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花之安儒学观初探.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花之安儒学观初探.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花之安儒学观初探.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花之安儒学观初探.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花之安儒学观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儒学是孔子创立的以“仁 为核心的学说,经过数千年,发展成为中华民族 精神的主干。历史上,传教士四次来华,基督教却始终游离于中国主流文化之外, 很多传教士认识到儒学是造成这一情况的重要因素,德国新教传教士花之安就是 其中之一。花之安在认识到这一情况之后改变了传教策略,决心对儒学进行深入 研究,并通过对儒学的批评和改造来宣传基督教。 花之安对儒学的批评和改造表现在:第一,儒学中有上帝,但是其形象比较 模糊。为此,批评了儒学的多神论,强调应该尊崇独一无二的上帝,并用基督教 的观点对上帝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第二,花之安提出人性既有善的一面,又 有恶的一面,上帝是人性的本源,讨论了儒学中与人性相关的仁义礼智,点明格 致诚正是尽人性的方法。第三,“五伦”只是血亲之伦,是人伦关系中极小的一部 分,基于这一点,花之安对“三纲 进行了批判。第四部分,孔子是伟大的政治 家,而非思想深邃的思想家。将基督教和儒学加以比较,基督教明显优于儒学。 以传统的眼光看待花之安的儒学观可能会觉得匪夷所思,有些学者批评花之 安的儒学研究具有明显的传教倾向,这是事实。但并不能说明花之安的儒学观没 有任何可取的地方。他对“三纲”的批判,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弊端。对 儒学和基督思想的比较也有客观的部分。花之安的儒学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晚 清来华传教士对儒学的基本看法,能够反映当时儒耶对话和儒耶交融的情况。 关键词:花之安;儒学;基督教 花之安儒学观初探 a bs t r a c t c o n f u c i a n i s mw a sf o r m u l a t e db yc o n f u c i u s ,a n dt h ec o r eo fi tw a sh u m a n i t y a f t e r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mb e c a m et h eb a c k b o n eo f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a l s p i r i t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t h e r ew e r ef o u rt i m e st h a tc h r i s t i a n i t yc a m et oc h i n a , b u tc h r i s t i a n i t yw a ss t i l le x c l u d e df r o mt h em a i n s t r e a mc u l t u r ei nc h i n a m a n y m i s s i o n a r i e sr e a l i z e dt h a tc o n f u c i a n i s mw a sa n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i nt h i ss i t u a t i o n ,a n d o n eo ft h e mw a se r n s tf a b e r a w a r eo ft h es i t u a t i o ne r n s tf a b e rc h a n g e dh i s m i s s i o n a r ys t r a t e g i e s ,d e c i d e dt od os o m er e s e a r c hi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p r o m o t e d m i s s i o n a r yw o r kb yc r i t i c i s ma n dr e f o r mt o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 r ea r ef o u ra s p e c t so fe r n s tf a b e r sc r i t i c i s ma n dr e f o r mt oc o n f u c i a n i s m f i r s t ,g o dw a sd i m l yk n o w ni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 o ,h ec r i t i c i z e d p o l y t h e i s m , e m p h a s i z e dt h a te v e r y o n es h o u l db e l i e v ei nt h eu n i q u eg o d ,a n de x p l a i n e d “s h a n g d i i nd e t a i l sw i t h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c h r i s t i a n i t y s e c o n d ,i ne r n s tf a b e r so p i n i o n ,h u m a n n a t u r ew a se i t h e rg o o do rb a d ,a n dg o dw a st h eo r i g i no fh u m a n i t y h ea l s od i s c u s s e d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n a t u r ea n dh u m a n i t y , 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g e w u ,z h i z h i , c h e n g y i ,z h e n g x i np l a y e d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nc o m p l e t i o no fh u m a nn a t u r e t h i r d , e r n s tf a b e rs a i dt h ef i v ee t h i c sw a so n l y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p e o p l ei nb l o o d ,a n di t s o n l ys m a l lp a r to f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m e n b e c a u s eo ft h i sh ec r i t i ciz e dt h et h r e e c a r d i n a l g u i d e sf i e r c e l y f o u r , c o n f u c i u sw a sag r e a tp o l i t i c i a n r a t h e rt h a na p h i l o s o p h e r f r o m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c h r i s t i a n i t y , e r n s tf a b e rd r e w 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c h r i s t i a n i t yw a sa p p a r e n t l yb e t t e rt h a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 i nt r a d i t i o n a lo p i n i o n ,e r n s tf a b e r sv i e wo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s e e m si n c r e d i b l e s o m es c h o l a r sc r i t i c i z e dt h a tt h ea i mo fe r n s tf a b e r sr e s e a r c hi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w a s o b v i o u st om i s s i o n o fc o u r s e ,i t st h ef a c t b u tw ec a n tc r i t i c i z eh i sv i e wn e i t h e r r h y m en o rr e a s o n h i sc r i t i c i s mt ot h r e ec a r d i n a lg u i d e sh i tt h en a i lo nt h eh e a d a n d p a r to fh i sc o m m e n to n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c h r i s t i a n i t yw a s i m p e r s o n a l e r n s tf a b e r sv i e wo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b a s i c a l l ys t o o df o rt h ev i e w so f m i s s i o n a r i e si n l a t e - q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m a y b ei t w i l lb eh e l p f u lt or e f l e c tt h e m i n g l i n g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c h r i s t i a n i t y k e yw o r d s :e r n s tf a b e r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c h r i s t i a n i t y m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嗽吼7 p 多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f 6 月6日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团。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v ”)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f卜 6 月d 日 只 7 e 1 p 声障 d ”叫 期期日日 袋办劾谳 例伽 硕士学位论文 1 1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1 章绪论 1 1 1 选题缘起 从历史上看,中外文化交流一直不绝如缕。而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外文化交流, 则因其内容多、范围广且影响深远而引起较为普遍的关注。应该说,研究鸦片战 争以后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一个极具学术价值和挑战意义的课题。而要研究这一 课题,传教士与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关系就不能搁置一旁。诚然,在晚清中西文 化交流过程中,传教士以“导师 身份,通过译书、办报、兴学等方式大规模向 中国输入西学,其开创之功当然值得分析和研究。但传教士是肩负着拯救异教徒、 传播基督福音的使命来到中国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有且只有耶稣基督的福音才 能给中国这一异教国度带来光明和幸福。当他们意识到以儒学为基础的中华文化 是横亘在耶稣基督“真理 之前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时,他们中的一些人于是群 起而攻诋之。但也有一批传教士觉得要使基督教在中国开花结果,传教士必须熟 悉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为此,他们通过阅读儒家书籍,著书立说,形成了对 中国文化的基本看法,德国传教士花之安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花之安( e r n s tf a b e r ) ,德国籍犹太人,1 8 3 9 年生于德国科堡。1 8 5 8 年他考入 巴门神学院,攻读神学并接受传教训练。毕业后,又先后就读予德国巴塞尔大学、 杜滨根大学和歌塔大学,2 5 岁加入了礼贤会( r h e n i s hm i s s i o n ) 。1 8 6 5 年来华, 初在广东虎门一带从事布道工作,后因传教策略与总会产生分歧,遂于1 8 8 0 年退 出礼贤会。之后加入同善会,移居上海。1 8 9 8 年德国强占青岛,花之安前往进行 “宣抚工作 ,因患痢疾,于次年9 月病逝。 在华3 0 年间,花之安笔耕不辍,著述颇多,“用笔确立了自己在来华传教士 的一席地位”,而这些著作大部分与中国文化有关。其中中文作品有:明心 图,1 8 7 9 ;自西徂东,1 8 7 9 年一1 8 8 3 年连载于万国公报,1 8 8 4 年出版;性 海渊源,1 8 9 3 年一1 8 9 7 年连载于万国公报,后由广学会出版单行本;经学不 厌精,1 8 9 8 年。外文书籍有:儒学汇纂( as y s t e m a t i c a ld i g e s to f t h ed o c t r i n e s o fc o n f u c i u s ) ,1 8 7 2 出版德文版,1 8 7 5 年出版英文版;中国宗教科学导论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h es c i e n c eo f c h i n e s er e l i g i o n ) ,1 8 7 3 年出版德文版,1 8 7 9 年出 版英文版;孟子思想( t h em i n do fm e n c i u s :p o l i t i c a le c o n o m yf o u n d e du p o n m o r a lp h i l o s o p h y ) ,1 8 7 7 年出版德文版,1 8 8 1 年出版英文版;中国著名男子名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4 ,4 0 1 花之安儒学观初探 录( t h ef a m o u sm e no f c h i n a ) ,1 8 8 9 年出版英文版;中国著名女子名录( t h e f a m o u sw o m e no fc h i n a ) ,1 8 9 0 年出版英文版;妇女在中国的地位( s t a t u so f w o m e ni nc h i n a ) ,1 8 8 9 年出版英文版;儒学说(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1 8 9 5 年出版 英文版;从历史角度看中国( c h i n ai nt h e 1 i g h to f h i s t o r y ) 1 8 9 7 年出版英文版; 中国史编年手册( 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h a n d b o o ko f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 ,1 9 0 2 年出版 英文版。 通过这些著作,花之安表达了一个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他对中国文化 尤其是对儒学的研究,不仅被传教士同行视为“1 9 世纪最高深的中国学家”,“中 国文学的最卓越的学生”国,而且也得到一向瞧不起外国人汉学研究的辜鸿铭的 称赞:“在目前所有的中国学家中,我们倾向于把广东的花之安牧师放在首位 。 并在其撰写的文章中多次引用花氏之语来批驳别人的观点。 1 1 2 选题意义 花之安对儒学的研究和评析,展现了晚清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看法, 其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 第一,可进一步加强晚清来华传教士的研究。这些年来,晚清来华传教士的 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研究成果也不断出新。但这种情况与晚清来华传 教士的规模和数量相比,研究力度、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并且当前的研究对象主 要集中在英美等国传教士身上,而对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传教士重视不足。本 文以德国传教士花之安为对象,将有助于该群体的研究。 第二,可以进一步深化晚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学术界对晚清中西文化 交流史的关注点主要是西学东渐,而对东学西传,尤其是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化、 对儒学的研究有所忽视。德国新教传教士花之安在中国文化上的观点较有代表性, 在西方传教士中也较有权威。通过探讨花之安的儒学观,可以反映出当时一部分 传教士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看法。 第三,对西方汉学史的研究亦有所裨益。西方汉学经历了三个阶段:游记汉 学、传教士汉学和专业汉学。早期的游记是传说和神话的混合体,中世纪的游记 也只是停留在雾里看花的水平上,而传教士汉学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传教士切 切实实的走入了中国的生活,他们学习中国语言,编辑中国字典,翻译中国书籍, 可以说传教士汉学为专业汉学的兴起铺好了路。德国传教士花之安撰写了大量介 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像儒家说、儒学汇攥孟子思想等,通过对花之安儒 学观的探讨,可以反映当时传教士汉学家对中国文化、对儒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 od o n a l dm a c g i l l i v a r y ac e n t u r yo fp r o t e s t a n tm i s s i o ni nc h i n a18 0 7 - 1 9 0 7 s h a n g h a i :p r e s b y t e r i a nm i s s i o n p r e s s ,1 9 0 7 ,4 9 8 o 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李宪堂,侯林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5 , 2 0 0 o 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卷黄兴涛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 9 9 6 ,1 2 3 - 1 2 4 硕士学位论文 角度等相关情况。 1 2 研究现状与思路 1 2 1 研究现状 花之安是作为一名传教士来到中国的,故而,最先述及花之安在华活动的是 教会人士,他们将此视为教会工作的一部分。1 8 9 9 年,德国礼贤会的教徒王元琛 撰写了圣道东来考一书,介绍了基督教各差会在广东早期传教的基本情况, 而尤以礼贤会为详细,其中涉及到花之安在虎门的布道活动及其编撰的一些书籍。 1 9 0 0 年,即花之安去世后不久,万国公报也刊登了花牧师逝世述哀,就花 之安在华期间的活动作了概述。中西教会报刊登了花之安先生轶事和季礼 斐的吊花之安先生词等文章。1 9 0 1 年,德国传教士安保罗用德文撰写了花 之安博士的著述,扼要而中肯地评介了其在华期间撰写的中外文书籍。1 9 0 7 年, 季礼斐的新教在华传教百年史出版,这部工具书性质的著作概述了基督教各 个差会在华的活动情况,包括医疗、出版、布道等,礼贤会和同善会亦在其中。 1 9 2 9 年,赖德烈在其多达9 0 0 多页的中国基督教史中赞扬了花之安在中西文 化交流中的贡献。 建国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晚清在华传教士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阶段。即 便是有所涉及,也大都冠以“文化侵略 的帽子。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 0 世纪 8 0 年代。1 9 8 1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顾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该书 堪称中国史学界研究传教士的开山之作,书中专门有一节来论述花之安,将其称 为“孔子加耶稣”的代表人物。其另一本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出版的 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简单介绍了花之安的生平及著 作。i ;多4 年,熊月之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从西学东渐 的角度介绍了花之安的自西徂东,称该书“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广泛注意, 成为1 9 世纪8 0 年代,由传教士撰写的、影响最大的一部书”回。此外,其它一些 关于中国基督教史的著作中也有涉及花之安的内容,但可圈可点之处不多。 以花之安为题的文章不多。朱玖琳的德国传教士花之安与中西文化交流 从中西文化交流角度切入,认为花之安是一个“学者型的传教士 ,应给予公允的 评价。 孙立新的评德国新教传教士花之安的中国研究,指出,“花之安不是什 么汉学家,而是西方宗教基督教的传播者”。严匡禧的近代外国传教士对 中国的影响以花之安和( 自西徂东) 一书为中心,认为花氏此书不可避免地 。该书1 9 0 2 年被译成英文,在上海荚乍书馆出版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4 ,4 0 9 。朱玖琳德国传教士花之安与中西文化交流近代中国,1 9 9 6 ( 6 ) 转弓l 自周颖花之安传教策略初探: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 0 0 6 ,3 o 孙立新评德国新教传教士花之安的中国研究史学月刊,2 0 0 3 ( 2 ) :4 5 - 5 4 花之安儒学观初探 带有大量宣传基督教的说辞,但是也“给当时谋求富强的中国人士以很大的启发 回。肖朗的花之安( 德国学校论略) 初探一文,介绍了该书的成书背景、主要 内容、主要特点、影响及该书的不足之处,得出结论说,德国学校论略“比较 详尽、系统地导入了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近代教育,完成了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 想家没有、也不可能完成的历史使命”回。北京师范大学周颖的硕士论文花 之安传教策略初探指出,通过关注中国现实和文化问题,引起中国广大民众的 共鸣,从而达到传教的目的;是花氏在华期间的传教策略。这种传教策略“能够 巧妙地把西方文化以中国文化方式进行解读和传播,这就使得中国民众易于接 受。” 叶隽的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 与“中国心灵 从花之安到卫礼 贤指出花之安“对中国的深刻认知和中学西传( 不管是扭曲还是误解,都是文 化交流的财富) ,诸如他的德英文著译,同样值得我们重视;至于其对中国的批评, 同样不乏旁观者清的针砭之言。 论及花之安的文章还有李明山的广学会编辑策略略论,孙竞吴的西学西 教近代化对教会大学在中国及相关问题的思索,胡卫青的传教士儒学儒 学教育、中西人性论的冲突: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孟子性善论、论近代来华传 教士的通识教育思想和儒与耶:近代本色神学的最初探索,吴梓明、陶飞亚 的晚清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吴洪成的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张静的广学会与晚清中外文化交流,肖明的( 西学考略) 与中国近代教育、 从传教士看西方高等教育的导入、晚清传教士对西方教育的论述与中国教育 早期现代化、略论明清西方高等教育的导入,王伦信的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 动与基督教教育策略的调整,陈振江的传教士与晚清教育改革刍议,陈建明 的略论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冲突与适应,黄兴涛“美学 一词及西方美学在 中国的最早传播,孙邦华的( 万国公报) 对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植入和晚 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科举制度的批判以( 万国公报) 为舆论中心,杨代 春老师的( 万国公报) 对儒学的评析、孙立新的从中西文化关系角度看1 9 世 纪德国新教的中国传教,刘金玉的中国近代基督教教会学校的生成探讨,杨 齐福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黄河清的从冲突到交融重评近代传 教士办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王海鹏的( 万国公报) 与天足会等。 从上所述来看,学界对花之安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果为进步 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第一,上述部分成果的观点有失偏颇,不是认为花之安对中国近代教育、近 。严匡禧近代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以花之安和自西徂东一书为中心历史教学问题,2 0 0 4 ( 3 ) : 8 8 - 9 l o 肖朗花之安德国学校论略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 0 0 0 ( 2 ) :8 7 - 9 5 。周颖花之安传教策略初探:f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 0 0 6 ,4 3 岳叶隽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与“中国心灵”从花之安到卫礼贤任继愈国际汉学第1 5 辑, 郑州:大象出版社,2 0 0 7 ,2 6 5 5 硕士学位论文 代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就是认为他是一个文化侵略者。实际上,花之安是一个传 教士,他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就是为了传播福音,因此他以基督教为中心的立场在 所难免,说他是文化侵略则未免太过,而他对中国的影响也要结合当时环境来作 客观的分析。 第二,上述大部分成果主要就花之安的早期三部著作,即德国学校论略、 自西徂东和教化议来展开研究,而对他后期撰写的经学不厌精、性 海渊源等作品,学界至今还未予以足够重视。他用英文和德文撰写的向西方介 绍、评论中国的著作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而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更真实地 反映了花之安对中国文化的看法。 1 2 2 研究思路 阐释学理论认为,在经典解释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本身含义不断发展变化, 从而造成不同的人由于所处的环境、经历、文化背景等不同,其所形成的语言体 系也不同,所以,在解读同一本书时所获得的内容也不一样。阅读理解的过程就 是作者语言体系与读者语言体系相互碰撞、交织而进行新创造的过程。 花之安对儒学的理解、分析和认识也是如此。花之安的传教士身份及其所受 西方教育、文化等的影响,决定了他在理解、分析和认识儒学的过程中,必定是 用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来解读儒学,这种解读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儒 家经典文本的本来意义,有的时候也可能是误读。但不管哪种情况都反映了花之 安在那个时代对儒学的看法。如实地再现花之安对儒学的解读,这是本文的主旨 所在。换言之,花之安是从哪几个方面对儒学进行解读的? 在解读的过程中,哪 些内容是儒学本来就有的意义,而哪些又是被花之安重新解读的? 这种解读说明 了什么? 这就是文章想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文章研究思路之所在。 1 3 文章结构及创新之处 1 3 1 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及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就文章的选题缘起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创新 点等作了说明。 第二章主要讨论了花之安对儒学“上帝”的看法。尽管花之安不能肯定儒学 中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g o d ”,但是认为“上帝 和“g o d 有很多相似之 处,并且把“g o d 翻译成“上帝对传教有益。此外,花之安意识到儒学的“上 帝并非独一无二之神,故而对儒学的“多神论 提出了批评。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花之安对儒学人性及四端的看法。在提出尽己性、尽己伦 的基础上花之安将人性分为两个阶段,亚当、夏娃犯罪之前人性是善的,犯罪之 花之安儒学观初探 后是恶的。对于仁义礼智,花之安用基督教的眼光和近代西方的思路来加以解释, 并提出尽人性的方法是格致诚正,而最为根本的是要尊上帝、信仰基督教。 第四章主要讨论了花之安对儒家五伦的看法,重点突出了他对“三纲”的批 判。花之安指出儒家伦理不全面,且分不清孰轻孰重。他提出夫妇之伦为人伦之 要,中国的一夫多妻制是造成中国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根源,而儒家教条对这种制 度是默许甚至是鼓励的。男女应当平等,平等主要体现在提倡一夫一妻制和发展 女学上。对于父子之伦,花之安认为父亲对子女的“慈 实际上是不承担任何责 任的,父亲应当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儒家重视“慎终追远 ,花之安批评祭祖 和丧葬并不能表达“孝”,也不能影响教化。儒家的君臣关系存在诸多弊端,应该 以西方为学习的榜样。 第五章讨论花之安的“孔子观”和对儒学总体的评价。花之安认为孔子首先 是一位政治家,其次才是思想家,通过对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的比较,他提出 基督教思想远比儒家思想优越,上帝高于孔子。 结语部分简单总结了花之安儒学观的几个特点:一方面他承认儒学的价值, 另一方面也对儒学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批评。他力图使基督思想和儒学相互融合, 却又让基督教的上帝高高凌驾于孔子之上。花之安对儒学的阐释还夹杂着西方的 科技、制度、风俗等。 1 3 2 创新之处 第一,学界对德国传教士的研究不够,而对花之安亦是如此。现有的研究成 果主要集中在花之安的西学传播方面,而很少涉及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本文以 “花之安儒学观初探 为题,分别从“上帝观”、“人性观”、“伦理观”、“孔子观 等几个方面展现花之安对儒学的基本看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前研究的缺 失。 第二,以往学界在论及传教士对儒学的看法时,往往采用“孔子加耶稣”的 说法,并视花之安为这一策略的积极鼓吹者。本文则对这一看法提出质疑。在看 待基督教与儒学的问题上,花之安多少流露出基督教与儒学有很多共通之处的想 法,但在他的眼中,基督教远胜于儒学,耶稣则高于孔子,两者根本不能相提并 论。 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花之安对儒学“上帝 的看法 长期的传教经验让花之安认识到,想要中国人接受基督教,通过直接的布道、 发放宣传品以及建教堂、设医院是难以奏效的。最有效的方式是要将“g o d 儒 学化,采取儒耶交融的方式向中国人渗透基督教思想,以实现中华归主的目标。 2 1 “上帝并非唯一之神” 儒学经典中也有神,并且名目繁多,像天、地、上帝、日月星辰、水火等等。 这些神和基督教的“g o d ”有没有关系呢? 上帝、天是否是“g o d 在儒学经典中 的别名? 花之安认为儒学中的“上帝”和“天”可能就是基督教的“g o d ”,但是 儒学经典对“上帝”的阐释比较模糊,也不是作为唯一的神被崇拜的,而是众多 神中的一个;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没有被凸显出来。花之安认为这些是儒学的 致命错误。回 2 1 1 对儒学“多神论”的批评 “一神论是基督教最为重要的教义之一,而儒学则是提倡“多神论的, 花之安对此提出强烈批评。 首先,花之安指出儒学提倡“多神论是错误的。“中国遍地皆神,难以悉 数,周礼言吉礼十二( 吉礼之别十有二,棰祀、血祭、天地各三享,入 鬼六,共为十二) 五礼通考言祭典亦甚详,即以八蜡言之( 礼记郊特牲 云:天子八蜡大) ,其五则迎猫迎虎,祭及牲畜,则失人之名分矣。甚至愚人视 街市木石,稍异形状,亦必叩头顶礼,甚可哂也。,”国 花之安认为中国人是多神崇拜者,而儒学经典要对此负很大的责任。 他说, 中国不但遍地是神,数不胜数,并且“中国神庙之多,甲于天下 。“夫诸神 名目,有见于十三经者,有不见于十三经者,此一大界限也,其见于十三经者, 如社稷之神,寒暑之神,日、月之神,星神,四方之神,山川之神,高襟之神, 太嗥之神,句芒,炎帝j 祝融,黄帝,后土,少嗥,蓐收,颛顼,玄冥,共工, 历山,户,灶,中雷,门,行,六宗,蜡,腊,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是也, 此中国崇信虚假之发源也”。 花之安把中国的众神分为两大类,十三经中出现的 。e r n s tf a b e r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 h a n g h a i :t h ea m e r i c a np r e s b y t e r i a nm i s s i o np r e s s ,1 8 9 5 ,4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2 9 - 3 1 。e r n s tf a b e r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 h a n g h a i :t h ea m e r i c a np r e s b y t e r i a nm i s s i o np r e s s ,1 8 9 5 ,5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8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7 花之安儒学观初探 和十三经中没有出现的,又说十三经中名目繁多的神是“中国崇信虚假之发源”, 就是说十三经以外的诸神也是受十三经影响而产生的。“儒家经典宣传的是多神 论,偶像崇拜也因此而生,并且中国人的迷信思想以及与迷信思想相关的东西都 是这种多神论宣传的必然结果”。 花之安论述说上帝是独一无二的神,崇奉多神是有罪的。他向中国人解释上 帝独一无二时,把上帝比作一国的君主。每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君主,这个君主的 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这一点上上帝和人间的君主是相似的。上帝和人间的君主 不同之处是,入间的君主才智有限,需要众官员的辅佐。上帝是全智、全善、全 能的,不需要天使的协助,天使不过是上帝的差使而已。人们有福是上帝所赏, 有祸是上帝所罚,与天使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人们获福要感谢上帝而不要感谢天 使,祈祷也要向上帝祈祷不要向天使祈祷。人如果向天使祈祷,崇祀天使就是“私 立一神而敬拜之,则必获罪子上帝,犹之庶民私立一官,亦必获罪于君也”圆。 人之不明天道者,多崇祀群神,历代相沿,不知获罪于上帝。其崇祀群神也, 亦无定见。或始则祀之,继则慢之如孟子日:“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 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其意盖谓土谷之神,不能为民御灾捍患, 则毁其坛堪而更置之观此,则神之不灵可知。夫群神环绕帝座,上帝用之如风、 如火,或为执事,奉遣以事得救之人( 希伯来一章) ,然非由人意可以变置之也。 况绕帝座之群神,不受崇拜,不享牺牲,与人同侪。由是可知列国所事之群神, 非绕帝座之天使也,乃逆命之邪神耳。盖绕帝座之天使,不受崇拜;而逆命之邪 神,凡僭受崇拜也。人之不明道而崇拜群神,已自失其灵魂矣。 “孔子日:不义而富且贵,予我如浮云。不义犹不理也,若果有此 信服爱慕期望之心,则求福得其理矣,且得其理之原矣。此其理惟耶稣教明之, 以其推本于独一无二之神也;儒释道三教不甚明者,以未能推本于独一无二之神 也。总之,各教皆崇理而不崇物,此心同也;崇理而不专崇主宰,此理不同也”。 花之安在这里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这句话,把“不义 解释为“不理,” ( 这 里的“理”显然是基督教的“理) 似乎想证明孔子也是主张一神论的。 2 1 2 尊崇上帝的意义 不尊崇独无二的上帝是有罪的,尊崇上帝又什么好处呢? 花之安采取了儒 耶交融的方式来向中国渗透基督教的思想,他提出“天伦”的说法。“何谓天伦? 即崇奉独一无二之天父是也” 。“盖三才皆上帝所造。时行物生,无非见上帝 oe r n s t f a b e r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 h a n g h a i :t h ea m e r i c a np r e s b y t e r i a nm i s s i o np r e s s ,l8 9 5 ,4 雪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6 国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2 0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4 5 o 花之安把“理”解释为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之理。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2 7 硕士学位论文 之妙用。始终出入,无非明上帝之措施。上帝者,造化之主,天地之宗也。故知 上帝即可以知天,知天即可以知道,知道即可以尽性而立命。此其待天也厚,故 能笃天伦,而明夫理之原也。 他用“天道 把宋明理学中“理”和基督教中的 “上帝”联系起来,通晓上帝之理成为通天道的根本,因为天地人三才都是上帝 创造的。 第一,尊崇上帝为尊义理之伦。“太史公日: 天者,人之始也,穷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见屈原列传) 。此可见人之亲近天父,乃本于固有之良知, 不待学而知,本于固有之良能,不待学而能也。人当守其固有之良以笃天伦,则 清夜扪心,庶几无愧,此盖义理之伦也” 。花之安把“良知”、“良能”归本 于上帝,那么尊崇上帝也是天经地义的。他指出中国人忽视天伦的原因是“上帝 位至尊,非人所敢亲近 固,而中国人所重视的人伦是血气之伦,是私恩。 “义理之伦 重于“血气之伦 。上帝又称为天父,花之安从八个方面来说 明天父之恩远胜于人父。父亲赐予我们生命,是“天父”主宰的:父亲养育我们, 是“天父”赐予的食物:父亲教我们知识,而我们能够学习知识是因为“天父” 赐予灵魂;死亡可以让父子相离而人与“天父”却能永远相聚;“父所生者不过 数人,即与己同父者,亦不过数人。至于天父,则凡五大洲之人,有数万万之众, 莫非天父之子,即莫非与己同父之人” ;“天父 操祸福之权;“天父”可以让 人德性纯粹;父子之爱有所偏失,但“天父 之爱至公无私。 第二,尊崇上帝可以尽性立命。花之安引用孟子的说法指出道的本源是天, 因此“既识上帝则可知道 ,知道就可以尽性立命。为何信仰上帝就能尽性呢? “圣经言人为上帝之像,可见人与上帝性本相近。故人当勉为圣人以全其善, 孜孜不倦,日以想象上帝为事,无一念之杂,无一息之停,如是则可以从道矣” o 。“盂子之意,贝, u i w 人能尽其性,即可以从天之命”。,这里的从“天之命, 是遵从上帝之命。 第三,从功利方面讲应该信仰上帝。按照花之安的说法,信仰上帝可以得福。 宋明理学的“理”具有社会、自然法则的含义,花之安偷换了“理”的概念,把 理说成三位一体的上帝之理:“天父必因救主而明显,救主必因天父而降生。圣 神与天父,体合而位分。救主与圣神,职分而性合。一而三,三而一,一本之散 万殊,万殊之归一本,胥是理也 。并指出信奉此“理可以获福。他说福和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2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2 7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2 7 o 这里的血气之伦主要是指儒家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关系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3 3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2 3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2 4 - 2 5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2 4 西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4 花之安儒学观初探 理是互为表里的,只要笃信上帝,遵从上帝之理就能获福:“盖不信天父,无由 得保佑之恩;不信救主,无自获赦罪之方;不信圣神,无从觅自新之路”。并 且三位一体中的圣神可以帮助人行善,可以扩充人的知识、勇气和仁义,以实现 中庸中达德的要求。 血气之伦与学问之伦,皆人所重,而最重者,尤莫如义理之伦。盖笃血气之 伦,则顾恋私恩,有以固家庭之乐。然家庭之乐宜固,而义理之亲尤宜固也。笃 学问之伦,则砥砺功修,有以培养身体。然培养身体者不可忽,而培养性灵者尤 不可乎也。盖人伦、地伦,末也;天伦,本也人伦、地伦私而偏,天伦公而正 也。然则笃天伦实为性分中之最要者矣。 花之安把当时受知识分子尊崇的“义理”和基督教思想糅合在一起,希望使 读书人看到只要信奉基督教就可以达到先圣先贤所说的尽性立命,又可以获福。 2 1 3 尊崇上帝要内心诚敬 花之安提出儒家祭祀神灵缺乏诚敬之心。他指出儒家对神灵的崇拜,既不是 在精神上的,也不是在现实中,而表现在一丝不苟的按照规定的礼节举行祭祀的 仪式上。花之安说,祭品和牺牲是可以用钱财购买到的东西,尽管儒学经典旨在 表达更为深刻的意义,却没有在精神和生活中把这种意义提升到献身精神,以致 难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这样就使得对宗教仪式的注重,如同经典播下的种子一 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上古时对神的献祭与基督教有相合之处。“献祭之礼,即谓人当献己并所 有于上帝。此其中有求恩之义焉,有感恩之义焉”回。早期以色列人如果犯罪, 本来应该处死,为了彰显上帝的仁义,就以纯洁的牲畜代罪。把牲畜牵到神殿外 面,犯罪的人把手放在牲畜的头上,并且认罪,这样就把罪孽转移到牲畜身上, 然后亲手把牲畜杀掉,表示自己犯罪应该死。花之安认为这是魉牲的奉意。“昔 中国殷汤祷雨于桑林之野,剪发断爪,以作牺牲,以六事自责,即本此意也。惜 后人不识此精意,以为祭用牺牲,乃畀神灵享食,不亦谬以千里乎? ”四 花之安花了大量的笔墨引用、描写祭祀用的牺牲、粢盛、祭器等,随后指出 “外物固重,而内心尤重。凡牺牲、粢盛、俎豆等,皆外物也,而所以献此牺牲、 粲盛、笾豆者,则恃内心之诚敬” 。“内无诚敬之心,徒奉行故事,跛倚以临, 懈怠以将,虽祭亦如不祭耳”。他引用礼记祭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3 - 4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2 8 oe r n s tf a b e r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 h a n g h a i :t h ea m e r i c a np r e s b y t e r i a nm i s s i o np r e s s ,1 8 9 5 ,4 - 5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5 4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5 5 审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5 2 o 花之安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天卷上海:广学会,1 8 9 8 ,5 3 硕士学位论文 此祭之心”和祭义对斋戒的规定强调儒家也提倡祭祀时内心诚敬。 2 2 “上帝 与“g o d ”相似 尚书汤誓“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尚 书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新朝涉之 胫,剖贤人之心,作威杀戮,毒痛四海。崇信奸回,放黜师保,屏弃典刑,囚奴 正士,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上帝弗顺,祝降时丧” ;尚 书君爽“呜呼! 君己! 日,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 。在这些篇章中“上 帝 是一位具有无上权威的,掌握人间祸福的正义之神,与基督教至高无上的 “g o d ”相似。正是因为这种原因花之安才认为“上帝 有可能就是“g o d ”,于 是便用基督教的理论来解释“上帝”,算是弥补了儒学在此方面的不足。 2 2 1 用基督教观点解释儒学经典的“上帝” 首先,儒学中多次出现“上帝”可见中国古人对此并不陌生。上帝是什么呢? 花之安说“上帝者,造化之主,天地之宗也”固。不止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