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从现存经典学术史所呈现的清代学术史面貌来看,清初关中学术无疑处于边缘化 境地。但实际上,清初的关中一度成为学术会聚交流的一个中心和清初北方儒学的重 镇,在清初的学术界、思想界有过巨大的影响。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其依据主要有 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当时有许多南方学者如顾炎武、屈大均、阎尔梅、杨甲仁等都 曾到过关中。尤其顾炎武一生曾五入关中,经常与关中学者诗酒论学,为一时之盛, 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更是有三年多的时光在关中度过。另外还有许多学者虽然没到 过关中,但他们也与关中学者有着通信联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人里,有铁杆 的明遗民,也有清朝的官吏。他们的酬唱论学,除遗民间互通声气、蓄意有为的“遗 民运动”因素而外,从主客观上,都有明显的学术交流互动的倾向与痕迹,尤其以山 陕互动、南北互动为代表,生动地展现出了一幅宏大的学术交流图景。其二,不仅如 此,关中的许多学者都曾有壮游四方的经历,如李颐、李柏、王弘撰、孙枝蔚、李楷 等的南游江南,李因笃的游山西,以及由于被荐徵博学鸿儒,关中曾有八人东行京师, 他们广结一时道德文章之士,诗酒酬唱论学不已,在当时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因此, 其游历本身也就带有南北学术文化交流的宏大意义。这些人在地域内部群体上的紧密 联系以及与外界的广泛交往,在清初学术思想会聚交流上起过重要作用,这种内外互 动,不仅推动了关中学术自身的发展,也使得关中学术精神在当时得以充分张扬。 本文共五部分。绪论主要是对选题目的和研究取径说明、相关研究状况的评介以 及某些概念的界定。正文三部分分别从内、外以及学术思想的个案比较来说明清初关 中儒学群体的存在和在当时学界的地位以及所产生的影响。除在较浮泛的层面进行论 述外,二、三部分都选取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个案研究,企图对这一问题有一个 较为深入的探讨。余论是全文的引申,主要想在正文的基础上简略说明清初关中儒学 群体在后世清代学术史研究中的边缘化境地并分析这一边缘化的原因。 关键词:清初;关中;儒学群体;南北学术交流 a b s t r a c t s e e i n gf r o mt h ee x i s t i n gc l a s s i ct h e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f e a t u r eo fq i n gd y n a s t yt h a t 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p r e s e n t ,t h ea c a d e m i co f g u a nz h o n ga r e ai n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w a sp l a c e d i nt h ee d g ep o s i t i o nd o u b t l e s s l y a c t u a l l y ,i nt h e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g u a nz h o n ga r e ao n c e w a sac e n t e ro f t h ee x c h a n g e sa n dt h ek e y f i g u r eo f n o r t h e r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t h a tt i m e i t h a dah u g ee f f e c ti na c a d e m i cf i e l d ,t h i n k i n gf i e l di n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a r t i c l em a d e s u c h j u d g m e n t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t w o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m a n ys o u t hs c h o l a r s ,s u c ha s g u - y a n w u ,q u d a m ,y a n g - j i a r e n ,y a n e r m e ie t c a r r i v e dt ot h i sa r e a a n dh a d f r e q u e n c y , d e e pa c a d e m i ce x c h a n g e s e c o n d l ym a n ys c h o l a r so f o u a nz h o n ga r e aa l s ot o u r e v e r y w h e r ee s p e c i a l l ys o u t h ,a n dh a dw i d e l yc o n n e c t i o nw i t hs o u t hs c h o l a r s t l l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j n t of i v ep a r t s p a r to n e :i n t r o d u c e dt h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p u r p o s e o f t h et o p i c ,a n de v a l u a t e dc o n c e r n e dr e s e a r c hi n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p a r tt w o ,t h r e ea n d f o u r :i n t r o d u c e dt h et h eg r o u po fg u a nz h o n g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e x i s t e n c ep o s i t i o na n d i n f l u e n c ei na c a d e m i cf i e l di nt h a tt i m ef r o mm a n ya s p e c t s ,s u c ha ss p e c i f i cc a s e s c o n t r a s t , t h ef r e q u e n c y , d e e pa n dw i d eo fa c a d e m i c se x c h a n g e ,a n ds o0 n p a r tf i v e :t h i sp a r ti st h e e x t e n do f t l l ea r t i c l e ,w i t ht h ep u r p o s eo f s i m p l yi n t r o d u c i n go ni t se d g es i t u a t i o ni n r e s e a r c hl a t e ro nt h eg r o u po fg u nz h o n g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 a n a l y z i n gt h er e a s o n so f t h i si n f o r m a t i o no nt h eb a s eo f t h ew h o l ep a p e r k e y w o r d s : 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g u a nz h o n ga r e a ;t h eg r o u p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 o u t h - n o r t ha c a d e m i c e x c h a n g e s i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 文中不包括其他入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 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签名: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 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原彦平: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 ( 一) 选题目的及研究取径 绪论 应该说,2 0 世纪的清代学术史研究在起步之初便已经具备了宏大的气势,一些大 师级的学者纷纷参与其中,以章太炎首开其端,刘师培、梁启超、钱穆继之于后,涌 现出了一些深具历史影响的重要著作1 。之后的研究顺势展开,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 较为全面、系统地对清代学术予以论述,著述繁富,可谓成绩斐然。但综观2 0 世纪 的清代学术史研究,在重要学派的研究上,主要集中于乾嘉考据学派;在重要学者的 研究上,清初学者主要集中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人。而有关清初关中 学者的研究却极为薄弱,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极其有限,长期处于清代学术史 研究的边缘化窘境,直至今日。 那么,在清初,关中学者究竟是怎样一种生存状态? 是否真如现存学术史所呈现 的那样呢? 这是本文所要力图回答的主要问题,也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所在。 如果按照今日专门史的学科分类,本文应该属于学术史论述的范畴。但是本文并 未从经典的学术史论述角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和文本分析立论,而是选取 了某一地域( 关中) 中的一群学者( 儒学群体) 与外界的学术交流这一视角,来说明 清代学术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比较重要的学术群体关中儒学群体的存在。这样选取 的原因,除由于学识浅薄,难以对学术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外,还有集中讨论学 术交流事件的主观倾向。罗志田先生曾说:“学术史不能离具体的学术文本,惟有时 稍转换视角跳出文本之外,则片言也可获殊解。”2 他还说:“学人之往还、学术的著 述形式和出版方式、学术怎样传承、学派的褥势与势微、与学术相关的经济因素,以 及更为广阔的学术与社会的互动等方厩都非常重要,也是过去相对忽视而今后可努力 探索者( 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同样重要,不过向来较受重视) ,但表述出的学术本 身仍是不可须臾疏离的主体。”3 因此跳出文本或并不以文本分析为主的视角,仍属 于学术史的研究视角,而且,本文的讨论角度( 学术交流,即罗先生所说的学人之往 还;余论中讨论的关中儒学群体的边缘化问题,也差近于罗先生所说的学派的得势与 势微) 也属于罗先生所说的“过去相对忽视而今后可努力探索者”和“非常重要”的 1 代表作主要有章太炎越书清儒,刘师培滴儒得失论 ,椽吐禺主编清儒学案,粱启超近世之学术、 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民初赵尔巽等清史稿岂文 志、糯林传和义纯传等。 2 罗志h 1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自序,第1 l 页,复巨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8 月。 3 罗志瞄:近代中国史学卜论自序第1 3 顷脚注 。 l 原彦平: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 方面。这点需要特别加以说明。 ( - - )2 0 世纪涉言此论题的相关论著 2 0 世纪的清代学术史研究对关中学者涉言不多,在有限的研究成果中,大多又集 中于李颓人,而其中单独研究李颐哲学思想的又占了绝对的比例。至于对与李颥同 期关中其他著名学者和基层学者的研究则更显匮乏,对以“三李四贤”为中心的清初 关中学者的群体生存状态以及他们自身的交往、与外地知识界的交往,以及这一群体 在后世学术语境中的衍变等方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以下就对2 0 世纪相关研究作 择要评介。 早期涉言这一论题的著作,代表性的主要有:徐世昌主编的清儒学案卷2 9 二曲学案和谢国桢著孙夏峰李二曲学谱。徐世昌主编的清儒学案共2 0 8 卷,著录滴代学者1 1 6 9 人,篇帜庞大,搜罗最为详各,其第2 9 卷为二曲学案, 前有小序,云:“二曲以悔过自新为入德之基,反身求己言,言归于实践,为高谈性 俞标榜门户者痛下针砭。论学虽兼取程朱,实以陆王为主。”接着是传文,兼采众家, 较为翔实可信,履录李颐著作、书信几种,并附录时入及后人对李颐的一些评论,又 有“二曲弟子”、“二曲交游”、“二曲私淑”等附录。4 以传统学案体的面目客观地呈 现出清初关中的学术界。钱穆在评论徐世昌清儒学案时说它“几或集锦之类书, 于精于博两无取矣”5 , 但从保存史料的角度而言,其虽别择不精,却搜罗有功。谢 国桢著孙夏峰李二曲学谱分为孙夏峰学谱和李二曲学谱两部分,二人都 是清初北方大儒,李二曲学谱共分传纂、学术述略、著述考、学侣考、二曲门人 五部分,是2 0 世纪第一部专论李颗的著作,资料翔实,考证精审。6 另外还有一些兼论性的著作,主要以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萧一山 清代通史7 、侯外庐著中国思想通史第5 卷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8 、侯外 庐等著宋明理学史( 下) 9 等为代表。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共十六部 分,第五部分为“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这部分“以梨洲为中坚,先以夏峰、 二曲,而以浙东诸儒及穆堂附焉”1 0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册之第七篇“清初学 4 徐世昌主编清儒学案,天津徐氏刻本。 5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8 ( 清儒学案) 序,第3 6 i 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7 月。 6 谢国桢孙夏峰李二曲学谱。商务印书馆,1 9 3 4 年6 月。 7 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9 8 6 。 5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 9 6 0 供外庐等来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 9 9 7 。 ”粱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4 4 页,东方出版杜,1 9 9 6 。 原彦平: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 术思想之大势”,下分四章,是全书的第3 1 至3 4 章,其中第3 3 章“清初之理学”之 “清初姚江之学派”中,有专节论述李颇,传文多据全祖望二曲先生窆石文,较 简略。第五册为全书的七种附表,第六种为清代学者著述表( 下称萧表) ,共 著录有清一代关中籍学者十四人,依次是:王弘撰、王建常、孙枝蔚、李念慈、李颞、 李柏、李因笃、李楷、王又旦、康乃心、王心敬、李士琅、屈复、王杰,其中,前十 二人的主要生活时代可划归清初,但在生卒、简介及著述的考证上错误较多。1 9 4 7 年5 月2 日,王重九发表清初关中学者生卒著述考萧一山清代学者著述表订补 ( 下称王考) 1 1 一文,对萧表著录关中学者中七人的生卒与著述等情况的疏漏 与错误予以补正,这七人是:王又旦、王弘撰、李柏、李因笃、王建常、李楷、康乃 心,考订精审、细密。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下卷第二十九章将李颐与顾炎武也 作了一番比较,认为:“当时顾炎武已看到理学的没落,主张通过考据以发明经义, 提倡实事求是,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心性;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能置四海困穷 于不顾,而高谈危微精一。而李顺则还沉睡于理学的糟粕之中不能自拔。”1 2 还说: “在学术思想从理学向考据学转变的时候,李颞以理学观点批评顾炎武的日知录, 显得昧于对代潮流,思想落后。“3 这些论述属于对于历史发表的强烈价值判断,而这 种判断,以今日的目光视之,似乎已经逾出历史所能或所要判断的范围,至于同期关 中其他学者,该书再未涉言一人。 编写于2 0 世纪8 0 年代初的清史论文索引共收录有关直接研究或陈述清初 关中学者的文章篇目1 1 篇,有必要将其名目胪列于下: 李伯渔关中大儒李二曲传略( 华北日报中国文化( 北平) 1 9 3 5 年6 月9 日) ,顾颉刚李颓( 中学生1 9 3 6 年0 6 期) 、唐文治李二曲先生学派论( 国 专月刊1 9 3 6 年0 l 期) 、侯外庐中国十七世纪思想家李= 曲述评( 中苏文化1 9 4 4 年7 月卷1 5 ,3 、4 期) 、冯玉祥李二曲先生( 人物杂志1 9 4 6 年0 3 期) 、赵俪生 清初山陕学者交游事迹考( 大公报文史周刊,1 9 4 7 年2 月1 2 日) 1 5 、王重九 清初关中学者生卒著述考萧山清代学者著述表订补( 大公报文史周刊, 1 9 4 7 年5 月2 日,第六版) 、陈固亭李二曲先生的生平与著述( 中国学术史论集 ”王重九清初关中学者生卒著述考萧一山清代学者著述表订补 大公报文史周刊,1 9 4 7 年5 月2 日, 第6 版。 “侯外庐等束明理学史下卷,第8 5 1 页。 ”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 下卷,第8 5 2 页 “清史论文索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和中国人民大学清使研究所合编,中华书局,1 9 8 4 。 该书广泛搜录了2 0 世纪初至1 9 8 1 年6 月约8 0 年间我国报刊、论文集上发表的有关清史( 截止于鸦片战争前后) 论文、书评、通讯报道、史料等篇日约两万条左右,其中还包括1 9 4 9 年以来台湾省、香港地区发表的有关篇目, 搜罗较为完备。 u 清史论文索引著录此文出处为t ;k 公报文史周刊1 9 4 7 年2 月2 6 日,而实际出处是大公报文史周 刊) ,1 9 4 7 年2 月1 2 日。 原彦平: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 1 9 5 6 年l o 期) 、林继平李二曲的生平及其完人思想( 中央月刊1 9 7 7 年0 5 期) 、 钟彩钧李二曲思想概论( 陕西文献1 9 8 0 年4 月第4 l 期) 、张正藩清初讲学书 院三大师( 反攻1 9 8 0 年0 9 期) 。 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绝大多数专论李颤,总共1 1 篇中 关于李颐一人的就有9 篇:其二,基本上都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考述学者群体交游和群体生卒著述的以赵俪生清初山陕学者交游事迹考、王重九 清初关中学者生卒著述考萧山( 清代学者著述表) 订补最为重要。 这1 1 篇中有9 篇在时段上属于建国之前,其余二篇也是海外学者所作,在2 0 世 纪前8 0 年的学术语境中,关中儒学群体的边缘化在太陆学术界表现得尤为明显。 近2 0 年来,随着对清史研究的重视和深入,也推动了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 一些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的专著相继出版,如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冯天瑜明 清文化史散论,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南炳文、李小林清代文化,王俊义、 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 四库全书) 纂修研究,王茂等清代哲学等。对清 代一些重要学者和思想家的研究,也有不少专著和传记性著作问世,如沈嘉荣顾炎 武大传、陈金陵洪亮吉评传。另外清代一些重要学者、思想家的文集、全集及相 关工具书也相继出版,如黄宗羲全集、王船山全集、戴震全集等。1 6 较之前 8 0 年,研究更为深入,范围也有所拓宽。但在清初人物的研究上,仍集中于顾、黄、 王、颜诸人,未脱前8 0 年的轨范。 有关李颐等关中学者的研究虽然仍处于边缘化的冷僻窘境,论著很少,但是较之 前8 0 年则又有较大的改观。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赵俪生顾亭林与王山史,17 陈俊 民张载哲学思想与关学学派,1 8 以及陈祖武清初学术恿辨录”等。其中赵俪生 顾亭林与王山史实为两种著作的合编,一是顾炎武新传,另一种是王山史 年谱( 下称赵谱) ,后来又都收入赵俪生史学论著自选集2 0 ,二者都不同程度 地论述了清初的关中知识界,而尤以后者最为重要,他主要以王弘撰亲笔著述( 包括 大量诗歌、散文) 为依据,同时参照引列了时人及后人的大量著述,对清初陕西华阴 的著名学者王弘撰的生平予以比较细致的论述,对清初关中地区学者的交游和生活状 态予以生动的呈现,因而本书极为详审可征。陈俊民先生一直致力于关学学派的研究, 曾于1 9 8 6 年出版了张载哲学思想与关学学派一书。更值得称道的是他还致力于 ”本段参考王俊义二卜世纪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之回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 9 9 7 年0 3 期;,e 俊义( 清代学术探研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2 0 0 2 。 ”赵俪生 顾亭林与王山史齐鲁书社1 9 8 6 。 ”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与关学学派,人民出版社,i9 8 6 。 ”陈根武清初学术恩辨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 2 0 赵俪生赵俪生史学论著自选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 9 9 6 。 原彦平: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 关中学术典籍和史料的整理工作,1 9 8 7 年校点出版了关学重要典籍明冯从吾、清王心 敬、李元春等编撰的关学编( 附续编) 2 1 ,1 9 9 2 年校点出版了清人吴怀清的关 中三李年谱( 下称三李年谱) ,2 21 9 9 6 年又点校出版了李颐的全集二曲集。“ 另外,1 9 9 9 年,何本方先生也点校出版了王弘撰山志。m 这些著作方面反映了 关中学术研究在这一时期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它们必将成为关中学术文化 研究的奠基性著作,而发挥其持久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此期发表的相关论文近五十篇,其中单论李颐的就有三十余篇。 2 5 有些学者如李柏、王吉相、李因笃、王弘撰、孙枝蔚等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 成果主要有:韩星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 人文杂志2 0 0 1 年0 2 期) 论述了在清初关中与李颛齐名的学者李柏的生平及其思想构成;宋成德、梅咏李柏 及其( 槲叶集) ( 咸阳师专学报文科1 9 9 6 年0 5 期) 系统地叙述了李柏的生平和 著述。王丕忠王吉相及其( 四书心解) ( 人文杂志1 9 8 3 年0 3 期) 对李额门生王 吉相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四书心解进行较为完整的阐述。赵吉惠关中三李与关 学精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2 0 0 1 年0 3 期) 简要介绍了关中三李( 李颞、李 因笃、李柏) 生平及学行,并对以三李为代表的关学精神予以全新的阐释。马明达读 ( 王山史年谱) 札记(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1 9 9 4 年0 2 期) 是作者对自己读赵 俪生著王山史年谱时所作几条札记的整理文章考订和补充了一些王山史与屈大 均、阎若璩、汤斌、顾文渊交游的史料,尤其从更大的范围内提到当时关中学者群体 同外部的交游,虽然片言只语。但极为重要。张兵清初关中遗民诗人孙枝蔚的交游 与创作(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 0 0 0 年o l 期) 、清初关中遗民诗群的构成与 王弘撰、李柏的诗歌创作(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2 0 0 0 年0 3 期) 二文论述了以王弘 撰、孙枝蔚、李柏等人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和以青门七子及其子弟为代表的故明宗室成 2 冯从吾等编撰,陈俊民、橡兴海点校关学编l ( 咐续编) ,中华书局,1 9 8 7 。 站吴怀清蔫、陈俊民点校关中三李年诣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2 。 2 李颇著、际俊民点校二曲集) ,中华书局1 9 9 6 。 n 王弘撰著、何本方点校山志,中华书局,1 9 9 9 。 2 5 较具代襄性的有邱汉生关中大糯李颐思想再探 ( 上、下) ( 分别发表于(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1 9 8 7 年0 l 、 0 2 期,其实是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下卷 第2 9 章李颧的反身悔过之学,的原文) 、陈担武关于李颐研 究中的几个向题( 中嗣杜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 9 8 7 年0 2 期) 、武战扛李颇与关学( 西北大学学报 9 9 9 年0 l 期) 、赵吉惠t 李二曲( 四书反身录) 对传统儒学的反省与阐释( 中国哲学史1 9 9 8 年0 l 期) 、论李 二曲坚持实学方向。重建滴代儒学( 开封大学学报 综合版1 9 9 8 年0 4 期) 、龚杰简论实学家李颓( 西北 大学学报哲社1 9 9 8 年0 2 期) 、杨菊芹李颤与清初山林儒学(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 9 9 8 年0 2 期) 、 肖永j ! j :j 论李颞与颜冗体用思想之差异,( t 广蕊大学学报哲社1 9 9 9 年0 2 期) 、林乐吕李二曲的经世观念f j 讲学实践( 中国哲学史2 0 0 0 年o l 期) 、谢扬举李二曲安生立命思想述评( 中国哲学史2 0 0 0 年叭期) 、 朱糜靠 李二曲心性实学发微( 晋阳学刊2 0 0 0 年0 4 期) 、李二曲“心性实体”范畴论( 中国哲学史 2 0 0 年0 2 期) 、王昌伟李二曲调和朱子与陆王的方法 叙的转述,所谓“志同道 合”,在吴怀清的心目中,指的是他们倦念先朝、抗节不屈的明遗民立场和泉石烟霞 的隐士品格。三人中,李因笃由于参加了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的考试,并被授予检讨 的官职,而向来被排除在明遗民之外,吴怀清重新表彰三李,要以“志同道合”作为 将他们合理排列的依据,自不免要为李因笃正名而费较多的口舌,如他说:“天生以 母故勉应鸿博徽,授职未就,遽乞养归,终身不出,与雪木遵母命应学使试,母没即 弃巾服,同锱尘轩冕,不渝初衷。” 4 2 三李年谱,第4 3 5 页。 盯赵衙生清韧关中二李一康诗之比较分析,中华文史论丛1 9 8 3 年第3 辑,又见于顾亭林与m 山史第 2 2 3 页附文t 州三李年谱第2 5 3 页附引。 耶三李年谱第6 页。 4 6 三李年谱,第6 页。 原彦平: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 “关中三李”李颓、李柏、李因笃的排列在清初是一种事实,并且他们的排列确 实隐含了如赵俪生先生所言的一个“学者( 理学家或经学家) 集团”的意味,但是, 其他的三种排列也有其依据,因此本文在正视诸说并存的前提下,而选取由李额、李 柏、李因笃组成的“关中三李”排列。 至于“四贤”之说,其实是在上述“关中三李”之外。再加上比三李年龄稍长一 些的王弘撰( 山史,华阴人) ,这一说法见于清高熙亭重刻雪木李先生( 槲叶集) 序: 吾尝考之,国初以来,关辅名流辈出,如雪木先生及李天生、王山史其最著 者,“三李”“贤”于是称焉。4 7 以上的辨析共提到六人,分别是: 李颞,字中孚,自署二凿室病夫,晚又号惭夫。人称二曲先生。整厘偈西安府, 今陕西周至) 人,生于明天启七年( 1 6 2 7 ) ,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t 7 0 5 ) ,享年7 9 岁。著 有二曲集四十六卷。 李柏,字雪木,号白山逸人,晚号太自山人。鄢县( 属风翔府,今陕西眉县) 人。 生于明崇祯三年( 1 6 3 0 ) ,卒于清康熙三十九年( 1 7 0 0 ) ,享年7 l 岁。著有槲叶集。 李因笃,字天生,更字孔德,又字子德。富平( 属西安府,今陕西富平) 人,生 于明崇祯四年( 1 6 3 1 ) ,卒于轻康熙三十一年( 1 6 9 2 ) ,享年6 2 岁。著有古今韵考 四卷,诗说,春秋说,受祺堂诗文集4 9 。 李楷,字叔则号渭水岸上翁,别署岸翁,学者称河滨夫子。赣邑( 清属同州府, 今无朝邑县名,其地属渭南市大荔县) 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 1 6 0 3 ) ,卒于清康 熙九年( 1 6 7 0 ) ,享年6 8 岁。4 9 尝选订河滨全书一百卷,后多散佚。道光中,其 七世孙李元春辑诗选十卷,文选十卷,遗书抄四册( 不分卷) 。 李念慈,字屺瞻,泾阳( 属西安府,今陕西泾阳) 人,生卒年不详,顺治十五年 进士。著有谷口山房集十卷。 王弘撰。字文修,一字无异,号太华山史,又署鹿马山人,晚号山翁,又目丽农 老人、天山丈人。华阴( 属同州府,今陕西华阴) 人,生于明天启二年( 1 6 2 2 ) ,卒 于清康熙四十一年( 1 7 0 2 ) ,享年8 1 岁。著有周易筮述八卷,正学隅见述一 4 7 转引自宋成德、梅咏李柏及其( 槲叶集) ,咸阳师专学报( 综台双月刊) 1 9 9 6 年0 5 期( 文科版) 。 蚰萧表为寿棋堂文集。误。 蜉参壬考。传见清汪兆鏊纂锰、康熙十二年刊刻f 科邑县后志卷6 人物,赵逮走张晋交游考( 西北 师大学报社科2 0 0 3 年0 5 期) 全最。 f 2 原彦平: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 卷,山志三卷,山志二集三卷,周易图说述一卷,法戒录若干卷,砥 斋集十二卷。 这六人中,除王弘撰外其余五人都是李姓,五李中,虽然李楷和李念慈二人不在 本文所指的“关中三李”的组成名单之内,但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名的学者和诗人。 本文所指的“关中三李四贤”即李颐、李柏、李因笃、王弘撰四人,因为他们在 清初的关中学术界有着巨大的影响,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也围绕他们而得以建立,因此, 下面的论述也先从他们开始。 2 、关中三李四贤之交游 关中三李中李颐最长而李因笃最幼,即李因笃所云“余行季”、“伯中孚”、“仲雪 木”之谓。5 0 顺治五年,二十二岁的李顾与十九岁的李柏订交,吴怀清关中三李年谱二曲 先生年谱( 下称c - 曲谱) “顺治五年戊子”条云:“是年,与郡县李雪木柏始相见 于沙河东村。”5 1 李柏槲叶集与家徵君中孚先生书云:“忆昔与兄相见于沙河东 村,兄年廿一,弟年十九。”5 2 吴怀清关中三李年谱雪木先生年谱( 下称雪木 谱) 同年条云:“是年,至整屋沙河东村,始与李中孚先生会,遂订交通籍。”5 3 关于他们的关系,在清代就有学者还提到另外一层,称他二人后来结为儿女姻亲, 如钱仪吉衍石记事稿太白山人传:“( 李柏) 有予日崧,女适李慎言,二曲子。” 但雪木谱在转引这句话之后,紧接着加了一条按语,反对这一说法,其云:“按 二曲集冯云程传:有一女,二曲中孚子为长子慎畜择配。是慎言妻姓冯,非 雪木女可为铁证。不知衍石何据,而为此诬言。”5 4 今人张岂之先生主编陕西通史 第1 4 卷思想卷在论述李柏时也持与此相同的看法,“他( 李柏) 出身贫寒,从少 年时代起即博览群书,与李颐年轻时就有交谊,后结为儿女姻亲。”5 5 可能也依于钱仪 吉说。此外,再没有看到更为原始的证明这一说法的资料,吴怀清的反驳也有道理。 究竟如何,此处无意也难以深究,本文基本上同意吴怀清的意见,但也引录这一说法 于此,聊各一格。 雪木谱中记载二人相会的只有一次,即康熙十九年,“冬,过整屋,访李中 孚徵君于贞贤里,并晤其门人王尔缉心敬于贤母祠。”5 6 这次相会,惠霞嗣历年纪略 三李年谱,第2 2 5 页。 三孝年谱,第1 1 页及第2 1 2 页。 三李年谱,第2 1 2 页 三李年谱,第2 1 2 页 三李年谱,第2 5 1 页。按,今本二曲集无冯云程传。 张岂之主编陕西通史第1 4 卷思想卷,第3 0 8 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3 月。 三李年谱,第2 2 2 页。 原彦平:清初关中儒孝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 未载,二曲谱,未补,二曲弟子王心敬( 字尔缉,号丰川) 在李雪木先生墓碣 中有载,今引录于下:“敬年二十五时,遇先生于二曲先生所,齿几长一倍,遇余一 言之近是,未尝不亟加赞许。自后每见凡有鼓励,无有不欣然意纳者。” 另外,还记有李柏曾于康熙七年赴整厘:“春赴整厘,馆于赵氏中南别墅。”康熙 八年他“仍馆于整屋赵氏”直到这一年的八月他才辞归。5 8 这次整厘之行,前后历时 年多,在此期间,李颓除在康熙七年东行的三个月而外,直居家,因此,应该说 二人有很多相见的机会,文献没有具载其事,我们也只能推测至此。 康熙三十二年。李柏曾写信给李颞,共前后两书,信中有对二人整厘初会的深切 追忆,也有对世事风云变迁的无尽感慨。由于二人交游资料的极度缺少,所以这两封 信有着独特的价值,现将其引录于下: 李柏与家镦君中孚先生书: 凶荒大却,吾家南北老幼亚旅数十百口,俱获平安,此天佑,非人力也,弟 在他乡,日惟举手谢上苍耳。游子思故乡,汉高帝不学犹能言之,况弟稍知诗 书,微解道理乎! 太白、终南,猿鹤s t s t ;邱园乡井,桑梓依依。况西风吹汉水, 白云满秋山,千里孤客,岂能忘情! 但道路悠远,山川问隅,蹒跚老脚,难于彳 亍,是以留滞彼土耳。 又书 忆昔与兄相见于沙河东村,兄年二十二,弟年十九。兄十四少孤,弟丸岁失 怙,命之苦同。兄一寒彻骨,弟贫无立锥;兄菜色而登山,弟枵腹而临水,兄绲 袍而见客,弟鹑衣而访友,境之困同。兄囊萤而读书,弟燕香而照字,学之勤同。 兄企慕与先民,弟亦不屑为今人,志之远同。尔时自以为年正富,力正强,学之 五十、六十其成就或可有观,至于今日,兄发戴雪,弟头蒙霜年之老同。中有 不同者,吾兄学成名立,天之北斗,地之泰山;至于弟者,踉跄田园,混迹渔樵, 年与时去,竟成枯落,奈何,奈何1 5 9 李颞与李因笃、李柏与李因笃订交的时间失考,但三人有通籍之实,相互间歌诗 ”三李年谱。 5 8 三李年谱 ”三孪年谱, 第2 4 9 页。 第2 1 6 页。 第1 8 2 1 8 3 页。 原彦平: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 酬唱、质证论学等密切往来,在文献中仍然俯拾可见。 李因笃受祺堂文集郭公金汤墓志铭曾述及郭金汤( 名民止,字金汤,晚号 有竹主人) 谢病乞休后,“治别墅于南山下,文酒自娱,性喜宾客,海内钜宿如顾亭 林、阎古古、曾庭闻、屈公山( 疑为翁山) 、赵公受来游关中,咸主其家。吾秦则有 刘石生、王无异、温元肆、宋子祯,又家岸翁、圣年、雪木过从尤密,”描绘出 清初关中的学术交流活动的盛况,这一点下文还会详论,这里只想说明,在这样的文 人集会中,李柏与李因笃都参与其中,而且“过从尤密”,也许能够解释他二人一生 中无数次的有“青门”之行的缘由,而且相同目的的多次“青门”之行也可证明他们 频繁的相会。 康熙十六年,李柏有和李子德寄鄂府君南安诗七律一首;6 0 康熙十七年,李 因茑被徵博学鸿儒入都,数称李柏之贤,“人始有知之者”:“康熙二十四年春,李柏 “过岐茹侯公廨,晤李子德太史。为十日留”,6 2 “旋偕紫庭游五丈原及风翔之东胡”, 钉李因笃也有诗春日岐山公廨喜晤二兄雪木处士却送还山以纪此;甜康熙二十五 年,李柏专程到富平过访李因笃,6 5 李因笃作诗雪木二兄过草堂同子桢作三首,6 6 李柏作在频山子德大弟宅喜晤宋隐君歌以赠之七古一首。6 7 等等。 康熙十四年三藩乱起,“是时云贵构乱,蜀汉尽陷。靛屋密迩南山,敌人盘踞于 中。土人往来私贩者,传敌营成颂先生风烈。先生闻之大惊,亟拟渡渭远避。”加上 富平令郭传芳的邀请,八月初六日,李颐“挈家避兵富平”。到富平后,“文学孟舆脉 斋沐受学。因请栖所居之军寨之别墅。郭公于是鸠工整饰,焕然一新。又特构斋, 题日拟山堂a 拟山云者,以先生喜静厌嚣,谢人事,绝应酬,无异深山穷谷也。”6 8 李 因笃并撰拟山堂记。吴怀清于此条加按云:“先生居富平,李子德及弟因材( 迪笃) 等常趋侍。”并引李因笃受祺堂文集为其母所作的田太孺人行实云;“煎雾明 府迎兄二曲徵君寓邑东偏,母数就视,谓不孝臼:汝兄大贤,当敬视之。,”6 9 李颐在 为李因笃的母亲所作的田太孺人墓志中也提到这件事,其云:“前此颐以终南播 氛,避乱频山。太孺人率阖眷出见,令因笃偕弟若子朝夕严侍,恩勤有加。逾乱定返 三李年谱) ,第2 2 0 页。 三李年谱) 。第2 2 0 页。 三李年谱 ,第2 2 5 页, 三李年谱第3 7 3 页。 三李年谱k 第3 7 4 页。 三车年谱,第2 2 6 2 2 7 页。 三李年谱,第3 9 2 页。 三李年潜,第2 2 7 页。 三夸年谱第6 8 页。 三李年谱,第6 9 页。 原彦平: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 里,犹时问疑不绝。” 至康熙十八年西返盏厘,李颐流寓富平前后四年,期间,顾炎武自山左来访,“因 寓军寨之北,密迩先生,时至卧室盘桓,语必达旦。”7 1 王弘撰也自华阴来访,“( 康熙 十六年) 九月,王山史至富平。先生谴子伯著往谒,山史随诣军寨,晤谈竟日。”相 与质证所学,言辞坦诚,王弘撰将此行撰为频阳札记。” 李因笃逝世后,他的表弟朱树滋( 长源) 撰李文孝先生行状,其中也提及李 颐流寓富平与李因笃相交的情况,他说:“盏屋李二曲先生颐,有道士也,公素以兄 视之,其避寇寓军寨,一切室字器用虽邑大夫为之供办无缺,实公隐为之力。”7 3 上述这些也许是后人判断李颐与李因笃二人之交最密的最基本的文献依据。江藩 在宋学渊源记李因笃本传中说:“二曲与因笃交最密,晚年移居富平,时相过从, 各尊所闻,不为异同之说。”并加赞词云:“君子不党,其二子之谓乎! ”7 4 三李之相与往还的情形,略如上述。三李中,除李柏与王弘撰的交往很少见于史 传外,李颐、李因笃与王弘撰的交往可谓至密。 王弘撰生于明天启二年( 1 6 2 2 ) ,长李颐五岁,长李柏八岁,长李因笃九岁,明 亡时,年二十三,前此一年冬,其父“邑虔南迁南京兵部左侍郎,谒告归。冬,殁于 途。”弘撰因扶柩返乡。次年明亡,关中纷乱难定,又挈家避乱于山中,乱定后返里。 不久之后,与李因笃订交于长安。关于两人订交的细节,王弘撰山志“李天生” 条有简略但很有趣味的记述:“李天生,天资敏异,予昔邂逅于长安茶肆,隔席 遥接,各以意拟名姓,及询之,皆不谬,遂与订交。”7 6 看来在订交之前二人互闻其名 已久。 李因茑受祺堂诗集的编年始于顺治十六年,其中所见最早酬王弘撰的诗是康 熙四年的独鹤亭诗寄王徵君山史。以后二人歌诗唱和,屡见于谱传,如康熙五年 冬王弘撰次子宣辑补博士弟子员,李因笃作文相贺,文题为王山史先生次子仲和补 博士弟子员序;7 7 李因笃康熙八年王五山史缄齐片至却寄7 8 康熙十年初雪柬 ”三李年谮l ,第6 9 7 0 页。 ”三兰李年谱,第7 1 页。 ”王弘攘频期托记 见跗于关中三李年谱 第1 7 7 一l 引页:赵 瞽第1 7 9 页节引甚长,并加按西:“此篇 频阳札记为先生理学思想展现最充沛之一文,其中与二曲先生多处交缨,可以看 h 朱学系统与王学 系统之互不相让。” ”三李年谱 t 第4 2 1 页 ”江藩国朝束学渊源记卷上 ,赵谱 第1 7 0 页有节录。按此事( - - 曲谱 记为:“七月至华阴,访王 山史擞君宏撰”,时问上与王弘撰所记有出入,此处存疑。参( - - 曲谱 第6 8 页 ,2 ( - - 曲谱第1 8 1 页附录全录。 9 3 康乃心王贞文先生遗事,赵谱第2 2 2 页引。 ” 三李年谱,第9 页。 9 5 三李年谱,第1 4 页。 1 8 原彦平: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 坦父子,商州洛南的杨尧阶、舜阶兄弟,郐卅i i 吉相,三原李彦i 舸,成宁罗魁,富平 孙长阶、惠箍嗣,宝鸡李修,泾阳王承烈,郡县王心敬,蒲城宁维垣等。 李柏在母亲故去之后,“愤然弃冠服,服法服,结庐太自山,读书学道”,”之后 虽年年必有一登临,但也并未常年隐居其中,不与外接。他足迹几遍关中,往返最为 频繁的主要在整屋、风翔、岐山、武功、富平以及长安附近,而且在陕南曾有三年居 留,还曾一度应邀南游衡岳( 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年) 。”一生虽说交游不广,但也不 少,尤其到晚年,“高风逸韵,风动关中,贤守宰往往折节交下风。”大体可以说, 关中、汉中多数府县的文武官员、学者名流,其品节绝俗者都与李柏有深浅不问的交 谊。盼见于他诗文的如王青门、萧雪山、赵绣玉瑚、朱千仞、韩又韩、满子硪、李挺 伯、王奎垣、韩傅其、朱鼎铉、柴广文、刘广文、郭民止( 金汤) 、杭君佐、焦卧云、 刘辉玉、杜云柯等,还有八仙庵道士任长年、大兴善寺住持憨休禅师等,只是他们的 更为详细的身份已难以考述。蚀还经常到青门参加文入集会。他如渭南刘盂常、淳化 宋振麟武功张承烈等,是李因笃、王弘撰的共同的朋友。 四贤中王弘撰与李因笃交游几遍天下,就关中而言,主要有武功李大春、淳化宋 振麟、泾阳张恂、富平朱树滋、邰网康乃心、三原孙技蔚、渭北二隐王建鬻( 绅复) 和刘懿宗( 孟常) 、明宗室长安朱子斗、高陵田雪崖、富平朱山辉( 廷璩) 、泾阳李念 慈、华州郭胤伯( 宗昌) 等等。 可以说,他们围绕着三李四贤的存在,共同构筑了一个在清代学术史上甚至是整 个中国学术史上都不可忽略的关中儒学世界,共同形成了顾炎武所谓“秦人慕处士、 重经学”的淳朴学风。 遗憾的是,近三百年来,由于理学以及北学在中国学术史语境中的日趋边缘化, 在清初主要以理学为论学指归的关中儒学界和地域上处于北方的双重劣势,关中学者 群体失踪于清代学术史,除李颐外,其余大量的学者的著述早已散佚不存,只于时人 的论述或方志中还残存着零星的资料,在极度边缘的困境中隐秘地暗示着清初关中, 曾有一个相当可观和相当活跃的儒学群体的存在。 娜萧震生太白山人( 槲叶集叙,三李年谱第2 5 6 页g i ,蘑为萧柳庵槲叶集叙。 97 三李年谱,第2 2 9 2 3 0 页。 9 8 壬心教太白出a 雪本李先生薹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 7 9 丰,l ! 续集卷2 9 ,第6 7 2 页,齐备书社 1 9 9 5 年9 月 三李年潞第2 4 8 页引。 鲫宋成德、梅咏李柏及其 槲叶集) ,成阳师专学报( 文科) 1 9 9 6 年0 5 期。 三李年谱第2 1 9 - - 2 2 0 页。 9 原彦平:清初关中儒学群体与南北学术交流 ( 三) 清初关中学者重要人物生平著述综考 现依据相关文献,对这一时期构成这一群体的主要学者的生平及著述略考于下。 1 0 1 为简便起见,考述采用表格的形式。在表前还有几点需要说明: ( 1 ) 选录学者大致以关学编及续编,清史列传、清史稿儒林、清 史稿文苑以及各方志之儒林、文学、乡贤、群材传和经籍、艺文、 著述目录为基本线索。其他如臣工、名宦、隐逸、循良、孝义等传 中果有涉及学术者也酌加采录。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