒镇以“ 备员素多串通欺隐之弊,概行 撤回, 调补京缺, 而命在京各部堂官拣员发往补授” 。 乾隆八年( 1 7 4 3 ) . 弘历巡幸盛京时见 “ 各员颇行勤勉,积习亦经俊改,令将各司员半用 本地人员,半由京员迁调” 。乾隆十八年 ( 1 7 5 3 )又规定 “ 盛京郎中、 员外、主事各缺, 用京员十之七,本地人十之三” 。 这些规定, 使京 旗不断移往盛京,盛京旗人不获升迁又不能回京,带来盛京地区满族 人口的逐步增长。 此外,北京满洲贵族犯罪发遣人员多迁盛京,也带来了盛京贵族 人口的增长。康熙四十七年 ( 1 7 0 8 )将 “ 皇太子允扔党羽,凡系畏威 附合者皆从宽不究外,杜默臣、阿进泰、苏赫、陈倪、雅汉着充发盛 京” 。 康熙四十八年 ( 1 7 0 9 ) “ 护军统领车克以管围不严,命革职, 盛京通志卷4 . 盛京通志卷4 . 盛京通志卷8 . 盛京通志卷 1 2 . 盛京通志卷1 5 . 清圣祖实录卷2 3 4 . 发往奉天” 。雍正元年 ( 1 7 2 3 )将经希之子并吴尔父子、色享图父子 给假五日 料理,发往盛京。到盛京时,无论城内城外,“ 令其在五十 里内居住” 。雍正二年 ( 1 7 2 4 ) 将一等公鄂伦岱削爵革退, “ 发往 奉天居住” 。 不久, 又将温嘻贵妃之弟阿灵阿之子、 二等公阿尔松阿 革爵,发奉天居住 , 命他 “ 宜效法尔祖”为其曾 祖额亦都守墓。 虽然 以 后 “ 鄂伦岱、阿尔松阿 拟斩立决” , 但其家属当留盛京。 嘉庆 十七年 ( 1 8 1 2 ) ,仁宗对军机大臣说: “ 盛京为本朝发祥之地,风俗醇 厚” 。申谕将 “ 不安分之闲散宗室酌量挑出送往” ,钱粮照旧支领,使 其“ 观摩善俗或能奋勉自 新” , 并令和宁、 富俊等盛京官员, 善为之计, 有闲旷地亩,酌量拨给“ 稗裕生计, 更为有益” 。 第二年, 仁宗为使 宗室高兴地移往盛京,又重申移往盛京的好处,他说我 “ 于烁大清, 龙兴东海,肇基盛京” ,至今己经1 7 0 余年。 “ 我八旗子弟,生齿益繁, 亿万黎民,辐揍京邑,物产昂贵,此必然之势也。设官分职,经费有 常,岂能岁增禄精乎? 亦未能尽用宗室, 置满洲、 蒙古、 汉臣于闲地” 。 这就是说,1 7 0 年来,在八旗子弟面前积成两个问 题,一是人口 繁多, 物价昂贵,京师难容;二是国家经费有限,无力专供宗室享用。办法 只能是移住宗室于盛京,即 “ 莫若移居故土,习我旧俗,返朴还淳, 去奢从俭,诚良 法也” 。这个良 法可谓是一举多得,一可以疏散聚居京 城内的 “ 皇族宗室” ,减轻京城的诸多负担和不便;二可以控制地方政 权,扶持汉族官吏,绥靖地方,巩固清室的皇权和统治地位;三可以 “ 习我旧俗” ,改变宗室子弟的奢侈风气,得 “ 去奢从俭”的效果。 这 个宗室移驻之法,尽管给盛京添了不少乱子,但不能否定,在加强宗 室教育、改变奢侈风气、使之 “ 观摩旧俗”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因 此, 嘉庆二十年 ( 1 8 1 5 ) ,当 第三批移驻人员将起程时, 仁宗说移驻 盛京,如同汉人回居祖籍一样,迁居盛京 “ 分田授宅,观摩善俗,实 清圣祖实录卷2 3 8 , 清世宗实录卷5 , 东华录雍正二年二月乙 未. 东华录雍正二年十月戊戌。 清世宗实录卷4 2 . 清仁宗实录卷2 5 7 , 属教养兼备,良 法善政” 。 还有一部分迁往盛京的八旗王公贵族是为解决其生计问题的。 “ 乾 隆三年 ( 1 7 3 8 )六月己丑,宗人府奏遣往盛京驻扎之宗室富尔善等请 给傣银、禄米” 。到嘉庆年间,由于宗室 “ 支系蕃衍” ,闲散宗室日 益 增多,清统治者考虑到部分京旗宗室生计艰难,且成为京城不安定的 因素, 而 “ 盛京风俗淳厚, 物产丰饶,酌量移居,以 教以 养” ,决定 加快将在京宗室迁居盛京的步伐。 嘉庆十八年 ( 1 8 1 3 ) “ 移居盛京宗室 七十户, 分为三起,陆续前往随往男女仆从一百六十人” 。 清统 治者打算以后“ 或十年, 或五年移驻一次” , 移居地方“ 必须附近将军、 副都统等驻扎之所十数里内,就近管辖稽查,勿任游荡滋事,则教养 兼资, 经久无弊” ,便于管理控制。可见移居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无业 宗室的生计问题。 这一举措,使盛京地区满族中的宗室人口 骤增。至 此,从清初至嘉庆 1 0 0多年间,盛京地区形成了数量可观且较为稳定 的八旗王公贵族群体。 清仁宗实录卷3 0 4 . 清仁宗实录卷3 4 6 . 清仁宗实录卷2 6 0 . 哎 清仁宗实录卷2 5 8 . 第二章 八旗王公贵族的管理制度与政治地位 第一节趋于完善的管理机构 清代盛京八旗王公贵族在清代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盛京 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欲弄清盛京八旗 王公贵族的优越地位,有必要对清代的统治政策及八旗王公贵族的权 势作些研究。 清朝统一全国后,除了在盛京设兵驻防外,还建立了整套的官制, 对陪都进行管理。清入关前已规定:“ ( 盛京)砖城内外,东面,左为内 治门,属正红旗防御佐领等管界,右为抚近门,属镶红旗防御佐领等管 界;南面,左为德盛门,属镶黄旗防御佐领等管界,右为天佑门,属镶 蓝旗防御佐领等管界;西面,左为怀远门,属镶白 旗防御佐领等管界, 右为外攘门,属正黄旗防御佐领等管界;北面,左为地载门,属正白旗 防御佐领等管界,右为福胜门,属正蓝旗防御佐领等管界。 ” 清统治者设立盛京将军统率军政事务,设立户、礼、兵、刑、工 五部及盛京内务府。此外,顺治十年 ( 1 6 5 3 )在盛京设辽阳府,十四 年 ( 1 6 5 7 )改称奉天府,康熙元年 ( 1 6 6 2 )又置承德县,管理盛京地 区民人事务。这样,有清一代,盛京城成为陪都、奉天府、承德县三 级行政治所合一的所在。因此终清之世,一批旗人职官在盛京任职, 代朝廷实施对盛京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管理。盛京 五部各设侍郎 1员,郎中、员外郎、主事若干员。其职责分别是:户 部掌管奉天钱粮赋税、旗地官庄及棉靛盐庄等税收;礼部掌管奉天礼 仪及三陵祭祀、朝会宴飨等;兵部掌管驻防八旗事务及骚站等事务; 刑部掌管奉天满洲蒙古八旗刑狱之事;工部掌管奉天地区修造工程、 宫殿皇陵的维修、物料的烧造采办等事务。此外,清统治者还在福陵、 昭陵设掌关防衙门,下设掌关防官、副掌关防官各 1员,内关领、副 盛京通鉴卷z , 内 关领各1 员,负责陵寝看管及祭祀等有关帝陵事务。 为完备陪都之制,乾隆十七年 ( 1 7 5 2 ) ,设盛京内务府管理盛京正 黄、镶黄、正白 三旗事务,内务府大臣由盛京将军兼任。三旗每旗设 佐领 1员,下设晓骑校、主事等职官。三旗属下又设营造司,设承管 催总2 员,领催6 名;广储司设承管司库2 员,库使1 6 员;掌仪司设 承管催总2 员,笔帖式3 员,领催9员;会计司设承管催总2 员,笔 帖式2员,领催 9员,下设各等级庄头若干名。另外还设有三旗织造 库、内库、三仓等机构。之后,经过不断的充实和调整,到嘉庆十一 年 ( 1 8 0 6 ) , 盛京总管内 务府的内 部机构有: 档案房、 广储司、 都虞司、 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文溯阁、三旗织造库、三旗牛录处、内管 领处、庆丰司等。 盛京总管内务府的设置,是一次重大体制改革。 嘉 庆二十三年 ( 1 8 1 8 ) , 谕令“ 著派明兴阿协同管理 ( 盛京总管内务府事 务) ,以昭慎重” a 该明兴阿系盛京户部侍郎,自 此以 后例由 盛京五 部侍郎中择一人协同总管大臣管理盛京总管内 务府事务。此后,盛京 总管内务府机构健全,官员增加,职掌明确,保证了各项差务的完成。 据档案记载, 盛京总管内务府全部人员共计一万余人。 。 上文提到的嘉庆十 八年 ( 1 8 1 3 )八月 7 2户 “ 皇族宗室” 移居盛 京, 为了 安置这些宗室, 盛京地方宫府在盛京内 治关外二里许修建“ 宗 室营” , 俗称“ 皇城, , 外以青砖高墙围护。 “ 皇 城” 呈方形, 南设正门, 东、西两侧设便门,内有十字形大街,修建了 式样、 大小完全相同的 7 2 个小院 落。 此时移居来的宗室7 2 户, 人口 数量并不多, 因为“ 皇族 宗室” 都有“ 品级傣禄” 或 “ 胭脂钱” ,自 幼就独立为一户,因而未婚 的,一人便是一户,成婚的两人为一户。 所以 名为7 2 户,实则只有百 余人。 宗室营内除7 2 户院落外,还有几处公益建筑,主要有:官学堂、 黑图档第7 4 2 册, 第4 0 - - 9 2 页。 黑图档第2 1 1 册。 第名 页。 上文中记载为“ 嘉庆十八年 ( 1 8 1 3 ) 移居盛京宗室七于户气与此处 7 2 户皇 族宗室移居 盛京” 有出入。笔者参考爱新觉罗。 启侠著 盛京的宗室营( 载政协沈阳市委员会文史 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沈阳文史资料 第1 7 辑“ 满族史料专辑” , 第1 7 页) 等文献, 采纳 7 2 户” 这一论断。 藏书馆、医院各一所,还有一座宫殿,是皇族宗室们聚议的场所。在 这里听 “ 宗人府”的委任或宣读圣旨,传告 “ 邸报” ,听族长讲话,调 解 “ 皇族宗室”内部的纠纷。这里也是平时 “ 族长”办公的地方,然 而族长实际上没有多少日 常公务,不过偶尔三五天来一次。 “ 族长”的 主要职责是查处宗室内有无叛逆朝廷、皇权的人和事。宗室营的设立, 使清统治者对盛京地区八旗王公贵族的管理趋于正式化和规范化。 第二节 鲜明满族特色的爵禄制度 一、爵位制度 清代关于八旗王公贵族的爵位,根据宗室封爵和异姓封爵有不同 的规定。关于宗室封爵,乾隆十三年 ( 1 7 4 8 )定为1 4 等,即:和硕亲 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 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 奉恩将军。 所谓 “ 八分” ,是指清入关前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下的 一种特殊体制和据此制定的相关制度。 “ 入八分” ,是在 “ 八分”体制 下高等宗室贵族所拥有的特权。崇德元年 ( 1 6 3 6 )四月制定封爵制度 后,这些高等宗室贵族也封予较高爵级,并称之为 “ 入八分王公”或 “ 八分内王公” 。以后 “ 八分”体制解体, “ 入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