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心理学概述,本讲要点,一、中医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二、中医心理学的源流与发展三、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四、中医心理诊断五、中医心理治疗,人们最初的反应是震惊,此后便出现焦虑、精神紊乱-在芝加哥,心理医生凯蒂沃克斯说:整座城市都沉浸在悲愤之中,人们被深深地震撼了。人们普遍存在恐惧感-在纽约,心理医生乔伊布朗表示,在今后,那些把世界看成一片漆黑,以为世界末日到来的人精神健康受到的损害最大-,引言:“911”恐怖事件与非典型肺炎引发的思考,由美国“国家精神健康协会”设立的一条热线电话所接到的电话数量增加了30%;曼哈顿设立的免费热线一度堵塞。人们求助心理治疗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恐怖事件发生一个月后,美国红十字会报告了16348起与精神健康有关的“交往”事件。在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和医疗中心,为焦虑的儿童和青少年寻求治疗的电话增加了约15%。心理医生伸出援手,心理医生供不应求,海湾战争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英、加等联军战场死亡人数甚少,但患上“海湾战争综合征”的美军就达300多人。战后士兵所生子女中,先天畸形发病率增加。唐山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距震中30公里外某村庄,震前高血压患病5.4%,震后上升至8.2%。生活事件如夫妻分居、离婚、拘禁、亲人死亡、退休、法律纠纷、个人或生活状况明显改变等,可使人产生不适,甚至生病。,据美国报告,门诊病人中有1/2为心身病。北京、上海等地研究,1/3门诊病人为心身病。据宁秀英报道:长春市高等学历者多有心理障碍患者约40万人,占该市总人口的5%以上。据吴佶谊报道:七成学生哥心理有障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需求日益增加,防治日益重视。,医学模式转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环境心理生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已成为当今医疗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中医心理学的许多瑰宝亟待我们发掘、整理、继承与发扬,中医心理学定义以中医有关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维护健康中的作用;并运用中医心理诊断技术和心理治疗方法防治心理疾病、纠正心理缺陷、提高临床各科诊疗水平以及人群心理卫生水平的一门学科。,一、中医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范畴、学科特点及研究内容,中医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心身医学运用中医理论研究心身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等。临床心理学运用中医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对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心理卫生研究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保持。护理心理学研究各种类型、各种病期病人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等心理活动规律,提高中医心理护理和中医临床护理质量。,中医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中医心理学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并被历代医家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在心理学方面的最显著特征是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因人制宜辨证论治。中医心理学的学科特色除了具有传统性、边缘性、实践性等特点外,更为重要的是在于以中医有关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及诊疗保健体系。,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系统整理发掘中医历代有关心理学的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中医心理学,为开展中医防治心理疾病和提高中医临床各科的诊疗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维护健康中的作用。,结合“因人制宜”及“辨证论治”理论,研究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心理诊断标准、诊断技术和方法。研究中医独特的心理疗法及养生保健措施。研究中医心理疗法的机制。,中医心理思想萌芽时期(远古至春秋)中医心理思想初创时期(春秋至战国)中医心理思想发展时期(晋代至元代)中医心理思想延续时期(明代至解放前)中医心理思想正式创立时期(解放后至今),二、中医心理学的源流,1.中医心理思想萌芽时期(远古至春秋)由于古代的生产力非常落后,人的生活相当艰苦,疾病众多,针药知识缺乏,使用语言行为进行治疗是最方便、最容易的,所以心理治疗的产生较其它治疗方法都早。萌芽的医术和早期的巫术合流,当时原始医学是以巫医的心理治疗为主导形式的早期医学。,2.中医心理思想初创时期(春秋至战国)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内经中其丰富的心理思想,已形成中医心理学的早期状态。内经初步确立了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后世的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心理治疗的方法,但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心身调理,还提出了治疗诈病的思想。,3.中医心理思想发展时期(晋代至元代)宋、金、元是祖国医学心理发展的辉煌时代,涌现出大批有水平的心理治疗医家,并留下了一些比较完整的心理治疗医案,如张子和的儒门事亲、朱丹溪的丹溪心法要诀等。此期已将心理疗法作为一种基本的治疗方法广泛运用。同时,在心理治疗理论上亦有所发展。,4.中医心理思想延续时期(明代至解放前)此期祖国医学的心理治疗有纵深发展趋势,并表现出一定的广度。代表人物是张景岳。清代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续名医类案为代表的大型类书、丛书、医案汇编的涌现。对心理治疗医案的收集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献整理工作有很大的成就。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大批中医学早期杂志,这些杂志都零星地散载些中医心理学思想。,中医心理思想正式创立时期(解放后至今)5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虽没提及心理学,但在论述阴阳、五行、脏象、病机、诊法、摄生等都不同程度注意到中医重视心理因素这一特点。7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单位同医学界合作对针灸针麻中的心理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80年代以来,中医心理学的研究目前已由个别零星研究汇成全国性研究。多次召开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福建、四川等省成立了中医心理学研究室。2001年1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王永炎院士牵头主持召开了中医心理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论证会,并形成了中医学心理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012005)(草案)提出了指导思想、学科特点、现状和形势、任务和目标、学科发展的支撑条件。,任务与目标一、任务1、论证、制订学科发展规划2、调研3、教学(学位教育、继续教育)4、科研(基础研究、应用研究)5、医疗明确要求在全国三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中医的心理诊疗门诊(包括心理测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6、学术交流(成立学术团体、编辑出版书籍杂志、开设互联网站、举办学术会议)二、目标2001年完成规划论证,建立组织等20012002年组建研究机构,开展调研和基础研究,列入高校必修课程,成立学会,筹办杂志20022003年组织科研协作网,申报课题人员培训,医院中建立心理科室,20032004年继续实施上述计划,逐步完成与完善20042005年召开“国际中医学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回顾和检阅科研成就,总结和交流经验,研究制定学科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学科发展支撑条件1、相关政策支持2、人才队伍(一要形成人才梯队;二要吸收跨学科人才参与,如人文学、社会学、哲学、计算机、图书文献学、外语等)3、物质条件(资金、设备等),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是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也是研究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中医学在“整体恒动观”思想指导下,对各种心理现象有着自己的认识特点。形神合一的唯物生命观心主神明的心身一元论五志分藏的系统整体观阴阳睡眠的水火既济观人格体质论这些基本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三、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形神合一的唯物生命观1.形第一性,神第二性2.形神互相为用3.形神作用的唯物生命观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离开了人的形体,也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活动。神是人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精神、意识、心理等)。它产生于形体,但又不是与形并行,而是形体活动的一种物质过程。,心主神明的心身一元论1.心者,精神之所舍2.心神者,生命之本3.“心神说”与“脑髓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心神是脑的机能,是精神的发源地。,五志分藏的系统整体观1.五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作用为物质基础2.五志活动对五脏的反作用3.五志活动由心主导祖国医学认为情志活动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情志活动的产生和进行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情志活动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阴阳睡眠的水火既济观1.心肾相交,营卫运行2.年龄与体质,气血盛衰等人格体质论1.人格与体质的关系2.阴阳五行人格类型(1)“阴阳五态”人格分类(2)“阴阳二十五人”人格分类(3)其他人格分类3.人格体质的临床意义,中医学一向认为心理活动是与生理活动互相联系的。从这一原则出发,在讨论人格问题时,中医认为,一定的人格与一定的体质有着某种关联。对人的种种不同和个性心理表现,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进行系统地观察,人们在观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时,试图给以归纳分析,做出理论上的说明。具有代表性为“阴阳五态”人格分类,“阴阳二十五人”人格分类等。,中医心理诊断,就是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时,强调对病人既往及现在的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以及神、色、形、态、声音、气味、语言、脉象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从而掌握病人的神情状况、人格特征、疾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等,以便对疾病本质作出准确的判断。,四、中医心理诊断概述,望诊中的心理诊断1.望神(观察精神好坏与否、意识是否清醒、动作是否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2.察目(心灵之窗)3.望舌(舌质与舌苔)4.望色(面部的颜色和光泽)5.望形(形体的强弱、胖瘦)6.望姿态(特殊姿态)7.望表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闻诊中的心理诊断1.闻言语(语言是否清晰、选词是否恰当、语序是否正确、声调是否适中等)2.听声音问诊中的心理诊断1.人品起居(禀性、品格、体质、生活习惯等)2.嗜欲苦乐切诊中的心理诊断心理改变反映于脉,七情异常与脉象变化,综前所述,在心理诊断中,望、闻、问、切虽各具特点,但却不能单凭其中的某一方面即作结论。因为它们各自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片面性,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对待任何一个病人,必须综合分析天时地理、社会环境等因素,从多方面来了解和分析病情的变化,四诊合参,以测知病人内在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尽可能地作出符合客观的诊断。,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创立、积累了许多心理治疗的科学方法。如破疑解惑、顺志从欲、暗示引导等,都是中医学十分重视的心理治疗方法。同时,中医学还创造了气功导引等心身并治的方法。如相反疗法、羞耻疗法、虚幻疗法(趣闻),五、常用中医心理疗法,以情胜情原理:七情分属五脏,五脏及情志间的五行制胜。即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运用:不能简单机械,应讲求灵活巧妙、适度。认知引导运用:针对病人不同的思想实际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生动活泼、耐心细致。如古代的祝由疗法等,移情易性移情疗法是指心理治疗医师根据患者不良情绪的种种表现,通过释疑、顺意、怡悦、暗示等方法,设法消除气心因性刺激,宣泄或转移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易性疗法是指心理治疗医师根据患者病前不良性格的种种表现,通过说理开导,改易心志等方法,逐步指导患者改变其错误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尤其是内向兼自寻烦恼的性格特征。,暗示解惑暗示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病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病人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运用:语言、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它暗号等。解惑解除病人对事物的误解、疑惑。,顺志从欲包括:(1)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2)满足病人的心身的需要等。情境疗法包括:(1)变易所处的生活环境;(2)及时婚配;(3)改变家庭境况;(4)改变衣食等生活条件;(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电影主题旅游产品拍摄制作合同
- 2025二手集体土地上房屋买卖合同
- 红色遗址保护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新年心愿600字初三作文12篇
- 合同管理流程及审批标准化工具
- 企业级专利许可协议
- 诗经拾贝课件
- 红楼梦第91回课件
- 红楼梦介绍课件
- 红楼梦五六回课件
- 主题阅读1:大自然的文字
- 电梯周期日常维护保养项目表
-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课件
- (中职中专)二维动画设计软件应用完整版课件汇总全书电子教案(最新)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ppt课件(完整版)
- GB∕T 6546-2021 瓦楞纸板边压强度的测定
-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参考答案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版-张永红)教学课件1754
- 医学资料冠心病英文版
-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 干法——稻盛和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