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超饲 名丝 v 口j 等尼趟如瓠弱6 人刁1 触 葛一虹 摘要 梁启超对新闻人的论述,集中在价值、道德和“事功”( 目口如何达到理想的传播效 果) 三个层面。梁启超对报人有很高的价值评价,认为报人是能救国家、启民智的重 要人物,建立在这一价值信念基础上,梁启超为报人架构了以“救国”为中心的价值 观念体系,指出:报人应以“救中国”为价值目标、“兴民权”为价值标准、“监督政 府、向导国民”为价值规范。为了实现报刊的价值,粱启超强调报人必须加强道德修 养,确立“天降任,吾不辱”的职业良心、“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职业态度,并以此为 指引,形成有利于报刊价值实现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如敬业、公正、真实、讲求新闻 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握时效性、甘于牺牲,等等。在“事功”这一层面,梁启超主要 从两方面提出对报人的要求与建议:1 掌握有关时势的常识性知识,养成明了实际和 事物发展关键的“别择”之识:2 了解受众心理、把握传播规律、掌握政论、新闻与 编辑操作的艺术。 梁启超是当时第一个较为系统的提出和论述新闻人才观的伟大报人。他的观点直 接针对当时政党报刊和政党报人的状况,而且折射着当时的社会思潮,来自于他自身 在报界的实践,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性。部分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是新闻人思想和行 为的指针。 但粱启超新闻人才观也有一定局限。如立论过于偏重于政论记者,和早中期因急 j 二救时对激烈之论的提倡等。 关键词:中国新闻史:梁启超;新闻人才;价值;职业道德:能力;报纸 a b s t r a c t l i a n gc h i - c h a oc o n c e r n e dh i s c o m m e n to nj o u m a l i s t v a l u ev i e w p o i n t s ,m o r a l v i e w p o i n t s a n dh o wt oe f f e c tm o r e b a s e do nt h ev a l u ec r i t i c i z et h a t j o t u - n a l i s t s a r e i m p o r t a n tc h a r a c t e rw h o c a nd om o r eo ns a v et h e i rm o t h e r l a n dv i a t e l l i n gi n f o r m a t i o nt ot h e c o m m o np e o p l et h a to p e np e o p l e sw i s d o ma n de y e s i g h t ,l i a n ge h i c h a o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 j o u r n a l i s t s m u s tc o n s t i t u t et h e i rv a l u ev i e w p o i n t sb a s e do ns a v ec h i n a t h e i rv a l u e v i e w p o i n t ss h o u l db es u c has y s t e m :s a v et h e i rc o u n t r yi st h e i rh i g h e s tg o a l ,a n ds t r e n g t h e n s t h e i rn a t i o n sp o w e ri st h e i rv a l u er u l e r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 ym u s tp e r f o r mt h e i rd u t yt o c r i t i c i z et h e i rg o v e r n m e n ta n dl e a dt h e i rp e o p l ea sw e l l f o ra c c e s st h i sg o a l ,l i a n gc h i c h a oe m p h a s i z e dt h a tj o u m a l i s t sm u s tb u r d e nt h e i r o w nd u t ya n dc o n t r i b u t ea l lo ft h e i r s f o rt h e i rm o t h e r l a n da n dp e o p l e sb e n e f i t s b a s e do n t h i s ,j o u m a l i s t ss h o u l dr u l et h e i rw o r kd u et oas e r i e so fm o r a lr u l e s ,s u c ha sd e d i c a t et h e m i nt h e i rb u s i n e s s ,p u r s u et h e mf o rs o c i e t yv a l u e ,a n ds oo n 7 f oa c c e s st oab e t c e ri n f e c t i o n ,l i a n gc h i c h a os u g g e s t e dj o u r n a l i s t st ow o r kh a r do nt h e l a t et w op h a s e s :f i r s t ,j o u r n a l i s t ss h o u l dg r a s pt h ec o m m o nk n o w l e d g eo nt i m e ,a n dc l e a r t h e m s e l v e so nt h e i rn a t i o na n dp e o p l e ,a n dt h ek e yo ft h ec o n d i t i o n sa sw e l l s e c o n d , j o u m a l i s t sm u s tg r a s ps o m et e c h n o l o g y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b a s e do nt h e i rr e a d e r st h o u g h t s a n dt h ec o m m o nr u l e s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l i a n gc h i c h a ow a sa ne l e g a n tj o u r n a l i s t h ew a st h ef i r s tp e o p l ei nc h i n a t h a tp o i n t e d o u ta n dc o m m e n t e do nj o u r n a l i s t s h i sc o m m e n t sw e r ed u et ot h ej o u m a l i s m ,a n de f f e c t e d f r o mt h ec u l t u r et h a tt i m e h i so w nb u s i n e s so nj o u r n a l i s mw a sa ni m p o r t a n ts o u r c eo fh i s ( ) p i n i o n s ,a n ds oh i sv i e w p o i n t so nj o u r n a l i s t sf i t t e d f o rt h ec o n d i t i o n so fj o u r n a l i s t st h a t t i m e a n de v e nn o w , s o m eo ft h e s eo p i n i o n sa r eo u rj o u m a l i s t sl e a d i n g b u ta tt h es a m et i m e ,l i a n gc h i c h a o so p i n i o n so nj o u m a l i s t sh a ds o m el i m i t ss u c ha s t h et r a d et h a tc o n c e r n e do nt h ep a r t y sn e w s p a p e r , a n dt h eu n f i tc a l l o nt h ee m o t i o n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n ds oo n k e yw o r d s :l i a n gc h i c h a o j o u r u a l i s tv i e w p o i n t so nv a l u e v i e w p o i n t so np r o f e s s o r i a lm o r a l v i e w p o i n t so na b i l i t y 绪论 粱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的政治活动多以失败告终, 但他在中国近代文化启蒙中的确是一员干将。费【l 三清先生称他是那一时期“最有 影响的一位政论家”,是与孙中山齐名的“辛亥革命的领袖”。 1 许多同代人,都 诚恳地追忆梁启超对他们的思想启蒙。可以毫不夸,酷说,梁启超是中国民主理念 的奠基人。【2 】梁启超之前也有许多先行者,他们介绍西学,提倡洋务,有的甚至 倡苦变法。但他们的传播范围狭小,影响隅于少数官僚和士绅。康有为、梁启超 领导的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次真正的思想启蒙,也是第一次打破了中 学、西学泾渭分明的局面的真正的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梁启超以自己“笔端常 带感情”的文字,借助近代化的传播手段一一报刊,使维新一改良派倡导的各种 理念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于文化启蒙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他的“新民” 理想,影响到中国不止一代的知识分子。 3 1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其政治活动是比肩而行的。在康梁维新之初,康有为就 确定了维新三件利器:开学会、创学校、办新报。粱启超在办报方面的贡献,超 过了同时代所有人。他在办报中,对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进行了系统的 探讨,撰写了三十余篇报学论文,系统表述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新闻事 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 j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尤其注重对报刊功能、报人使命的论述,及对宣传艺术、 文体革新的提倡。由于梁启超的倡导及示范作用,粱启超同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开始重视身体力行地以办报来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清政府也开始以官报来 对抗反清的宣传,国人办报蔚为潮流。而粱启超的宣传方法论和文体观,也为办 报者普遍接受。 因此,梁启超对新闻事业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新闻实践,丰 富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内涵,提高了报纸对社会的影响力;二是梁启超对报人的示 范和劝勉,激发了一大批有救固之志的青年投身报业,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 展,确立了政党报人的职业风范。 。 ”赞正清 2 】鞯广学 3 1 范岱年 4 i 姚向葵 赖肖尔中罔:传统1 0 变革江棼人比 l :版材,1 9 9 2 。 五 q 运动j 梁启超的现代政治理念江苏; :会科学,】9 9 9 ,3 :2 0 2 6 。 粱启趟一一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先驱 自然辩证法通讯,1 9 9 0 ,4 :5 5 6 9 。 评“过渡时代英雄”粱启超的新闻活动嗣际关系学院学报1 9 9 8 ,4 :4 9 5 2 本文确定梁启超的新闻人爿观为选题,正是基:f 梁启超对新闻事业的双重贞 j f j c 。他的新闻人爿观,直接封亏导着他自己的报业实践,并直接带动着中国近现代众 多的报人,是我国新闻思想史的宝贵财富,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对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的系统研究,最早的专著是胡太春先生的中国近代 新闻思想史( 1 9 8 7 年,i f l 西) ,另外,新闻史研究者和思想史研究者、新闻理论 研究者都有若干的专著和棚关论文发表。徐培汀、裘j 下义两先生的专著中国新 闻传播学说史( 1 9 9 4 年, 二海) 对近代新闻思想史史料搜集颇见功力:方汉奇先 生的论文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对近代新闻思想史作了全面系统而慎密的 疏理,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是继胡太春先生研究之后较具代表性的成果。但 是,我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的研究,偏重于两个方面:1 、有关报纸的性质、作用和 办报目的观点的研究;2 、有关办报方式和办报艺术观点的研究。即便是散见的论 文中,也没有见到以近代新闻人才观为专门研究对象的。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研究,是几乎每一个研究近代新闻思想史的学者必然涉及 的课题。孙文铄先生在新闻界人物梁启超f 1 9 8 5 年,北京) 中,对梁启超的 新闻思想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胡太春先生的p 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系统、纵 深地探讨了梁启超各个时期的报刊观念;徐培汀、裘正义两先生在中国新闻传 播。产说史中,也大量引证史料,探讨了梁启超的思想。数本粱启超的传记,对 其报业活动均有所介绍和评述。此外,还有数十篇论文涉及这一话题,如李德芳 架启超 一文的公丌发表问题、略论梁启超的舆论思想,程华平梁 启超报业思想对其小说理论及小说创作的影响,郝雨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文化传 播,皮后锋略论粱启超对 的贡献,宋素红、程新晓的梁启超与 ,李辉 期梁启超的编辑思想,刘虹从梁启超的报:刊实践 看其“善变”与“不变”,等等,这些论文对梁启超的新闻贡献和新闻思想也颇 有粘深的研究和独到的发现。但与上述倾向相关联,对梁启超新闻思想的有关探 讨,也主要集中j 二两个方面:一是梁启超的报刊社会功能观和办报原则;二是梁 启超对报刊宣传方法的主张,关注重点是文体观和编辑思想。 梁启超对报人的职业风范,实际提出了许多主张,但学界对鋈启超的新闻人 止_ ! i 【已迦丛乏全亘二丕玺妞五i 究。孙文铄先生曾关注到梁启超对报人责任、报人修 养和新闻人才培养的言论,但短短的15 0 0 字,显然不可能对他丰富的报人思想进 行精深的剖析。徐新平先生在专著新闻伦理学新论( 2 0 0 1 年,湖南) 一书中, 参见孙义铄:新闻界人物( 6 ) ,新闸:也版社 9 8 5 年2 月第一版,第j 2 0 至1 2 2 页。 2 对梁启超的新闻伦理思想进行了研讨,指出粱启超的新闻伦理观念包括“报者需 | ! i :j 办报之责任”、“为报者须有史家之品格”和“办报者须明办报之良法”三个方 面,较孙文铄先生的论述显然更为深入,但对梁启超新闻人才观的其他方面却未 能涉及。李喜所、元青著梁启超传( 1 9 9 1 年,北京) ,辟一节专门论述梁启超 “系统的办报学说”,其中有一段提及梁启超“铸冶报人的独立人格”的思想,但 语焉不详。 相对而言学界对梁启超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宣传艺术的研究却十分充分, 各学报上登载的关于梁启超的论文不下干篇,涉及到上述三方面的就有上百篇。 还有多部专著,对梁启超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张灏先生的梁启超 与中国思想的过渡( 1 9 9 5 年,江苏) 、张朋园先生的梁启超与清季革命( 1 9 6 4 年,台北) 等专著和龚郭清先生的试论梁启超思想的基本历程、崔志海先生的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杨义银先生的梁启超改造国民性构想之评说、吕滨先 生的新道德、新民与新国家、赵书刚先生的从近代化视角看梁启超的民权思 想、梁启超:近代中国的精神之父等论文,评述了梁启超各个不同阶段的政 治观念、道德主张和民权思想,为本文论述提供了深厚的学术基础:梁启超孙中 b 的近代国家思想比较研究、国民性:沉郁的世纪关怀一一从梁启超、陈独秀、 鲁迅的思想个案出发等比较梁启超与同时代或其后辈思想的个案研究,为本文 论述梁启超人才观提供了参照;梁启超与近代文学启蒙、在艺术与启蒙之间 一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内在价值冲突、论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特征等, 则为本文探讨梁启超的宣传艺术提供了借鉴,成为本文研究梁启超新闻人才观的 必要凭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梁肩超新闻人才观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全面揭示其内涵, 丰实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为中国新闻人的自我修养提供镜鉴。尤其是“政治家 办报”的今天,梁启超以政党记者为主要对象构筑的新闻人才观,更具有现实的 指导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结合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新闻发展史、近代思想 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以全面、真实地把握梁启超新闻人才观提出的背景及人才 观的真正内涵。同时借鉴了伦理学、人生哲学的相关理论,希望建立更为合理的 研究构架,对材料进行更为系统和理性的整合。 第一章 清未民初社会思潮、报界状况与梁启超 新闻人才观的形成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始于18 9 5 年。那年他在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 后改 名中外纪闻) 中担任主笔之职。而他的名声大著则源于其在时务报的撰述 生涯。一生之中,梁j ! :j 超办报历二十余年,亲自创办或主编的报刊十种,积极 支持或暗中指挥的报刊六种,直到1 9 2 2 年才彻底脱离报界。1 8 9 5 年开始,梁启 超对报人的价值理念、职业道德和应具备的能力,都作了较当时人们远为系统和 充分的论述,对报人如何成材也提供了一些建议,形成了内容十分丰富的新闻人 才观。 本文对影响梁启超新闻人才观形成背景的讨论,开始于他赴广州学海堂学习 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结束于他逐渐疏离报界的1 9 1 9 - - 1 9 2 0 年五四运动时期。这 一阶段社会思潮和报界状况,与梁启超自身的办报经历,成为梁启超新闻人才观 的影响要素和重要来源。 本文将这近四十r 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问段加以探讨: ( 一一) 甲午战争前:这一时期粱启超开始接触报纸,初步形成了早期的新闻 人才观; ( 二) 辛亥革命前:这一时期梁启超步入自己从事报业的黄金时期,形成了 成熟的新闻人才观念; ( 三) 辛亥革命后:这一时期梁宿超对自己的若干新闻人才观念作了一系列 修正。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梁启超新闻人才观的背景。 1 1 梁启超早期新闻人才观形成的基础 甲匀二前的社会思潮、报界状况和梁启超对报纸的涉猎,无疑影响着他早期新 闻人才观的形成。 1 1 1 新思想萌动而总体封闭的社会思潮 1 8 9 5 年之前的中国社会基本还处于封闭状态。即便是身居广东的梁启超,迟 至1 8 9 0 年“始知有五大洲各国”。西学的传入虽已数十年,但它对于大多数士绅, 还是一个不关己身、r 叮漠然置之的客体,更不用说对下层百姓了。但西方列强的 频繁入侵已使一些上层人士感受到了“救亡图存”的危急使命,西方文化的涌入, 也对他们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冲击。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思潮,总体体现出下面几 个特点: ( 1 ) 中国传统文化尚能占据核心地位,但已出现了洋务及维新思想。士人以警 惕和恐惧的目光注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加之清廷的反对,西方文化对国人 还属“异端”。洋务运动虽然已成一时舆论之趋向,但洋务派仍信奉“中学”为 体,仅借西学为用,只学“器物”之精,排斥制度之美【2 】。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处 于核心地位。 但洋务派提出废八股、改科举、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等先进观念,表现出强 烈的民族意识和抵御外侮的动机。在他们的努力下,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尤其是 其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如王韬、郑观应等,开始认识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 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主张护商富民、支持商办企业,君民共主、实行议会制度, 并提出在中国设立议会的具体方案,形成中国最早的维新思想。但是,维新思想 在社会各阶层没有多少响应者,属于空谷足音。 ( 2 ) 社会跃期处于沉睡之中。当时大郝分士绅仍沉醉于“盛世”迷梦。民族资 产阶级丌始出现,但拘囿于自己的生计,极少政治抱负。广大农民和下层民众的 思想观念极其陈旧,信息极为闭塞,关心的不过是自身和家族的兴旺。民族资产 阶级和下层民众的思想状态,一直延续了本章讨论的三个时期。 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直接来源于这一阶段先进的思潮,“民权”理念的初步形成, 乃至对报纸的最初的观念,也得益于此时先进思想的蕴养。梁启超早期的维新宣 传,也是针对着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的,他努力的最大成果,就在于对士绅阶层 尤其是年轻学子的影响。 1 12 报业刚刚起步,报人地位低微 l8 9 5 年前,中国报业刚刚起步,外人在华报刊成为中国主流媒体。从形式上 看,国人自办报纸一开始就借鉴了外人在华报刊的版面形式和内容编排,形成了 与以往报纸不同的面貌。尤其在内容刊载上,外报注重刊布货价行情,广登广告, 提供航运信息、社会新闻,这些内容也出现在国人自办的报纸中,打破了中国原 有报纸狭隘的报道视野。”1 i l 吴雁南,冯祖贻,苏中立等主编:中困近代社会思潮( 第一卷)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参见 第3 8 、3 9 页。 2 1 hl :,参见第12 5 页。 ,】参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第一卷) 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r 1 9 9 2 ,第4 6 7 4 8 0 页 第5 3 l 一5 3 2 页。 5 外报不仅弓! 导着国人第一批自办报纸的形式和内容,还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 的舆论。它们对自然科学技术广为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更以多种方式介 绍西方富强之道。1 8 7 0 年代中法战争之后,它们传播某些资产阶级社会观念和学 说思想,零散地介绍了有关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宣传了资产 阶级的议会政治、市场经济、出版自由、君民体、男女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 尤其是l8 ;8 9 年后,刚于1 8 8 9 年复刊的广学会的万国公报、1 8 9 0 年7 月李提 摩太( t i m o t h y r i c h a r d ,18 4 5 一1 9 1 9 ) 就任主笔的天津时报,均顺应于当时中 国知识界要求改革实行变法的思潮,鼓吹新政,加强言论工作,在全国知识界与 政界引起重大反响。 但是中圈报刊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具体表现在: ( 1 ) 新闻质量低劣,评论份量欠缺,版面内容混杂。当时的报纸新闻性不强, 人们对时效性也没有迫切的要求。新闻贫乏,陈陈相袭,虽然也出现过诸如“杨 乃武与小白菜”之类重要的社会新闻,但无论外报还是国人自办报纸都逃避时政 新闻报道;社会新闻中,也大多为道听途说、里巷琐事之类无多少新闻价值的东 西。报人们习惯用文学创作的手段写新闻,谈狐说鬼、志怪述异、甚或向壁虚造 的所谓“新闻”,充斥了报刊版面。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政论渐为时人所重,但质量一般十分低下,多应景 之作和无关宏旨格调平庸的文章。有些评论如论万物皆属诸虫之类,格调不 高令人作呕。且多有出于意气的相互攻讦,如上海益报常针对申报政论, 反其道而言之,甚至对它的主笔进行人身攻击。 中斟报纸采用了近代化报纸的版式,但仍有分类不清等毛病。且版面直行不 断栏,标题正文字号不区分,标题制作不注意提示文章内容,也不能做到一文一 题,人们阅读十分不便。 f 2 ) 报纸社会影响极小,报人地位低微,职业精神尚未形成。当时朝廷言禁特 别严厉,民办报刊一直被视为非法。国人报纸不是托庇于租界,就是托庇于洋人。 中国自办报纸数量既少,发行又受限制,质量也很差,国人对于外报又有普遍的 排斥心理,社会没有形成阅报的习惯,即便阅读,也大多为满足猎奇与休闲的需 要,报纸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i 2 j 报纸不为世人所重,中国的第一批报入,因此地位也十分低微。第一批专职 i 参见方汉奇土编:中周新闻事业通史( 第一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 9 9 2 ,笫4 3 9 4 4 6 负 2 论阐报人今昔程度之比较,申报。 6 报人大多属两类,一是出身贫寒,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者,如梁发、黄平甫等, 二是科举落第、求仕无门、生计无着者,如王韬、蔡尔康等。社会不重视这些无 功名的人,左宗棠曾讥讽他们:“江浙无赖文人,以报馆为末路”,川上海新闻 事业之史的发腥写道:“当时的社会,认报纸为朝报之变相,发行报纸为卖朝报 之一流。”【2 】 报人多对报事不能全力投入,对报馆职责没有深刻理解,职业理念也不坚定。 即便对报纸职能有所认识的王韬,也在18 7 6 年中法战事紧张的时候,将主笔的实 际责任推给助手洪干甫,自己专意予文章千古事”去了。他说:“日报一局,缪主裁 断,久已辞之彳;获。去春推荐番禺洪干甫茂才以自代,不佞仅观阙成而已。”口j 甲午前中国报业状况对后世报业形成了一些恶劣的影响,如新闻文学化,“有 闻必录”,对真实性的故意忽略和政沦的陈袭旧说,抑或意气用事激烈攻讦等。 1 1 3 梁启超对报纸的涉猎 1 8 8 9 年梁启超应乡试,破题头两句便写道:“明莫明于千里镜,巧莫巧过火 轮船。”1 4 1 这沈明他十六岁的时候,已经接触西学并对西方科技印象颇深。 他开始了解西学,当在1 8 8 5 年入广州学海堂学习之后。此前他主要事括帖之 学,足迹很少踏出茶坑村。但他对报纸的涉猎,当在1 8 9 2 年之后。按查梁启超 年谱长编,直至光绪十八年( 18 9 2 ) ,在梁启超的同记中没有出现过任何一家报刊。 曼舍室戊辰笔记始载:“二十年壬辰( 1 8 9 2 ) ,正月二十日斯时于国学书籍 而外,更购江南制造局所译之书,及各星轺日记,与英人傅兰雅所辑之格致汇 编等书。”p 1 至万木草堂学习之后,由于学校订购了万国公报、循环日报等报刊, 梁启超得以大量阅读报纸。从他读西学书法一文,可以看到近代报刊尤其是 外报,对青年梁启超影响还是很大的。弛在文中推介说:“欲知各国近今情况,则 制造局所译西国近事汇编最可读”,而万国公报更为梁所推重:“( 其) 译 西报颇多,欲觇时事者必读焉。”其中他推荐的众多书目,都是曾在万国公报 发表过的。 1 1 胡道静卜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j :海:l 璃通志馆,1 9 3 5 ,第7 贞 2 】同卜。 j 1 :韬:l j 唐景星司- 5 书韬旧尺牍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1 2 5 页。 一1 丁文江赵干梁启超年谱民编第2 2 页。 5 l 梁店超年髀k 编第2 8 页。 1 2 梁启超中期新闻人才观成熟的依托 维新时期,梁启超开始成为舆论骄子,中国社会思潮的纷涌、政党报刊的兴 盛和梁启超个人办报经验的积累,是其中期新闻人才观逐渐成熟的背景。 1 2 1 以救亡图存为核心的社会思潮 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四千余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泱泱大国, 竟然败给了一直被国人鄙夷的“蕞尔岛夷”,刨巨痛深,不能不引起士绅、官僚和 年轻学子的忧国之思。此后十年,民族危机步步加深,亡国无目的恐惧和日益严 重的社会危机,激发了各阶级、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和进步知识分子的对现实的反 思和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至辛亥前的十余年,社会舆论屡屡转向,体现出冲撞、 矛盾、激烈多变的特点,但救亡图存却成为有知性的社会精英的共同追求。这中 侧,即有封建官僚,也有士绅阶层,更有日益壮大的知识分子阶层。 总体而占,在民族危机及西学东渐等多因素的推动下,在“覆巢之下,岂有 完卵”的t t x , 态驱使下,这十余年中国社会思潮,体现出如下特点: f 1 ) 救亡意识普及到中下士人阶层。维新运动始自“公车上书”,这本身就为 救亡意识的传布和此后的各项维新宣传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吴雁南等主编中 国近代社会思潮( 第一卷) 就借弗兰兹迈克尔的话来说明这件事的社会意义, 认为上书的l o o o 多名举人在地方上具有人们所公认的政治、经济、社会特权以及 各种权力,有利于维新思潮在社会普遍的传播。在此之后,开学会办报纸创学校 等诸项维新举措的推行,及各种新思潮的传播,都得益于这已被震动的民气。“救 亡图存”的心态,是这一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兴起的共同背景。 f 2 ) 维新与革命先后成为主导思潮,社会各阶层对清廷日趋反感。同盟会成立 前,由于维新派广开学会学校、办报纸,而且出现了短暂的戊戌变法,士人视野 大开,维新成为舆论所向。同盟会成立后,由于革命派的宣传和清政府的倒行逆 施,民主革命思潮成为主流。但各种思潮并非泾渭分明,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在社会中上阶层中,改良立宪思潮的影响,直到辛亥以后都广泛存在。梁启 超倡导的公民理想等,也为各派所普遍接受。而且,由于改良派重视宣传,重视 人才培养,这种思想启蒙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各阶层自庚子兵败之后,对 清政府的不满日益强烈。尤其是社会中下阶层,由于生计日益艰难,革命已易于 梁肩超年谱长编第7 3 页 为他们接受,加之革命派以反满为号召,迎合了民众的民族情绪,武装反满有了 j 。泛的群众基础。改良派也因为清政府的腐朽,而产生激烈情绪,革命思想在他 们心中亦有呼应。 ( 3 ) 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已无法保持,西方文明的精神较普遍的为国人接受。维 新之前人们对西方隔膜极深,而维新后,尤其是国人开始借助日本来吸取新知识 之后,中西方化的冲突和融合真正开始了。甲午一役,士大夫普遍有了一种激进 的情绪,对传统的怀疑和历史的批判开始越来越激烈,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 l 仪向。加之改良派的努力,西学被广泛传播,开通了风气。而且这时对西学的绍 介,已经触及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输入和流行, 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反响。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也持续数十年,其内涵为 输入西方教育制度、培养精通西学的人才,及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包括社会 科学) 来振兴国家,表现出对西方文明的深层次认同。改良派的政治主张,以弘 扬民权为核心;革命派也提出“三民主义”的口号,这说明西方的政治思想,也 已渗透到一部分先进国人的心灵深处。 1 2 2 政党报刊鼎盛,报人地位上升的报界 维新时期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据李提摩太统计,从1 8 9 5 1 8 9 8 年,全国报纸总数陡增3 7 倍。【2 】维新派不仅是办报,还将办报与办会、办学结 合起来,在报章文体、报纸内容上也作了大量革新,同时还提出一系列办报理论。 维新时期国人办报的高潮,从此打破了外报在中国舆论界的垄断地位,国人办报 成为社会崇尚的新潮。到1 9 0 5 年5 月,据天津大公报报界最近调查表的不 完全统计,当时正在出版和停刊不久的报刊,全国有3 0 2 家。p 这一时期是中国政党报刊的鼎盛时期。维新派拥有大量有影响力的报刊,一 度成为舆论领袖。但在1 9 0 3 年以后, 中国日报、苏报等革命派或倾向革 命的报纸却先后创办,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来势。到同盟会成立,革命派报纸逐渐 成为主导舆论的主流媒体。清廷办的近6 0 家官报,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数十家报刊 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日益兴盛的报业队伍,为争取舆论进行了激烈斗争,在竞争中, 办报地区有所扩大,读者对象逐渐下移。 这一阶段的报界状况,表现出如下特征: i i 龚书锋,宋小庆: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 0 0 2 ,3 :卜1 2 。 z 1 摄李提摩太:留华岫十五年记,转引自中困新阐事业通史( 第一卷) 第6 1 9 页 3 1 转引门通史( 第一卷) 第7 4 2 负。 9 ( 1 ) 政党报纸主导舆论,报人地位急骤上升。维新时期,人们纷纷创办讲新学、 侣变法的报刊,希望进行自上而下的革新,拯救民族危亡。潮流影响之下,革命 派人士也逐渐发现报刊的力量,开始自觉运用它来为革命进行舆论和思想准备。 连清政府都认识到报刊的力量,创办官报以维系统治。人们逐渐将阅报作为自己 了解国事,明了时势的重要途径。国人自办的政党报刊应时而起,成为引导舆论 的主流媒体。 许多志于革新中国政治、救国匡时的先进分子,甲午后均加入到报人行列中 来。如严复、王修植和夏曾佑都可谓当世大儒( 但他们并不公开自己办报的身份, 而是假托别人的名义) ,梁启超、汪康年等人也是举人出身,素负才名。此后, 大批维新党人、革命党人参与办报,一批官僚、士大夫赞襄报业,许多出国留学 的青年才俊,或毕业于改良派所办新学堂的学生,都加入到这一行列。这一时期 的报人以报刊传播其政治主张,实现其救国救民的抱负,发挥了舆论主导的作用, 人们对他们也敬仰有加。梁启超逃亡海外,海外华侨、华人争相迎纳。苏报案 发,章太炎,邹容几成民族英雄。人们并千方百计保护报人。章士钊原本是苏 报的主笔,却未列入抓捕名单。政党报人十分敬业,不惜入狱牺牲,鞠躬尽瘁。 如章士钊主笔苏报,明知清政府必欲惩之而后快,但“考虑到若占论长此奄奄 无生气,将见人心无从振发”,因此“不惜以身家性命与其所得发纵指示之传达机 构,并为爆炸性之一击”。 f 2 ) 报纸业务有所革新,政党色彩过于严重。报纸业务的革新主要表现在政论 写作和版面编辑上。首先是出现了立论切合时宜、文字浅近通俗、感情充沛的报 章体。政论的体裁也丰富多了。在编辑方面,汪康年的时务日报( 1 8 9 8 ) 和 狄楚青的时报( 1 9 0 4 ) 倡导了版式革新。新闻采写业务也有突破。维新时期 的时务报和国闻报采集大量新闻,时效性强,直陈时事,影响很大。在 其后的改良派和革命派报纸竞争中,为了吸引受众,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注意加强 新闻报道。 但是,报纸政党色彩过于明显,各报政论大多持论激进,感情充沛。又搀杂 管不同党见的激烈之词,尤其是同盟会成立后,梁启超所在的立宪派与孙中山领 导的革命派之间势同水火,革命派内部也政见不一,相互间的攻击乃至谩骂充塞 报刊。武昌起义之后,报章假新闻充斥,违背了新闻的应有之义,而成为纯粹的 政治工具。 章 钊苏报案始末记叙中围史学会辛亥革命,上海人民h 版社1 9 5 7 年版,第3 8 7 页。 1 0 1 2 3 梁启超成为舆论界之骄子 由于国势日微,外患不断,中国“亡国灭种”的危机已赫然于中国广大的知 识分子阶层前,人们迫切地寻求着救国之路。而时务报的成功,俨然在那时 期忧国伤时的先进分子心中,点燃了“文字救国”的理想之火。这一阶段是粱启 超办报活动的黄金期,他开始更全面的关注报人实现救时抱负的途径。报业状况 和报人地位的变化,也促使着梁启超看重新闻报道的作用。而且,梁启超也认识 到改良派政治事业与报刊事业的危机,尤其是1 9 0 3 年以后,不仅是倾向革命的报 纸声势大涨,连有些原属改良派的报刊乃至报人也纷纷倒戈;同时,报刊政论谩 v g 成风,纷为激烈之词。这种种情状,都促使梁启超反思自己的新闻思想。梁启 超新闻人才观走向成熟,但这其中也潜藏着他新闻思想变化的端倪。 梁启超这一阶段对报业的贡献,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点: ( 1 ) 丌创了政治家办报之先河,提升了报人的社会地位。梁启超被誉为中国新 闻事业之父,黄天鹏曾说:中国新闻界因为出了个梁启超而使“新闻记者之声价 顿增万倍”。l 1 1 梁启超是以“维新志士”的身份开始其办报生涯的,他办的第一份报纸便是 政治报纸,他在中外纪闻中“嗣撰文数百字”,宣传“中外新政”,为维新作 舆论上的准备。时务报时期,梁启超不仅亲自撰文宣扬变法,还利用自己的影 响力,推动其他报刊的维新言论,他曾为农学报、萃报、演义报、白话 报、蒙学报作序,指导湘报、湘学报的传播,并亲自拟定了知新报 叙例,担任撰述,“遥领”该报“诸事”。其后数年,梁肩超一直是资产阶级改良 派的首脑人物,直到他1 9 2 0 年代宣称脱离政界,都坚持以办报来宣传其政治主张, 实践其社会抱负。他创办的多种报刊均十分成功,时务报发行至万余份,清 议报在清廷禁止入境的情况下,仍销售至四千余份,新民丛报最高发行量达 一万四千份。在当时,这样的发行量已属顶尖水平了。梁启超对舆论的影响力更 是令人难望其项背。梁启超直接支持下创办起来的报刊,在维新时期占到一半以 七。而且,梁启超本人得到“大府奖许”,光绪又颁布上谕肯定时务报,并允 许“官绅土民”有出版报刊的自由。李剑农写道:“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政 府尽管禁止,国内却畅销无滞,千千万万的士君子,从前骂康梁为叛经离道的, 却不知不觉都受梁的笔锋驱策,作他的学舌鹦鹉了。”弘1 1 1 黄天鹏新闻运动之回顾,见民国丛书第 z 1 李剑农中国近三卜年政治史,第2 1 8 页。 编第4 8 册,上海书店。 他的成功,既打破了清政府的“言禁”,又勉励着许多有爱国心的年轻人献身 ,二新闻事业。他们从梁启超那里,感受到报纸的巨大力量,找到了“救时”的途 径。 ( 2 ) 推动了新的办报理念的形成,增强了报纸的社会影响力。梁启超在文体革 新、编辑业务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创举,加之自身文笔不错,思想新锐,成为“舆 沦界之骄子”。粱启超的文章脍炙人口,成熟期的“新民体”更是令人耳e l 一新, l n l 脉赍张。1 8 9 7 年1 1 月,梁启超受聘湖南时务学堂后,为时务报撰文减少, 时务报随即受到影响,“论说及翻译西报与附录,咸简率不足观。”18 9 8 年 梁启超辞去主笔以后,有人认为时务报“文劣事懈、书丑纸粗、大不餍海内之 望”,时务报的销量也明显减少,影响减弱,失去了昔f 1 的辉煌。正是他文章 的“魔力”,使梁启超及当时的人们认识到尊重读者、体贴其阅读能力、进行报章 文体革新的重要性。梁启超还着力于编辑业务的革新,从清议报开始,创新 政论之外,梁启超对内容实行分类编排;新民丛报封面套色印刷,采用新式 装订法,刊用铜版新闻图片,为我国杂志的现代化提供了雏形。他并参与时报 的版面革新,用对开报纸两面印刷,直行排版,多设栏目,根据新闻内容拟定标 题,配发时评、时事漫画,与新闻相映衬,并设计多种二芦号,版面变得活泼醒目。 这种版式在辛亥革命以后被各报广泛采纳。梁启超的编辑业务革新,同样是出于 方便读者阅读、接受报章宣传的目的。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使报人开始尊重受众 的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形成便利读者阅看的办报理念,此后,白话报等文字通 俗的报纸纷纷创办,报纸开始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增强了它的社会影响力。 1 3 梁启超后期新闻人才观调整的契机 这一一阶段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报业一波三折,梁启超的新闻活动也逐渐退出 历史关注的中,t l , 。社会思潮的风雷激荡,政党报刊的衰落腐化,和梁启超对自己 办报活动的审视,促使梁启超调整了新闻人才思想,形成与以前不同的一些观念。 1 3 1 民主和科学渐成主流的社会思潮 民初国家的处境一天天险恶,民族危机十分严重,国运多桀,变乱相寻,中 国社会处于极度的动荡之中。社会思潮也呈现出流派分呈、风云变幻的特质。但 爱国、救亡仍是时代主题。 转l 自皮后锋:略论梁启超对 的贡献 学术论坛1 9 9 55 1 2 ( 1 )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政治思潮。民国建立后,大部分立宪党人 秉承其对民主的推崇,革命党人在与复辟势力的斗争中也意识到民主主义的重要 价值,两派甚至在反袁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携手合作。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权 的更替中感受到民主政治对其切身利益的保障作用,丌始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主 要支持力量。各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的主义和学说,如前一阶段已经出 现的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地方自治等十分盛行,而帝制复辟则完全 逝失了市场。 ( 2 ) 全盘西化成为文化的主流思潮。革命派对思想的启蒙是严重不足的,革命 之后倒退复辟的逆流甚嚣尘上,促使人们对传统文化抱持激进的反对态度,新文 化运动因此兴起。但在全盘反传统的狂飙中,对传统的科学分析和研究却无法获 得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一部分国学根底深厚的人,却出于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和对帝制的怀念,转入了对封建文化的迷恋,形成复古逆流。 13 2 政党报刊衰落腐化的报界状况 1 9 11 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政党报刊出现了短期繁荣,但很快就在政治重压和 人们的鄙弃中走向衰落,市民化报纸迅速发展起来。到血四时期,政论重新兴起, 表现出倡导“文化运动”的浓厚激情和对军阀斗争的坚决斗志。但报纸已没有明 显党派背景了。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报界的特点如下: f 1 1 政论衰落,新闻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品位低下的报道充斥版面 党争倾向在同盟会成立后就很强烈,辛亥革命后则转为纯粹的权利与意气之 争。对政府的批评与监督,对舆论的引导和匡正,辛亥后的7 、8 年反比清末的 1 8 9 6 。1 9 1 1 年弱。二次革命失败后,言论界陷入疲软,一度活跃非常的政党报刊 纷纷被封或者被迫自行倒闭,政论竞出现严重的媚俗倾向,或者虚与委蛇,因循 陈说,导致人们的普遍厌恶。直到五四时期,政论才重趋活跃。 新闻失实和品位低下也困扰着当时的报界。当时的大多报社经济实力并不雄 厚,无力采集为世所重的新闻,也无财力经常购买专电,只能采取窃取甚至伪造 号电的方法,以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立足。而且武昌起义后,革命报刊为了 推动革命,经常编造起义和“易帜”的消息,革命成功后,这种做法仍然沿袭下 来,成为许多党派政治斗争的“利器”。张季鸾回忆当时的报界情形时说道:“同 一件事,甲乙所载,必迥然相反。故阅报即知其属于某党,至记载之孰真孰伪, 社会不辨也。”j 民国初年政治腐败动荡,人们思想苦闷,找不到出路,加之旧文人和旧官僚 等生计失措,仕进无门,只能以庸俗的新闻自我派遣。既然有人看,就有报纸登, 何况大批的写手擅长造这样的文字,一时间色情新闻和真真假假的黑幕新闻充斥 了报端。比较1 8 9 5 甲午之后到1 9 1 1 辛亥革命之前的报纸,民国成立直到五四之 m ,内容是“脏”多了。 ( 2 ) 新闻地位提升,报人职业理念增强。辛亥革命前后动荡的政治局势,刺激 着人们的新闻欲求。而电讯业和民族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则使新闻传输有了技术 和经济土的保证,加之人们对政论又丌始厌恶,大多数报纸干脆选择以新闻报道 为立报之本的策略,商业报刊有了发展的良机,报纸的采写实力都加强了。辛亥 革命前后,新闻比重明显加大,有时多至一天五十条以上。新闻门类出现分化, 政治新闻占据首要地位。新闻写作的体例也确定下来,新闻通讯开始出现,并受 到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编辑业务快速演进,报纸开始具备现代形态。版面各种编辑手段开始得到广 泛的应刚,栏目增加,反映信息更为全面,阅看更为方便。副刊得到应有重视, 新闻摄影图片j f 始作为报刊的重要内容出现在版面上。 辛亥前后还出现了专嗜报业、有纯粹职业精神的新闻人。而且,民国建立后, 随着报人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这类人群曰益扩充,并涌现出中国第一批不具政治 家身份的名汜者,如邵飘萍、黄远生、张季鸾、林白水等。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法典特色课件
- 山西省太原市育英中学2026届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 现代管理培训小知识课件
- 2026届江苏省南京一中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民法典模板课件
- 2025年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电气设计专项训练考前冲刺卷
- 2025年公务员行测申论写作专项训练卷 文体写作技巧
- 202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时政热点专项训练
- 2025年公务员行测地理知识专项训练冲刺押题
- 2025年春季初级经济师职业资格考试 经济基础知识考前冲刺押题试卷
- 维修电子设备合同协议
- 微信电子欠条协议书模板
- 微信视频号账号协议合同
- 运输公司值班管理制度
- 编译原理教案
- 2024年7月廉洁警示教育
- 中国诗词文化概论课件
- 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贵州省选拔赛美容技术文件
- 北京利达主机JB-QB-LD128E(Q)
- 股份制公司章程样本
- 火灾救援中的心理辅导与应对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