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ii 摘 要 曾国藩是晚清理学的代表人物,服膺程朱,谨严自律,以理学治军。深入研 究曾国藩的义理之学,对于曾国藩个案研究和清代理学整体研究,都具有积极意 义。 曾国藩义理之学的渊源主要有家学、湘学、京学三方面。曾国藩出生于普通 农家,祖父和父亲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言传和身教是影响他的第一个因素;曾 国藩生长于湖南这块有“理学之邦”之称的土地上,深受湖湘学派讲性理重践履 的学风影响;中进士后,在与唐鉴、倭仁等一批京城师友的密切交往中,他的义 理之学逐渐形成。 曾国藩的天理论主要包含理气、性命和致知三方面,并有着比较分明的重气、 重势、重命、重行的理论特征。 在理气论上,曾国藩对“天理”二字的理解和运用,大都不是本原之理,而 是分殊之理,反映出他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和生活化的理论倾向。所论理气关系, 虽然主张 “理与气相丽” , 但更强调理对气的依赖性, 有重气而不轻理的理论倾向, 并成为他的理学经世思想的本体论凭据;所论理欲关系,主张礼与理相通,提出 “以礼节欲” , 把欲的获取与满足纳入礼制的规范与约束之下, 并形成了好道寡欲、 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明显秉承朱熹的理欲观和清中叶以来的 以礼代理的思想路线;所论理势关系,主张“因势”而行,要求在顺势的前提下 寻求理与势之间的平衡和统一,则明显深受王夫之的影响,有重势而不轻理的理 论倾向。 在性命论上,曾国藩反对“不知性命”和“空谈性命” ,对“尽性”的态度犹 为鲜明与坚决,并因此而产生了有别于前人的认识。他认为天道自然,性与命不 是虚空、玄奥之物,而是属于人自己的“可知”力量,是人自己持有最终决定权 的“性分”之事;他在多数情况下坚持人事与天命并提,并把“尽性知命”视为 毕生追求而探索颇勤,归为份内职责而诉求主观努力。这是曾国藩的性命论的闪 光点。但是,由于他所能认识的“命”仍然包含有绝对的不可知的神秘力量,他 的性命论逻辑地包含有自相矛盾的天人感应观、天命职能的过分夸大和生死前定 的宿命思想。 在致知论上,曾国藩“宗朱子而不取阳明” 。他赞同程朱的“格物”说,反对 陆王不求诸物,反求诸心;考“格”字为相交之义,较之朱熹所解“极至”的繁 琐之至和遥不可及,令人更容易把握和认知;将格物与等级名教联系在一起,认 为明仁义才是格物的最终目的。在知行关系上,他注重从实践中探索,有“知之 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 iii 真,靠笃行;行之坚,靠真知”的可贵认识。 曾国藩的工夫论重在践履实行。他理论和遵循的居敬、主静、明诚、慎独工 夫,基本上是宋明理学工夫论的核心内容。但是,他主张的居敬、主静、明诚、 慎独之渐进次序,修行而修心的工夫路径,以及静由敬出、积诚而慎的修身心得, 对于程朱陆王的修心而修行的工夫论,有新的见解。 曾国藩义理之学的内容是较为丰富的,且多半来自自己的亲身体验,反映出 他治义理之学遵循理性务实的原则,曾国藩抱着“取其长,而溺其偏” , “矫其偏, 而成其善”的态度治义理之学, “不谈过高之理” 。所以,曾国藩的义理之学思辨 性不强,在理论上开新不足,守成有余。不过,他顺应晚清经世思潮,重视经济 之学,将常人眼中抽象、玄奥的义理之学改造成简易可行的务实之学,又提倡汉 学与宋学,义理之学与经济之学相统一,从而为晚清理学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目前学术界对于曾国藩义理之学的系统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拟从有关曾国 藩的原始资料入手,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力求对曾国藩义理之学的来源、主要 内容、特点及历史地位等作一个较为系统的探讨! 关键词:曾国藩;义理之学;天理论;性命论;致知论;工夫论 硕士学位论文 iv abstract he is a representative of new 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qing danasty. he is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in academic research., which to some extent meets the demand of political situation at the end of fedual society. his study is the fruit of the combination of function and theory. therefore it totally differs from the pedantic research without any concern to the current issue. his study derives from the moral education abtained from his grandfather and his father. since song danasty, hunan has been regarded as “home of neo-confucianism”. some masters of the confucian theology devoted themselves into the study , leading the follower to pursue the further research. hunan school of thought is famous for its emphasis on practice. the tradition of new confucianism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experience of running academy. his study also owns much from tongcheng school and some teahcers and friends of neo-confucianism. he has great interest in ancient prose. through the association with meizengxue、shaoyicheng, he belonged to tongcheng school,accepting the acedemic view made by yaoding who thought the whole knowledge wasdevided into three parts. during the 13 years in beijing , he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neo-confucianism,especially from the fellow tang qian, mongol woren. his study includs theory of principle . theory of fate and human nature. theory of knowledge,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le (li)and qi is concerned, though his study originates from principle (li), it puts more attention to qi than principle (li), it points out that though principle (li) heavily relies on qi, it could become clear and obvious after the merge with qi. a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le (li)and desire,while it adheres to the prefereance to logos and indifference to desire., it confirms the worldly desire and maintains the reasonable desire is inevitable . however ,the desire is expected to be under the control of rites and righteousness. talk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le (li)and actuality (shi), influenced by wang fuzhi who adovocates of the doctrine as “the development of situation is pushed by principle (li)”. he stronly recommends that on the premise of the resign to the actuality,great efforts would be made to achieve the hamony between principle (li)and actuality (shi). 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 v in his thought, he prefers fate and human nature (性命)to principle (li) (理气), in his eyes, fate and human nature are not imaginary. human nature is a force within the reach of human beings. in contrast, fate is out of human beings control. he explored a lot in theory of knowledge.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feudal morality , he deduced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benevolence obligatio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in addi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he opposed pure theory without any consideration of practice. meanwhile, he emphasized the relevancy and complementary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which he benefited a lot. a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elf, he experienced a lot set backs. gradually, he became a sage with high morals. key words: zeng guofan; neo-confucianism; theory of principle; theory of fate and human nature; theory of knowledge;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i 湖 南 大 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意义 曾国藩(1811-1872) ,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晚 清大臣,也是晚清理学的代表人物,因事功卓越而闻名。 清史稿说他“事功本 于学问” ,曾国藩本人也认为“事功、学问本自同原” ,这些都引起了学界对曾国 藩学术思想研究的广泛兴趣。 曾国藩的学术思想主要是义理之学。 义理之学就是理学,亦称道学,顾名思 义,就是传道、习道之学。 理学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自形成之后一直对 中国社会发生着重大的影响。时至晚清,理学在整体上处于衰颓时期,但经曾国 藩、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郭嵩焘等为代表的一批理学学者的“中兴” ,屡屡 被批空疏无用的理学,有如横空出世,焕发出惊世骇俗的“救世”功效,以致有 “理学经世”之称。 纵观整个清代学术史,理学发展呈现出“起落起”的趋势,明末清 初理学以自我批判、思想启蒙为特征,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而 荣耀史册;晚清理学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和没落,虽早已失去昔日的创造精 神,只是墨守陈规,沿袭以前的基本论点,但在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历史大背景 中,为拯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而使理学价值取向实用。如果说晚清经世思潮是 清初以来封建危机和实学主流的累及,反映在学术形态上则主要是今文经世和理 学经世。 曾国藩自称“一宗宋儒” ,但服膺程朱,学应当下。他注重道德自律和理学治 军,把认知理学与生活体悟相结合,于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上体认天理及其人间 制度,提出“不谈过高之理” , “论天之理,惟易简乃可行” ,故而其义理之学的思 辨性和理论性都不强。不少哲学史著作对他略而不谈,但钱穆、冯友兰、任继愈 三先生的相关著述有专节论述,并各有所长。 曾国藩的义理之学是清代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它对于把握清代学 术史演进的脉搏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能增进对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目前, 清代理学研究成果甚少,这与清代理学“竭而无余华”的认识有关。其实清代理 学是宋明理学的自然延续,它不仅高居庙堂,也是封建末世儒生们的身心性命之 学,研究它能更清楚地认识清代社会的真实状况,揭示种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理学、道学、义理之学、性理之学,在曾国藩的著作中均有提及,名称虽相异,内容所指基本一致。 古今汉语词典对“义理”一词的解释有三:1. 合于一定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2.言论、文章的内容 和道理。3.指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后称宋以来的理学为义理之学,简称义理。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0 年版,第 1723 页。 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 -2- 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时下兴起的曾国藩热,热在其事功,为人,为官等非学术方 面。被曾国藩本人视为思想武器并奉为学术首选的义理之学,却鲜为普通大众知 晓,曾国藩的学人形象也一直十分模糊。 1.2 文献综述 学界对曾国藩的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持续升温。 研究视角虽也分文化、 教育、外交、军事、法律等诸多方面,但大都是把曾国藩视为一个政治人物来考 察,论及其学术思想的相对较少。近十年来,曾国藩的义理之学开始受到关注, 清华学术期刊网上相继有三十余篇与之相关的论文,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第一,关于思想渊源和治学特点的研究: 欧阳斌在曾国藩与同代湖湘学人关系述论一文中指出,曾国藩求学岳麓 书院时,山长欧阳厚均的理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对其影响最大, “曾国藩出其门下, 受其理学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王汉新在关于曾国藩哲学思想的质疑一文中, 把曾国藩哲学思想的渊源归为两类:一是以姚鼐为首的桐城派,二是与唐鉴、倭 仁等理学师友的交往。曾国藩与他的理学师友 的论者王澧华则着重研究了唐鉴, 倭仁俩人对曾国藩的影响,他认为“曾国藩之理学境界,其性理精义主要得自唐 鉴,而其修养功夫则主要受诸倭仁” 。 刘一龙在论曾国藩的治学精神一文中认为,在曾国藩的整个治学过程中 体现了辨证的精神,尤其是他能把博和约结合起来,由博返约、以简驭繁。同样 是研究曾国藩的治学,王继平却得出第二种结论,他在论曾国藩的学术观一 文中,指出曾国藩的治学方法体现出一种开放务实的精神。他认为在治学方法上, 曾国藩经历了从博到约,再由约到博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并进一步指出这一发 展过程是与曾国藩治学的思想变化过程紧密相联的,并认定这第二个博, “当然不 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 。 第二,关于理学经世和“性与天道”的研究: 把理学与经世之学结合起来是多年来对曾国藩研究中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研究 视角,研究成果较多,主要形成了两种相对立的学术观。胡维革与张昭君对曾国藩 的理学经世思想持肯定的态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合著的曾国藩理学经世 思想探渊一文中,认为曾国藩在中国近代特定的背景之下,把程朱理学与经世 之学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所构建的理学经世思想是独具特色的,“是传统儒学在中 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发展,堪称传统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对此,陶海洋则 持完全相反的观点。在曾、胡经世理学与龚、魏经世实学之异同一文中,他 把曾国藩等人的经世理学比喻为文化怪胎,认定是一种反动思想, “是在镇压太平 天国过程中阶级利益冲突的结果,无论其固有内核,还是后来影响,都说明它只 能是对经世思潮的反动。从文化角度看,它没有为后人留下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硕士学位论文 -3- 只不过将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的制民之术加以具体化,精细化。 ” 在李开、刘冠才主编的晚清学术简史一书中,从宇宙观和认识论两方面 对曾国藩的理学思想作了探讨。论者认为在宇宙观上,曾国藩反对唯物主义的元 气自然论,鼓吹唯心主义的天命论,直接地把理和气等同起来,直接以道德的属 性来表达气的性质。而他的认识论也是反对颜元等人重视实践的思想的。论者指 出曾国藩由于遵从“不谈过高之理”的准则,所以在理学方面没有提出什么像样 的理论,他的宇宙观和认识论都是尊奉程朱之学的。鉴于曾国藩的理学思想不具 备像二程、朱熹那样完备的理论体系,所以最终得出“曾国藩在哲学思想方面是 一个退步”的观点。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秦志勇撰写的曾国藩的理学思想及 理学用世观一文最具有代表性。他从理本论、认识论、人性论、知行观、心性 修养等方面入手比较全面的研究了曾国藩的理学思想,认为既呈现出浓重的守旧 性、落后性,又含有注重实际的特点。虽然也得出了曾国藩的理学思想没有形成 自己的体系,主要还是渊源于程朱理学的同一观点,但在内容和理论分析上确有 可取之处,值得借鉴。 第三,关于义理之学的特点和影响的研究: 张昭军的曾国藩理学思想探析一文对曾国藩理学思想的特点作了较为全 面的介绍。文中,他归纳有四个方面:首先,他分析了曾国藩作为“一宗宋儒” , 不废汉学这一特点,认为曾国藩是以汉宋息争为基础,力图实现以宋学为主的会 通;其次,他认为曾国藩不仅继承、发展了桐城文章弘扬孔孟之道的宣传功能,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文以卫道” ,服务程朱理学的目的;第三,他指出曾国 藩明确把经济之学从传统学术门类中单列出来,化姚鼐,唐鉴等人提出的三门学 问为四,并重新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突出并强化经世致用的重要地位。对曾 国藩此举,他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样做“不但从理论上加强了理学的社会实践功 能,而且在实践中提高了理学的社会地位。 ”最后,他将研究的重心放在曾国藩崇 尚礼制这一点上,他认为礼在曾国藩的理学思想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曾国 藩是以礼合理,以礼为协调汉宋,联通理学和经世之学的纽带。 “在礼的统摄 下,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科由理一分殊又回到了义殊归一,居于理学(礼 学)一间。 ”除第三点外,陈居渊在略论曾国藩的学术思想一文中谈了自己的 看法,他认为曾国藩的礼学思想表现出“一种保守的回归传统的思想趋势,客观 上可视为乾嘉以礼代理思想形势的理论反映。 ” 而曾国藩会通汉宋的学术主张则被 他视为是阮元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他在讲述道统与文论关系的时候,认为曾 国藩既强调了道对文的决定作用,更阐明了道与文之间的一致性。 周朝栋在“同治中兴”的背景下去考察曾国藩对理学的影响,他在论曾国 藩与理学复兴一文中,把曾国藩视为“带有几分改革色彩的理学家” ,认为 他虽然继承多于独创性见解,但身处乱世,适时而变,敢于对流于空疏的理学的 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 -4- 基本观点作出新的阐发,适应了“同治中兴”的需要,对晚清政治文化产生了深 远影响。桑大鹏则在由曾国藩的人格矛盾看理学的困境一文的开头鲜明地表 达了理学对曾国藩的影响,他说: “曾国藩的人生受熏染最深并矢志不渝的是宋明 理学,理学铸造了曾国藩的灵魂,形成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是曾国藩人生中唯一 的精神力量之源。 ”与前两种有分歧的是董业明在曾国藩的“士大夫之学” 一文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曾国藩的内圣人格修养,不是按照宋学的规范去进行, 而是立足于湘学。他还认为宋明理学这种心性本体论的学风很难在晚清内忧外患 的衰颓之事功成名就。所以,在他看来曾国藩与宋明理学的关系,是“出入宋学, 跳出理学,在湘学为体,洋务为用的框架内追求事功。 ” 以下主要介绍三部专著关于曾国藩义理之学的研究: 武道房博士的曾国藩理学思想研究 、梁绍辉先生的曾国藩评传 、蒋国 保先生的晚清哲学学术分量重,值得详细介绍。 武道房的博士论文共六章,约 14 万字,章节安排基本围绕理学内涵而展开。 全文对曾国藩的理学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认为曾国藩的学术思想是 时代精神的突出体现,是中国学术层层递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论文第一章 从宋明理学与清学的内在联系谈起,论述了清中叶学术的三个转向,以此来揭示 曾国藩接受理学、复兴理学的历史原因和学理依据。第二章剖析了曾国藩理学思 想的渊源,尤其是师友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将曾国藩对理学基本范畴的理解与前 人作了对比。曾国藩作为一个虔诚的理学信徒,对自己的生活及行为方式要求十 分严格,论文第三章着手从他的修养实践、处世风格入手、分析其理学家的人格 本色,指出曾国藩的道学精神,不仅造就了一批忠君顽固派,也影响了不少为革 新或革命而勇于献身的人物。论文的核心部分在第四章,着重从五个方面论述了 曾国藩以理学为核心的学术观,肯定了其“以理学为核心,以汉学为补充,以辞 章为手段,以经世为旨归”的学术体系,是对传统理学的改造与创新;但也指出 他在一手重振理学的同时,也开启了埋葬理学的大门。在晚清理学阵营中,曾国 藩被归入“义理经济”派一类,其礼治思想一直备受瞩目。论文第五、六章紧紧 围绕这两个方面,通过将其礼学思想放在清代礼学流变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并结 合他政治、军事、洋务等实践活动,探讨了背后“以理为体、以礼为用”所起的 作用,认为其会通汉宋的礼学思想,不仅恢复了先奏以礼经世的精神,还超越了 汉学家的“以礼代理” ,其礼学经世本质上仍是理学经世。 梁绍辉先生的曾国藩评传是曾国藩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大量的第一手资 料还曾国藩的本来历史面目。全书二编共分十二章,分述了曾国藩的人生道路和 学术思想,重点在下编“曾国藩的学术思想” (七至十二章) ,按曾氏本人“孔门 四科”的学术分类法,分章组织,分别对其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和经 济之学一一作了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5- 在专门介绍曾国藩义理之学的第七、八两章中,涉及到了曾国藩的易学思想, 性命之说、理气论及仁义观。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思想作为其义理之学的实践层面, 也在本章中详加论述。作者认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具有三个特点: 在源头上承接了儒家道统,加强了义理之学的权威性和理论性; 在内容上融合了汉学和宋学,克服了义理学的单一性; 在关系上发展了朱熹举一涵三的思想,明确了义理之学的统摄性。 学界对曾国藩的考据学深入研究的很少,梁先生认为曾国藩在理论上虽只将 考据视为词章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但在实际运用上却相当深广, 所以在第九章 “曾 国藩的考据之学”中,从词义考证,名物考证,史实考证,义理考证等多个层面 加以探讨。第十章分词章理论、词章批评、词章创作三大块,专门介绍曾国藩的 词章之学。 并就曾国藩与前人有关对词章的理解作了对比, 指出曾国藩眼中的 “文” 已经不是“自然而成”的修养附产品,而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专门技艺,是以训诂 考据为基础、以阐述义理为对象、以修身济世为目的的一门带专业性的学问。和 义理之学一样,对曾国藩经济之学的论述在书中也占了两章(第十一、十二章) , 足已见经济之学在曾国藩学术思想中的地位, 评传认为曾国藩经济之学的精华 是军事思想和人才战略,所以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分章研究,军事思想涵盖了曾国 藩与湘军的关系、建军思想、战略战术、军事思想的影响等方面。人才战略具体 包括:人才需求、人才基地、搜求与培育人才的原则和方法,忮人而影响用人的 心态等内容。 蒋国保先生的晚清哲学一书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立面”这一立场出发, 对曾国藩思想持批判态度,定性为“反对农民革命的封建卫道哲学” 。对曾国藩思 想的论述被放在第二章“太平天国的反礼教斗争与封建卫道哲学”中。围绕上面 提及的观点,作者从四个方面探求了曾国藩的封建卫道哲学在学术、哲学方面的 根据。第一节介绍了曾国藩的“礼治”思想,指明在他的思想体系中, “礼治”与 “仁术”不是处于同一天平上, “仁”是服从于“礼”的。他所提倡的“仁爱”是 以不违背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为前提的, 从而解释了曾国藩一方面提倡仁义道德, 强调待民需用仁爱之心,另一方面却又对农民起义恨之入骨,采取残酷手段镇压 的原因。第二节的内容是对曾国藩“礼治思想”的进一步延伸,仍将他对“礼” 的态度作为考察的重心。认为他的学术思想既“尊孔学” 、 “宗宋儒” ,又“推崇船 山学” 、 “采纳诸子百家” ,表面看上去极为芜杂,其实有一条明晰的思想主线 “以礼为归” ,凡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礼教的思想,他都予以肯定。第三节侧 重研究曾国藩哲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理”和“诚” 。认为在理解这两个概 念时,曾国藩赋予了现实的社会意义,从而避免了流于空谈。在此基础上,作者 归纳得出他的哲学思想既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又表现出一定的主观唯心论色 彩。在第四节中,简单论及了曾国藩“去欲存理”的“复性说” 。本节把曾国藩的 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 -6- 理欲观与他的“礼治”思想联系到一起,认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正是曾国 藩思想的实质所在,他的理欲观归根到底是为其“礼治”思想服务的。 通过文献综述可知,目前学界对曾国藩义理之学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理学 经世上,一般均从曾氏“孔门四科”的学术分类法入手,探讨会通汉宋、文以卫 道、以礼经世等方面的问题,希望从中找出其理学经世的原因。不足之处是虽然 也对曾国藩义理之学的内涵作了一些专门的研究,但并未从义理之学本身,即曾 国藩的哲学思想的内部去发掘曾氏理学缘何能经世的深层次原因。 1.3 理论构架 本文写作目的是研究曾国藩的义理之学,因而在章节设置上,基本上是围绕 理学的内涵展开。 第二章重点探究曾国藩义理之学的渊源所在。 首先从其受父祖辈的影响谈起。 曾国藩出生于普通农家,祖父和父亲对伦理道德规范的自觉体认和践履是影响他 的第一个因素。曾国藩生于湖南,长于湖南,在这块有“理学之邦”之称的土地 上,他接受的是传统的理学教育,对周敦颐、王夫之等先贤十分敬重,深受湖湘 学派讲性理重践履的学风影响。中进士后,曾国藩与唐鉴、倭仁等一批京城师友 交往切磋,理学思想进入形成时期。 第三章主要论述曾国藩的天理论。这是曾国藩义理之学的核心。分别从理气 论、性命论、致知论三个方面,理、气、性、命、欲、势、知、行诸范畴,探讨 曾国藩在理与气、理与欲、理与势以及性与命、知与行等理学问题上的见解。 第四章专门研究曾国藩的工夫论。理学家注重从日常道德践履中体认天理的 存在,对涵养工夫格外重视。曾国藩深受京城师友的影响,在修身养性上下了苦 功夫。本章侧重于“居敬” 、 “主静” 、 “明诚” 、 “慎独”四方面。这是理学家的基 本工夫,也是曾国藩工夫论的特色所在。 结论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揭示曾国藩治义理之学的态度和方法,并尝试对他 的义理之学给予评价,同时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与以往不同的是,论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曾氏义理之学的主要内容上,即思 想渊源、天理论、工夫论,没有涉及义理之学与考据、辞章、经济之学的相互关 联。这样安排是希望通过对曾氏义理之学本身的系统研究探寻出曾氏理学的理论 特征,以及与宋明理学的不同之处,从而为深入认识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提供 一个新的途径。论文的新意有二:曾国藩的工夫论重在践履实行,遵循修行而修 心,从而对宋明理学工夫论的修心而修行有所发明;曾国藩的天理论具有重气、 重命、重势、重行的理论特征。 硕士学位论文 -7- 第 2 章 曾国藩义理之学的渊源 曾国藩义理之学的渊源主要有家学、湘学、京学三方面。曾国藩出生于普通 农家,祖父和父亲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言传和身教是影响他的第一个因素;曾 国藩生长于湖南这块有“理学之邦”之称的土地上,深受湖湘学派讲性理重践履 的学风影响;中进士后,在与唐鉴、倭仁等一批京城师友的密切交往中,他的义 理之学逐渐形成。 2.1 渊源之一受益于父祖辈的教诲 影响中国社会近七百年之久的义理之学,从其酝酿产生之时,指向性就非常 明确,旨在恢复儒学在意识形态及学术上的主体地位,把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规 范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使之成为士人乃至百姓的神圣信仰而自觉体认和践履,达 到“日用是道而不知”的效果。宋代的理学家们之所以要“继绝学” , “要求回复 到先秦时期孔孟所创立的儒学,也就是将振兴儒家伦理作为治学的根本。因此, 尽管两宋时理学大盛,学派林立,理学家们均热衷于讨论太极、道、天理、阴阳、 气、性、心等抽象的理论问题,但所有的理论均围绕一个核心:儒家伦理。他们 的天道论是为了证明儒家伦理即是天理,他们的心性论是为了肯定仁义礼智存在 于人的本性之中,他们的格物致知论是论证如何体认儒家伦理。说到底,理学就 是儒家伦理之学” ,是“以是否有益于纲常名教作为价值尺度和取舍标准”而 运用于实践的一种学问。 两千多年来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思想是从“修身齐家”开始的,并通过“家” 这个中国社会的基础推行到社会各个阶层。曾国藩成长的家庭氛围也无例外。程 朱理学的纲常伦理说教,在他的长辈那里得到体现,又以家庭的形式传播给曾国 藩。 青少年时期的曾国藩耳濡目染最多的恰恰就是长辈们对传统道德规范的孜孜 不倦的言传与身教。 2.1.1 祖父曾玉屏的“积德累仁”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17741849)是曾氏中兴、为曾国藩兄弟成长营造了 良好家庭环境的关键人物 ,曾国藩把他视为心中的偶像,为人处世的楷模,一生 推崇。他在书信中对其祖父如此描绘: “声如洪钟,见者惮慑” , “温良博爱,物无 朱汉民, 宋明理学通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 63 页。 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39 页。 田澍, 曾国藩与湖湘文化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1 页。 梁绍辉, 曾国藩评传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 页。 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 -8- 不尽之情” , “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凡事有“卓识定志,确乎不可摇夺” ,仪表言论时时给人以“雄伟非常之概” 。这些都是曾玉屏中年以后的事情。三 十五岁以前,他是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 “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 相逐,或日高酣寝” 。多亏长老们的讥诲触动内心,方才立起自责,迷途知返, 从此“终身未明而起” ,一心勤于农事。曾玉屏吃住在高嵋山下, “凿石决壤,开 十数畛而通为一” ,改变丘陵地带“垅峻如梯,田小如瓦”的耕种局限,变小田为 大田。又“种蔬半畦,晨耘夕粪” , “入而饲豕,出而养鱼,彼此杂职之” ,建立起 以蔬促猪、以猪促鱼的养殖模式。苦心经营多年,家境始宽,保障了曾氏子孙的 读书问学之资。 祖父的这段经历,经曾国藩的提炼,悟出一个道理: “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 过四字可靠 。 ” “迁善改过”语出周易益卦 “象传: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 则改” ,就是努力向善,改正过错的意思。后被理学家们屡屡采用,纳入理学范畴。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言: “若夫点铁成金之譬,施之有教无类、迁善改过之事则可。 ” 北宋周敦颐言: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这个 被祖父在不自觉中体认而于自觉中贯彻,并经曾国藩提炼的修养信条,对曾国藩 一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曾国藩的记忆里,祖父是一位“敬”字功夫笃实、老成持重的长者,一贯 以威严、厚重视人,对待家中子孙侄更是严肃异常,令晚辈们既敬又畏。 论语学而 :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 “重, 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 所学亦不坚固也。 ” 重、威、固三个字中,重是首要的,是根本。而曾国藩从祖父 身上继承下来的第二项内容正是先贤们推崇与看重的这个“重”字。他说“余尝细 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重厚,盖取法于星冈公。 ” 2.1.2 父亲曾麟书的“起敬起孝” 对曾国藩成材有开创之功的是他的父亲曾麟书(17901857) 。曾麟书是曾家 第一位秀才,少时求学于双峰书院,拜当地理学耆宿彭薄墅,葛寅轩为师,研习 经史。曾国藩七岁就跟在父亲身边,接受启蒙教育, “少长至冠,未离亲侧。读书 大界墓表 , 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 年版,第 330 页。 曾国藩全集家书 ,长沙,岳麓书社,1985 年版,第 4 页。 曾国藩全集日记 ,长沙,岳麓书社,1987 年版,第 564 页。 大界墓表 , 曾国藩全集诗文 ,第 329 页。 曾国藩全集家书 ,第 217 页。 答陈同甫十三,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二) , 朱子全书 ,2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591 页。 周敦颐, 通书 ,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 ,长沙:岳麓书社,2006 年版,第 67 页。 朱熹, 四书集注 ,长沙:岳麓书社,1997 年版,第 69 页。 曾国藩全集家书 ,第 506 页 硕士学位论文 -9- 识字,皆我君(指曾麟书)口授” 。据年谱载,伴父读书的十二年间,曾国 藩不仅读完了诗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春秋 、 周易 、 史记 、 文 选等基本书目,还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勤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学习事 君、事父、事兄、处友之事,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为日后深入理解义理打下 了牢固的基础。 孝弟思想是中国封建家庭的精神支撑。北宋理学家程颐讲过: “知尽性至命, 必本于孝悌。 ”曾麟书在对儿子的教育上,尤为注重这一点。 “吾父竹亭公之教人, 则专重孝字。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 ” 所谓“少壮敬亲,暮年爱亲” 指的是曾玉屏在世时,经常于大庭广众之下“壮声诃斥”曾麟书,作为长子的曾 麟书总是“起敬起孝,屏气负墙,踧踖徐进” ,始终做到“愉色如初” 。曾玉屏 暮年,因病卧床不起,年逾六十的曾麟书率领子侄“朝夕奉事” ,三年间, “未尝 得一安枕” ,此举令曾家内外长幼, “感化训习” 。尤其是曾国藩本人,更是把孝 弟看成家庭的祥端,一门真正的大学问。他后来在家书中教诲诸弟说: 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 之间。于孝弟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 起见,于孝弟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 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 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曲礼 内则 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 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在父亲嘉言懿行的影响下,曾国藩诚恳对待家中六位长辈,经济上尽心奉养, 思想上毕恭毕敬,大小事务及时禀告。作为兄长,曾国藩始终坚持以“爱之以德 而不欲爱之以姑息”的标准,教育关爱兄弟,履行做兄长的责任;尽管兄弟们时 有埋怨、误解,他却一如既往, “推父母之爱以爱兄弟” 。 少年时代的曾国藩一一皆法父祖之所为,从长辈那里学到了义理之学的基本 常识,岁渐日染,涵濡日久,初步养成了按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行事的习惯,具备 了日后研习理学的心理基础。 2.2 渊源之二有闻于湖湘先辈之风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湘乡地属湖南中部,曾国藩对家乡的描述是“风气淳 诰封光禄大夫曾府君墓志 , 曾国藩全集诗文 ,第 236 页。 曾国藩全集家书 ,第 662 页。 台洲墓表 , 曾国藩全集诗文 ,第 332 页。 诰封光禄大夫曾府君墓志 , 曾国藩全集诗文 ,第 236 页。 曾国藩全集家书 ,第 67 页。 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 -10- 古,士人循循,不敢背越礼法,以自放其亡等之欲” 。二十四岁之前,曾国藩从 未离开过家乡湖南。他的脾气性格,思想发展与家乡的气候、地理、文化等地域 性特点不无关系。湖南因地处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属内陆地区,古时被中原人士 视作“蛮荒之地” 。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开篇写道: 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 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 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 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含 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 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已,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 “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是有所指的,这主要是指开理学之端的周敦颐, 以及明代继起的大学问家王夫之等湘籍著名学者不断涌现, “揽道学之始终、亘湖 湘而有光” 。加上书院教育的成功,全省上下学术氛围日渐浓厚,学术地位提高, 赞誉为“理学之邦” ,一洗过去文化落后的面貌。曾国藩在湖南文征序中写道, “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 肯定了先贤们对自己的影响,所以钱穆先生在论 及曾氏学术渊源时,才得出“有闻于其乡先辈之风而起者” 的观点。 2.2.1 湖湘先辈的影响 湖湘的第一位先贤当推北宋理学家湖南道州人周敦颐,洛学创始人程颢,程 颐曾师事于他。周敦颐的学术思想主要见之于太极图说和通书 。他的“存 诚” 、 “无欲”的人性论和禁欲主义,对程朱学派的“存天理” 、 “灭人欲”的思想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吸收和改造了道教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 学说,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被后世学者尊称为理学开山祖。 曾国藩对这位理学前辈极为仰慕,把他视为和孔孟一样见道“既深且博”的 人物。他尤为欣赏周敦颐的通书 ,把它当作自己行文追求的典范,用“醇厚正 大,邈焉寡俦” 的词语加以称赞,认为“自孔孟以后,惟濂溪通书道与 文可谓兼至交尽” , “上与诗经 、 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 围” 。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对湖南后代学人影响很大,是湖湘学派的重要思想渊源。 湖湘学派兴起于南宋,是湖南第一个理学学派。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张栻, 葛寅轩先生家传 , 曾国藩全集诗文 ,第 238 页。 钱基博, 湖南近百年学风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 页。 郭嵩焘诗文集 ,长沙:岳麓书社,1984 年版,第 538 页。 湖南文征序 , 曾国藩全集诗文 ,第 334 页。 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第 632 页。 曾国藩全集书信 ,第 6 页。 曾国藩全集书信 ,第 611 页。 湖南文征序 , 曾国藩全集诗文 ,第 334 页。 硕士学位论文 -11- 虽非湖南人,但他们的学术活动、教育活动都是在湖南,因此历史上称其为湖湘 学派。 与其它理学学派一样,湖湘学派注重对宇宙本体的探讨,提出性本论的理学 体系,以有别于张载的气本论,朱熹的理本论和陆九渊的心本论。在道与器的关 系上,他们批评“离形以求道”的错误观点,坚持形而上的道、性与形而下的器、 物一体不分。湖湘学派在学术风格上以经世致用著称于世,没有因追求内圣品德 而忽视外王事功,而是注重两者的协调统一,体现出“理学经世”的特色。 曾国藩被称为理学经世派之首,他的义理之学,讲究“义理与经济合一” , “性 功与事功俱全” ,这与湖湘学派的思想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把性理之学、经济 之学,道德践履三者统一,鲜明地体现了湖湘学派的学术特点。 南宋末年,湖湘学派不复存在,但通过湖南书院的逐步兴办,其学术传统得 以传承,扎根于湖湘文化之中,对明清以来的湖南的士人们产生着影响。清初三 大儒之一的王夫之就是其中一位。王夫之是湖南衡阳人,研究著述四十年,学识 极其渊博。举凡经学、史学、子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