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摘 要要 本文主要探讨旅游活动同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 文化现象入手,分析旅游资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旅游活动的灵魂。而中国五千 年的传统文化同旅游活动的产生,发展和兴盛无不息息相关。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旅游同时更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具有传播的基本要素和自身独有的传播特点, 其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是文化内涵和传播方式的有机统一。从文化传播对旅游活动的 反作用来看,有效的传播方式更有利于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推进旅游 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在传播的过程中,导游扮演了传播学概念中的“把关人”角色, 沟通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当着重把握旅游活动 和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二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再运用 到实践具体操作当中,促进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旅游活动 文化传播 互动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vel and cultural diffusion.the activity of travel in essence stems from culture phenomena. the import ofculture inherent in tourism resources is at the heart of travel activity as chinas 5000-year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e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beginning,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ravel activity. from a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travel is also more like a unique form of communication. along with the basic elements, a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the uniqueness of travel also finds expression in itself as an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eans. in terms of the reaction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vel, effectiv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re more in favor of carrying on and promoting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furth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vel.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t is self-evident that a travel guide plays an very important role as the watchdog in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s, and the medium and receiver of information.(the importance of travel guides is self-evident as the watchdog in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s, and as the medium and receiver of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we should emphasi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vel and cultural diffusion to make them an organic whole while proposing feasible ideas and measures and setting them in motion, thus facilitating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ourism. keyword: travel activity;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前 言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现代旅游呈现出多元的文化格局,旅游方式呈现多 元化,游客的需求多元化,旅游信息的传播形式也出现了多元的态势。在这个大的 社会背景之下,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也就不足为奇了。尽快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很快, 但是旅游只是在最近二十多年里才被当作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研究课题。所以, 中国国内在旅游理论研究的许多方面都反映出它还处在一个萌芽阶段。而在学术圈 以外,对中国旅游所给予的关注,更是远远的与中国旅游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相匹 配,长期以来,旅游都被认为是一种纯经济现象,因为旅游活动给当地能够带来相 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旅游者的消费,也被认为是纯经济的消费,对旅游产品的消费。 在短期利益和经济目标的驱使下,有些地方旅游部门和投资者急功近利,以破坏当 地的旅游资源为代价,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化元素,这种一味地追求眼前经济利益的 做法,可谓是得不偿失,也不被游客所认可。研究者以及投资者们逐渐认识到了旅 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者的消费相应也是一种文化消费,文化是旅游活动的灵魂, 是旅游活动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从旅游活动的根本出发,大力挖掘旅游资源中 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资源保持长久的活力,游客才会欣然前往,游有所得。 另一方面,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传媒的信息活动不仅仅普及 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旅游活动也不例外,媒 介的强大传播功能已被人们所熟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 特殊的传播方式,具有传播的基本要素,并且具有自身独特的传播特点,即旅游是 文化内涵和传播方式的有机统一。反过来看,有效的传播手段和方法不仅能够促进 旅游活动的发展,还能使旅游文化和文明得到传承和发扬,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有益 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上仅仅是本文的理论框架。要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就要拿 出可行性的计划和方案,针对性的采取有力的措施。为了论证本文的理论观点,在 第四章里以湖北省的旅游发展做为实例,从文化和传播两个角度对湖北现有的文化 资源和旅游发展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试图提出有效的建议。 从目前对旅游学科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的旅游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定性的描述 方面,经验性的更是居多,大都是以经济和管理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在中国旅游学 术界占有支配地位。和国内相反的是,英文著作更多的是关注旅游的发展意义和效 应,集中在旅游的文化问题方面,比如民族的认同,种族问题以及旅游和现代性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间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已经搜集到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出,有不少学者对中国旅游的现象的发展 历程以及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得不提到的是,旅游作为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 涉及到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美学,国学等等多个领域,很难把旅游单 独做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所以,一直有学者把旅游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进行客观的 分析,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旅游现象的本质。而如今,中国的本土旅游研究正在走 向一个新的阶段,不再单纯的强调旅游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而转向对旅游中的文化 问题进行考察。在相关的论著当中,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郭绍棠著的旅行: 跨文化想象是一部有创建性的著作,在梳理钩沉大量的中外文献尤其是关于旅行 方面的各种著作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了探讨中国旅行的文化传统和旅 行概念的厘定,并给予现代新的诠释,强调中国与西方旅行的前现代文化传统的跨 文化与跨学科分析,视角独特新颖。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章海荣的旅游文化 学以及青岛出版社出版的马波的现代旅游文化学中,都谈到了文化是旅游活 动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旅游活动的灵魂,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文化, 这种看法和我在本文中的观点是相同的。而中国古代旅行生活 , 中国古代纪游 文学史 , 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等著作更是以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为背景和主线, 贯穿了旅游活动发展的整个脉络,这也同文中所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活动是 密不可分的观点是相一致的。在实践方面,杨军的如何发展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 涵则把旅游和文化的关系上升到了实际的层面,探讨如何发掘,怎样发掘,不使 理论的研究落为一句空话。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旅游,从搜集到的文献和著作中可以看出,一般都是把传 播做为一种研究方法或者做为一种手段来辅助于旅游,并且内容广泛涉及到了形象 的塑造以及广告的宣传上面,实用性很强。梁海燕的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与传播策 略 ,程艳的论现代旅游广告的传播策略 ,万三敏的旅游目的地品牌信息传播 探析以及乌铁红,李文杰的旅游形象设计和传播手段研究等等一些相关论文 来看,都是集中在实际应用方面,很少从理论层面加以分析和研究,而这方面却是 必不可少的。李笑一的对旅游活动中文化传播机制的探讨对深层次地理解旅游 活动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就旅游活动的特征,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旅游功 能方面论述了文化的传播机制,上升到了理论的层面,但是分析却较为片面,仅仅 停留在旅游的功能方面,没有对旅游活动的整体做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把握。而王洁 在试论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旅游传播中,首先大胆地提出了旅游活动是一 种特殊的传播形式,把旅游活动放到大的传播学层面来看,试图找出两者的一致性,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这种观点是我非常认同的。在本文中为了进一步的说明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 笔者从传播的形式和概念以及基本要素上进行深入地阐述,并且指出旅游活动的传 播特殊性在于它是文化内涵和传播方式的有机统一。在理论的探索上,李锋的旅 游传播学理论体系构建刍议太过于书本化,理论化,笔者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因为理论的构架是为实践做指导的,这是这篇著作的缺憾之处。提出有效的传播方 式和手段能促进旅游活动的发展是笔者提出的新的观点,传播做为一种方式和手段, 其社会功能的强大是不言而喻的,在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 ,吴文虎的传播学概 论 ,戴元光的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传播学的著作当中都对其社会功能和传 播手段做了详细的罗列和分析。但是缩小到传播旅游资源的文化方面,就不能构一 味地照搬了,前面已经提到了旅游活动做为一种传播方式的特殊性,那么我们在传 播的过程中就要根据旅游活动本身的特点做相应的改变和变通,努力使传播的效果 得到最大化。旅游活动中的导游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从传播学的概念来看, 导游者担任了“把关人”角色,沟通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肖光明的导游:旅 游文化的传播者和张梅的关于导游人员文化传播偏离的分析也正是阐述的笔 者这个观点,针对导游角色的重要性,笔者还进一步对导游的“把关标准”进行了 探讨,使得导游人员的传播作用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从整体搜集到的文献和著作来看,关于旅游活动和文化传播之间关系的相关著 作不是很多,而这两个方面却是紧密联系,互为促进,互为发展的。忽略了其中的 任一方面,都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把握好二者的互动关系是十 分有必要的,这也是笔者选取此论题的一个原因。而笔者为了使提出的观点不拘泥 于理论和形式,走入模式化,在第四章中把湖北省的旅游发展做为一个实例来进行 分析,以论证本文的观点,并探讨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性,以求达到用理论指导 实践,而实践又不断丰富理论的效果。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旅游和传播都是涵盖面非常广泛的学科,基于本科时的新 闻传播背景以及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历史文化与旅游知识,试图对两门学科的交叉点 进行把握和探讨,文中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位专家和老师不吝赐教,多加 批评和指正。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 旅游和中国文化旅游和中国文化 1.1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 1.1.1 旅游的概念旅游的概念 旅游,顾名思义,包括了旅行和浏览两种行为。旅游一词在人们的具体使用中 常常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别。狭义的旅游,特指旅游者的活动行为;广义的旅游,则指 旅游主体,客体,媒体相互作用的社会综合现象。在旅游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产生 了若干个对旅游的定义。 1927 年,德国的蒙根罗德把旅游定义为“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 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做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 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 1942 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认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 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 钱的活动。 ”这个定义在 70 年代为“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 ”所采用, 因此称为艾斯特(aiest)定义。 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 1985 年对旅游的定义为: “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 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1 我国的旅游学者将旅游定义为“非定居出于和平目的的旅行而引起的现象和关 系的总和。 ”2 在西方旅游研究中,对旅游的定义较为注重旅游对活动主体和目的地社会大众 的文化影响。有观点认为:旅游是对离开居住地的人的研究,是对应旅游者的需要 而产生的这一工业的研究,是对旅游者和这一工业给东道主的社会文化、经济、自 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研究。3国家科学辞典解释“旅游”为:暂时离开自己的 居住地,为了满足生活、文化的需求,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做出的短期暂时的运 动或逗留在异地的人和人的交往。这里“异地” 、 “需求” 、 “交往”成为对旅游高度 概括性的解释。 1 乔修业: 旅游美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1 页。 2 张立明: 旅游学概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36 页。 3 张立明: 旅游学概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49 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综合人们对旅游定义的不同表述,我们可以看到旅游自身的三个主要特点:其 一,旅游是人们离开自己的定居地,去异国他乡进行的活动,即旅游活动具有异地 性;其二,旅游是人们前往旅游目的地,并在那里作短暂地停留,即旅游活动具有 暂时性;其三,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 不仅包括旅游者的活动,而且包括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这 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具有社会性。 1.1.2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 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始于 19 世纪初期,因为消遣目的而外出观光的人数和规模都 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商务旅行。英文中的旅游一词(tourism)也在此时问世。而人类 最早的旅行活动,则可以追朔到原始社会时期。在古代社会漫长的几千年中,主要 的旅行活动不外乎帝王巡游,士人漫游,外交旅行,宗教旅行这几种。旅行产生之 初,主要是出于商品交换的目的。而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特别是近现代的旅游 活动,虽然也部分地含有商业贸易的动机,但却显然摆脱了纯经济的目的。 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旅游的经济性研究,甚至有人把旅游简单的视为纯经济 现象。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突飞猛进,旅游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也 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事实上,旅游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作为一种文 化现象所发生的影响,比其单纯的经济影响更为深远。 学术界在分析旅游者产生原因的时候,一般都要提及三个方面:可自由支配收入 (dissposable income) , 可 自 由 支 配 时 间 (dissposable time) 和 旅 游 动 机 (dissposable motivation)。旅游是一种跨空间的消费活动,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 作为后盾,没有一定的闲暇时间作为保证,便无从谈起。因此,从表面上看,旅游 是一种经济现象,旅游活动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是,旅游毕竟是 人的主观能动活动。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不仅需要外在的客观条件,还需要内 在的动因。换言之,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可自由支配时间只是旅游者产生的先决条件, 或者称为限定因素。而旅游动机则是推动一个人从事旅游活动的内在动力,是旅游 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种多样的。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求层 次理论中指出,最反映人的本质的是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又分五种,从低层次到 高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而旅游活 动,则是出于人们对社交活动层面的需求。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人们就会追 求比物质更高一级的精神方面的享受,这种享受更多的表现出人的社会性,往往成为 衡量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超越了生理的或本能的欲望,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上升到了社会文化层次,具有社会文化意义。 旅游活动,作为自由的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摆脱了异化劳动的束缚。旅游需 要主要属于精神性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文化驱使的 结果。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无法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也就不可能产生旅游活动。 总之,从旅游者的角度而言,旅游活动尽管带有经济色彩,但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 活动。 1.2 旅游同中国文化的相互作用旅游同中国文化的相互作用 1.2.1 中国的旅游文化发展中国的旅游文化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博大精 深的中国文化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在中国自有其生成,发 展的土壤和历史。在旅游一词正式出现之前,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常常是用独立的 游字来概括和表现的。如尚书大禹谟 : “罔游于逸。 ” 尚书皋陶谟 : “惟漫 游是好。 ” 诗经 : “驾言出游,以写(泻)我忧。 ” 楚辞远游 : “悲时俗之迫厄兮, 愿轻举而远游。 ” 庄子人间世 : “楚狂接舆游其门” ; 天地 : “黄帝游乎赤水之 北” ; 秋水 : “(庄子)游于濠梁之上,游于雕陵之樊” ; 知北游 : “知北游乎玄水 之上。 ” 史记太史公自序 : “二十而南游江淮” ,等等。 4真切地道出了古代游字的 旅游意义和特征。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游,就是指由旅游审美而达到的那种自由 自在,逍遥无为的精神境界和由此而来的对待世界的审美态度,而这正是我们今天 所说的旅游的最基本的含义。 “旅游”一词,诞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使人沈约写有悲哉行诗,诗 云: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徐光旦垂采,和露晓凝津。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 颦。一朝阻旧国,万里隔良辰” 。这是迄今所知旅游一词见于中国典籍的开始,它比 西方 tourism 一词的出现要早 1300 多年。到了唐代,旅游一词开始被大量的运用, 韦应物送姚孙还河中诗就有: “上过旅游罢,故园生事微,风尘满路起,何人何 处归。留思芳树饮,惜别暮春晖。几日投关郡,河山对掩扉”的诗句。张籍岭表 逢故人也有: “过岭万余里,旅游经此稀。相逢去家远,共说几时归。海上见花发, 瘴中鸣鸟飞。炎州望乡伴,自识北人衣”之句。 纵观中国古代旅游的发展历程, 从我国古代传说中的 “有巢氏” , “燧人氏” , “伏 4 沈祖祥: 旅游与中国文化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 4 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羲氏” , “神农氏” , “夸父”和“精卫”等,实际上都是人类文明最初阶段旅游活动 的化身,是它们揭开了中国旅游史的朦胧篇章。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由自发开始走 向自觉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旅游由自发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孔子周游春秋十四 国,庄子行踪飘忽,毕生以钓鱼闲处为乐,孟子为了游学,苏秦为了求仕,荀子为 了讲学,吴起为了将兵,商鞅为了变法他们风尘仆仆,浪迹天涯,汇成了中国 旅游史上热烈奔放的时代潮流。这个时期旅游的自觉,不仅表现在旅游场面的活跃 上,而且旅游思想的争鸣也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几乎都 有自己的旅游思想和主张,从而使春秋战国成为中国旅游史上的开创旅游的时代。 随后的魏晋六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精神上自由开放,文化上活跃的思想探索时期, 由于文化上汹涌澎湃的人性思潮的兴起,人与自然开始相融,追寻山水,主要是为 了满足追寻者美的要求。魏晋六朝,玄谈与佛理结合,名士与高僧合流,山水和寺 庙一体,自然和空门同归,游人之多,游兴之浓,游趣之富,游迹之丰,游式之广, 皆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作为我国的旅游之风,实开自魏晋。隋唐是中国旅游 发展的鼎盛期,隋唐的旅游也是如此。这一时期旅游成为了社会的时尚,普及了各 个阶层,同时,旅游也正式的走向了世界,旅游的文化比重增大,开拓了潇洒、豪 迈、奔放、欢快的旅游气氛。李白梁园吟 :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 正是隋唐旅游风貌的一种体现。宋元明清是我国旅游充分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 旅游特征是:细腻、恬淡、精致。中国古代旅游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旅 游艺术化思想也日臻成熟。 1.2.2 旅游同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旅游同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由中国旅游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旅游活动同中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旅 游植根于中国文化这一土壤,而中国文化制约并决定了中国旅游的发展方向和发展 模式,这里的中国文化指的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包括一定社会基础上的政治、经济、 军事、思想等等方面。一般来说,时代开明,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 历强盛,旅游就相对活跃,而且往往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政治动荡,经济衰败, 文化颓废,旅游就相对萧条,消极影响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与此同时,中国古代旅 游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同步性,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兴起、发展、繁 荣、稳定四个阶段,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旅游的发展也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四 个时期。中国古代旅游就好像是中国文化的一面反光镜,在这面镜子里,或隐或显 地反映出时代文化的影子,或强或弱地袒露着中国文化的灵魂。先秦的朦胧,魏晋 的颓废,隋唐的高昂,明清的恬静,无不真切地折射出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性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格。 由于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行为和文化现象,所以,做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 一个内容,中国文化和旅游不仅密不可分,而且适时地相融,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 一体,旅游是文化的手段和工具,文化是旅游的结果和目的。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 旅游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丰富了中国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1.3 旅游业的文化色彩 旅游业的文化色彩 旅游者走出家门,开始一段旅程,既受到内在寻求精神自由的驱动,又为外在资 源所吸引,激发。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产业的基础,是一个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相结 合的双面体,是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常分为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 景观资源。一方面,旅游者眼中的真山真水,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解读下呈现出了不 同的面貌,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妙不可言;另一方面,专门为旅游者的开 发的人工旅游资源更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带上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是人类文 化的直接生成物。中国幅员广阔,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绚烂奇丽,众多的历史 遗存更是构成了中国古老东方文化为特色的国度形象。 旅游者的文化动机激发了旅游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旅游者的出行行为也刺激 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产业天然地带有文化产业的色彩。 5旅游业号称“无 烟工业” ,它与其它产业的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是文化型的产业。它的产生和发展从 古到今都得力于文化的因素。旅游业单就此项特征而言,是以该国,该地区,该民 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招徕游客,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相对于不同国度和地区的游 客来说,旅游业是以各地不同的民族,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吸引着外地探奇慕名者, 人文古迹更是令他们流连忘返。因此, “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是别具一格,具不 具有吸引人前来觅踪的魅力,实在关涉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 6 当前,文化消费的走向是世界旅游业的共同趋势,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各个国家都 关注着消费需求的文化趋势,依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开发,取得了可观的效益。以欧 洲内陆小国奥地利为例,其旅游资源丰富,素有“音乐之邦”的美誉。音乐,森林, 雪山被称为奥地利旅游的“三宝” 。森林和雪山在世界各地的旅游资源中并不罕见, 但音乐却是该国别具一格的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奥地利以此为基点 依靠旅游开发与音乐文化的有机结合,使这个小小的国家蛮声全球,使得奥地利的 5 陈敏华: 旅游与国学通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95 页。 6 史延廷: 旅游走入文化创意的新时代 , 中国旅游报 ,2000 年 3 月 4 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旅游业发展迅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非常可观,每年接待的外国旅游者的人 数皆超过本国人口,旅游外汇收入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 8.6。 7 而对于中国的旅游业来说,旅游资源堪称世界首位。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500 多处,历史文化名城 99 个,仅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遗产景区,景点 就达 26 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地貌广博,历史深邃。这些人文精神和 自然姿态共同锻造出了迥异于其他国家的华夏文明,也成为了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 性的文化体系,这也就是我国旅游资源的主体部分。中国旅游资源中吸引国际游客 的不是游览和玩乐,而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面对国际游客来华的这种文化需求 趋势,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去吸引,更应当深层次地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 涵,让游客不虚此行,流连忘返。 1.4 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物质基础,也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 提,而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具有持续累积沉淀的特性,这种特性不同于一般的旅 游资源的静态,它是动态的。因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沉淀过程,而且还将持续不断的沉淀 下去。所以,不断地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长期过程, 这亦是可持续发展旅游所依赖的根本。东岳的泰山闻名于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 积淀过程,如果没有历代君主的登临,没有文人墨客的题字作赋,名气也不会如此 之大。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很难简单分开的。几千年来的历史告诉了我们 这样的一个事实: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然景观,并且 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文化。而这种文化又反作用于滋生它的自然环境,创造了 相应的有自身特点的人文景观。 8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纽拜说过: “风景不是自然物, 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 ”所以,要发掘自然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是 非常丰富的。例如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大家都知道它是有名的道教文化圣地。 但是,如果试着问几个问题,为什么取名会叫做武当?为什么在古时其地位曾一度 高于五岳,而明代皇帝更是把其奉为“皇家道场”呢?武当武术的玄妙之处到底在 哪里呢?这些问题涉及面广,任何一个旅游者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旅游资源的 7【美】霍勒斯萨顿著,吴智伟译: 旅游业一种无形输出 , 经济参考资料 ,国家统计局编 1997 年第 5 期。 8 杨军: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 , 广西商专学报 ,1999 年第 2 期。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开发者独具慧眼,能够将其开发出来,宣传出去,旅游者是不会拒绝接受这些知识 的,因为求知和开拓眼界也是旅游者的目的之一,寓教于乐的开发毫无疑问是会大 受欢迎的。这样不但使旅游者的旅游内容丰富了起来,更让游客觉得深入了解到了 此地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文化素养,就会觉得不虚此行,游有所值。另一方面,除 了大胆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之外,还要生动地赋予旅游资源以文化内涵,比如 将登山远眺的心境与云海翻滚,银河飞瀑等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的自然氛围宣传出来, 并辅之以神话传说,加以引申,活跃气氛,定能使游客的游兴大增。这种境界又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感受在于旅游者的自身,并不需要过多的外在企示。自然的旅 游资源所产生的这种意境,能达到的特殊效果是任何一种娱乐形式都无法比拟的, 这种富有哲理的抽象文化内涵,挖掘好了,会达到“一石三鸟”的功效。 而对于人文旅游资源,由于它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它的文化内涵更是与生俱来的。 9所以我们更易于,也更应该发掘其中的文化 内涵。岳阳楼是随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才名声弘大的,但是一般旅游者仅知道 该文与岳阳楼的渊源,对于范仲淹是在何种心情,何种形势下写该文,该文在文学 上与政治上的价值,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言的影响力如何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旅游者知道的是很少的。如果我们注重挖掘这些深层次的且 又并非晦涩难懂的内容,旅游者必定会觉得游有所值。又比如天下之寺庙、道观此 类宗教建筑,在一般旅游者眼中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每一个宗教建筑物的形成, 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沉淀,都有一段可供人品味的内容。首先,每一个时期的寺庙建 筑风格并非一致,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科学结晶。佛教有许多宗派,该寺院属于哪 宗哪派,是否是其祖庭等无不牵扯一段历史与典故,该宗该派的论点和修行方式如 何等等,无一不存在着可供开发的内容。各宗各派的法事亦不尽相同,各有特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并非宗教旅游就是看庙烧香拜佛,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等 待着我们去挖掘、开发。对于人文旅游资源,最为重要的是要挖掘其内涵的史学、 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重要意义,这对我国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存丰富的 古国尤为重要。 总之,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明厚重的历史沉淀,博大精深。为了更 好地引导旅游者去欣赏美,欣赏景观的神韵,促进旅游的进一步,深层次发展。我 们应当把握好旅游同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和特点,立足于如何帮助旅游者去理解旅 游资源中的灿烂的文化内涵,增强景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从中增长 知识,得到教益。 9 庄志民: 旅游经济文化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年,第 119 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2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 2.1 概念的界定和分析概念的界定和分析 2.1.1 什么是传播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英语 communication 的对译词。据考证,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15 世 纪以后逐渐成现代词形,其含义主要包括“通信” 、 “会话” 、 “交流” 、 “交往” 、 “交 通” 、 “参与”等等。我们对于传播一词的基本了解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 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10 从 20 世纪 40 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 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例如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 写道: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 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11另一位传播学者阿耶尔则更明确 地指出: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 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12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传播的基本概 念定义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同时,把握这个 定义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 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 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施拉 姆说: “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 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13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 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 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通过传播,人们保 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10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 页。 11 schramm,wilvur,how communication works.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urbana:university of inois press,1954. 12 ayer,alfred j.why is communication?studies in communication london:martinsecker and warburg,1955. 13 周庆山: 传播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23 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这就是说, 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就 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 或者传而不通,或者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 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这三个常用的概念有助 于我们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以及各种 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传播活动呢?很明显,是为了社会成员共同协作,从事生 产活动的需要,也是人们为了交流思想,图生存求进步的需要。传播在很大程度上 是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主要因素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沟通和扩散。没有传 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无法沟通,无法发生关联,任何行为都无法完 成。所以,传播的目的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使其能互相沟通、理解和交流, 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美国著名作家房龙在其著名著作宽容中曾塑造了一个勇敢的旅游者的形象, 在超越了无数艰险和险阻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向美好家园的大道,为其他的部 落成员指明了方向,使人们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出了原始家园,重新获得了自由和 新生。 14 我们在关注其冒险的旅程和可贵的勇气的同时,也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旅游者 在行进的途中如果没有向部落的居民传播山外的信息,如果没有旅游者一路留下的 记号,部落的居民早就死去,家园的文明也将无法传承。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 的一个结论,人类的文明需要依靠传播活动来继承和发展,而旅游因为其本身所固 有的传播性,客观上就决定了它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 至此,我们看到,传播活动试图打破信息传输的阻碍,使信息的传递不断冲破 有限的空间束缚,向外扩张。这从根本上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这也 同旅游的本质有着相通的一致之处,都是人类对自由空间追寻的方式和手段,是人 类精神解放的过程。这个精神层面上的一致性,使我们寻找旅游和传播的锲合点有 了可行的依据,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理论视野。 14 房龙: 宽容 ,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第 8 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2.1.2 从形式上分析从形式上分析 旅游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交往活动,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 旅游活动带动了人员、信息、物质和资本的流动,在这些人类本身和各种资源的流 动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促进了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增进了各地 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传播和融汇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迅速发 展,越来越多不同种族、民族、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跨越边界,前往异地游览观光。 旅游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不期而遇,造成各种文化的自接交流、碰撞、对峙, 甚至融合。 从形式上看,旅游使人们为了修养,娱乐和运动等目的,离开日常生活范围所 进行的暂时性的地域空间移动。古代称旅游为“观光” , “观”就是参观考察, “光” 就是别国或别处的政教风俗,优秀文化。所以,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 活动,由于传播的双向性特征,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既是信息的接受者接受传播, 又是信息的发出者实施传播。他们在自己原有精神文化的基础上,接触新事物,接 受新信息,达到更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又把本文化的信息向旅游目的地传输,对旅 游目的地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5 2.1.2.1 旅游主体是信息接受者旅游主体是信息接受者 当旅游主体(旅游者)是信息接受者(信宿)时,信源(信息)是丰富的,它不仅包 括了单一的文化信息、静态的自然景物,同时也包括了整个意义上的旅游地的自然 和文化。 旅游即旅行和游览。 “览”包括汲取知识、陶冶性情,接受文明旅游不仅是一种 陶冶,也是文化资讯的收集和整理。例如:孔子周游列国,考察各国国情,收集了 大量的人文和自然的资料,集成论语 ;司马迁遍历中原大地, “周览名山大川与 燕赵豪杰交游” ,著成史记 ;骊道元遍游神州大地,写成水经注 ;可见旅游为 文人游士提供了吸收资讯的媒介或渠道。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其信源有很大部分是静态的自然景观或文物。在这 里,自然景观虽不是人工制品,但它一旦被人发现或加以描写就不是单纯的自然物 了。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人们根据其特征和历史, 注入一定的文化意识,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其都成了文化信息的承载物。 而在地理学家看来,地方不只是一个自然性的空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人化的地 方,是人与地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地方,是文化景观。美国“新文化地理”代表 15 参见王洁: 试论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旅游传播 , 现代传播 ,2003 年第 1 期。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之一的詹姆斯邓肯(james duncan)把文化景观与书写文本、口头文本并列为人类 储存和传播知识的三大文本。 16独特的城街文化、景观建筑、民俗风情等更是传递出 无穷的文化信息。 2.1.2.2 旅游主体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旅游主体又是信息的传播者 旅游者不单单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他承载着他所在国 家和地区的语言、服装、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一系列文化元素来到异地他乡。虽 然对于个体旅游者而言,他只不过在旅游目的地进行短暂的停留、游览、观光,但 当大量的旅游者持续不断地来到旅游地时,他们对目的地的影响就不可忽视了。这 种影响从本质上说,是两种地域文化的碰撞即旅游地和客源地文化相遇的结果。 17旅 游地,特别是著名的旅游地,由于所吸引的客源市场的地理分布相对广泛,要遇到 多种地域文化的交流、沟通和影响。各种信息,文化对旅游客体的冲击力不可小看。 积极方面,旅游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可以增强当地原有的价值认同感和文化自尊 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的现代化进程;消极方面,这种传播结果,会使当 地居民对本地社会价值观产生怀疑,威胁当地的传统文化,不利于文化的可持续发 展。 2.1.2.3 旅游中介体进行着文化传播的活动旅游中介体进行着文化传播的活动 旅游中介体,又称旅游媒体,是指帮助旅游主体顺利圆满完成旅游活动的中介组 织。包括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种服务的旅游部门和企业。它是旅游文化传播的渠道, 较为典型的就是导游人员的活动。 导游人员是游客首先接触且接触时间较长的人群,它连接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 通过口语、手势等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传播活动,是较为典型的人际传播。通过 导游的介绍和讲解,游客不仅可以了解目的地的文化,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且能 促进不同国度、地域、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导游服务对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兼收并蓄,有意无意间传播 着异国,异地文化,是一种广泛的文化传播,促进了旅游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由上论述,我们看到,旅游这种社会性行为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 与社会之间,通过文化符号的传递、接受与反馈,完成了信息的传递和分享,形成 共享信息的传播。同时从更本质上看,旅游体现了人类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寻。 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考试题库B卷含答案详解【预热题】
- 储能技术在提升农村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研究报告
- 离婚协议书格式范本3篇
- 急诊科职业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急诊科护理管课件
- 全国急救技能大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传染病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 冶金烟气脱硝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储能技术在2025年城市供电可靠性保障中的应用前景报告
- 癫痫性精神障碍及护理
- 冀教版8年级上英语各单元语法课件
- 《大学生当铺策划书》课件
- 环境学概论课课件
- 药包材生产质量管理手册
- IInterlib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用户手册
- EnglishDrama英语戏剧写作及表演技巧课件
- 社会组织管理概论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 轧机设备安装施工方案
- (完整版)IATF16949新版过程乌龟图的编制与详解课件
- 制药企业仓库温湿度分布的验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