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王符是东汉中后期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重要代表。 近来年,对王符及其著作潜夫论的研究日渐增多,但前人仅侧重于对王符生 平、思想层面的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道德精神来揭示王符研 究的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价值。道德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自文化热兴起 以来也成了学者们关注、研究的焦点,但对道德精神的研究大多是从哲学领域去 研究,在历史学领域几乎没有。所以,本文希望从历史学的角度去研究王符的道 德精神,以助于对王符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王符的道德精神,主要从他关注国家命运的政治情怀、重视人民关注民生的 道德精神、愤世嫉俗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对正义的追求与实践等几个方面表现 出来。 首先,王符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以大无畏的精神去为 国担忧。为国家治理与发展出谋划策的救国、救世精神,是王符关注国家命运的 道德精神的体现。 其次是重视人民关注民生的道德精神。王符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强调、提醒 并希望统治者能以民为本,把富民当作富国的前提,关心、爱护人民。他这种处 处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民、为国的抱负和信念是其道德精神的重要体现。 再次,王符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置生死安危于不顾,以激进的态度对东汉中后 期的思想文化和现实社会中的腐败、奢靡、虚伪,进行揭露和批判;隐藏在揭露 和批判背后的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王符通过对交利相亲、重利轻义以及荣辱世俗观念的批判,极力倡导 人们以义至上,重义轻利,不为利益所屈服,并希望人们能以公平、公正的态度 看待问题,以推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这是王符的人格精神,也是他的道 德精神的光辉写照。 由于道德精神的时代性和社会制约性,所以王符道德精神中不可避免地存在 历史局限性,这是可以理解的。对王符的道德精神我们应有所扬弃。 关键词:东汉社会;王符;潜夫论;道德精神 a b s t r a c t w a n gf ui saf h m o u si d e o l o g i s ta n dp 0 1 i t i c a lc r i t i c si nt h em i d o r _ l a t e re a s t h a l l d y n a s t y ,m em o s ti m p o n a n tr 印r e s e n t a 廿v eo fs o c i a lc r i t i c a lt h o u g h t s r e c e n t l y , m o r ea n dm o r es t u d i e so n 、) i 加gf ua n dh i sw r i t i n g7 彳m d f 括8d 行腩e 三口f 口n f 彳( m ” w e r et a k e n ,w h i c hf o c u s e do nw a n gf u sb i o 铲a p h ya n di d e 0 1 0 9 y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 叫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r e v e a lt h ed e 印c u l t u r a lv a l u e so f s t u d y i n gw a n gf u 行o ma n o v e l a 1 1 9 l e m o r a ls p i r i t a sa i li m p o 咖tl e v e lo ft f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i l r e ,m o r a ls p i r i th a s b e e nah o ts p o to fs c h o l a r ss i n c et h er i s i l l go fc u l t i l r e r e s e a r c h i n g ,b u tt h e s es t u d i e s a r em o s t l ys t a r t e d 行o mp h n o s o p h * w i mh i s t o r yl m l ec o n c e m e d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 a n i c l ea t i e m p tt os t u d yt 1 1 em o r a ls p m to fw a n gf u 仔o mm ev i e wo fh i s t o r ya n d g i v eam o r es y s t e m a t i c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w a n gf u sm o r a ls p 埘tl i e si m e n s i v ei nf o u ra s p e c t s :d e v o t i n gt ot h en a t i o n , c o n c e m i n gp e o p l e s1 i v e l i h o o d ,嘶t i c i z i n gi n e q u n yf b 盯l e s s l y ,a n dp u r s u i n gj u s t i c e b r a v e l y f i r s n y ,、7 i ,a n gf ud e v o t i n gh i m s e l ff o rt h eu n i f y i n g ,g o v e m i n g ,a n dd e v e l o p i n g o f “sn a 6 0 n t h i sh 0 1 ys p i r i t so f r e g a r d i n gt l l ei n t e r c s t so f n a t i o na tt h ef i r s tp i a c e i sm ee x p r e s s i o no f 恤gf u sm o r a ls p i r i t s e c o n d l y ,t h em o r a ls p 淅to fp a y i i l ga t t e n t i o nt op e o p l ea n dt h e i r1 i v e l i h o o d w 砷gf us t r e s s e dt h ei m e r e s t so fp e o p l e ,w 锄e dt 量l eg o v e m o r st oa d m i i l i s 订a t e 山e c o u n 仃yo f t h ep e o p i e ,a i l df o rm ep e o p i e s u c hp e o p l e o r i e n t e ds t a n d i n gp o i n ti s a n o 山e rm a n j f e s t a t i o no f w a nf u sm o r a is p i r i t s a g a i n ,w a l l gf ul i v e dm t h cm i d 西l a t ee a s t - h a nd y n 勰t yw h e r et | l e r ew a sa t o t a ld a r kp 0 1 i t i c a le n v i m n m e n t h e 础t i c i z e d r a 西c a l l yt h ec o m l p t i o n ,e x a v a g a i l c e a n dh y p o c r i s yo fc u l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s o c i a lr e a l i t yr e g 盯d l e s so fs e l fs e c u r i t y w h a th i d i n gb e h j n dt h eb r a v e l ye x p o s i n ga n dc r i t i c i z i n gs o c i a ld a r k n e s si sas t r o n g s e n s eo fs o c i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f i n a l l y ,w a n gf ua d v o c a t e dm o r a l 畸a n dh o n o rt l l r o u 曲c r i t i c i z i n gm e c o m m o nc u s t o m so f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v s p m f i t s ,h o n o rv s d i s g m c e ,c a j l e df o raf a i r a j l di m p a n i a l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t h ep m b l e m s ,s oa st 0p m m o t en a t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s o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 t h i si sm ep e r s o n a l i t ys p i r i to fw a n gf u ,b u ta l s oh i sb r i l l i a n t p o r t r a y a lo f h i sm o m ls p i r “ l i m i t e db ym et i m e sa i l ds o c i a lr e a l i t y ,w a n gf u sm o r a ls p i r i ti n e v i t a b l yh a d i t sh i s t o r i c a ld 娟c i c n c my e tt l l i si su n d e r s t a l l d a b l e w es h o u l dd i a l e c t i c a l l y 廿e a t w j t h i t k e yw o r d s :e a s t - h 锄s o c i e t y ;,龃gf u ;爿m 讲打8 。胛,矗p 助f 册, ,a 竹”; m o m ls p m t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剞移霞 州年6 月f 日 注意:诘在相应的口”内划” 近年来,对东汉富有道德精神的著名政论家和思想家王符及其著作潜夫论 的研究日渐增多,一批有创见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这些研究通常是关于王符生 平、思想层面的研究,虽然前人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已经做得非常深入,但还不足 以说明王符的全部风貌。为了对王符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本文拟以道德精神 为切入点,试图从新的视角来揭示王符思想研究中的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希 望对王符有一个新的认识。 另外,随着文化热的兴起,传统文化也成了学者们关注、研究的焦点。道德 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但对道德精神的专题研 究,大家一般是从哲学领域去研究,并且更多地是注重对道德精神本身、道德精 神的发扬、道德精神的现实意义和现代人群的道德精神等方面的研究,在历史学 领域几乎没有。所以,本文也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去研究古人道德精神的个尝试。 一、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本文旨趣 ( 一) 关于王符及其潜夫论的研究 在近2 0 年来,王符及其著作潜夫论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论文方面有王 符的人才观、试论王符的政治思想、王符哲学思想渊源探讨、论王符的逻 辑思想及其特点等等,大约一百多篇。在众多的有关王符及潜夫论的研究 中,大家旨趣各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别对王符的生平和各种思想观念如 思维模式、思想渊源、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批判思想、价值观、 历史观等等的不同方面,作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在研究上各持己见,相互切磋, 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并充分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精神”。上述学术的研 究基本上是一致肯定了王符及其潜夫论的进步性、积极性。 在研究论著方面,一些思想史和哲学史方面的论著也都辟有关于王符的专门 章节。其中侯外庐、赵纪彬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 第二卷) 、张岂之先 生的中国思想史、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中) 、孙叔平先生的中 。引自王步贵王符思想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4 月版,第2 4 5 页。 1 国哲学史稿( 上) 、冯契先生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中) 、杨宪邦先生 主编的中国哲学通史、辛冠沽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 续编 一) 都分别对王符的哲学思想、自然观、宇宙观、历史观、性命论、知识论、道 德法律批判思想、进步的社会思想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王符思想是进步的, 揭露大胆而切中时弊,并且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断代思想史部分祝瑞开先生的两 汉思想史、金春峰先生的两汉思想史也分别对王符的批判思想、改良主张、 天人感应的神学和认识论方面作了论述,认为王符的主张在客观上是符合广大人 民的利益,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也是关心民谟国事的发展与集中的表现。 以上著作都对王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肯定了他的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比较有影响的徐复观先生的两汉思想史却没有对王符进行专门研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关王符的专著陆续面世,其中台湾两部,大陆两 部。大陆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步贵先生的王符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刘文英先生的王符评传两本专著,从王符的各种思想、生平、师承和 潜夫论的写作时间方面着手研究。台湾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徐平章先生的 王符潜夫论思想探微,也是着重从王符的生卒、学派以及王符的哲学思想、政 治思想、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刑法思想、国防思想等有关王符思想的部分做了 具体的论述。在这三部专著中,虽然作者的见解精辟,卓识超人,多有创获,和 沦文、思想通史及思想断代史比起来研究得更详细、更深入、更全面,但始终还 是属于思想层面的研究,没有对精神层面做更深入地挖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 版的黄盛雄先生的王符思想研究一书,从王符的生平,王符的天人思想,政 治思想,教育思想,王符之批评精神以及王符的政论在东汉之地位做了详细的阐 述与评价,认为王符提出了正确的原则,掌握了问题的关键,很有时代意义。黄 先生对王符的分析很深入、深刻。并且在第五章对王符之批评精神的阐述中,探 讨了王符的踏实的精神、务本的精神、守纪的精神、负责的精神、悲悯的精神、 重理的精神,但他只是很宽泛地从批评精神中抽象出几种精神,且论述简单( 只 有五、六页) 。 前人的论著,不管是论文还是专著,都对王符的生平及其潜夫论中所反 映的思想和思想所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意义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和肯定。 他们的研究也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王符的认识,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上 述研究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很少,有些研究中虽然也偶尔提到了一些王符精神的某 些方面,如王步贵先生的王符思想研究中提到“王符出于爱国主义心情和激 愤,写了三篇文章:救边、边议、实边”,但并没有上升到精神层面。黄盛 雄先生虽然将王符的研究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对王符之批评精神进行了研究,并 且和本文的立足点有相同的地方( 本文第四部分王符愤世嫉俗无所畏惧的社会批 判精神) ,但所要说明的问题并不相同。笔者认为,对人物的研究需要多方面、多 层次的全面研究,这样才能更深入地去挖掘一个人,把握一个人,才能发现一个 人的全部价值。基于此,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将从一个新的角度一 一道德精神作为切入点去研究王符,希望能对王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使大家更 深入、更全面地去了解他。 ( 二) 关于道德精神的研究 自文化热兴起以来,研究道德精神的文章也在日益增多。据笔者目前所见到 和本论文有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有:试论道德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作者曾广乐 先生,通过对道德精神的界说,阐述道德精神的内容及其意义,从而指出我们当 前的道德建设有失误。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作者钱逊先生,从前人对道德的重视、 提倡自觉的道德精神、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和对礼仪问题的重视四个方面来说明 传统道德精神的发扬与继承的问题。论中国道德的精神作者樊浩先生,通过对 中国道德的精神本身做总体的研究,认为中国道德精神的实质是道德至上主义和 道德实用主义。论春秋时期的道德精神作者孙聚友先生,以左传为底本, 对春秋时期的道德精神存在的本体意义和价值方面进行阐述。孔孟道德精神的核 心与原则作者王显春先生,从天命、仁、礼、中庸几个方面来论述了孔孟道德 精神的核心与原则,认为孔孟道德精神唤起了人心理性的道德觉醒,实现天下太 平的政治理想。谈谈儒学的道德精神作者李景林先生,从儒学的理论出发点、 儒学的思想结构、儒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三个方面来论述儒学的道德精神。前三篇 文章对道德精神的研究,大部分是从哲学领域对道德精神本身做整体的研究,并 且作者的用意在于突出道德精神对于今天社会中道德文明建设的作用。这些研究 相对于本文所研究的道德精神来说是一种比较宽泛的研究,没有具体到某一个人 或某一时期对道德精神做具体详细的分析。后三篇文章主要是突出道德精神存在 的意义和价值,即使具体到了某个人物、时期或学派,也是从哲学角度去分析。 在哲学领域这些研究已非常深入,本文在吸取前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视觉转 向历史学领域,对王符的道德精神做比较具体、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 三) 本文旨趣 笔者通过对王符著作潜夫论的理解,认为道德精神是王符一生中非常闪 光的一个方面。然而,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前人对王符的研究基本 上是居于其思想层面。因此,笔者认为对王符的道德精神进行挖掘和考察是很有 必要的。 其次,瞻前有益于顾后。本文结合古代人物从历史学领域来研究道德精神, 希望在研究上能更具体,更详细。并希望此研究有益于对道德精神的借鉴、继承 和发扬;有益于今天道德精神的建造,并以此提高我们自身的道德境界,促进国 家、社会的强盛与进步。 最后,对道德精神的理解。一般来说,要研究道德精神,须先给道德精神做 出界定和说明。但前人不管从哪个角度研究道德精神,对道德精神是什么这个问 题大多避而不谈。笔者目前所见到的只有曾广乐先生在试论道德精神及其现实 意义一文中对道德精神做了界定,认为“道德精神就是人们在道德领域的精神, 即渗透在人们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道德行为中包含着特定意向 ( 对象、指定或者说目标) 的意识”。曾先生在哲学领域里从广义的角度把道德精 神当作道德意识去理解,也非常恰当。本文并无意对道德精神再做出一种新的诠 释,只是认为对于一个问题的研究,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研究方法和理解的角 度也会有差异。所以,本文从历史学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道德精神和其他领域对 道德精神的分析不完全相同。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所论述的道德 精神更多地偏重于从思想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精神,认为精神是思想的精髓,意识 的升华,行动的灵魂。道德精神是体现在人的言行、举止之中的东西,是道德思 想和道德行为的结晶。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的重视人民、 爱护人民的精神;是一种敢于对传统思想文化和现实社会进行揭露和批判,以及 对正义的追求与实践的精神;是一种以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及利益为终极关 怀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基于此,本文在对王符的道德精神进行分析时,主要 是侧重于这几个方面。 二、关注国家命运的政治情怀 曾经有学者这样评论中国的历史:“大哲学家罗素在1 9 2 2 年说过中国与其 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孔子 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帝国,都消亡了,但中国以持续 的进化生存了下来。它受到外国的影响一- 最先是佛教,现在是西方的科学。但 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不会把中国人变成欧洲人。按罗素的 说法,到今天中国没有消亡没有分裂,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是因为有一整套较完 备的思想理论体系和道德规范。”。笔者认为,这位学者讲的“一整套较完备的思 想理论体系和道德规范”,最主要的就是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王符作为东汉中后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也同样具有一种关注国家命运的政治 情怀。王符所生活的时代,“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后汉 书张衡传) ,在外敌入侵和国内政治衰败的形势下,他以万分的热忱为国担忧、 为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希望救国于危亡之中。王符这种关注国家命 运的政治情怀主要是从他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关注国家治理、重视国家发展等思 想中表现出来的。 o 引自闫向昆先秦儒家思想与爱国主义精神,社会纵横,1 9 9 9 年第3 期。 5 ( 一) 维护国家统一 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是关系国家与人民生计的大问题,所以这一问题历来都受 到人们的重视。东汉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外戚宦官专 权,并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腹背相亲,朝夕图谋,共构奸轨”( 后汉书黄 琼列传) ,形成了与中央集权分庭抗礼的局面。又由于外羌不断地搔扰入侵,边 境地区更无宁日,“政事渐损,权移于下”( 后汉书张衡传) 。在这种散乱的情 况下,王符维护国家统一的道德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强烈。 首先,由于当时种种严重的社会弊端,王符为了社会的安定,为了国家的统 一,希望能限制那些恶势力,加大中央集权,从而提出了尊君重令的主张。王符 认为,君主和法令在当时国家的治理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法令者,人君之衔 辔箕策也,而民者,君之舆马也。若使人臣废君法禁而施己政令,则是夺君辔策, 而己独御之也。”( 潜夫论衰制) ( 以下引自潜夫论的材料只注篇名) 这里, 他把法令比做统治者手中的鞭子和缰绳,把人民比做统治者所驾驶的车马,虽然 不太哈当,但也很形象地道出了君之法令和民之政令之间的关系,也指出了君之 法令在国家治理、统一中的重要性。如果臣下夺君之策,各施其政令,任意发展, 这样离国家的灭亡就为期不远了。王符又通过周室衰微的实例来说明了这一问题。 “是以公卿不思忠,百僚不尽力,君王孤蔽于上,兆黎冤乱于下,故遂衰微侵夺 而不振也。”( 明忠) 因为公卿百僚不尊君,不尽力,黎民百姓也同样不遵守法 令,把君王孤寂于上,而大乱于天下,国家衰微被侵夺而蹶不振;同时也说明 了君主和法令在国家的统一与灭亡中的关键作用。因此,王符又特别强调:“君立 法而下不行者,乱国也;臣作政而君不制者,亡国也。”( 衰制) “君出令而不从, 是与无君等。主令不从则臣令行,国危矣。”( 衰制) “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 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述赦) 他对尊君、重令的强调,也是对国家统 一的强调。王符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只要能尊敬君主,重视法令,“而国 不治者,未尝有也”( 衰制) 。只有上下同心、增强国力,才能免遭分裂、灭亡 之灾,国家的治理、统一才有希望。壬符为了国家的统一而做出的呼吁,虽然是 为了统治者的江山社稷,但在当时为了国家免遭分裂危险的特殊情况下,这种呼 吁也是积极的。王符这种为国家命运而着想的精神,是其道德精神的一种体现。 另外,王符一方面在强调国家内部权力统一的同时,又注意到了国家边境的 问题,不希望国家内郡搞分裂,更不希望国家外郡受到危害,“民物流迁”( 后汉 书陈藩列传) ,而危及国家的安危。所以,王符认为,为了国家的统一,边境 的治理也同样重要。 当时“羌胡反乱,残破并、凉”( 后汉书虞诩列传) ,而朝臣“以军役方 费,事不相赡,欲弃凉州”( 后汉书虞诩列传) ,畏缩放弃边防。在这种状况 下,王符针对外郡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救边、实边主张。 在潜夫论中,王符指出东汉当时内外空虚,实无边备,西羌气焰嚣张, 搔扰严重,造成“边害震如雷霆,赫如日月”( 救边) ,“千万之家,削身无余” ( 实边) 。但边郡官吏由于怯懦、软弱,为了自己的利益,“反强驱劫其民,捐 弃仓库,背城邑直”( 救边) ,并且欺骗朝廷,“杀民百则言一,杀虏一则言百; 或虏实多而谓之少,或实少而谓之多”( 实边) 。上骗朝廷,下欺国民,而不考 虑国民大计。朝廷官府也得过且过,因循守安,“不明修守御之各,陶陶闲澹,卧 委天职”( 救边) 。在这种情况下,王符强烈呼吁应挽救边境已遭到的危害,认 为“唇亡齿寒,体伤心痛”( 救边) ,边郡和内郡是一个不可分裂的整体,就像 唇、齿,身体和心脏一样,相依相存,心灵相犀。朝廷官府应有“地不可无边, 无边亡国”( 救边) 的关心国家利益和国家统一的情怀,“救其灾患,除其祸乱” ( 救边) 。 为了巩固边境,巩固国家的统一,从国家长治久安的利益出发,王符在救边 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实边的主张,认为只有边郡的安宁,国家内郡才会安存。因此, 王符指出应从内郡迁移人到边郡,而不是为了逃避而把边郡的人迁往内郡,那样 只能以空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并且迁往内郡,由于人们不习惯,也不适应,“诸 亡失财货,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类多灭门,少能还者”( 实边) , 最后“饥饿死亡,复失太半”( 实边) 。所以王符认为,为了国家的安宁,正确 的治理应像医生治病一样补虚泻实。“扁鹊之治病也,审闭结而通郁滞,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故病愈而名显。”( 实边) 应给以优厚的条件,引导人们从人口多的 内郡迁往边郡,“今诚宜权时令边郡举孝一人,廉吏世举一人,益置明经百石一人, 内郡人将妻子来占著,五岁以上,与居民同均,皆得选举。又募运民耕边入谷, 远郡干斛,近郡二千斛,拜爵五大夫。可不欲爵者,使食倍贾于内郡。”( 实边) 这样,“君子小人各有所利”,人们生活稳定,边境也得到了充实,更巩固了国家 的统一。“平徭役,充边境”,这才是“安中国之要术也”。( 实边) 王符提出尊君重令、救边、实边的主张,是站在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抵御 外敌侵扰,保护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上,以一个知识分子、有识之士所具 有的责无旁贷的责任心和忧以天下的襟怀,认真分析时弊,而表达的政治情怀。 他的这种为国解忧、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是其道德精神的重要体现。 ( 二) 重视国家发展 王符的爱国精神还表现在重视国家发展的意识中。国家的发展是人民利益的 前提。在当时,“内外吏职,多非其人,自倾所征,皆特拜不试,致盗窃纵恣,怨 讼纷错”;选贡非贤,举荐非人,“白黑溷淆,清浊同源”( 后汉书杨震列传) 。 在真正的有识之士得不到任用,国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的情况下,王符从国家、 人民的利益出发,提出重用贤人,以此推动国家的发展。 在王符所生活的东汉中后期,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言善不称德,论功不据实, 虚诞者获誉,拘检者离毁”( 后汉书左雄列传) ,善恶不分,奖惩颠倒,毁誉 不实的不正常现象,人才的选拔也是“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 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嚣暗应 明经,以残酷应宽博,以怯弱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 富者乘其材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 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 考绩) 。面对“德不称其任”,“能不称其位”( 忠贵) 的朋党营私、任人唯亲、弄虚作假、腐败混乱的局面,王符认为,出现这种情况 的原因是因为真贤得不到重用,就像“规不圆而矩不方,绳不直而准不平,钻燧 不得火,鼓石不下金,驱马不可以追速,进舟不可以涉水也”( 思贤) ,能力被 埋没,真实的水平得不到发挥一样。然而国家的发展却需要真贤来推动。所以王 符认为,治国应像治病一样,“夫治世不得真贤,譬犹治疾不得真药也”( 思贤) , 没有好的医生,好的方法,看不到病乱的根源,就不可能治好病:治国也如此, 没有真正有才能的贤人,国家也不可能得到治理,社会也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官 人失财,害及百姓”( 后汉书李固列传) 。因此,王符提出国家要想治理好, 有好的发展,必须重视贤人,“尊贤任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 思贤) ,“养 世之君,先乱任贤,是以身常安而国永永也”( 思贤) ,尊重贤人,任用贤人, 国家才能安稳永存。他感到,“国之乱待贤而治”( 思贤) ,任贤成了国家发展与 存亡的关键。 对于怎么任贤,王符又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站在推动国家发展的立场上提 出了很切实、很有效的选贤用贤标准。他认为官吏的衡量就像弓剑鹰马一样,不 试就不知道他的好与坏。“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 马不试则良驽疑。”( 考绩) 只有“试”才能“以核其实”( 考绩) ,才能检验 一个人实际能力的大小,发现人才,识另人才,任用人才,使贤才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王符认为最合理有效的办法是健全官吏的考绩制度,“知贤之近途,莫急于 考功。”( 考绩) 有根有据的选择真正的贤人,任用真正的贤人。“有号者必称于 典,名理者必效于实”( 考绩) ,“毁誉必参于效验”( 交际) ,“必考核其情素” ( 实贡) ,名实相副,量材授任。另外,考绩既可以衡量才能的大小,又可以促 使官吏改掉傲慢、奸邪的恶习,促使人向好的方面发展。“官长不考功,则吏怠傲 而奸宄兴;帝王不考功,则直贤抑而诈伪胜。故书日:三载考绩,黜陟幽明。 盖所以昭贤愚而劝能否也。”( 考绩) 因此说,考绩可以“能别贤愚而获多士, 成教化而安民氓”( 考绩) 。使人民得到教化,使社会得到治理,使国家得到很 好的发展。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王符对举荐不实的批判和对任用贤人的关心不仅 是对用人的关注,实质上还是为了社会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发展而秉持的一种负 9 责态度。这种心态首先是为国家担心,为社会担忧的忧患精神,这种忧患精神是 王符道德精神的基础。其次,王符为了促进国家、社会很好地发展,又在当时的 现状上提出了考绩这种有效的匡救时弊的方案,希望能以这种有效的方法来缓解 当时已出现的危机,最终促进国家的发展。这种为国着想、为国解忧的行为,更 是王符道德精神的重要表现。 ( 三) 关注国家治理 关注国家治理,也是王符道德精神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华民族治国安 邦的道路上,如何治理国家,一直是历代先贤与明君思考经世治国的大问题。 在中国历代的实践中,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人们,对于国家的治理有不同的 态度与侧重。要么以德治国,要么以法治国,或者说德、法兼治。像春秋战国 时期孔子、孟子主张以德治国,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而荀予则主张德法兼治。 东汉中后期的王符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社会、政治状况提出了比较切合 实际的治国方略。 在东汉中后期君主政治昏暗,当政者“常好其所乱,而恶其所治,憎其所以 存,而爱其所以亡”( 思贤) 。并且经济浮靡漫延,世风日下,“谓杀害不辜为威 风,聚敛整辨为贤能,以理已安民为劣弱,以奉法循理为不化”( 后汉书左雄 传) 。官吏贪污腐败,残忍横暴,“今者刺史、守相,率多怠慢,违背法律,废忽 诏令,专情务利,不卸公事。细民冤结,无所控告”( 三式) ,民众有冤无处控 告。基于此,王符从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层面考虑,主张对国家 的治理一方面应从道德的教化入手,一方面应加强国家的法治,从而提出了“兼 秉威德”( 叙录) 的德、法并治主张。 首先王符强调了德化,即以道德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人君之治,莫大于道, 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 德化) 认为道德教化是治国之大道。因为 “民有心也,犹为种子有园也”( 德化) 。种子遭“和气”而教化则可以长得茂 盛而结实,如果遭到水早则可能会槁枯,人心的教化也是如此,“民蒙善化,则人 有士君子之心;被恶政,则人有怀奸乱之虑。”( 德化) 用道德去教化,则可以 使人多慈爱和礼让,而少奸邪之心。“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务厚其情而明则务义; 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 德化) 因此说,道德的教化 对人民身心的教育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它是治国抚世的根本。“遭良吏则皆怀忠信 而履仁厚,遇恶吏则皆际奸邪而行浅薄。忠厚积则致太平,奸薄积则致危亡。”( 德 化) 据此,王符强调了“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夫若此者,非法 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 德化) 认为德化在治国 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是法律和刑罚所能替代的,而是治国所必需的,希望利用 道德的内在约束力,以达到社会的协调与安定。 在王符的思想中,一方面考虑的是人民,一方面考虑的是国家。他提出的德 治措施,一方面是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方面考虑。 只有感化人心,使人们多些爱心,多些慈让,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社会才会稳 定,国家才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但是,王符也看到并不是所有的行为、思想都可以用道德去教化,有些是道 德所约束不了的。特别是王符所生活的东汉中后期,当时政治、经济都已经处于 时衰世乱的无所控制时期,“刑罚不能复禁,化导以之寝坏”( 后汉书李固列传) 。 社会现状的浮奢,人心的涣散不是单靠德化所能改变的,必须伴有“明罚敕法” 的法制才能予以制止。因此,王符又提出了法治,认为法治在一定时期对社会、 国家的治理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是故民之所以不乱者,上有吏;吏之所以无奸 者,官有法。”( 衰制) 如果人们都遵守政令,服从宪禁,国家不可能得不到治 理,“政令必行,宪禁必从,而国不治者,未尝有也”( 衰制) 。进而,王符强调 了法治对治国的重要性,认为法治在一定时期也是必须的。“法令赏罚者,诚治乱 之枢机也,不可不严行也。”( 三式) “法禁所以为治也,不奉必乱。”( 明忠) 另外,王符认为,法治也是德治的补充,可以促使德治更好地执行。“立法之大要, 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 断讼) 这样,可以使恶人 改邪归正,也可以勉励善人从德于政。鉴于此,王符主张治国要以德、法兼治, 并驳斥了那些“议者必将以为刑杀当不用,而德化可独任”( 衰制) 的片面主张, 认为“德治”是治国所必需的,而法治是德治的补充,也是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王符从国家的稳定、人民的利益出发,认为法治在当时也是很有 必要的,约束了道德之外所不能约束的。因此说德与刑应相互补充,并且公正地 使用法制、行刑,也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行为。“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 为干固。”( 通书述解理性命) 这些行为也是一些司法人员所必须具备的道德 行为。所以,总的来说,德治是对思想的教化,法治是对行为的约束,重视德治 而又强调法治,能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政治的治理起到很好的教化和约束作用, 王符在当时世风日益恶化的现状下,抱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提出的一系列的治国方略,历千年而不朽,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他的这种责任 感和使命感,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是他道德精神的深刻体现。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首先,王符是抱着积极入世的态度,渴望以自己的 治国之道、身心之诚,大无畏的精神,以致“兴大化”,“致太平”,使国家达到为 政清廉,国泰民安的局面,表现了王符“扭转乾坤”、“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 及其道德精神。其次,王符始终把国家和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所念念不忘 的是国家和民众百姓的命运,把救国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在这种救国措 施的基础上,还创建了一系列自己的救国救世的理论,体现了他革旧立新,希望 改变国家、社会混乱现状的忧患意识和道德精神。 三、重视人民关注民生的道德精神 人民是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关心和关注的,重视人民和关心人民的道德精 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之。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种道德精神 得到了不断地充实和加强,并成为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的传统美德。 关,心人民、重视人民的道德精神,初兴于殷周,经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继承和 宣扬而大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提出的进步精神。早在尚 书中就已经提出了重民思想。尚书五子之歌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认为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础,只有基础稳固,人民安乐,国家的安宁才会有保障。 倡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关注民生。这种思想很明显反映了一种关心和重视人民的 道德精神。“可见,我们的先哲和先贤很早即已看到人民对于国家政治的特殊作用, 很早即已萌发并初步形成重民爱民意识和传统。”。孔子也从重视和关心人民的角 度出发,提出国家的治理必须先对民“富之”、“教之”( 论语予路) ,保护人民 的生存权是保证君主统治、国家治理的前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 ”( 论语颜渊) 孟子重视和关心人民的精神更是鲜明,认为君主的 统治必须“爱民”、“利民”,而不可“虐民”、“残民”、“罔民”,统治者要想巩固 自己的统治,保障国家的安宁,必须争取民众,“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 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 。天下的得失取决于民心的向背,认为“保民而王,莫 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尽心章句下) 的光辉命题,认为人民在国家中应处于最高的地位。苟子 重视和关心人民的论述也比较充分,他把君比喻为舟,人民比作水,认为“水则 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足国之道,节 用裕民”( 苟子富国) 的思想把裕民作为富国的条件,体现了重视人民的精 神。孔子、孟子、苟子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他们重视人民、关心人民的意识,反 映了一种伟大的道德精神。汉代以后,对人民的重视和关心也始终是一个不老的 精神主题,进入了更系统、更全面的发展阶段。西汉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经验教 训中看到人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提出“民者,万世之本”,认为:“闻 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 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新书大政上) 认为 人民是国家、君主的万世之本,因此他要求统治者一定要端正对民的态度,认真 关心,而不可欺侮人民。“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 新书大 政上) 至东汉中后期,王符丰富和发扬了这种道德精神,并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王符对人民的重视和关心体现在倡导民为国基,提倡富民为本,关心爱护人 民的主张之上。 。引自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精神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1 2 月版,第6 9 页。 1 3 ( 一) 倡导民为国基 王符强调民众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国以民为基” ( 救边) ,国家之所以成为个完整的国家也是因为有民众的存在,“国之所以 为国者,以有民也”( 爱日) 。王符把民众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重视关心 人民,目的是希望唤起统治者对民众的重视和关心,使统治者和他一样具有一种 关心、重视人民的道德精神。另外,王符为了人民能受到统治者重视,把人民和 统治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愿察开辟以来,民危而国安者谁也? 下贫而上富者谁 也? 故日:夫君国将民之以,民实瘠,而君安得肥? 夫以小民受天永命,窃愿 圣主深惟国基之伤病,远虑祸福之所生”( 边议) 。他认为,民众的安危关系到 国家的安危,如果下面民众贫穷而上面统治者也不可能富裕,民危国安、民贫国 富、民瘠君肥,如此而能长久者,在历史上还找不到根据。所以,他希望统治者 能从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对待民众。王符从现实的角度提出“民是国家及君主须 臾不可以失去的根据和条件”o 。社稷的安危,国家的兴盛,与民有很大的关系, 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的盛世才有保障。反之,如果人民连最起码的生存 条件都没有,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国家也难以维持。因此没有人民就没有国 家,没有人民就不会有君主。王符反复地强调民为国基,揭示人民在国家中的重 要地位,煞费苦心地提醒、规劝、激励统治者去关心人民,表明了王符对人民的 重视,也体现了王符心系人民的道德精神。 为了能更好地说明问题,王符既而推出了天心说。“帝王之所尊敬,天之所甚 爱者,民也。”( 忠贵) 即认为帝王所尊敬的是天心,而天所更爱的是民心,所 以说民心更高于天心,帝王更应尊敬民心。并且天心顺从民心,民心的愁苦安乐 牵动着天心,“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遏利) ,“民 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 本政) 。所以王符告诫统治者民心是至高无 上的,帝王应尊敬、关心、重视民心。王符这样着力对比天心和民心的关系,也 是为了提高、突出民众的地位,希望他对民众的重视能唤起统治者对民众的关心, 。引自刘文英王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9 9 3 年- 9 月版,第5 6 页。 1 4 使统治者能更加关心民众,并意识到要治理好国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合乎民意, 顺乎民心,解决了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社会秩序自然会安定,生产自然也会 得到发展。 另外,王符认为统治者如果把关心、重视民众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就应在民 为国基的基础上,去利民和养民,即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人民,而不是压迫 和役使人民。“且冻馁之所在,民不得不去也;温饱之所在,民不得不居也。”( 务 本) 即如果民众忍饥、冻馁就会离开,如果衣食无忧就会在那儿安居乐业。由于 民为国基,所以善待人民也特别重要,“圣王养民,爱之如子”( 救边) 。明智的 统治者会把民众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并且“圣王之政,普覆兼爱,不私 近密,不忽疏远,吉凶祸福,与民共之,哀乐之情,恕以及人,视民如赤子,救 祸如引手烂”( 救边) 。对民众施行兼爱,不分亲疏远近,吉凶祸福也与民众共 享,真正地把民众当作自己的孩子。“勤恤民事”( 慎微) ,“诛暴除害利黎元”( 班 禄) ,“效功百姓”( 忠贵) ,使“万家蒙乎福”( 断讼) ,真正为民着想,实实 在在地为民办事,顺乎民心,合乎民意,而不是“食残专恣,不奉法令,侵冤小 民”( 考绩) 。只有人民生活安稳,国家才能得到很好地治理而根基牢固。 王符倡导民为国基,以理性、冷静的心态去分析统治者与人民及国家之间的 关系,从关心国家安危、国家利益的角度提醒统治者对人民关心和重视,认为只 有统治者关心、重视人民,社会才能得到有序的发展,否则,一切努力将都是枉 然。王符对统治者的忠告和提醒,表现了他重视和关心人民的道德情怀。 ( 二) 提倡富民为本 从重民出发,自然就引导出富民的思想。王符说:“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 正学为基。民富乃可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铁设计校园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海沙洲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招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西职业技术大学高层次人才招聘5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公开选聘工作人员19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年阜阳民生医院招聘2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湖南省邵阳学院公开招聘事业编制人员22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届春季特区建工集团校园招聘正式启动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安徽师范大学校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广西体育运动学校公开招聘编外聘用人员4人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广东河源市连平县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招聘编外人员2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机械点检安全操作规程
- 汽车工程部各岗位职责
- 华与华合同范例
- 秋季流行服饰与衣料的准备-生产计划讲义教材
-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清单
- HDPE塑钢缠绕排水管施工方案
- 二十案例示轮回
-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比武试题库(试题及答案)
- (新版)婴幼儿发展引导员(初级)技能鉴定理论试题库(含答案)
- 颅高压危象课件
- 《椎管内肿瘤》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