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明清时期徽州商帮盛极一时,经营范围之广、资本之雄厚,对社 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又迅速地衰落。关于徽 商兴衰的原因,不少学者认为那是综合因素造成的。本文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新的史料,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即从当时的地 理环境角度来考察徽商,发现徽商的兴起,是他们充分利用了地理的 优势,稳定地占有r 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的市场,经营的商品也摆脱 了原籍的局限,并且能够不断地歼拓进取,坚韧不拔地前进,终于取 得了成功。徽商的最终衰落也在于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主体市场的 丧失和商品的落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 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地理方面的条件,也包括人文地理方面的条件。 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地理环境所起的作用比今天要 大的多,徽商的兴哀就说明了这点。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它对于人类的产生与发展 起着藿要的作用。只有充分阐明环境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 人类活动对于环境影响的反馈问题,才能使环境变迁的研究成果l e 确 运用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也就是对于人地关系要进行科 学合理的有目的地调控,以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从而保证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徽商兴起、发展与衰落的历史,可以为我们今 天重振徽商雄风和发展徽州经济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可为其它 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徽商徽州环境变迁 a b s t r a c t h u i z h o um e r c h a n t sw e r et h es h i n i n gs t a ro f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 c o m m e r c ew o r l d ,d o m i n a t i n gi nw i d eb u s i n e s sa r e a ,c o u n t l e s sc a p i t a la n d s oo n ,d u r i n g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h o w e v e r , a l t h o u g hh u i z h o u m e r c h a n t s f l o u r i s hb r o u g h tg r e a te f r e c tt o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s o c i e t y , t h e y d e c l i n e dq u i c k l ys o o na f t e rt h ee l a p s e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m o s ts c h o l a r s h o l dt h ep o i n t st h a tt h er e a s o n sf o rw h a ti n d u c e dt h eh u i z h o um e r c h a n t s d o w n f a l lw e r em u l t i f o r m ia g r e ew i t ht h e m h o w e v e r , ib e l i e v ei ti st h e c h a n g eo fg e o g r a p h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t h a tp l a y e dam u c h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s e e i n gf r o mt h ev i e wo ft h eh i s t o r ya n dg e o g r a p h y , t h a t st os a y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g e o g r a p h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o ft h et i m e h u i z h o u m e r c h a n t sn o to n l yh a dt h ea d v a n t a g eo ft h ec h a n g i i a n gr i v e rd e l t a a r e a w e r ea b l et og om u c hm o r ep l a c ei n s t e a do fl i m i t i n gi n t ot h e h u i z h o ua r e a b u ta l s oh a dt h es u p p o r to ft h e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i ns e l l i n g s a l t s ,t h e r e f o r et h e yb e c a m er i c ha n df a m o u si nas h o r tt i m e ,a n dt h e g e o g r a p h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w a sa l s ot h ek e vr e a s o nt h a t l e a dt ot h e c o m e d o w no ft h eh u i z h o um e r c h a n t s w ba l lk n o wt h a tg e o g r a p h i c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 c l u d eb o t h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h u m a ng e o g r a p h y g e o g r a p h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p l a y e dam u c hm o r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 a n c i e n tt i m e st h a ni ti st o d a y g e o g r a p h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i so n eo f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 sf o rh u m a nb e i n g s s u r v i v a l a n di th a sas t r o n gp o w e r b o t hi np e o p l e sp r o d u c ea n de v o l u t i o n h e n c e ,o n l ym a k ec l e a rt h es t r o n gp o w e ro f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g r e a tb r e a k a g et h a th u m a nb e i n g sc a nb ed o n et ot h e g e o g r a p h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 c a nw er e a l i z et h a tw h e nw ep u s ho u rl o c a l a r e a se c o n o m yi n t oah i g hl e v e la n dd e s i g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l l e s o c i e t y , w es h o u l dc o n s u l tt h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l e s s o n so fh i s t o r y , a n dp a y m u c h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 s ,w h i c hm e a n sw es h o u l dc o r r e s p o n d b o t hg e o g r a p h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h u m a n i n s u r e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e c o n o m ya n ds o c i e t y 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h u i z h o um e r c h a n t s r i s e ,f l o u r i s ha n d d o w n f a l l ,w ec a ng e tl o t so fe x p e r i e n c ea n dl e s s o n s ,w h i c ha r ev a l u a b l e f o rr e b u i l d i n gt h eg l o r yt h eh u i z h o um e r c h a n t sa n dt h et o u r i s mo f h u i z h o ua r e a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t h e s i sa l s oh a sa ni m p o r t a n tr e a l i s t i c m e a n i n g k e yw o r d s :h u i z h o u ,h u i z h o um e r c h a n t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h a n g e s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五1 盗压 日 期:赵妇垒生目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五) = 魏 日 期:出 垒生目 前言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 明清时期,徽商曾在中国商界名骚一时,辉煌达三百余年之久。那时候,“徽 商”这一名词简直就是财富的同意语,在诸多商帮中,徽商的人数之众、活动范 围之广及资本之雄厚,在国内可谓是首屈一指。然而,盛极一时的徽商最终却在 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衰落。关于徽商兴衰的原因,史学界有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自 己的看法,相关的著作颇丰。不过,专门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探讨徽商兴衰的文 章,似乎并不多见。复旦大学葛剑雄老师的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是较难 得的一篇。他在文章中写到:“多山少地的生存环境、俭朴的生活、商业中的诚 信、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或许都起过作用,但对徽商这样一个 商业群体来说,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商品和市场。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即根据当 时的地理环境加以考察,徽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稳定占有以长江三角洲为主的 市场,经营的商品也摆脱了原籍的局限。徽商的最终衰落也在于市场的丧失和商 品落后。”遗憾的是,葛老师只是抛砖引玉地指出了历史地理的变革对徽商兴衰 的影响,却并没有深入论证下去。本文力图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徽商的兴衰研 究进行充实和探讨,以期对这个问题能有更全面的了解。 傅衣凌先生曾指出:“在中国,由于社会历史发展在地域上严重的不平衡性, 区域性研究尤其必要。”因为“区域性研究不仅可以发现中国各地区社会发展的 特殊性,而且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说明中国、乃至整个人 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域性研究,还可以深入地方史料,广辟资料来源,避免研 究工作中存在的以偏概全,内容空泛、拼凑史料等弊病。”所以,我们今天要振 兴徽州地区经济,总结历史上徽商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 展,至今仍值得肯定和借鉴,有继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天 时、地利、人和,”地理环境不仅包括自然地理方面的条件,也包括人文地理方 面的条件。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依然要利用有利的自然环 境和人文环境发展经济,但更应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 展。我的专业方向是经济史,而徽商研究又是其中的一部分,感谢导师,早在我 入校之初,施老师得知我是安徽人,便建议我多花精力对徽商进行研究,对徽商 的兴趣随由此产生。探讨徽商兴衰的原因,既是自己兴趣点,也是恩师同意并多 次指正的结果。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 研究现状: 明清时期,徽商称雄商界数百年。但对这个如此重要的商帮,长时期内没有 引起史学家的注意。1 9 4 7 年傅衣凌发表了明代徽商考一文。国外首先系统 研究徽商的是日本学者藤井宏,1 9 5 3 年他发表了新安商人研究的长文,后 被傅衣凌、黄焕宗译成中文分别发表在( 安徽历史学报1 9 5 8 年第2 期) 和( 安 徽史学通讯1 9 5 9 年第l 期) 上,该文以汪道昆太函集为主要资料,第一 次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新安( 即徽州) 商人产生的背景、活动范围与经营项目,以及 新安商人资本积累的过程与其经营形态,还有新安商人与生产者、消费者、国家 和官僚的种种关系等等。 上世纪8 0 年代,叶显恩出版了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黄山书社 1 9 8 3 年版) 一书,研究了徽州农村的土地制度、乡绅阶层以及宗族制度、佃仆 制度,并辟有专章研究徽州的商业资本和封建文化,徽学研究又前进了一大步。 与此同时,安徽师范大学成立以张海鹏教授为首的明清史研究室,组织学术团队 开展徽商研究。王廷元、唐力行、王世华、周晓光、李琳琦等先后成为这个团体 的成员。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出版了明清徽商资料选编 ( 黄山书社1 9 8 5 年版) ,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来,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研究徽商的人员已达一二百 人,日本、韩国、美国、荷兰也有学者研究。研究机构也逐渐增多,除安徽师大 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明清史研究室前身) 外,还有安徽省徽学研究会、安徽大 学徽学研究中心、杭州市徽学研究会、黄山学院徽州学研究所等。二十年来,出 版了研究徽商的著作有2 0 多部,其中徽商研究,5 4 万余字,“系统地论述了 徽商的兴衰历史”,“准确地揭示了徽商的发展特征”,“精心挖掘了大量第一手资 料,深入探讨了有关问题”,除了上述专论徽商的著作外,还有明清徽州社会 经济资料丛编( 第一集) ,中国十大商帮,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明清徽 商与淮扬社会变迁,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 究,两驿集等著作也有相当的篇幅论述了徽商。至于发表的论文,据初步统 计,国内从上世纪8 0 年代以来,已有5 0 0 余篇。 本世纪几年来发表的关于徽商兴衰论文有:栾成显的经济与文化互动 徽商兴衰的一个重要启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0 5 年第4 期) ,黄兴模的徽商兴衰的启示,(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 9 期) ,董家奎的徽商衰落原因新探,(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4 期) ,特别是葛剑雄的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 安徽史学 2 0 0 4 年第5 期) 谈到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即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来考察徽商, 认为徽商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稳定占有以长江三角洲为主的市 场,经营的商品也摆脱了原籍的局限。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使徽商获得食盐营销的 特权,并以此迅速致富。徽商的最终衰落也在于市场的丧失和商品落后,葛先生 的文章为徽商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此后,研究视野不断扩大。众多的论著深入探讨了徽商兴起、发展、衰落的 历史,具体研究了徽商所从事的盐、典、茶、木和粮食、绸布等主要行业,还涉 及到墨业、旅馆业、瓷器业、刻书业、药业等;不仅研究了徽商的主要活动范围, 如长江流域、江南一带、运河沿线和京城北京,还涉及到江西、广东、福建、四 川、东北,甚至日本、朝鲜以及南洋地域。目前,徽商的研究仍是方兴未艾,还 在继续深入。 ( 二) 研究趋势: 大力发掘新资料。徽商资料的特点是多、广、散。所谓多,是指数量多。徽 商持续四百余年时间,从商人数又那么多,必然留下数量庞大的资料。目前我们 所使用的恐怕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资料有待我们去发掘。所谓广,是 指徽商资料分布广。徽商足迹“几遍宇内”,所以徽商资料也分布在全国各地。 而且,不少徽商还飘洋过海,在外国经营,因此,外国的文献中也必然会有徽商 的资料。所谓散,是指徽商资料的载体散。既存在于方志、文集、史著、宗谱、 小说、杂著等各种文献资料中,也存在于各种文书、碑刻、信函、帐簿中,文书 资料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少j 下在得到保护和整理,但仍有不少散落在民间, 由于各种原因,正在一天天毁灭,需要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只有发掘了大量的 2 新材料,徽商研究才能如鱼得水,深入发展。 积极开展多学科研究。徽商研究要取得新进展,必须开展多学科研究。徽商 研究涉及到方方面面,单靠历史学的方法已不能适应需要,还应运用社会学、文 献学、经济学、心理学、建筑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深入,这就要求我 们大力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多学科合作要扩大研究视野。从时间上说,过去研 究徽商偏重于其兴起和鼎盛时期,而对徽商的衰落时期研究较少。从范围上说, 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江南、运河沿线、长江沿线,这是对的。但不能忽视徽 商在其他地方的活动,如北京、东北、广东,尤其是海外,目前关于徽商的海外 贸易以及徽商在海外的活动研究显得薄弱,材料发掘也很有限,亟待加强。 三、论文的写作难点、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一) 写作难点: 在论文的准备过程中,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来认真研读徽州的地方志。有些县 志,比如明清时期的歙县志、休宁县志、绩溪县志、祁门县志及黟 县志等等,因为本校收藏不多,只好在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查阅,对这些地方志 只是粗阅一过,未能仔细阅读。而对徽商经商地区的地方志,因范围很广,只是 在文章写作和看书过程中对涉及的资料进行查找和核对,没有进行系统的阅读和 学习。再者,本人的历史地理知识不够扎实,在写作过程中难免会带来困难,比 如从宏观上无法把握徽商的经商路线、在全国的活动区域等等。 ( 二) 创新之处: 选题新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关于徽商兴衰原因,学者们众说纷纭,有 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的,也有从经济角度论述的。本论文选取值得重视的环境变 迁角度,作为新的研究方向,是想对徽商的发展作一整体考察,并试图对环境( 人 文、自然环境) 在徽商发展中的作用加以探索。 在徽商兴衰问题上,历来研究徽商问题都会采用朝代更替作为徽商分期的依 据,而我在本文的论述中是以事物发展的一般过程,即徽商兴起、繁盛、衰落等 阶段为依据来论述。运用地理学、历史学与经济学的方法,采用相关交叉学科的 理论,通过多种论述方式,对史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 三) 研究方法: 本文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搜集了大量古 代文献,并结合环境因素在徽商兴起、繁盛、衰落中所起作用,采取历史地理学、 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等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除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 法外,本文还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段及成果。如人口学,我们可从历史人口学 的角度分析人口的数量变化,透过人口的自然增长来分析徽州人地矛盾日益激 化。在资料搜集方面,是以分散于地方志的徽商信息为主。除了官方史籍和地方 志外,还从非专门史籍中搜取资料信息,如明清和民国时期游人的传记、游记、 笔记及文史资料、诗歌散文等,报纸、刊物、历史调查、家谱等。 第一章徽州环境的变迁促成了徽商的兴起 徽商顾名思义即徽州商人,一般指徽州府所辖歙县、休宁、黟县、婺源、绩 溪和祁门六县商人。徽商是我国明清时期财力最雄厚的十大商帮之一,执掌中国 商界之牛耳达数百年之久。古语云,“无徽不成镇”,这是就徽商在城市兴起中所 起的作用而言的,却在另一个层面彰显出了徽商在全国的遍布之广。探讨徽州人 走出徽州经商的动因,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现在基本形成的共识如下:与同俱 增的人口与山多地少的生存环境矛盾尖锐,促使徽人走出徽州外出经商;而丰富 的物产与便捷的水路交通为徽州人外出经商提供了有利条件;靠近长江三角洲的 区域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徽州人获得了外出经商的契机;徽骆驼精 神和徽州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为徽商的长期经营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巴结封建 官府以获取商业垄断经营权,更使徽商的经营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不过,大多学者乐于引用明代顾炎武先生的观点:“徽郡保界山谷,土用依 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宣稻梁。壮夫健牛,日不过数亩, 粪壅缉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 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 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摩也。田少而值昂,又 生齿f 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啮者,即废为沙碛,不 复成田。以故中家而下,皆无用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1 可见,单纯 地从地理环境的因素来考查徽商兴起的原因。这种分析是很难让人信服的。原因 很简单,山多地少并不只是徽州所独有的地理特征。 然而为何徽州能够产生从明中叶到清乾嘉约4 0 0 年问,在商界“称雄”我国 东南半壁强大的商帮? 笔者认为徽商的兴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是 自然环境一方面的作用,更多的还有人文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可以说正是明清 时期徽州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急剧变化,迫使徽州人步出徽州,开始谱写征伐天 下的艰辛却辉煌的历史。 第一节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状况 自古及今,中国人骨子里总有种很浓的“乡土”意识。不到逼不得已是决不 肯背井离乡的,“生于斯长于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中国历史上很长的 时间里,都是中国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徽州人也不例外,“放子孙非甚贫困不 得已者,皆世守不肯舍去,积厚者利其去,倍其值以兼并之。是以乡田有百金之 亩,厘地有十金之步,皆以为基,非黍田也。”2 从历史上徽州人热衷于兴建祠堂、 祭拜庙宇、广修谱牒,以及当今徽州几乎村村修史,镇镇有志,仍盛行着二月初 二祭拜土地神的传统来看,徽州人的乡土意识也是很强烈的。这样,明中后期大 批徽人的外出经商似乎颇令人费解。如此,合乎逻辑的原因便只有一个山与 水都靠不住了。“夫商人离其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奔走四方,靡有定 处者,乃因生计所迫。而故乡大好山水,固无日不萦绕于梦魂中。”, 众所周知,自然环境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成分( 包括岩 石、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和生物等) 组成的综合体。古徽州峰峦起伏,连绵 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2 0 ) 酏张海鹏: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 9 8 5 年版,第4 页。 2 道光休宁县志卷1 疆域风俗。 坤华民国八年九月歙县吴日法自识徽商便览缘起) ,见张海鹏: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 9 8 5 年版第7 页 4 不断。有黄山、天目山、白际山、五龙山和九华山等五大山脉。境内总面积为 1 3 4 万平方公里,山地占总面积的8 0 。山地中相对高度为8 0 0 米以上的中山 占面积的4 2 ,2 0 0 米以上的低山占2 8 ,1 0 0 米以上的高丘陵占3 9 ,低于 1 0 0 米的低丘陵占2 5 ;山间谷地( 盆地) 仅占0 3 :耕地占0 6 。1 因此, 徽州可耕地面积非常之少,“其地在山谷之问,民鲜田畴,无平原旷野可为耕田”, 2 徽城竹枝词中记载:“山多田少溪流急,地窄人稠水利先。灌溉恃塘还恃竭, 吕湖吕塌灌湖田。”故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分道路和庄园”的民间说 法。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史决定的。其地是“江南原始古陆”的组成 部分。在震旦纪前,徽州大部分为海浸区,沉积岩层深厚。印支运动中发生强烈 的褶皱断块运动,三叠纪中期徽州地域全部隆起成为陆地。侏罗纪白垩纪时, 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得徽州古陆隆升,抬升部分岩浆入侵和喷出,形成山脉胚胎: 断裂下陷之处则演变为河谷盆地。一亿多年施的造山运动,为徽州境内地貌格局 奠定了基础。3 徽州的行政区划经历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 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地理区域。 徽州地区建置沿革表 名称年代隶属领县 秦鄣郡 黟县、歙县 汉元狩二年( 前1 2 1 年)丹阳郡黟县、歙县 新都郡东汉建安十三年( 2 0 8扬州始新、新定、黎阳、休阳、 年)黟和歙共六县 。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 2 8 0 年) 扬州 始新、遂安、黎阳、海宁、 黟和歙共六县 新安郡南朝宋大明八年( 4 6 4 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 年) 五县 新安郡陈天嘉三年( 5 6 2 年)东扬州歙、黟、海宁、始新、遂安 和寿昌六县 新安郡隋大业三年( 6 0 7 年)休宁、黟和歙三县 歙州唐大历五年( 7 7 0 年)江南西道黟、歙、祁门、休宁、婺源 和绩溪六县 徽州宋宣和三年( 1 1 2 1 年)江南东路黟、歙、祁门、休宁、婺源 和绩溪六县 徽州路元至元十四年( 1 2 7 7江浙行中书省江东建同上 年)康道 一 徽州府永乐元年( 1 0 4 3 年)南直隶同上 清顺治二年( 1 6 4 5 年)江南省同上 康熙六年( 1 6 6 7 年)安徽布政使 同上 咸丰四年( 1 8 5 4 年)徽宁池太道及皖南镇同上 同治四年( 1 8 6 5 年)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同上 李仲谋:徽州文化综览,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1 2 月版,第9 页 2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1 3 ,白庵程翁八十寿序,见张海鹏: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 9 8 5 年版,第4 2 页。 3 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徽州地区简志 ,黄山书社1 9 8 9 年版,第5 6 页 备注:表中资料来自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徽州地区简志第5 3 5 4 页,黄 山书社1 9 8 9 年2 月版 自唐大历五年歙州辖六县后,行政区域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迄今已1 2 3 0 多年;自宋徽宗宣和三年( 1 1 2 1 年) 设徽州府,治所歙县,辖歙、黟、休宁、 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再无改变,迄今8 8 0 多年即是所谓的“徽州一府六邑”。 徽州人走出徽州的道路是极其坎坷的:徽州四面环山,山高坡陡,“东有大 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阮,即山为城因溪为隍。” 盘亘环峙的群峰峻岭,使“郡之地隘斗绝”,2 到处是蜿蜒崎岖的羊肠山道。“吾 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惟吾徽道途梗阻,交通 乏便”,为徽州人构筑了一道出外经商的天然阻障。然而徽州人又是幸运的。大 自然在造就连绵不断的黄、白山岳的同时,还给徽州留下了一张四通八达的水网。 境内以黄山山脉为界,南坡有流向东南钱塘江流域的新安江水系,流向西南鄱阳 湖流域的阊江水系、乐安江水系:北坡有直接流入长江的水阳江、青弋江、秋浦 河、黄盆河水系。通过这些纵横交错的水网,徽州与长江、鄱阳湖、钱塘江连为 一体,水的开放突破了山的封锁,徽州人籍此踏上了通往山外世界经商的道路。 徽州山水清秀,可谓地杰人灵。“盖由山川雄厚奇特之气,磅礴郁积而钟之 于人”。徽州地处万山之中,有相对封闭性的环境,历来较少战乱骚扰,其地山 重岭复,吸引大批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士民隐居。这种兼涵山之静、水之动,山 和水相辅相成、封闭与开放互补的地理格局,具有着山将外面世界隔断,不受或 少受干扰;水又把外面世界联结起来,兼有进退、吐纳的功能。这种山水相连, 并为互补的地理优势为徽商兴起提供了前提。然而被称为“一生痴绝处,无梦到 徽州”的世外桃源为何造成了明清大量徽人外出经商吝就是下节要谈到的人稠 地狭的矛盾尖锐化问题。 第二节徽州生存环境的变迁 徽州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恶劣,随着南北朝战乱以来一批批移民的迁入,人口 不断繁衍,原本这块土地尚能维持当地居民的衣食需求,但到明代中后期,人地 矛盾激化,而且愈到后来,人口相对过剩的问题愈显突出。只有动态的观察这种 现象,才会有更深切和正确的体认。趋于激化的徽州人地矛盾,从特点上分析, 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人增地减”,而在于人口的过量增长。域治范围的有限性和 封建生产方式在作用方面的局限性,使徽州的持续开发难以为继,而本土的人口 增长并未停顿,于是,人地危机开始出现并日趋尖锐。5 “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 七,勿论岁饥也。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o 土壤贫瘠,“厥土驿 刚而不化”,山地坡度大,不便于蓄积雨水,“高水湍悍少潴蓄,地寡泽而易枯, 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一骤雨过,山涨暴出,其粪壤之苗又荡然空矣。”这样 的田土主要依靠自然降雨的灌溉,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一遇干旱,甚至颗粒无 收:但在雨量集中的季节,农作物和粪壤会一起被山水冲走,造成灾害。“民以 道光徽州府志卷2 舆地志下,之三形胜罗府教记徽城。 2 康熙徽州府志卷2 舆地志下风俗 3 中华民国八年九月歙县吴h 法自识徽商便览缘起,见张海鹏: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 9 8 5 年版,第7 页。 丰南志第7 册读新安吴氏诗文存书后。 5 转引自汪雷;论徽商之崛起,财贸研究 2 0 0 2 年第2 期,第1 7 页 6 康熙休宁县志) 卷7 汪伟奏疏 6 食为天”,所以人们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就进一步利用山地扩大耕地面积,开始与 山争地,在坡度不大的山腰上开垦梯田,“大山之所落,多垦为田,层累而上, 指至十余级,不盈一亩,快牛利剡不得田其问,刀耕火种,其勤用地利矣。”即 使如此,在一些地区仍不能满足人民的粮食需要,例如“自休之西而上尤称斗 ( 陡) ,入岁收仅不给半饷”,无奈只能“多仰取山谷,甚至采薇葛而食”,靠摘 野菜为生,生存压力可想而知。“暇日火耕于山,旱种旅谷。早则俱出,扳峻壁, 呼邪许之歌,一唱十和,庸次比祸而汗种,以防虎狼。夜则俱入,持薪樵轻重相 分。”1 明中期以后徽州地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伴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徽州人口 与土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地狭人稠、粮食短缺成为徽州面i 临的最主要社会问题。 这一点在方志、谱牒和徽人的著述中屡屡被提到:“传( 指史记货殖列传) 之所谓地小人众者,长安、三河、中山、邹鲁、沂泗;而今之所谓地小人众者, 则莫甚于江东诸县,而尤莫甚于吾邑( 歙县) 。”“吾邑之不能不贾者,时也,势也, 亦情也。所产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于四方也。谚语:以 贾为生。意不贾则无生( 望) ,奈何不亟亟也。即山陬海埃孤村僻壤,亦不 无吾邑之人。”2 休宁县志也提到:“徽在万山间,原隰坟衍之地少,居窄民 稠,民鲜力田而多货殖”。3 “以人口孳乳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 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以起,牵车牛远服贾,今同徽商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 4 明中后期以后,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日益向徽州有限的生存空间提出了挑 战,出现了“郡邑处万山,如鼠在穴,土瘠田狭能以生业于地者什不获一,苟无 家食则可立而视其死,其势不得不散而求食于四方”s 的生活困窘现象。在这种 情形下,人们只得朝外流移,徽州人走上经商之路是为了生存而被迫做出的选择, 从商是为了能活下去,寻找消化相对过剩劳动力的生路,这也许就是徽州人兴商 的动力所在。 人口变动是推动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基础原因,而人均耕地面积则是衡量 人口对土地压力以及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重要指标。请看下列隋唐至清代徽州 人口变动表: 隋唐至清代徽州地区人口变动情况 名称年代 领县名称户 口 每县平均每户资料来源 户数平均 口数 歙隋大业五休宁、歙、6 1 6 42 0 5 4 6 7 隋书卷2 9 3 l , 州年( 6 0 9 年)黟等3 县志第2 4 - - 2 6 ,地理志 上、中、下新安志 补作6 1 5 4 唐贞观十休宁、歙、 6 0 2 l 2 6 6 1 7 2 0 0 74 4 2 | r 唐书卷3 8 4 l , 三年( 6 3 9黟等3 县 志1 8 2 l ,地理l 一4 年) 1 康熙徽州府志卷2 舆地志下风俗 2 万历歙志卷1 0 货殖。 谴光体宁县志卷l 疆域风俗。 4 中华民国八年九月歙县吴日法自识徽商便览缘起) ,见张海鹏:明清教商资料选编) ,黄山书社1 9 8 5 年版,第6 页。 康熙徽州府志卷8 蠲赈金声与徐按院书 7 开元年间歙、休宁、3 1 9 6 16 3 9 2元和郡县志,太 ( 7 1 3 黟,北野、平寰宇记作3 8 3 2 0 7 4 1 年) 婺源等5 县 天宝元年同上 3 8 3 2 02 4 0 1 0 97 6 6 46 2 7 新唐书卷3 7 4 3 ( 7 4 2 年) ( 一作志第2 7 3 3 ,地理, 3 8 3 3 0 ) 百衲本口作2 6 9 1 0 9 元和年间歙、休宁、 1 6 7 5 42 7 9 2 元和郡县忠 ( 8 0 6 黟、婺源、 8 2 0 年)绩溪、祁 门等6 县 北宋初年歙、休j 、 5 1 7 6 38 6 2 7 宋乐史太平寰宇 ( 9 8 0 黟、婺谢、主户记 9 8 9 年) 绩溪、祁 4 8 5 6 0 广j 等6 县客户 3 2 0 3 天禧年间同上1 2 7 2 0 31 9 2 2 9 22 1 2 0 0 51 5 l淳熙新安志卷1 ( 1 0 1 7 主户 州郡户口 1 0 2 1 年)1 2 1 1 0 5 客户 6 0 9 8 元丰年间同上 1 0 5 9 8 41 7 6 6 4 淳熙新安志卷1 ( 1 0 7 8 一主户 州郡户口 1 0 8 5 年)1 0 3 1 1 6 客户 2 8 6 8 徽崇宁( 1 1 0 2同上 1 0 8 3 0 61 6 7 8 9 61 8 0 5 2 6 71 5 5 宋史卷8 5 9 0 , 州 1 1 0 6 年)志3 8 - - 4 3 ,地理l - - 6 绍兴( 1 1 3 1同上9 7 2 4 81 6 2 0 8 新安志补 1 1 6 2 年) 乾道八年同上1 2 2 0 1 41 7 0 9 9淳熙新安志卷1 ( 1 1 7 2 年)州郡户口 宝庆三年同上 1 3 4 9 4 2 2 3 1 7 6 42 2 4 9 0 3 31 7 2淳熙新安志卷1 ( 1 2 2 7 年) 州郡户口 徽 元代至元歙、休宁、1 3 6 9 9 32 7 3 9 9弘治徽州府志卷2 州十九年黟、绩溪、食货1 户口3 1 路 ( 1 2 8 2 年)祁门5 按:升婺源为州 县,又婺 源州 至元廿七同上 1 5 7 4 6 08 3 2 5 8 92 6 2 4 3 35 2 9 弘治徽州府忠卷2 年( 1 2 9 0 食货1 户口3 1 年) 元代同上 1 5 7 4 7 l8 2 4 3 0 43 1 4 9 45 2 3 元史卷6 2 ,“志第 1 4 ”,“地理5 ” 8 徽明代洪武歙、休宁、 1 1 7 1 1 05 3 6 9 2 51 9 5 1 84 5 8 弘治徽州府志卷2 州 四年( 1 3 7 1祁门、婺 食货1 户口3 1 府 年) 源、绩溪、 黟等6 县 洪武九年同上1 2 1 4 6 25 4 9 4 8 52 0 1 2 74 5 2弘治徽州府志卷2 ( 1 3 7 6 年)食货i 户口3 1 洪武廿四 同上1 3 1 6 6 25 8 1 0 8 22 1 9 4 34 4 l 弘治徽州府忐卷2 年( 1 3 9 1 食货1 户口3 1 年) 洪武廿九同上1 2 5 5 4 85 9 2 3 6 42 0 9 2 54 7 2明万历会典卷1 9 年( 1 3 9 6户部6 户口l , 年) 户口总数 永乐十年同上1 2 8 8 5 5 5 2 9 0 1 0 1 2 1 4 9 64 1弘治徽州府志卷2 ( 1 4 1 2 年) 食货1 户口3 1 天顺六年同上 9 6 7 0 45 1 0 4 2 51 6 1 1 75 3 弘治徽州府忠卷2 ( 1 4 6 2 年) 食货1 户口3 1 成化十八同上 9 6 1 8 95 3 0 8 5 01 6 0 3 25 5 弘渝徽州府忠卷2 年( 1 4 8 2 食货l 户口3 l 年) 弘治五年同上9 6 1 8 95 5 7 3 5 51 6 8 3 25 8 弘治徽州府志卷2 ( 1 4 9 2 年)食货1 户口3 1 嘉靖四十同上 1 1 4 1 9 7 5 6 6 3 9 71 9 0 3 34 9 6据府县志所载户口数 一年( 1 5 6 2 统计 年) 万历六年同上 1 1 8 9 4 35 6 6 9 4 81 9 8 2 4 4 7 7明万历会典卷1 9 ( 1 5 7 8 年) 户部6 ,户口1 ,户口 总数 清顺治二同上1 9 5 8 7 3 康熙徽州府志卷l 年( 1 6 4 5舆地志上,据县各 年) 所载户口数统计 清顺治十同上2 1 3 4 3 3同上 四年( 1 6 5 7 年) 康熙三十同上 2 1 7 4 0 4 同上 五年( 1 6 9 6 年) 嘉庆廿五同上 2 4 7 4 8 3 嘉庆重修一统志 年( 1 8 2 09 年) 从表中数据来看,自隋大业五年( 6 0 9 年) 到唐天宝元年( 7 4 2 年) 的百余 年间,户数从6 1 6 4 户增长到3 8 3 2 0 户,人口达到个高峰,有2 4 0 1 0 9 口。宋初 的徽州人口,从户数来看,与唐代最多户数的天宝元年相比,1 5 0 年问增长了3 5 。仅过了3 0 多年,到宋天禧年间( 1 0 1 7 1 0 2 1 年) 达到1 2 7 2 0 3 户,户数增 9 长了1 4 5 7 ,但人口并未增长:按唐代平均每户5 口计算,至少有6 0 多万人 口,但方志记载只有1 9 2 2 9 2 口。特别到了宋后期,宝庆三年( 1 2 2 7 年) ,户数 是1 3 4 9 4 2 户,达到唐宋以来最高值,距天宝元年之后的4 8 5 年,户数增加了2 5 2 ,口数是2 3 1 7 6 4 ,反而比天宝元年减少了近万人,每户平均口数也从天宝元 年的6 2 7 降至1 7 2 。从徽州方志记载来看,整个宋代徽州户数与口数的比例关 系极不合理的,甚至每户平均只有1 5 5 口左右,这显然不符合史实。笔者认为 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连没有土地的客户也要交税,肯定有大量丁口隐瞒不报。 显然徽州方志中记载的户多口少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元代徽州人口数为8 2 4 3 0 4 口,是现存方志记载人口数的最高值。但叶显恩先生在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 仆制中提到元代人口统计数是不可靠的。到了明洪武廿九年( 1 3 9 6 年) 徽州 人口数为5 9 2 3 6 4 ,比元代减少了2 0 多万。一方面由于元末农民起义时,“祁门 民尽于兵燹,井邑成墟。,- 另一方面由于徽商在外经商,很多入可能未登记在徽 州出生地的户籍,明人王世贞说:“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z 徽商兴起于明中叶的成化、弘治年问,发展于嘉靖、万历时期。在成、弘以 前,徽州人以务农为主,经商者不多。如果把明代徽州人口的增长和徽商的成长 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明中叶以后,致使徽州人大规模地背井离乡外出经商的根 本原因,在于徽州人地矛盾的尖锐激化,人地矛盾诱发的生存危机,使古徽州积 累起巨大的人口外向推动力。 清代徽州地区方志记载的人口数据不如明代详细,很多县的资料不够完整。 尽管如此,认为顺治、康熙年间人口都只有2 0 万左右,显然不符合史实。清代 康熙朝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雍正七年又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徽 州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刺激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到了嘉庆2 5 年( 1 8 2 0 年) 人口 已达到2 4 7 4 8 3 9 口。但好景不长,咸丰年间,太平军和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徽州 境内进行的长达l o 余年的拉锯战使人口锐减,“咸丰间兵事,歙人受祸,实为奇 酷,全县人口十损七、八。”,这次兵燹在第三章中将会详细谈到。从宋元、 明清四朝徽州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变动表,可使人地矛盾尖锐化的问题更加突出地 呈现我们眼前。 徽州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变动表 年代口数田地每口平田地资料来源 ( 亩)均田地 宋代 1 6 7 8 9 6 2 7 0 9 5 4 9 1 6 1 4道光徽州府志中 崇宁年间 ( 估计5 4 万) ( 5 ) 引新安志 元代道光徽州府志中 8 2 4 3 0 43 3 5 9 2 7 54 0 8 引嘉靖府志 明洪武廿四 道光徽州府志中 年( 1 3 9 1 年) 5 8 1 0 8 22 4 1 7 0 4 74 1 6 引嘉靖府志 永乐十年 道光徽州府志中 ( 1 4 1 2 年) 5 2 9 0 0 12 4 3 7 8 8 24 6 l 引康熙府志 o 江同文:思豫述略卷4 ,转引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 第3 1 页。 2 王世贞:弁州山人四部稿 卷6 l 赠程君五十叙,见张海鹏: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 9 8 5 年 版。第4 2 页 3 许承尧:歙县志卷1 1 烈女) ,转引自叶显思: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3 5 页。 l o 天顺六年 5 1 0 4 2 52 4 9 6 8 4 14 8 9 道光徽州府志中 ( 1 4 6 2 年)引康熙府志 成化十八年 5 3 0 8 5 02 5 2 7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教育防火教育培训课件
- 广西晟宇通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年产30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项目固体废物竣工验收报告
- 安全教育紧急培训内容课件
- 农业无人机租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2025年趋势
- 猫咪洗衣房课件
- 房屋降温工程定制方案(3篇)
- 猫医生过河课件
- 狼王梦好书课件
- 东莞私人泳池工程方案(3篇)
- 安全教育培训风险等级课件
- 中小学英语课件-Go-away-Mr-Wolf
- 二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动物》课件PPT
- 不干胶贴标机设计学士学位论文
- 《劳动合同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关系处监制(2016.11.15)
- 钢轨检测报告
- 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
- GB/T 3505-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
- GB/T 11186.1-1989涂膜颜色的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原理
- 09S304 卫生设备安装图集
- 功能材料概论-课件
- 微纳加工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