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湘潭的社会状况——基于光绪《湘潭县志》的考察.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湘潭的社会状况——基于光绪《湘潭县志》的考察.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湘潭的社会状况——基于光绪《湘潭县志》的考察.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湘潭的社会状况——基于光绪《湘潭县志》的考察.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湘潭的社会状况——基于光绪《湘潭县志》的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代湘潭的社会状况——基于光绪《湘潭县志》的考察.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湘潭的社会状况基于光绪湘潭县志的考察 内容摘要 从光绪湘潭县志中,可以大体窥见清代湘潭的社会状况之一斑。具体 而言,清代的湘潭县地理位置优良,境内山水资源丰富,水陆交通发达,形成 了颇具规模、覆盖面广的水利网络体系与交通网络体系:良好的水利灌溉条件 与交通条件,对其农业与商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形成了颇具特 色的二元经济发展格局与覆盖全县的城乡市场网络体系,奠定了其“天下第一 壮县与商业枢纽中心的地位: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 强大的经济支持,出现了教育、科举、文人著述及民众崇祀信仰共同繁荣的局 面。总而言之,清代的湘潭是一个地位特殊、颇具特色的区域社会。 关键词:清代;湘潭县;历史地理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状况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h eg u a n g x u l o c a lr e c o r d so fx i a n g t a nc o u n t y ,w ec a nv i s u a l i s et h e g e n e r a ls o c i a ls i t u a t i o n so fx i a n g t a nd u r i n gt h ew h o l et i m e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i n d e t a i l ,x i a n g t a nc o u n t yo fq i n gd y n a s t yr o o t e di na l le x c e l l e n tl o c a t i o n ,w h i c hw a s r i c hi n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a n df l o u r i s h i n gi ng r e a tr o a da n df i v e rt r a n s p o r t ,f o r m e dt h e n e t w o r ks y s t e mo fw a t e rf a c i l i t i e sa n d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w h i c hh a v i n gal a r g es c a l ea n d c o v e r i n gaw i d er a n g e n l eg o o di r r i g a t i o n aa n dt r a f f i cc o n d i t i o n sp l a y e dap o s i t i v e r o l e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t sa g r i c u l t u r a la n dc o m m e r c i a le c o n o m y s oa l lu n i q u e 。 b i n a r yp a t t e r no f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a ”c i t ya n dc o u n t r y s i d em a r k e t n e t w o r ks y s t e m w h i c hc o v e r i n gt h et h r o u g h o u tc o u n t yw e r et a k e ns h a p e t h a th a d e s t a b l i s h e dar a n ko f ”s t r o n go n ei nc h a r g eo ft h ec o u n t y a n dt h ec o m m e r c i a l c e n t e r 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o e c o n o m i ch a dp r o v i d e dp o w e r f u lf i n a n c i a l s u p p o r tf o r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i t sc u l t u r e ,e d u c a t i o n , c i v i ls e r v i c ee x a m s ,w r i t e r s s t a t e m e n ta n dm u t u a lp r o s p e r i t yo ff a i t l lt h a tt h ep e o p l ew o r s h i p e dh a dc a m ei n t o b e i n g ,i na l l ,t h ex i a n g t a nc o u n t yi sar e 百o n a ls o c i e t yw i t hs p e c i a lp o s i t i o n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d u r i n gt h et i m eo fq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q i n gd y n a s t y ;x i a n g t a nc o u n t y ;h i s t o r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s i t u a t i o n s ; s o c i a l - e c n o m i cs i t u a t i o n s ;s o c i a l - c u l t u r a ls i t u a t i o n s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 日 导师签名: 签字e t 期:年月 日 清代湘潭的社会状况基于光绪湘潭县志的考察 第一章绪论 一、关于选题一、大亍述越 首先,要说明一下为什么把时空范围定在清代的湖南湘潭。明清时期尤其 是有清一代,湘潭县是湖南一个很重要的县级行政区,其经济地位在一定时期 内甚至超过了湖南省省会所在地长沙。在清末所修的光绪湘潭县志中,志 书编纂者不无夸张地将其称之为“天下第一壮县”:清朝政府也将其定为冲、 繁、难要缺。 按照清雍正时确定的对各级行政区的划分标准,这三字评语很好 地说明了湘潭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即地处冲要、经济繁荣、行政事务繁忙及 各种纠纷繁多而难以治理。正是由于其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其在明初期开 始的人口流动浪潮中,接纳了许多来自各地的、以江西人为主体的移民;同时, 各地商贾也紧随移民大潮,辐辏其地,扎根立足,以为营利。其结果,不仅使 当地社会经济在经历明初及清初的战乱之后,得到较快的恢复发展,并日益繁 荣,成为湘鄂赣地区重要的商业枢纽城市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尤 其是城总地区的人口结构。 也正是因为其经济的繁荣,对国家财政贡献巨大, 所以其经济地位才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超出长沙。这样一个移民聚集、经济繁 荣的地区,其地位又如此特殊,显然是研究区域社会历史的一个很好的个案。 在以往的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研究者多针对某个区域社会的某个专题,如 家族与基层权力、或在其地发生的某个历史事件、或出现的某种历史现象等为 个案加以探讨研究,由此形成对某个特定区域社会的某一具体事物层面的认识: 而从整体上对某个区域进行系统研究考察的成果,尚不多见。同样,受所选研 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决定,同时也受材料的零散性的限制,研究者采用的材料 范围较广,其中既有来自地方志、家谱、契约文书等民间文献的材料,也有来 。光绪湘潭县志卷十一,货殖。续修四库全书本,册6 2 7 ,下同其文云:“自 前明移县治以来,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樯橇集,连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会,天下 第一壮县也。”又卷二建置:“( 城中) 凡十二总,菁华摹于此,故为天下第一壮县” 。光绪湘潭县志卷二,( 建置:“国朝因明制,湘潭县隶长沙府定为冲、繁、难要 缺,拣员调补。” 。光绪( 湘潭县志卷十一,货殖:“明代流寇迄三藩之乱,县当兵衡,逃死殆尽及复 业,城总土著无几,豫章之商,十室而九。” 1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官方正史的材料,这使其研究得以建立在广泛的材料基础上,显然是值得肯 定的:但另一方面,则很少有人集中以一部修纂得较好的地方志为基础材料, 在对其进行详细而深入的解读的基础上,对某个区域社会一定时期内的历史从 更广阔的层面上加以系统考察,从而得出更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与结论。因此, 笔者选取这个题目,意在此方面做一尝试。 本文拟以光绪湘潭县志( 下文简称光绪志) 这一文本为基础材料,在对 其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的文献资料,从历史地理状况、社 会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状况等角度出发,对清代湖南湘潭这一区域社会做一较 为系统、全面的考察,以求较完整地展现其在清代总体的历史面貌。之所以选 择光绪湘潭县志作为文章依据的基础材料,原因在于:这部县志是在以清 末著名学者王闽运为主纂,集合县邑中其他文人名士一起,在保存下来的前人 所修志书与文稿的基础上,纂修的一部高水平的志书。其水平之高,不仅体现 在其体例结构的完备与严谨,以及其对前志的谬误沿袭所作的详尽的考释与纠 正方面,更体现在其所记载与透露的关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 状况的信息内容之丰富方面。关于这部志书的考证之详,可以从其对境内涓水 这一河流的名称所作的考释中窥见一二。卷四山水下载: 涓水,县内大川也。元和郡县志日:湘潭有涓湖旧唐书地理志 湘潭注云:天宝八载移治洛口,地在下滠,正当涓口盖唐名洛水旁有涓湖, 后以湖名被水耳。涓湖即今卓江湖,水盛则为湘浦说文引尔雅:汝为 涓。又云:涓水小流。涓可名湖,本非专达。五代于洛口置易俗场官,今犹有 易俗乡,遂号此水为易俗河以川为河,南北通语。然著之县书则为不典,兹 从明史,仍题涓水也。回 对于县境内一条河流的名称,志书的编纂者都不惜笔墨,引经据典,详加 考释,且认为以俗称载入县志,是为不典,故仍采用正史之说,其慎重如此。 志书中诸如此类的考证、纠谬之文字,触目皆是,这对志书本身的质量而言, 也是一个很好的保证与体现。 其所记内容之丰富,则可由整部志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得以体现。如对境内 各地商人会馆的记载,便是一例。卷七礼典群祀表会馆记载了境内所 有会馆的兴建者、兴建年代、所处方位、规模大小等情况,为我们了解当时当 地商业发展的状况、商人势力的大小等情况提供了多方面的可贵信息。 另外, 志书中对其他关于农业、手工业、人文等方面的记载也不在少数。 所以,这样一部可信度高、记载内容丰富详尽的志书,足以使我们在充分 。按:关于光绪湘潭县志的体例与特点,见拙文略论光绪 的体例与特点, 未刊稿。 。光绪湘潭县志卷四,山水下 o 光绪湘潭县志卷七,礼典- 群祀表会馆 2 清代湘潭的社会状况基于光绪湘潭县志的考察 依据其所记内容的基础上,对当地的真实历史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总之,本文力图在解读一个完整的县志文本的基础上,来展现一个区域社 会较完整的历史面貌:但是,这一解读又不仅是完全意义上的纯文本解读,同 时也是以展现这一区域社会的历史面貌为目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一个县 志文本的解读即是对一个区域社会历史的解读与考察。这一双重意义的解读, 便是本文努力的方向。 二、学术基础 一、- ,- ,- 、 苎苎v i u 如同上文提到的,集中以一部县志文本或一套档案资料文本为基础材料, 在对其加以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对一个区域社会的历史进行整体 的研究考察的成果,尚不多见。相关领域内对本文有所借鉴和启迪的重要的研 究论著,首先是业师方志远教授新近的研究专著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 与城乡商品经济一书。书中对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 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这一地区内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一系列变化,都 有详细的论述,其中对湖南和湘潭地区相关问题的论述,对本文有直接的启发; 其他学者可供借鉴的成果,有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 究1 6 4 4 1 9 l l 一书回,全书共分1 l 章,分别从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人口、耕 地与粮食,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区域贸易与市场网络,手工业与工业,政治 统治结构,教育的演变,社会组织及功能,社会阶层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 以及近代化进程评价等方面对长江上游地区进行了初步的全面的整体考察,力 图以此来展现这一区域的广大社会层面,来探索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化的历 史进程。这种区域的“总体史”研究,也是本文的主要思路;黄宗智华北的 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 ,依据2 0 世纪3 0 年代日本现代人类学家在华北平原 3 3 个自然村实地调查所得的材料,以及清代刑部的命案档案和宝坻县户房有关 基层税收人员的一些档案,对华北地区的小农经济和农村社会在社会变迁过程 中的发展作了深入的探讨,其对本文的借鉴意义在于其所依据材料的集中性: 论文方面,直接以清代湖南湘潭地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为数不多,其中 重要的论文有邵鸿利益与秩序一嘉庆二十四年湖南省湘潭县的土客仇杀事 。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1 2 月版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一一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 6 4 4 - - 1 9 1 1 ) )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年1 月版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年6 月版 3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件一文。文章以嘉庆二十四年发生在湘潭县的一场土客械斗为对象和切入点,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剖析,探讨了清代江西商帮在经商地与土著居民的关系,地 方绅士和清政府对土客矛盾冲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以及此类事件对地域社会 变迁、商帮发展及其与家乡社会关系的影响等问题;肖迪民湘潭会所初探 一文,对湘潭地区的会所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会馆和公所是明清两代特有 的基层社会自我管理组织,湘潭自明清以来是湖南的水陆交通要冲和商业中心, 各工商行为了维护本帮本业的共同利益和管理好内部事务,都建立起自己的会 馆或公所,使得湘潭会所空前繁荣,全县范围内有近六十处会所,可与上海、 苏州、汉口等重镇相媲美,证明当时的湘潭是一个有一定辐射范围的商业、经 济、文化中心;谢宏维地方文献与社会经济权力:清代至民国时期江西万载 历修县志分析一文 ,通过对清代至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历修县志在编撰过程 中内容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的分析,探讨了地方上复杂多变的权力关系;蔡 志祥从地方志看香山县地方势力的转移一文,通过对香山县地方志中的一 些可以量化的资料的分析,对香山县地方势力转移的过程和方式进行了个案研 究,其中的数据统计和对资料的量化,是其文章的最大亮点所在。以上这些直 接或间接的研究成果,在研究的视野、理论与方法以及得出的认识与结论方面, 都给笔者以很大的启发,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三、本文思路框架 论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历史地理状况,主要对湘潭县所处 的地理位置、县境内的山川、水陆交通线路等情况作简单概述;二、社会经济 状况,主要关注的是历史时期内湘潭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城乡市场、 商业与商人活动、农业经济及其他行业种类等方面的情况;三、社会文化状况, 对包括历史时期内湘潭书院教育、文人著述、科举发展状况和下层民众的崇祀 信仰、社会风尚等在内的几个方面大致的情况作简略探讨。需要加以说明的是, 上文中所言历史时期,主要指的是有清一代,兼及明代的个别时期。 。邵鸿利益与秩序一一嘉庆二十四年湖南省湘潭县的土客仇杀事件,历史人类学学刊 第一卷第一期( 2 0 0 3 年4 月) ,第8 3 _ 9 8 页 。肖迪民湘潭会所初探,求索2 0 0 4 年第7 期。 。谢宏维地方文献与社会经济权力:清代至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历修县志分析,江西师范 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编:中国经济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第 一册,2 0 0 7 年7 月,第2 1 9 - - 2 3 3 页。 。蔡志祥从地方志看香山县地方势力的转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1 年第l 期 4 清代湘潭的社会状况基于光绪湘潭县志的考察 第二章清代湘潭的历史地理状况 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其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定空间,其对社会历史发 展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性的,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所以,在 考察清代湘潭的社会历史状况之前,有必要先对其历史地理状况作一简要概述。 一、地理位置与境内山脉分布状况 清史稿中地理志对清代湘潭的地理位置以及境内山川交通等状况 所作的描述是这样的: 繁冲难府西南一百里,西舄塞,东石潭,南晓霞,东北昭山,其下有昭 潭,西北韶山,西南隐山,东南凤凰山。湘水自衡山入,东南流过晚洲,屈而 北,朱亭港水注之;又东北过淦田市,东与醴陵县界;又北过空冷峡,又东北 至于凿石浦,屈而西,涓水自西南来会,水迳县西易俗乡,又名日易俗河;又 北至湘河口,左合涟水;又东北过县治南;又西北为峨洲,入于善化,其西靳 水在,自宁乡入,迤东至善化入湘水。二镇:朱亭,县丞驻;下滠,旧有巡司, 废。又有永宁巡司,亦废;黄茅巡司,乾隆二十六年置,后迁县东洙洲市,更 名有南岸驿;有商埠,光绪三十一年奏开;有长株、株萍铁路。 光绪湘潭县志则对湘潭县四境范围形势作了详细的说明: 今县境西表昌韶二山,东限湘水,南倚衡阴,北连道林,皆吴所分湘南立 湘西县地也东南入攸醴陵,畸四十余里,则隋并建宁入湘潭地也南北直线 百五十里,加此四十里,为百九十里。东西百五十里,自凤凰山步而西,而北, 而东南,复于凤凰山,约周六百八十里。知县治所偏北,距界上三十里,而近 北至府治九十里,水百里。东北婆仙领( 按:领当作岭) 、善化、浏阳、醴陵四 界,东南凤凰山衡山、攸、醴陵四界,西北湘潭坳、湘乡、宁乡三界,北道 林、宁乡界,昭山、善化界其大界则北善化、南衡山、东醴陵、西湘乡,而 民俗与湘乡宁乡尤亲。 。清史稿卷七五,地理志十五湖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编新编小四库丛书 之二十五史( 百衲本) ,册9 ,清史稿上,1 9 9 8 年 。光绪湘潭县志卷一,疆域 5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上引国史与县志中的两条材料,可大致了解清代湘潭县全境范围的大小、 四方相邻的县份、于全府境内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县境内山川河流、道路交 通等情况。概而言之,清代隶属于长沙府的湘潭县,位于省会与府治所在地长 沙的西南部百余里处,湘水西边,衡山北部。东面与醴陵县毗邻,西边与湘乡 县相连,南方与衡山县交会,北部与善化县接壤。其版图范围,南北相距一百 九十余里,东西相距一百五十余里,面积约为七千一百二十五平方公里。 再看其境内山川形势。上引清史稿中材料所述,仅是简单说明了湘潭 县境内主要的山脉所在与河流所迳。相比较而言,县志的记载则更为详尽。兹 举一例。卷四山水之一开篇记载道: 西北山之首日韶山,西界湘乡,东为书堂山,云湖水出焉,东南流七十里 入于涟,其中多竹兰石炭。旧云韶氏三女山居学道,凤衔天书至而仙去山上 有凤音亭,其阴有东台桃花洞。( 按:中引元人王文彪诗,此处略之。) 其下则 书堂山,与长沙山同名。云湖水出山下而东流,过连益桥,桥东山行可十 里为罗仙砦,东北则宁乡之地。云湖水又东稍南流迳高桥,有小水出铁石 坳,迳矮桥而入云湖水。高矮相对而名矣。叉东南得天子岭水。或云韶山因虞 巡得名,故此名天子。自岭东北皆宁乡地,靳水东流而入于湘岭南则云湖入涟。 二水之间,山冈起伏,形家以为县脉所行也。云湖水又东南得梅湖水,又南得 仙女山水,下为小韶山,与韶山相望。山水东流可三十余里至下云桥,得 灵神砦水,北有上云桥,跨云湖水。灵神砦水东流七八里,径清溪寺,又 得一小水,交流东注至石坝桥南而入云湖水南流东折迳师子山,上有石盆, 夏旱不竭,洞多蛰燕,因谓之燕子洞水屈西南得毽山水,山形正圆,西连师 子山水,出永义亭,迳翟家山为白玉泉又南得岩鹰坝水而届银田寺。 自此通舟拨船转运,送租贩米,日夜往来。云湖船有三步,银田、灵官及桥上 也。舟载数十斛,才用一人榜之,不须帆楫,惟恃一篙,无阻风波,刻期而赴。 或霜清春丽,命舫独游,亦临沉之别趣矣北有小水出杨冲,合苏冲、大冲、 泉塘三水南流至银田东而入云湖水,稍东得高露山水,山与杨冲皆宁乡地也 自韶山东南五十余里,即依水分界,故北边犬牙侵南二十余里。高露亦名山也, 单椒孤秀,二县所瞻,两水背流。北为马陂坝水,入靳;南为界田冲水,由云 湖入涟。云湖水又南迳灵官庙,水旁市集,杭稻所趋,良田上腴,广平烟秀, 川光莹映,旧多大宅;又东左得登龙港水,右得栗山坪水;又南届新桥,小市 也;又东南右得莲花坝水;又南得杜家塘水;又南得白龙冲水,而南届云湖桥, 迳桥下东流。桥上列肆置庐,为驿道顿舍之所,潭连商旅,水陆津途。自灵官 庙至云湖桥,并旷敞靡迤,弥望平远,旧为大湖,明嘉靖以来,旁皆王氏垦屯 之地。云湖故陂,仿佛可寻引派东流,左得白龙冲水,通派东流, 得香炉山水,水南流得大牯牛山水,入云湖桥而并东流。桥南旧多晏姓,有晏 6 清代湘潭的社会状况基于光绪湘潭县志的考察 家巷,今悉为墟垅。明吉藩赐庄又在其南。退圃父宅凭冈临湖,六子 枝分,凡四十八庄七都大宅,皆自此出。( 按:退圃者,上文所言王氏族中人 名中泰者,表字退圃,身负长技,卷八 有传。) 云湖水引 带宅前,迳山塘弯,值云峰山麓而入于涟。( 原文注:七十余里。) 。 韶山东南五十里日高露山,又东二十里日谭家坳,又东稍北十里日龙安之 山,是有仙女祠,韶氏之所主也。又东南二十里日塔岭,又东南二十里日湖头, 燮氏居其东。爰有三岭,西临云塘,其果宜柑,西有调塘,是为龙湫,旱则雩 焉。 按:上引文,在志书中排版有不同之处。第一段材料首句文字并第二段文 字,皆比其后面文字高出一字之距,盖因首句乃总括之语,后面文字为详细分 述之词,故采用此法,以作区别。县志的记载,“以水为经,以山为纬。叙水 先叙经流,次叙支流,各有条理,盖仿禹贡之法也 ,“以昭山湘水为之纲领, 而中湘之形势,一展卷而晾然,不似旧志之仅类列其名也。 其思路与条理之 清晰可见。此处之所以不惜笔墨,大段引录县志的记载,意在说明县志的记载 远较国史所记为详尽。其在叙述过程中,凡有故事传说者,皆予以说明,以资 后人听闻;谈及繁集盛市处,亦加以描述,以彰集市盛况;遇到有意义模糊的 地名、事务之类,更不惜笔墨,引经据典,详加考证,以明其实。则其所言, 实不仅限于山川形势。这一点,观上引文字尽可以确知。通观光绪志山水 全篇,亦皆如是。因此j 依据县志的记载,可尽知其境内山川之形势。 下文,接上引两段材料之后,将县志中所载较国史所记为详细的诸总括之 语依先后顺序录之于下,以为湘潭县境内山脉数量及其分布状况之大概说明: 又东南二里届于县城。其尾为壶山,躞于湘水。 龙安山东十里日牛头之山,稠泉出其间而西北流入于青竹之水,北流入于 靳 又东北五里日黄峰之山,竹步水出焉,东流入湘。 又东十里日青山,又东南三里日鹤岭,沙步水出焉,南东流入湘。叉东南 七里曰万仙之峰,版石水出其南,鹅洲、下港出其阴,皆北流入于湘,其山原 皆止于湘濒。 正东六十里日屏风之山,其南坳日梅甘,有残梅之水东流为醴汜之港,是 界醴陵为建宁之墟,以北至于长沙,为县首都。 又西北十里曰婆仙之岭,株洲水出焉,西流入湘。 o 光绪湘潭县志卷四,山水之一 。光绪湘潭县志卷四,山水之一 o 嘉庆湘潭县志,卷一,凡例 。嘉庆湘潭县志,跋按:此处所以引嘉庆志中所言,原因在于嘉庆志是光绪志之前 历修县志中年代最近、质量最优者,光绪志在编纂时对其体例结构、编纂手法等多有损益 借鉴,且观光绪志山水篇所记,与其所言亦合,故引用之以为说明详见拙文略论 光绪 的体例与特点,未刊稿。 7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次东二十里日琵琶之山,其东日苦株之山,苦株北十里日黄登之山,又东 北十里为白马之山,其池日白马之塘,其水西流达于吴港而入于湘,其山东行 二十里日马皇之坳,又西北五里日金院之坳,又西北三里曰玉屏之峰,又西北 五里日湘潭之坳,又西南十里至于昭山,是临湘濒下日昭潭。 东南山之首日风皇山,朱亭港水出焉,西北流入于湘。 次东南日军山,其木多茶,其北有银,下为淦田建宁之墟,其山北行入于 醴陵 以上录自卷四山水一。 正南界衡山境雷祖之峰,其西北二十里日天马之山,樊田水出焉,而东流 入于湘,其山多青石,是有风穴。 又东七里日紫荆之山,又北东十里日晓霞之山,又北东十有五里曰五龙之 山,诸山豁涧东南流为潭口之水,南入于湘。- 五龙山东南十里日古岳峰,其南五里曰长沙之坳,又东十里曰颜子之岭, 又东十里为淦田之塘,其水皆东南流入于湘,其外水北流者入于湘,西北流者 入于涓。 长沙坳东北五十里度六坳至于矮坡,其北十有五里日山塘之坳,又东北十 里曰茶子之山,又东北五里日天梯之岭,是当湘曲,在株洲之西,湘屈而西南 流以趋县城 五龙山之北,茶园水出焉,北流八十里而入于湘,其东自矮坡北迤于黄藤 之塘,其西止于金霞之山 次南山之首日琵琶之山,以东至于天马、紫荆、晓霞、五龙,其西流之水 皆入于涓,五龙山之北三十里日尖冈,其北三里曰高岭,其东北十有五里日飞 羊之铺,以至于湘岸,其水皆西北流而入于涓。 西南山之首曰昌山,其竹恒华实 其东北二十五里曰隐山,又北东十里曰望祭之岭,又东如北十有五里日暂 塘之坳,其南有碧泉,其东北二十里日洪山,其东北二十里日金盆之岭,其东 十里日麂子之山,是当涟涓之交,以临湘濒,为易俗之场,百谷聚焉。 次西南山之首日青山,其东南十有五里日鸟石之峰,黄草水出焉,而东流 至暂塘之北,北入于涟,自暂塘以至金盆之岭,其南水皆入涓,其北水皆 入涟。 以上录自卷四山水二。 由以上所罗列的各条材料看,可知湘潭县境内的山峰为数不少,约计四十 余座,大致分布在县境的四周边界,主要的有西北韶山、西南隐山、东北昭山、 。光绪( ( 湘潭县志卷四,山水一。 。光绪湘潭县志卷四,山水二 8 清代湘潭的社会状况基于光绪湘潭县志的考察 东南风凰山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作为当地历史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地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客观而又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有 如下数端:( 1 ) 山林中所产的土特产品和竹木、矿产资源,如竹兰石炭、茶木 银矿之类,以其存在的长期性和可再生性,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 之一。如卷四山水二载:“涟水自炭沟港口迤南,迳石潭市北,而屈北流 ( 石潭) 自汉以来,烧石作灰,以代白蜃,兼充五粪。石灰之用,县资巨万。 石潭最为佳窑,价取三倍,功力过之,岁货十万金,石潭灰名闻四境也。 仅 石潭一地石灰,因其质量优于他处,加之需求量也大,至“岁货十万金”,则其 丰富的物产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之大可以想见。( 2 )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些动荡 不安的特殊时期,险峻深阻的山林也为被统治者称之为“盗、“匪 的起事人 群和平民百姓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与避难之所。以下两则材料可以为证。光 绪志卷三事纪载:“同治八年九月初七日,会匪起朱亭。蔓延淦田暨黄 茅驿焚掠,以凤凰山为盗薮。圆卷八人物之六列女传罗贻淑传附 宋汝筠传载:“宋汝筠,不知其夫名。与弟竹桥俱以诗名。汝筠既老且孤贫, 为歌诗音辞凄恻。咸丰初,寇围省城,伪言兵至县者日数惊。汝筠携家匿林谷, 感念时事,所为诗颇得风人之指焉。 ( 3 ) 众多山脉中之风景秀丽者,既成为 当时文人雅士诗文唱咏的对象,也为当地众多的佛院道观的建立提供了绝佳的 场所,因而与之一起成为当地宗教文化兴盛的重要原因与表征所在之一端。志 书中引录的众多历代名士所作诗文,及卷七礼典篇所作群祀表与佛 寺表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关于湘潭宗教与文化的兴盛,下文将有专节详 论,兹不缕述。 二、境内主要水域线路 以上,是关于湘潭县境内主要山脉的简要介绍。再看其境内主要水域线路。 光绪志卷二建置桥渡表所作之渡口表,列出了湘水、涓水、涟水、茶园 水、云湖水五条主要河流上的所有渡口名称及其修建年代等状况。据此,可知 湘潭县境内主要的河流即为上述五条。这五大河流,容纳了境内其他大大小小 的水流,成为湘潭县水上交通的主要航道。下面,根据志书中相关的图表与文 字记载,并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将这五大河流的来龙去脉简叙如下。 首湘水。湘水,即湘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也是湖南省境内的 。光绪湘潭县志卷四,山水二 口光绪湘潭县志卷三,( 事纪 。光绪湘潭县志卷八,人物之六列女传 9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大江。它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西麓的海洋坪,自西向东北 蜿蜒而下,斜贯湖南省境,从湘阴县芦林潭入洞庭湖,干流全长8 2 7 公里。关 于湘水在湘潭县境内的情况,钦定大清一统志记载如下: 湘江,自衡州府衡山县流入湘潭县境,共二百八十里至湘潭县城,又北流 四十里入善化县境,七十里入长沙县境,一百里入湘阴县境,又四十里至湘阴 县南门,绕西门又一百三十里会青草湖,入岳州府巴陵县界 : 湘江自湘潭县南石塘铺入境,东流会渌口,即漉水口也,又折而西北,中有 鼓磉州,又北左会易俗河,又北迳杨梅州,又北会湘乡河,又北迳县城南,绕 流而东,迳县城东,又北至县北界,左会靳江河,右傍昭山,入善化界。 是则湘潭县境内湘水全长约三百二十余里,流向为自南向北,自衡州府衡 山县出,由湘潭县南部的石塘铺入其境,先后与漉水、易俗河、湘乡河、靳江 河等大小河流相会,在北部昭山附近会靳江河流入善化县境。另按:观光绪志 卷二建置篇疆域小图、市肆图两图,则湘水入县境处为县南部樊田 市,与一统志所引理东舆图所记相异; 而光绪湖南通志所记为:“( 湘 水) 由衡山县西北入湘潭,与樊田港水合。弦回与光绪志所记相合,故此从光绪 志与省志所记。 次涓水。光绪志卷四山水二: 涓水,县内大川也。元和郡县志日:湘潭有涓湖旧唐书地理志 湘潭注云:天宝八载,移治洛口,地在下滠,正当涓口盖唐名洛水,旁有 涓湖,后以湖名被水耳涓湖即今卓江湖,水盛则为湘浦。五代于洛口置 易俗场官,今犹有易俗乡,遂号此水为易俗河。以川为河,南北通语,然著之 县书,则为不典。兹从明史,仍题涓水也。涓水出湘乡县南九峰山,至塞 口岭西入县境,十五里( 原文注:凡十五里) 而届龙口,又北流得花石水,水 出天马山西北,五源如爪,东西相凑,西北流届汉城桥,右得小水,自分水坳 西流,迳罗汉山北流注之。花石水又西流迳花石市,入涓。涓水又北, 右得芙蓉砦水,水南流迳九峰砦,西屈西流,右合小水,西流入涓,为尹家港 ( 原文注:十五里) 涓水北流迳白龙潭,东屈届盐步,左得铜鞭水涓水 东北流,右得峡山、金坳二水。涓水稍屈南流而东北届碧水湾,又北 流而届明港。港水出紫荆山,北流右得菱角池水,左得九峰、芙蓉二水,而届 禊砦。又左得三小水,右得晓霞山北水,届桎木桥,右得花坝水,水南北对流, 南水自丁冲,北水自鸳鸯井,俱当土桥铺西合而西流注明港水。港水又迳 旷家潭东,港不能潭,塘字误耳。塘水北流入港,叉左得槐弯水而西北流入涓, 弓l 自:中国水并0 网h t t p :2 0 0 4 c h i n a w a t e r c o m c n s l z s j h z l c j l y 2 0 0 3 0 2 2 7 2 0 0 3 0 2 2 5 0 2 0 8 a s p 。(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六,长沙府山川,四库全书本 。光绪湘潭县志卷二,疆域。 回光绪湖南通志卷九,地理志九水道一 1 0 清代湘潭的社会状况基于光绪湘潭县志的考察 谓之明港口涓水北流,东届迳高司岭又北流右得郭桥水,迳银塘, 西北流稍东,右得杨溪步、株木港二水,届易俗市东而入于湘。 次茶园水。卷次同上: 茶园水又谓之紫金水,俗以为弯头港,在湘水下弯之前也。水道提纲,据 驿铺大名,故受茶园之号矣。水出柱塘铺之西,即五龙山北也。北流右得南泉 大林二水,届观音山东山在通衢,旧曰衢山茶园水于山南右得茅塘二 水过铺( 按:疑为茅塘、过铺二水之误) ,左得竹冲水水出冲北流至石塌, 合左水,而其被复有一水出白云峰南,南流十余里,与竹冲水相对通波,俱东 北流入于茶园水又北届枫木冲,左得晏坤水,水出冲东北流、双佩二溪, 右合一小水;又东北届尖冈,左得一水;又东北迳白云峰西而北流,左得高岭 水而东流入茶园水;又北流,榜塘水从东南来注之榜塘水又北于九龙山 西,右得矮坡水榜塘水又西流,左得二水而届石壁层冈又北右得 二小水,当金霞山东北入于湘。 次涟水。卷次同上: 涟水,连道所以氏县也。水经云出连道县西;注云出邵陵县界今涟水出 邵阳东北龙山之麓,行四百六十余里,届乌觜石而入县境为文家滩,当今湘乡 城东少北二十里。郦注所谓湘乡城南临涟水,涟水屈迳其县东而入湘南县者矣。 注又曰涟水自湘南县东流以注。勘今川流未改。涟水自炭沟港1 :1 迤南,迳石潭 市北,而屈北流市西有水出枞木塘西,东北入涟。涟水又北流为箕子滩, 又北右得屯塘水,与云湖水东西对注,又东流得占米港,即黄草水之分流矣。 涟水又东得两头蚝水,届姜畲屈东南流为落笔渡,梅林水东北流注之。涟 水又东至看牛山而南东入湘水。 光绪湖南通志所记较光绪志所记更为详尽: 涟水源出邵阳县龙山北阜之界江坳至乌石觜,合粟公桥水,南岸入湘 潭县,又东北迳文家滩,至仁济渡,合两湘桥水,北岸入湘潭县。又三里合赵 家港水,又五里合杨泗庙港水,又东少南一里合龙家港水,又东合李家港水, 又一里合炭沟港水,又东南五里至石潭市,合杉木桥港水又东北二里至麂子 岭,又北四里至铁铺巷渡,合龙泉港水,叉北二里为麂子滩,合牛车坝港水, 又北少东五里至湖江口,云湖港水东南流入焉。又东北半里合鹞子港水,又一 里至南北塘市,砂子坝港水南流入焉,占米港水北流入焉又东北二里合黄草 港水,又东北二里合谢家港水,又东北四里合易家坝港水,又东半里至姜畲市, 合龙口桥水,又东南六里,黄泥桥水南流入焉,林家坝水北流入焉又东少北 二里,合桃花港水,又东二里至梅花渡,又东一里合杨家港水,又东南三里迳 。光绪湘潭县志卷四,山水二。 。光绪湘潭县志卷四,山水二 。光绪湘潭县志卷四,山水二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落笔渡,又东南二里合寻笔渡水,又东一里又东北二里至袁家市,又东南五里 合万塞港水,叉东南三里至湘河口,合刘褚坝水入湘。 两处详略不同的记载,对涟水的来源与去向所言相合,可知涟水自文家滩 附近入境,直东向流届于石潭市,然后才蜿蜒流至县城西南入湘,其在湘潭县 内流域全长约为六十五里。 次云湖水。云湖水之来源与行程,见前文所引山水之一中所记。 以上是关于湘潭县境内五条主要河流的大致情况。这五条河流,有发源于 县内山脉者,有从外县流迳者。其中,湘水自衡山县由县南樊田市附近流入, 贯穿全境,至县北昭山左近,会靳河水入善化县;涓水自衡山县由县西南流入, 至易俗河市汇入于湘;涟水自湘乡县由县东文家滩附近流入,至湘河口汇入于 湘;茶园水出自县东南五龙山北,汇合诸小水,至金霞山东北入于湘;云湖水 出自韶山东部之书堂山下,东南流七十余里入于涟。以这五条主要河流为主线, 汇之以境内其他大大小小的河流小溪,在湘潭县形成了颇具规模、覆盖面广的 水利网络体系。这一水利网络体系,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与众多的陂塘蚝坳 等水利设施一起,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圆,而且在交通运输方面,也与驿站、铺递 等所在的陆路交通线路一起,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不可谓不大。 境内陆路交通状况 再看其境内陆路交通的情况。清代湘潭全县境内的道路,既有官方修建的 驿道,也有民间自筑的石路。先看民筑石路。由于不同的区域地形与面积的不 一样,以及民间力量的大小不一,故而在所筑道路的数量上,自然也存在差异。 关于清代湘潭县境内的行政区划,光绪志卷一疆域篇序言所记甚为明晰: 明代分城中为二坊、附郭为二厢,各统于乡、都;四境八乡、二十一都, 都大者设里长七,小者一。国朝罢里长,仍编十八都,都为十甲。自城东 至婆仙岭、北至昭山日忠臣乡,为一都三都地,里日唐兴;濒湘北自炭塘径城 直南至都石站迤西极于氇帽山,凡一百八十余里,为光泽乡,上四都、二都、 八都、十二都、十三都、下八都、九都、十六都、中八都地也,里日安仁、褰 帷、望霞、志德、龙盖、可风、明堂;十六都之间及南尽县境为建宁乡,下十 七都、十八都地也,里日齐民、义先;中八都之西迄天马山为上八都,亦光泽 乡也,而未知其何里;自洛口南至黄茅西至碧泉为怀德乡,十二都、十都地也, 里日感化;自县西迄仙女山南界涟水为移风乡,上下五都、下四都、七都、六 。光绪湖南通志卷九,地理志九水道一 。光绪( 湘潭县志卷四,山水一:“( 福字岭) 东有永陂士乇托者,大池小湖之名县有 十二蚝,并为水利,此其一也” 1 2 清代湘潭的社会状况基于光绪湘潭县志的考察 都地也,里日安定、上林、耗居、居义、盘石、常安;自移风乡以南为易俗乡, 十一、十七、十四都地,连洛涟二水间也:濒洛水为十五都,而立两乡,上民 乡里曰布政,崇岳乡里日富阳,自昔繁富之区也;其建宁乡亦有明堂里,怀德 乡亦有龙盖里,则错入华离之土乎然今乡民亦不知乡里名,唯以都分,诸都 亦不必皆称其都,而十四都则以都举。 据上引文,可知清代湘潭县大体沿袭明代的制度安排,除县城与附郭外, 全县范围内共分有八乡二十一都,而其不同之处在于把明代的里改为甲。光绪 湘潭县志卷二建置篇中所作的石路马头表,即是依据这一行政区划 所分的二十一都而作的分类。现据县志中所作石路表,制成表3 ,以明其境 内各都民筑石路的修建状况。 表l :各都石路修建数量表 都总名道路数量都总名道路数量 城街 1 8 九都志书无载 总、锦湾 4 2 十都 1 一都 2 十一都 6 二都 1 0 十二都 1 9 三都6 十三都 5 四都1 1十四都4 下四都 2 十五都2 五都、下五都 2 7 十六都 6 六都 2 十七都 5 七都2下十七都 志书无载 八都 3 十八都 1 资料来源:光绪湘潭县志卷二,建置石路表 由上表看,城总与各都之间,其各自内部所修建的道路在数量上的差距是 很明显的。按志书所分二十二个区域来算,平均每个区域的道路数量约为8 条: 而超出这个平均数字的区域,只有像县城及其周边附郭郊区,以及如二都、四 都、五都、下五都、十二都几个地区,其区域范围内的道路数量比其他地区多 出甚多。这种情形,结合同卷前后所载的都甲图、驿站图、市肆图看, 则自有其相互契合的合理之处。都甲图表现的是全县各都的方位;驿站图 表现的是驿站铺递设置的情形;市肆图表现的是各都市、店等农村集市的分 布状况。结合图、表来看,以上包括县城郊总等在内的几个地区,其区域范围 内的驿站与市肆分布也比其他区域更为密集,彰显出交通状况的良好与否与经 济发展的程度高低之间必然而密切的联系。再者,这些道路的修建,有数人倡 修或纠修者,有众人共修者,亦有数人共同捐修者。县志在每一段路名的后面 。光绪湘潭县志卷一,疆域 1 3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都用小一号字体对道路修建的时间、起止区间、长短、修建者、耗费资金数等 基本情况都作了简单说明。如十二都下滠司路,其后注云:“北岸自义井沿河一 带至新街口,约三百七十余丈,等道年( 按:疑为“嘉道 之误) 众姓修;咸 丰年众续修。南岸黄谔臣修。十八都长岭路,其后注云:“由朱亭长岭至河口, 对岸即煤冲,计一千五百余丈,汪文郁倡捐钱陆百千余,系众修。 从县志这 些简洁明了的记载中,亦可窥见其时包括士、商在内的民间力量参与地方公共 事务的一个侧面。 次看官修驿道。驿道是县境内的主要道路干线,驿站与铺递一般都是设在 这些线路上。湘潭县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驿递事务方面向来繁忙,其境内 所修驿道与驿站、铺递的规模也较大。光绪志卷二建置载: 县当五冲,驿递为急。旧设两驿丞、站,马百一十匹,书役百二十二名。 今省驿丞,由知县支应,仍设两驿站,县城南日南岸驿,又南九十里黄茅驿, 马各十七匹,南岸夫役六十三,黄茅五十九,岁支正银千四百余两。铺递本备 无驿之站。自县至湘乡七铺,比塘增三焉,铺司五十一人;南北路并四铺,同 于塘汛,铺司百七十一人;东北自善化龙头铺界至醴陵双牌,无塘,设三铺, 日荷塘、株田、白关,铺司二十九人;西南自茶园塘分道至丞所,无塘,亦设 三铺,曰白皮、蓑衣、朱亭,铺司五人。凡五路三十铺,铺司二百七十一人, 支工食银七百九十八两五钱【少】口 又光绪湖南通志卷八十,武备志三驿传载: 湘潭县:南岸驿在县南隔江三里,由驿南九十里至黄茅驿,由驿北百里至 善化靳江驿,现设马十七匹,排夫四十三名。黄茅驿在县南九十里,旧为黄茅 堡,雍正七年置驿。由驿南九十里至衡州府衡山县,由驿北九十里至南岸驿, 现设马十七匹,排夫四十三名,旧设驿丞,乾隆二十四年改设巡司。 同上,铺递载: 湘潭县:总铺,铺司十三名。东路四铺,总铺起十里至板塘,十五名,十 里至白观,九名,十里至荷塘,十一名,十里至朱田,十名,十里至醴陵县界; 西路六铺,总铺起十里至石牛,十名,十里至鸭头,九名,十里至黄泥、十里 至戚里,各八名,十里至石井,十一名,十里至柘木,八名,十里至湘乡县界; 南路十三铺,总铺起十里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