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唐代进士科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唐代进士科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唐代进士科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唐代进士科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唐代进士科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唐代进士科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唐代科举制度的推行,对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意义已 经超出选举制度自身范围。而其中又以进士科建置最为精巧,最为统治者所重 也极为时人所贵。迸士科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立足于社会文化发展的视角,从唐代进士科入手,探讨进士科的推行、 发展与唐代社会文化发展之闯的关系。 唐代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自身有一个随着时代要 求不断调整、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变化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十分明显,就是学术文 化因素不断增长加强。唐初,进士科只有试策一项,中宗神龙元年( 7 0 5 年) , 进士帖经、试杂文及对策三场试的程序相对稳定下来。考试重点和录取标准也经 历了文章、诗赋、策文三个阶段的变化。服膺进士科演变发展过程唐代学校教 育、学术文化如经学、史学、文学、法学乃至书法等方面得到兴盛,从而促进社 会学术文化的繁荣。 进士及第后各种入仕途径的考试与考核,在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进一步加 强。这一方面给予进士入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对于文化的需求。 一批又一批进士入仕,对于唐代官员成份、文化素质的改造具有一定意义, 对于社会观念也产生深刻影响。 进士科的确立、演进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进士科的发展又推 动唐代文化发生深层次变化,出现不断繁荣兴盛的局面。 关键词:唐代;迸士科;社会文化 a b s t r a c t t h ep u r s u i to fj m p e r i a le x 呦i n a t i o ni n1 抽gd y n a s t yh a dm a d eag r e a ti n n u e n c e o nt h ee c o n o m y p o i i t i c sa n dc u l t i i r ei n t h i sp e r i o d ,w 量l i c hi sb c y o n dt h e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i t s e i fa b o v ea l l ,t i l em 曲e s ti m p e r i a le x 啪i n a t i o nw a st l l em o s t i n g e n i o u s ,w h j c hh a db e e np a i dt h em o s ta t c e n 廿o nb yt h ee m p e r o ra n dp e o p l e t h e l i g h e s ti m p e r j a le x a m i i i a t i o n 甜s om a d eap r o f o u n dh i s t o r i cs i g n i 丘c a i l c ei nt 1 1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o c i e 咄 n l i st h e s i si sb a s e do np e f s p e c t i v eo f t h es o c 湖c l l l t w e ,疔0 mt h eh i 曲e s t 硫p 嘶a 1 e x a r n i n a t i o nt op r o b ei n t on o to m y 出es e 谯m ga n dd e v e o p m e n to fm eh j 曲e s t i m p e r i a ie x a m i n a t i o n ,b u ta l s o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v e e nt | l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a i l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q fs o c i a lc u l t u r e 1 m es u b j e c t sa n d 衄1 d a r d so fa d n l i s s i o nw e r en o ti m m u t a b l e ,w 1 1 i c ha l s o t 耐i 6 e d 卸dc h a n g 甜w i 也也et i m e s ,i nt h ec o u r s eo fc h 柚g e ,也ef a c t o r so fa c a 妇i c c l l l m r ew e r es t i l li n c r e a s i n ga n da u 粤n e n t i n g i nm eb e g i n l l i n go r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 l l i g b e s te x 帅i n a t i o no n l yh a dt l es u b j e c t so fs h j c e 7 0 5 a d ,t h ep m c e d u r eo f s h i t i e j i n g ,s l l i z a w e n ,a i l dd l l i c eh a db e e ns e tu p n i es u b j e c t sa n ds t a l l d 捌so f a 如i s s i o na l s oc h a r i g e d 劬mp r o s e ,v e r s et o 沁a t i s e w i mm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1 1 i g h e s te x a m i n a t i o n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ti n s t i t u t i o n ,a c a d 弓m i cc u h u r es u c ha sc l a s s i c i s m , l i t e r a t u r e ,l a wa 1 1 dc a l l i g m p h yw e r ea l s o 峋v i n g ,w m c hp r o m o t e dt h ep r o s p e r i 谚o f s o c i a lc u l 氛l f e 1 1 1 ev 撕o u se x a m i n a t i o r i sa i l dc h e c k so fs e c 耐n go 珩c i a jp o s i t i o n sf o rt h e s u c c e s s 如lc a n d i d a t e sh a da l s oa u g m e n t e d 也es 诅n d a r d so fc u i t l 】r a lq u a l i 吼w h i g hn o t o n l yg a v et h o m c i a lp o s i t i o n sf o rt h es u c e e s s f u lc a n d i d a t e s ,b u t 副s od i dp r o v e 龇 d e m a n d so f c u l t u r e 洒t h ec o m m _ l i l 咄 m o r ca n dm o r es u c c e s s 如】c a n d i d a t e sg o tt h e i ro 雎c i a lp o s i t i o n sh a dn o to n l y r e f o n n e d 也ed a s ss t g m sa n dc u l t 旧a lq u a l 崎0 fo 蜀c i a l s ,b ma l s od i dap r o 痧曲d i n f l u e n c eo nt l es o c i a ls e n s e t h es e 砸n g ,e v 0 1 u t i o na i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山e h j g h 碰拉e x a m i n a t i o nh a dc o u n t l e s s c u l t u r a l t i e sb e t 、v e e nm ec o m m u n i t i e s ,w b j c hm a d e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 l h gd y n a s 够 k e yw o r d s :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h i 曲e s ti m p e r i a le x 锄i n a t i o n ;s o c i a lc u j t u 阼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锹幺净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毡铂 签字日期砖年妯曾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驰辛戈孚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瘪坯每以蓥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兰步白参 签字日期:j o 年上月甚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闱宇 签字日期:加,年厂月矿日 电话 邮编 第一 n 仑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唐代科举研究概述 唐代进士科属于唐代科举制的一部分,要认识进士科,必须对科举制有一个 全面了解。科举制从隋代创立之后,到唐代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考试内容日渐丰 富,考试条规趋于繁密,科举在社会上占有了重要地位。唐代是科举制的奠基期, 宋以后各代科举内容、形式、场次乃至相关的科第习俗皆从唐代科举的基础上演 变而来。从唐代开始,科场真正形成。使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和人文教育活动有了 一个制度化的环境。从此,科场风云变幻与政坛起伏、学校兴衰息息相关,很多 知识分子都有科场经历,一部分政治家通过科场登上历史舞台,科举在中国传统 社会结构中成为相当重要的因素。很多专家学者对唐代科举十分关注,撰写了大 量的专著和论文。 2 0 世纪的唐代科举研究始于2 0 年代,至2 0 0 4 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 9 2 0 1 9 4 9 年。这一阶段,对唐代科举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比较 薄弱,但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此时期,在研究专著方面主要有:邓定人中国考试制度研究( 民智书局 1 9 2 9 年出版) 是第一部研究科举的专书,其主要内容为科举考试史。陈东原中 国科举时代之教育( 商务印书馆1 9 3 4 年出版) 探讨了科举与教育的关系,邓嗣 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国民政府考试院1 9 3 6 年印行) 系统的介绍了科举考试制 度,专门对唐代科举制度进行研究的为方瑜唐代的科举制度( 中山大学1 9 3 3 年印行) 。国外科举研究专著有闷本学者宫崎市定1 9 4 6 年出版的科举一书。 此时期也有一些论文发表,主要为制度史研究和考订,较具理论研究性质的 有: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史学年报1 9 3 4 年第2 卷第l 期) ,王亚 南支持官僚政治高度发展的第二大杠杆科举制( 时与文1 9 4 7 年第2 卷1 4 期) ,以及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 清华社会科学1 9 4 7 年 第4 卷l 期) 。 第二阶段,1 9 5 0 1 9 7 9 年。如果说第一阶段为唐代科举研究的奠基期的话, 那么,第二阶段则为研究中心外移期。此阶段中国大陆唐代科举研究受到冷落, 论唐代进士科盲社套文啊潼晨的关系 而在台港和海外却形成研究热点。 2 0 世纪5 0 年代至7 0 年代,大陆仅出版过2 本涉及唐代科举研究的专书,即 张晋藩、邱远猷科举制度史话( 中华书局1 9 6 4 年出版) 为普及性读物及徐州 师院中文系编的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常识( 徐州师院中文系1 9 7 6 年出版) 。 此阶段大陆学者发表的关于唐代科举研究的论文也屈指可数,主要有韩国磐先生 的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朋党之争( 厦门大学学报1 9 5 4 年第l 期) 、略述科 举制度( 历史教学1 9 6 0 年第4 期) 、科举制和衣冠户( 厦门大学学报 1 9 6 5 年第2 期) 、关于科举制起源的两点小考( 隋唐五代史论集三联书店 1 9 7 9 年版) 等,寥寥几篇。 而同一时期,唐代科举研究却成为台港和海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其中较有 份量的专著有科举过来人齐如山中国的科名( 新闻出版公司1 9 5 6 年出版) , 此书虽非专门的学术性著作,而是凭记忆和传闻撰述的掌故类图书,但作者博闻 强记,有不少是一般史书未载的轶闻逸事,充分反映了科举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在 民间的影响。而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6 9 年出版) ,书 名虽与邓嗣禹书相同,却有不少论述颇具独到见解。侯绍文唐宋考试制度史( 商 务印书馆1 9 7 3 年出版) 则为专题性著作,对一些科举专题的研究相当深入。而其 他一些著作,如章群唐代考选制度考( 中央文物供应社1 9 5 4 年出版) 、杨建华 ( 摭言) 及其作者考述( 广益印书局1 9 6 9 年出版) 等书也各有侧重。值得注 意的是,此时期,台湾出版了关于中国古代选举的史料选编,其中以杨家骆主编 的中国选举史料( 台湾鼎文书局1 9 7 7 出版) 最有代表性。 第三阶段,1 9 8 0 2 0 0 4 年。近2 5 年唐代科举研究进入兴盛期,在台港和海外科 举研究长盛不衰的同时,中国大陆的唐代科举研究复兴繁荣,研究中心已回归本土。 ( 一) 专著 l 、2 0 世纪8 0 年代 经历过“文革”期间的研究空白之后,最早出版的唐代科举研究专著为程千 帆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出版) ,详细介绍了进士 科行卷的现象,认为对于唐代文学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的,并非进士科举制度 本身,而是在这种制度下形成的“行卷”这一特殊社会风尚。 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以后,关于唐 弋科举研究论著迅速增加,每年皆有专著出 第一, 爿n e 版,其中许树安古代选举及科举制度概述( 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出版) 、傅 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出版) 、王道成科举史话( 中 华书局1 9 8 8 年出版)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出版) 较有代表性。其中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旨在以科举作为中介环节, 把科举与文学沟通起来,研究唐代士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以进 一步考察唐代文学是在怎样的一种文化环境中进行,以及他们在整个社会习俗的 形成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2 0 世纪8 0 年代,台湾出版的关于唐代科举研究的专著,主要有:台湾“考 试院”考铨丛书指导委员会中国考试制度史( 台湾正中书局1 9 8 3 年出版) , 卓遵宏唐代进士与政治( 台北“国立”编译馆1 9 8 7 年出版) 系统的阐述了进 士与唐代政治的互动关系,很多观点颇有新意,是研究唐代进士与政治关系的一 部力作。 2 、2 0 世纪9 0 年代 2 0 世纪9 0 年代,唐代科举研究空前繁盛。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有关科举史料的编 纂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对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史特别是科举制度史的研究,中国大 陆出版了中国古代选举和考试的史料选编,其中以杨学为等人主编的中国考试制 度史资料选编( 黄山书社1 9 9 2 出版) 的内容最为丰富,颊便学者查考和研究。 此时期在研究专著方面,深入细致的如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上海 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出版)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辽宁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 、刘宏中国选士制度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出版) 、张希清中国科 举考试制度( 新华出版社1 9 9 3 年出版) 、谢青、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 黄 山书社1 9 9 5 年出版) 、侯力科举制度与唐代社会( 岳麓书社1 9 9 8 年出版) 、 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 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出版) 等等,不胜列举。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了考试史论文集,即中国考试史专题论文集( 高等教育出 版社1 9 9 9 年出版) 。其中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论述精到,新意迭出,是 唐代制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本书涉及问题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唐代科举 制度的所有方面。但缺乏理论上、总体上对唐代科举制度的探讨。侯力科举制 度与唐代社会系统阐释了科举制度与唐代士人政治、士庶关系、科举集团、经 济关系、文化教育乃至士人心态与社会习俗嬗变诸问题的互动与互变关系。凭藉 论代进士科与社t - 文化戋晨的关系 制度史与社会史横向研究的切入方法,揭示制度对社会变更的多元影响,进而昭 示中国封建社会的阶段性发展规律及其走向。 2 0 世纪9 0 年代,台湾出版的关于唐代科举研究的专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有刘海峰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 台北文津出版社1 9 9 1 年出版) 从教育的 角度剖析唐代的选举制度,李新达中国科举制度史( 台湾文津出版社1 9 9 5 年 出版) ,高明士隋唐贡举制度( 台北文津出版社1 9 9 9 年出版) 对隋唐贡举制 度的论述较为全面系统。 另外,2 0 世纪8 0 年代、9 0 年代海外的科举研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科 举研究热,仅专著便不下1 0 部。 3 、2 0 0 0 一2 0 0 4 年 2 0 0 0 一2 0 0 4 年,新世纪短短五年时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现代学者把 唐代科举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不少论著不仅对科举制度作考释和叙述,而且更 为客观全面地评价科举这一重要历史现象,作出较具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有些 专著从唐代文言小说、唐代试策、考试思想史等切入剖析唐代科举,角度新颖, 从某种意义上说,填补了唐代科举这些方面的研究空白。杨学为主编的中国考 试史文献集成(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出版) 集考试文献之大成,为研究和治 学提供了便利。 在近五年里,关于唐代科举研究的专著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王勋成唐代 铨选与文学( 中华书局2 0 0 1 年出版) 、王炳照、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河 北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出版) 、陈飞唐代试策考述( 中华书局2 0 0 2 年出版) 、 刘海峰中国考试发展史(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出版) 、俞钢唐代文 言小说与科举制度(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出版) 、刘海峰、李兵学优则士 科举与教育( 长春出版社2 0 0 4 年出版) 、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中 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 0 0 4 年出版)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 商务印书 馆2 0 0 4 年出版) 。其中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是一部全面论述唐代士人如何 通过吏部铨选而进入仕途以及在职官吏如何进行铨选的著作,该书把唐代科举与 文学的研究和唐代官制史的研究,又推进了一步。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鉴于以往对科举研究多偏重制度史方面,因此在参考海内外已有的科举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力图对中国科举史作出较为全面的描述分析,侧重记述科举制度运作 4 第一章n 仑 的实际情况及考试思想的发展。陈飞唐代试策考述从现存唐代策论文献看唐 代科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俞钢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从唐代文言小说切 入,研究唐代的科举制度。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从多学科角度对上自远古, 下迄民国初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学派和不同人物关于国 家的考试制度、考试政策以及用考试来协调处理政治与教育、国家与社会、政府 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的理想、理论、方针和政镱做较系统的研究,研究这些理想、 理论、方针和政策提出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这些思想、政策对当时政治体制、经济 文化、教育教学、社会心理等各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 展、演变的过程与规律。 ( 二) 论文 1 9 8 0 一2 0 0 4 年,这2 5 年是唐代科举研究的繁荣时期,很多专家学者撰写了大 量的论文来阐释唐代科举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很多研究深入而细致,从理论上、 研究方法上都把唐代科举研究推进了一大步。根据搜集的唐代科举研究的相关论 文,研究多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综述:对唐代科举制度的综述。刘恩惠唐代科举制度对加强吏治的作用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 9 8 1 年第4 期) 、吴宗国唐代科举应举和录取的人数 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1 9 8 1 年第1 期 、刘智亭唐代科举制度及其流 弊( 陕西师大学报1 9 8 3 年第2 期) 、乌廷玉唐代的科举制度( 社会科学 战线1 9 8 7 年第l 期) 、丁爱华唐代制举述略( 理论学刊1 9 8 9 年第5 期) 、 徐连达、楼劲汉唐科举异同论( 历史研究1 9 9 0 年第5 期) 、翁俊雄唐代 科举制度及其运作的演变( 中国史研究1 9 9 8 年第1 期) 、吴在庆唐五代登 科者考补( 铁达师范学院学报1 9 9 8 年第2 期) 、张浩逊关于唐代科举制度 的几个问题( 浙江学刊1 9 9 8 年第4 期) 、凌家民略论唐代的科举、任官制 度与书法艺术( 北方论坛2 0 0 0 年第4 期) 、薛青唐代科举制度对现代西方 文官制度的影响( 教育评论2 0 0 1 年第6 期) 、刘建强略论唐代科举制度 ( 高校理论战线2 0 0 1 年第8 期) 、陈始唐宋登科记流传述略( 图书与情 报2 0 0 3 年第2 期) 、张靖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探略( 中国人才2 0 0 3 年第9 期) 、王志东唐代科举的发展(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l 期) 。 科举起源的争论: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 历 论| h t 进士科与社套文化是晨的关秉 史研究1 9 8 3 年第2 期) 、周东平关于科举制起源的几点意见( 历史研究 1 9 8 4 年第6 期) 、金旭东( 科举制起源辨析) 之商榷( 历史研究1 9 8 4 年第 6 期) 、刘海峰科举学发凡( 厦门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1 期) 、王丽君科举 制度的重要特征及其起源标志探究(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 9 9 8 年第2 期) 、刘 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 历史研究2 0 0 0 年第6 期) 、许友根唐 代科举不可能始于武德元年(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4 期) 。 具体时间、分期:唐初、中唐、晚唐、永徽至天宝年间的科举改革、唐大和 二年制科。侯力论中唐科举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 9 9 7 年第5 期) 、侯力关于唐初科举制度的几个问题( 求索1 9 9 7 年第6 期) 、 侯力论永徽至天宝年间的科举改革兼论唐代科举的定型化问题( 湘潭大 学学报1 9 9 7 年第6 期) 、侯力关于晚唐科举制度的几个问题( 浙江学刊 1 9 9 8 年第4 期) 、胡可先唐大和二年制科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社会科学战线 2 0 0 3 年第4 期) 。 具体科别:童子科、明法、道举、类明经、科举科目考述。马秀勇、王永平 论唐代童子科( 齐鲁学刊2 0 0 1 年第3 期) 、金滢坤唐五代童子科与儿童 教育( 西北师大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 、许友根唐代科举科目考述( 海南 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第3 期) 、陈飞唐代“类明经”试策考 述“官人文学”研究之一( 郑州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1 期) 、彭炳金论 唐代明法考试制度的几个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2 期) 、郑显文 再谈唐代的明法考试制度兼答彭炳金先生( 政法论坛2 0 0 2 年第6 期) 。 地方科举的研究:福建、湖南、广西、分布概况及原因。何敦铧、林剑华略 论唐五代福建人士登科及其特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4 期) 、刘海 峰唐代福建进士考辨( 集美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l 期) 、刘海峰论“科举 学”的广博性一以福建科举为例( 东南学术2 0 0 1 年第2 期) 、蒋建国唐代 湖南科举述评( 云梦学刊2 0 0 2 年第6 期) 、蓝武论唐代广西的科举考试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3 期) 、邓小夏唐代科举人才区域分布概况 及原因(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5 期) 。 科举与教育:家学、私学、应试教育、医学教育。任爽科举制与唐代教育 危机( 中国史研究1 9 9 4 年第3 期) 、侯力唐代家学与科举应试教育( 湘 6 第一章i t 论 潭师范学报1 9 9 8 年第l 期) 、许强论隋唐教育与儒家的密切关系( 菏泽师 专学报1 9 9 8 年第l 期) 、周青山、寇杰论唐宋科举选才制度中的教育公平思 想( 南都学坛2 0 0 1 年1 月) 、黄云鹤唐宋时期下层士入与地方私学( 社 会科学战线2 0 0 2 年第3 期) 、刘光明唐代学校式医学教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3 期) 、吴宗春、唐晓涛唐代私学与科举 制度(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l 期) 、廖健琦论唐代科举制的改革及 其对当时教育的影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1 期) 、吴碧宇隋唐的 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应试教育(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3 期) 。 考试纪律:贿赂、舞弊。白应东科举考试惩戒舞弊的法规措施及其借鉴意 义(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 9 9 7 年第2 期) 、王雪玲唐代贿赂现象初探( 陕 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1 期) 、陈剩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舞弊与反舞 弊( 长白学刊1 9 9 8 年第4 期) 、平川唐代对科举考试中的违规现象颇为宽 容(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3 期) 、许有根唐代科举“弊少且防 弊之法亦疏”说质疑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5 期 、许有根唐代科举舞弊原因初探(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 2 年第6 期) 、 周腊生唐代的科场纪律意识颇为淡薄(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l 期) 、吴大旬唐代科举考试管理略论( 西华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6 期) 。 举子资格:资格、荐举。宁欣论唐代荐举( 历史研究1 9 9 5 年第4 期) 、 侯力论唐代前期的“馆监举士”(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 、侯 力论唐代贡举中的“荐举”形式(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9 8 年第4 期) 、杨洁琛试谈唐代科举中的“公荐”( 鲁行经院学报2 0 0 2 年第2 期) 。 科举考试的功能与作用:王运来科举制度的四大历史功能初探( 南京理 工大学1 9 9 6 年第6 期) 、倪俊、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1 9 9 7 年第5 期) 、张显清科举制历史作用刍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生学报1 9 9 8 年第1 期) 、胡克森科举制再评价(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 9 9 9 年第3 期) 、张海洋科举制作用刍议( 宁夏社会科学2 0 0 0 年第5 期) 、杜 海斌论唐代科举考试的功能( 唐都学刊2 0 0 3 年第1 期) 、赵晶中国科举 制度的历史作用( 理论界2 0 0 3 年第5 期) 、朱宏才科举考试制度的积极意 义( 攀登2 0 0 3 年第6 期) 。 论囊p 代进士科与哺b 套文化冀晨的关j i 进士科:吴建华科举制下进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 苏州大学学报 1 9 9 4 年第1 期) 、韩宾娜从进士科看唐代科举制的流弊( 松江学刊1 9 9 4 年 第3 期) 、万绳楠武则天与进士新阶层( 中国史研究1 9 9 4 年第3 期) 、吴 建华科举制下进士的社会功能( 苏州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1 期) 、吴建华科 举制下进士的社会功能( 苏卅i 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1 期) 、党银平唐代宾贡 进士的放榜方式( 文史杂志2 0 0 0 年第6 期) 、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 科的起始( 历史研究2 0 0 0 年第6 期) 、杜成宪唐代迸士考试三场制度的形 成与演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第3 期 、许友根 唐进士科考试时间探析(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4 期) 、郭绍林驳 唐代进士难、明经易说( 史学月刊2 0 0 2 年第1 期) 、杨欣唐传奇与进士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l 期) 、许友根唐代进士科举子资格研究( 人 文杂志2 0 0 2 年第3 期) 、许友根唐前期进士科状元考辨( 盐城师范学院学 报2 0 0 4 年第3 期) 、许友根唐玄宗天宝年问进士科状元考辨( 盐城师范学 院学报2 0 0 4 年第4 期) 、涂绪谋唐进士“新兴阶级”性对党争的影响存疑一 一 学习札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6 期) 。 科举与唐代社会:社会结构、门荫制、士庶、隐逸风尚。萧学平唐代科举 与士风转变( 南昌大学学报( 社科版) 1 9 9 4 年第2 期) 、程遂营唐代文人 的入仕途经(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 9 9 4 年第3 期) 、张兆凯唐代科举制度的 流弊与衣冠子弟的入仕选择( 益阳师专学报1 9 9 5 年第l 期) 、杨西云唐代 门荫制与科举制的消长关系( 南开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1 期) 、楼劲、李华唐 仕途结构述要( 兰州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2 期)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 科举考试的利弊(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 9 9 9 年第1 期) 、李世龙文官制度与 唐朝的兴盛( 行政论坛1 9 9 9 年第5 期) 、宁志新、朱绍华门阀士族的衰落 与衰亡原因( 河北学刊2 0 0 2 年第5 期) 、辛田、高谋洲试论唐代诱导型文 化专制制度的成原及后果( 汉中师院学报2 0 0 2 年第3 期) 、张蕊唐代诗赋 取士制度形成的原因(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3 期) 、唐眉江科举取 士与唐代的社会分裂( 宜宾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 、金滢坤中晚唐铨选 制度与科举及第八幕的关系( 人文杂志2 0 0 2 年第4 期) 、李浩唐代“诗赋 取士”说平议( 文史哲2 0 0 3 年第3 期) 、石玉秋论唐代取士中的“文”、“德” 3 道路之条( 广西社会科学2 0 0 3 年第8 期) 、李红霞、张彩红论科举对唐代 隐逸风尚兴盛的影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2 期) 、许友根唐代科 举“两都试”略论( 唐都学刊2 0 0 4 年第4 期) 。 朋党之争:刘玉峰唐德宗朝的朋党之争( 文史哲1 9 9 8 年第4 期) 、马 丽唐人科举制度与朋党之争( 洛阳工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2 期) 、王志东牛 李明党科举之争的实质牛李党争与唐代科举的发展( 一) ( 广西社会科学 2 0 0 4 年第4 期) 、王志东牛李明党科举之争的特征牛李党争与唐代科举的 发展( 二) ( 广西社会科学2 0 0 4 年第5 期) 、王志东牛李明党科举之争的 后果牛李党争与唐代科举的发展( 三) ( 广西社会科学2 0 0 4 年第6 期) 。 科举与文学:唐诗、省试诗、落第诗、送别诗、诗赋取士、传奇行卷、干谒、 士子心态、具体文人、诗人如李贺、罗隐等、对唐文化的影响。李春华论唐诗 繁荣的主要原因( 保山师专学报1 9 9 4 年第1 期) 、薛天纬干谒与唐代诗人 心态( 西北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l 期) 、胡戟试论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付出了 牺牲科学的代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2 期) 、蒋咏宁论张说延纳 后进与唐开元间的以文举人( 四川师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4 期) 、方然晚唐 文化背景与晚唐文学的抒情走向(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 9 9 7 年第3 期) 、胡涛 论李贺科举之尴尬( 济宁师专学报1 9 9 7 年第4 期) 、李子广唐代古文运 动与进士科举(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2 期) 、张浩逊唐代科举诗略 论( 铁道师范学报1 9 9 8 年第2 期) 、姜继公唐代科举与( 选) 学的兴盛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 9 9 9 年第l 期) 、吴在庆科举制度对磨代文学的影响 ( 厦门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4 期) 、马鹤鸣唐诗的负效应( 大理师专学报 2 0 0 0 年第2 期) 、李强、李霞韩愈和三苏干谒书信辨异(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 0 0 0 年第4 期) 、李润强唐代举子是用传奇行卷的吗兼论唐代科举与传奇 的关系( 西北师大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 、薛亚军追求与幻灭:晚唐士子科 举心态的文化透视(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 、姜端莲唐代用人 制度的改革与送别诗的兴盛(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3 期) 、黄雪 芳简论科举制对唐诗的影响(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l 期) 、尤培成 论唐诗繁荣的原因( 沧州师专学报2 0 0 3 年第l 期) 、周尚义唐代诗人李 贺科举就试论考( 社会科学辑刊2 0 0 3 年第l 期) 、李金坤唐代科举考试与 9 论庸代进士率 与社套文化量晨的关秉 ( 文选) ( 人文杂志2 0 0 3 年第2 期) 、张学忠唐代诗歌书法共同繁荣原因 探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 、沈文雪唐代落第诗折射的士人 文化心态( 郑州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5 期) 、郑晓霞唐代文化研究的一个有 趣问题浅议贾岛的“由贬而仕”(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2 期) 、 王蓉从唐诗看唐代科举在选官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4 期) 。 第二节论文研究思路和重点 科举制是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命运息息相关的重要制度。继隋炀帝开启科举 时代,唐代科举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对唐代政治、经济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其中又以进士科最为贵,最为时人所重,因此产生的社会影响最大。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唐代进士科的相关制度,诸如考试科目和录 取标准中所含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唐代进士及第后在入仕的各种途径中进一步 接受文化素质方面的考核,这一制度化的举措,对唐代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等, 进行综合分析。 唐代进士科的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随着时代要求不断调整与变化。对唐代进 士科进行再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唐代进士科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录取标准的不断变化,重新评价其文化上的重要意义。 唐代进士及第诚美也,然要真正步入仕途,还需要参加各种渠道的选官考试。 本文系统的阐释了唐代进士及第后的主要入仕途径,分析这些途径对于文化素质 的深层次要求,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进士科在唐代中后期,越来越为时人所重,并成为高级官吏的重要来源,在 唐代政治、文化上都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研究唐代进士科在考试思想史上给我们留下的丰富资料,对当代人进行考试 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 本文立足于社会文化发展的视角,从唐代进士科入手,探讨进士科的推行和 发展与唐代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的结论是,进士科的确立、演进和发 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进士科的发展又推动唐代文化发生深层次变化, 出现不断繁荣兴盛的局面。 1 0 第= t 进士科科目设j l 和录取的文化要求 第二章进士科科目设置和录取的文化要求 唐代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自身有一个随着时代要 求不断调整、不断变化的过程。唐初,进士科考试科目只有试策一项,策文的好 坏是进士录取的唯一依据,此时衡量策文的标准,唐初受齐梁文风的影响,主要 是看文章的词华,雨非内容。高宗末年始加帖小经并试杂文,直至中宗神龙元年 ( 7 0 5 年) ,进士帖经、试杂文及对策三场试的格局才最后确定下来。玄宗时由 帖一小经改为帖一大经唐代进士科考试科目最终形成帖一大经、杂文试诗赋、 对策这样一个基本格局。这一考试科目内容的演变,需要一定的学术文化基础, 同时也推动社会学术文化的发展和兴盛。唐中期,进士录取标准从初期的文学取 士逐渐发展到以诗赋取士。唐后期,进士试诗赋虽然终唐没有变化,但诗赋在录 取时的地位却在逐步发生变化。在贞元( 7 8 5 8 0 5 年) 、元和( 8 0 6 8 2 0 年) 之际, 随着古文写作和革新浪潮的兴起,诗赋取士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策文的内容重新 成为录取的主要依据,帖经和诗赋降到了次要地位,诗赋取士又为文章取士所代 替。但此时衡量文章的标准则和唐朝前期恰恰相反,在强调文学政事统一的思想 指导下,主要是看文章的内容而非词华。晚唐诗赋取士之风又有所抬头。服膺进 士科考试的要求,唐代学校教育的课程以以进士科为主的科举制度的考试要求而 设置,唐代在经学、史学及文学方面亦进行整理与研究,从而促进社会学术文化 的綮荣兴盛。 第一节进士科考试科目的文化内涵 唐初,进士科考试科目只有试策一项,高宗末年始加帖小经并试杂文,直至 中宗神龙元年( 7 0 5 年) ,进士帖经、试杂文及对策三场试的格局才最后确定下 来。玄宗时由帖一小经改为帖一大经,唐代迸士科考试科目最终形成帖一大经、 杂文试诗赋、对策这样一个基本格局。这一考试科目内容的演变,需要一定的学 术文化基础,同时也推动社会学术文化的发展和兴盛。 一、唐初进士科试策的文化背景 唐初,经过隋末战乱,社会文化水平较低,进士科考试只有试策一项。唐初 科举考试的科目,据封氏闻见记载:“国初,明经取通两经,先帖文,乃按 论唐代进士科与社套文化冀晨的关系 章疏试墨策十道;秀才试方略策三道;进士试时务策五道。”o 通典也说:“自 是士族所趣向,唯明经、进士二科而已。其初止试策,贞观八年,诏加进士试读 经史一部。至调露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始奏二科并加帖经。”。唐会要亦 说:“先时,进士但试策而已,思立以其庸浅,奏请帖经及试杂文。”o 这些比较 早的材料说明,唐初进士科的考试科目,只有试时务策一项。帖经为调露二年刘 思立所奏加,因此贞观八年为提高应进士举的经史水平,而诏进士试读经史一部, 其考核只是在策问中增加了经史方面的内容,而非对此经史进行帖经式的考试。 二、迸士科“三场试”的学术文化含量的提高 进士试帖经和杂文,始于高宗朝刘思立的奏请。调露二年( 6 8 0 年) 四月, 刘思立任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他“以进士惟试时务策,恐伤肤浅,请加 试杂文两道,并帖小经”。旧唐书其子刘宪传也记载了这件事:“父思立, 高宗时为侍御史。后迁考功员外郎,始奏请明经加帖、进士试杂文,自思立 始也。”。旧唐书杨绾传亦载:“至高宗朝,刘恩立为考功员外郎,又奏进士 加杂文,明经帖经,从此积弊,浸转成俗。”。 进士科加试帖经,在调露二年( 6 8 0 年) 即已准奏施行。如通典所载: “至调露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始奏二科并加帖经。其后又加老子、孝经,使 兼通之。”。唐摭言亦载:“调露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奏请加试帖经与杂 文,文之商者放入策。”。南部新书戊亦云:“进士试帖经,自调露二年始 也。”所谓帖经,按杜佑的解释是“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 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就是将经书中的一段文字,掩其两端, 中间仅留一行,裁纸帖掉数字,由考生将帖掉的文字补写出来,类似今天的填空 题。通过帖经检测考生对经书掌握的程度,目的是为使应进士举的举子加强对经 史的学习,成为文理华瞻者。 永隆二年( 6 8 1 年) 八月据刘思立奏,诏日:“自今已后,考功试人, 封氏闻见记卷3 贡举 通典卷1 5 选举三历代制下 唐会要卷7 6 贡举中进士 封氏闻见记校注卷3 贡举 旧唐书卷1 9 0 刘宪传 旧庸书卷1 1 9 杨绾传 通典卷1 5 选举三历代制下 唐摭言卷1 试杂文 通典卷1 5 选举三 第= 章进士牵 科目设| l 和录取的文化要求 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仍严加捉搦,必材艺灼然,合升高 第者,并即依令。”。进士除试策外,加试杂文,由此诏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进士科继续实行帖经、试杂文、对策三场考试。颜杲卿 父颜元孙,“垂拱初登进士第,考功员外郎刘奇榜其词策,文瑰俊拔,多士耸观。” 据颜元孙神道碑,元孙举进士,“省试九河铭、高松赋”,。故所榜之词 策即包括杂文和对策。 进士试之所以由试策而发展为加试杂文和帖经,一方面是考试本身的原因, 即由于举子们“唯诵旧策。皆亡实才”,固只读一些为应付考试而编成的现成簧文。 不去钻研经史本文;为扭转这种情况,进士科加考帖经,以求学有根柢。另一方 面,武则天为了加强她个人的权势,并图谋建立武氏政权,不得不扩大统治基础, 争取非高门世族出身的士人的支持,于是增设考试的门类,加强文艺辞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