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创 新能力和效率是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而要破解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促 进信息与知识在其各子系统问的有效流动,以充分调动起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加快提 高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不断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并推动政府的制 度创新。要实现以上目标,都有赖于区域内信息保障服务系统的建立与健全,有赖于信 息保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咨询服务功能的切实发挥。 但目前我国信息市场还不成熟,信息中介机构,尤其是能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科技 及相关创新信息的中介机构极其匮乏。本文主要针对东北地区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为区域 创新体系各主体提供信息服务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使我们准确地找到为创新体系提供信 息咨询服务的主体,在分析其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并设计适合东 北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信息咨询服务模式,发挥其为创新体系中各子系统搭建信息与知 识沟通桥梁的作用。这对于加快东北地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创新能力与效率都具有紧 迫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区域创新体系及信息保障服务系统的理论及相关研究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创 新体系中信息保障服务系统与信息咨询服务的关系,明确了区域创新体系中信息咨询服 务在信息保障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各子系统问知识与信息流的推动作用。并在分析 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信息保障服务的现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东北地区区域创新体 系的信息咨询服务现状及对策。以及如何发挥东北地区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 主体) 的 专业优势与业已成熟的网络系统,为东北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各子系统社会功能的发挥搭 建信息与知识沟通的桥梁。最后,提出了构建由东北地区各类型信息服务机构组成的联 合信息咨询服务虚拟平台,为东北地区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及知识传播与应用提供专 业的信息咨询服务与知识服务,从而合力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实现东北经 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信息保障服务系统信息咨询服务 a b s t r a c t r e g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 r i s ) 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n a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 n i s ) ,s oi t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s u b j e c t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a n ds o c i e t y t oi m p r o v er i sa n da d v a n c et h ea b i t i t ya n de 衔c i e n c yo fr e g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 t h ek e yo f r e s o l v i n gt h ep r o b l e mi st oi m p r o v e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k n o w l e d g ef l o w i n ge f f e c t i v e l ya m o n g t h es u b s y s t e m sa sw e l la st om o b i l i z et h ee n e r g yo f e n t e r p r i s e s 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t os p e e da n da d v a n c et h ek n o w l e d g ei n n o v m i o na b i l i t yo fc o l l e g e & u n i v e r s i t i e sa n d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s ,t h e ni m p r o v et h es p r e a da n da p p l yo fk n o w l e d g e ,a n dt op u s hf o r w a r d st h es y s t e m i n n o v a t i o no fg o v e r n m e n t t or e a l i z et h ea b o v eg o a l s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b d n gi n t op l a yt h e f u n c t i o no fi n f o i t n a t i o nr e f e r e n c es e r v i c e ( i r s )w h i c hi so n eo f 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s y s t e m h o w e v e r , 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m a r k e to fc h i n ah a s n tm a t u r ey e t i n f o r m a t i o na g e n c y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w h i c hc a no f f e rr e l a t i v ei r m o v a t i o na n ds c i t e c hi n f o r i l l a t i o nf o rr i s a r ev e r y l a c k t h i sa r t i c l ei n v e s t i g a t e s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s t a t u so f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r e f e r e n c ei n s t i t u t i o n s s e r v i c ef o rr i so fn o r t h e a s ta r e at ol e tu sd e f i n i t u d et h em a i nb o d yo fi n f o r m a t i o nr e f e r e n c e s e r v i c e b a s i n g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i t sp r o b l e m sa n da d v a n t a g e s i tp u t t sf o r w a r dt h e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a n dd e s i g n s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r e f e r e n c es e r v i c em o d e lt h a ta d a p t st ot h er i s o fn o r t h e a s ta r e aw h i c hc a ne x e r t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b r i d g ef u n c t i o na m o n gt i l e s u b s y s t e m so ft h er i s i ti ss i g n i f i c a n tt os p e e dt h eb u i l d i n go fr i so fn o r t h e a s ta r e aa n d e n h a n c et h ei r m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a n de f f i c i e n c y o nt h eb a s eo fs t u d ya n dt h et h e o r yo fr i s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s y s t e m t h e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s y s t e m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r e f e r e n c es e r v i c ei n r i s a n di ts t a t e st h ef u n c t i o na n ds t a t i o no fi r si n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s y s t e m a n dt h ep r o m o t i n g o p e r a t i o nf o r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k n o w l e d g ef l o wa m o n gt h es u b s y s t e m s t h ea r t i c l e b a s i n go n 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a c t u n l i t yo ft h er i so fn o r t h - e a s ta r e aa n di n f o r i b a t i o ns y s t e m , e m p h a s i z e st h es t u d yo f s t a t u s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o f r i so f n o r t h e a s ta r e a a sw e l ia si ti s t ou t i l i z et h ew e l lr o u n d e dn e ts 3 7 s t e ma n dt h ep r o f e s s i o n a la d v a n t a g e so fi n f o r m a t i o n r e f e r e n c ei n s t i t u t i o n si no r d e rt ob u i l dt h eb r i d g eo f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k n o w l e d g ef o rt h e s u b s y s t e m so ft h er i so fn o r t h e a s ta r e a a tl a s t t h ea u t h o rb r i n g sf o r w a r dt h ep l a no f b u i l d i n gt h eu n i t e dn e tf l a tr o o f o fi r ss e r v i c ei nn o r t h e a s ta r e ac o m p r i s i n go fa l lk i n d s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r e f e r e n c es e r v i c ei n s t i t u t i o n s t h ep u r ! c l o s ei st oo f f e rp r o f e s s i o n a ii r sa n d k n o w l e d g es e r v i c ef o rt h e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a n dk n o w l e d g ei n n o v a t i o na n ds p r e a d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i n n o r t h e a s ta r e a t h u s t h e yc a nc o o p e r a t et h es t r e n g t ht oi m p r o v e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p o w e ra n de 衔c i e n c yo fr i s a n dr e a l i z et h es p a na n dp e r s i s t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e c o n o m yo f n o r t h e a s ti n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r e g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 r t s ) ;i n f o r m a t i o ns e r v i c es y s t e m :i n f o r m a t i o nr e f e r e n c es e r v i c e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 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立逸苤数 f 1 期: 笙! :兰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趣 日 期:础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电话: 邮编: 0 4 3 1 8 5 8 0 2 9 7 2 蛰,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区域化的特征也日趋显著。区域竞争力已经成为 地区经济获得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区域竞争者参与竞争的实力体现。中国加入w t o 后,面对更激烈的竞争,我们更要发展区域经济,构建一流的区域创新体系对我国参与 世界竞争具有重要的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和效率是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某些区域创新体系成功的因素中指出,良好的创薪软环境与硬环 境是成功的关键,而软环境又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那么软环境中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那就是破解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促进信息与知识在其各子系统的有效流动,充分调动 起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加快提高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不断促进知识 的传播与应用。要实现以上目标,都有赖于信息保障服务系统的建立与健全,切实发挥 区域内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 从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来看,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及区域创新体系的诸多问题研究较 多,主要集中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及其构建方面。而在其信息保障问题研究中,主要是 对信息知识流的运动渠道、方式及保障系统的构建方面论述较多。而对于区域创新体系 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概念、内涵、特点及功能,还有国内外区域创新体系经验、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信息机构如图书馆的功能研究多为从宏观角 度。 本文在国家创新体系及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索面向东北区域创新 体系的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咨询服务内容、途径及模式。为建立东北地区的服务于区域 创新体系中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应用的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平台进行系统 论证。 东北地区与全国各地区一样,近年来逐渐重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对大中 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日益关注,对区域内开发区建设也从区域创新体系的高度不断完善。 而随着建设的深入,面临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阻碍创新激发或过程的信息流不畅, 成为关键。从需求角度,东北地区内的信息服务机构,如各类型图书馆作为社会文献信 息中心,理应发挥其服务于创新体系的功能。从实践而言,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从传 统业务中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到如今利用现代化手段从事信息咨询服务积累了多年的服 务经验,用户从党政机关决策者到大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创新人员,从高等院校 的研究人员到社会民众,都曾经从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咨询服务中获得知识与信息,用 于生活生产方面创新与创造。因此发挥他们的信息服务功能更好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 设也是信息服务机构多年实践的必然结果。构建东北地区的联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推 动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即利用成熟的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的网络系统,面向区域 创新体系发挥作用。拟建立由东北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专业图书馆及其他信 息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和模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信息资源优势及其信 息咨询服务专家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传播与应用提供快速有效的信息服 务。 2 第一章区域创新体系概述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 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是以创新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为基础的,是对创新认识的不断 深化,是对现有创新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了解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发展 及相关学说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区域创新体系的本质与核心。 ( 一) 创新 创新源于创造,虽然很早就被人们提出,但从技术领域被引入管理领域却是在2 0 世纪6 0 年代开始的,最早重视创新的管理学者是德鲁克,他提出了“社会创新”概念, 认为创新是创业家特有的工具,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是创造一 种资源,任何使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发生改变的行为,都可称作为创新。德鲁克认 为创新有两种:( 1 ) 技术创新:即在自然界中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赋与新的经 济价值。( 2 ) 社会创新:指在经济与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法或管理手段, 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彳导很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1 】 ( 二) 国家创新体系 随着对创新在各个领域的认识与研究不断加深,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也从最初被关注 到逐渐走向深入研究。 1 理论沿革 国家创新体系( n a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n i s ) 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学者李斯特 ( f tii s t ) 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研究,他在1 8 4 1 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体系一 书中,率先提出“国家体系”,的概念。【2 】在李斯特的启发下,英国学者弗罩曼( f r e e m a n ) 在1 9 8 7 年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弗里曼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最大作用在于 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他指出一国的经济发展的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 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商品,需要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一个资源的 最优配置,以推动产业和技术的创新。1 9 9 5 年国家创新体系( 系统) 概念被引入到我国 后就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极大兴趣。冯之浚教授1 9 9 8 年主持了国家科技部研究课题“国 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 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国 家创新系统应主要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培训、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组成。例 2 o e c d 给予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及主要功能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 e c d ) 将国家创新体定义为:是一种在公、私领域里的 机构网络,其活动和行为启发、引进、修改和传播新技术,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 院所、中介机构之间为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建设性地相互作用,并将创 新作为系统变化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的系统。e 4 n i i 幺,国家创新体系是参与和影响创新资 源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行为主体、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体系。其主要功能是:( 1 ) 1 对国家创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 ) 建设有关国家创新政策与制度;( 4 ) 组织建设国家 创新基础设施;( 5 ) 促进国家创新活动的执行。【5 】 ( 三) 现代区域发展理论 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使人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放诸 于区域发展,创新的区域经济引擎作用更不容小视。在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提出前,现代 区域发展理论受到人们重视,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从9 0 年代开始,以库克( c o o k e ) 、萨克森宁( s a x e n i a n ) 等为代表的学者提出“新区 域科学”( t h en e wr e g i o n a ls c i e n c e ) ,与传统区域发展理论相比,它非常强调区域发展 的特定技术、制度和社会基础,强调结构主义方法和区域的动态过程;同时受古典经济 复兴和交易费用经济学及制度与进化经济学兴起的影响,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又非常强调 马歇尔聚集经济和交易费用、学习创新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1 6 】 ( 四) 新产业区理论 简单地说,新产业区是生产系统或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地理上的聚集,是由服务于 全国或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组成的,是既竞争又合作的中小企业的综合体,它为竞争优 势产业提供了区域创新环境。在全球经济化条件下,这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甚至比国 家更具有经济意义。1 7 j 二、区域创新体系内涵、特征及功能 从以上区域创新体系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来看,国家创新体系是从国家宏观角度 来研究创新系统,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区域创 新体统可以从国家创新体统理论中吸取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国家创新系统的指导下 对区域进行研究。新区域科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更强调学习创新和地方社会文化环境 的重要性,这种环境通过地理邻近和聚集以方便各行为主体相互学习和技术创新、扩散、 积累,把企业、客户、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政府机构联结起来组成一个较为有 效的网络结构。新产业区理论则主要为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区域创新体 统的提出就是在大量研究一些称之为新产业区的区域的基础上,借用国家创新系统理 论、现代区域发展理论的有关概念和研究方法,伴随着“后福特主义”、“产业群”和“区 域的崛起”而慢慢形成的。 ( 一) 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定义 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包括:( 1 ) 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 2 ) 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 ( 3 ) 不同的创新单位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 4 ) 创新 单元通过创新( 组织和空间) 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 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 5 ) 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 4 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删 由此,我们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如下定义: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区域内参加新技 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织成的、为创造、储备、 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提供媒介的网络系统,它是国家创新系统的 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1 9 】 ( 二) 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 1 区域性特征 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它与国家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的区别和 联系之中。主要体现在; ( 1 ) 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创新 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任何一个部分的薄弱都 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如果把国家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大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则是 子系统,国家创新系统主要由开放的各个区域创新系统连接而成。但另一方面,区域创 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所处的层次不同,其功能也就不同:国家创新系统中,政府根据 国家发展目标,通过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政策、法律和基础设施,促进产学研 合作,推广创新成果;区域创新体系则担负着把技术创新内化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 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任务。 ( 2 ) 区域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系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中观与微观上。作为中观层次 的区域创新系统,主体要素为企业、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及中介组织,而企业创新系 统的主体要素主要为企业家、科技人员、技术工人和营销人员等。可见,区域刨新体系 能较为全面的包容各创新主体( 如科研、生产单位) 和创新资源与要素,形成较为完整的 社会创新系统。 2 系统性特征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区域刨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具有丌放系统的一般 特性。主要包括:( 1 ) 整体性。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各个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的要素构成 的统一整体。( 2 ) 相关性。区域创新系统内各要素之河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的关系。( 3 ) 结构性。结构性是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有机联系的反映。( 4 ) 动态性。区域创新系统具有与空间和时问阶段相关的活动方式。( 5 目的性。区域创新 系统是一个具有明确目的的系统。系统内部的各要素是为实现系统的既定目标而协调于 一个整体之中。此外,还包括开放性、自反馈性及多样性i lo 】。 ( 三) 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 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是指其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体 现了它与外部环境之问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以及包括了改变 被作用对象的秩序。】具体而言,区域创新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 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系统,包容较多的创新要素和主体,能形成较完 整的创新体,从而为长链创新( 即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成果商品化应用1 打下了基础, 也为区域经济的自主创新创造了条件。 2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创新系统可以通过系统内各创新主体的互动,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形 成连锁反应机制,加快创新扩散,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簇群创新,从而推动整个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创新系统使整个产业结构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之上,井赋予产 业结构新的内涵。 3 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能在未来市场上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区域核 心竞争力。区域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区域创新 能力的反映,对于尚未形成竞争优势的后进区域来说,尽快建立核心竞争力是获得区域 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而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互 动,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 内和国际竞争。 4 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由于不同区域之间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差异,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 衡。尽管后进区域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引进先进技术选择 更快的发展道路进而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后进区域并不必然具有后发优势。区域创 新体系可以使后进区域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将引进的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创新,提 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后发优势,跨越技术发展阶段,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同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强的区域化特征。区域正逐 渐成为经济协调的重要基础,它在提高区域竞争优势,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形成区域跨 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f 1 2 】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体系现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要发 展区域经济,需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 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国家这一大的战略背景下, 提高东北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是振兴东北的必然选择,而其核心在于构建完善的充满活 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它同时也是实现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对于东北区域创 新体系现状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清晰全面地把握东北区域竞争力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进 步为凝聚东北区域创新合力找到解决途径。 ( 一) 东北区域经济情况概述 1 东北区域经济具备的优势 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土壤肥沃,农业生 产发达。“九五”期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己达1 3 3 ,人均粮食产量为 6 6 2 8 8 公斤,是全国乎均水平的1 5 8 倍。东北地区是国家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为支援 国家建设和保持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东北地区是东北亚的地理中枢,与蒙 古、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接壤或邻近,作为我国对东北亚地区开放的窗口, 对邻近五国的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 0 左右。在工业方面,东北制造业产业技术具有产业 优势、科研优势和产业技术工人等“基础性技术群体”的优势和产业实力。科教优势方 面,东北地区高等学府、科研院所云集,科技力量雄厚,区内的知识储备、智力密度、 科技产业等优势比较明显。1 1 3 1 2 东北区域经济存在的不足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从现实 基础看,东北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在产业结构层面的比例关系失调和区域知识结构的 老化对产业技术升级的制约。具体而言,一是重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它带来两个严 重问题,即东北地区的资本消化能力不强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东北地区多数国有 企业体制改革方面进展不快导致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二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据对我 国1 5 个工业行业的调查,关键技术的掌握与应用以及全国大中型企业平均技术水平比 国际先进水平落后5 至1 0 年,东北地区的技术水平甚至要落后2 0 至3 0 年。另外,在 制度创新方面,目前有关东北区域如何克服传统经济制度的惯性以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 要求,特别是关于老工业基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搞好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方面,还没 有人提出一个完整地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体系。【1 4 】 ( 二) 东北区域创新体系涵义 东北区域创新体系是指( 主要指黑吉辽) 在具有相似的自然资源特征,及既有同质 性又有互补性的工业基础的独特的东北经济区内,由区域内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 和中介枫构组成的,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科技创新、政府的制度创新以及高校、科 研单位及中介机构的知识传播与应用而形成的互相作用的完整的网络系统。 ( - - ) 东北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比较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它的评价指标主要有知识创造、知识流 动、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与创新能力总数。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比 较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水平。在2 0 0 4 年刘凤朝等人的对东 北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调查研究中,东北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与全国最高水平的比值为4 5 1 9 ,其差距为5 4 8 1 。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 平均水平的比值为9 7 1 9 差距为2 8 1 ,和全国最高水平的比值为4 2 5 3 差距为 5 7 4 7 。( 见表1 ) 从以上两类指标的对比,可看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本 身的创新能力提升。显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没得到 充分的发挥,技术创新能力在相当程度上没有得到产业实现。【l 习辽宁是东北地区技术创 新能力最强的省份,其技术创新能力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 7 9 9 ,但落后全国最高水平 的北京4 2 7 2 ,这表明辽宁的技术创新还具有较大的潜力;吉林和黑龙江的技术创新 能力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最高水平相比其差距更大,吉林落后北京6 2 9 9 , 黑龙江落后5 8 7 2 。( 见表2 ) 7 表1 东北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和最高水平比较( 单位:) 指惦 铷瓣融鸯 ! 知识缓曲 盘业翻新齄力l 剞新环壤剞新盼鲢旃绩教啻i 耘扼力蘑箍 艚甜 器地托5 子地城。备地隧舞蟪k s 嚣j 电阪 符堆r , 斋地k , 螽她聪择j 啦睡符跑k 再j 毫f 驴备避m , 七隧肇裔夺瞄譬塌莹喇箍捌食嗽芈捌辛蜥赣蠲盒嗍芈蝴全理最菇垒畦 o 均垒嘲簸趣垒瓣学均垒嘲鼍戳垒蠲譬琏 主中嚣粕 l 赫”i 葡。茁ii 蜥艚i 雄唧it 3 t 钰i 勰。嚣li 毗, i 铀 i 鹅拍豁嚣i1 2 9 9 冉林 弭4 6j 辩挪l 嚣惦l 麟破”静i 射柚 椰,”l 鞯。1 2 璐l 镏。7 2”0 i4 鸵向 熊麓 r。第 孵花起起i 蛐啦鲫2 9 ;, 8 9 。拍 姑,l : 辨。惜11 0 i 5 幸 i 篇睨嚣 酝靶f 。蛙2 17 , 5i 嘲,伯。酶6 7 m mt 甄蠡jt 0 0 i 蠢i 磊舔鲫鞴l 9 l4 5 1 9l 9 7 表2 东北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得分情况统计 、| 譬掾l 姗谰纠逡知谶攘动 垒谴戳赫毵力刳新鲜境射薪的经济竣赦剁新麓办肇擞 精g 毋妒 棒名樽分捶名褂分摊名辨分棒端静静捧餐褥分摊名 辽宁l 苎删 j啦3 7辩+ 1 37拍1 4i o为冀7 辩嚣 t 撵锋l1 3 1 5 挣b ,9l ,9 8 嚣2 l 明触1l”丑1 3壤 纛踅疆 1 7 + 3 i 1 2 l1 8 + 1 8 硌冀。口, 2 0 辫3 6l ,l 勰,ll l拍醮l j 糸就节均l1 8 ,5i 2 5 ,招耍,9 i 舶。l弘l 2 7 褒辅乎均l 协钉l| 笠7 2 3 8o 2 ,6 i 2 3 拍氍 ,7 违 甜。 i 鬟1 , l t 嚣挣 l 金罐靴矗l 釜嚣 广衷上辩托露北萄c北j ;【 2 0 0 6 年王昕对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又有了新的诠释,认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 综合值除了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外,还包括知识获取。并具体分 析了东北各省与上海北京的综合值与下级指标的比较。( 见表3 ) 表3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1 6 】 综台侬幻泌翅选氲l 潋鼓墩众啦韵耨 趣衙环蝰 韵舞巍泣 她| x 放制l 挣教弼ll 孥激嗣l 捧激削i 棒效羽持绶f j l 簸1 名舔1 名缀l 鬈值 1 名 像 名 蠛 名 税戴 1 o o 0 1 5o 1 5o 。2 5o 2 5 0 ,2 1 l :斑5 7 1 6l,l s 225 2 7 4l6 8 6 5l5 1 札2g 1 4 5i 北京 5 一l 。8 228 3 0 8l3 4 6 754 5 075 6 3 0i5 9 7 93 江中3 瓤7 283 0 3 6哇3 2 。e s74 8 6 053 9 豁72 g 。1 81 5 & 株2 7 7 91 22 5 3 l81 7 3 l1 63 3 7 81 42 2 7 72 33 6 。3 08 燃茏 2 钒6 ll s2 1 昭1 32 0 。5 31 48 2 拿31 52 7 嘶1 62 5 。0 71 8 旺 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来看辽宁省的效用值为3 6 7 2 排在全国第8 位。是排在第 l 位的上海的6 4 2 0 ,吉林省效用值为2 7 7 9 ,比辽宁少了8 9 3 排在全国第1 2 位,是 上海的4 8 6 0 。黑龙江省的效用值为2 6 6 1 ,与吉林省相差1 1 8 ,排在全国的第十六 位是上海的4 6 5 5 。东北三省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和排在第一位的上海相比效用 值相差比较大。 从区域创新能力下级的五个指标来看,辽宁省虽然综合排名排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的前边,但是其在创新绩效方面比较薄弱,辽宁省创新绩效的效用值仅为2 6 1 6 ,排在 全国的第1 5 位,比排在第1 8 位的黑龙江省高1 0 9 ,吉林省创新绩效的效用值为3 6 6 , 排在全国第8 位。在知识获取方面辽宁的效用值为3 2 9 3 ,排在全国第7 位。吉林省排 在全国第1 6 位,黑龙江省排在全国的第1 4 位。创新环境综合指标辽宁省、吉林省、黑 8 龙江省的效用值依次为3 9 3 7 、2 2 7 7 和2 7 。5 9 ,全国排名分别为7 、2 3 、1 6 。通过以上数 据可知辽宁省的知识创造能力比较强,东三省位居第一,但仅为北京的3 6 5 ,与北京 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创新绩效能力比较弱,排在吉林的后面。吉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主 要靠知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绩效两个方面能力创造的,其在其他三个方面比较薄弱,尤其 是创新环境方面,落后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各方面综合指标位次比较平均, 但各方面能力与辽宁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 四) 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大中型企业在东北区域创新中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它们的创新能力与活力直接影 响着整个东北区域创新能力与水平的高低。而目前,东北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的创新能 力堪忧。2 0 0 4 年国家统计局黑龙江、吉林、辽宁省企业调研队对东北三省2 0 0 3 年各自 按资产规模排序的前1 0 0 名共3 0 0 家企业集团( 占东北三省集团总数和资产的9 0 以上) 进行了综合汇总和对比分析表明,东北地区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术刨新能力不强。具体表 现在。一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偏低,2 0 0 3 年仅为1 1 ;二是企业研 究开发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0 0 3 年3 0 0 家企业集团有研发人 员5 1 万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 9 ,比全国企业集团平均水平低0 9 个百分点、长 三角地区低o 7 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低1 1 个百分点、京津唐地区低1 4 个百分点。【】” 2 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度低导致创新主体间知识与信息流动不畅 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使科技与经济被分割为两个主体、 两条战线,彼此独立运行,各成体系,导致科技和经济的严重分离和脱节。主要表现在: ( 1 ) 科技活动主体与经济活动主体相互分离。老工业基地企业的主要产品技术多 来源于国外;多数大型企业没有建立起较强的技术中心,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 业技术开发经费仅占销售额的1 6 5 ( 2 0 0 2 年数据) 。一些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研 发机构实力还比较薄弱,企业同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闻的结合难以实现、信息与知识流动 存在体制与现实障碍。 ( 2 ) 科技运行机制与经济运行机制相互脱节。由于科研单位在开发阶段与企业缺 少联系,造成了科研单位提供的科研成果针对性不强,影响了科研单位与老工业基地合 作的积极性,影响了双方合作效率的提高。科技管理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相互牵制。科 技与经济是两个平行的部门,容易在计划安排、项目审批、资金投放等方面缺乏协调。 ( 3 ) 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存在着的冲突。在大学和企业合作中,大学文化追求的 是自由的学术探索,而企业则是一种以功利性为内涵的文化,两种文化的冲突集中表现 在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上。这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院校合作。 科技投入少,效益差。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离不开科技建设,虽然东北地区科技基础 相对较好,但近年来科技活动投入的减少导致了科技活动产出的减少。 3 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创新环境建设是创新体系形成的关键。创新环境,包括软环境与硬环境,前者主要 9 包括:创新文化,它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是一个地区天然积淀下来的;还包括 政府管理的宏观政策环境及信息、人才、金融等软件环境。而硬环境包括诸如道路交通、 基础设施、通讯等方面。在这些创新环境要素中,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市场需求、劳动者 素质以及创业水平、基础设施等综合指标方面相对不稳定,其信息化建设等综合指标较 为落后。创新基金与风险基金、金融环境是东北创新环境中的薄弱环节。【1 8 1 1 0 第二章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信息保障系统与信息咨询服务 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信息保障服务系统的提出 ( 一) 信息保障服务系统概述 在当今信息时代,创新信息需求的满足需要依靠强有力的信息保障系统。国家创新 体系在我国研究的十几年间,研究者对信息保障服务的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不仅因 为信息保障服务直接参与创新活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是国家创新 体系的信息保障条件。信息保障服务系统具体是指围绕着特定用户的需求,以采集、传 递、交流、提供知识信息服务为主要服务内容,由信息保障服务机构、信息资源、专业 信息服务人员、以及服务对象共同构成的互相作用的网络系统。 信息保障系统对于促进科研进程、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信息保障系统可以促进 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绩效,纠正“系统失灵”,并能筛选创 新主体,推动创新扩散。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与应用、制度创新等都离不开 信息保障服务系统的支撑。【1 9 j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信息保障服务系统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信息保障服务系统提出的 基础上提出的。因此了解国家创新体系中信息保障系统研究现状有助于对区域创新体系 信息保障服务系统的深入理解。 ( 二) 国家创新体系中信息保障系统的提出 国家创新体系信息保障系统的提出是在分析与研究创新体系中信息与知识运动规 律、及信息消费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徐仕敏在略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流动一 文中探讨了国家创新体系中信息流动的渠道、形式、内容、和作用。认为个人企业与研 究机构之间的技术和信息流动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活动的关键。阻们另外,王翠萍等学 者也在相应的文章中对国家创新体系中信息运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中信 息运动的3 种方式:单环节运动、信息扩散运动、多环节运动、螺旋运动。并剖析了国 家创新体系中信息运动的障碍及其克服途径。 2 啦, 在此基础上,王翠萍、王本欣等人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中应引入信息保障系统,以 更好地实现技术与知识创新,并描述了信息保障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信息保障子系统主 要具有整体调控、系统交流、信息传播、信息服务等功能。 2 引除此之外,程结晶还针对 国家创新系统子子系统的信息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知识创新系统的保障是国立科 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文献图书馆机构,它还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机 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有关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因此提出组织实施知识 创新系统的信息保障,将是提高我国知识创新能力的战略举措。并对知识创新系统信 息保障模式进行了理论上的建构1 。王翠萍等学者还在其相关研究成果中提出了国家 创新体系信息保障系统的战略目标,为我们进一步明晰信息保障系统的未来发展与作用 提供了前景。【2 5 1 ( 三) 区域创新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共享出行平台在提升用户出行体验中的创新服务研究报告
- 父母遗产房子分割协议书
- 管廊钢筋合同分包协议书
- 物流车辆三方转让协议书
- 海洋技术入股协议合同书
- 黄金麻外墙干挂合同范本
- 防水sbs施工合同范本
- 高校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
- 生产线外包协议合同范本
- 苏州市购买二手房协议书
- 网约车考试题库及答案
- 慢阻肺健康宣教
- 湖北省两校2025年物理高一下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热射病病例查房汇报
- 小学一年级升二年级暑假数学作业-应用题(178题)(附答案)
- 酒店卫生管理自查报告和整改措施
- 养猪学培训课件
- 班主任常规工作培训课件
- 股份代持及员工持股计划协议书范本
- 2024过敏性休克抢救指南(2024)课件干货分享
- GB/T 28731-2012固体生物质燃料工业分析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