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pdf_第1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pdf_第2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pdf_第3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pdf_第4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i -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摘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摘 要要 温州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前沿,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对外窗口。改革开 放的 20 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温州人敢闯敢干,艰苦创业,创造了 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形成了最富于中国乡土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模式 “温州模式” 。 “温州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原因。 其中地域文化是形成“温州模式”难以复制的特殊基因。温州偏据东南 一隅,较少受到中央政权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主张“通商惠工” , 反对“空谈心性” ,而海洋文化又赋予了温州人冒险精神。当代温州商 人是在温州地域文化的熏陶下,秉承温州文化的“事功利”的商业精神 和商业文化积淀成长起来的。 “温州模式”自生自发,实质上是千千万 万具有独立意识与闯荡精神的温州人与市场博弈后, 选择的适合温州人 个性的经济体制,从某种意义说,也是温州人思维模式的产物。 过去数十年,温州独特的激进民营化改革迥异于中国其它渐进改革 城市,当地政府也为改革提供了相对宽松的保护环境。温州民企占全市 企业总数 99, 他们把握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涌现了一批轻工行业全 国龙头企业。然而近年来温州的先发优势已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速度相 对放缓,各界纷纷质疑温州模式是否遭遇“瓶颈”或已过时。讲求地缘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ii - 关系,重亲族而不易与外界融合,务实精明,又往往注重眼前利益缺乏 远见,温州商人个性的双面性,以及温州地域文化的相对封闭性等,使 得“温州模式”的局限性凸显。非中心城市和辐射地域不广,以及土地 紧缺、电力不足、人才缺乏、科技滞后等,也使温州在面对一个更伟大 的创业机遇时,面临更加艰难的发展目标。如何在创新中实现跨越,是 “温州模式”面临的挑战。 “温州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无定式,温州地域文化赋予了温州人永 不墨守成规,从不为传统所累的个性。强化轻工业比较优势,占据价值 链中高附加值环节,与国际巨擘联姻融入国际市场,上市融资、进入资 本市场和金融领域。还有数百万在外温州人把创业之藤蔓延至世界各 地,但又反哺家乡根在温州,与家乡互动创造独特的“地瓜经济” ,温 州人正以行动诠释“新温州模式” ,迎接进入全球市场的洗礼。 本文首先对温州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并系统 的论述了“温州模式”产生发展过程、温州模式的特点以及温州模式的 经验;其次,论述了“温州模式”的真正内涵是温州的历史文化底蕴; 再次, 阐述了温州地域文化本身的局限性对温州模式的消极影响以及温 州模式面临的困惑和挑战;最后提出受温州地域文化熏陶的温州人,凭 借其不断创新开拓,永不墨守成规的精神,可以使得“温州模式”在扬 弃中实现新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温州地域文化,温州模式提升,独立,创新,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iii - geo cultur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wenzhou model abstract wenzhou, a frontier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a window to the outside world. for the past two decad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wenzhou people have fully displayed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and created one economic wonder after another, and coined the wenzhou modelan innov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ormation of wenzhou model can be attributed to its historic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among them, local culture is a special gene which is difficult to be duplicated. for its geographic location, wenzhou is only weakly influenced by central political power and major ideology, and has been promoting commerce rather than empty talk. ocean culture endows local people with an enterprising spirit. with such edification, the modern wenzhou business people have inherited the commercial philosophy and culture. the wenzhou model emerged as an economic mechanism that suits the personality of the local people, and is a natural outcome of the independent spirit displayed in the market game. in some sense, it is also an outcome of wenzhou mindset. in the past decades,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provided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reform in the process. private enterprises count for 99% of all enterprises,and since they grasp the precious historical opportunity, a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iv - group of leading enterprises surfaced. however, the past few years saw diminishing first mover advantage and various circles have since questioned the bottle neck of such model. emphasis on geo factors, families, short term profit while isolating themselves from the outside world and lacking long term vision have left less and less space for wenzhou model. in addition, short of land, power, talents and cutting edge technology have also hampered further development. thus the challenge of wenzhou model becomes the leapfrog in innovation. the key feature of wenzhou model is the lack of stereotype. since wenzhou people are never bound by set rules and tradition. it is wise to focus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light industry, occupy the high value-added link in value chain, and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with foreign giants. and some millions of wenzhou people are scattered around the world while giving returns to hometown, creating an interactive model in the global market. the thesis starts with a summery of the geographic and economic status in wenzhou and discusses the origin, features and experience of wenzhou model. it then follows with argumentation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file while makes the soul for wenzhou model, further it touches upon the limitation of wenzhou culture and the perplex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local people. finally it encourages innovation spirit which will fuels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wenzhou geo-culture,the enhancement of wenzhou model, independence,innovation,development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 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张 凌 日期:2005 年 2 月 28 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张 凌 指导教师签名:任荣明 日期:2005 年 2 月 28 日 日期:2005 年 2 月 28 日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1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课题研究背景 “温州模式”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 “温州模式”和“苏 南模式”之争论异常激烈,有人认为“温州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经 之路,也有人认为其是应当严加批判的资本主义道路。随着中国改革的推进, “温 州模式”以其生生不息的活力和竞争力为各界所认同,温州也因此成为全国发展民 营经济的标杆城市。 “温州模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倍受排斥打击的求生存的本能阶段;激 进式改革逐渐被市场认同并凸显先发优势的市场试验阶段;民营经济取得瞩目成就 并被推崇的高峰体验阶段;在比较优势弱化后,面临转型和变革的涅槃时代。 温州地域文化是形成“温州模式”难以复制的特殊基因。温州远离中央政权又 濒临东海的特殊地理位置, 造就了当地的重商文化和商人冒险精神,“其人善贾”“其 货纤靡” , “功利与仁义并重”一直是温州商人的特质,一旦社会允许嗅觉敏锐的温 州人参与市场竞争,这些个体就会展现最强大的生命力。 商业文化积淀深厚的温州地域文化导致了“温州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比如, 因此产生的温州商人的创业精神、自我决断意识,看问题的逆向视角,敢于挑战不 确定性并在执行中善于创新和调整等。但地域文化如果在不适应新的经济增长,也 会造成温州经济发展遭遇瓶颈。 国内外的学者们已就“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但从比较 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模式的研究还较罕见。本文拟从温州的地域文化及温州商人的 “温州性格”探讨“温州模式”的扬弃和温州经济的新发展。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进 程中, “温州模式”的研究意义已超越温州和温州人本身,关注温州地域文化和“温 州模式”提升,关注“温州模式”的超越和转型,也是关注中国现代商业精神的演 变和提升。 1.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温州模式”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1985 年 5 月 12 日,上海的解放日 报刊出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 33 万人从事家庭工业专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2 - 文, 首次使用 “温州模式” 来概括温州经济发展结构。 在以所有制形式作为评判 “姓 资姓社”唯一标准的时代,模式成为敏感的意识形态问题。1986 年,我国著名的社 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对温州商品经济进行系统考察后,在了望杂志刊载温州行 一文中,首次形象的把温州模式概括为: “以商带工的小商品,大市场 ” 。并指 出,从这一特点看, “温州模式”已经超过了区域范围,在全国范围内带有普遍意 义。 “ 温州模式的重要意义不在它发展了家庭工业,而在于它发展出了一个民间 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小商品大市场,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无孔不入 的流通网络。 ” 关于温州地域文化的研究,在包伟民主编的浙江区域史研究 (杭州出版社 出版)一书中,就区域人地关系变迁为线索来展开对温州区域发展的研究,给予时 下温州模式的讨论以更为深远的背景。作者认为:综观整个温州前近代时期的人地 关系,是始终围绕人口压力和资源瓶颈的生成和缓解的主线而展现的。由于土地居 住密度的渐增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驱使温州地区居民以更集约的方式来耕作现有 的土地,或是移往比较贫瘠的土地耕作。温州地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封闭性,与 浙江省许多地区特别是平原沃野地带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海滨之民由于土质 贫瘠,陆地资源不足,因而转向海洋寻求生存。海洋的风险性培养了温州人的冒险 精神,其区域人文精神的树立取决于温州这一特定的区域人地关系背景。 同样也涉及温州的地域文化, 由浙江省历史学会编辑出版的 浙江史学论丛 (第 一辑) (杭州出版社出版)发表 4 篇关于温州研究的文章:浙江大学历史系鲍永军 的 略论南宋永嘉事功史学的基本特征 ; 温州中学王兆庸的 鹿城近代学运纪要 ; 浙江大学历史系黄兰英的浅谈温州风俗奢侈的原因 ;温师院王兴文的试论地 理环境对古代温州经济发展的深层影响 。多角度对温州的地域文化进行了详尽的 分析。对为研究温州地域文化,探讨“温州模式”的渊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界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温州模式” 的探讨。 “温州模式”经过缓慢的演变,已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更多的人从温州 文明、温州现代化、温州人精神角度来继续探讨“温州模式” 。浙江大学史晋川教 授的温州模式的历史制度分析从人格化交易与非人格化交易视角的观察 ( 浙江社会科学2004 年第 2 期)一文运用历史制度分析理论框架研究“温州模 式” ,从人格化交易与非人格化交易的视角阐述有关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经济的三个 重要问题, 并指出了 “温州模式” 可能的演变趋势; 杭州商学院张仁寿研究员的 温 州模式: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浙江社会科学2004 年第 2 期)则结合当前温 州经济发展状况,认为温州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虽然存在着发展中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3 - 的问题,但主流是正常、健康的,断言“温州经济衰落”是没有根据的;温州市委 政策研究室马津龙研究员的文章分析了温州经济的发展前景,指出在减速的表象 下,温州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浙江大学罗卫东教授的温州模式:马格里布、热 那亚抑或其他? ( 浙江社会科学2004 年第 2 期)和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张曙 光的对温州模式的几点理论思考 ( 浙江社会科学2004 年第 2 期)则是对史晋 川教授的文章的评论,并对其中一些观点提出了疑问。浙江省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 长卓勇良的番薯、战争与企业家精神也谈温州模式的成因及其困境 ( 浙江 社会科学2004 年第 3 期)认为“温州模式”的生成与番薯革命、战争影响以及特 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孕育的企业家精神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并由此探讨了“温州模 式”所存在的不足和困境。 在对温州民营企业的研究中,温州学者戴海东在温州私营企业主阶层研究 一书中探讨了温州私营经济的发展过程和私营企业主群体形成的原因和路径,分析 研究了温州私营企业主的内部结构、总体特征及其民企属性,揭示了私营企业主阶 层的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私营企业主阶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何建东 的温州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 温州社会科学2004 年第 1、2 期)分析 了温州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制约因素,并对培育温州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 一定程度的思考。曾中苏的当前温州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温州社会科学2004 年第 3、4 期)分析了当前温州民企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 要问题,并对加强温州民企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对策。 李婧的温州民营企业的联合模式及其动因一个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分 析 ( 温州论坛2004 年第 1 期) ,文章根据企业联合的定义对温州民营企业的联 合模式进行分类,总结了温州民营企业联合模式的发展路径。 温州论坛2004 年 第 2 期发表温州大学林俐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战略及其演进:以温州为例 , 论文在国际商务相关理论的框架下,以温州为例,借助实证研究方法,就民营企业 进入国际市场战略及其演进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廖意如的温州民营企业家政治 参与的调查与思考 (载温州论坛2004 年第 4 期) ,循着温州民营企业家阶层政 治参与的发展轨迹,分析了政商关系的互动和博弈,民营企业家政治地位的逐步提 高,以及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渠道的进一步拓展。以上关于民营企业的研究,对探 讨新时期“温州模式”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4 - 1.3 文章主要工作及各章节安排文章主要工作及各章节安排 本文首先概述温州地理环境和经济现状, 并论述了 “温州模式” 产生发展过程、 特点以及经验;其次,论述了“温州模式”与温州地域文化的渊源,再次,阐述了 温州地域文化本身的局限性对 “温州模式” 的消极影响以及温州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最后以大量温州实践案例论证了“温州模式”的创新和提升,以及地域文化与之相 适应的的衍化进程,最后提出研究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提升对剖析中国改 革进程及中国现代商业精神具有典型意义。 下面概括本文各章节安排: 第一章 绪论: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背景。 第二章 温州经济模式介绍:分析了温州的地理背景和温州经济模式的主要内 容,以及“温州模式”形成和发展过程、温州模式的特点。 第三章 温州地域文化是“温州模式”形成的渊源:阐述了“温州模式”的文化 底蕴、温州地域文化孕育出温州人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商业模式。以及温 州地域文化消极因素对温州经济的影响。 第四章 “温州模式”面临的挑战: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及升 级的挑战、第二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第三是城市建设管理 中遇到的挑战。第四是政府在转型过程中的挑战。 第五章 “温州模式” 的突破和提升: 着眼于温州地域文化、 温州人精神等角度, 以理论和温州实践案例论证“温州模式”提升。 第六章 总结:对全文的总结。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5 - 第二章 温州经济模式介绍第二章 温州经济模式介绍 2.1 温州的地理背景温州的地理背景 温州素称“东瓯名镇” ,是浙江省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外贸、港口城市。她东 濒东海,南接福建,西临浙江丽水市,北与浙江台州市接壤,处于优越的经济地理 环境和战略地位。是全国首批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全国首批 13 个农村改革试 验区之一、全国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全国 20 个港口城市之一。 温州现辖 3 个区 2 个市 6 个县,陆地面积 11784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 11000 平方公里,浅海大陆架范围有 70000 平方公里,总人口 755.8 万人,其中市区人口 191.55 万人(城市户籍人口 119.2 万人) 。温州的陆地面积约占全国的 1.1,人 口约占全国的 6。1 地形分布为:山地 78.2%,平原 17.5%,岛屿 1.5%,江河水 面 2.8%(见图一) 。其中耕地面积只有 17.7 万公顷,垦殖指数为 15.6%。人均耕地 不足 0.4 亩,沿海平原地区人口更稠密,有些乡镇人均耕地仅 0.2 亩或 0.3 亩。人多 地少的矛盾极为突出。2 温州市地形分布图 78.20% 17.50% 1.50% 2.80% 山地 平原 岛屿 江河水面 图 2-1 温州市地形分布图 资料来源:2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6 - 改革开放前,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落后, 当时的情况是 “三少一差” : “三少” , 一是人均耕地少, 全市人均耕地原来不到半亩, 现在只有 0.33 亩; 二是国家投入少, 建国后到 1978 年,国家对温州的投入累计只有 5.95 亿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 分之一3; 三是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少, 除了矾矿外, 没有更多的可开发资源;“一差” , 就是交通条件差,当时没有机场、没有火车,只有一条水路通上海,还有一条“汽 车跳温州到”的陆路。温州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起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温州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 业转移, 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 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购销员为骨干的不同于苏南等地的另一种经济格局,而且这 种格局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2.2 “温州模式”的主要内容“温州模式”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温州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从 1978 年到 2003 年, 温 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从 13.2 亿元增加到 1220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翻了 5 番多,年均 递增 15.4%;财政收入从 1.35 亿元增加到 126.26 亿元,年均递增 20.8%;农民人均 纯收入从 113.5 元增加到 5091 元(见表 2-1) ,年均递增 17.2%4;三次产业的结构 从 1978 年的 42.2%:35.8%:22%,调整为 2003 年的 4.6%:57.3%:38.1%(见表 2-2) 。 表 2-1 温州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情况(1978-2003) 单位:元 年份 温州 全国 年份 温州 全国 1978 113.5 134 1991 1044 709 1979 160 1992 1200 784 1980 165 191 1993 1474 922 1981 270 223 1994 2000 1221 1982 298 270 1995 2801 1578 1983 313 310 1996 3371 1926 1984 345 355 1997 3658 2090 1985 447 398 1998 3833 2162 1986 508 424 1999 4024 2210 1987 626 463 2000 4298 2253 1988 832 525 2001 4680 2366 1989 924 601 2002 4862 1990 912 686 2003 5091 资料来源:历年温州统计年鉴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7 - 表 2-2 温州 gdp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1978-2003 部分) 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年份 温州 全国平均温州 全国平均 温州 全国平均 1978 42.2 28.1 35.8 48.2 22.0 23.7 1979 41.6 31.2 36.9 47.4 21.5 21.4 1980 38.1 30.1 40.7 48.5 21.2 21.4 1981 36.5 31.8 41.2 46.4 22.3 21.8 1982 41.5 33.3 35.5 45.0 23.0 21.7 1983 38.3 33.0 37.7 44.6 24.0 22.4 1984 37.3 32.0 38.6 43.3 24.1 24.7 1992 18.7 21.8 52.4 43.9 28.9 34.3 1993 13.4 19.9 58.5 47.4 28.1 32.7 1994 10.4 20.2 58.8 47.9 30.8 31.9 1995 10.3 20.5 58.3 48.8 31.4 30.7 1996 9.4 20.4 59.2 49.5 31.4 30.1 1997 8.7 19.1 58.5 50.0 32.8 30.9 1998 8.0 18.6 58.2 49.3 33.8 32.1 1999 7.3 17.6 57.4 49.4 35.3 33.0 2000 6.6 16.4 57.5 50.2 35.9 33.4 2001 5.9 15.2 57.6 50.5 36.5 33.8 2002 5.2 14.6 57.2 50.5 37.4 34.3 2003 4.6 13.8 57.3 49.2 38.1 34.5 资料来源:历年温州统计年鉴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城乡居民的收入更是从改革初期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得多,变为大大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广州、上海而在全国名列前茅。无论 是产值增长、结构升级还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都大大超过全国以及浙江省 的平均水平,从而实现了温州发展的不断超越。 温州依靠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自我发展优势,在短短的二十年间,从以传统手工 业为主的小城市,一跃成为全国具有现代化特色的轻工业强市,引起国内外专家学 者的关注,人们纷纷学习“温州模式” ,探讨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特色的“温州模式” 。 正是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温州模式” ,充分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极 大地推动了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8 - 表 2-3 温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元 年份 温州 全国 年份 温州 全国 1978 235 379 1990 1168 1634 1979 263 417 1991 1382 1879 1980 309 460 1992 1868 2287 1981 323 489 1993 2867 2939 1982 355 526 1994 4286 3923 1983 398 582 1995 5783 4854 1984 487 695 1996 7242 5576 1985 601 855 1997 8553 6054 1986 706 956 1998 9431 6307 1987 853 1103 1999 10160 6547 1988 1060 1355 2000 11247 7084 1989 1104 1512 2001 7823 资料来源:历年温州统计年鉴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2.1 “温州模式”的涵义“温州模式”的涵义 “温州模式”一词,最早被用来概括温州的经济发展结构。1986年,我国著名 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对温州商品经济进行系统考察后,把温州模式概括为: “以家 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的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 格局。”所谓“小商品”,是指温州家庭工业以生产成本低、技术量少、需求弹性 小的商品为主要生产对象;所谓“大市场”,是指温州家庭工业所生产的小商品, 通过散布各地的十万销售大军,被带到远地的商品销售市场网络。 5之后一些学者把 “温州模式”概括为“以个体经济为主体,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为主要内容,以 初级市场体系为条件的经济运行方式” 。为数众多的专著和文章在论述“温州模式” 时均离不开温州经济属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家庭经营的“主体论”和温州经 济运行有赖于市场的“客体论” 。 我国著名的农村改革理论家杜润生认为“温州经济,民办,民营,民有,民享, 它是自发的, 又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 温州模式 是温州人民的伟大创造。 6” 从温州本土资源角度,探讨了“温州模式”的真实内涵,从而揭示出生产力中最活 跃的决定因素“温州人”的本质。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9 - 2.2.2 “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2.2 “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温州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以微观经济主体的演变为标准,实质上反映了中国经 济制度的变化过程,尤其以政府宏观经济职能和微观经济组织的转变为显著特征, 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适应外部环境条件下求生存本能阶段)初始阶段:适应外部环境条件下求生存本能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是温州民营企业从而也是“温州模 式”发展的初始阶段。家庭企业是这一阶段温州民营企业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我国改革初期,广大农民还处于极度贫困的环境中,温州,这个七山二水一分 田的边远地区,大胆解放思想,超前实验,以温州人的勇敢、智慧,开创了一个又 一个先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温州人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广大农村 家庭工业的快速形成。至 1985 年,全市经工商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即达 130437 户。 家庭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在 80 年代前期即占到全市农村工业总产值的 70以上。 这一阶段,许多温州人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当时,绝大 部分生产资料的销售还带有很强的国家计划性,温州人巧妙利用废弃品和边角料, 在标牌、小五金、纽扣、皮鞋、低压电器、塑模、标准件等小商品上做文章。他们 利用社会化的分工协作,突破了农村家庭工业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的局限性,发挥出 了专业合作的群体结构优势。同时,温州人善于走南闯北,激活流通,通过专业市 场和遍布全国的供销大军使专业化从生产领域拓展到了流通领域,顺利实现了规模 经济,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 (2)第二阶段:市场试验阶段)第二阶段:市场试验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是温州民营企业亦即“温州模式” 发展的第二阶段。由多个业主共同投资经营的所谓股份合作制企业,成了温州民营 企业这一阶段最典型的组织形式。 20世纪80年代,温州众多的小企业受短期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走上了经济 发展的反面。企业规模小、层次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一些影响经济生活运行 的“假、冒、骗”时有发生,甚至一度大面积、区域性的出现。柳市,这个造就了 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小镇,曾一度以全国性围剿假冒伪劣低压电器产品的重点地 区而“闻名” 。地方政府针对这种情况很快加强了对挂户经营的家庭工业的监督和控 制,挂户经营的家庭工业形式大部分由股份合作企业形式替代。 (3)第三阶段:民营经济取得瞩目成就并被推崇的高峰体验阶段)第三阶段:民营经济取得瞩目成就并被推崇的高峰体验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特别是 1992 年邓小平同志巡视南方以来, 是温州民营企业同时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10 - 也是“温州模式”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温州的民营经济取得了瞩目成就, 并被广泛推崇。 民营企业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2000 年,全市有限责任公司 达到 20812 家,基本上为民营企业。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又大都以资本和品牌为纽 带组建成企业集团。在全市 200 来家企业集团中,绝大部分为民营企业集团7。 从股份合作制企业向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是企业集团的演变,是 温州民营企业在制度结构上从非正规制约向正规制约的进一步创新。在股权结构 上,绝大多数公司制企业仍然采取集中持股的形式,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家庭、 家族色彩。但在少数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从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作用日益 突出,同时企业主素质较高的企业里,开始出现了从集中持股向适当分散持股转变 的倾向。 (4)第四阶段:面临转型和变革的涅槃阶段)第四阶段:面临转型和变革的涅槃阶段 目前, “温州模式”正处在发展的第四阶段。随着中国加入 wto 和全球经济一 体化的趋势,新的经济环境为温州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温州模式”面临转型 和变革的涅槃过程。 温州正在受制于“要素瓶颈”的全面制约,土地紧张、资金趋紧,电力短缺、 熟练工人短缺、淡水资源紧张诸多要素都已经无法满足温州民营经济进一步扩 张的需要,温州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表现出相对滞后的态势。gdp 增速已经连续两年 全省排名靠后,2003 年,尽管温州的 gdp 总量达到了 1220 亿元,是温州 6 年来增 幅最高的一年,但是增长速度却落到了浙江省倒数第二的位置。工业产值增长率、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等四项经 济指标上半年也排倒数第一。这与 1978 年至 2002 年的 24 年间温州 gdp 增长速度 一直处在全国的前列、平均每年增长 15.4%的鼎盛时期形成强烈反差。 表 2-4 温州部分年份 gdp 单位:亿元 年份 gdp 增长率 1978 13.2 1999 733 2000 825 12.7% 2001 934 13.0% 2002 1055 13.1% 2003 1220 14.8% 资料来源:历年温州统计年鉴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11 - 在先发优势弱化以及长期制约温州发展的不利条件难以改善的情况下,如果不 改革弊端而重复过去的经验, “温州模式”可能走向衰退并使温州经济低迷萎缩。 但温州企业创新不止,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发展由量的增长走向质的提高、规模由弱 小走向强大、管理由粗放走向现代、拓展由温州走向全国并进而走向世界。这既是 对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也是对今后发展方向的要求。在增长速度相对滞 后的表象之下,温州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 2.2.3 “温州模式”的特点2.2.3 “温州模式”的特点 (1) 以民营经济为主) 以民营经济为主 温州是民营企业的 “摇篮” , 截止到 2004 年底, 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 24.6 万户, 从业人员 52.8 万人,资金数额 63.5 亿元,民营企业 13 万多家,民营企业的数量占 全市企业总数的 99,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 96,上交的税收占全市财政 收入的 75左右8。 同时,民营经济还创造了温州速度,从 1978 年到 2003 年,温州市的 gdp、财 政收入、农民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都以 15至 20的速度递增。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温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包括直辖市、副省 级城市以及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 33 个城市中排在第 3 位9。 所有的这些发展 速度,主要就是靠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的发展提高了非农产业产值的比重,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缩小 了城乡差距,推动了沿海区域(以市区为核心,包括乐清、瑞安一带)的区域城市 化和非中心城市郊区化。 (2)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长期以来,温州政府侧重于保护而非干涉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 经济转轨的过渡阶段,温州政府放弃了传统“全能政府”的“十八般武艺” 。宽松 的政策为民营企业和市场建设提供了充分发展的机会,调动了基层政府和企业的积 极性,壮大了市县经济,开创了自下而上的“温州城市化模式” 。 但是政府调控的弱化并不等于放手不管,而是在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方 面找到了较好的结合点,充分体现了“抓大放小”的指导思想。例如,在城市与区 域基础设施的组织建设方面,率先推出城市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通过 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调控与民间互动,使温州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迅速发 展,从而推动了温州的城市化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12 - (3)资本形成结构的内源性)资本形成结构的内源性 温州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本,具有其鲜明的内源性和独特性。从温州工业化起步 发展至今,温州资本来源主要是通过内部(区内、省内、国内)获得的,而引进外资 很少,其中最高的 1997 年也只有 2.79%,1998 年则为 1.5%,这一比重不仅在沿海 开放城市中罕见的低,而且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比重(1997 年全国引资 15%)10。实践 证明, 温州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要素资本, 基本上是立足于区内、 国内获得的。 同样,不难推断的是,区内、国内资本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私营企业的跨区域商业 活动,而没有通过银行、资本市场正式金融渠道。因为小规模的私营企业对于正式 金融渠道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种以区域以国内渠道为主的融资方式,正是温 州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一种成功的方式,也正是具有“温州模式”的特色。 (4)家族制的企业制度)家族制的企业制度 在温州经济发展的整个阶段里,家族制企业一直是其重要特点。它凭借强大的 凝聚力、艰苦创业的精神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在企业创始之初有着别的类型企业不 可比拟的优势。具体体现在可以大幅度的减少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 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宾逊克鲁索经济中 的成本。它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 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11。简言之,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 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家族制的企业中, 减少交易成本具体表现为减少代理成本、 降低决策成本和协调成本等方面。传统温州企业规模不大,科技含量较低,区域的 产业集中,因而采用此种企业制度管理起来相对简单。同时,温州的家族企业经营 者能够更自主的解决决定某些问题,不需向家人多作解释,作决策也较快灵活。而 建立在血缘、亲缘和姻缘关系基础上的家族成员更容易和能够为了家族利益而互相 配合、团结奋斗,因此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这一点,大大节约了企业 的成本,而这对于温州原始积累阶段的企业是至关重要的,也在“温州模式”的发 展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 emba 学位论文 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 - 13 - 第三章第三章 温州地域文化是温州模式的渊源温州地域文化是温州模式的渊源 3.1 温州模式的文化底蕴温州模式的文化底蕴 探讨“温州模式”形成的内在原因,显然,宏观的经济市场环境虽然对“温州 模式”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拉动作用,但这是所有“区域经济模式”当时所面临的 共同因素,苏南地区同样面临“人多地少”的地理约束,却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苏 南模式” 。因而这些难以构成“温州模式”的特有内在原因。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 促成“温州模式”形成和发展呢? 人们崇尚温州经济发展模式,赞誉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这是对温州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热情的充分肯定。但是,仅仅了解今天的温州和现代的温州,还不能 了解“温州模式”的渊源。12从温州的实践看:温州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内生活力, 温州经济的发展有其深刻的文化动因, 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历史的温州、 文化的温州, 才能真正把握“温州模式”的底蕴,才能深刻理解温州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温州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温州古称“瓯越” ,瓯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 组成部分,既有鲜明的民俗、风情和语言特色,又有本土文化、海洋文化和移民文 化的特征,是一种纯文化积淀丰厚、商文化内涵丰富、纯文化和商文化相互兼容的 区域文化。 (1)重商文化)重商文化 自汉晋以来,温州城内商贾云集,商业日趋繁荣。到南宋时期更是鼎盛,温州 所在的永嘉县的商业税就达到 2500 多贯,相当于当时全国各县平均商税的 7 倍, 来温州经商的人不仅有全国各地的,还有来自日本的。当时的温州就有着“一片繁 华海上头,从来唤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