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论明代的科道官与朋党之争.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明代的科道官与朋党之争.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明代的科道官与朋党之争.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明代的科道官与朋党之争.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明代的科道官与朋党之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明代的科道官与朋党之争.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试图以科道官为全新的突破口研究明代的朋党之争问题,揭示明代的科 道官与党争之间的深刻联系。 朋党历来是帝王的大忌,历代帝王总是采取种种措施遏制朋党、巩固阜权。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殷鉴历朝因党祸而亡的教训,设置了一套“科道并行”的 监察体系,以位卑权重的科道官作为阜帝的“耳目之寄”监督百官、防范臣下结 党。此举在明代前期较有成效,科道官在吏治澄清、从严治国的情况下,恪尽职 守,对维护封建争帝集权、反对臣下结党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明代中后期,争 帝怠政造成大权旁落,各权力中心为争权夺利,集结朋党、彼此攻讦,积极拉拢 手握重权的科道官。同时,随着封建政治的r 益腐朽,品秩低下的科道官不能f 常行使职权,且仅凭个体的力量难以在封建宦海中立足。因此科道官在内因和外 因的交互作用下卷入了朋党之争的旋涡。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以不同的形 式参与党争、打击政敌。党争中的科道官只知有门户而不知有天子。他们丧失公 允之心,滥用监察大权,非但无法有效地维护阜权统治,反而助长了朋党争权、 加剧了阜权削弱。科道官参与朋党之争给明代及后世带来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也促使后人就如何真正发挥监察体制和监察官员的作用这一问题深深思索。 关键词:科道官朋党之争监察体系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m a k ead y n a m i ca n dd e t a i l e d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t h er e l a t i o n o f i n s p e c t o r sa n d t h ec o n t e n t i o no fd i f f e r e n tf a c t i o n si nm i n g d y n a s t y t h ec o n t e n t i o no fd i f f e r e n tf a c t i o n sb e c a m ee m p e r o r st a b o os i n c el o n gt i m e a g o i ne v e r yd y n a s t y ,e m p e r o r s h a da l w a y st r i e dt of i n dd i f f e r e n ts t r a t e g yt oi n h i b i t p r i v a t e r e t a t e df a c t i o n si no r d e r st os t r e n g t h e ni m p e r i a la u t h o r i t y t h ef o u n d e ro f m i n gd y n a s t y , e m p e r o rz h us e tu pac e r t a i ni n s p e c t i o ns y s t e mb yu s i n gd i f f e r e n t t y p e o fi n s p e c t i v eo f f i c i a la tt h es a m et i m e h et o o kt h e s ei n s p e c t i v eo f f i c i a la s e m p e r o r ss p yt ok e e pt h eo f f i c i a ls y s t e ma sw e l la s a l lo ft h eo f f i c i a lu n d e rs t r i c t c o n t r 0 1 a l s ot h i s s y s t e mh e l p t oa v o i d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d i f f e r e n tf a c t i o n s t h i s s y s t e mw a sq u i t ee f f e c t i v ei nt h ee a r l yp e r i o do fm i n gd y n a s t y , w i t ht h es u p p o r to f h o n e s ta n d u p s t r a i g h t o f f i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h o w e v e r , w i t h t h e g r a d u a lc o r r u p t i o no ff e u d a l i s m ,i nt h em i d d l ea n dl a t ep e r i o do fm i n gd y n a s t y , e m p e r o rb e c a m eh a t r e do fi n s p e c t i o n ,a d o p t e d s t r i c tp u n i s h m e n tt ot h ei n s p e c t o r s w h od a r et oi n t e r r u p t m e a n w h i l e ,i n t e n d a n t sg a t h e r e dt o g e t h e ra n df o r m e dd i f f e r e n t f a c t i o n sb a s i n go nd i f f e r e n tb e n e f i tr e q u i r e m e n t s t h e ya l s oc u r tt ot h ei n s p e c t o r s f o rs t r a t e g i c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t h u s ,i n s p e c t o r sl o s tt h e i rd i r e c t i o na n dg r a d u a l l yf e l li n t ot h es t r u g g l eo ff a c t i o n s w i t ht i m ep a s s i n gb y ,t h ei n s p e c t o r sb e c a m et h et o o l so f d i f f e r e n tf a c t i o n s ,n om o r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e m p e r o r sb e n e f i t i n s p e c t o r sg o tu s et o a b u s et h e i rp o w e rt oa t t r a c tt h eo p p o s i t ef a c t i o n s ,o n l yf o rt h ec o n c e m so ff a c t i o n s t h e yb e l o n gt o 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a f f e c t e dt h es o c i e t ys t a b i l i t y i nac e r t a i nd e g r e e a n dd e c r e a s e dt h ep o w e ro fe m p e r o r t h e j o i n i n go fi n s p e c t o r sa n dt h ec o n t e n t i o no f d i f f e r e n tf a c t i o n sf o r m e dp r o f o u f l de f f e c tt ot h es o c i e t yo fm i n gd y n a s t y , e s p e c i a l l y i nt h em i d d l ea n dl a t ep e r i o d ,i ta l s or e m i n dt h ep e o p l ea f t e rm u c ho ft h ee s t a b l i s ho f t h ei n s p e c t i v es y s t e ma sw e l la sh o w t od e a lw i t ht h ei n s p e c t o r s k e y w o r d s :i n s p e c t o r f a c t i o n s u p e r v i s e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j ,文中特n j j a 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沦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擅日期望坚生:!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 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笙乳吼 a 口。仁易- i 第一章绪论 、中外学者关于明代的朋党之争及监察制度问题的研究 明代的朋党之争以其酷烈、复杂获得了史学界的关注。近年来,许多中外 学占对这一问题作过系统的研究。将这些成果条分缕析之后,贯穿这些研究的 t 线便逐渐浮出水面,下列几种学说引人注目。 一是经济决定论观点。以中国学者侯外庐、李洵、于天有等为主要代表。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经济方式最终决 定收冶形式,朋党既然是传统政治的表现方式之一,必然具有与之相应的经济 基础,朋党之争的政治表现必然是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士大夫在经济、政治利 益纠纷下的产物。其中侯外庐将经济决定论和阶级决定论结合起来加以探讨。 他在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论述东林党与党争便是经济与阶级分析法的范本。 他将党争放在封建社会行将崩溃,资本主义萌芽的大背景中,视东林党为“中 产阶级反对派”,视东林运动为一场中国式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一观点在解放后 直到八 1 年代仍占主导地位。 与侯外庐的观点一脉相承的有李洵。他在八十年代中期发表的论明末政 局一文中提出:“为什么在晚明政局中出现那么多的政治派别和集团,出现那 么激烈的党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以皇帝为首的贵族大地主势力实行专政, 稿经济k cj - 击地主阶级中其他阶层的利益,在政治上又把他1 1 1 丰i 出政权之外。 晚明政坛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党派( 包括东林党在内) 都是各种政治势力分裂 _ 义集聚的结果。党争的激烈频繁,说明晚明的政局结构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贵族大地主势力垄断政权,排斥地主阶级原来依靠于自己的其他政治势力寸步 使鼋杈达到政治、经济上独裁化程度,这就构成了明末政局的基本结构。”2 这一学说的集大成者是王天有。他继承侯外庐的分析模式,写出了阶级与 经济分析论相结合的一部典型作品:晚明东林党议。在作品中,作者进一步 考究东林成员的出身,得出结论,“东林党议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范畴。 一般晚隶,东林党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齐、楚、昆、宣等党则代表大地主阶 - 靛钋何等:中围思想通史第卷,人民版社,1 9 5 7 年版。 ! 牟潮:论i 叭末政局,史学集t - l j ) ) 9 8 6 年第1 蝴,第1 8 砸。 兀右:晚叫东林党泌, 海古籍版f l :1 9 9 1 年版。 舟人学顺f 。学位论芷 层的利益。他史:海阉党视作一个与大地主勾结的独立阶级,是豪绅地主的代 表,认为“魏忠贤专权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皇族地主集闭,豪绅地主集团密 切勾结的产物。以暴发户魏忠贤出面,使统治更具有残酷住,因此把明王朝推 向了绝境。”! 这观点在r 本史学界的代表是小野和子。其明季党社考东林党t 复社以其一贯的细腻学j x l 对东林、复社史实作了详尽的考订。1 从文化的立足 点而言,作者的视角与传统的经济决定论没有本质的区别,东林党的行为依据 在于他们的阶级本性。 二是乡绅社会论观点。这是经济决定论的衍生学浣,在| 1 本东洋史学界得 到长足发展,其核心在经济史研究的基础上,从具体的地域结构入手,探讨乡 绅在地方政权、经济、文化各方面所起的实际作用。 檀上宽的明清乡绅论一文总结了日本史学界对于明清乡绅的研究成果。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束、八十年代初,日本明清史学界热点问题围 绕明术清初乡绅的地位而展开。小山正明和重田德、滨岛敦俊等许多学者都持 “乡绅土地所有论”及“乡绅统治论”。他们的立论均以专制国家为前提,将国 家理解成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与乡绅利益冲突的一些政策之所以为乡绅所接 受,是乡绅担心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会因为条件恶化而酿成社会动乱。乡绅经过 抗争实现自己的利益。 些学者试图从文化角度探讨士大夫的行为依据。沟j 雄三认为东林党站 存乡绅的立场反抗争权向农村的渗透,坚持社会应由皂帝、乡绅、农民三级阶 梯形成。“东林派是明未社会探索新体制、新道德观念的人卜,立志于反抗 皇帝的一元专制统治,建立地主主导的新体制。当然,东林派并不是反对皇 帝专制本身,国家霸权与乡村主导权的对立,也不过是围绕建立更好 的专制体制的对立。 三是文化决定论观点。欧美的汉学家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决定论成 为了一柄解剖明术党争的利器。狄百瑞( w t d eb a r y ) 贺凯( c h a r l e s 0 h u c k e r ) 1 1 又自:岘i w 东林党泌,l :海古籍m 版礼,1 9 9 1 年版,第2 0 页。 :l 灭自:岘j 州东林党c 义tl 海古籍版社,1 9 9 1 年版,第1 j 页。 1 小野和了:叫平党钆考东林党邑复利,| 】奉同朋含,1 9 9 6 年版。 ;檀 盥:驯】清乡绊论,收入l | 本学者 l j | = 究中罔史论著选详第二卅,中1 5 局版扎,1 9 9 3 年版。 5 淘【i 雄:二:中田前近代思想史的浈变中+ 乍书局 | ;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0 3 贝, 这些学者从r 缘在明代的发展阶段探索东林、复社这些党派复活儒家传统的努 力矧在历殳 的价随,。在展示西方汉学家对。p 蚓古代史研究成果的剑桥中国史 中,由黄t 。j ! 执笔的晚明部分对东林党有如下评价:“东林党不是这个用语的现 代意义的政衙党派。翻译为党派或党字有贬义,在意义上更接近诸如 派系、宗派或帮伙一类的词。成员的身份没有固定的标准:丌始时, 党人从 & f r l 的敌人得到这个称号。”! ,“作为一个集团东林党人以他们坚 持儒家f 统雨i 他们严格遵守真正的道德行为而闻名”。“东林党人保持一种组织 相对松散的文职官僚等级制度的倾向。”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对东林党有模 糊的认识,叫这是一批只求道德修养的传统士大夫,靠道德观点接近组成个 松散的集团,这一集团由于在政治上捌有发言。权,被反对派攻击为“党”。而 贺凯( c h a r l 。s0 h u c k e r ) 的明末的东林运动同样是从明术的社会背景切 入分析东林运动。西方的史学家有着与东方不同的视角,怀抱不同的人文关怀, 从儒家传统文化入手分析是以基督教文化为学术背景的西方史学家的自然选 择。 。 在中园和h 本,也有从文化角度研究明术党争的学者,其中刘志琴的研究 是较为成功的。她从思想启蒙的角度评估东林运动,认为东林党人活动在十六、 十七世纪之交,在中国与西方一样有思想启蒙的火花,但西方已向近代化迈出 了一大步,- f 幽知识阶层则迸发出文化自我批评的思潮,并更具有政治伦理启 蒙的色彩。1 此外,唑肯学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朋党政治作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如朱子 彦、陈生民先生的朋党政治研究j ,对中国古f 4 - - 千余年封建社会朋党斗争 ( 包括明代党争问题) 的发展脉络及全貌作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在广泛 收集史料的基础上,比较深入、细致地剖析了朋党产生的社会根源;朋党与封 1 蛐狄西瑞( wrd eb a tv ) 中国专制主义与儒家思想:卜七世纪的观点( c h i n e s ed e s p o t i s b ia n d t h e c o n f u c i a nic l e a l : s 乱e n t e e n t hc e n t u r yv i e w ) 、 ;5 1 凯( c h a r l e s0 h u c k e r ) 叫末的东林运动( t h e r u n 9 1 i nm o v e m e n t 。f t h el a t em i n gp e r i o d ) 载费币清( j o h nkf a i r b a n k ) 编中国思想i ,制度( c h i n e s e t h o l j g h ta n dir l s “u t i o n s p 1 5 6 ) 艾维列( w i 儿i a ms ? , t w e l l ) 从教育到政治:复祉( f r o m e d u c a t i o n t op o le t i c st h ehs h e ) 载狄西瑞新儒家的展开( t h el n i f o l d i n go fn p wc o n f u c i a n l s m ) 。 2 替恩瑞、竹f 一字等:剑娇中国州代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版社,1 9 9 2 年舨,第5 7 5 5 7 7 页。 3 贵l 宇的i 六世纪i 州代中国财政与税收及万历卜五年阿书对于明代为何小能进行成功的政冶、 纤济改苹何透彻的论述,j e 理论基于对叫代财政的实质降分析:此二书均有中译本,前书由阿风、许文继 等i 幸,二联 5 惦2 ) 0 1 年6 _ r 版,后者有内蒙古文化版扯、北京三联书店等多个版本。 ,刘占琴:东林悲歌t 古绝唱收入东林党学术t i ) f t - f 会、薛福成学术研讨会论文资料集,江封、文史资 料编辑部1 9 9 8o :坂, 5 朱r 彦、降生民:朋党政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版十| = ,1 9 9 2 年版。 建早权、官僚、宦官、宗法、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朋党之争采取的子种手法等, 在中国古代社会删党的产q - 、发展与演变的普遍规律:朋党对封建f 朝兴衰治 乩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历史经验教训等问题 :都有深刻的学术见解。 同时,还有学者对传统的党争观点提出了质疑,提出新的解释历殳的观点。 如樊树志先生在东林非党论一文中,提出东林书院并非议论政治的讲坛, 他们以研讨“四书”为宗旨,力图纠正王阳明学派的流弊,来重整学术道德, 过分强调它的“在野党”色彩,或者改革派色彩,都与事实相距基远。1 最后,特别要提及现代学术意义上东林党研究的开山之作谢翻桢的明 清之际党社运动考。2 此书既有详实的明术政治史考订,又分析了东林党的成 因,被视为研究明术党争不可逾越的扛鼎之作,其中对于明末党社运动的考证 与评述,被后代学者奉为圭枭。 关于明朝的监察制度问题,海内外学者也多有涉及。他们从多个角度和不 同方面对明代的监察制度问题作出t s n 关的分析说明。其中邱永明所著的中 国监察制度史,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发展、完备和衰亡的演变过程, 分朝代归纳阐述。对历朝监察制度演变原因、监察机构设置分工、监察官职权 范围、监察法规、监察方式程序、监察宫选任、考核、奖惩、监察效用以及利 弊得失等问题较为系统地考证说明。 张薇的明代的监控体制4 ,从明代国家的政治体制入手,采用动念研究 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明代监控部门的发展渊源、组织结构、职责权限、监控的 对象和内容、监控体制的运作情况和结果等方面。她认为明代的监控体制对封 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起了明显的作用。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封建社 会的基本矛盾、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缓和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极为有限 地保护了百姓的利益。但是,从总体上说,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专制和集杖的统 治力量,因此,明代的监控机制还未十分完善,因此其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有 限的。 1 樊 对甚:东林1 r 党论投复口学撒2 0 0 1 年第4 朗。 二谢i 玉【浈:l 圳精之两、党i f _ 运动考中华书局m 版 _ l = ,1 9 8 2 年版。 3 口触s l j :中图临察制度r r 2 _ ,+ 仁东师范人学版| f ;l = ,t 9 9 2 年版。 4 张黻:l 州代的临掩体制,n 汉人学版朴,1 9 9 3 年版。 4 t - 英在论1 9 捕豁察制度的若干特色t 扣认为:c p 囤古代传统的监察制 度在明初进一步完薄,而且颇具特色,它实行监察立法的规范管理制度、建立“科 道并举”的,密监察体系、实施“以小制大”的有效监察机制、设置对官。吏全 方位的监察体制、实行监察与被监察的统一体制等。明初的监察制度对巩固封 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情的上达、 吏治的澄清和弊政的废除。它在明王朝的创建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对明初整个 政局也有重大影响。 白品海、鹿慧在论明代监察制度对皇权与相权的制约。一文中提出:明 代的监察制度无论在制约争权、相权,还是在抑制打击宦官和贪官污吏上,都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尤其对晕权的制约,常常难以达 到目的,面对皇权,监官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台湾的明史专家张治安对明代的监察制度也颇有研究。在其明代监察制 度研究3 一书中,认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与官僚政治下的产物,其 组织职权随着君主集权程度的消长和官僚组织的扩减而相应变迁。我国君主专 制政治的发展,至明代可谓是最后完成阶段,明太祖自洪武十三年废相之后, 自操威柄,独揽朝纲,军国大政,臣下鲜能参决,集权专制政体至明代达于顶 峰,而维护君主集权的监察制度,也因此发展至极致。其组织之严、职权之广、 威势之重、委寄之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体制均不能望其项背。 f = 1 本的在野研究并小川尚,以明代不太注意的地方监察制度作为研究的焦 点,写成了明代地力监察制度研究一文,1 具有地方特色,是引人注目的成 果。 学者们对明代的科道官问题也多有研究。刘长江在其略论明代科道宫参 与廷议之得失i 中指出:科道官参与廷议有以下特点:议政范围相当广泛、重 大廷议活动往往由科道官发动、科道官有时控制廷议。明代的科道官参与廷议 具有较多的积极作用。如可以联系争帝与六部的信息:牵制高级官员,维护君权: 保障行政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规谏皇帝,限制君权等,但因科道官是皇权高度 1 i h 英 ! 【:_ j 品海 搬治撕 4 小| 1 i 尚 5 刘k = 江 论州毫u 监察制度的荭f 特也,广州师院学报( t l :会科学版) 第2 0 卷第3 册,1 9 9 9 年。 鹿慧:论l 代临察制1 _ 望对单议j 相权的制约,载文史哲1 9 9 8 年笫2 期。 f f j t t 牦察制度研究,五南幽+ 5 m 版公司,2 0 0 1 年版。 i p l l t 地方:忾察制度研究激古书院版钆,1 9 9 9 年版。 略论叫代科遭官参j 砭议之抖失,山东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8 年第6 朗 集中f 的产物,因此乓参j 议政办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廷议制度本身 是号;副主义制度的产物,它在相当程度f 被君主所控制,故科道官议政必然要受 到争权的制约,其作用非常有限;自明中叶以降辛_ 帝火都昏愦不理政事,宦官、 权臣操纵朝纲,科道官的职能难以f 常发挥。且科道官毕竟是封建官僚中的一员 随着封建政治的腐败和恶化,统治集团中经常出现党争,科道官亦不例外地卷入 这些斗争中。同时,刘长江还对科道官的“风闻言事”权做了研究,其略论 明代科道官的“风闻盎事”。文1 ,对科道官风弹的特征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 和说明。他认为在某种情况下,科道官风弹可以防患于未然,对维护皇帝的专 制统治极为有用,但因其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因此在明代中后期弊端丛生。 但总体上说,科道官风弹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倡导的既需核实,又保护监 察者的一些做法,仍il j 值得借嚓。 尹树国则对明代的“科官”:六科给事中作了相关的研究,在他的明代六 科制度述略及简评:中分析了六科在明代的职掌,探讨了六科与皇帝、内阁、 司礼监、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的关系,分析了其所起的作用,指出六科给事中 作为独立部门直接对争帝负责是明代历史中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因而它电对明 代的官制和历史发展起了很独特的影响。六科制的存在变乱了明代的官制,其结 果是无根基的权力毁坏了有根基的权力,明代的最终崩溃与此有很大关系。 二二、对本文写作的一些思考和创新 对于明代的朋党之争问题,中外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入手,试图整理明代政 治发展的内在理路。他们或以党争个案为分析文本,用个别来体现般规律; 或以特定人物的政治命运为分析文本,用个人带动一段政治史的研究;或以明 代的不同的政治权力中心:内阁和司礼监在党争中所起的作用来分析;或以明 代中后期特殊的实体“东林党”为中心,考证分析其与党争的种种联系学 者们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却鲜有学者 以明代特殊的监察官员科道官作为突破口对党争问题加以研究。清代的史 学家赵翼在其著作廿二史札记1 中虽有涉及明言路习气先后不同的问题,但 。刘k 江:略论驯代科道官的“风闻一# ”,黑尼江礼拿科学,1 9 9 9 年第5 期。 二尹讨同:i 州代六科制度述略及简计内蒙古人学学报( 人立j i | _ 会科学版) ,2 0 0 0 年6 月第3 2 卷增刊。 5 赵嚣:i j 二生札记,中华书局版社i 9 6 2 年版。 也未能充分展丌、详细沦述。因此笔者在查寻翻阅大量历兜资料、总结继承i i 辈f f t 开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明代的科道官问题,并尝试将其与明代的 朋党之争结合起来加以探究,分析明代的科道官在前期朋党之争中的积极作用 以及在中后期陷入朋党之争的原凼、参与朋党之争的形式、造成的系列后果以 及带给后人的启示。希望通过对这段时期相关史料的分析、整理,揭示出明代 的科道官与朋党之争肯之i 日j 的相互关系及内在联系。 笔者认为,明代建立“科道并举”的监察体系,设立科道官在很大程度上 是为了巩固君主集权,防范朋党擅权。明代前期,封建统治较为清明、君主求 者纳凉,科道官作为争帝的“耳目之寄”,恪尽职守,较为有力地打击了朋党、 维护了君权:明代中后期,随着统治的日益腐朽,科道官行使职权f | 趋困难, 因而逐渐丧失了公允之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旷日持久 的朋党之争中,带来了一系列恶劣的后果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的章节安排和论述内容主要如下: 本文第一章绪论,对明代的朋党之争与监察制度研究的学术回顾,在总 结学术成果的同时分析存在的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第二章明代设置科道官巩固皇权、严禁朋党,介绍历代帝王痛恨朋党, 采取种种措施必除之而后快。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有效地集中皇权、扣 击朋党,设立了一套“科道并举”的监察体系,以科道官作为监察队伍的主干 力量。明代前期,在从严治国、吏治澄清的情况下,科道官基本上能够尽职负 责,积极协助皇帝废除丞相制度、监督军事首脑、抑制阉党擅权、平息藩王叛 乱,在巩固君主集权、扣击朋党势力、平衡各政治集团上起了显著的作用。 第三章科道官在明代中后期陷入党争的原因,剖析科道官在明代中后期 陷入朋党之争的历史原因。本章认为:明初政治体制变革使得明朝逐渐形成内 阁、司礼监等不同的权力中心,在皇帝怠政、大权旁落的情况下,各个权力中 心纷纷集结党羽、争权夺利,朋党之争成为一痈,并逐渐席卷整个统治集团。 科道官因具有言谏、监督、弹劾、铨选、考察等重要职权,在党争中是极为有 力的武器和工具,因此成为各个党派争相拉拢的对象。同时,由于明代监察系 统“以小监大”、“以卑临尊”的设立特点,使得科道官虽然具有极其重要的职 权,但是官阶品秩却极其低下,在祸福不定的封建宦海中缺乏一定的保障,在 争。【订厌恶监督、肆意惩罚的情况f ,不得不依附朝中有势力的党派集团,谋求 更女r 的生存发展。困此,科道官在明代中后期陷入了朋党之争中。 第四章科道官参与党争的形式,分类归纳科道宫在明代中后期参与党争 的不同形式。科道官参与党争的形式同明代中后期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有 着密切的联系。在嘉靖、隆庆及万历中期,党派林立,彼此分野鲜明时,科道 官各为其主,分别加入到倾向的党派中,甘为鹰犬;在万历末期,皇帝长期不 上朝理政时,科道宫独立结党,为自身的利益,积极与当时的东林政敌争斗: 在大启年问,权力更替,阉党掌权时,科道党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条件,便加入 独获皂帝宠幸的魏阉集团,向其献媚、求得庇护,并伺机向东林政敌反扑。 第五章科道官参与党争的后果,论述科道官参与党争给明代朝廷带来了 一系列的恶劣后果,监察系统避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形同虚设:大批官员成为 朋党的牺牲品,国家行政机器雉以正常运作。在科道宫的煽风点火之下,明代 的朋党之争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廷臣执迷于党争而无视军国大事,最终导致 内外矛盾空前激化,明廷在内忧外患中陷入危机。 第六章结语,对本文的理论进行总结,将科道官作为监察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放在明代政治的大背景下加以把握。 本文最后的参考文献,说明前人成果对本研究的巨大贡献。 第二誊明代设置科道官巩固皇权、严禁朋党 明代的党争j ,历代党争的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有科道官参与其川:科道 官的参与,使得明代的党争与历代党争相较,更显错综复杂:斗争更趋激烈、 形式更趋多样、绵延的时叫更趋长久,同时后果也更趋恶劣。 第一节帝王最恶者是朋党 朋党之争,历代不衰,在封建王朝的肌体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自占及今, 帝e 最恶者是朋党”。中国封建社会对皇权统治构成最大威胁之一的是由各种 政治势力组成的朋党。因为争权虽然虽至高无上,却也并非万能。在中国古代 社会,皇权时常被削弱,争冠也时常被打落在地。造成莹权衰落、神器易主的原 因自然很多,如悍将谋反,农民起义、异族入侵等。但历史上更为多见的则是 争权落入后妃、宗藩、权臣、外戚、宦官所组成的宗派朋党手中。尽管封建统 治者不断鼓吹皇帝神圣,早- 权不容侵犯,强调任何人都得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和 效忠君主,作君主的o l i n 奴仆。但是历史上各宗派势力充分利用阜帝的宠信, 扩张势力、结成朋党、弑君篡位、窃弄权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件还是层出 不穷。权臣只有拉帮结派,网罗死党,形成盘根错节的朋党势力,爿能在政治 舞台上纵横捭阖,操纵政局,才有力量向皇权挑战,甚至颠覆王朝的统治。在 朋党势力强盛,早权衰弱时,莹帝的地位极不稳定,随时都可能有祸起萧墙、 变生肘腋、皇冠落地的危险。在一定程度上况,皇帝的宝座是设在火【jl 】上也 不过分。正如韩非所晚,臣下对抗阜帝的法宝便是朋党。“朋党相和,臣下得欲, 则人主孤。”“党与之具,臣之宝也,臣之所以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 臣下一旦羽翼丰满,王朝的生存和国君的命运就十分危险了。无论臣f 通过何 种途径形成朋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来权力结构的平衡,对皇帝的统治 造成严重的威胁。 “朋党小人自古帝王之所必诛”。1 因此儿为帝王者,只要认为臣僚们结 党,都会感到朋党对争权的威胁。因此君主要保障皇权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 1 革皓等编:伞唐文眷6 4 5 对宪宗论朋党。 2 韩1 r :韩非了外储说芷下。 3 韩忆韩1 r 内储说f 。 4 井玛舟:清| 上纪事本末卷2 5 严禁朋党。 辫人学顺 学位论 7 ;余继登:田朝典汇卷3 9 嘱玎觐考察。 3 陆容:莜同杂记卷8 。 4 改义渠:凌忠介公妻疏卷3 缝i 毒科役私匿红奉疏, 5 沈德符:万肌野坎编卷l l 太审揖吏科。 6 张萏:两矧问见录卷9 3 什省。 1 l 吡鲐u 上文编卷1 3 6 胡世宁守令定例疏, 2 4 存明代j 权空前高涨的情况f ,朋党势力的盛衰消长、党派斗争的成败得失最 终足由争帝裁定的。哪个党派能在斗争中获得譬帝的好感与信任,便可以在党 争。p 获得优势,击败对手。凼此各个党派千方百计地博取争帝的信任。而早帝 身居九重、耳目闭塞,对是非判断很难做到黑一分明、乾纲独断,在此情况下, 科道官作为争帝耳目,其舆论导向有时对争帝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 此,党争双方为了获取晕帝的信任,党同伐异、左右舆论、评判是非势必要获 取科道官的有力支持。党派集团中的科道官越多,其掌握的舆论力量便越多, 激烈的派系斗争中的先锋和打手也越多,外在监察的约束相应亦越少。这对党 派藻求自身的利益,大行其私是大为有利的,因此各个党派都争相拉拢科道官, 小断加强对科道言路的控制力度。 第三节日益腐朽的封建政治迫使科道官寻求党派庇护 科道官虽具有较高的职权和突出的政治地位,但是他们的品秩却极其低下。 给事中和监察御史分别是从七品和正七品的低秩官员。这种职权与品秩之间形 成强烈反差的设置正是明代监察系统的特点,用以达到“上下相维、大小相制、 防壅蔽,谨威福,则无权臣之害”的目的。可是最初颇费苦心的设置,后来却 成为科道官卷入党争的隐患。低微的官阶品秩,使得科道官在祸福不定的封建 宦海中,缺乏一定的安全保障,从明中叶以后,科道官秉忠进言的政治环境日 渐恶劣。皇帝日渐昏庸,厌恶科道官上疏进言。,或对上疏“留中不发”,不予理 睬:或对科道官幽囚考掠,残酷镇压;或严加l j e - n 他们的权力。如世宗自“大 礼之争后,对科道官“厌恶同深”,“以忠为妄,以谏为扰。”并且“酷待言官, 力加摧抑,锢狱杖死者接踵于廷”,3 据隆庆元年( 1 5 5 7 年) 吏部的统计,嘉靖 朝因建言而被处死者有三等:“戮死者为一等”,有给事中杨允绳等人:“其次廷 杖死者”,有给事中薛宗铠、何光裕、裴绍、张原,御史浦蛀、曾狮、叶经等人; “又次系狱戍边斥死牖下者”,其中科道官有李璋、张狲、刘济、马录、程启元 1 通接卷6 。 ! 利1 u :争川疏钞卷、“章1 再力j c j 、听纳以肋旷官疏,卷3 5 i :官开言路以幽新政疏 夏燮:l 通牿卷6 0 , 等1 3 人。神宗也“独恶高者”,一,f l , 厌言官。万历十六年( 1 5 8 8 年) l - 月, 给事中李沂上疏,晚宦官张鲸“广献会宝,多方请乞”,批评旱帝“未怨断决”, 神宗以“谤诬君父”罪,将其“廷杖六十,斥为民”。同时,科道官的其他进 言方i 式也被堵塞。在宦官专权时,科道官若弹劾权宦,司礼监可把奏疏压下, 或矫旨予以打击报复。在权臣擅政时,可以通过通政司了解奏疏内容,准备对 策。如严嵩为首辅时,提拔其私党赵文华为通政司使,“嵩念己过恶多,得私人 在通政,劾疏至,呵预为计,故以文华任之。”4 这样,赵文华便获得了掌握内 外章奏、封驳的通政使要职,凡有科道官弹劾严嵩的奏折,他都预先阅览,并 告知严嵩,以便严嵩准备应对之策,化解危机。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对于科道 官职能的正常履行卜分刁:利。为了在官场中站稳脚跟,科道官不得不依附朝中 有势力的官僚集团,以防触怒天威,遭不测之祸。同时,科道官想要升迁为高 品秩的官职也必须获得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的支持,在整个党派力量的辅助下, 为其升官谋私牵线搭桥,扫清障碍。因此科道官员积极寻求强有力的政治支持 和党派庇护。 综上所述,明仞政治体制的变革使得皇帝集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 明代中后期君主无法做到勤政不怠、总揽权柄时,大权落入到权臣、宦官等组 成的党派集团手中。各个党派集团为了维持、巩固、攫取更多的利益,彼此争 斗,势同水火。r 方百计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争取在朋党之争中占取 优势。科道官手握言谏、督政、弹劾、铨选、考察等重要职权。既可以参与最 高集团的决策活动,又可以上疏言事影响皇帝的决策,如能罗置麾下,对党派 集团获取阜帝信任、影响争帝决策、控制用人大权等都极为有利。因此,各个 党派都极尽拉拢之能事,希望尽可能将更多的科道官吸纳为党派私人,为己所 用。同时,明代中后期,朝政同渐腐朽,继任的天子荒淫怠政,反感外来监督, 厌恶科道官进谏和言事。科道官经常因正常履行职责触怒皇帝而被廷杖、下狱 甚至杀头。伴君如伴虎,天威难测使得科道官如履薄冰、无所适从,职能难以 正常行使。虽手握大权,地位特殊,但由于官阶品秩十分低下,科道官在整个 官僚集团中的地位如同他的设置一样特殊。旦触怒帝意,便似无根之木、无 1 余继替:同朝典;l 卷3 0 建苦。 :l 止卷9 4 删法,占一扎 1 l 州史* 卷2 3 4 李沂传。盂森:叫清史讲义,第一编,第五章万历之荒怠,第2 5 8 负- 4 【uj 史卷3 0 8 盘| 睁传, 。塑苎兰! ! _ ! ! 1 兰些堡! 源之水一般孤立无援、脆弱无力。为了在祸福= 下i = 定、吉凶难p 的封建宦海中站 稳脚跟,寻求发展,仪 e 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必须寻求党派力量的支持, 在其庇护下,防御外束的打击和不测之祸。凼此,大批科道官在内因和外因的 相瓦作用下,纷纷拉帮结派,“建吉者分曹为朋”。参与到旷日持久的朋党之争 中。 f 9j 史卷2 3 0 赞 第四章科道官参与党争的形式 科道官加入到不同的朋党集团后,成为不同党派集团的党羽私人,凭借着 党派,j 量的庇护在官场中立足行事。此时的科道官,名为政府和皇帝的监察官 员,实际却充当了派系的打手。在朋党中,科道官“知有门户而不知有天子”, 利用手中掌握的职权,为所在党派谋取私利,竭尽所能地为本党派在封建官场 巩固实力、充实扩大而身先士卒、费心尽力。 在明代中后期,不同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下,科道官参与党争的形式和手 段各有不同。嘉靖、隆庆及万历中期,皇帝怠政造成大权旁落时,蓄势已久的内 阁首辅之间、内阁与六部之阳j 的矛盾陆续爆发,各个党派都集结党羽,争权夺利, 彼此互有胜负、势均力敌,在党派分野鲜明的情况下,科道官分别加入到各自 倾向的党派中,充当不同党派斗争的鹰犬和工具。万历术期,神宗极端怠政、 久不上朝,党派混战难分胜负。科道官的特殊职权使其在朋党之争中极为有利, 于是他们从不同的党派中游离出来,独立结党,为谋取自身的利益而积极争斗。 天启时期,权力更替,司礼太监魏忠贤独揽大权,科道党派失去了继续独立存 在的特殊历史条件,因此纷纷转投阉党门下,在其庇佑下打击政敌、大行其私。 科道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使朋党之争延续不止。以下分门别类, 分析说明。 第一节嘉靖、隆庆及万历中期,科道官各为其主,甘当鹰犬 一、科道官各为其主 明代自中期始,皇帝同渐怠于朝政。世宗好方术鬼神之事,日事斋醮,晚 年更是痴迷于得道成仙之术,疏于朝政;穆宗在位六年,热衷于游玩挥霍;神 宗虽在张居正死后亲柄朝政、励精图治,但却似昙花一现,万历十四年( 1 5 8 6 年) 之后消极怠政,深居后宫、不理朝政。皇帝的懈怠使得皇权旁落。各个朋 党集团为了争权夺利、彼此相争。内阁首辅之争于嘉靖年削呈白热化状态,阁 部之争更是于张居正死后陆续爆发。不同的朋党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让。 侄党派林立的利益之争中,一批科道官作为独立的个体,加入到不同的朋党集 团中,充当朋党之争的鹰犬。也有一批科道官表面上保持相对独立,不依附f 母人学坝i 。学f 上论文 任何党派,实际上却是见j x l 驶舵的墙头草。一旦发现哪个党派失势,权力地位 岌岌j 危,就落井下石、反戈一击,使其成为众矢之的,借以向对手党邀功请 赏。 二、风弹政敌、专务搏击 科道官利用其稽查弹劾权攻击政敌,并充分利用其“风闻言事”的权力。 风闻之后纠劾,固然可以防患于未然,但陷入党争的科道官往往“藉口风闻”, 滥劾滥奏,只要能击倒政敌,无所罪名不可罗织,“罗瘢无从,遂尔编造歌谣, 捏成单款无头帖子,遍俪于街衢,匿名揭贴暗投于宅巷,资之凿凿有据,按之 则语语无端”。在内阁首辅之争中,凡是内阁的大臣,总有一批科道官在其左 右。史称:“大僚非其党不得安于其位”。2 因此,阁臣“选授给事中、御史,多 切近乡人、亲友、死党,有所欲为,则托之昌言;有所欲去,则托之论罢。”。, “而科道转为其鹰犬”。4 内阁如想采取某些措施,科道官便预先交章言事;如 遇到异己者,科道官便“群起而逐之”:;如遭到对手上疏弹劾,科道官便上疏 论救,淆乱视听,力图掌握强大的舆论声势,以助阁臣攻击政敌,晋升显贵。 在嘉靖至隆庆年问,杨廷和、杨一清、张璁、夏言、翟銮、严嵩、徐阶、高拱、 张居f 等人的首辅之争中,其手下的科道党羽无不极尽弹劾之能事,全力倾轧, 协助党魁获得首辅之位。 如嘉靖朝,翟銮为首辅时期,职居严嵩之上,銮虽性格柔弱,但终究是严 嵩专权的防碍,为严嵩所不喜,“阴挤之”。嘉靖二十二年秋( 1 5 4 3 年) ,翟銮 之子翟汝俭、翟汝孝在乡试中一同考中举人,二十三年春( i5 4 4 年) ,在会试 中又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抓住时机,指使刑科给事中王交、王尧弹劾翟銮二子 双双考中此事蹊跷,必定沟通考官作弊,“朋贿鬻科”6 ,在严嵩借科道之手的 排陷下,翟銮的下场可想而知,被世宗夺去官职,偕同二子一起被削籍为民, 由严嵩接任首辅之位。严嵩借科道之手除去了夺取首辅之位的拦路石。 利用科道官扳倒首辅最典型的例子要数徐阶与严嵩之争了。次辅徐阶觊觎 1 孙承洋:存叫梦余录卷2 5 六科。 2 要燮:w 通嗒卷7 4 。 j k 茜:两吲闻见录外编卷9 3 。 4 赵翼:i j 一史札记卷3 5 【 苦路习气九后小m 、夏燮: 9 通悔卷7 一i , 6 | l j 世宗实录卷2 8 9 ,嘉站二l 三年八门。 首辅之位,为了达到自己的 l 的,徐阶利用首辅严嵩“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 地”,明世宗“寝厌之”。的心理,以科道宫作为先锋,谨慎而巧妙地向严氏父 子发动了攻击。嘉靖三十七年( 15 5 8 年) 三月,徐阶首先指使其门生f f i j 4 给事 中吴时来,在世宗诏问大同右一p 被蒙古军包围,为何同久不解时,揭露严嵩的 私党:宣大总督杨顺和巡按御史路楷等身为边事大臣,贪贿渎职,导致坏边误 国。此时吴时来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