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谨以此论文献给我的导师、家人和朋友们 -杨成浦 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 摘 要 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是未来生存发展的基础,受到广泛关注。在我国资本市场 各项制度的建设过程中, 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和股票退市制度的完善具有相近的路 径,于是,关于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风险就存在两个相互补充的信息源:持续经 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gco)和特别处理(st) 。注册会计师通过持续经营审计对 上市公司未来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为投资者及时提供持续经营风险的信号, 市场监管部门则根据特别处理制度向投资者警示股票退市的风险。 信息使用者希 望获得的是最及时的信息,与刚性的特别处理制度相比,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 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更值得期待。 注册会计师在对审计风险和自身收益进行综合权衡的基础上做出审计意见 决策,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及时性的研究也从这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对持 续经营审计准则和股票退市相关制度背景进行分析, 结合 a 股市场持续经营不确 定性审计意见披露现状的统计和审计报告的内容分析, 初步探寻构成公司持续经 营风险的重大事项。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考察 2006-2011 年首 次 st 公司被 st 前后年度注册会计师出具 gco 的及时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描 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注册会计师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具有及时性,能够在上 市公司被首次 st 之前出具 gco 以提示持续经营风险。在实证研究过程中,结合 对持续经营审计报告进行内容分析的结果,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纳入非财 务特征变量全面衡量持续经营风险, 以审计收费占会计事务所总收入的比例衡量 事务所经济收益, 分析持续经营风险和自身收益对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决策及时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持续经营风险是影响及时性的主要因素,持 续经营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能够越及时地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但 并没有发现自身收益对注册会计师及时性的显著影响。 考虑对及时性的不同界定 和以综合指标衡量财务持续经营风险, 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这一结论是稳健可靠 的。最后,结合文章分析提出提高持续经营风险信息及时性的相关建议。 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 直接针对注册会计师持续经 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进行研究,回答了注册会计师是否及时出具 gco 的问 题。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不仅考虑财务状况的指标,还纳入非财务因 素全面衡量持续经营风险,结果显示重大或有事项、极端事项会显著影响注册会 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 关键词: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持续经营风险;经济收益;及时性 research on the timeliness of cpas going concern opinion decision abstract as the basi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going concern viability of company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arious systems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going concern audit standard and stock delisting system has a similar path. hence there are two complementary information source about the going concern risk of listed companiesgoing concern opinion (gco)and special treatment(st). by going concern audit to assess the going concern viability of listed companies, cpas send out the signal of the going concern risk for investors timely. then market regulatory authorities warn investors about the stock delisting risk under the special treatment institution. the information users want the timeliest information, they looking forward to the cpas going concern opinion more than the special treatment.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make audit opinion decisions on the basis of tradeoff between audit risk and their own benefit, research on the timeliness of cpas going concern opinion decision is follow these two aspects. firstly,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of going concern audit standard and stock delisting institution, combined with the statistic about the disclosure of going concern opinion and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going concern report in the a-share market, preliminary explore significant events that constitute the going concern risk. secondly, using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o study the timelines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gco which before and after the year of first st from 2006 to 201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howed the gco decision-making are timely, cpa can issue gco warning going concern risk before the companies special treatment. during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going concern audit report, bring into some non-financial character variables beside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variables to measure the going concern risk, and taking the proportion of audit fees account for the total income of the accounting firm to measure the economic benefit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actors and the timeliness of gco decision-mak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sk of going concern i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 the timeliness. the higher the going concern risk,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issued a going concern opinion more timely. however, the article does not find audit firms economic benefits affect the timeliness of gco decision-making significantly. use alternative definitions of timeliness and z-score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financial going concern risk, the results of further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onclusion is robust and reliable. finally, the article proposes som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timeliness of gco decision-making. the first innovation of the article is tha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imeliness of going concern opinion decision under the unique system background of china, to answer the question about cpa issue gco timely or not.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the empirical study takes into account not only the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condition, also included in the non-financial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going concern risk. the significant contingencies, the extreme matters will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timeliness of going concern opinion decision. keywords: going concern opinion; going concern risk; economic benefits; timely 目 录 1 1 绪论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 3 1.2.1 研究问题. 3 1.2.2 研究意义. 3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4 1.3.1 研究方法. 4 1.3.2 论文结构. 4 2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 5 2.1 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风险的及时提示 . 5 2.2 注册会计师决策及时性的影响因素 . 8 3 3 制度背景分析和制度背景分析和 gcogco 披露现状披露现状 . 12 3.1 制度背景分析 . 12 3.1.1 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和退市制度的发展. 12 3.1.2 制度发展的启示. 17 3.2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披露现状 . 18 3.2.1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 st 公司. 18 3.2.2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 22 4 4 实证分析实证分析 . 29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29 4.2 研究设计 . 30 4.2.1 变量选择. 30 4.2.2 模型构建. 34 4.2.3 样本选择. 35 4.3 描述性统计 . 36 4.4 回归分析 . 37 4.4.1 实证结果与分析. 37 4.4.2 进一步分析. 38 4.5 稳健性检验 . 41 5 5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局限性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局限性 . 43 5.1 研究结论 . 43 5.2 政策建议 . 44 5.3 局限性 . 45 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 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持续经营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 是会计学科理论体系建立的逻 辑起点, 也是人们在对企业所处客观环境达成主观一致认定的基础上组织会计核 算工作的前提条件。 企业只有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够继续生存并实现既定的各项 目标的假设基础上,才能保持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对于企业的这种 主观认定,也应与其他会计信息一起获取独立第三方的鉴证,于是,持续经营审 计应运而生。 持续经营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就管理层在编制 和列报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就 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得出结论。然而,在一系列上市公司丑闻事 件中,最早给出风险警示的却往往不是专业的注册会计师。 2001 年 8 月,凌华薇和王烁在财经杂志发表文章银广夏陷阱 ,将跨 世纪大牛股银广夏 a 从巅峰拉下了神坛,为公众揭开了一个惊天大骗局。银广夏 公司原本为保持微薄的利润四处奔走, 却通过制造了一整套假象创造了业绩的神 话。银广夏在几年间从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出口,从销售合同销售发票、从银 行票据到海关出口报关单和免税文件, 全都进行了伪造。 而面对 “不可能的产量、 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品”的假象,社会变得整体无意识。公众的疯狂似乎 尚可理解,而注册会计师面对这样的虚假行为,面对累计虚增利润 7.7 亿的财务 报表,居然连年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无怪乎昔日第一的中天勤轰然倒塌。2001 年,替代中天勤的上海上会事务所对银广夏 2001 年年报出具了加说明段的保留 意见,审计报告描述, “贵公司本期会计报表仍按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但是截止 审计报告日贵公司面临巨额到期债务和债权人要求付款的法律诉讼; 巨额资产已 被债权人设置抵押、保全或在执行程序中;缺乏应有的流动资金满足日常经营活 动的需要,因此贵公司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我们认为贵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 。2002 年银广夏股票被实施特别处理,至今仍未摆脱 st 的帽子。 在轰轰烈烈的蓝田事件中,首先揭穿蓝田之谜的也不是注册会计师,而是一 个文弱学者。 蓝田公司是一家以水产养殖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 与银广夏相似, 也曾创造过我国股票市场的业绩神话。2001 年 10 月,刘姝威通过对蓝田公司财 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 2 务状况的分析,认为该公司存在巨大泡沫,没有创收和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只能 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存,并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短文,建议银行立即收 回贷款。一篇文章成了引发蓝田危机的导火索。2001 年蓝田股份年报对前两年 财务报表进行了追溯调整,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每股收益等财务指 标全都由正转负,由高额盈利转为亏损,从一支神话般的绩优股沦落为垃圾股。 2002 年,蓝田股份改名 st 生态,并于 2003 年退市。但是,在蓝田股份本已持 续亏损,连年财务造假保持高额利润的过程中,执行专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却没 有发出任何警示信号, 从蓝田股份上市时就开始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沈阳华伦会 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一直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2001 年,已东 窗事发的蓝田股份被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并指出无法判断持续经营 假设的合理性。然而,在报告使用者眼中,这时的警示信号已经来得太晚。人们 不禁质疑: “注册会计师干什么去了?! ” 与注册会计师行业同样受到指责的是, 资本市场监管者也因为没有对垃圾公 司进行警示而饱受诟病。股票市场充斥着垃圾股票,它们的价格随着漫天飞舞的 流言暴涨暴跌,而绩优蓝筹股却少有人问津,投资市场充满着投机。为此,监管 部门不断修订完善上市公司股票退市制度, 向投资者警告哪些公司处于持续经营 的风险当中,将有可能被清退出资本市场。从最初的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简称“st” )开始探索,后来相继推出的 pt 制度、终止上市制度和 退市风险警示制度,都可视为特别处理制度的衍生和补充,st、pt、*st 等一系 列“帽子”开始出现。但是,正如上述两例事件中注册会计师的警示意见一样, 来自监管部门的“st”也是姗姗来迟。资本市场信息上投资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 弱势,但信息使用者从来不缺乏信息,他们迫切需要的是及时的信息,及时的信 息才能为自己的有效决策提供依据。 资本市场的各个外部监管者中, 虽然媒体作为舆论监督在某些案例中发挥了 突出的作用,但媒体行业本身关注热点以吸引视线的特征也有其局限,专业而持 久的监管主要来自于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和市场监管部门。 注册会计师通过持 续经营审计对持续经营能力有重大疑虑的公司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 (即 going concern opinion,简称 gco)来发布风险信号,而市场监管者则通 过 st 等风险警示处理向投资者提示公司的经营风险。可见,在我国股票市场上, 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 3 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有两个直接的指标:gco 与 st。相比较而言,st 来 源于监管层,其判断标准具有一定的刚性,而注册会计师凭借整个业务活动过程 中获取的信息综合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做出专业判断,签发审计意 见。因此,gco 意见更有可能反映企业持续经营的最新状态,及时传递出有关企 业持续经营能力的最新信息。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公司股票被 st 之前传递持续经 营的风险,既是投资者的期待,也将是监管层进行市场监管时的依据。在这样的 背景下,本文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及时性进行研究。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各项制度皆在不断的建设过程中,包括持续经 营审计准则的完善和股票退市制度的完善。 这两项制度代表着两个监管主体 注册会计师和市场监管部门, 对同一个问题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共同关 注。 注册会计师和市场监管部门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 见(gco)和退市风险警示(st) ,向投资者发出持续经营风险的警示信号,本文 便在对制度背景梳理的基础上,以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 st 年度为基准,考察 注册会计师所出具 gco 的及时性。 1.2.2 研究意义 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本身的信息含量和对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 作用, 相关的研究颇多,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否及时提供有用信息并 没有得到充分关注。 本文通过对 a 股市场相关制度背景的梳理和对持续经营不确 定性审计意见的内容分析, 从审计报告的表述初步探寻注册会计师及时出具持续 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除传统财务指标外,纳入非财务指 标对持续经营风险进行全面衡量; 以监管部门对绩差公司提出退市风险警示为基 准,分析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及时性,为审计意见的价 值提供新的证据支持,丰富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理论研究。 在当前监管层正在完善股票市场退出机制的背景下, 来自股票市场的经验证 据可以为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促进资本市场 的健康发展,从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 4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分析研究, 结合股票市场 的特别处理制度,采用经验实证研究为主,规范理论分析为辅的方法,旨在揭示 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及时性。 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资料 收集与文献阅读,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及时性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其 次,对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和股票市场特别处理制度的发展背景进行分析,结 合 2003 年-2011 年沪深 a 股市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的统计与内容分 析, 探寻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然后采用实证 分析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及时性。 在实证检验中主要采 用描述性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 1.3.2 论文结构 全文分五章:第一章绪论,分析研究背景,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及意义,指 出采用的研究方法,列出文章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 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中对及时性的关注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决策及时性的影 响因素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评价;第三章为制度背景分析,从持续经营 审计准则的发展和我国股票市场退市制度的发展两个方面梳理了相关制度背景, 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进行内容分析, 从中寻找相关的启示;第四章为实 证分析,以被出具 gco 的首次 st 公司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考察注 册会计师是否及时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五章 得出研究结论,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并指出本文的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方向。 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 5 2 文献综述 2.1 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风险的及时提示 所谓信息含量,指的是信息具有的价值,体现在信息的内容与出现时间两个 方面。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否具有信息含量,是否能够及时向提供有用 的信息,是学者关注的焦点。 美国独立评级机构魏斯公司 2002 年上交给国会的一份报告认为,注册会计 师的业绩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能否向公众提供被审计单位违反公认会计准则的 预警信息;二是能否向公众提供公司破产的预警信息。相应地,审计失败也就定 义为两个方面:一是审计师未能执行通用会计准则,即公认会计准则的失败;二 是审计师未能在适当的情形下发表非标意见,即审计报告的失败(francis, 2005)。审计报告的失败可分为两类:被出具 gco 的公司未破产(第一种类型的 错报)和破产的公司在破产前未被出具 gco(第二种类型的错报) 。 在第二种类型的错报中,由于注册会计师未能在公司破产前出具 gco,则被 认为未能及时地提示持续经营风险。 投资者等社会公众更关心的是第二种类型的 错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未能在公司破产前及时出具 gco,审计意 见没有对公司破产起到“红旗”警讯的作用,投资者就可能因此遭到损失。关于 如何及时提供企业破产的信息, 西方学术界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 如 altman (1968)模型,zmijewski(1984)模型,ohlson(1980)模型,这些财务预警模 型能够较好地预测企业的财务困境, 利用公开财务信息及时了解上市公司破产风 险。然而,与我国的现实相似,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也显示注册会计师不能对破 产公司及时提供风险警示。altman 和 mcgough(1974)研究发现,在他们的破 产公司样本中,只有 46.4%的公司在破产前一年被出具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deakin(1977)检验公司破产前两年被出具 gco 的状况,这一比例只有 14.9%。 后续的很多研究均表明,破产公司在破产前被出具 gco 的比例均不到一半,如 (altman,1982; menon 和 schwartz, 1986;raghunandan 和 rama,1995) 。这 些研究结果认为注册会计师所犯的第二类错报过多, 说明注册会计师不能对破产 公司及时出具 gco。 另一些学者则不这么认为。francis (2005)的理由是,由于每年破产的公司 数量很少,这类错报更是微乎其微,并且,对于注册会计师的的责任是否包括预 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 6 测持续经营不确定性也缺乏共识(mutchler,1984)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并 不能因此指责注册会计师。hopwood 等(1989)则通过对审计意见与公司破产之 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正面回应这样的质疑。 他们发现注册会计师就持续经营重大 疑虑签发的审计意见可以向信息使用者传递公司未来持续经营具有重大不确定 性的信息,能够改变其对公司持续经营问题的评估,并且,距离破产年限越近, 其显著性越强,从而证明了注册会计师的及时性。hill 等(1996)的研究也得 出注册会计师能在公司破产前及时发出持续经营预警的结论。 chen 和 church(1996)认为,如果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能够提前警 示公司破产风险, 那么被出具gco的破产公司与没有被出具gco的破产公司相比, 在提出破产申请时市场的负面反应程度会更小。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破产申 请事件期(-1,1)的窗口内,gco 公司负的超额累计收益更低,审计意见是显著 影响因素,说明资本市场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公司破产具有预测价 值。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并无直接破产的先例,许多相关的研究都以 st 公司作为 财务危机或财务失败的替代。陈静(1999) 、吴世农和卢贤义(2001) 、姜国华和 王汉生(2004)均以 st 作为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标志,建立为信息使用者及时 提示财务困境风险的预测模型。模型中主要包含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 益率、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虽然姜国华和王汉生(2004)还纳入股权结构变 量,但他们都没有考虑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影响。 国内关于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股票市场价值相关性方 面, 也就是信息发布后在股票市场引起的反应。 李增泉 (1999) 以 1993 年至 1997 年的非标审计意见作为试验样本, 并采用一一配对方法选择标准意见公司为控制 样本,使用超额收益法考察审计报告披露前后股价的市场反应。研究表明,两组 样本公司在审计报告公布前后的市场反应具有显著差异, 审计意见影响着信息使 用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并且,不同类型的非标意见会引起不同的市场反应。陈晓 和王鑫(2001)运用超额收益法和多元回归两种方法研究我国股票市场对 1998 年年报保留意见的反应,实证结果不同于李增泉的研究,发现 1998 年年报中保 留意见并没有引起显著的负反应。 这意味着我国股票市场对保留意见的反应在不 同年度之间并不具有一致性。 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 7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价值相关性也得到了关注。 审计意见的及时性 体现在股票市场的反应上, 如果投资者从其他渠道已经知晓持续经营的风险, gco 的市场反应与其他类型审计意见将无差异。宋常和恽碧琰(2005)以 2000 年至 2002 年首次出现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为研究样本,运用超额收益率法对审计 报告公布日前后的市场反应进行分析, 发现股票市场对首次披露的非标准无保留 意见有显著的负面反应。黄秋敏和张天西(2009)运用超额收益率法对 2003 年 至 2007 年首次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 100 家公司进行分析,检验 证券市场对首次 gco 以及不同类型的 gco 的反应。研究结果同样表明首次 gco 会引起股票市场的显著负面反应,还发现市场能区分不同类型的 gco,在年报公 布的较短时窗内, 无法表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市场负面反应显著高于 其他两类 gco。厉国威等(2010)第一次指出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两个相互补充 的提示上市公司持续经营风险的信息源:st(特别处理)与 gco(持续经营不确 定性审计意见) ,并据此研究 gco 是否具有增量的决策有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持 续经营审计意见能在我国所特有的特别处理制度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对公司的价 值认定,导致更低的盈余相关性,从而提供增量的决策信息。 除了会引起股票市场的反应, 还有学者从其他视角分析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 审计意见,也体现着对及时性的一定关注。吴英(2006)以 2005 年暂停上市的 公司为样本,统计分析暂停上市前 3 年的审计意见,发现所有暂停上市公司的 2004 年年报都被出具了非标意见,并且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对持续经营能力的重 大疑虑。暂停上市前三年审计意见的变化情况反映了持续经营能力恶化的过程, 说明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前的非标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暂停上市甚至退市的 风险起到警示作用,并且这一警示信号随着暂停上市的临近越来越明显,及时地 提示了公司的风险。 张美霞(2012)也对暂停上市的公司进行研究,在对 2006 年至 2011 年暂停 上市公司前后四年的审计意见的分析中发现其中一半以上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属 于持续经营非标意见,在暂停上市前第三年到暂停上市当年,持续经营不确定性 审计意见所占比例逐步增加,总体上及时提示了暂停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风险。 王扬(2012)以破产重整的上市公司为对象,检验破产重整前后年度的审计 意见,结果表明,在破产重整受理前三年以及当年总体审计质量较低,破产重整 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 8 实施后审计质量则逐步回归正常。与对暂停上市之前审计意见的分析结果不同, 这一结果说明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对破产重整公司及时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以 提示其持续经营的风险。 孙谦和墙伟(2011)发现 1998-2008 年间可以找到审计意见的 398 家 st 公 司中, 被 st 前三年内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有 261 家 ,说明注册会计师 对 67%的 st 公司提示了风险,总体上及时地提示了 st 公司的风险。但从时间序 列上看,这一比例却从 1998 年的 76%下降到 2008 年的 59%,错报比例有所上升。 现有研究对于注册会计师是否及时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尚未得 出统一的结论。 国外的研究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公司破产直接联系起 来, 因为注册会计师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表达的意见与破产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 系。 由于我国制度环境的差异,学者一方面从审计意见发布后的市场反应的相关 性,另一方面以不同的指标,如暂停上市、破产重整、st,代替对破产的衡量, 分析在此之前的审计意见,这些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是没有区分审计意见的 性质,如孙谦和墙伟(2011)的研究中只要上市公司在 st 前三年内被出具非标 意见均视为提示了退市风险,而相关的研究表明(如 pringle 和 crum, 1990) , 相对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 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对于公司破产具有更直 接的警示作用,审计意见的异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二是主要关注审计意见 包含信息的本身,而对出具的时间,也就是及时性缺少直接的关注。持续经营不 确定性审计意见作为股票市场上除监管部门的风险警示外唯一直接提及上市公 司持续经营能力重大疑虑的明确信号, 注册会计师及时对出现持续经营风险的公 司作出风险的提示,是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期望。 2.2 注册会计师决策及时性的影响因素 对于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及时性的影响因素,一方面 可以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本身进行观察, 另一方面可以从注册会计师未对破产 公司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角度考虑。 mutchler(1984)将注册会计师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过程描述为两个阶 段: 第一阶段, 确定是否存在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疑虑; 第二阶段, 如果确定对客户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决定是否对其出具 gco。通过对 “八大”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他们的持续经营意见决策,并根 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 9 据问卷的结果获取注册会计师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判断并决定是否出具 gco 的一系列指标。结果显示,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上所关 注的主要是财务指标,而在是否出具 gco 的决策上,注册会计师更加关注“缓和 因子”和管理层计划,强调对管理层的私下了解的重要性。并采用配对样本的方 法检验了访谈和调查的结果 mutchler(1985) 。 nicholas、dopuch 等(1987)研究基本财务指标和股市变量与审计意见之 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中,与持续经营 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相关性最为显著。anandarajan 和 lasalle(1995)对持续 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的公司进行研究发现, 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 gco 公司的财 务状况要比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糟糕得多。 他们的研究均表明以财务状 况为主要标志的持续经营能力是注册会计师签发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的重要 影响因素。 mckeown 等(1991)就审计师未能对破产公司提前出具非标意见的原因进行 研究。 他们以 1974-1985 年间的 134 家破产公司为实验样本,并选取 180 家控制 样本, 在两组样本中分别分为财务困境公司和非财务困境公司, 研究隐藏的舞弊、 破产概率、公司规模和审计报告的时滞等变量与非标意见的关系。结果表明破产 概率越不明显,公司规模越大,审计报告的时滞越短,相应地,审计师出具非标 意见的概率越低。 bell(1991)在对mckeown等人文章的评论中认为mckeown的模型中可能遗漏 了某些变量,从而使模型的解释能力较低。遗漏的变量可能是在两个方面:公司 未来经营和审计意见的潜在影响。根据 sas no.34 条款,负面信息、缓和因子和 管理层计划影响着公司未来的经营,以及审计意见的潜在影响,如审计收费的压 力等都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决策。而 chen 和 church(1992)研究发 现,将债务违约状态加入到仅包含财务变量的审计意见决策模型中,r 2从 38%提 高到了 93%。说明债务违约状态的在审计意见决策中的重要性。债务违约状态可 以被视为加剧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负面信息。mutchler 等(1997)的研究也得 出了如 chen(1992)的研究结果,债务违约状态与审计意见决策显著相关,并 发现极端负面信息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而缓和因子并未表现出显著性,他们认为 可能缘于审计师谨慎性考虑。 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 10 behn(2001)进一步研究了管理层计划在审计意见决策中的作用。 考虑披露的 三种管理层计划:增发新股、借款计划或债务重组和减少费用或处置资产对审计 意见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这些因素均是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缓和因素,尤 其是增发新股和增加借款计划更加显著。 也有研究从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成本的角度分析审计意见决策的动因, 如 francis 和 krishnan(2002) 、geiger 等(2005) ,carey 等(2008) ,他们从注 册会计师制度环境的变化、 审计师变更和自我实现预言理论下 gco 会加剧企业财 务困境的角度,分析审计报告的第一类错报(被出具 gco 的公司未破产)和第二 类错报(破产公司未被出具 gco)的成本与 gco 的相关关系。发现制度环境越宽 松,注册会计师在 gco 决策上更灵活,制度环境越严厉,注册会计师则更稳健, 而审计师变更导致的审计收费的损失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出具 gco 的成本, 这可能 削弱其出具 gco 的倾向。 由于股票市场的发展和制度环境的差异, 国内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 及时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于上市公司持续经营问题本身。邵瑞庆和崔丽娟 (2006)对我国 2003 年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修订前后两个时段的持续经营不确定 性审计意见进行分析, 发现财务状况和公司停产导致的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能 力产生怀疑的情况占 60%。 廖义刚(2007)根据现有文献中对财务困境的定义确定 1998-2004 年的财务 困境公司,考察审计意见的情况。将全部财务困境分为当年被出具 gco 的公司、 当年首次被出具 gco 的公司及当年未被出具 gco 的公司三组, 分析其财务状况的 差异, 将注册会计师出具 gco 的财务因素归纳为五个财务指标,发现财务状况是 注册会计师 gco 决策的最重要因素。 张晓岚等(2007)分析了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模糊性,在基本财务指标的基 础上引入经营效率变量来衡量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性, 通过实证检验验证了经 营效率指标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 胡继荣(2009)选取 2003-2005 年审计报告中涉及持续经营问题的 a 股上市 公司, 统计审计报告中重大疑虑事项出现的频率,初步确定哪些事项是注册会计 师判断持续经营不确定的关键证据。 然后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和重大疑虑事 项本身的含义,将其转换成财务指标,并构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预测模型, 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 11 并使用案例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 刘学华、 徐荣华 (2008) 不仅关注了公司的持续经营风险所带来的审计风险, 发现注册会计师会综合权衡客户的持续经营风险和对客户的经济依赖, 选择持续 经营审计意见的具体表达方式。 注册会计师受托提供审计服务,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时,首先需要考虑 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而作为市场中的一个主体,也会考虑自身的利益。 客户既是注册会计师监管的对象又是收入的来源,因此,在其选择何时出具持续 经营审计意见时,所考虑的应不仅仅是客户的持续经营能力了。国外学者不仅关 注到以财务状况为标志的持续经营能力本身, 还对可能加剧持续经营疑虑的负面 信息和可能缓和财务困境的因素如管理层计划等也有较为全面的分析, 并能综合 审计意见决策的成本等因素全面考察注册会计师是否及时对破产公司出具持续 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而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率,这 以外的其他可能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特征未给予重视, 如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发 展初期,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持续经营,注册会计师 在出具审计意见的时候,是否会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从 自身收益考虑, 对客户的经济依赖是否会影响到其提示持续经营风险的及时性? 现有研究并没有给以充分关注。 与国外相比,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缺乏直接破产制度,学者未能从公司破产角 度研究注册会计师是否及时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 但我国 特有的 st 制度为上述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制度背景,本文对这一 背景进行分析并展开研究。 注册会计师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及时性研究 12 3 制度背景分析和 gco 披露现状 3.1 制度背景分析 3.1.1 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和退市制度的发展 持续经营是会计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除非有相反的证据存在,否则都假定 每一个企业能够无限期地持续经营(葛家澍,1996) ,财务报表也在此假设基础 上编制。注册会计师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必须关注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并 发表审计意见。 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提及被审计单位存在持续经营 不确定性,我们就称之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他们以这一方式,提示上 市公司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风险,向市场发布“红旗”警讯。在资本市场上, 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问题不仅是注册会计师关注的重点, 市场监管部门为了促使 股市优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