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ab s t r a c t t h e r e a r e m a n y s e p a r a t i s t r e g i m e s i n t h e n o r t h e rn a n d 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 a n d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c u s t o m a r e d i ff e r e n t b e t w een t h e n o r t h a n d t h e s o u t h . a l l t h e s e l e d t o d i ff e r e n t c u l t u re s y s t e m . t h e n o rt h e rn s t y l e o f w r i t i n g w a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 t h e s o u t h e rn e m p h a s iz e d r h e t o r i c v e ry m u c h t h e n o rt h e rn a c a d e m i c a t m o s p h e re t h o u g h t h i g h l y o f p r a c t i c e , b u t t h e s o u t h e rn m e n t a l i ty . h o w e v e r t h e d i ff e r e n c e s i n s ty l e o f w r i t i n g a n d a c a d e m i c a t m o s p h e r e b e t w e e n t h e n o rt h a n d t h e s o u t h w a s t e m p o r a ry . wi t h e x c h a n g e g o i n g o n , m u t u a l e n g a g e m e n t o f e m i s s a r ie s w a s fr e q u e n t . s o t h e t w o d i ff e re n t c u l t u re s y s t e m m e e t t h r o u g h e m i s s a r ie s . b y c o n t a c t i n g w i t h e a c h o t h e r , t h e d i ff e r e n c e s r e m o v e d . i n t h i s p a p e r , t h e a u t h o r m a i n l y d i s c u s s e s h o w e m i s s a r i e s p l a y t h e i r p a r t s i n c u l t u r e b l e n d , a n d re l a t e t o s ty l e o f w r i t i n g , a c a d e m i c a t mo s p h e r e a n d o t h e r s i d e s k e y w o r d s : t h e n o r t h e rn a n d s o u t h e rne m i s s a r i e s , c u l t u r e , e x c h a n g e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 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及提 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 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 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1 0 91 , 7 年 犷 月 冲 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 4 4 / t-lx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刁伞和 解 密时 间:夕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 部 5 年 ( 最长5 年,可少于5 年) 秘密1 0 年 ( 最长1 0 年,可少于 1 0 年) 机密*2 0 年 ( 最长2 0 年,可少于2 0 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 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 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 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l l年 断岛 扣 l ) 日 前言 . j j抽.日 . . . 口 口. . . 二 习 一 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汉末以来一直到隋统一中国,古老的华夏大地出现了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 面,受此影响,加之地理、环境等种种因素,南北两地文化呈现出了截然不同 的发展特点。与此同时,南北之间的交流也在无时无刻地进行着,南方和北方 因而不断地汲取不同的文化养份,并逐渐趋向同一,为后来隋统一南北奠定了 基础。 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化交流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徐宝余在他的博士 论文 庚信研究中曾做过探讨。大体而言,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途径 主要有以下几条:书籍的流通,使者的往来,僧道的播迁,人员的降附,户口 的流动, 边境互市与南北馈赠 。 由 于使臣及降附的人员文化素质较高, 因而笔 者认为在上述几条途径中对南北文化交流影响最为深远、意义最为深刻的途径 是使者的往来与人员降附。本文所要研究的南北文化交流的视角正是使者的往 来。 二 历史上南北朝之间使臣交聘的撅况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割据的时期, 2 0世纪 8 0年代以前, 史学界对 这一时期的研究侧重强调南北之间的对立, 而在8 0 年代以后和平交往为越来越 多的学者所关注。据学者们研究,当时的使节交聘次数较多,有的学者认为有 一百 六十七次; 有的 学者认为是一百 七十七次; 也有的学 者具体而 分别地称, “ 北朝向 南朝一共遣使7 9 次, 南 朝向 北 朝派遣使臣7 8 次。 ” 虽然, 各 位学者 所统计的次数多少不一,但却比较接近。因而我们可以认为,这应该与真实情 0徐宝余: 庚信研究 ,学林出版社,2 0 0 3 年出 版,第i 页3 0 页。 。刘 静 夫 : 南 北 朝时 期 的 南 北 和平 交 往 , 载 于 光 明 日 报 专 刊 从 书 : 史 学 论 文 选 , 光 明日 报 出 版 社 , 1 :3 1 1 年出版刘在这篇文章中指出 “ 据粗略统计南方遣使九十四次.北方遣使七十三次气 .张承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交往 ,中国史研究,1 9 9 4 年第3 期。 。杨任侠: 南北朝交往中的使臣派遣 ,文史知识,1 9 9 8 年第7 期。 目 叮舀 况差不多。南北对峙总共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平均算来,南北政权之间几乎每 年都有一次使臣派遣,这对于对峙下政权间的外事交往来说,应该算是很频繁 的了。综观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的和平交往,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其间共有 四 次 双方互相派 遣 使臣 的高 潮 。 南北交往频繁,因而使臣也就成了南北朝时期一个特殊的活跃群体,他们 由南入北,由北到南,带着各自的生活方式进入另一片天地,感受着异地的生 活气息,异国他乡的一点一滴都浸润着他们的身心,同时自 然而然也会在情不 自禁之中将自己家乡的文化传递到他们的出使地。正如葛剑雄先生所指出的: “ 人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 在信息交往主要依靠人工传递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 文化传播一般都是借助于人的迁移和流动来实现的。即使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 的当 代,人在传播文 化方面的作用依然是任何技术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 。 使臣 作为一个流动极为频繁的群体,他们在文化传播中的功用自 然不可小觑。 使臣互派会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这勿庸置疑。而笔者之所以研究这一命 题,是因为在政治、军事对峙,南北交通困难的南北朝时期,使臣们穿梭往来 于南北之间,是南北交往的一种合法形式的承担者,同时由于他们地位和文化 素养较高,因而他们对加强南北之间文化交流的作用较之于同时代的其它形式 无疑会更加重要。带着这一想法,笔者查阅了大量史籍,发现南北朝时期虽然 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对立时期, 但南北之间的和平交往和文化交流却贯穿始终, 而使臣互派是双方和平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但是, 基于时代的特殊性, 双方虽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和好的意愿,但也不得不把行人交聘作为政治斗争的 手段之一,并尽量在这种政治斗争中取得优势,以此来增加各自在对峙双方中 的心理优势。 因此, 双方都十分注重外交使臣和使臣的接待者主客的遴选, 正所谓 “ 既南北通好,务以俊又相矜,衔命接客,必尽一时之选,无才地者不 得与焉。 ” 这使得南北朝时期使臣的选拔条件较其它朝代而言有着明显的不同 之处。 即黄宝实在其 历代行人考中指出的: “ 除贿吊会外,皆泛使无具体使 命,美才硕学, 徒为口 实之资耳。 ”因而“ 当时遣使最普通的目的, 是显示行人 门 第之高贵, 展示人物言谈风采,以 标榜朝廷之多士和国 家文教之兴。 ” 作为 o杨任侠: 南北朝交往中的使臣派遣 ,文史知识。1 9 9 8 第7 期. 。葛剑雄: 中国移民史 , 第 一卷第1 0 2 贞, 福建人民出 版社.1 9 9 7 年版. . 北史 卷四 二 李ik 传 。 。刘培: 论南北文风交触的途径,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第2 期。 前言 本国的文化精英,使臣代表的是本国的最高文化水平,为了完成国君交给的任 务,他们竭尽全力地争取在双方的问辩和讨论中力争上风。如此,南北朝的行 人聘问实际上 成了通过外交渠道的文化斗争,并且斗争不断地升级,越到后期 这种斗争越激烈,以至 “ 双方较量的范围地十分广泛,包括学术文化的各个方 面和领域,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诸子百家、文学艺术、诗词歌赋、历史知识 释道经义几乎无所不包” 。 因而,笔者认为,南北双方使臣面对面交锋的 同时,文化交流也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进行着。鉴于笔者精力,文章主要通 过使臣交聘中文学风尚的相互影响、学术风格的交融来展现使臣这一特殊群体 在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力求给南北交流一个新的 研究视角。 与此同时,我们仍然不能否认的是,南北朝时期毕竟是一个南北对峙,战 乱频繁的时期,这是我们应该时刻不能忘记的历史背景。即使南北之间通使频 繁,那也应该是特定环境、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使臣往往是本政府利益 的代表, 因此南北朝之间的使臣互派实际上也是一场“ 没有销烟的战争” 。以往 前辈学者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往往会不经意间撇开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使得 这一时期看起来俨然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笔者认为,在探讨南北朝通使这一 问题时应该时刻不忘政权对峙的历史背景,将民族冲突与矛盾渗入到这一问题 中,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这一时期的历史特色,使得这一研究更具科学性和说服 力。 三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南北朝时期的使臣多为文化名人,他们博古通今,在相互接触中以赋诗作 文、场席谈辩多见,故其对当时文学风尚和学术风格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在文 学风尚方面,通过北方文人和南方文人的接触,北方的传统文风逐渐受到南方 “ 绮艳”之风的影响,而在 “ 杏花春雨”中成长起来的南方文风也因北方文风 的影响而多了些许豪壮之情。两种不同的文风最终在庚信的身上得以 统一,并 最终孕育了盛唐之风。在学术风格方面,南北各自的儒释历来有着不同的治学 方法,如在经常上北方保守、独守一家,南方开放、兼通各家;佛学上北方重 实践、南方重义理。从史料来看,在使臣们接触交往中两种不同的治学风格均 m黎虎: 汉唐外交制度史第1 8 8 页,兰州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前言 有体现。此外,使k i 在传输典制,缓解紧张局势、争取和平,促进经济繁荣, 丰富南北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文章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使臣与南北文学风尚的相互影响,主要介绍 了南北文风差异的表现,南风北渐现象的出现,具体探讨使臣交聘时的文学活 动对南北文风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庚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鉴于庚信的 特殊性,文章将其作为使臣的一个个案进行了系统研究,力求对庚信的地位及 其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估;第三部分为使臣与南北学术 风气的交流,第一节介绍了南北不同学术风气的差异,第二节探讨了南北使臣 对南北经学和儒学的交融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为使臣与南北典制礼乐制度及 其它方面的文化交流,介绍了使臣对典制及礼乐制度传输的影响,同时研究了 使臣在促进南北和平,增进南北经济繁荣及丰富南北文化活动方面所发挥的作 用。 四 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 南北朝时期南北之间的交流自2 0 世纪8 0 代开始为学者们所关注,对使臣 的研究随之也成为一个着眼点,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刘静夫的 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和平交往 。 是目 前所见最早的一篇有关南北 朝时期使臣问题的文章,文中就南北对立中为什么会出现和平交往,和平交往 的具体情况,以及在当时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作了探讨。梁满仓的 南北 朝通使色议 一文探讨了 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通使的三个特点, 即: 北朝的首 倡通使与南朝由开始对通使的消极态度转为后来的积极通使、南北双方通使的 两次中断、北魏以后双方通使的使命增加了经济交往的内容。杨任侠的 南北 朝交往中的使臣派遣 。 一文中探讨了南北朝时期的四次遣使高潮、 南北使臣之 选、 受遣使命及积极影响 等问 题。 许辉的 南北朝关系述论 一文就南北朝时 南北对峙下的战争、频繁地友好通使、阻隔不断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 剖析,其中在 “ 频繁地友好通使”这一小节中对使臣以及负责使臣接待人员的 条件等问题稍作探讨。 刘静夫: 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和平 交往 ,载于 史学论文选,光明日 报出版社,1 9 84年版。 .梁满仓: 南北朝通使气议 ,北朝 研究,1 9 9 ( ) 年上半年刊。 。杨任侠: 南北朝交往中 的 使臣 派遣 ,文史哲,1 9 9 8 年第7 期. 。许辉: 南 北朝关系 述论 , 江苏社会 科学, 2 0 0 2 年第3 期。 前言 至于使臣与 南北文化交流问题,只是在一些文章略有提及,目前尚未见专 文探讨。刘培的 论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一文探讨了南北朝时期文风交流的 三条途径,即书籍流通,南北使者互聘,南人入北和北人入南,并指出使臣之 间的 赋诗作文活动对南北文风交融产生了 深远影响 。 笔者认为, 除此之外, 使 臣们出于对异国文化的仰慕而传抄他国文人作品也对南北文风交流产生了广泛 影响;王永平 南朝人士之北奔与江左文化之北传一文具体论述了流亡北朝 的江南士人在南朝文化北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对南北 朝的 使节 所承担的 文 化中 介作用略有提及 , 但并未展开 论述; 刘跃进的 六朝 僧侣: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一文中指出到北魏南北文学交流己日 益频繁,并 且北人的文学修养已 逐渐得到南方朝野的重视气 可见,关于使臣与南北文化的交流问题,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并未有专门系 统的论述。鉴于此,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史料,拟对使臣的文化作用做一个具体 而系统的专门论述。本文拟采用文史结合、必要时以诗证史的方式。同时,由 于使臣是一个群体,为了更好地展现其历史作用,使其影像更加清晰,文章间 以个案研究,以求达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之效。 0刘培: 论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 0 01年第2 期。 。王永平: 南朝人 十 之北奔与 江左文化之北传 ,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 0 01 ) 年第3 期。 。刘跃进: 六朝僧侣: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中国社会科学,2 0 0 4 年第5 期。 第一章 使臣与南北文学风气的相互影响 第一章 使臣与南北文学风气的相互影晌 自汉末以来,南北的文学风尚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文学上南北对 峙格局随之出现。 但是, 对立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南北政权出于各自 的政治需 要,相互之间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往来于南北之间的使臣与南北朝时期 的战争一样,成了南北朝时期一道十分重要的景象,使臣的来往在一定程度上 使对峙中的南北双方对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的使臣均是满 腹文学之士,使臣之间的交流为他们提供了文学交流的平台,这就打破了文学 上的对立局面,促进了南北文风的由异趋同。当然南北文风的交流并不仅仅是 通过使臣才得以实现的,南北之间的使臣互聘只是南北文风交流的途径之一。 。 本章旨 在通过对南北朝时期使臣的文学活动的研究,来探讨使臣在南北文风的 相互影响中所承担的角色。 第一节 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文学风沿 1 . 1 . 1南方文风与北方文风 北朝文学与南朝文学是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南北文风也 就呈现出了全然不同的面貌。司马氏政权南迁之后,玄学之风也随之消散于中 原地区,而在 “ 大漠孤烟直”中成长起来的北方少数民族,显然并没有受到玄 学之风的浸染。在那里,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的社会风气孕育出来 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们大多质木无文,缺少一定的文学素养。加之 “ 天苍苍,野 茫茫”的粗犷环境, 培养了北方文人的传统文风, 他们追求实用、 真实而朴素。 遍览史籍我们不难发现,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前期,北方文人的作品大多是一 些奏章、 符檄、 表之类的公 版文。 。 与此相反的是, 此时的南方玄学的流风余韵 正在回荡,杏花春雨的舒适环境亦为 “ 宫体诗”的出现提供了温床,因而此时 的江南文风 “ 清绮” 、 “ 绮艳” 、 重抒情、 讲究技巧和词藻。可以说南北双方处于 文风上的对立状态。 刘培: 论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2期。 张泉: 北魏行人的文学表现 ,福建论坛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3 期. 第一章 使臣与南北文学风倪的相互影响 “ 洛阳、江左,文雅尤盛, 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 于清绮.河朔词义贞 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 文华者宜于咏歌. ”。 北史 文苑传中的这段话清晰地为我们展现了南方和北方两种不同的 文学风尚。但是,正如前文中己经指出的,这两种不同的文学风尚的对立并不 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南北使臣来往的不断进行,南北的文坛也不断汲取着彼此 不同的营养,改变了原来一元化的文学特点。由于南方文学胜于北方文学,因 而南方文风对北方文风的影响大于北方文风对南方文风的影响,北方文人在不 断地学习模仿南方文风。 1 . 1 . 2南风北渐: “ 邺地三才”文学风格的转变 北方文风受南方文风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 “ 邺地三才” ( 魏收、温子升、 邢 邵)文风的变化中窥见一斑。 魏收 ( 5 0 6 - 5 7 2 ) : 他是南北朝时期为大家所熟悉的人物。后来居上,成 为北朝文学成就最高者。他的诗歌今存有十六首,大多都是模仿南朝之作。如: 春风宛转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 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筋下成行 又如: 雪溜添春浦,花水足新流。 桃发武陵岸,柳拂武昌 楼气 但偶尔也有体现北方特色的文学作品: 述职无风政,复路阻山河. 还思魔盖日,留 谢此山阿 气 沮子异 ( 4 9 6 - 5 4 7 ) : 从现存他的十余诗文中, 我们发现他前期的文风带有 地道的北方朴素的特点: 客从远方来,相随歌且笑. 自 有敦煌乐,不减安陵 调气 后期诗文则明显受到南方文风的影响: 。 北史,卷八三 文苑传序) . 。 先 秦 汉 魏 晋 南 北 朝 诗 北 齐 诗 卷 一 榷 歌 行 , 中 华 书 局, 1 9 8 3 年 板。 。 先 秦 汉 魏 晋 南 北 朝 诗 北 齐 诗 卷 一七月 七臼 登 舜山 诗 , 中 华 书 局 , 1 9 8 3 年 版 .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北魏诗卷二 敦煌乐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第 一 章 使臣与南北文学风气的相互影响 素蝶向林飞,红花逐风散 花蝶俱不息,红素还相乱。 芬芬共袭予, 成旋从可玩。 不慰行客心,速动离居欢, 。 就连后来梁武帝看到他的诗文之后,都惊叹到:“ 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 ,更是被北朝同僚夸为: “ 陵颜 ( 延之) 栋谢 ( 灵运) , 含任 ( 防) 吐沈 ( 约) 。 ” 他的 韩陵山寺碑为庚信极力推崇,史载: “ 庚信使北,时温子升作 韩陵山 寺碑 。信读而写其本。使还,南人问信日: 北方文士何如?信曰: 惟有韩 陵山 一片石堪共语。 一 ” 此文为歌颂高 欢功业之作,辞藻绚丽,用典雅瞻, 是北魏后期文风接近南朝的标志。 邢邵 ( 4 9 6 -?) :他的作品体现北朝风格的如 冬日 伤志篇 : 昔时惰游士,任性少矜裁。 朝驱玛瑙勒,夕街熊耳杯. 析花步淇水, 抚瑟望丛台. 繁华夙昔改,衰病一时来。 重以三冬月,愁云聚复开. 天高日色浅, 林劲乌声哀。 终风激檐宇, 余雪满条枚. 遨游昔宛洛, 加橱今草莱。 时事方去矣, 抚已 独伤怀 。 诗中抚今思昔,颇有悲愤之感,慷慨悲凉中透着北方文风的特色。然而邢 邵又非常欣赏沈约诗文,极力模仿沈约,与永明诗非常的接近,遂有: 绮罗日 减带, 桃李无颜色. 思君君未归,归来岂 相识气 这样的千古名句。 上述 “ 邺地三才”文学风格的转变,为我们展示了南北文学相互影响的积 极成果。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北魏诗卷二 咏花蝶诗中华书 局,1 9 8 3 年版。 魏书卷八五 温r j 卜 传 。张蕊: 朝野命载卷七,见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l 海古籍出 版社,2 侧 侧 ) 年版。 。 先秦 汉魏晋南北朝诗, 北齐诗卷一 冬日 伤志篇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 诗 北齐诗卷一 思公子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第 一 章 使臣与南北文学风气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 使臣与南北文学风尚的相互影晌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南北文风的彼此渗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果。 。然而正如葛剑雄先生所云: “ 人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在信息交往主要依 靠人工传递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文化传播一般都是借助于人的迁移和流动来 实现的.即使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当代,人在传播文化方面的作用依然是任 何技术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 南北文风的相互影响离不开人的传播,而在 “ 自 非聘使行人, 无得南北” 的特殊时期, 使臣往来作为南北交往的一种合法形式, 对南北文风的相互影响所起到的作用自然不可低估,它犹如一股涓涓细流和其 它形式共同汇成南北文化交流这条长河。正因如此,本文十分看重使臣在南北 文风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 1 . 2 . 1使臣带动下南北文学风尚相互影响的三个阶段 南北文学风尚的相互影响经历了一个由深入浅的过程。大致看来,在使臣 的带动下,南北文风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 . 2 . 1 . 1永明体对北朝文学的影响:南北文风相互影响的初级阶段 南朝永明年间 ( 公元4 8 3 -4 9 4 年) ,此时的南齐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 比较繁荣。 南齐书 良 政传序说: “ 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 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祛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 之下, 盖以百数。 ” 这为当时文人们潜心创作、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 良好的物质条件,加之皇室的提倡和爱好,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因而南朝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即:永明体的出现。其特点 是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 仔细研究永明年间( 公元4 8 3 - 4 9 4 年) 南北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 除了永 明四年、五年 ( 公元4 8 6 , 4 8 7 年)双方有短暂的停止通使之外,其余十年间, 齐魏之间 年年互相聘问, 甚至有时一年之中有两三次 . 在这期间, 北方文人表 现出了积极学习南方文风的态度。同时,魏文帝仰慕南方文化,也积极提倡南 e刘培: 论南北文风交融的 途径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2 期。 。葛 剑雄: 中国 移民史 第一 卷第1 0 2 页, 福建人民出 版社,1 9 9 7 年版. . 宋书卷九五 索虏传, . 。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一三五至一三八,上海古据出版社,1 9 87年版。 第 一 章 使臣与南北文学风气的相l l 影响 方文风,他 “ 锐情文学,盖以领顽汉彻,掩掉曹个,气韵高艳,才藻独构。 ”在 他的提倡下,北朝“ 衣冠仰止, 咸慕新风” 伪 , 他在位期间频繁地往南朝派遣使 臣,当有要汲取南方文学营养的意愿,应该说提倡南方文风也是他为实现汉化 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这时期可以算作是南北文风相互影响的初级阶段,永 明之风对北方文风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文学风尚上主要是南方影响北 方、北方学习南方。 1 . 2 . 1 . 2邺地三才文风的转变:南北文学相互影响的高潮 在前一节的第二小节中, 笔者简单罗列了北朝三位成就最大的文学家的文风 转变,从中我们窥见了南风北渐的历史迹象,实际上不只 “ 邺地三才”如此, 到了南北朝后期, “ 南风北渐”已成为当时的时代大趋势。 而 “ 邺地三才” 文风的转变便与 “ 使臣斤这一身份密切相关。魏收曾“ 兼 通直散骑常侍, 副王听聘梁” , 一度担任使臣, 是“ 邺地三才”中唯一一位到 过南方, 亲自观摩学习过南朝文化的, 因而他的诗文中体现南方文风的也较多, 文学成就最高,在南北文风的相互影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魏收曾作 皇居新 殿台赋 , “ 其文甚壮丽” 。 ,融南北文风之长,有南方文风之 “ 丽” ,又不失北 方文风之 “ 壮” ,南北文风融合的成果在魏收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邢邵虽未亲身出使过南朝, 但邢氏家族作为河间大族, 先后有邢颖、 邢峦、 邢钻、 邢产、 邢听、 邢亢等六人担当使臣,出使南朝 , 并与出使过南朝的当时 文人魏收等人也有过交往。 永安年间, “ 于时与梁和, 妙简聘使, 邵与魏收及从 子明被征入朝。当时文人,皆邵之下,但以不持威仪,名高难副,朝廷不令出 境。 ” “ 不持威仪, 名高难副”使他与使臣一职擦肩而过。可见他虽没有 “ 目 染”过南朝之风,却时时刻刻都在 “ 耳濡”着南朝风情,如果他也能够亲自出 使南朝的话,相信他的文风会更加成熟,从而有更大的文学成就。 “ 邺地三才”的时代在魏收等人的带动下,南方文风大盛于北方,北方文风 逐渐走向成熟,形成南方文风影响北方文风的高潮,此时也还主要是北方文人 向南方文风的学习。但是北方文人在南方的影响力也逐渐加大,北方文风对南 魏书卷八三 文苑传 . 北史卷五六 魏收传 。 北史,卷五六 魏收传)d , 北史卷四三 邢峦传 。 北史卷四三 邢峦传, 。 第一章 使臣与南北文学风气的相互影响 方的影响渐露端倪。 如前面所举梁武帝对温于 升的夸奖: 梁大同五年( 公元5 3 7 年)魏收出使南 朝时“ 辞藻富逸,衍及其君臣咸加敬异” ;东魏天平 ( 公元 5 3 4 -5 3 7 年)末年李谐出使南朝梁,见识到他的才华后,梁武帝也不得不感叹 道: “ 联今日遇勃敌,卿辈常言北间都无人物,此等何处来?” a 李赛于梁大同 七年 ( 公元 5 4 1 年)出使南朝,在南朝有 “ 飒飒风帘举”之句,为南朝明少遐 所欣赏 。 可以说北方这些著名文人先后来到南方, 他们的文学风格, 为整日 咏 物抒情、沉浸在莺歌燕舞中的南朝文人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对南朝文风是 一个有益的补充。李谐和李蓦此前在北朝时,分别曾作过 述身赋和 释情 赋 ,两赋均以叙事见长,这种手法影响到后来羁留在北方的庚信 。 1 . 2 . 1 . 3徐陵、庚信羁北:南北文风相互影响的深化 徐陵、庚信并为南朝宫体诗的代表,是南朝最为有名的文学家,文章均以 “ 绮艳” 著称,世称其二人的文学手法为“ 徐庚体” , 可见他们二人对文坛的影 响力之大。梁太清二年 ( 公元 5 4 8 年)才华横溢的徐陵出使东魏,然而由于侯 景之乱,徐陵遂初羁留在北方,不得回返,一直到承圣四年 ( 公元 5 5 5 年)才 得以回到南方建康,历东魏、北齐在北时间长达八年,此后又于绍泰二年 ( 公 元5 5 6 年) 出使北齐。 而庚信是于大同十一年 ( 公元5 4 5 年) 第一次出使西魏, “ 文章辞令, 盛为邺下所称” 。 , 其文风得到了 北方的欣赏, 推动了北方咏物抒 情文章的发展。因而, 从5 4 5 -5 5 6 年的这十几年间徐、 庚二人一直与北方文坛 息息相关,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北方新一代文学新秀的成长时期,因而他们二人 对于北方文风转变的影响意义十分重大。而庚信更是于 5 5 4年出使西魏时,被 永远地留在了北方,此后,他得到了统治集团的赏识,其文风深刻影响了北方 文坛,给北方文坛带来了焕然生机;同时所处环境的变化和人生变故的体验, 让庚信的文风也成熟起来,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南北文风融合的硕果。实际上 庚信不仅是一位开启南北新文风的文学大家, 也为南北文化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兼于他的特殊性,笔者将另辟专章,对其进行详细讨论。 0 北史卷五六 魏收传 。 m 北史卷四三 李祟传, 。 。 ( 唐) 段成式: 酉阳 杂 姐 ,见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 上海古籍出 版社, 2 0 0 0 年版. 。曹 道衡: 略论 北朝辞 赋及 其 与 南 朝辞贼的 不同 , 文史 哲, 1 9 9 1 年第6 期。 周 书 卷 四 一 庚 信 传 . 第一章 使臣与南北文学风气的相互影响 1 . 2 . 2南北使臣文风相互影晌的形式 南朝文风之所以会如此强烈地影响着北方文坛,在于两国使臣之间通过诗 文交往以及场席谈辩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北朝的文人心理。 黄宝实在其 历代行人考一书中指出: “ 南北朝时代之行人,除膊吊 会葬 之外,皆泛使无具体使命,美才硕学, 徒为口辩之资耳。 ” 此言不虚,实际上南 北朝时期南北之间每一次聘使来往几乎都是双方高层文化的正面交锋。双方在 文学上的交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谈辩中对 诗经的引用。 南史 萧深传载: 永明九年, 魏始通好, 深再街命至桑乾, 还为通直散骑侍郎。时魏遣李 道固 来 使,齐帝宾之, 深于 御筵举酒劝道固, 道固不受,曰 :“ 公庭无私礼, 不容受劝. ”深徐答曰:“ 诗所谓 雨 我公田, 遂及我私, . ”座者皆 服, 道固乃受深酒。 行人对 诗经的引用,始于春秋时期,在 左传中多有记载,这样做 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也是一国文化水平的体现。 第二, 赋诗作文。 魏文帝太和十八年 ( 公元4 9 4 年) 派遣卢爬等出使南朝, 临行前告诫副使王清石说: “ 卢和正是宽柔君子, 无多文才, 或主客命卿做 诗,可率卿所知,莫以犯不作,便复罢也。 ” 由此可知,南北朝时期使臣出使 他国期间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便是赋诗作文。如陈使傅牌聘北齐,主客郎薛道 衡负责接对, “ 摔赠诗五十韵, 道衡和之,南北称美” ;北齐卢思道出使陈朝, “ 陈主令朝贵设酒食, 与思道宴会, 联句作诗。 ” 李彪完成使命返回北方之前, 齐主为他举行诗会, “ 登山 临水,命群臣 赋诗以 送别” ;庚信第一次出 使东魏 时“ 文章辞令, 盛为邺下所称” 。 , 如果没有赋诗作文的活动, 也不会表现出 他 的 “ 文章辞令气 第三, 传抄诗文。 魏收就曾 经让徐陵将自己的诗集带回江南, 结果徐陵却在 南返渡江途中将魏收交给他的诗集沉于江中。唐刘辣 隋唐嘉话云: “ 梁常侍 徐陵聘于齐,时魏收学北朝之秀,收录其文集以遗陵,令传之江左。陵还,济 江而沉之, 从者以问, 陵曰: 吾为魏公藏拙 。 ” 徐陵虽未将魏收诗集带到南方, 魏书卷四七 卢玄附卢捉传,. 隋 书 卷五七 薛道衡传 。 ( 北宋)李防: 太平广记 诙谐三 卢思道卷二四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 】 年 1 2月。 魏书卷六二 李彪列传,. 周书卷四一 皮信传, 。 第一章 使臣与南北文学风气的相互影响 这一史料却向我们透露了当时存在使臣传抄诗文的现象。梁使张皋使北还国时 “ 写子异文笔传于江外” , 梁武帝见后大为赞赏。 南朝文风之所以会通过使臣强烈地影响着北方文风,还在于北朝使臣对于 南朝文风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如永明九年 ( 公元4 9 1 年) “ 融为 曲水诗序 ,当时称之” ,十一年 ( 公元 4 9 3 年) 北朝房景高、宋弃出使南朝齐时,主客王融负责接待。景高因云: “ 在 北闻主客 曲水诗序胜延年, 实愿一见。 ” 融乃示之。 几天后, 宋弃和房景高 深为王融的才学所折服,说道: “ 昔观相如 封禅 ,以知汉武之德; 今览王生 诗序 , 用见齐王之盛。 ” 。 王融是南朝有名的才子, 当北朝使臣听说他的大作 后,便主动要求拜读,北方使臣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南方的态度有利地推动了 南风北渐的历史进程。 以上列举了使臣出使他国的文学活动,这些活动无疑为南北朝时期南北文 风提供了可资交流的 平台,这使得南北文风得以吸取不同的养份后而悄然地发 生着变化:北方文坛逐渐有了些许轻柔细腻、色彩缤纷之感,而南方文坛也多 了些许豪壮之情.当然,整体而言,由于南方文学胜于北方,在南北文风对接 后,南风对北风的影响大于北风对南风的影响。北朝文风的由质而华美的转变 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此后的北朝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完全依附于政治上的 从属地位,成为士人手中宣泄心声、表达感受,吟咏情怀的一种工具。从这一 层面上说,使臣应该是北朝的 “ 文学革命”主要推动者。 通过不同形式得以接触的南北朝文风,慢慢地取长补短,熔为一炉,从而 铸就了盛唐文学的辉煌业绩。而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使臣对于南 北文风的融合功不可没。 北史卷j 、 三 文苑传 温了异传 。 南史卷二一 王弘传附僧达孙融传 。 第 二 章 庚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第二章 庚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庚信 ( 公元 5 1 3 -5 8 1 ) ,字子山,南阳新野 ( 今河南新野县)人。少聪敏 好学,有才名。 初仕梁,为昭明太子伴读,曾任尚书度支郎中、东宫领直等官。 后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缥骑大将 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又称庚开府。在梁时出 入宫禁,为文绮艳,与徐陵并 为宫廷文学代表,时称 “ 徐庚体”。 北史本传谓其 “ 每有一文,都下莫不 传诵。”留北后虽居高位,却常怀故国之思,作品风格亦由 早期的轻靡华丽变 为苍劲沉郁。在南北朝的历史中,庚信是一个倍受关注的人物,但他之所以引 起人们的关注,还主要是由于他的文学造诣。仔细考察南北朝的历史,认真体 会当时社会背景,把眼界放宽一些,我们便会发现,庚信的功绩不仅仅在文学 方面,也是一位对南北文化交融起到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庚信因为出使北朝 而被羁留, 使者情节是困 扰他终身的一个心结 , 因而, 在此我们将其做为使臣 个案进行研究。 第一节 “ 初造 山乐舞以备六代之乐” 自古以来礼乐制度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论语 . 泰伯 有云“ 兴 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 它既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护尊卑等级的工具,也是文明 进步的标志。 中原文化之所以 先进,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着完备的礼乐制度。 刘邦建国时君臣打成一片,一片混乱。叔孙通制礼作乐,使得大臣井然有序, 让刘邦尝到了做皇帝的好处, 此后制礼作乐更成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注重的大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一次礼崩乐坏,但是礼乐制度却深深地保留在一些士大夫的 头脑中, 庚信作为当时的文坛巨孽, “ 冥心资敬, 笃信天伦, 孝实人师, 刑推士 则” 。 , 他出身于士家大族, 又生长于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 对礼乐制度自 然十 分熟悉,慧眼识人才的宇文氏统治集团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周武帝天和元年 ( 公元 5 6 6 年) 十月甲子 “ 初造 山乐舞以备六代之乐即 ,至建德二年 ( 公元 徐宝余: 皮信研究第3页,学林出版社,2 0 0 3 年版。 庚信: 庚子山集注 腾土迪原序 ,倪瑶注,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1 4 第二章 戍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5 7 3年) ,历时八年,方告完成, “ 其辞多出于子山之手” 。 。 山乐舞实际l 是一些郊庙燕社歌,并且大多收入北周腾 宇文逍编定的 庚信集中,从目 前所见清人倪播所作的 庚子山集注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些歌辞的具体内容: “ 质明 孝敬, 求阴 顺阳. ” 。 “ 取法于天, 降其 永柞. ” 。 “ 奠 神 配德 , 迄 用 康 年. ” “ 国 命在礼, 君 命在 天。 ” 曲 “ 盛德必有后, 仁义终克昌。 ” 。 从庚信所作的歌辞中我们可以 看出,他极力倡导仁义忠信孝,主张加强教 化。这无疑为礼乐制度在北朝的推行起到了催化作用。 第二节 预麟趾殿校书 北周明帝宇文毓 “ 及即位,集公卿已下有文学者八十余人,于麟趾殿刊校 经史。 又裙采众书,自 羲、 农己 来, 讫于魏末, 叙为 世谱 , 凡百卷。 ” 这是 北周一项意义极为重大的文化措施,庚信作为当时的 “ 文化名人”自 然而然地 参加了这项活动,并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也成为庚信一生中极为有意义 的一件事,他的 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便记载了这件的过程: 止戈兴礼乐,修文盛典谨.壁开金石篆,河浮云雾图.荟香上延阁, 碑石向鸿都.诵书征博士,明经拜大夫.璧池寒水落,学市旧 槐硫。高 谭 变白马,雄辩塞飞孤。月落将军树,风惊御史乌。于云扰汗简,温舒正削 蒲.连云虽有阁,终欲想江湖吼 诗中虽有对自己 校书工作辛苦的描述,同时也对这一文化盛事给予了高度 赞扬,指出了这一文化盛事的重大意义,当然庚信本人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 庚信晚年从洛州回到长安后,被任命为 “ 司宗中大夫” ,“ 帅掌三救之法, 。皮信: 庚子 山集注 世 谱 , 倪用注, 许逸民 校点, 中华 书局,1 9 8 0 年版。 。庚信: 庚了 山 集注 周祀方泽歌 登歌 , 倪瑞注, 许逸民 点校,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庚信: 庚子 山集注 周祀圆丘 歌 皇夏 ,倪庵注,许逸民点校,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皮信: 庆子山 集 注 周 祀圆 丘歌 云 门 舞 , 倪璐注,许 逸民 点校,中华书局,1 9 8 0 年 版. .庚信: 皮子山集注 周祀圆丘歌 皇 夏 ,倪潘注,许逸民点校,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庚信: 皮子 山 集注 周祀宗 庙歌 皇夏 , 倪播 注, 许逸民点 校,中华书 局,1 9 8 0 年版. 。 北史卷 九 世 宗明帝纪 。 .庚信: 庚子山 集注 预 翻趾 殷校书 和刘仪同 , 倪璐注, 许逸民点校,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第_ _ 章 庚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助宣五禁之书” ; “ 总辖礼府,佐治秦卿,辨九拜之仪,教 六诗之义” 。 “ 司 宗中大夫”是礼官, 倪播注曰: “ 周礼 宗伯礼官之职云: 辨九拜:一曰稽 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 褒拜, 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 又云: 教 六诗 :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谓司宗大夫即古宗伯礼官之职,是为春官,故云 礼府 、 春卿, 矣. ” 通过倪潘的注释我们可以明白“ 司宗中大夫”这一官职的涵义。北周宇 文氏集团让他担任这一官职,无疑是对他的传播汉文化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的 肯定,同时也更加希望他在这个职位上,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节 融合南北,启一代文风 如果说仅仅意识到庚信对北方文化的影响, 看到他为北方文明进步做出的 贡献,我们就不能全面地认识庚信这一历史人物,更不能全面地理解 “ 南北文 化交流”的真实内涵。在南北朝时期,南北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是相互的,诚然 南方有着天然的文化优势,在南北交流中南方对北方的影响必然大于北方对南 方的影响,但北方那特有的文化模式给南方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庚信身 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从庚信的现存诗歌来看,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庚信的的诗歌作品大多是庚 信入北后的作品。 南朝的庚信,尤其是在梁简文帝时,生活十分得意。 “ 起家湘 东国常侍, 转安南府参军” 、 “ 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阔,恩礼莫与比隆” ,第一次 出使东魏,出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十送红军课件教学
- 2025至2030产业技工培训行业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软包装层压胶粘剂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起重运输安规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私护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2030醉酒检测仪生产技术优化与司法系统应用标准修订规程
- 信贷公司税务申报管理规定
- 扫黄打非业务培训
-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大学《证券投资实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医院护理管理课件
- 软件咨询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艾梅乙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云南航空产业投资集团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与农业供应链管理创新报告
- 临时救助政策解读
- 煤矿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危化品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全国考试题库(含答案)
- 广西统考卷(走到田野去)-2025年中考语文作文题解读
- 2025至2030年中国室内覆盖施工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