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石鼓书院史略 摘要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它起于唐,盛于宋,延续于元, 普及于明,止于清,延续了千年之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独特的组织管理、 办学形式、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石 鼓书院创建于唐元和年间,是我国最古老、最著名的书院之一,千余年来,无数 天灾人祸,屡废屡修,始终于此兴学不绝,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对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石鼓书院的发展脉络及 其历史影响进行探讨。唐朝的石鼓书院,是我国最早萌芽的书院之一,并初步确 立了书院的发展模式。诸葛亮、韩愈等名家与石鼓书院的历史渊源使该书院声名 远播。宋朝是石鼓书院历史发展进程中最辉煌的时期,期间它曾先后两次被皇帝 赐额,成为“天下四大书院 之一,闻名于世。石鼓书院因与理学的结合而取得 长足的发展,更因朱熹及其石鼓书院记传播书院理想而“有声于天下,成 为南宋书院教育的理想模式。同时,书院规制已日趋完善,在学问研究、学规建 设、学田管理、刻书事业方面位于前列,逐渐成为其它书院学习与效仿的榜样。 元朝,石鼓书院盛誉依旧,继续办学,但由于6 2 年的学田之争使书院艰难守业, 缺乏进一步的发展。明朝,由于王、湛心学在石鼓书院的传播,促进了书院的发 展,使书院再现辉煌。清朝,石鼓书院为清政府允许恢复的第一家书院,这一时 期,书院科举化,石鼓书院成为传授举业、培养科举人才的基地。并由于清政府 所采取的书院政策及书院自身的地理因素的影响,石鼓书院失去了向更高层次发 展的机遇,其影响力逐渐下降。 关键词:石鼓书院;书院;发展 a bs t r a c t a c a d e m yi sas p e c i a lf b r m0 fe d u c a t i o n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ns t a r t e d f r o mt a n gd y n a s t y ,b l o o m e di ns o n g ,a n de n d e di nq i n g ,l a s t i n gf b r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d u r i n gt h el o n gh i s t o r y ,i t ss p e c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1 1 l n n i n gf 6 m ,e d u c a t i o n a lp r i n c i p l e s a n d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sh a v ec o n t r i b u t e da1 0 t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s h ig ua c a d e m y ,o n eo ft h eo l d e s ta n dm o s tf a m o u sa c a d e i n i e si nc h i n a , h a sw i t h s t a n dn a t u r a la n dm a n m a d ec a l a m i t i e sp l a y s a f t e rs e v e 豫lv i c i s s i t u d e s ,i t s e d u c a t i o nc o n t i n u e sa l la l o n g ,t h u sp l a y i n gac 1 1 l c i a lr o l e i nt h ew h o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e d u c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t u s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i n f l u e n c eo f a c a d e m i e si nt a n g ,s o n g ,y u a n ,m i n g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f r o mac i l r o n o l o g i c a lv i e w p o i n t s h ig ua c a d e m yi st h ef i f s to n ee s t a b l i s h e di n i a n gd y n a s t y a n db u i l d su pa ni n i t i a l d e v e l o p i n gm o d e lf o ra c a d e m i e s t h ea c a d e m yw a s m a d ew e l l k n o w nb e c a u s eo f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o s ef a i n o u sp e r s o n a l “i e ss u c ha sz h u g el i a n g ,h a n y l le t c s h ig ua c a d e m ys e e si t sb 1 0 0 m i n gi ns o n gd y n a s t y s h ig ua c a d e m yr e a c h e sl t s u t m o s tg l o r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 i ti si nt h i sp e r i o dt h a t i th a sb e e nb e s t o w e dt a b l e t s t w i c eb yt h ee m p e r o ra n db e c o m e so n eo ft h e n a t i o n w x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专叱毒撬 日期:寸舯8 年填彬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囹。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专t 3 乏莪日期:m 年r 月j 泊 翩摊:唧嘞孙飙肼删日 硕士学位论文 1 1 问题提出 第1 章绪论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组织,从唐至清末,共有一千多年的漫 长历史。由于书院介于官学、私学之间,因此在清代中期书院完成其官学化之前, 旋兴旋废的现象十分明显,历时千年的书院虽非绝无仅有,也是为数不多。 位于湖南衡阳石鼓山上的石鼓书院,就是中国书院史上这样一所横跨了唐、 宋、元、明、清五代的书院,并在中国书院史上享有盛名。石鼓书院创建于唐中 期的元和年间( 8 0 6 8 2 0 年) ,可谓是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北宋初皇帝赐额,被 世人推尊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时期发展为程朱理学的重镇;明朝时期, 由于王、湛及其后学来此讲学,石鼓书院一时间又成为传播心学的基地;清初, 书院制度在官学化的进程中日渐完备细密。一千余年中,石鼓书院虽经无数天灾 人祸,但又不断重修,始终弦歌不绝。 石鼓书院的兴盛衰亡,与两宋以来的理学有着莫大关系。石鼓建立虽早,但 有唐一代,书院发展很不成熟;清代以降,理学式微,石鼓书院同样走向衰落。 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在宋明时代,亦即理学的兴盛时期。南宋时期,朱熹南游 衡岳,撰石鼓书院记,借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想,使石鼓书院成为南宋书院复 兴运动的新典范,在那一时代石鼓书院曾与岳麓书院一起处在书院领头军的位置, 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明代的石鼓书院,又与王湛心学结缘,邹守益、 罗汝芳、湛若水等批王、湛学大家使石鼓书院再度辉煌。 此外,唐代早期书院的文人气息、元代书院的学田之争、清代书院因官学化 而衰落都留给我们关于书院制度、文化的无尽思考。然而在整个书院史研究中, 大多数学者对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研究已很深入、全面,但对石鼓书院却较少 加以系统研究。笔者试图从石鼓书院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影响这样一个角度对其进 行研究、探讨,以求还原石鼓书院在各个时代的独特面貌,从而展现石鼓书院在 中国书院史、教育史以及文化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1 2 文献综述 1 2 1 原始文献概述 石鼓书院的研究,应该立足于对原始文献的全面、准确的把握。有关石鼓书 院历史沿革、兴废原因、学术思想及规制等史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 书院志。书院志是以记载书院发展的历史、讲学情况及其管理办法等为主的历史 石鼓书院史略 典籍,是一种专志。它贴近时代、内容丰富、最能反映书院的历史状况。石鼓书 院从唐朝开始创立,至清朝光绪末年书院改制,存在一千多年。其间屡废屡修, 其兴衰的状况基本上都是通过书院志反映出来的。石鼓书院志据记载的有四部, 但现存的只有两部,一部是明万历十七年( 1 5 8 9 年) 刊刻的,李安仁重修、王大 韶重校的石鼓书院志,该志分上下部,分地理、室宇、人物、述教、词翰五卷。 另一部是清光绪六年( 1 8 8 0 年) 刊刻的,李扬华述的国朝石鼓志,分事迹、散 文、韵语、规费四卷。两部书院志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史、学术史、教育史、 经济史方面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石鼓书院极其珍贵的文献 资料。第二是地方志。地方志是记述特定时空内一个方面或各个方面情况的资料 性文献。记录石鼓书院史料的地方志一般有各个时期的湖南通志、衡阳府志、 衡阳县志、清泉县志等,这些史料中记载了石鼓书院相关的部分资料,对 石鼓书院的创建、发展、教学、刻书等基本状况有一定程度的反映,是书院研究 的重要史料。第三是其它方面历史典籍。包括诗集有全唐诗,文集有朱子文 集,史书有宋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文献通考、清实录、清朝 文献通考等等,这些古籍史料对石鼓书院的创建、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但较为零散。 1 2 2 目前学界研究概况 关于石鼓书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专著,专论文章也较少,其它通论 性书院研究文章和著作虽略有提及,但内容仅局限于宋代四大书院,缺乏对石鼓 书院全面深入的研究。如曹松叶先生在宋元明清书院概况一书中仅对石鼓书 院的创建及其名列“四大书院 作了简单的介绍。同样,陈元晖、尹德新、王炳 照的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以及苗春德的宋代教育固两部著作也是如此, 仅仅记载了石鼓书院创建于唐、为宋代著名书院之一的事实。 石鼓书院资料收集较为齐全的著作有陈谷嘉、邓洪波的中国书院史资料 , 该书较为详细地收录了与石鼓书院相关的史料,为研究石鼓书院提供了丰富的原 始资料。陈谷嘉、邓洪波的另一部著作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是一部研究书院制 度的专著,在这部著作的第二章“书院的等级差异 中作者对明代石鼓书院讲学 情况曾简单涉及,第五章“书院的刻书事业 介绍了南宋石鼓书院刻书事业辉煌 的状况,第六章“书院的经费及其管理 以石鼓书院为例对书院经费第一个层面 的管理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颇有见地。从这部著作中可以捕捉到石鼓书院发展历 程中的部分片段,使我们在制度层面上对石鼓书院有了初步的了解。邓洪波的中 国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l 函苗春德宋代教育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回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7 硕士学位论文 国书院史是一部全面、系统的论述中国书院历史的学术专著。对自唐至清五个 朝代的石鼓书院的发展均有所涉及,特别是对宋代四大书院的论述中有关石鼓书 院的评述性文字相当中肯,所引用的原始资料比以往的著作更全面。作者应用大 量原始资料指出石鼓书院在“三书院、“四书院说中均有其名,说明在宋初 石鼓书院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同时指出朱熹为石鼓书院作记,将书院定在“以俟 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科试之业者居之 这样一个位置上,赋予培养传道 济民人才的书院教育理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评价石鼓书院,给研究石鼓书院提 供了一个崭新思路。陈雯怡的由官学到书院一一从制度与理念的互动看宋代教 育的演变圆,通过对“南宋书院复兴运动这一历史过程的分析,讨论书院如何 发展并延续成为中国千年历史上私学思想的象征。此书肯定了石鼓书院在宋代教 育演变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朱熹的石鼓书院记表达了它的教育理想, 具有一定的深度。 另有部分学者撰写了一些关于石鼓书院的研究论文,内容大多集中在简单介 绍石鼓书院的发展沿革、朱熹与石鼓书院以及相关的理学思想。记述发展沿革的 论文一篇,为彭明哲的石鼓书院历代兴废沿革简述 ,对石鼓书院历代兴废沿 革作了简要概述,认为石鼓书院为湖南和全国造就了一批批有用之才,在中国书 院史上占有重要一页。记述朱熹与石鼓书院的有三篇,分别为杨金鑫的 一一兼( 衡州石鼓书院记) 固、陈有期的( 石鼓书院记) 与石 鼓的理学教育 、熊考核的朱熹与( 石鼓书院记 ,涉及该内容的有一篇, 为陈有期的宋明理学大师与衡州书院。这四篇论文都认为朱熹的石鼓书院 记对石鼓书院乃至全国的书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陈有期在( 石鼓书院 记) 与石鼓的理学教育一文中认为记中提出的理学教育,为石鼓书院所有 山长所师承、遵循,直至清末光绪书院改为学堂,记中所提出的教育思想、教 学原则、教学方法,仍可 颉萄椒钥晌今天教育之鉴。论及石鼓书院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的论 文有两篇,为凌飞飞的石鼓书院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贺殷、谭耀的论石鼓 书院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他们均认为石鼓书院为创建最早的书院,属“天下四 大书院 之一,也是名至实 归。贺殷文在论及石鼓书院为四大书院之一这一观点。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 0 0 4o 陈雯怡由官学到书院 从制度与理念的互动看宋代教育的演变台北: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 0 0 4国彭明哲 石鼓书院历代兴废沿革简述岳麓书院通讯,1985,(2):14一18回杨金鑫 论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兼衡州石鼓书院记书院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 9 9 8 ,( 5 ) :1 3 5 一l4 2o 陈有期 石鼓书院记与石鼓的理学教育书院研究二集长沙:湖南省书院研究会,1 9 8 9 ,( 1 0 ) :1 2 3一1 3 1 熊考核朱熹与石鼓书院记衡阳: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124127o 陈有期宋明理学大师与衡州书院书院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5):7585凌飞飞石鼓书院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衡阳: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 007,(4):13l133 硕士学位论文 风,改名山古刹,隐然为教育中心之所在,五代书院制度,盖众荫于此欤? 石 鼓书院也是由石鼓山的寻真观转变而来。据史志记载:石鼓山,唐以前就有道教 活动,唐刺史齐映建寻真观。衡州的邑人李宽中,爱石鼓山川之胜,因寻真观构 屋读书,以为习业之所。后人对此也有所记载,比如清人罗庆芗、彭玉麟认为: “改道院为学舍,其后因之立学,祠先圣及招诸生,弦诵其中,本自宽也。 李 元度也提到“自李宽居石鼓,为书院得名之始。一 李宽中居石鼓读书,奠定了 石鼓书院的基础。 因李宽中在石鼓山寻真观建院读书,唐刺史吕温曾拜访他,“游宴觞咏,风 雅标盛 。全唐诗有吕温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诗一首,其 称: 闭院开轩笑语阑, 微风但觉杉香满, 披卷最宜生白室, 愿君此地攻文字, 江山并入一壶宽 烈日方知竹气寒 吟诗好就步虚坛 如练仙家九转丹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书院不仅外部环境优美,而且内部环境也极佳, 形成了一种绝妙的治学养性的氛围;另外,儒家秀才在步虚坛、丹炼间披卷、吟 诗、攻文字,对于神仙家的道气、丹术必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或体认。 以上是石鼓书院在唐代从寻真观到李宽中秀才书院最初的历史演变过程。但 石鼓书院创建的确切时间,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李国钧的中国书院史、章柳 泉的中国书院史话、冯象钦、刘欣森中国教育史、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都认为其创建时间为元和年间( 8 0 6 8 2 0 ) 。而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的中国 古代的书院制度认为是唐元和中( 公元8 l o 年左右) ,给出一个较为具体的时间, 但并没有提出明确证据。石鼓书院在其初创时期,吕温曾拜访过。吕温,以侍御 史使吐藩,元和元年( 8 0 6 年) 乃还,后与宰相不和,被贬为衡州刺史,卒于衡州 任上。其生于公元7 7 2 年,卒于公元8 1 1 年,则吕温最早拜访石鼓书院的时间为 8 0 6 年,最晚拜访石鼓书院的时间当在8 1 1 年,那么可以确定地说,在公元8 0 6 到公元8 1 1 年间,石鼓书院就已经建立。 石鼓书院是我国最早萌芽、并具有确切记载的书院之一,在唐朝就是一所较 。严耕望唐人多读书山寺大陆杂志二卷( 4 ) ,转引自张正藩中国书院制度考略南京:江苏教育 出版社,1 9 8 5 ,4 口清罗庆芗,彭玉麟同治衡阳县志卷七清同治十三年( 1 8 7 4 年) 刻本 圆清李元度南岳志卷十七北京:中国书店,1 9 9 0 回清罗庆芗,彭玉麟同治衡阳县志卷七清同治十三年( 1 8 7 4 年) 刻本 全唐诗卷三七o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4 1 5 9 石鼓书院史略 为著名的书院。全唐诗所载书院有十三所。它们是:李秘书院、第四郎书院、 赵氏昆季书院、杜中丞书院、费君书院、李宽中秀才书院、南溪书院、李群玉书 院、田将军书院、子侄书院、沈彬进士书院、( 樊铸) 书院、宇文裔读书院。地方 史志记载的唐代书院有四十所,它们是:瀛洲书院、李公书院、张说书院、松洲 书院、光石山书院、丽正书院、文献书院、九峰书院、青莲书院、邺侯书院、杜 陵书院、费君书院、张九宗书院、海棠池书院、儒溪书院、李宽中秀才书院、( 施 肩吾) 书院、桂岩书院、梁山书院、景星书院、李渤书院、南溪书院、凤翔书院、 文山书院、德润书院、蓬莱书院、韦宙书院、草堂书院、登东书院、青山书院、 丹梯书院、东佳书院、鳌峰书院、清闻读书院、和平书院、卢藩书院、西溪书院、 孔林书院、天宇书院、皇寮书院。 地方史志所载的唐代书院与唐诗记载完全吻合的仅为:衡阳李宽中秀才书院 ( 石鼓) 、南溪的南溪书院、永济的费君书院等三所。 北宋有“天下四大书院 之说,因其排列组合不一,实际上有白鹿洞、岳麓、 嵩阳、睢阳、石鼓、茅山等六所列名其中,石鼓书院是唯一一所在唐代就已著名 于时的书院。就历史而言,石鼓书院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起 始于唐贞元年间( 7 8 5 8 0 5 年) ,诗人李渤与其兄李涉隐居读书于其中。岳麓书院 的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 约9 5 8 年) 智璇等二僧在岳麓山下建屋办学。睢阳( 应 天府) 书院的前身是后晋( 9 3 4 9 3 6 年) 杨悫所办的私学。嵩阳书院可追溯到唐 清泰年间( 9 3 4 9 3 6 年) 进士庞式和南唐学者舒元、道士杨纳等人在嵩阳观聚课 生徒,茅山书院为宋真宗时期( 9 9 7 1 0 2 2 年) ,处士侯遗在三茅山开办的。由以 上的资料可以看出,六所书院中仅有白鹿洞书院的创建时间略早于石鼓书院,但 其在唐代的名气却远远不及石鼓书院。其它四所都晚于石鼓书院一百多年之久。 石鼓书院在唐朝已初立雏形。朱熹曾在石鼓书院记中写道:“石鼓据蒸湘 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故为书院起唐元和间,州人李宽之所为。 元 代吴澄在鳌溪书院记中说:“衡之石鼓亦赐额,此先宋以前之书院也。 清末 郭嵩焘在新建金鄂书院记中也说:“书院之始,当唐元和时,而莫先于衡州之 石鼓。 “名山胜景,灵秀之都,清淑之气钟焉。集诸生讲习其中,藏书以实之, 谓之书院。 三人均认为石鼓书院在唐代已有了教育组织的萌芽。李国钧在其所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上海:东方集团出版社,2 0 0 2 ,1 7 。邓洪波在中国书院史中统计的唐诗中的 书院有1 3 所,陈元晖的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中统计的唐诗中的书院有l l 所,邓文统计书院比陈文 增加了( 樊铸) 书院、宇文裔读书院两所书院。本文取邓说。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上海:东方集团出版社,2 0 0 2 ,2 4 2 6 。邓洪波在中国书院史中统计的方志所 载唐代各书院有4 0 所,陈元晖的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和王镜第著书院通证及周书龄著书院制 度之研究三文所列为1 7 所,邓文统计书院比其他三文增加了2 3 所书院。本文取邓说。 o 宋朱熹衡州石鼓书院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朱子全集2 4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2 。3 7 8 2 李修生全元文卷五。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9 ,3 0 4 杨坚郭嵩焘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 9 8 4 ,5 2 4 麓书社,1984,524 硕士学位论文 著中国书院史中称:“从事教学活动,又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始于唐代。至少 在唐德宗贞元( 7 8 5 8 0 5 年) 至唐宪宗元和( 8 0 6 8 2 0 年) 年间就有比较靠得住 的、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的记载。如:四川道宁张九宗书院、江西高安桂岩书院、 江西庐陵皇寮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有关这些书院的记载虽然比较简略,然 而应该肯定,在八世纪末至九世纪初已经出现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了。”可见, 李国钧也认可石鼓书院在唐代是一所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虽然石鼓书院关于这 一方面的史料有待进一步发掘,但在唐代,石鼓书院已初步确立雏形。 2 2 名家与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不仅因风景取胜,而且与名人也不无联系。三国时的蜀汉丞相诸葛 亮,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韩愈等也都在石鼓书院留下了足迹与诗作。 诸葛亮与石鼓书院。诸葛亮( 1 8 l 一2 3 4 年) ,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三国时期 蜀汉丞相。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相传石鼓山为汉武侯诸葛 亮督饷之处。明石鼓书院志的诸葛武侯祠称:“曹氏篡汉,诸葛武侯左 右昭烈,明讨贼之义,期以兴复汉室。后昭烈牧荆州,侯以军师中郎将驻兵临蒸, 以督零阳、桂阳、长沙三郡调赋,以充军实。州人慕其德,建祠祀之,年月漫不 可考。然即昌黎韩愈及刺史蒋防碑刻观之,则祠当在唐时已建矣。岁久圮荒。宋 乾道间,湖南路提举常平万成象始按图志搜访旧迹,而重建之,南轩张子为之记, 在石鼓山之麓,祠今存。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武侯祠在唐时就已建立,有 韩愈和唐刺史蒋防碑刻证实。到宋孝宗乾道年间,衡州知府赵君与湖南路提举常 平万成象、提刑狱郑思恭,又依照图志搜访旧迹,重修武侯祠。南宋著名理学家 张杖为此写有:武侯祠记一文记其事。在武侯祠再次毁坏后,被移祀到石鼓书 院,当时武侯祠有基址十间,以每年的税钱收入供养祭祀。石鼓书院祭祀诸葛亮, 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风云人物,更因为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忠一符合当时社会的 价值取向。张杭武侯祠记说:“夫有天地,则有三纲,中国之所以异于夷狄, 人类之所以别于庶物者,以是故耳 。表彰的是三纲伦常,在一定程度说明整个 社会对“忠 的伦理道德的推崇。明管大勋写有石鼓书院怀诸葛武侯诗:“绝 代有卧龙。长啸南阳曲。生丁炎运微,群雄纷角逐。三顾识帝胄,欢如鱼水逐。 督饷镇临蒸,经略始南服。分荆削吴魏。兴刘定巴蜀。义旗飚祁山,贼臣胆先戮。 伤哉伊侣俦,王业竟鼎足。两表出师心,千古仰芳躅。 从中我们可以感到诸 葛亮在石鼓书院所留下的深远影响。 韩愈与石鼓书院。韩愈( 7 6 8 8 2 4 年) ,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o 李国钧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4 ,1 3 宙明王大韶石鼓书院志上部明万历十七年( 1 5 8 9 年) 刻本,3 6 清李扬华国朝石鼓志卷三清光绪六年( 1 8 8 0 年) 刻本,8 囊鋈譬囊囊姻 豪篓私錾鲎薹;薹羹孽篓莓掣惫塞季羹蔫谈羹;野剞习? 螋藿堡煎;戮羹霆啉刖; 翳薹蓁z 椎塞;及篓商吐季= i 朝鞯啪鞭。瑚催冀瞬学幕 j 蚕;急霄转辑,矧霸砷粪 璜;羹雪砺稚鸱。霎匠h 型;强删鳓孵疆鞠;羹辔墨茎为名;影雕掣嗣婴型,型z 毽绻娑生蚕荔黧燮翼囊塞雾雾;二薹墓雾s 雾蚕赣羹。霎 x 石鼓书院史略 第3 章宋朝的石鼓书院步入鼎盛 书院发端于唐朝,其特征与性格形成于宋朝。书院经历北宋的兴盛、南宋的 转型,其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及性格得以塑造和初步定型,并影响到以后历代书院 的发展趋势。宋代书院在整个书院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石鼓书院是这一 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书院之一。在这一个时期,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 色:第一,有天下四大书院之称:第二,朱熹借衡州石鼓书院记传播他的书 院理想,使石鼓书院成为了南宋书院的新典范;第三,其规模、机制已渐趋成熟, 特别是其刻书事业在宋朝已达巅峰,“书院本 影响甚远。宋代是石鼓书院在其 千年历史发展中最辉煌的时期。 3 1 发展概况 两宋时期,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事业空前发达,书院开始进 入一个初步而重要的发展时期。自宋至道三年( 9 9 7 年) ,李宽中族人李士真于其 结庐读书之地复修书院,为衡阳士人肄业之所,讲学其中,开始了它“有声于天 下的时代。 宋初,由于长期被战乱压抑的教育诉求开始喷发,而北宋政府无力兴复唐代 旧有的官学系统,因而政府采取了因势利导的文教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科举, 另一方面,在太平兴国二年( 9 7 7 年) 至仁宗宝元元年( 1 0 3 8 年) 4 0 年间,朝廷 不断地通过赐田、赐额、赐书等一系列方式对书院加以褒奖,赋予书院以替代官 学的功能,因而书院的教育功能被进一步强化。大中祥符元年( 1 0 0 8 年) ,石鼓书 院开始名扬天下。景祜二年( 1 0 3 5 年) ,宋仁宗根据衡阳郡守刘沆的奏请,赐“石 鼓书院额和学田五顷,石鼓书院因得到朝廷的眷顾而更加闻名天下,与其它三 大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这一时期,石鼓书院实际扮演了替代官学的角色。 宋朝经过近百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局面,已具备恢复和发展 官学系统的实力,因此自庆历四年开始到宋室南迁,八十多年时间就开展了三次 兴办官学的运动。石鼓书院在兴学运动前后被改为州学,其时间有两种说法。第 一种说法是景祜三年( 1 0 3 6 年) 被改为州学。廖行之石鼓书院田记称:“景 祜三年,诏许衡州立学,自是为学官,书院因废不别建。这种说法,书院改州 学的时间早于第一次兴学时间。第二种说法是元祜初年( 1 0 8 6 年) 王定民改书院 宋廖行之石鼓书院田记省斋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1 1 6 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 3 2 3 硕上学位论文 仍传送之。又赐石鼓书院勒额。书院唐元和间,衡州李宽所建国初赐额。真宗大 中祥符二年诏赐额日应天府书院。八年赐潭州岳麓书院额,始开宝中郡 守朱洞首度基创宇,以待四方学者,李允则来为州请于朝乞以书藏,方是时山长 周式以行义著,八年召见便殿拜国子学。右宋兴之初天下书院建置之本末如 此。 马端临所记石鼓书院的赐额顺序是紧挨在介绍白鹿洞书院赐额之后的, “又赐石鼓书院勒额,第二句补充说明“书院唐元和间,衡州李宽所建国初赐 额。可以理解为马端临是为避免重复用了“国初 二字代替了“太宗兴国二 年”,石鼓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是在太宗兴国二年同一年赐额的。另外,马端临接 着介绍应天府,其赐额时间在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1 0 0 9 年) ,岳麓书院赐额在真宗 大中祥符八年。马端临记述赐额时间是按时间顺序记述的,那按照时间顺序来推 测石鼓书院的赐额时间至少也应该是在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以前,而不是二、三十 年之后的景祜二年( 1 0 3 5 年) 。 不论是“国初说”、“太平兴国二年 说,还是“至道 说,赐额时间均在 景祜二年之前,可以说在景祜二年赐额之前石鼓书院应另有一次赐额。 景奉占二年赐额在历史上已达成共识,无需再考。可以说石鼓书院应有两次赐 额。第一次赐额当在宋太宗兴国二年( 9 7 7 年) 或是至道中,第二次赐额为景祜二 年( 1 0 3 5 年) 宋仁宗赐额。 如以宋太宗兴国二年( 9 7 7 年) 赐额和学田为第一次赐额的时间,石鼓书院与 白鹿洞书院同时为几大书院中赐额最早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二 年得到皇帝所赐的印本九经,嵩阳书院在宋太宗至道二年( 9 9 6 年) 得到皇帝赐的 匾额和印本九经,应天府书院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1 0 0 9 年) 得到赐额,岳麓 书院在宋真宗咸平二年( 9 9 9 年) 和大中祥符八年( 1 0 1 5 年) 得到赐书和赐额, 茅山书院在宋仁宗天圣二年( 1 0 2 4 年) 得到赐田。如以至道中为第一次赐额的时 间,石鼓书院为几大书院中仅晚于白鹿洞书院赐额的书院。 如此说来,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是在历史上仅有的得到皇帝两次赐额殊荣的 书院。足见,石鼓书院在宋代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与影响力。 3 3 石鼓书院名列天下四大书院 天下四大书院之说,始于南宋。邓洪波在其所著的中国书院史中认为: “天下四大书院是一个由南宋的书院建设者们提出的概念。不仅其所指各不 相同,其称呼也有四书院与三书院的差异。但推究其实,它只是宋初书 院影响之广、声势之大的代指,集中体现了宋初书院替代官学的作用以及由此而 西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学校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4 3 l 石鼓书院史略 被强化的教育教学功能。 宋代的石鼓书院以创建最早、声名最广著称于世,但 是,它名列天下四大书院之事引起了争议,吕祖谦等人把它排斥在四大书院之外, 然而,近代史学家陈登原在国史旧闻中就对吕祖谦等人提出了批评:“石鼓 起唐元和间,玉海与谢山均不数及石鼓,自是于理未衷,盖以石鼓创兴最早、 声名最广故也。一 ,那么,石鼓书院归属四大书院之一,笔者认为当之无愧。 3 3 1 争议及其产生的原因 历史上对四大书院的评价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常见的说法有三种:第 一种以最先提出天下四书院的范成大为代表。乾道九年( 1 1 7 3 年) 二月,范成大 游石鼓山写石鼓山记云:“十四日泊衡州,谒石鼓书院,实州学也。始,诸 郡未命教时,天下有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石鼓,山名也。 石鼓 书院名列四大书院之一。第二种说法以元代的马端临为代表。马端临在文献通 考学校考中的“天下四大书院之目,以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 院、岳麓书院为天下四大书院,同样石鼓书院也位列其中。第三种说法以吕祖谦、 王应麟的“四大书院说为代表。在吕祖谦、王应麟的“四大书院 说中他们舍 “石鼓 而取“嵩阳”,吕祖谦称:“儒先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师多 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到南宋末, 王应麟谈论天下四书院,也称:“儒先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 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白鹿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十分明 显,王完全采用的是吕的说法。 石鼓书院名列四大书院引起争议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清人全祖望的答张石 痴征士问四大书院帖子中看出一些端倪。全祖望称:“四大书院,考据未核。 以遇观之,当以王厚斋应麟玉海所定为是,盖嵩阳、睢阳、岳麓、白鹿也。 然予尝试考其始终盛衰兴废之详,有北宋之四大书院,有南宋之四大书院。而北 宋之四大书院,诸家纪载,互有不同。嵩阳书院建自五代周时,及宋王沂公请额 于朝,至道二年,赐额及经。戚同文讲学睢阳,生徒即其居为肄业之地,祥符三 年赐额,晏元献公延范希文掌教焉。白鹿洞者,唐李渤与其弟涉读书精舍,南唐 即其故宇建为国庠,而宋初太平兴国二年,赐额者也。岳麓者,宋太守朱洞所建, 而山长周式讲学之地,祥符八年赐额。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考与厚斋同,而 其学校考则取石鼓而去嵩阳,一人之言,前后相舛。范石湖衡山记:始,诸 郡未命教时,天下有书院四:徂徕、金山、石鼓、岳麓,又一说也。衡阳图志 亦取石鼓而去睢阳。愚考石鼓者,李宽之精舍也。宋景祜中赐额,未几改为州学, o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 0 0 4 ,8 l 盘李国钧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4 ,l o o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5 6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4 5 西宋吕祖谦东莱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1 1 5 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5 4 硕上学位论文 则其为书院不久。石守道与孙明复相师友,讲学力行,鲁人宗之,称为徂徕先生, 然较之睢阳、白鹿、嵩阳则稍晚出。金山当是茅山,在江宁。天圣二年所赐额, 其后无闻。自庆历修举学校,而书院之盛,日出未已。大略北方所置,则仿嵩阳、 睢阳,南方则仿白鹿、岳麓,莫之与京,是之谓四大书院。然自金源南牧,中原 板荡,二阳鞠为茂草。故厚斋谓岳麓、白鹿,以张宣公、朱子而盛,而东莱之丽 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书院也。 全祖望是完全赞同王应麟的观点的,其出发点是将四大书院分北宋四大书院 与南宋四大书院。通过全氏的评价,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作者及王应麟以学术原 因作为南宋四大书院的评价标准。“故厚斋谓岳麓、白鹿,以张宣公、朱子而盛, 而东莱之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书院 也。一 ,。 可以看出,四大书院争议的原因是由于不同时代对书院的评价标准的不同所 造成的。由于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中所持有的评价书院的价值标准不同,因而其甄 选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在范成大的四大书院说中,他是立足于四大书院的风景及 其历史悠久的角度来评价的。而吕祖谦作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评说四大书院 的标准无疑是站在学术的角度,而王应麟作为吕祖谦的学生,赞同其师说则无可 厚非。 3 3 2 石鼓书院何以名列天下四大书院 笔者认为石鼓书院名列天下四大书院是当之无愧,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石鼓书院在当时的“四书院、“三书院说中均有其名,在南宋具有很 高的声誉和影响。 最先提出“天下四书院之说的是范成大。石鼓书院在最早的“四大书院 之说中就出现了。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测,在最早的四大书院的评价体系中,石 鼓书院的历史地位被得以肯定。 其后,袁燮在东湖书院记中,他实际提出了“南宋四书院 之说,在其 “南宋四书院一之说中就有石鼓书院:“古者学校既设,复有泽宫,今长沙之岳 麓、衡阳之石鼓、武夷之精舍、星渚之白鹿,群居丽泽,服膺古训,皆足以佐学 校之不及。此邦为今都会,而不能延四方之名流,讲诵磨切,殆非所以助成风教, 请筑馆焉 。罾 在袁说7 0 余年后的咸淳九年( 1 2 7 3 年) ,赵与禾为东海鲸波中的昌国县岱山 书院作记,提出了与袁氏一样的见解。“书院有记,固常闻之矣。朱文公于石鼓 则日:养其全于未发之前,察其机于将发之际,善则护而充之,恶则克而去之。 o 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卷四十五四部丛刊初编2 9 5 册上海:上海书店,1 7 一1 8 o 宋袁燮东胡书院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 1 5 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1 2 l 石鼓书院史略 吕成公于白鹿洞则日:挹儒先淳固悫实之余风,服大学离经辩志之始教。张 宣公于岳麓则日:率性立命,知天地而宰万物也。尝试察乎事亲从兄应物处事, 是端也,苟能充而达之,则仁之大体岂不可得乎? 及其至也,与天地合德,与鬼 神同用。至于武夷精舍,出于韩无咎之笔,亦日:元晦儒者也,方以学行其乡, 善其徒,非若畸人隐士遁藏山谷,服气茹芝以慕夫道家之流也。是数者,天下之 名书院也,记之者,皆天下之名君子也。今岱山有书院,不范诸此,将奚范与? 在这一段话里,赵氏明确提出要以石鼓、白鹿、岳麓、武夷四书院为范式来建设 好岱山书院。说明南宋四大书院在社会上已有较广泛的认同,影响既大且深远。 袁赵二人相距7 0 余年,但都认同石鼓书院为南宋四大书院。 与此同时,在南宋流行的“三书院之说中,石鼓书院始终名列第二位。明 确提出“三书院 的是吴泳。他在淳佑六年( 1 2 4 6 年) ,作御书宗濂精舍跋记, 其称:“臣尝考国朝建立书院隶于今职者三,潭日岳麓,衡日石鼓,南康日白鹿洞, 皆繇上方表赐敕额,盖所以揭圣范崇道规也。”圆吴泳当时任南昌郡守,倡建精舍, 供奉理学祖师周敦颐,并请理宗皇帝御书匾额,此记即纪其事。 在吴泳之前,嘉定年间( 1 2 0 8 1 2 2 4 年) ,楼钥为福建建宁府紫芝书院作记, 也曾实列三书院之名,其称:“或日郡既有学,而复有书院,不即多乎? 是又不 然。潭之岳麓,衡之石鼓,南康之白鹿,皆比比也。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 序,国有学。以今准之,百里之邑,千里之郡,其为学当有几所,而谓此为多乎! 嘉泰二年( 1 2 0 2 年) 理学大师周必大也有同样的指称:“阅两月工已讫告。 遂仿潭之岳麓,衡之石鼓,南康之白鹿,榜日龙洲书院,择春秋补试前列者十 人居之,而主以庠长 。 淳熙十四年( 1 1 8 7 年) 夏四月,朱熹作衡州石鼓书院记,其称:“予惟前 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 而为政者乃或就而褒之,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类是也。 由此可见,石鼓书院在南宋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始终是宋代书院建设者 所认定的最著名的书院之一,它名列天下四大书院当之无愧。 二、石鼓书院在南宋时已具备完善的书院规制,成为其它书院学习与效仿的 榜样。 邓洪波在中国书院史中认为书院是一种开展包括藏书、校书、修书、著 书、刻书、读书、教书等活动的文化教育组织 。北宋前期,书院就形成了讲学、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1 3 9 口宋吴泳鹤林集卷三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 1 7 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3 7 3 o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 5 0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1 5 5 宋朱熹衡州石鼓书院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朱子全集2 4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2 。3 7 8 2 3 7 8 3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 0 0 4 ,l 硕士学位论文 藏书、祭祀、学田四大基本规制,到南宋时期,书院基本规制已日趋完善。而南 宋石鼓书院已具备完善的书院规制,其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在 以下四个方面位于前列,逐渐成为其它书院学习与效仿的榜样。 第一,学问研究。淳熙十三四年( 1 1 8 6 一1 1 8 7 年) ,戴溪任山长,他撰有石 鼓论语问答三卷、孟子答问三卷。其中石鼓论语问答三卷是他“与湘 中诸生集所闻而成,此书收入四库全书,其提要称:“朱子尝一见之,以为 近道。其书诠释义理持论醇正,而考据间有疏舛然训诂、义理、说经者 向别两家,各有所长,未可偏废。溪能研究经意,阐发微言,于学者不为无补, 正不必以名物典故相绳矣。一 此书能够得到宋理学大师朱熹和轻理学重考据的 清代学者的赞扬,可见石鼓书院当时的学术水平甚高,学术研究的成果得到了后 人的肯定。 第二,学规建设。学规是书院精神具体化的展现。尽管由于史料缺乏,我们 没能找到当时石鼓书院的规章制度的原始资料,但我们从其它相关书院的资料中 可以侧面了解到当时石鼓书院的学规水平。如赵氏义学,这是一所家族的义学, 用岳麓、石鼓的学规。“又日:有养而无教,未也。又立义学,中祠忠肃,旁辟 四斋,岁延二师,厚其饩廪。子弟六岁以上入小学,十二岁以上入大学。课试中 前列者有旌,夫荐擢第、铨集补入者有赆。学规如岳麓、石鼓,而所以禁切其佻 闼、纯纠其逾礼败度者犹严。一 由此可见宋代石鼓书院的学规具有较高的水平, 成为当时一些书院所效仿的对象。 第三,学田管理。宋淳熙十三年( 1 1 8 6 年) 廖行之作 石鼓书院田记,从这 篇记中可以看出,当时石鼓书院为保证其正常的运转所作的种种努力。廖行之, 字天民,为淳熙十一年进士。绍熙二年( 1 1 9 1 年) 秋九月,戴溪在省斋集原 序中介绍了请廖氏作石鼓书院田记的原委。戴溪称:“石鼓书院累置田近 三十顷,尝欲以其事记之石鼓,文难其人,访诸学者咸日主簿公能文,学者素所 尊信,偿得公文记之,庶几不朽。今集中所载田记是也。余观公为文率典实有教 化,不为浮辞虚说,非求以文字著名者,随事应用,时见其一二一。 在石鼓书院田记中可以看到,书院采取踏勘丈量畦亩,绘制田亩簿册, 确定租额,制订规程,派官吏掌管田籍等等措施,并将所有的规章揭诸碑石的方 式公布于众,使人共知院中田亩地段、租佃之人、应输租额等,以抑制侵吞占夺 之阴谋,达到“与众保之的目的。戴溪日:“书院废百有余年,今幸复旧,又 畀之田,以侈国家养士之泽,既闻诸朝矣。田故有籍,以周知会计,第传之吏手, o 宋戴溪石鼓论语答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 1 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l o 陈雯怡由官学到书院从制度与理念的互动看宋代教育的演变台北: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 限公司,2 0 0 4 ,9 9 蕾宋廖行之省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 1 6 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3 2 3 石鼓书院史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固液分离机械培训课件
- 商场夏季安全用电培训课件
- 2025年物联网行业智能家居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智能物流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智能农业技术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环保行业新型环保技术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乡镇残疾人之家托管运行合同范本7篇
- 宁波市2025年浙江宁波市商务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四川省2025年四川天府新区考核招聘高层次产业人才(3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吉安市2025江西吉安市井冈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招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水的组成发现史
-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公开目录(向社会公开、向服务人群公开)
- 消防控制室值班记录1
- 梗阻性黄疸患者护理查房
- 双绞线链路测试报告
- GB∕T 34662-2017 电气设备 可接触热表面的温度指南
- 医院窗口服务礼仪培训PPT课件(最新)
- 医疗电子票据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 智慧教育云平台解决方案
- 干货最全的主族元素发现史(每族一篇,成系列,共8篇)
- 水管阻力计算简表+水管流量估算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