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路径研究.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路径研究.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路径研究.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路径研究.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路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加大,截至 2009 年 12 月,在我国上交易所和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达 1700 家。上市公司总 市值近 243940 亿元, 相当于 2008 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95%。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我 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加快了我国经济与国际融合的步伐。我国股票市 场发展逐渐趋向理性, 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盈余成为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的重要 依据。适当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提高会计盈余的决策信息含量,但如果使用不当, 它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其正面作用,阻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2007 年在上市 公司实行的新会计准则中,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 回、债务重组收入计入营业外收支以及新增投资性房地产等,这些诸多新变革势 必影响盈余管理。 本文首先介绍盈余管理和会计准则基本理论, 对盈余管理和会计准则之间的 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会计准则不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而是被盈余管理天 然利用的手段,其主要原因在于会计准则自身的技术局限性。从新会计准则与旧 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的对比分析来阐述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 影响。 其次,新会计准则在具体准则中尚有几项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实质性差异,而 不是盲目追随国际会计准则,着眼于我国的实际,对盈余管理有意识地抑制。不 过在具体准则中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扩大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空间。并通 过实证方法揭示亏损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实现扭亏为盈的新路径, 还分析了上 市公司运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其主要动机是规避监管。 最后,本文在对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盈余管理以及会 计准则建设的建议:如淡化利润表,弱化会计盈余的信号作用,完善公司治理结 构。并基于盈余管理的角度给出了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具体建议,完善会计准则 的制定机制,实行制定与执行并重。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ii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the role of china security market has been increasingly strengthened. by december 2009, there are 1700 listed companies in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the market value has reached 24394 billion yuan,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e 95%gdp of 2008.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s provides a strong force for th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also accelerates the pace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as our stock market has been gradually tended to rational, accounting surplus which is disclosed by the list companies becomes an important basis of decision-making for the stakeholders. appropriat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ccounting surplus in decision-making. if improperly used, it far outweigh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positive effect. excessive earnings management will be the obstacle in the developing of the capital market. china ministry official had promulgated the new system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which has been enforced in all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since january 1, 2007. it accommod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but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expan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specific standards, such as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long-term assets impairment may not turn back, debt restructuring income into non-operating expenditures, new investment real estate, etc.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ie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standards, explain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standards. because of technical limitations, accounting standard is not caus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but the “natural” means for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paper expounds the effect of earning management from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the old standards. secondly,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re still different from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focusing on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setters have the conscious of inhibi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objectively expanded earnings management space in some aspects. for example, debt restructuring, exchange of non-monetary assets specific standards etc. especially in the fair value of the application for the listed company to a certain extent of earnings management provides space. through an empirical method, iii the paper reveals the new paths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for the loss listed company to make up the deficits and get surpluses.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e paper giv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regulate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such as weakening of signal functions of accounting surplus, perfect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lso gives the points of 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example, we have to perfect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mulation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 the mechanis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earnings management; listed companies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 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 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与意义研究动机与意义 2007 年开始实施的基本准则和 38 项具体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 一个新起点。新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计量属性等方 面与原准则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新准则的发布与实施,表明我国会计准则进入一 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变。 我国上市公司更是运用盈余管理达到扭亏、保壳、配股等目的,为了遏制过度盈 余管理而颁布的具体准则,也只是充当了“救火队”的角色。孙爱军、陈小悦 (2002)研究发现,在我国股票市场中盈余的大小影响股票的收益,从而影响股 票的价格。新准则也首次“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王军, 2006) 。执行新准则将会对我国的证券市场产生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 挑战。2006 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赋予上市公司管理层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会 导致非经营性交易的增多,迫于扭亏、保壳等压力上市公司很可能运用这些具体 准则的变化进行盈余管理。 鉴于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需要弄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2007 年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会产生什么的影响?是不是会计准 则导致了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又是通过哪些路径进行盈余管理?选择盈余管理 路径的动机又是什么?会计准则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本文结合我国 2006 年 颁布的会计准则,分析了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路径选择的影响,为今后我国会 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建议。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 2002 年美国几大公司的会计丑闻,严重威胁了公众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信 任。随着资本市场过度盈余管理的愈演愈烈和公众的信任危机,使得准则制定机 构遭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由于目前大部分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是在盈余管理的动 机和计量方面,从会计准则角度研究盈余管理相对较少。因此以会计准则对盈余 管理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完善会计准则来减少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倾向,具 有现实意义。 1.一般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一般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paul rosenfield (2000 年) 认为,会计准则的缺陷是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本原 因,其缺陷是会计准则提供了公司管理层根据自身需要调节收入的机会。 paul. m. healy 和 james. m. wahlen 认为,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而言,其最 主要的问题是允许公司管理当局拥有多少会计职业判断。 demski 认为,严格的会计准则虽然减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但是增加 了实际盈余管理和其他相关的成本。 ralf ewert 和 alfred wagenhofer 的研究基本认同了 demski 的观点,研究表 明盈余的质量随着会计准则严格度的提高而提高, 但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 第一, 管理层实际盈余管理成本的增加, 因为较高的盈余质量增加了实际盈余管理的边 际收益;第二,进行盈余管理的期望总成本会增加;第三,严格的会计准则会增 加而不是减少总的盈余管理。 2.具体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具体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teoh、wong 和 rao 对上市公司首次发行股票(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时 的折旧计提比率、坏帐准备计提情况研究,发现相对于非 ipo 公司而言,在 ipo 当年以及以后几年中,上市公司会采用折旧和坏账计提等方法来增加会计盈余。 eliot 和 shaw 通过对管理层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发现, 在管理人员发生 变更时,企业则倾向计提大量的减值准备,造成变更当年巨额亏损,为以后业绩 的提升来进行“秘密准备” 。 keating 和 zimmerman 对公司折旧方法变更、 资产寿命以及资产残值的会计 估计变更进行了检验。 研究样本为从 naars 数据库中找到 1972 年-1994 年之间 发生折旧方法和折旧估计变更的样本, 共计 646 个样本, 不到全部样本数的 1%, 说明折旧政策的变更不是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zucca,linda 和 campbell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可选 择性和任意性对公司盈余进行管理,存在着平滑利润和“大清洗”(big bath)两种倾 向。 riedl 研究主要针对 sfas no.121 准则,认为 sfas no.121 准则出台削弱了 资产减值准备与经济因素的联系,而加大与大清洗的报告行为联系。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分析发现, 国外倾向于对一般会计原则与盈余管理关系方 面研究。对会计准则是否是盈余管理的原因还存在着分歧,也没有对会计准则制 定者指明, 哪些准则有效地降低了盈余管理, 哪些准则加大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并且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资产减值和会计折旧等盈余管理经常性的实例。 1.2.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1.一般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一般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孙铮(1999) 认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广大用户 的需要,会计准则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有关会计信息的质量规范,如果管理层严格 按照规范要求生成会计信息,可以有效地抑制盈余管理的发生。 于东智(2000)认为,禁止公司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进行会计政策选择 并不是禁止盈余管理最优的办法,而无约束的会计政策选择又会误导投资者。因 此,对于会计准则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寻找一个既允许会计政策选择又提高会 计信息价值的平衡点。 任春艳(2004)在其博士论文中通过研究提出,施行以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 则,上市公司有规避准则意图,施行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上市公司又会滥用 职业判断。 沈烈和张西萍(2007)认为,盈余管理的动因并非是会计准则,但会计准则 却被公司管理当局所利用,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会计准则虽然能够制约着盈余 管理, 但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着反作用, 两者在博弈中不断演进和发展。 2.具体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具体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陆建桥(1999)研究了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指出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 理主要是通过对应计利润项目的管理实现的,尤其是营运资金项目。同时指出我 国的证券监管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谢海洋(2006)研究了 2001 年发生债务重组损益的上市公司,对变量进行多 元回归分析, 发现扭亏和高财务杆杠是上市公司运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 的主要因素。 薛爽等 (2006) 以 2001 年-2003 年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为研究对象, 通过 实证分析发现,实现扭亏为盈的公司在上一年计提超额减值准备,扭亏当年进行 巨额冲销。 如果扣除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 扭亏公司中将有 72%的公司是不能实 现扭亏为盈的。 王建新(2007)通过对 2001 年-2004 年我国上市公司研究发现, 管理层进行盈 余管理是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动机。 赵春光(2006)研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发现亏损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 进行盈余管理,其目的是为了避免亏损和下一年扭亏进行“大洗澡” 。 通过对国内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 国内对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针 对具体会计政策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 而很少论述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间的 关系。尤其对 2006 年出台的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系统研究文献 较少涉及。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研究思路 本文共分五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 关于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相关文献、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二章 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关系的理论研究。本章首先整理和总结国内外 相关文献中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并界定了本文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介绍了我国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殊动机和手段。 其次探讨了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关 系。 第三章 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本章从新准则对上市 公司盈余管理变化部分入手,从理论上分析了资产减值转回、债务重组、非货币 性资产交换和政府补助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增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第四章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根据上一章的理论研究,资产减值 转回、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新准则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的空间。本文选取了 2007-2008 年上交所股亏损上市公司以及配比公 司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两组公司在年度实现盈利时,操纵性应计利润是没有差 别的。亏损公司通过非核心盈余实现扭亏为盈,具体方式是资产减值转回和债务 重组。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仍然是为了规避监管。 第五章 规范盈余管理及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建议。最后,文章提出了规范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具体建议。 本文的结构框架如下表所示: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路径研究 研究动机与意义 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关系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的影响分析 理论分析 实证分析 结论 对盈余管理和会计准则的几点建议 图 1.1 文章结构图 1.3.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1.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在规 范研究中,在大量引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殊情况研究了会计准则 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我国盈 余管理行为的建议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议。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及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关系探讨中采用了定性分析。 对 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路径选择和动机分析, 则主要采用配对 样本 t 检验和 logit 回归进行分析。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1.4 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创新点 本文以 2006 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为研究契机,选择了制约盈 余管理最大的因素会计准则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分析会计准则产生、特征 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新准则的变化可能会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带来的 新空间。运用实证的方法揭示了上市公司利用新会计准则的路径与动机。一方面 延伸了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特别是新准则颁布后盈余管理的新动向;另一 方面对基于盈余管理的会计准则建设和完善提供了相关建议。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二章 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相关理论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 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会计理论界广泛研究且一直 存在争议的问题。 对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 国内外研究也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结论。 国内外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1.国内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 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为了获取私人利益,通过改 变企业投资的时间或其他财务决策来改变会计盈余, 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 的披露。 paul. m. healy 和 james m. 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 运用个人判断,在编制财务报告中改变报告的真实盈余,从而达到误导利益关系 人的决策或者影响契约结果的目的。 watts & zimmerman(1990)认为,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层无限制或有限制地 使用职业判断,对会计数据进行有计划的调整。 魏明海(2000)关于盈余管理的观点与 healy 的较为相似,但更加明确了盈 余管理的手段,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在编报财务报告和交易事项过程 中,为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职业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的 过程。 陆建桥(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企业管理人 员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做出的会计选择。 宁亚平(2004)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则更加具体,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 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并且是不能损害公司 利益的。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目前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中外学者都认同的是盈余管 理的主体是公司管理当局,而且这些盈余管理都是具有特定目的的活动。以上关 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存在三个分歧:一是盈余管理的合法性,其是否在会计准 则规定的范围内;二是盈余管理的影响,其是否会损害公司的利益;三是盈余管 理的手段,盈余管理是否还包括非会计手段,如交易时间的安排和交易活动的构 建等。 2.本文对盈余管理的界定本文对盈余管理的界定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综合上述学者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本文对盈余管理的定义界定为:公司管 理当局为了获得个人私利, 在现有会计准则下, 运用各种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 达到期望报告盈余的行为。其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当局。 公司管理当局既包括公司董事会, 也包括经理层, 他们是盈余管理的责任主体。 当然, 管理当局可能会借助一些 “财 务专家”来进行实际操作。 第二,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合法获取私利。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的 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是在法律和会计准则范围内, 对利润进行人为的操纵和管理。 因此适度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行为。 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是会计方法,还包括一些非会计方法。企业进行 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 (1) 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判断其资产是否发生减值迹象, 对发生减值的资产计提减 值准备; (2)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变更。对于某些经济业务,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其中一种; (3)安排 交易发生和交易方式。在我国除了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外,还常常利用关 联交易等进行盈余管理。 第四,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企业的报告收益。一般而言,盈余管理通过对会计 报表编报过程进行干涉,其作用对象是会计数据本身。盈余管理主要影响两类财 务指标:一类是收益指标,主要是净利润为代表,另一类是风险衡量指标,主要 是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为代表。 2.2 盈余管理的原因和制约因素盈余管理的原因和制约因素 2.2.1 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1.盈余管理产生的客观性盈余管理产生的客观性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是一种“若干契约的结合” 。这些契约主要来规范 企业的利益关系人之间权利与责任关系, 也具体规定了应如何在这些利益关系人 之间分配企业活动所创造价值。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债权人政 府 股 东 供应商 审计师 管理者 消费者 员 工 企 业 图2.1 企业契约联结图 资料来源: 陆建桥. 亏损上市公司企业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14 企业与利益关系人的纽带主要是财务报表, 利益关系人通过财务报表了解公 司的经营状况。在财务报表中最直观的反映公司经营业绩好坏的指标就是净利 润, 即会计盈余。 因此, 会计盈余在维系整个契约有效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公司内部,会计盈余是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管理决策和订立各项预决算的基础; 在资本市场,在股票的发行和计价中,会计盈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对证 券市场的监管中,各种监管措施的制定往往主要依赖于会计盈余。比如我国证券 市场监管中的特别处理制度和配股制度都对会计盈余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2.盈余管理的主观性盈余管理的主观性 从“经济人”假设来分析盈余管理,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这种效用满足 不仅体现在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还包括荣誉感和成就感等。企业管理当局作为 理性经济人,在进行盈余管理时会考虑成本和效益问题,因此只要有机可乘,他 们必然会为自己谋取利益。在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是“合法不合 理”的行为,违法风险很小,而给公司管理者带来的收益却颇丰。如此,出现盈 余管理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2.2.2 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 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盈余管理, 但我们可以通过其它因素来制约企业管理 当局盈余管理的行为,这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会计准则、外部审计、 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通常是在遵守会计 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的,往往是准则不完善的地方或尚未有具体规范指导的内容。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加强会计准则的建设,可以较大的限制盈余管理发生。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可 靠性和真实性进行审计,可以减轻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因此外部审 计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以对盈余管理起到制约作用。健全的公司治理结 构,可以有效地约束公司管理者,降低管理者操纵利润的风险,有效地减轻信息 不对称的程度,从而制约盈余管理的发生和影响程度;另外,盈余管理也受到资 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资本市场越发达,法律体系越完善,对盈余管 理的惩罚措施越严格,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在发达的资本市场条件 下,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小。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表2.1 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和特点 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 特点 会计准则 事前性、直接性、普遍性 外部审计 事后性、直接性、个别性 公司治理 事前性、间接性、个别性 资本市场发达程度 事前性、间接性、普遍性 由表 2.1 可以看出,只有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是事前的、直接的、普 遍的。相比较于其他三个限制因素,会计准则也是最重要的。 2.3 会计准则的产生和特征会计准则的产生和特征 2.3.1 会计准则的产生会计准则的产生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股份公司加剧 了公司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 称。为了缓解这种信息不对称,投资者要求经营者必须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反映 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当时企业的会计处理、会计程序及其报表内容没有统一 的规定,对外提供的报表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意图,使得股东遭受严重的损 失。由于信息误导和信息混乱,直接导致了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为了扭转 这种混乱的局面,美国会计师协会开始了会计准则研究。直到今天,美国会计准 则的数量非常庞大,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会计准则的颁布,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会 不断缩小。 2.3.2 会计准则的特征会计准则的特征 会计准则是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生产和传输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标准, 它对财务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会计中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做出了规范,指导会计人员处理数据、加工信息,以 便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面貌。在我国,它不仅包括由财政部颁布实 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 ,还应包括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中 对财务信息生成的各种规定。本文仅指我国强制执行的首要的企业会计准则 。 关于会计准则的性质主要有如下两种代表观念: 1.“技术观技术观” 该观点流行于会计准则产生之初,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纯技术性的规范,是 公正无偏的,是约束公司盈余管理的客观机制。会计准则的技术性特点,不仅限 制了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在制约盈余 管理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会计准 则,并据此出台会计处理方法成为会计准则制定者的首要任务。 2. 经济后果观经济后果观 stephen a.zeff(1978)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中提出,会计准则的经济 后果是财务报告对利益相关者决策行为的影响。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性, 人们不再简单地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 同时这种经济后果的影响 也是双向的。不同的会计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进而影响到各个利益主体 的利益;各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凭借自身的政治或经济地位影响会计准 则的制定,使得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不再是一个技术过程,而是各种利益主体进行 博弈的结果。 2.4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大多是在准则的范围内, 运用职业判断和会计政策 的选择实现的。于是在我国 2007 年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之初,就有人提出了“会 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越来越糟” 。对于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有 必要分析清楚。沈烈、张西萍(2007)认为: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不 是会计准则,但会计准则因其设计或执行缺陷成为管理当局所利用工具,会计准 则和盈余管理在博弈中不断发展。具体如下分析: 1.会计准则、盈余管理没有因果关系会计准则、盈余管理没有因果关系 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没有因果关系, 可以从盈余管理的原因和产生的时间两 个方面来分析。通过对前面盈余管理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盈余管 理产生的原因是契约对会计盈余的依赖性以及公司管理层的经济人特性, 而不是 因为所谓的会计准则的存在导致了盈余管理的产生,另外,从会计准则与盈余管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理产生的时间来看,盈余管理是早于会计准则的产生的,这在会计准则的产生一 节中也进行了阐述。 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国内外学术界早有研究, 国外学者 paul. m. healy 和 james. m. wahlen (1999)认为, 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动机主要是: 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规避市场监管动机等;国内学者则更关注我国上市公 司盈余管理的特殊动机。蒋义宏,魏刚(2001)将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概 括为“扭亏动机” , “配股动机”和“高价发行动机” 。因此,盈余管理与会计准 则之间并非会计准则是“因” ,盈余管理是“果” 。 2. 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存在持久的博弈关系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存在持久的博弈关系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博弈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会计准则是 制约盈余管理的手段。 上市公司必须依照会计准则通过正常的渠道和采用标准的 格式,公开披露有关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准则具有强制约束性的特点,从而对 盈余管理起到了关键的制约作用。例如:我国 2006 年新会计准则规定,对长期 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禁止转回以及对公允价值的适度引入。 利用会计准则规范会 计实务,可以从源头上阻止盈余管理的发生。 (2)会计准则是盈余管理的工具。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与会计准则的刚性和时滞性之间不可避免地存 在矛盾冲突,会计准则不可能穷尽现实中的所有情形,会计准则必须允许管理当 局在财务报告中采用适当的职业判断,进行必要的会计方法选择。公司管理当局 就会利用会计准则规定的“空隙”进行盈余管理。而当过度盈余管理,操纵利润 时,准则的制定者又会重新修改准则条款。当然公司管理当局还会利用新的准则 规定进行盈余管理,如此往复,形成了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长期博弈。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第三章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为了深入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2006 年 2 月财政部在借鉴国际会计 准则的基础上,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由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 38 项 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应用指南组成。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 同,大大加强了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透明度,有助于增强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 市场的信心,同时,减少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降低中国企业 信息披露和对外融资的成本。 我们必须认识到新会计准则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积 极的作用,但客观上造成了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的扩大和新路径的选择。 3.1 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 情况下,企业的资产面临着减值的风险。我国资产减值准备最早产生于 1992 年。 1992 年 1 月 1 日起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最早规定上市公司计提 坏账准备,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正式施行。1998 年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 制度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计提四项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 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为了进一步提 高会计信息的质量,2001 年财政部制定和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 应计提 8 项减值准备, 同时还规定企业所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应当计入当期的损 益,并允许在以后年度转回。 新旧资产减值准则的比较,主要与 2001 版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减值准 备进行比较: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表 3.1 新旧准则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比较 项目名称 旧准则规定 新准则规定 可收回金额的 确定 单项资产或资产类别为基础进行 确定 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 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 时,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确定资 产减值。 资产减值范围 “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增加了商誉以及对子公司、联营 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投资等,存货 等分别遵从与其相关具体会计准 则的有关资产减值规定。 减值迹象认定 时间 企业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 时,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 对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 合理预计。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断资 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商誉和 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 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 当进行减值测试。 减值能否转回 已经计提减值损失的资产,影响 减值的因素已消除,则可相应转 回资产减值损失。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 权投资等长期资产的减值,一旦 计提则禁止转回。 2001 年的会计准则中减值准备的规定很容易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例 如,一些上市公司在无法避免亏损的年度,增大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造成 当年巨亏,为以后实现盈利做好准备。一些上市公司本期实现的利润较多,通过 多计提减值准备达到公司合理避税或减少分红的目的。张婉君(2008)以 2001 年-2005年a股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转回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关系,研究表明:对于亏损上市公司而言,管理层利 用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来操纵利润以迎合管制的要求, 以此来保住珍贵 的“壳资源” 。冯昀、郭洪涛(2007)采用抽样技术对 2003 年-2005 年度部分亏 损公司资产减值的八项计提进行了分项检验, 发现被管理层用于盈余管理的项目 主要是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 新会计准则针对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明确规定 长期资产的减值不得转回, 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 为。 值得注意是 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 适用于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生产性生物资产、对子公司、联营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计 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和商誉。而对存货、金融资产等适用于相应的具体会计准则。 因此,对应收帐款、存货等减值不在资产减值范围内,仍然是可以转回的。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3.2 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企业可能由于经营不善 或其他原因而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 破产清算无论对债权人还是债务人 都不算最好的方式。 债务双方可以选择较为经济的解决债务的发式, 即债务重组。 从 1998 年到 2006 年我国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也经历了三次变迁,下表为三 次债务重组准则的比较: 3.2 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分析 时间 名称 定义 计量属性、损益确认 的方法 1998 年 企业会计准则 债务重组 指在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情况 下,债权人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 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债务的豁免确认为当 期损益。 2001 年 企业会计准则 债务重组 (修订) 指债权人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 法院的裁决修改债务条件的事 项。 尽可能使用“账面价 值”作为入账价值, 债务豁免或者少偿还 负债计入资本公积。 2006 年 企业会计准则第 12 号债务重组 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 下,债权人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 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债务豁免或者少偿还 的负债确认为当期损 益。 从表 3.2 可以看出:从以上三版债务重组准则的比较,可以看出:2006 版与 1998 版债务重组在定义、计量属性、列报方式等方面的文字表述大致相同,但 不能简单地认为 2006 版即是 1998 版翻版,2006 版债务重组准则更为全面体现 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因此 2006 版与 1998 版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从 1998 版到 2001 版债务重组准则的出台,短短两年时间,直接由公允价值计量变为账 面价值,债务重组收益由计入当期损益到计入资本公司,这期间是由于实务中上 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债务重组准则于 2001 年被修订,也是为了遏制 上市公司运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 卢蜻(2005)以a股上市公司1998年至2000 年发生债务重组为研究样本, 运用 logit 回归对债务重组准则修改的政策实施效 果进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行为与证券监管有关。2001 年修订后的 债务重组准则,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同时,降低了会计信息有用性。夏冬林 (2007)等通过对 1997 年至 2004 年中发生债务重组的 a 股上市公司进行的回归, 认为 2001 年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总体上提高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会计信息质 量。对 2006 版债务重组准则的研究,胡奕明等(2007)以 2007 年上半年沪市 a 股 上市公司发生债务重组为研究样本,通过选取特征变量进行配对 t 检验,实证表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明发生债务重组收益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 3.3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而我国之 前的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投资性房地产,而是将其归入固定资产,按其估计使用年 限提取折旧。但这种固定资产的净值是不能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的。我 国 2006 新会计准则中参照国际准则,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 3 号投资性房 地产 。 新会计准则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区别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一项资产单 独进行反映,并以成本模式为基本计量模式,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且获取相关 公允价值可以合理估计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这也留给企业 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运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 提升利润。企业运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可选择性,即可采用成本法也可采 用公允价值,公司便可选用公允价值来计量以前购入的房地产,近几年我国房地 产价格总的趋势是不断攀升的,公允价值一般会大于账面价值。企业投资性房地 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需要计提折旧, 在折旧费用没有的情况下企业的净利润也 会提高。这样企业便可在不进行任何生产活动的情况下产生一定的利润。 (2)公 允价值模式计量能改善资产与负债结构,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较高的资产负债 率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在后续计量中采用公允价值模 式,资产的账面价值增加了,企业在负债不变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就降低了。这 样较低的资产负债率,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扩大了企业的融 资能力以及相应的现金流。 (3)规避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规定。新会计准则 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期间则不得转回。不过企业可以通过改 变资产的用途来规避这一规定,通过将原自用的固定资产用于出租,转换为投资 性房地产以后,原计提减值准备就可以计入当期损益。从而通过规避资产减值不 得转回的规定进行盈余管理。投资性房地产会不会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 具,以下通过案例的方式介绍: 案例一:s*st 百花扭亏为盈的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