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司治理对应计可靠性之影响研究.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司治理对应计可靠性之影响研究.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司治理对应计可靠性之影响研究.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司治理对应计可靠性之影响研究.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司治理对应计可靠性之影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司治理对应计可靠性之影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司治理对应计可靠性之影响研究公司治理对应计可靠性之影响研究 摘 要 摘 要 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进行交易是基于各种信息进行决策的, 因而可以 说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资本市场上的交易成本, 进而决定了资 本市场特有的资源配置效率功能。但是近年来,资本市场的一系列财务 丑闻事件给各国的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 同时也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 展带来了严重危害, 这些财务丑闻也使各国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 题,即会计信息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我们 知道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基本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即会计 信息质量缺乏可靠性。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的生成有关,同时 国内外对公司治理对应计可靠性影响的研究较少,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 个背景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本文研究了公司治理对应计可靠性产生的影响。 本文首先根据逻辑 推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然后根据研究假设建立了研究模型,最 后运用实证的方法检验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 本文的创新及贡献之处在于: (1)在国内试探性地研究了公司治理 对应计可靠性的影响, 将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扩展至可靠性 方面。同时我们建立了相关研究模型,根据我们的模型,我们在本文研 究展望中指出了几个未来可以扩展的研究方向; (2)采用了应计增量盈 余持续性指标衡量公司治理对应计可靠性的影响, 解决了应计可靠性难 以计量及其他因素对其影响难以分析的难题; (3)确定了公司治理对应 计可靠性的影响,并分析了之所以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 本文根据模型得到了如下结论: (1)股权集中度高的上市公司其应 计可靠性较股权集中度低的上市公司低; (2)管理层持股比例高低对应 计可靠性没有显著性影响; (3)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对应计可靠性 没有显著性影响; (4)独立董事比例高的上市公司其应计可靠性较低; (5)董事会规模大的上市公司其应计可靠性较低; (6)董事会与总经 理两职分离的上市公司其应计可靠性较高; (7)董事会会议频率与应计 可靠性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8)监事会规模与应计可靠性之间不存在 显著关系; (9)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其应计可靠性较未设立审计 委员会的上市公司高; (10)机构持股比例高的上市公司其应计可靠性 较高。 最后本文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公司治理的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公司治理,应计可靠性,盈余持续性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accrual reliability abstract because the investors transactions decision are based on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in capital markets,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determines the transactions cost, and determines the function of the capital resource allocation. however, the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suffered huge losses because of a series of financial scandals in recent years, which has brought serious ha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s. after a series of financial scandals, people have to think about the following problems of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what is wrong with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what led to the distor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s we all know that the reliability is one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o the distortion of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equals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lack of reliability. we study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accrual reliability because that there is little study on this field and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related to the generation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accrual reliability. first, we put forward our hypotheses based on the logical reason. then we build the research model according to our hypotheses. finally, we use empirical methods to test our hypotheses. the innovations and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are: (1) study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accrual reliability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 and we extend th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o the reliability field.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built a research model, and we point out a number of future study directions based on our research model; (2) we use the accrual incremental earnings persistence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accrual reliability creatively, which solve the problems of difficulties of measuring the accrual reliability and the effects of other factors on the accrual reliability; (3) ascertain the effects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accrual reliability,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effect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re: (1) the companies with high degree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have lower accrual reliability; (2) the managements stake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ccrual reliability; (3) the nature of the actual controller of a listed company has no impact on the accrual reliability; (4) the companies with high proportion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have lower accrual reliability; (5) the companies with big board size have lower accrual reliability; (6) the companies with the separation of board of directors and general manager have higher accrual reliability; (7)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meeting frequency and the accrual reliability; (8)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the size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and the accrual reliability; (9) the listed companies which have established an audit committees have higher accrual reliability; (10) the companies with high proportion of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have higher accrual reliability. finally, we mak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based on our empirical results. key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accrual reliability, earnings persistence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 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 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 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1 1 绪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 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进行交易是基于各种信息进行决策的,因而可以说信息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资本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进而决定了资本市场特有的资源配置 效率功能。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中的核心部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有 利于降低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 展。 但是,从全世界范围看,资本市场从来都不是完美的市场,其中不乏有会计信 息虚假陈述案例。特别是近年来,资本市场的一系列财务丑闻事件给各国的投资者 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也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如美国的安然、 世通公司的财务丑闻,我国的银广夏、琼民源、郑百文、科龙电器、银河科技和 st 天一等等重大财务舞弊案例。这些一系列财务丑闻事件,严重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 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使资本市场失灵。同时这些财务丑闻也使各国人们不得不思 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会计信息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之一,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信息质量缺乏 可靠性问题从资本市场建立以来便一直存在,且危害着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资 本市场也在不断地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作不懈的斗争,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如英 国 1720 年南海公司的破产导致了泡沫公司法出台;安然、世通等公司的财务 丑闻则导致了美国2002 年公共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 (也称2002 年 萨班斯奥克里斯法案 )的出台。 我国自上世纪 90 年代初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到 2009 年 10 月创业 板的成功推出,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资本市场目前已经成为我 国经济改革,特别是目前国务院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者和资金提供者。 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备、市场监管经验不足,上市公 2 司通过虚增利润、虚报收入等措施做假账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频繁发生。 会计信息质量缺乏可靠性,即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频繁发生会严重制约着我国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为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的生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而公司治理是会计信息生成系统的重要环境因素,可知,会计信息的失真与公司治 理之间必然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我国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失 真之间的相关关系,即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可靠性之间的相关问题。 目前国内外研究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如下四个方 面: (1)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 (2)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 (3)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及时性及价值相关性; (4)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 从我们总结的四个方面,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界已经注意到了公司 治理和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披露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些研 究。但是,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主要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出发,且一 般以盈余管理程度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指标,如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关注影响会 计信息质量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分析。这些研究大部分都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存 在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从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然而,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 信息质量的作用,特别是对会计可靠性的影响作用,国内外还尚缺乏系统的专门研 究。 我们通过查阅、搜索大量文献发现只有极少数文献研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一 方面的,我们认为这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难以直接计量。由 于目前国内外较少有相关文献是关于公司治理与会计可靠性相关方面的研究,本文 正是基于这个一个背景而产生的,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1.2 研究意义与本文创新之处 1.2 研究意义与本文创新之处 3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问题,特别是会计信息质 量失真问题,我们认为归根结底都是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使上市公司 造假有机可乘。 本文从与会计信息生成过程息息相关的公司治理角度出发,研究公司治理对应 计可靠性的影响,试图揭示公司治理哪些因素提高了应计可靠性,哪些因素降低了 应计可靠性,进而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本文首先系统地论述了公司治理理论,并从公司治理主流理论的契约论、知识 体系论、制度安排论及组织结构论中总结出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合同关系,其主 要功能是对权、责、利的配置。接着我们阐述了可靠性的相关理论,并根据公司治 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文献及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推导出公司 治理将会影响应计可靠性。然后我们用理论推导证明应计可靠性可以通过应计盈余 持续性进行计量,并创新性地采用应计增量盈余持续性指标衡量公司治理因素对应 计可靠性产生的影响,解决了应计可靠性及其他因素对应计可靠性影响难以计量的 难题。本文在实证研究过程采用了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最后得出结 论,并结合所得出的结论对我国公司治理提出了个人建议。 我们认为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如下几点: (1)在国内试探性地研究了公司治理对应计可靠性的影响,将公司治理与会 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扩展至可靠性方面,使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相关性研 究或者采用盈余管理程度计量会计信息质量。同时我们建立了相关研究模型,根据 我们的模型,我们在本文研究展望中指出了几个未来可以扩展的研究方向。 (2)根据理论推导出的应计可靠性可以通过应计盈余持续性进行计量的思想, 采用了应计增量盈余持续性指标衡量公司治理对应计可靠性的影响,解决了应计可 靠性难以计量及其他因素对其影响难以分析的难题。 (3) 确定了公司治理对应计可靠性的影响, 并分析了之所以产生这些影响的原 因。 (4) 在设计两职分离变量时, 不仅仅考虑了董事会主席兼任公司总经理的情况, 也考虑了董事会其他成员兼任公司总经理的情况,考虑的范围更加广泛。 4 1.3 论文结构安排 1.3 论文结构安排 本文所探讨的是公司治理对应计可靠性的影响。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推导与实证 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在论文结构安排上,本文按照如下结构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 之处。 第二章,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在这一章我们系统地论述了公司治理理论、可 靠性理论及相关文献,然后我们在本章结尾处给出了对相关文献的评述。 第三章,研究设计。这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之一,在这一章里我们根据前人的研 究理论并运用合理的逻辑提出了我们的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假设涉及公司治理的 大部分方面,然后根据研究假设详细地阐述了应计可靠性指标的计量方法、公司治 理变量设计及控制变量设计,最后提出我们的研究模型。 第四章,样本筛选与实证结果部分,在这一章里我们详细地阐述了本文数据的 筛选方法,并给出了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最后根据模型给出了模型回归结果,并进 行了一定的解释。 第五章,结论建议及研究展望部分。结合研究的实证结果,我们给出了对完善 公司治理,提高应计可靠性具有意义的建议,并在本章最后我们根据本文的研究模 型给出了未来应计可靠性的扩展研究方向。 5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被称之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由来已久经 济学的命题,亚当斯密在其经典巨著国富论中就已经注意到了公司所有权和控 制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成本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推广,产生了不同 的公司治理模式,同时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越来越受 学者的追捧和讨论。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司治理的定义还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以下的几种观点 只是关于公司治理的一些主流观点或者称之为主流理论。 一、契约论 williamson(1988)从契约论角度一般化了治理概念。他认为,研究治理问题, 等同于研究如何确认、阐述和减轻契约风险。他指出,治理结构指在其中决定完成 一项交易的制度框架,换句话说,就是指在其中进行谈判、履行交易的制度矩阵。 他同时指出企业和市场是两个可以选择的治理结构。 我国学者银温泉(1996)根据企业契约方法,对公司治理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所谓公司治理,就是指协调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制度,其涉 及控制、指挥、激励等各方面的活动内容。或者说,公司治理就是治理(处理)企 业各种契约关系的一种制度。 二、知识体系论 费方域(1998)认为公司治理是一个知识体系,他指出,公司治理概念复杂, 不可能也不应该就用一两句话就可以给出公司治理完整的定义,他认为公司治理应 该可以用一系列互为补充的判断来说明,是一个知识体系。他指出, (1)公司治理 本质应该是一种合同关系。这些合同是不完全合同,公司治理只给出关系的框架, 确定用于决策、利益分享、成本分摊机制,不对具体执行行为做预先的规定; (2) 6 公司治理功能在于安排和协调好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他们的利益与权 力相匹配; (3)公司治理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4)公司治理形式多种多样。 三、制度安排论 kelin mayer(1996)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公司赖以代表并服务 于公司投资者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他认为,公司治理应该包括从董事会到执行人 员激励的一切因素东西。 我国学者李维安、武立东(2002)指出,公司治理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定义是 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的一种制度,其涉及控制、指挥、激励等各方面的 活动内容。钱颖一(1995)认为,公司治理是一套制度安排,用来支配在企业中有 重大利益关系的若干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层,工人的关系,并从中实现自身的 经济利益。 四、组织结构论 吴敬琏(1994)认为,公司治理就是由所有者、董事会及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 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制衡关系的组织结构。他认为,所有者通过这一组织结构将自己 的资产交予公司的董事会托管;而公司的董事会则是公司最高的决策机构,其拥有 对经理人员聘用、奖惩及解雇权;经理人受雇于董事会,并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组成 公司的执行机构,并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管理、经营企业。 综合前述的四种主流公司治理定义,我们认为,对公司治理概念理解至少包含 两层意思: (1)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合同关系。公司可以被看做是一组合同的结合体, 这些合同为了使交易成本显著地低于由市场来组织的交易成本而治理着公司各种 交易行为。由于经济人行为具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特征,导致这些合同为不完全合 同。 不完全合同为了节约缔约成本, 通常采用关系合同方式, 即合同各方只对目标、 原则、争议规则和决策达成协议,不对行为的详细内容达成协议。公司治理安排以 公司章程和公司法为依据,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关系合同,这种关系合同以简约 方式规范了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约束了他们之间的交易,实现了降低公司交 易成本。 7 (2)公司治理功能主要是配置权、责、利。为了使公司治理这种关系合同有效 地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要对谁有权在出现合同未预期情况下做决策做出安排。通常 来讲,谁拥有所有权,谁就拥有剩余控制权。因而公司治理的首要功能就是配置这 种控制权。 所以可以说, 公司治理是控制权的实现方式, 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基础。 2.2 公司治理体系 2.2 公司治理体系 在上一节我们提到,学术界对公司治理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各学者对公司治 理概念的解读不尽相同,但对于其内涵和体系的认识,学术界对其的认识却是比较 明确和统一的。目前普遍观点认为,公司治理体系由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两部分构 成,由产权与市场两条主线连在一块。 公司治理的内部治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治理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 , 是指股东和其他参与者利用公司内部机构与程序参与公司治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内部治理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权责制衡关系所构成。 良好的内部治理包括决策分权、 监督控制与管理激励环节, 这样便能确保股东大会、 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牵制。 但是内部治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也有缺陷。内部治理经常由于信息不对称 导致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控制与激励失效,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对外部治理 的要求。 外部公司治理对公司的约束主要来自市场, 主要为资本市场中的股东与债权人, 产品市场中的消费者,经理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他们形成了公司治理的 外部环境,他们虽没直接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但由于他们利己的选择,无形中 形成了那只“看不见的手“,扮演着公司治理者的角色,并推动了公司管理者往有 利于公司各方利益的方向行进。外部公司治理除了来自市场外,还包括政府和社会 环境。 对于公司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即内部公司治理是一种 预防性的事前监督的制度设计,外部公司治理则是事后性的通过奖惩来约束管理者 8 的选择,它们两者之间存在明显互补性。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 2-1 表 示。 图 2-1:公司治理结构示意图 fig.2-1 schematic diagra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2.3 会计信息质量与可靠性概念 2.3 会计信息质量与可靠性概念 2.3.1 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 2.3.1 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 会计信息作为会计信息系统输出产品,是企业会计活动结果的体现,因而其质 量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的关注焦点,目前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会计规 范机构都对会计信息质量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规定要求。 质量是指表征实体满足规定或隐含需要能力特征的总和。这个质量定义,即从 收益角度也从成本角度论述了质量概念。从收益角度看,质量意味着产品具备那些 能满足顾客需求并使顾客满意之特征;从成本角度看,质量意味着产品不具有那些 导致产品失效和顾客不满意、甚至顾客投诉的特征。虽会计信息质量不像普通产品 9 那样有与收益成本有直观联系,但其仍同样存在让信息的使用者满意之问题。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就是说会计信息满足信息的使用者需求特征的总和。会计信 息与普通产品不同,其质量难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量化衡量。目前人们用于评定会 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仍然是, 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会计信息是否相关有用等。 也就是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应该是真实程度高、可靠性高、相关程度高及有用性高 等的信息。反之则反。换言之,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有用性、合规性等 特征的会计信息是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否则就不符合质量要求。我们把判断 会计信息质量高低之标准称之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2.3.2 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 2.3.2 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 自 1992 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来,我国已经初 步建立起来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会计规范体系,这个体系主要 由相关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规范性文件等组成。2006 年 2 月 15 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宣告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 一次巨大变革。这次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包括了 1 项基本准则,38 项具体会计 准则,48 项审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 8 项要求,即: (1) 会计信息应当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会计信息应当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 关; (3)会计信息应当便于理解和使用; (4)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5)会计 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经济实质为基础; (6)会计信息应当反映所有重大的交 易或事项; (7)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8)会计确认、计量 和报告应当及时。 我们将其归纳为如下 8 个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 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对比之前的会计准则,我们发现,新会 计准则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表述更为清晰,更为明确,目标性也更强。我们 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表述中可知,我国把会计信息 10 的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第一性,可知会计可靠性的重要性。 2.3.3 可靠性的定义 2.3.3 可靠性的定义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经济 价值。因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等 世界各主流会计组织都从不同角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进行了定义。 一、fasb 对可靠性的定义 fasb 认为,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免于错误及偏差,并忠实反映它所要反映的 现象或状况的质量。判断一个信息是否具有可靠性,fasb 提出从三个方面加以考 虑,真实性(faithfulness) 、可验性(verifiability)和中立性(neutrality) 。 真实性,即信息要反映真实性,指一项计量或叙述,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者 状况应该一致或者吻合。 可验性,即指背景相近的不同个人,分别对同一事项采用同一种计量方法,能 够给得出相同的结论。也就是说,可验性确保会计人员能够正确且无偏差地使用其 所选择的计量方法,该计量方法不论是否恰当,计量人已经正确地使用,并且未掺 杂任何其个人的偏见。 中立性是指会计人员在对某事项进行预测结果时应不掺杂偏向。会计人员不能 为了达到其想要的某个特定结果,或诱使某特定行为发生,而歪曲信息或者选用不 恰当的会计估计和会计原则。中立性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而言特别重要,其 已经成为该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的一项方针。 二、iasc 对可靠性的定义 iasc 对可靠性的定义可从其制定的 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 体现, iasc 指出,可靠性要受忠实反映程度、中立性及完整性的影响,而忠实反映要充分考虑 交易或者事项的实质,立场的中立在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的处理上还应持谨慎态 度。 三、我国对可靠性的定义 11 2006 年 2 月 15 日,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并规定从 2007 年 1 月 1 日开始 实施。我国企业计准则基本准则 (2006)中对会计信息质量从八个方面进 行了阐述:即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可比 性与及时性。我国把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首要要求,并强调所谓可靠性 就是要求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事项或交易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 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内容完整。 综合前述, 我们认为, 可靠性就是会计信息如实地反映交易或事项的实质特征。 2.3.4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2.3.4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会计信息可靠性涉及面较为宽广,涵盖了会计各项交易或事项的确认、计量及 报告。为了突出研究的重点,本文研究会计信息可靠性只限定于应计可靠性方面。 我们的理由是应计项目受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影响,且其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其他项 目,如现金流项目。研究应计可靠性能基本反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richardson (2005)通过理论和实证也验证了应计的可靠性较现金流低,所以本文只研究应计 项目的可靠性。 2.4 相关文献综述 2.4 相关文献综述 2.4.1 关于应计及其可靠性的相关文献综述 2.4.1 关于应计及其可靠性的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应计及其可靠性研究, 可以追溯至 sloan (1996) 研究应计项目 (the accrual component of earning)的市场定价。sloan(1996)通过研究发现,由于会计应计具有 较大主观性,盈余会计应计部分较现金部分持续性差,市场未能充分评价应计项目 中持续性比较低的项目, 因此给予应计总额过高的市场定价。 我们认为, sloan (1996) 提出的主观性概念可以与应计可靠性概念进行对接。 richardson et al. (2001,2005)、xie (2001)、beneish & vargus(2002)、chan et al. (2004)以及ahmed et al. (2004)等在他们各自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展了在这一领域的研 12 究。其中,richardson et al. (2005)的研究发现,较低会计应计可靠性导致较低盈余 持续性。 richardson et al.(2001)扩展了 sloan(1996)的研究。他们研究了应计总额中 各组成部分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应计总额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并不集中 于某一个特定因素。 richardson et al.(2005)进一步对应计总额进行细分,深入研究了应计总额各 组成部分的盈余相关关系。他们发现较低可靠性的应计总额的盈余相关性较差,但 是市场却不能识别这种盈余相关性的差别而未给予正确的定价。 beneis & vargus(2002)研究了应计总额与盈余质量之间的价值相关性。他们 将盈余持续性作为衡量盈余质量指标,分析了现金收益与应计项目总额的可靠性, 他们发现应计项目总额的可靠性较低,从而导致盈余也较低,他们进一步的研究结 果发现,由于应计持续性较低,导致错误的证券定价,因为投资者并不对低持续性 抱有期望。他们的研究结论证实了 sloan(1996)的研究结论,同时他们指出证券 定价的实际误差要远远大于 sloan(1996)的预计的结果。 xie(2001)探讨了应计市场定价问题,发现异常应计持续性低于正常应计, 正常应计持续性又低于经营现金收益;xie(2001)认为,市场往往由于高估盈余 持续性而导致定价过高。xie(2001)的研究成果扩展了 sloan(1996)的研究成果, 同时他指出,应计总额低持续性是由于受异常应计的影响。 ahmed et al.(2004)对盈余质量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研究发现极端收入导致 应计总额增加并不比非极端应计总额盈余持续性低,但极端收入所导致的应计总额 减少则明显地比非极端应计总额持续性低,因而他们对把盈余持续性作为盈余质量 衡量指标提出了质疑。他们同时发现,投资者并没有给于极端应计总额的盈余质量 过高的估计。 richardson(2003)研究了卖空和盈余持续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在资本市 场上卖空者并不关注应计项目总额的盈余质量。 国内关于应计可靠性的直接研究相对国外而言较少,只有少量的可以与应计可 靠性概念划上等号的研究。如彭韶兵和黄益建(2008)研究发现,基于收付实现制 13 的现金收益具有更高的盈余相关性,但是市场表现出利润“功能锁定”现象,并没 有对其作出反映。同时他们发现,会计可靠性计量原则与盈余相关性具有显著正相 关关系。 目前国内对应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计项目的持续性上,但并未将应计盈 余持续性作为衡量应计可靠性的指标。我们在后面将会指出其实应计项目的盈余持 续性可以作为应计可靠性的衡量指标,因此,我们这里将应计持续性的国内研究也 作为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在盈余持续性这一方面国内已经有大量的关于现金收益 与应计项目持续性的研究成果,如刘霞(2001)通过建立非预期会计盈余和非预期 经营现金流量与累计非正常报酬率的回归模型,并通过比较二者的显著性水平及模 型拟合优度,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向投资者传递的信息含量显著低于会计盈余的 研究结论。 haw,qi & wu(2001) 、赵春光(2004) 、袁淳、王平(2005)等的研究结果 发现会计盈余对股票收益率的解释能力显著高于现金流量。刘云中(2003)利用中 国资本市场数据,检验了现金流量和会计应计量所产生会计盈余持续性的差异,发 现现金流所产生的盈余持续性大于会计应计所产生的盈余持续性。他的研究还发现 我国资本市场跟国外类似,并不能区分这种持续性的差异,上市公司的股票往往由 于会计应计量所产生的盈余持续性而被高估,而由于现金流量所产生的会计盈余持 续性而被低估。王庆文(2005)研究发现,投资者通常会高估那些会计盈余高但其 经营性流量低的股票,低估那些会计盈余低但其经营性现金流量高的股票。 张国清、夏立军和方轶强(2006)的研究发现,应计制比现金制更先进、更高 级,我国投资者能相对准确地估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并在估价过程中也同样重视 会计盈余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产生的信息含量。 2.4.2 关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文献综述 2.4.2 关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文献综述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 fama & jensen (1976) 提出, 公司治理研究的主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 ,其主要解决 14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激励相容问题。其后,随着现代企业理论发展和公司治理实 践需要,现在对公司治理研究已远远超出了由“代理问题”引申而来的激励相容的 问题,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等相关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公 司治理研究较多,因而关于公司治理的文献也非常多,本部分主要侧重于公司治理 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方面的文献综述,并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关于董事会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研究 fama (1980) 研究认为, 董事会的构成是决定董事会发挥监控职能的重要因素, 由于管理层具有信息优势,他认为如果管理层在董事会中占主导地位则容易导致股 东财富损失,他由此建议,引入外部董事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yermack(1996)通过研究美国最大 500 家上市公司 1981-1991 年的数据,发现 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绩效越差。yermack(1996)发现,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会随着 董事会规模的增长而减弱,其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也随着董事规模的增大而增 大。 bealey(1996)通过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大的公司,其 发生财务欺诈的可能性较其他一般公司小。同时指出,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越有 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 jensen(1993)通过研究认为,公司 ceo 无法独立于其个人利益而履行董事会 主席监督职能,两职合一的 ceo 会影响董事会职能的发挥。 二、关于独立董事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研究 fama & jensen(1983)指出,由于独立董事会基于自身声誉的考虑在判断公司 交易或事项时具有较高程度的独立性,会比较客观、公正地代表股东利益,能有效 地监控其他董事和管理层行为,因而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charles j.p. chen & bikki jaggi(2000)通过选取 1993-1994 年 87 家上市公司为 样本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信息披露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这种者正相关关 系在非家族控制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提高作 用。 beasley(1992)通过上市公司的收购样本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股东利益存在 15 非线性的相关关系,独立董事的比例过高,其对公司决策机制是有效的,但独立董 事由于可能被公司 ceo 替换,因而其在确定公司 ceo 薪酬上则是无效的。 peasnell et al.(1998)通过研究发现,外部独立董事能够显著地抑制公司盈余 管理行为,davidson & dadalt(2003)研究也发现,外部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数 量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这些研究结论间接地证明了外部董事能够提高公司会计 信息的可靠性。 hermalin & weisbach(1988)和 rosenstein & wyatt(1990)认为,独立董事会 制度能通过借助对董事会内部机构适当外部化,从而形成对内部人的外部的监督制 约力量,因此,可以说独立董事一定程度上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对公司事务发表意 见,因而独立董事能够有利于董事会运作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 和维护了股东利益。 三、关于股权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研究 warfield et al.(1995)认为,管理层持股或者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时,会降低代 理成本,因而可以减少经理层操纵盈余数据的可能性,进而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la porta et al.(199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呈 现负相关关系,他们的研究结论为“抽租理论”提供了经验支持。 fan & wong (2002) 研究发现, 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正相关。 他们认为,在股权高度集中下,控股股东由于出于自身利益将会对公司财务报告进 行操纵,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治理将会失效,其发生财务舞弊概率将会增大。 kaplan(1989)研究发现,持股权对公司经营绩效具有激励效用,他们的研究 结果发现,公司绩效在经理层融资收购后显著上升,但是与之相伴的则是公司盈余 质量的下降,即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kaplan(1989)在 文中指出,公司经营绩效的改进是由于经理人员持股权的增加进而激发他们创造财 富的动机,并由此提高了公司效率。 shleifer & vishny(1986)通过研究指出,股权集中度可以促使大股东具足够激 励去收集信息并监督经理层,从而避免由于股权高度分散造成的“免费搭车”问题 的出现。这种监督包括了对经理层生成财务报告过程的监督,因而可以说,股权集 16 中度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四、国内关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研究 国内关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既有规范性研究也有实证 性研究,在规范性研究上,陈汉文等(1999)和吴建友等(2001)认为,我国目 前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长通常兼任总经理,且董事会成员主要以企业内部高级 管理人员为主,独立董事比例很少,监事会形同虚设,公司治理的权力制衡关系 没有形成,导致了典型的“内部人控制”结构,并由此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缺乏可 靠性。 在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实证性研究方面,国内也有大量研究成 果,如孙永祥等(2000)认为,相比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 其对激励、收购兼并,监督机制等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进而可以得出股权集中 度高的公司,其公司绩效也相对较高。许小年等(2000)的研究也发现,股权的 集中度及其构成对公司的业绩确实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刘立国、杜莹(2003)通过研究发现,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与无财务舞弊的公 司在董事会特征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其独立董事在董事 会中的比例较低。 马连福(2000)通过比较英、美、日、德等国家的股权机构,研究了股权机构 与公司治理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与适度的股权集 中度相关,并且公司的股权归属要有明确的持有主体。同时,他通过比较研究后 得出一个启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