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优质课程申请书.doc_第1页
南昌大学优质课程申请书.doc_第2页
南昌大学优质课程申请书.doc_第3页
南昌大学优质课程申请书.doc_第4页
南昌大学优质课程申请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一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省级优质课程申请书.12二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省级优质课程自评报告.39(一)课程简介.3(二)申报省级优质课程的理由.3(三)教学建设.35(四)师资队伍建设.58(五)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8(六)教学管理.89三教学建设材料.10(一)教学大纲.1112(二)教材.1316(三)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教学及课程改革研究资料.1723(四)CAI多媒体课件资助项目.2325四师资队伍建设材料.26(一)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单.2730(二)省级教改立项课题.3134(三)成果奖励证书.35(四)编写的全国教材.3644(五)科研项目: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六批课题45(六)科研项目:国家行业标准“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的编制.46(七)江西省地方标准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4749(八)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结题证书50五教学效果材料51(一)授课质量评估结果52(二)青年教师公开教学评比获奖证书53六教学管理材料.54(一)教学研究、研讨活动记录5567(二)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6871(三)教学计划表7284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优质课程申请书1.课程名称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2.课程所在教研室结构教研室3.课程负责人熊进刚 徐镇凯4.联系人熊进刚5.联系电话8160563,138791324066.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情况任课教师人数9高级职称教师数占教师总数的%67%博、硕士学历人数7省级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姓名、职称桂国庆,教授,省级学科带头人徐镇凯,教授,省级骨干教师贾益纲,教授,省级骨干教师7.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的名称、获得时间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屋面水箱获江西省第九次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二等奖,2000年。8.省级教学研究立项项目名称(1)与国际接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2000年,省教育厅重点支持项目。(2)大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2001年,省教育厅。9.校级教学研究立项项目名称(1)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辅助教学课件,2002年,南昌大学(2)工程抗震多媒体教学课件,2002年,南昌大学10.双语教材名称及授课教师姓名本课程是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材是围绕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展开的,是对“规范”内容和设计方法的讲解,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与英、美、欧洲等国外规范差别很大,国外原版教材并不适用。鉴于本课程的上述特点,国内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甚至是重点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基本未采用双语教学。11.申请评估验收时间12.申请优质课程的主要理由(1) 土木工程专业2002年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的主干专业课。“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建设和改革直接影响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2) 申请优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3) 本课程的教学建设、师资建设、教学管理及组织实施等方面工作规范,教学效果优异,并具有较高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提供评估验收的技术文件目录:南昌大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省级优质课程申报材料13.院(系、部)推荐意见同意推荐申报省级优质课程。 南昌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03年6月26日14. 学校初审意见同意推荐申报省级优质课程。学校负责人签字学 校 公 章 2003年8月28日15. 专家组意见16. 省教育厅审定意见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省级优质课程自评报告(一)课程简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受课对象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本课程主要讲述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和基本构件,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具有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能力。(二)申报省级优质课程的理由主要有下述三点理由:1土木工程专业2002年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的主干专业课。“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建设和改革直接影响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2申请优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3本课程在教学建设、师资建设、教学管理及组织实施等方面工作规范,教学效果优异,并具有较高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三)教学建设1教学大纲及教材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大纲是全国高校建筑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学大纲“建筑工程专业教学大纲”,这一大纲为大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所采用,科学适用,符合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本课程的教材版本种类较多,我们采用的是教育部推荐教材: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主编:混凝土结构(上、下),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本教材第一版曾获1995年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是教育部、建设部共同确定的国家级重点教材。同时,我们还收集有一定数量的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教学资料及课程改革研究资料,如:(1)国外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原版教材:Williams,A.,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second edition), Engineering Press, 2000(2)第三界全国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杭州,1997(3)第四界全国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沈阳,2000(4)第五界全国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南京,20022CAI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和制作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引入到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之中,是目前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中正在尝试的普遍做法,但仍缺乏真正适用和有效的多媒体课件。课题组教师正在开展有关本课程CAI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如正承担2项校级课题:(1)伍卫秀,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辅助教学课件(2)熊进刚,工程抗震多媒体教学课件3考试及题库本课程考试内容严格按照大纲要求,所出试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库既有电子文本式的,又有纸质文本式的,在教学中应用效果较好。(四)师资队伍建设1课程组教师基本情况本课程任课教师共9人,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高级职称教师6人,占教师总数的67%,89%的主讲教师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博士2人,硕士4人,在读博士生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具体如下表。课程组教师基本情况表序号姓名性别年龄学位、学历职称是否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是否博、硕导1熊进刚男33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导2徐镇凯男47大学教授省级骨干教师硕导3贾益纲男44硕士研究生教授省级骨干教师硕导4伍卫秀女31硕士研究生讲师5桂国庆男37博士研究生教授省级学科带头人硕导6袁志军男27在读博士生助教7李永华男31硕士研究生讲师8卢小杼女37硕士研究生副教授9孙小菲女40大学高工2教学研究课程组承担省级教改立项课题2项, 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1)与国际接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2000年,省教育厅重点支持项目,负责人:杜晓玲,课程组教师为主要参加人。(2)大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2001年,省教育厅,负责人:杜晓玲,课程组教师为主要参加人。(3)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辅助教学课件,2002年,南昌大学,负责人:伍卫秀(4)工程抗震多媒体教学课件,2002年,南昌大学,负责人:熊进刚课程组教师主编的江西省标准设计图集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屋面水箱荣获江西省第九次勘察设计“四优”评选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二等奖。课程组主要负责人参编全国教材2部,共完成28.7万字:(1)程文瀼,熊进刚等编,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本人完成13.4万字)(2)程文瀼,熊进刚编著,混凝土及砌体结构自学辅导,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本人完成15.3万字)。3科研活动课程组教师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1)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六批课题的研究。(2) 国家行业标准“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的编制工作。这两部国家标准涉及的内容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本课程的教学密不可分。课程组教师将上述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科研活动中掌握的国家标准建立的背景、原理、发展动态等融入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促进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课程组教师完成江西省地方标准1部:(1)江西省地方标准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DB36/T386-2002课程组教师完成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1)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的试验研究(项目编号985014)课程组教师还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1)熊进刚、程文瀼等,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变形的计算,建筑结构(核心期刊),2001年5期(2)熊进刚、欧阳坚等,江苏省新华书店增层改造设计,建筑结构(核心期刊),2001年9期(3)熊进刚、程文瀼等,高层建筑转换层中混凝土连续短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建筑技术(核心期刊),2001年5期(4)熊进刚、吴晓莉等,有梁式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研究,工业建筑(核心期刊),2001年6期(5)熊进刚等,钢筋混凝土短梁刚度及变形的分析与计算,建筑结构(核心期刊),2003年8期(6)徐镇凯等,卸载换柱法在框架柱修复加固中的应用,建筑结构(核心期刊),2002年11期(五)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认真,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备课、授课,考试内容严格按照大纲要求,所出试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任课教师之间会经常交流教学体会,探讨教学方法。本课程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任课教师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学质量好,2002年参加学校授课质量评估的两位主讲教师均被评为优秀,且伍卫秀老师在2002年青年教师公开教学评比中被评为优秀青年教师。关于双语教学,由于本课程是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材是围绕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展开的,是对“规范”内容和设计方法的讲解,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与英、美、欧洲等国外规范差别很大,国外原版教材并不适用。鉴于本课程的上述特点,国内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甚至是重点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基本未采用双语教学。对此问题,课题组教师也有一些设想,想进行一些试点教学活动,如可以先采取中文讲授、英语板书的方式,目前正在寻找和搜集合适的英文教材。(六)教学管理课程组教师有计划地开展与本课程有关的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开展CAI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和制作,如目前正承担省级教改立项课题2项, 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报告会,活动有内容、有记录。严格执行各项教学规章制度,有较完备的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机制,教学文件保存较完整。有计划安排课程组教师进修或攻读学位或参加教学研讨会,如:课程组袁志军老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安排教师参加每2年召开的“全国混凝土结构教学研讨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包括材料性能、设计方法、各类构件(拉、压、弯、剪、扭)的受力性能及其计算方法和配筋构造,其性质属专业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能力,并为后续选修课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1绪论理解混凝土结构的特点,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任务和学习方法,以及在国内外的应用与发展简况,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增强为建设祖国的事业心。2钢筋及混凝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理解混凝土强度和变形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如试验现象、微裂缝机理及约束混凝土等概念,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及其数学表达式,弹性模量与变形模量的关系,混凝土强度等级与不同受力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等。了解重复荷载下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及复合受力强度。理解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性质及其对混凝土结构构件性能的影响。理解钢筋应力应变全曲线特性,掌握弹性模量、屈服应力、极限应力及其相应的应变值。了解钢筋的冷加工及塑性性能。理解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性能,粘结应力与钢筋应力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混凝土与钢筋共同工作的原理。3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理解按极限状态设计的意义。了解失效概率及可靠指标等基本概念,荷载及材料强度的标准值、设计值及分项系数的意义,掌握两种极限状态实用表达式的应用。4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深入理解梁受力各阶段截面应变和应力的分布、破坏特征及配筋率对破坏特征的影响。理解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其意义。熟练掌握矩形、T形截面的配筋计算方法、适用条件及构造要求。5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理解无腹筋梁斜裂缝出现后的应力状态及其破坏形态。了解影响抗剪能力的因素。深入理解腹筋的作用及其对破坏形态的影响。熟练掌握有腹筋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及其限制条件。掌握受弯钢筋的布置、纵筋的弯起及切断、纵筋的锚固等构造要求。了解间接加载及有反向弯矩时等特殊情况的配筋方法。6受扭构件扭曲截面承载力理解矩形截面纯扭构件的受力性能、破坏特点、截面限制条件及构造配筋界限的意义。掌握弯、剪、扭构件计算方法及其构造要求。7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深入理解轴心受压构件受力全过程及其破坏特征。掌握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了解螺旋箍筋柱的应用。深入理解偏心受压构件的两种破坏形态、特征及其形成条件,不同长细比柱的破坏类型,偏心距增大系数和附加偏心距的意义及其影响。熟练掌握矩形、I字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不对称及对称配筋)的计算方法、适用条件及构造要求。掌握偏压剪构件的设计方法。了解双向偏心受压构件设计方法的原理。8受拉构件承载力掌握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及偏拉剪构件承载力的计算方法。9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和变形验算深入理解梁在纯弯区段内的应力重分布过程,开裂后钢筋和混凝土应变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主要参数的物理意义。理解裂缝宽度及截面抗弯刚度的计算原理。掌握最大裂缝宽度及构件挠度的验算方法。了解“规范“对不须验算裂缝宽度及构件挠度规定的依据,裂缝控制的目的与要求,非荷载效应引起裂缝的原因及相应的措施。10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深入理解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各项预应力损失的产生原因及减少的措施。深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