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科举制度与唐宋时期的儒学演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期,这一转变包含了多个层次,其中思想文 化上的表现是汉唐训诂之学的退出和两宋义理之学的兴起。对于思想文化上的这 种转变,学者已经进行了部分研究,但是对于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科举制 度与唐宋儒学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却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 本文立足科举制度来考察唐宋时期的儒学转变,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发展特 点、科举改革以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具体分析,阐述科举制度与儒学演变的互动关 系。在对科举制度的具体研究中,笔者始终关注这一制度在唐、宋两个不同时期 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以此更显明的呈现科举制度对于儒学演变的影响。 本文认为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为更多的贫寒子弟打开了入仕门路,由此带来 的平民精神孕育了两宋儒学精神,并带动了唐宋儒学的变革。唐朝时期的科举制 度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为儒学变革提供可行的道路。而两宋时期则不同, 尤其“庆历新政”之后,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一部分士人,通过掌握知贡举权或是 依靠其政治地位,不断改革当时的科举内容,以其思想引导儒学的变革。 本文的研究表明,两宋时;l f j 科举考试的改革与新儒学的形成之间存在一种互 动关系,科举改革为儒学演变提供了条件并起到了引导作用,促进了儒学的演变。 关键词:唐宋科举制度改革儒学演变 a b s t r a c t t r a n s i t i o n a ls t a g ef r o mt a n gt os o n gd y n a s t yi s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lp e r i o do f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 t h em u l t i p l et r a r t s f o r m a t i o n sm a n i f e s ti t s e l fi ni d e o l o g ya n d c u l ! m r eb yt h er e t r e a to fc o n s e r v a t i v es t u d i e so fa n c i e n tc l a s s i c sb yt r a d i t i o n si nt h e h a n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a n d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s e m a n t i ca p p r o a c hi nt h en o r t ha n d s o u t hs o n gd y n a s t i e s s o m er e s e a r c h e sh a v eb e e nm a d eo ns u c h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si n 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1 i f c v e t 也e r ea r er e l a t i r e l yf e wa r t e m p t st oa n a l y z e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a n dc o n f u c i a n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t a n g a n ds o n gd y n a s t i e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t h e ni n f l u e n t i a li m p e r i a le x a m p r a c t i c e - t h i st h e s i si sa na t t e m p tt os u r v e yc o n f u c i a n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血et a n ga n ds o n g d y n a s t i e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i m p e r i a le x a m b y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t sr e f o r i l la n dc o n t e n ti nt h et a n ga n ds o n g d y n a s t i e s ,t h ea u t h o rt r i e st od i s p l a y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i m p e r i a le x a ma n d c o n f u c i a n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ea c ! m a lr e s e a r c ho ni m p e r i a le x a m ,t h ea u t h o r f o c u s e sc o n s t a n t l yo nt h ed i f i e r e n tf e a t u r e so fs u c hp r a c t i c e st h r o u g h o u tt h et a n ga n d s o n gd y n a s t i e si no r d e rt om a k e ac l e a ri l l u s t r a t i o no ft h e i ri n f l u e n c e so n c o n f u c i a n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h a dm a d ei tp o s s i b l ef o rc i t i z e n so f1 0 ws o c i a ls t a t u st oh o i d o f f i c i a lp o s t sl nt h e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i e s w i mm o r es u c hc i t i z e n si nt h er u l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 ,t h e yh a dr e v i v e dt h ec i v i ls p i r i t ,w h i c ht h e nn u r t u r e d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 p i r i ti nt h en o r t ha n ds o u t hs o n gd y n a s t i e sa n d1 a i dt h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r e f o r m a t i o n 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t h e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i e s c o n s t r a i n e db ys o c i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i n f l u e n c e s ,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p r o v i d e dn of e a s i b l em e a n sf o r c o n f u c i a n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 o nt h ec o n t r a r y ,h i s t o r yh a dw i m e s s e das e r i e so f i m p r o v e m e n ti nt h es o c i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a r e n a si nt h en o r t ha n ds o u t hs o n gd y n a s t i e s , e s p e c i a l l ya f t e rt h eq i n l in e wp o l i t i c a lr e f o r m d u r i n ga n da f t e rt h a tr e f o r n l ,a g r o u po fo f f i c i a l s ,r e p r e s e n t e db yf a nz h o n g y a n ,w i t ht h e i rp o w e rt or e c o m m e n d t a l e n t e ds c h o l a r st oo f ! 丘c eo rb ym e a n so ft h e i rp o l i t i c a ls t a t u s ,h a dc o n t r i b u t e dt o c o n s t a n tr e f o r f l l si nt h ec o n t e n to fi m p e r i a le x a m w h i c hu s h e r e di nt h er e f o r m a t i o n s i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 也e s i sa r g u e st h a ti m p e r i a le x a mp r e p a r e dt h ec o n d i t i o n sf o rc o n f u c i a n i s m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p l a y e dag u i d i n gr o l e i n i t sa d v a n c e m e n t ,w h i c h ,i nr e t u r n , f a c i l i t a t e dt 1 1 er e f o i t n si ni m p e r i a le x a mp r a c t i c e s i ti sj u s tt h r o u g hs u c hd y n a m i c i n t e r a c t i o nt h a ti m p e r i a le x a mc o n t r i b u t e dt oc o n f u c i a n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t e r m s :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i e s ,i m p e r i a le x a m ,r e f o r m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d e v e l o p m e n t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奎主餐, 0 州肄y 月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6 一“1 。“一”一v 一 -一 内部5 年( 晟长5 年,可少于5 年) , 秘密- k 1 0 年( 最长1 0 年,可少于1 0 年) 机密- k 2 0 年( 最长2 0 年,可少于2 0 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缱 沁孓年岁月2 p 日 导言 导言 自2 0 世纪上半叶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等提出“唐宋变革期”学说后,关于唐宋 变革的讨论随之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的结 束,宋代是近世的开端。唐宋时期的这种转变既包括经济形态的转变,也包括 文化上的创新,而两宋新儒学的出现则是思想文化上转变的重要标志。 分析唐宋儒学的转变、探讨两宋新儒学形成的原因,首先应该搞清楚两宋 儒学是什么,有哪些特征。侯外庐等人认为:“宋明理学讨论的,主要是以性 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性,指人性,但是理学家也讲物性。天道即理 或天理。性与天道,是孔门大弟子子贡所不可得而闻的高深的哲理,但是在理 学家那里却成为经常探讨的问题。”对“性”与“天道”的探讨确实是理学的 一个鲜明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些概念的提出,宋明儒学才被称为“理学”,侯外 庐等人在这里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来阐明两宋儒学的。而两宋儒学并不仅仅是 一种学术存在,同时还寓含了一种精神。对于宋学的这种精神,钱穆的认识如 下:“故言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日革新政令,二日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 则在书院。革新政治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 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东林者,亦本经义推知政事,则仍北宋学术 真源之所灌注也。”2 漆侠则指出:“( 宋学) 以通经致用为目的,重实际、讲实 用、务实效,以期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最高理想,从而创造了义利之学。” 3 点出了宋学通经致用的重要特点。总之,宋学并不仅仅是指单纯的学术研究, 同时它还代表了一种思想和精神,丽这种思想的触角波及到现实,深刻的影响 着当时的政治和社会。 关于唐宋时期儒学发生转变,即两宋儒学何以形成原因的分析,学者已经做 了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 上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4 月第l 舨,第9 页。 2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第7 页。 3 滚侠:朱学的发展与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第l 版,第5 页。 一l 一 导言 姜广辉在其理学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大凡学术,烦琐则思简明, 拘隘则思变革。宋儒多学有根柢,章旬训诘不能尽餍其心,因此起而言义 理。”1 这也就是说:学术在走上一种极端之后,必然会发生转变,这是学术本身 的一种内在演化理路,而汉唐章旬训诂儒学己经走到了极端,因而向阐发义理 的方向转变是其必然的结果。但是,这种转变是需要各种条件的,而不应是自 发的完成的。 钱穆认为宋学的产生与佛教的影响以及“隋唐社会上世族门第之破坏有关。 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他指出:“北宋学术之兴起,一面承禅宗对于佛教教理之 革新,一面又承魏晋以迄隋唐社会上世族门第之破坏,实为先秦以后,第二次 平民社会学术思想自由活泼之一种新气象也。”2 漆侠认为宋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向理学的演变,与两宋以来社会经济、政 治的发展演变是息息相关的。他认为:宋学的建立与庆历新政有着本质的联系, 而范仲淹则起着组织和带头的作用。在南宋时期逐渐兴盛起来的理学为宋学的 一支,在南宋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由于理学把内心反省的功夫放在首位,同 现实生活脱节,日盏走上空虚的道路。”3 但是这并不代表理学不关注现实。 以上学者所言均为两宋儒学之所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对于前人的这些研究成 果。韩钟文在中国儒学史( 宋元卷) 一书中也做了集中概括:“简明的蠛有 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因素,外在因素是社会交迁,尤其是门第的崩溃、清贫的平 民知识分子崛起;内在因素是先秦儒家元典精神的再发现;而介于两者之 间的是禅宗革命而形成的思想转进。而宋廷右文政策、宽容态度、 台谏制度是使宋学精神得以比较顺利发挥出来的外在原因。”4 他尤其强调了在 生活经历、生存背景等方面与六朝隋唐士族有巨大差异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影响, 认为唐、宋之际的社会变迁所孕育的“平民道德精神”,是萌生学术自由、讲学 自由、议论自由的内在原因,是宋学的精神和灵魂。 以上观点解释了来学产生的可能和原因,但是,否定汉唐训诂、阐发儒学义 姜广辉:理学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第2 8 页。 2 钱穆:国史丈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4 年,第9 页。 3 漆侠:来学的发展与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版,第5 页。 4 韩钟文:中国儒学史( 宋元卷)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6 月第1 版,第1 2 5 页。 一2 一 导言 理以及注重心性道德的主张,中唐时期的韩愈、李翱以及啖助等人已经提出并 力行实践,甚至早在隋朝时期的王通,就已经开始了创新义理的活动,但是这 些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当时并没有传播开来更谈不上大的影响。那么,为什么同 样是否定汉唐之学主张重新审视儒家思想的宋学能够兴盛起来? 而且为什么宋 学作为一种学术和精神是产生于民间? 宋学是如何进入上层思想领域,并成为 当时的统治思想的? 作为当时的统治思想又是如何再次走进社会下层,并成为 全社会的主流思想? 这些问题,皆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兴致所在。 目前,学术界对于科举制度的研究已经很多,其中关于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的 代表作当以吴宗国的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一书为代表。在唐朝,科举制度在 官吏的选拔中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但是与 两宋时期相比,这制度在唐朝时期发挥的作用又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士族 观念在唐朝仍然存在并在实际政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当时的科举考试总的来 说更注重诗赋和辞华,再加上后期请托之风的盛行,使得唐朝时期实行的科举 制度,不能如同两宋时期一样为社会和思想的变革提供种种可能和必要的条件。 而两宋时期则不同,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不仅在录取人数上有了成倍的增长, 而且士族观念在政治上的影响荡然无存,这也是钱穆等人称两宋为“平民社会” 的原因。因此,在两宋时期,这种打破了阶层界限的科举考试方式,使得大量 平民知识分子能够通过参与科举考试的方式,进入上层统治者的行列,进而使 得这种平民精神带来的新思想能够在上层中间传播,促使宋学产生。再次,科 举制度的考试特点又进一步促进了宋学在整个社会的传播。 总之,无可否认宋学的产生和传播与科举制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 科举制度是如何影响唐宋儒学的转变并进而促进宋学的产生的? 对于这个问题 的研究目前却相对缺乏。当代学者余英时先生在其新著朱熹的历史世界:宋 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中,谈到了掌握科举大权与理学地位上升或下降的 关系,间接的提到了科举制度对于理学传播的影响,但对于科举制度与理学形 成及传播之间的具体关系,却没有展开。余英时指出:“淳熙以后道学转盛, 实与科举有极大的关系。个别理学家虽偶发举业防道的感叹,但理学士大 夫作为一个群体而言,却随时都在争取考试的大权。不但宋代如此,明代也是 导言 一样总之无论是1 6 世纪中叶以后阳明学压倒程、朱官学,或1 2 世纪下半 口t - - n 道学取代王氏新学,科举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推波助澜之 力。”1 其实,在唐至宋的整个历史时期,科举制度都在不同程度地或隐或显、或 消极或积极的影响着儒学的演变。 本文力图通过对科举制度的特点、科举改革,以及考试内容的转变等几个 方面的具体分析,阐述科举制度对于唐宋时期儒学演变的影响。 1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 0 0 4 年8 月第1 版,第 4 3 页。 一4 一 第一章科举制度的特点与唐宋儒学的演变 第一章科举制度的特点与唐宋儒学的演变 清朝人皮锡瑞在谈到两汉时期经学兴盛的原因时曾指出:“经学自汉元、成 至后汉,为极盛时代。其所以极盛者,武帝适以公孙弘为丞相,封侯,天下学 士靡然向风。元帝尤好儒生,韦、匡、贡、薛,并致辅相。自后公卿之位,未 有不从经术进者。宰相须用读书人,由汉武帝开其端,元、成及光武、明、 章继其轨、经学所以极盛者,此其一。” 赵翼在论述北朝经学兴盛的原因时同样指出:北朝经学之所以多务实者, “固由于士习之古,亦上之人有以作兴之。梁越通经,道武帝命授诸皇子经, 官上大夫,可见北朝偏安窃据之国,亦知以经术为重。在上者既以此取士, 士亦争务于此以应上之求,故北朝经学,较南朝稍盛,实上之人有以作兴之也。” 2 赵翼认为北朝经学之所以盛于南朝,正是由于在上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 由上面两个事实可以看出:经学的兴盛与否与政治利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 系。在古代,儒学虽然属于学术的范畴,但是由于儒学把关注的视角放在了现 实,而且又被作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为此它的兴盛与衰落常常与政治上的 波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样,科举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决定着士人的仕途命运, 所以科举考试的内容往往成为士人行动的指挥棒。对于这种现象,北宋时期的 苏轼曾经给予指责: 夫科场之文,风俗所系,所收者天下莫不以为法,所弃者天下莫不以 为戒。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自嘉以来,以古 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何者? 利之所在,人无不化。 今始以策取士,而士之在甲科者,多以谄谀得之,天下观望,谁敢不然。 臣恐自今以往,相师成风,虽直言之科,亦无敢以直言进者,风俗一变, 1 ( 清) 皮锈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出版第1 0 1 页。 2 ( 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国书店,1 9 8 7 年4 月第一版,第1 9 5 页。 - 5 - 一 茎二童型兰堂! 堕塑堑皇量壁室堡堂塑塑銮 不可复返,正人衰微,则国随之,非复诗赋策论迭兴迭废之比也。1 苏轼指出科场之文已经成为天下人效仿的对象,科举的弃与取决定着士人 的趋向。这样,诗赋或是策论的兴盛与否,完全取决于科举考试以何为贵。由 此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在当时社会的影响程度,也正因为如此,科举制度对于儒 学的演变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科举制度为非贵族子弟打开了入仕门路 科举制度不同于此前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选官方式,最终 是以入仕者的门第身份为基础和条件的,为此,它限制了其他非贵族子弟进入 官僚阶层的可能。而科举制度实施的条件是最高统治者对政权控制能力的增强, 它逐渐摆脱了世家大族对于政权的羁绊,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不再以门第 身份作为是否可以荐举的条件,而为更多的贫寒子弟开辟了入仕道路。这些贫 寒之士与世家子弟有着很多的不同,并不优越的出身,使其不能像魏晋士族一 样只足耽于玄理文义、注重个人的心性解脱,相反,他们更看重现实的生存和 当时的社会问题。 两宋时期,对经学的变革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士人,很大一部分都自幼生 活艰辛,这种经历使他们对社会有更深刻的体验。例如范仲淹、宋初三子、王 安石、欧阳修、张载、苏轼、朱熹等,这部分人皆为当时促进儒学演变或是政 治变革中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有着贫寒的生活经历。而且科举制度实行之下, 要求士人在取得做官资格后要到地方任职,这与通过门荫世袭直接入主中央官 场的世家子弟不同,为此他们能够更深入的了解社会的问题。正是这种出身和 在地方的任职经历,使这部分人对社会有更敏锐和更现实的理解。 范仲淹在两岁时父亲去世,家境随之衰落,此后的读书生活更是艰辛,“吾 遇夜就寝,即自计一日食饮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果自奉之费及所为之事相 称,则鼾鼻熟寐:或不然,则终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称之者。”2 在政治和 1 苏轼文集卷9 拟进士对御试策并引状问。 2 邵氏闻见录卷2 3 。 第一章科举制度的特点与唐宋儒学的演变 学术上同范仲淹一样具有开创之功的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据 欧阳文忠公文集记旧本韩文后记载:“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 吾家又贫,无藏书。”又如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以及李觏等皆出身贫 寒,然而都能够“困穷苦学”。“介家故贫,妻子几冻馁,富弼、韩琦共分奉买 田以赡养之。有徂徕集行于世。”1 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对唐宋儒学的转变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其父王 益一生仕途艰难,在王安石十九岁时既已去世,但王安石自强不息,心系天下, 庆历二年( 1 0 4 1 ) 考中进士。欧阳修曾经几次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称赞他“德 行文学为众所推,守道安贫刚而不屈”( 荐王安石、吕公著札子) 。 同样,朱熹也是“家故贫,少依父友刘子羽,寓建之祟安,后徙建阳之考 亭,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 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2 但是无沦是宋初三先生、范仲淹、李觏、欧阳修,还是王安石、朱熹,他 们都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都关注现实。“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 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3 “浙东常平使者 朱燕迸对论荒政,请蠲田赋、身丁钱,诏江、浙、淮、湖北三十八郡并免之。” 4 作为宋初三先生的石介,更是耿直大度、临危不悔,毅然以国家为己任:“大 过上六,君子矣,心在救时,至于灭顶凶而无悔。且当栋桡之世,居无位之 地,而过涉以扶衰拯溺,可谓君子矣。”5 这种精神使得他们时刻关注国家的兴亡 而立志改革现实,在儒学可以治世观念的影响下,力图改变当时不切实际的训 诂之学,推行他们观念中的新儒学。 另一方面,这些出自贫寒的知识分子,由于相同的经历以及相似的观念, 使他们很容易走到一起,他们互相援引、荐举,先后走上仕途,并且通过各种 途径不断传播他们的思想。其中范伸淹对于人才的提拔和推荐尤多。作为北宋 “关学”的开创人物张载,就得益于范仲淹的指导。正是在范仲淹的指引下, 1 束史卷4 3 2 石介传。 2 来史卷4 2 9 道学传三- 朱熹传。 1 范文正公集赞颂论疏。 4 宋史卷6 7 五行志五条。 5 全宋文卷6 2 1 石介责臣。 第一章科举制度的特点与唐宋儒学的演变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w - _ - - _ _ _ _ _ _ - _ - _ _ - _ _ _ _ _ - _ _ - _ _ - _ - _ _ _ _ 张载开始研读中庸,最终开创了新儒学中的一支“关学”。由此可见范仲淹 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贫寒子弟之间这种互相援引之风对儒学形成 的影响。 另外,北宋初年对宋学的形成具有开创之功的孙复、胡瑗、石介,也得到 了范伸淹的推荐和重用。据宋史范纯仁传载:“仲淹门下多贤士,如胡瑗、 孙复、石介、李觏之徒,纯仁皆与从游。”1 而宋元学寨“将韩琦、欧阳修列 为范仲淹的同调,胡瑗、孙复、周敦颐列为讲友,富弼、张方平、石介、张载、 李觏、刘牧、范纯仁、吕希哲等列为门人。”2 由此可见这些曾经对于两宋思想和 政治变革起到推动作用的士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在当时被称为“党派”的结合 和交流方式,对于新思想的传播是有利的。 同样,欧阳修举荐人才也颇多,如上所说,王安石即曾得到他的推荐。欧 阳修称赞王安石“德行文学为众所推,守道安贫刚而不屈( 荐王安石、吕公著 札予) ”,“学问文章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论议通明有时才之用,所谓 无施不可者”( 再论水灾状) 。 叶适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力荐的3 4 人,都是“海内方闻之士, 志行湍一,才能敏强,可以卓然当国家之用者”( 叶适集第5 5 5 页) 。韩钟 文在中国儒学史一书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叶适推荐的3 4 人,绝大部 分是南宋时期濂、洛、关诸学的传人,如江西陆学的领袖人物陆九渊及其门人 杨简、舒磷、沈焕等,永嘉学派的中坚人物陈傅良、郑伯英、徐元德、王柑等, 金华吕学中坚吕祖俭、刘煸、石斗文等,汪应辰( 玉山) 的门人章颖、湖湘学 派健将游九言、范仲黻、朱熹门人廖德明,此外还有东南三贤德同调 刘清之,永嘉、金溪同调徐谊,陈傅良同调戴滋,朱熹的学侣项安世。” 3 一部分人在取中科第之后,很自然地会引起其他试图通过科举入仕的士人 的注意,这部分及第者往往通过办私学的形式热心传道,这样对于其思想的传 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例如心学为两宋新儒学中的重要一派,其代表人物陆 1 来史器3 1 4 范纯仁传。 2 韩钟文:中国儒学史( 朱元卷) 广卅l :广东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6 月第l 版,第1 3 4 页。 3 同上,第5 6 5 页。 第一章科举制度的特点与唐宋儒学的演变 九渊在乾道八年( 1 1 7 2 ) 参加廷对后“赐同进士出身”,其名声振动行都( 临安) , 从游者甚众。据杨简写的行状记载:“始至行都,一时俊杰咸从游。先生朝 夕应酬答问,学者踵至,至不得寐者余四十日。听其言兴起者甚众。还里, 远迩闻风而至,求亲炙问道者益盛。”1 行都俊杰之所以从游于陆九渊,与他取中 科举有关,同时在这种情况下,陆九渊热心传播自己的思想,也扩大了其学说 在社会上的影响。 由上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影响下当时士人互相引荐、结合风气的兴盛程度。 范仲淹、欧阳修等一部分士人,由于他们出身和经历的相似性,使得他们在思 想上易于沟通并取得一致,从这些人的思想来看,他们绝大多数是新儒学的开 创者或是提倡者。在取中科举或是入官之后,他们互相援引,这种行为有利于 其思想的传播,从而也就为新儒学在社会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相对于两宋来说,唐朝时期为贫寒子弟打开的入仕门路,仍然存在很大的 局限性,门荫观念在当时的影响依然难以消除。吴宗国指出: 安史乱后,直到元和( 8 0 6 8 2 0 ) 以前,尽管越来越多的公卿子弟应进 士举,但门荫一直还是大官僚世袭高位的一种手段,子弟以荫授官还被看 作是一种正常的出身。甚至一些进士出身的高官子弟,也以荫入仕。 公卿大臣子弟不仅在应举时具有各种有利条件,而且在进士及第后,不 论是谋取官职,还是迅速升迁,都处于有利地位。3 以荫授官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会阻塞贫寒子弟科举入仕的道路。吴宗国还指 出:贫寒子弟的应举及第是贞元( 7 8 5 - 8 0 5 ) 时期一个突出的现象,而韩愈、 自居易都是这个时期进士及第的。上面已经提到,德宗贞元时期,是科举制度 较大程度上进行调整的阶段,而贫寒子弟的应举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现象。 如上所述,吴宗国认为韩愈、自居易属于贫寒子弟之列。虽然或言韩愈、 自居易为士族之后,但据旧唐书记载,韩愈“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 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4 自居易也言自己“家 1 转 i 自中国儡学史第5 0 4 5 0 7 页。 2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3 月第2 版,第2 5 6 页。 3 同上,第2 5 9 页。 4 旧唐书卷1 6 0 韩愈传。 - 9 第一章科举制度的特点与唐宋儒学的演变 _ _ _ _ - - 贫多故”。1 韩愈虽然父早亡而孤,但他刻苦学儒,意气高昂,欲自振于一代:。r 大 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 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 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2 在取中科举之后,韩愈曾多 次出任地方官,在为官期间他体察民情,几次上书要求宽徭役减免田租等。 但是,虽然有韩愈、自居易等所谓的贫寒子弟科举及第,然而总的来说j 贫寒子弟通过科举入仕在唐朝并不是很普遍和容易的事情,这与两宋时期明显 不同,而正是这种不同使得两者对儒学变革造成的影响相异。 第二节科举考试大权的掌握与儒学变革 科举制度实行之前的选官方式,考试在整个选官过程中并未占有多大比重。 就两汉实行的荐举制度而言,重在举荐,虽说举荐之后也有考试,但考试之权 并不固定,或为皇帝亲试,或由丞相、九卿代试,考试在其中并未占据绝对地 位。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其选官方式的重点亦放在考察荐举之上,只 有得到举荐之后,才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最终被举荐者的家世背景成为其能否 为官的基础,甚至唯一条件。例如,西晋时期刘毅曾言:“今之中正,不精才实, 务依党利。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 异状。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3 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很大程度上取消了考试资格的限制,士 人要想取得科举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以外,主考官的好恶也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唐宋时期,有的知贡举官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出题人,这些人的思想 以及兴趣所向,往往决定着所出试题的内容,以及对试卷的评判标准。例如嘉 祜二年( 1 0 5 7 ) 欧阳修知贡举时他就利用手中的考试大权,对当时的“太学体” 加以排斥: 1 白香山集卷2 8 与元九书。转引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第2 6 9 页 2 旧唐书卷1 6 0 韩愈传。 3 晋书卷4 5 i 毅传。 第一章科举制度的特点与唐宋儒学的演变 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这些被黜落的浇薄之士,“候修晨朝,群聚诋斥之,街司逻卒不能止,至为祭文 投其家,卒不能求其主名置于法,然自是文体亦少变。可以看出,士人要想取 中科第,就需要与主考官的思想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科举考试在一定程度 上引导了士人的学习方向和思想观念,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儒学的发展方向。从 某种意义上说,掌握了知贡举权,也即掌握了选举官吏的大权,因此,知贡举 官员的举动,往往能引起士人的注意。 陆九渊对于科举考试得失与有司的关系曾有所评论,他指出:“科举取士久 矣,名儒臣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场屋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 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3 乾道八年( 1 1 7 2 ) 陆九渊参加南宫春 试时,正是由于其试卷深得考官吕祖谦赏识,为此吕祖谦特别向尤袤、赵汝愚 推稃,晟后被赐同进士出身。 宋宁宗庆元( 1 1 9 5 一t 2 0 0 年) 年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被称作“伪 学”,遭到严厉压制和打击。庆元二年( 1 1 9 6 ) 二月,叶翥与刘德秀奏言:“伪 学之魁,以匹夫窃人主之柄,鼓动天下,故文风未能丕变。乞将语录之类尽行 除毁。以至于当年科举取士,“稍涉义理者悉皆黜落,”甚至连“六经、语、 孟、中庸、大学之书”也被列为禁书之列。同年八月,大理司直邵褒 然上奏:“三十年来,伪学显行,场屋之权,尽归其党,乞诏大臣审察其所学。” 5 由此可以看出:“道学”家依靠所掌握的场屋之权引导着天下文风。也正因为如 此,刘德秀等人才要求对于科举考试“稍涉义理者悉皆黜,”并力图争夺回考试 大权,因为这样也就间接的争夺到了用人之权,再次体现了政治与学术之间的 密切关系。同样,李道传在理宗嘉定三年时也指出:“元祜道学之兴废,系乎司 马文正之存亡;绍兴道学之兴废,系乎赵忠简( 鼎) 之用舍;庆元道学之兴废, 系乎赵忠鼎( 汝愚) 之去留。( 道命录) ”这段话暗含了控制政治、掌握科举 1 宋史卷3 1 9 欧阳修传。 2 柬史卷1 5 5 选举志一。 3 陆九渊集卷3 3 。 4 束史纪事本末卷8 0 。 5 宋史纪事本末卷8 0 。 第章科举制度的特点与唐宋儒学的演变 大权对学术兴衰的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有司的好恶影响着士人的学习方向,而在两宋时期的很多 场合,知贡举官员及其科举出题者都流露出倾向于新儒学的观点。如两宋时期 对新儒学的形成发挥推动作用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曾参与 知贡举或是同知贡举,而程颢、程颐、韩琦等人则皆曾参与科举策问的出题。 尽管两宋儒学包含多种学派,诸如濂学、关学、苏氏关学、二程洛学、荆公新 学、闽学、陆学、永嘉学派等,但这些学派作为新儒学,虽然存在各种差异, 但却都与之前的章句训诂之学相异,它们皆讲求义理。 第二章科举制度的调整与儒学演变 第二章科举制度的调整与儒学演变 科举制度以选拔官吏为目的,这一目的使得它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关系非常 密切,但是,究竟诗赋与经义何者更能适合科举制度的目的,却是唐宋时期一 直讨论的问题。北宋时期的刘挚指出:人之贤与不肖、正与邪,与诗赋经义没 有多少关系,也就是说,诗赋与经义两者的好坏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才能和品 质。 诗赋之与经义,要之其实,皆日取人以言而已也。人之贤与不肖,正 之与邪,终不在诗赋经叉之异。取于诗赋,不害其实;取于经义,不害其 为邪。自唐以来至于今日,名臣巨人,致君安人,功业轩天地者,磊落相 望,不可一二数,而皆出于诗赋,则诗赋亦何负于天下? 或取一诗赋,或 取一经义,无异道也,但有司考言之法,有难有易,故有利害;有利有害, 故云取或失其实,而所系者大矣。1 苏轼对于经义、诗赋、德行何者为取士标准的评论则更为客观和具有代表 性,他认为科举与国家的治乱盛衰并没有根本关系: 主语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今议者所欲变改, 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日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唐室 故事,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贴、墨,而考大义。 此数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自丈章而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 论均为无用矣,虽知其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 过如此也。通经学古者,莫如孙复、石介,使孙复、石介尚在,则迂 闭矫诞之士也,又可施之于政事之间乎? 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 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弘欲废之1 2 苏轼认为:如果从文章本身来看,策论有用,而如果就政事而言,则诗赋、 垒宋文卷1 6 6 6 刘挚论取士并乞复贤良科疏。 2 全宋文糟1 8 6 7 第二苹科举制度的调整与儒学演变 策论均无益于政事。他举例指出,孙复、石介虽然通于经学,但就政事来说, 其思想就显得迁阔而不切实际、矫诞而不可行,然而在以诗赋取中科举的人中, 却有很多人成为名臣。 苏轼指出,近世虽然通过考察经史和时务策的形式来选拔人才,但其流弊 却甚于诗赋。进士虽然博通经史,但当真正临政治国时,却不能用其二。再 次点明了治经的好坏并不等于才能的精疏: 今进士日夜治经传,附之以子史,贯穿驰骛,可谓博矣,至于临政, 蜀尝用其一二,顾视旧学,已为虚器,而欲使此等分别注疏,粗识大义, 而望其才能增长,亦已疏矣。1 随着“一t l , 性道德”为治世的根本这一认识兴起之后,以德取士随之成为当 时讨论的热点,苏轼同样做了批判:“若欲设科立名以取之,则是教天下相率而 为伪也。上咀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弊车赢马,恶 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无所不至矣。德行之弊,一至于此乎! ”2 正因为无论是诗赋还是经义策问考试,与实际的社会治理能力之间都存在 很大的不同和距离,所以科举考试应该以何为准,始终是唐宋科举考试中一个 激烈争论的问题。在应该以诗赋还是经义作为取士标准的争论中,科举制度不 断进行调整,而科举制度的调整又影响着儒学的发展与变革。 第一节唐朝科举内容的发展特点 对于唐朝科举制度,吴宗国在其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一书中已经进行了 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唐朝科举考试最为重要的科目为明经和进士两科,但 就唐朝的实际情况来看,明经科在考试制度和录取标准上一直没有什么根本性 的变动,“自唐以来,所谓明经,不过贴书、墨义,观其记诵而己,故贱其科, 而不通者其罚特重。”3 而进士科则不同,它在科举考试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1 同上。 2 同上。 3 宋史卷1 5 5 选举一。 第二章科举制度的调整与儒学演变 一 一_ _ 一 宋朝科举也大致如此,“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其次, 则三学选补。”1 同时,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存在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为 此要考察科举制度对于儒学变革的影响,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当时影响较大的进 士科。 吴宗国指出:“唐初衡量进士策文好坏的标准,主要不是看文章的内容,而 是看文章的辞华。”2 在唐高宗调露二年( 6 8 0 ) 四月,考功员外郎刘思立主持科 举考试,他“以进士惟试时务策,恐伤肤浅,请加试杂文两道,并贴小经。”3 此 后,杂文成为进士科考试的必考内容。但是,杂文专用诗赋的现象直到开元年 问并没有形成,“按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 居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杂文之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季。”4 吴宗 国指出:“在杂文渐用诗赋的同时,进士录取标准在开元、天宝年间也逐渐发生 变化。”5 事实上是,“在官吏的选用上重用吏千人才,而日益成为官僚重要来源 的进士科,却反而沿着诗赋取士的道路继续前进。”6 对于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吴宗国分析认为:“至于天宝年间继续以文学取士,这是由当时形势的发展所决 定的。一是这时民间看重文学,已经成了风气二是文学人才仍然为统治者 所需要修史、编书、起草诏令等文字工作仍需由文士担任,故史官、中书 舍人、给事中等仍多为进士出身三是当权者在选举中有意识地把文学和政 事加以分离。”7 总之,“从贞观到开元的百余年间,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辞华作为 策文好坏标准的。”8 然而,发生在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最终打破了盛世局面,安史之乱引发了 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同时,作为选拔治世人才的科举制度,这时也成为了批判 反思的重点。“就科目者皆小艺,四人之业,士最关风化,近代趋仕,靡然同风, 同上。 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第1 4 4 页。 封氏闻见记校注卷3 贡举。转引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第1 4 6 页。 ( 清) 徐松登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兴业银行广州市花都区2025秋招半结构化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历史】河南省焦作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联考历史试卷(二)(附带解析)
- 2025年06月上海申铁投资有限公司社会招聘录用考试历年参考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春季学期专任教师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教师招聘之《中学教师招聘》题库(得分题)打印含完整答案详解(典优)
- 招商银行宁波市慈溪市2025秋招笔试价值观测评题专练及答案
- 平安银行济南市莱芜区2025秋招笔试专业知识题专练及答案
- 招商银行南京市鼓楼区2025秋招笔试价值观测评题专练及答案
- 广东梅州蕉岭县蕉城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专职工作人员招聘笔试高频难、易错点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物理》考试综合练习附完整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时事政治必考试题库及答案及完整答案详解
- 药事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课件
- 2025人教版(2024)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三篇)
- 汉字的六种结构方式
- 手术部(室)医院感染控制标准WST855-2025解读课件
- 酒店法律培训课件
- 公证一般程序课件
- 2025年食品安全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口腔补牙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茄尼醇行业市场需求预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2025年四川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