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国语》礼制资料类纂与初探.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国语》礼制资料类纂与初探.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国语》礼制资料类纂与初探.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国语》礼制资料类纂与初探.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国语》礼制资料类纂与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国语》礼制资料类纂与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国语是一部先秦时期的的重要典籍,保存了大量先秦礼制的史料,这些资料可与 左传 、 “三礼”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相参照。全书以语录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各 种礼典的实行、礼品的应用及礼制变革等资料,对先秦礼制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学者 对其重视不够,研究不足,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本文正是对国语所见礼制进行研究, 在整理和分析国语中礼制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所载先秦礼制作初步总结,同时阐释了 先秦礼制的特点和功用,揭示其发展规律及对先秦社会的影响。 本论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 国语 的性质, 概述其中所含礼制资料的特点。 第二部分为本文的主体,是对国语所见礼制史料的具体分类。本文以周礼春 官大宗伯关于古礼的划分标准,把散见于各章节中的礼制资料加以系统整理,分为吉 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5 大类 21 种。同时对各类“礼”的具体内容、社会功用及 其发展历程作初步探讨,全面揭示国语中的“礼” 。在论述的过程中,我们尽量把国 语所含礼制史料与左传 、 “三礼”的相关记载进行比较,证明国语所含礼制资料 的真实可信,从而揭示其对研究古代礼制的重要价值。 第三部分, 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 以 国语 所载先秦礼制为依据, 对春秋时期的 “礼 崩乐坏”现象作全面考察。一是全面总结国语所见违礼僭乐的成员,从而得出:在春 秋时期,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诸阶层都有违背和僭越 “礼” 的行为。 二是总结、 论述 国 语所见春秋礼制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春秋礼乐尚未达到“崩坏”的程度,春秋时 期依然有着发达的礼乐文化。 时人在扬弃周礼的基础上, 形成了更具时代特色的礼乐制度。 通过论述可知, 国语作为一部重要的先秦典籍,保存了大量先秦礼制资料,是研 究古代礼制的重要文献依据,我们有必要对国语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料进行更 深入地研究。 第四部分为全文的结语. 关键词:国语;礼制;类纂;初探 ii abstract guoyu is an important pre-qin document, which contains a great many historical data of pre-qin ceremony. it can con comprise with these texts of zuozhuan、zhou li、 yili and liji. by the way of talking, it record lots of data, for example, the practice of every ceremonies, the application of every present and the innovation of every ceremony. so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research of pre-qin ceremony. however, it has not been given enough recognition buy the previous researchers, and there were not many research about it. in this thesis, we want to research this task. on the foundation of arranging and analyzing these ceremony data of guoyu, we try to sum up these pre-qin ceremony data, explain its character and function, and open out its developed rules and effect to pre-qin society. we divide this thesis into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search of the formers, we summarize its ceremonys characters. in the second part, which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thesis, we classify all the ceremonies that contains in guoyu. referring to the standard of zhoulichunguandazongbo, we divide all these ceremonies that scattering in every chapter of guoyu into five bit sorts and twenty-one little kinds, such as the sacrificial ceremony, the funeral ceremony, the military ceremony, the guest ceremony and the wedding ceremony. at the same time, we discuss the content, society utility and developed process of every ceremony in every part. in discussing, we try to contract these documents of guoyu to zuozhuan, zhou li, yili and liji. by the compare we try to terrify all the ceremony documents of guoyu are creditable and post its value of researching pre-qin ceremony. in the third part, using these documents of pre-qin ceremony in guoyu, we check out the historical phenomenon of “li beng yue huai” in chunqiu period. first ,by outlining all the persons who disobey the ceremony regulation, we find that in chunqiu period, all kinds of persons, contains the kings, seigneurs and officials ,are disobeying iii the former ceremony. second, by summing up and discussing characters of chunqiu ceremony, we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chunqiu, the ceremony culture had not destroyed, and the ceremony culture in chunqiu period qre still developing and flourishing. through all the discussions, we know that guoyu is an important pre-qin text. it contains lots of important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ceremony, and it will be an important tool to research the ancient ceremony. we need to take more and deeper researches to its every document, such as it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for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keywords: guoyu ; ceremony; sort; research 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烟台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 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版权声明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同意, 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 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绪 论 绪 论 国语是一部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料,是研究先秦尤 其是春秋历史的重要文献依据,自西汉起即有学者为其作注作疏。三国时期的韦昭,在 网罗汉代各家注释的基础上完成了自己的国语解 ,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 的国语注本。 国语历来与左传相提并论,如汉书 律历志即称其为“春秋外传” ,而 称左传为“春秋内传” 。但其受重视程度则远逊于左传 ,历代研究者都重左传 而轻国语 ,对其少有涉及,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成果几乎寥寥无几。 四库全书总目 即认为国语记事: “与春秋时代首尾皆不相应,其事亦多与春秋无关。系之春秋, 殊为不类。 ”从而将其归入杂史类,与经书有别。可以说, 国语中某些资料的利用和 研究,至今尚属于空白。 其实国语亦包含大量可信的历史资料,其对政治礼制、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 方面的记载,都是研究西周及春秋历史的珍贵资料,有些甚至是其它史书所乏缺的。它 应当同左传一样,成为先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依据。 细察国语全文即可发现,其记载的关于先秦礼制方面的资料尤为丰富。全书以 历史人物语录的形式,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先秦各种礼典的实行、礼仪的规 定、礼品的应用、礼文的记载以及礼制的变革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涉及,应该成 为我们研究先秦礼仪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却不被历代的研究者所关注,相关的研究论 著更是少之又少,鲜有专门的论述。 国语对礼制的记载,不仅可与左传相佐证,而且能够与“三礼”相互参照。 细细挖掘国语中的礼制资料,对印证“三礼”的史料价值,以及对先秦史、礼制史 的研究,都有着莫大的辅助作用。 顾颉刚曾指出: “究竟三礼中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假的,这是一件极难断定 的事情。这种的分析,将来必须有人费了大功夫去做。其术,应当从甲骨文中归纳出真 商礼,从金文、 诗 、 书 、 左传 、 国语中归纳出真周礼, 史记 、 汉书中归 纳出汉礼,而更以之与儒家及诸子所传的礼书礼说相比较,庶几可得有比较近真的结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论。 ”1这对礼制史的研究,无疑指出了一条正确的研究思路。 笔者不揣浅陋,愿意按着顾颉刚先生地指点,对这一学术薄弱之处作一点初步地探 讨,力图在总缆国语全书礼制史料的基础上,对书中的礼制作一点粗略的探讨,或 概括其特点,或叙述其流变,或探讨其功用,或揭示其规律,希望能作出些成绩,以期 抛砖引玉, 引起更多学者专家的关注, 从而可以对这一课题, 进行更深入更广泛地研究。 1 罗根泽古史辨第四册顾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第一章 国语中的礼制资料总述 第一章 国语中的礼制资料总述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语录体性质的历史著作,它以不同侯国 内不同历史人物的言语和对话的形式记录种种历史事件和典制。这种“以国分类” 、 “以 语为主”的独特的编纂体例,使国语在记载历史事件和典制时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 礼制史料亦不例外。本章即先对其史料特点进行总体的概括。 大体说来, 国语中礼制史料的分布特点有五个: 一 以国分类,所载各国礼制史料分布不均。 一 以国分类,所载各国礼制史料分布不均。 正如周予同所指出的: “ 国语是以国分类 , 以语为主编纂的我国第一部国 别史。 ”2它分国记事,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个侯国的侯国3, 且本着 “内华夏而外夷狄” 的原则, 在编纂的过程中对各国的历史资料进行取舍和剪裁, 从而使国语 “八语”在行文特点、体例以及篇幅长短上都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史 料价值也不尽相同。前人对此已有相关的论述,如崔述指出国语的行文: “周、鲁 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恣放。 ”4来可泓则认为单从史料价值而言 “ 周语 和楚语为较高, 晋语 、 鲁语 、 郑语次之。 齐语 、 越语 、 吴语的史料 价值不能与以上五个部分相比。 ”5 国语关于礼制的记载也有类似的特点,各语所含礼制史料分配不均,而且史料 本身的价值也各异。所以在选用史料时,也应根据各语史料可信程度的高低,进行有机 的取舍。李学勤先生认为: “要研究国语中的礼制,在选用史料时,应该以周语 、 晋语 、 郑语等有关中原国家的记载为主。 ”6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将重心放在周语 、 晋语 、 郑语中, 鲁语 、 齐语 、 楚语次之, 吴语 、 越语则仅供参考。 2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有的书中称其为国家,我们认为,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准确的说,还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国家。从国家政体方面讲, 春秋战国之际正处在方国联盟共主向成熟国家转变的时期。详细内容可参看业师江林昌先生所著中国上古文明考 论一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但为着表述上的方便,本文一些地方仍用“国家” 。 4 崔述崔东壁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95 5 来可泓国语直解 前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 此为李先生一次谈话中的记录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二 以语为主,史料缺乏系统性。 二 以语为主,史料缺乏系统性。 国语是一部语录体史书,同尚书 、 论语一样,以历史人物言论的形式承 载史实,众多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包括礼仪制度在内,都通过书中人物的言论体现出 来。这就决定了国语中的礼制资料必然具有如下特点: (一) 史料散乱、零杂,没有系统性。 国语记载了八个侯国的历史,不同的历史人物共同生活在相似的社会环境里, 经历着同样的事情,对同一件事情给出了各自的评价,这就使得同一礼仪可能从不同人 的口中说出来,在不同的“语”中都有所体现,从而使相关史料显得零乱、庞杂,缺乏 系统性。以祭祀为例,其中整篇论述的就有三处: 周语上内史过论神 , 鲁语上展 禽论祭爰居非政之宜 , 楚语下观射父论祀牲 (注:以后引国语只引国名) ,其 它零零散散、 只言片语的论述亦随处可见, 我们在利用这些资料时只有经过系统地整理、 归纳,才能还原它本来、完整的面貌。 (二) 史料分布不均,详略比例失调 国语以当事人言论的形式记载先秦礼制,说话人身份、地位以及知识涵养的不 同,对相关典章制度的看法和表述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有的礼制出现了长篇大论, 论述极详,有着较大的研究空间;有的可能一笔带过,略有涉及;有的则没有被提到。 比如对祭祀之礼即论述较多,上面已有举例;对仪礼论述极详的士冠礼则仅在晋 语六赵文子冠篇中略有涉及;而对于仪礼 、 礼记都有详论的射礼则根本没有 相关的记录。 对于这种史料特点,我们也只能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可能地用国语中的资 料相互论证,其中提及了多少就论证多少,至于其它典籍中的相关资料,则仅供参考, 少作无谓的评价,从而还原国语本书礼制的完整面貌,进而揭示其自身特点。 三 成书时间早,史料真实可信。 三 成书时间早,史料真实可信。 国语历来被研究者看作左传的附庸,同一历史事件,多以左传为信史, 而国语与左传有异者则被忽略,或者被认为诬妄。正如崔述所说: “ 国语皆 后人所推衍,非当时之言,是以其文常繁于内传而多与诸经不合,不如内传为 近其实。 ”并认为“ 左传之文,年月井井,事多实录,而国语荒唐诬妄,自相矛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盾者甚多; 左传记事简洁,措词亦多体要,而国语文词支蔓,冗弱无骨。 ”7 其实这种评价未免有失偏颇, 国语以记言为主的体例,使其在编纂的过程中过 多注重“邦国成败,嘉言善语, ” 8从而与左传专记历史事件的编年体体例明显有别。 但国语以自己语录体的形式,同样承载了众多历史事件和典章制度。它同左传 一样,都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原典文献。 今本国语的成书年代,学者们已摒弃了疑古学派那种西汉刘歆伪作的结论9, 而将其定格在战国,或认为是一位“战国初期熟悉各国历史掌故的人,根据春秋时代各 国史官记录的原始资料,加工整理,汇编而成。 ”10或认为成书于战国晚期三晋人之手 11,其作为先秦原典的性质则无容质疑。 因此,充分挖掘国语的史料价值,或许是研究先秦历史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 与左传相表里,史料相互参照 四 与左传相表里,史料相互参照 国语的作者, 史记 太史公自序称: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 汉书 艺 文志亦称: “ 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 ”都认为国语是鲁君子左丘明所作, 与左传相表里,号称“春秋内、外传” 。韦昭国语解叙 : “昔孔子发愤于旧史, 垂法于素王。左丘明因圣言以摅意,托王义以流藻。其渊源深大,沉懿雅丽,可谓命世 之才,博物善作者也。其明识高远,雅思未尽,故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迄鲁悼智伯 之诛,邦国成败,嘉言善语,阴阳律吕,天时人事逆顺之数,以为国语 。其文不主 于经,故号曰外传 。 ”12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值得修定, 左传与国语不可能 出于一人之手,学者已有详论13。但认为国语与左传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同 一个系统,则大体上是可信的。 研究古代礼制, “三礼”之外, 左传是最重要的原始文献,郑玄已指出“左氏善 于礼” ,14其中包含大量有关礼的记载,很多论述都可与“三礼”相吻合,近年大量考 7 崔述崔东壁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95 8 韦昭国语 国语解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汉书艺文志辨伪m北京:三联书店,1998 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m成 都:巴蜀书社,1988 10 来可泓国语直解 前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白寿彝:国语散论n人民日报,1962-10-16 11 沈长云 国语编撰考j河北师院学报,1987(3) 12 韦昭国语 国语解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 谭家健历代关于国语作者问题的不同意见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7) 14 转引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 先秦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古资料的出土,也证明了左传所记礼制资料的真实性。 我们研究国语中的礼制,也主要以“三礼”和左传为对照,尤其是左传 , 历来被称为“春秋内传” ,与国语相表里,两书中的很多记载都可以相吻合,从而 成为我们研究国语的重要参考资料。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尽量把国语中所见 到的礼制资料,与左传的记载相参考,并尽可能得到“三礼”的佐证,以求所用史 料的真实可信性。 五 研究者少,待开发区域多 五 研究者少,待开发区域多 国语历来处于左传的附庸地位,从而不仅被研究先秦历史的学者所忽视, 而且历代研究古代礼制史的学者也鲜有论及,相关的论著更是少之又少。陈戍国的中 国礼制史先秦卷可谓是研究先秦礼制最系统的著作,书中屡次提到“春秋内外传” , 然而却认为 “研究周礼在春秋的演变离不开左传 ”15,在引征史料时多依左传 , 对国语则涉及甚少,偶有提及也是为了佐证左传 。杨志刚的中国礼仪制度研 究 16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论著,全书对各种礼制在古代社会的流传和演 变都作了系统地论述,对国语则少有提及。其它的相关研究论著也大同小异,对国 语中的“礼制”鲜有很详细地论述。 一些专门的研究到近年才零星的出现。钱国旗在中的伦理世界一文中指 出 “ 礼的规范”是国语中的三大伦理思想之一, “其具体内容十分广泛,上至 国家政治制度,下至百姓日常生活,无不贯穿礼的规范。 ” “ 国语尊崇礼 的规范,把礼看成是治理国政的根本法则。 ” “礼是具体的,礼的具体内容又是相当 广泛的。 ” “对失礼、越礼、违礼的行为, 国语持否定的态度。 ”17张居三 国语 对礼治的反思一文认为“礼治”是国语中的重要思想内容,面对当时社会上普遍 的违礼僭乐行为, “春秋的礼治思想在破坏和重建中完善” ,而“ 国语则重在对礼治 思想的强调和反思” ,并且指出“ 国语是西周末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记录,因为 它记载了天子和诸侯肆意践踏、僭越礼制的过程。 ”18王青从“展禽论祀”看周人的 祭祀观19一文则通过国语中的一篇文章来揭示西周人祭祀礼的观念和原则。 15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 先秦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16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7 钱国旗 国语中的伦理世界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7(4) 18 张居三 国语对礼治的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6) 19 王 青从“展禽论祀”看周人的祭祀观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2)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近些年有一些高校的研究生作礼制研究的毕业论文时,则较多的运用了国语中 的史料,这也反应了这一课题的发展潜力。马菊霞论春秋时代的礼治思想 (西北大 学 2004 年) 、李良贺春秋春秋的卜筮研究 (吉林大学 2003 年) 、段开正论春秋战 争礼认错与军事文化 (青岛大学 2005 年)等便以国语为基本史料来源之一,并 对其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部分提及。 李仅 与西周史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 2006 年)在第二章“典制”部分对国语中的礼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分吉、嘉、宾、 凶四类,并与其它相关文献相佐证,论证了国语所含礼制资料的真实可信性,可以 说是第一篇系统研究国语礼制的著作,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但其分类稍嫌粗略,只 注重史料的堆集,没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力度稍嫌不足,且相关史料也没有搜集 齐全,全书中还一些礼制没有被指出,很有继续研究的必要。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愿意对国语中的礼制作更进一步地探讨。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第二章 国语中的礼制类纂第二章 国语中的礼制类纂 章太炎认为: “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 ” 20沈文倬也说: “在古代, 礼字本有广狭二义:就广义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一概称之为礼; 就狭义说,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 朝觐、军旅、冠昏诸方面的典礼。 ”21可以说, “礼”实际上是指一系列的仪式和规定, 它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定着人际间的行为准则;同时又作为一种观念和意识,约束着 人们的言谈举止。据陈戌国研究,礼由礼物(行礼中的各种器物) 、礼仪(使用礼物时 的佼容动作)和礼意(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容、旨趣或目的) 三部分组成;礼起源于多种因素,或源于宗教,或源于交换、或源于习俗等等,不一而 足,如陈书所说,我们不妨作礼的多元论者,和古史一样,礼制也是层叠地造成的;它 最初通过各种各样的礼典仪式表现出来, 到西周时期, 随着宗法制、 封建制的逐步确立, 统治阶级便将各种礼典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自己统治天下的一种政策。礼上升 为制度规程,便形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礼制。22 中国古代文献对礼的论述可谓卷帙浩繁,最权威的要属被称为“三礼”的周礼 、 仪礼和礼记 。其中的周礼 春官 大宗伯一章对礼的种类作了详细地论述, 它依据礼的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并指出各自的使用标准: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 国以嘉礼亲万民。 ”由于周礼在汉代既已取得了权威地位,这种五礼的分类法 遂被后人所接受,并成为历代政府修礼定典的基本依据。 本文研究国语中的礼制,也遵循大宗伯章的分类准则,将有关礼制分为吉、 凶、军、宾、嘉五类。下面就一一论述之。 第一节 吉 礼 第一节 吉 礼 吉礼,指祭祀之礼,是先民敬拜自然神、祖先神的礼仪,古人祭祀是为了求吉祥, 20 章太炎礼隆杀论a陈其泰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m学苑出版社,1998 21 转引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 先秦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2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 绪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故称为吉礼。 周礼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 ”清人孙诒让周礼正义注: “祭祀之礼,取以善得福,是谓之吉礼。 ”历代的统治者对祭祀之礼都非常地重视,所 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 ( 礼记 祭统 ) 据有关学者研究,祭祀之礼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礼仪。从古文字学的角度讲,礼本身 即与祭祀有关, 说文示部明载: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可以说人类“最 原始最狭义的礼是祭祀的仪节。 ”23 国语中有大量关于祭礼的记录,我们按祭祀对象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 一 祭天礼 一 祭天礼 在春秋人的眼中,上帝仍然有着赐福降祸、奖善伐恶的威力。所谓“夫圣人之运, 莫大乎承天。 ” ( 通典 礼典二 )所以祭天要先祭上帝: 鲁语上 :天子祀上帝。 24 晋语五 :策于上帝。 晋语八 :天子祀上帝。 祭祀上帝有严格的礼仪规定,要有专门的场所,即在城的南郊,在规定的时间内, 以自己祖宗配祭,举行声势浩大的祭天活动,故又称为郊祭: 晋语八 :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 代举之。 楚语下 :天子禘郊之事,必自射其牲,天子亲舂禘郊之盛。 礼记中庸载: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 ” 礼记仲尼燕居也说: “郊社 之义,所以仁鬼神也。 ”可见当时对郊祭的重视。 上帝身边有专门主宰人间事务的天神,祭天时不可以不祭: 晋语二 :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召史嚣占之,对 曰: “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 ” 楚语下 :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 天上的日月同样是祭祀的对象: 周语上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 23 何炳棣原礼a王元化:释中国 第四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4 韦昭国语 国语解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以下引国语均用同一个版本,且只称国名。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夕月以教民事君。 鲁语下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少采夕月。 据韦昭注: “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 ” 礼记 玉藻则称: “天子玄端而朝日 于东门之外。 ” 仪礼 觐礼也说: “天子乘龙,载大旗,象日月、升龙、降龙,出;拜 日于东门之外, 反祀方明。 礼日于南门外, 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 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 ” 可见在当时,祭祀日月相当流行。并且祭祀日月对统治者而言,也是自己统治臣民的一 种方式: 鲁语下 :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 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 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 祭天的方式为庭燎,因为天高高在上,要燃烧堆积的柴薪,使烟气上闻于天神: 周语上 :设庭燎。 晋语八 :楚为荆蛮,置矛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 周礼秋官司烜氏 :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 二 祭地礼 二 祭地礼 鲁语上 :庄公如齐观社。 对社稷的祭祀是祭祀地神中最重要的礼仪, 因为社稷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保 证。祭社的时间一般在春天,土气刚刚蒸发,将要进行农耕,以期得到社神的保佑,五 谷丰登: 鲁语上 :土发而社,助时也。收捃而蒸,纳要也。 鲁语下 :社而赋事。 据韦昭注: “社,春分祭社也,事农桑之属也。 ”但有时也在冬天祭社,因为经历了 秋天的大丰收后,要专门祭社对地神表示感谢: 楚语下 :日月会于龙 ,土气含收,天明昌作,百嘉备舍,群神频行。国于 是乎蒸尝,家于是乎尝祀, 这里的龙指的是龙尾星宿,周历十二月即夏历十月,日月交会在龙尾星,是在 冬天。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对各个诸侯来说, 祭社是为了劝民耕作, 祈求地神的保佑, 是自己侯国内部的事情, 像鲁庄公一样,到别的侯国观看祭社礼,就属于违背礼制的行为了: 鲁语上 :臣不闻诸侯相会祀也。 除了祭祀社稷之外,在古人的眼里,名山大川亦有神灵的保佑,也属于被祭祀的对 象: 周语下 :今吾执政无乃实有所避,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于争明,以妨王宫。 鲁语下 :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禁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 鲁语下 :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 晋语五 :夫国主山川,故川涸山崩,君为之降服、出次,乘缦、不举,策于上 帝,国三日哭,以礼焉。 春秋时期,基本上每个侯国都有自己的主祭神山神川,以作为立国之本: 周语上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晋语五 :梁山崩,以传如伯宗。 据韦昭注: “梁山,晋望也。 ”望,是指望祭,可知梁山应为晋国的祭祀名山。 郑语 :若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 这里的主、食都为主祭的意思 25,芣、騩是今河南境内的芣山和騩山,是当时郑国 的主祭名山;而溱水、洧水则为郑国的主祭名川。 晋语八 :楚为荆蛮,置矛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 据韦昭注: “望表,谓望祭山川,立木以为表,表其位也。 ”要祭的山川离国境太远 了, 只好望祭。 按周代礼制, 只有周天子有望祭的权利, 各诸侯则祭不出国境, 论语 八 佾载: “季氏旅于泰山。 ”马融注; “旅,祭名也。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 ” 春 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诸侯 有山川不在其封内则不祭也。 ”所以说诸侯祭其非国内之山川,则属于非礼的行为。 祭地与祭天的方式不同,祭天用燎,祭地则要用灌: 周语上 :王乃淳濯飨醴,及期,郁人荐鬯,牺人荐醴,王祼鬯。 韦昭注: “祼,灌也。 ”即拿酒浇地。 礼记郊特牲也有类似的记载“周人尚臭, 灌用鬯臭,郁合鬯,郁阴达于渊泉。 ”臭,指香气,周人降神以香气为主,所以献神之 前先灌鬯酒,用香气浓郁的郁香草调和鬯酒,香气随着灌地通达于黄泉,各位神灵就可 25 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42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以安心地享用了。 三 祭祖先礼 三 祭祖先礼 祭祖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祭其种族之所自出者。 周语上 :十五年,有神降于莘。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 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王使太宰忌父帅傅氏及祝、史奉牺牲、玉鬯往献焉。内史 过从至虢,虢公亦使祝、史请土焉。 记录的是祭祀陶唐氏的祖先神丹朱的过程, 内史过用了长篇大论来论述神降于莘这 一现象,可见当时对祭祖活动的重视。 据国语的记载,历代王朝都有自己的祭祀祖先: 鲁语上 :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 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 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 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 也。 郑语 :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翳之后也。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者也,伯翳能 议百物以佐舜者也。其后皆不失祀而未有兴者,周衰其将至矣。 一个祖先要想作为神灵而受到子孙后代的祭祀崇拜,自身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鲁语上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 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扦大肆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无功而祀之,非仁 也。 而上面这些受祭的祖先则都符合上述条件: 鲁语上 :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 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 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 而野死,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 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 郑语 :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 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后皆为王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公侯伯。 国语记录了大量祭祀祖先的史料,有诸侯国君的祭祖: 鲁语上 :夏父弗忌为宗。 晋语一 :蒸于武公。 也有诸侯卿大夫的祭祖: 鲁语下 :公父文伯之母祭悼子。 晋语二 :骊姬以君命命申生曰: “今夕君梦齐姜,必速祠而归福。 ”申生许诺, 乃祭于曲沃。 楚语下 :鲁阳文子惧子孙之以梁之险,而乏臣之祀也。 祭祖是非常隆重的祭祀行为,所以有时需要祭后再祭,称为“绎祭” : 鲁语下 :宗不具不绎,绎不尽饫则退。 祭祖时需要有尸: 鲁语下 :吾闻之先子曰: “祭养尸,飨养上宾。 ” 晋语八 :宣子以告,祀夏郊,董伯为尸。 祭祀活动进行中有专门主祭的宗和祝,宗一般由诸侯卿大夫的家臣担任,在祭祀时 主祈祷: 晋语六 :范文子谓其宗、祝曰“凡吾宗、祝,为我祈死,先难为免。 ” 在宗庙祭祖时要严格遵守昭穆制度,以排定祭主的牌位: 鲁语上 :夏父弗忌为宗,蒸将跻僖公。宗有司曰: “非昭穆也。 ”曰: “我为宗伯, 明者为昭,其次为穆。 ” 左传文公二年 26对此事亦有记载,陈戍国分析道: “礼无不顺,逆祀非礼。子 虽齐圣,不先父食。这也是西周以来到春秋实行的礼制。 ” 27夏父弗忌无视礼制的规定, 违背昭穆制度,是明显的违礼行为。 昭穆制度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因其有着强烈的政治功能: 鲁语上 :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夫祀,昭孝也。 各致齐敬于其皇祖,昭孝之至也。故工史书世,宗祝书昭穆。 在确定入庙祖先昭穆次序之时,应先依据其生前的事功和德行,给一个谥号: 2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7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 先秦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312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楚语上 :若得保其首领以殁,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在祭祖活动结束之时,应该有相应的宴会活动,以酬谢宾客: 鲁语下 :祭悼子,康子与焉,酢不受,彻俎不宴。 以上即是国语有关祭祀之礼的全部记录,通过简单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下 几个特点: 一 祭祀中体现出了森严的等级性。 一 祭祀中体现出了森严的等级性。 祭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自天子至于庶人皆有自己的祭祀活动,祭祀者身份和 社会地位的不同,决定了祭祀活动必然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这可体现在多种方面: (一) 祭祀次数上的差异 楚语下 :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时类、岁祀。诸侯舍日,卿大夫舍曰,士、庶 人舍时。 祭祀次数越多,身份和地位越高。 (二) 祭祀对象上的差异 晋语八 :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辟,自卿以下不过其族。 楚语下 :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 士、庶人不过其祖。 祭祀对象越多,身份和地位越高。 (三) 祭祀用品上的差异 楚语上 :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 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 楚语下 :祀加于举。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太牢;卿举 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 鱼。上下有序,则民不慢。 祭祀用品尤其是用牲级别越高,身份和地位就越高。 二 对统治者而言,主祭祀者主国家。 二 对统治者而言,主祭祀者主国家。 左传成公十三年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掌握了祭祀权,也就掌握了一个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国家的行政权,因此对一些统治者而言,主祭权是体现自己政治地位的有力标志,哪怕 行政大权可以让人,主祭之权也决不可放弃。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 “子鲜不获命于 敬姒,以公命与宁喜言,曰: 苟反,政由宁氏,祭则寡人。 ”对祭祀权的重视程度可 见一斑。社稷宗庙为祖灵棲居之所,其存废关乎国家存亡,襄公二十五年载: “君为社 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 国语中亦有大量相关的记载: 鲁语上 : “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 ” 晋语一 :蒸于武公,公称疾不与,使奚齐莅事。猛足而言于太子曰: “伯氏不出, 奚齐在庙,子盍图乎! ” 晋献公欲废太子而立奚齐,便在祭宗庙时故意让奚齐主祭,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晋语二 :君若惠顾社稷,不忘先君之好,辱收其逋迁裔胄而建立之,以主其祭 祀,且镇抚其国家及其民人。 晋语四 :武族唯晋实昌,晋胤公子实德。晋仍无道,天祚有德,晋之守祀,必 公子也。 晋语四 :若君实庇荫膏泽之,使能成嘉谷,荐在宗庙,君之力也。 吴语 :吴国为不道,求残我社稷宗庙,以为平原,弗使血食。 在外交活动中,主持本国的祭祀权成了回国夺权掌政的代名词,而残灭一国之社稷 也成了毁灭其侯国的委婉表达。 一个侯国的宗庙祭祀不兴旺,则成为该国衰败的征兆: 齐语 :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 三 祭祀活动的神圣性 三 祭祀活动的神圣性 国语中的人们,对祭祀活动始终报以虔诚恭敬的态度,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在 祭祀活动开始之前,即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楚语下 :百姓夫妇择其令辰,奉其牺牲,敬其粢盛,洁其粪除,慎其采服,禋 其酒醴,帅其子姓,从其时享,虔其宗祝,道其顺辞,以昭祀其先祖,肃肃济济,如或 临之天子禘郊之事,必自射其牲,王后必自舂其粢;诸侯宗庙之事,必自射牛,刿 羊、击豕,夫人必自舂其盛。况其下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