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 言 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崛起,在理论和思维上有着革命性的 进展,对人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教育作为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如何才能真正地肩负起 知识经济时代的伟大使命,这是教育工作界内外有识之士都在思 考和研究的问题。 灌输和传授知识是传统教育的主要取向,各种规章制度均围 绕这种取向制定。客观地说,具有悠久而深远历史根源的这种教 育传统实际上存在着抑制人的个性、 灵性和创造性潜能充分发挥 的种种弊端。正因如此,上个世纪特别是下半叶以来,在社会和经 济发展呼唤创造型人才的形势下,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逐 步认识到改革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认识建构、 自主性学习等一系 列新教育理念和思想,并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在各个层面上进行 了有益的实践和尝试。 但是,我国教育在功利主义侵蚀下,仍然难以从 “应试教育” 的 惯性和影响中解脱出来,难以从 “智育唯一” ,以 “分数论优劣” 窠臼 中摆脱出来,难以从高考指挥棒和以考取重点大学人数论教育政 绩的阴影中走出来。权威、 记忆与考试仍然是当今我国教育的主 题,而教育本该有的智慧就失去了灿烂的光芒。 教育需要智慧,因为只有教育充满智慧,才可能培养出有智慧 的人。有智慧的教育并不在于学校安排多少课程、 教学设施有多 先进,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是否产生了 强烈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并不在于教师的满堂灌式的授课有多少 学时,布置了多少作业,而在于教师如何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拓展广阔的心灵;并不在于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而在于学生是否 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心,是否掌握和培养了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让 读书学习成为习惯和人生的需求;并不在于学生有多少特长与爱 好,而在于学生是否有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 然而,要教育真正闪耀出智慧的光芒,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支 持和理解;需要学校、 家庭、 社会三位一体的通力合作,并在教育思 想、 教育观念、 教育目标、 教育体系结构、 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 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 教育形式和方法、 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指 标、 教师队伍的培养等诸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与创新。教育不应 只是使人接受前人的知识技能、 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的传承性事 业,而是开发人的潜能、 发展人的个性、 活跃人的思想、 激励人们去 创造新的社会生活的开创性事业。特此编著智慧燃烧丛书 ,书 中如有不当或偏颇之处,希望读者指正,以求日臻完善。 编者 黄叶 1 哲理寓言 杞人忧天1 愚公移山2 疑邻偷斧3 指鹿为马4 螳螂捕蝉4 叶公好龙6 对牛弹琴7 铁杵磨针7 囫囵吞枣9 一毛不拔10 郑人买履10 画蛇添足11 自相矛盾12 刻舟求剑12 邯郸学步13 黔驴技穷14 哲理寓言 2 盲人摸象15 等待时机16 未卜先知17 立场不同19 熟能生巧20 狐假虎威22 守株待兔23 杯弓蛇影24 猴子捞月25 相煎太急26 得过且过26 和氏壁27 塞翁失马28 歧路亡羊29 千金买邻29 请君入瓮30 信守约会31 妙处难学31 崂山道士32 小儿辩日34 以石为宝35 3 哲理寓言 田单攻狄36 东食西宿37 纪昌学射箭38 一鸣惊人39 南柯一梦40 拔苗助长42 不打自招42 南辕北辙43 望梅止渴44 按图索骥45 阿豺折箭45 亡羊补牢46 马和蚁的智慧47 可怕的谣言48 败中取胜,损中获利49 黎丘的奇鬼50 阴谋51 王积薪听棋52 农夫得玉53 除毒挖根54 光要葫芦55 哲理寓言 4 老妇与虎56 商人落水57 墓中醉汉57 小虫与大船58 美洲豹和闪电59 亲戚朋友60 多忧61 一块木头62 宰相和皇帝63 吾腰千钱65 拾樵65 一位牧羊人66 戴高帽67 聪明的美人68 开玩笑的牧人69 拖拉机和坦克71 人间的真理72 愿换手指74 贪官的盘算75 错死了人75 州官放火76 5 哲理寓言 米从何来77 王子用厨78 庸人救火79 梁王吃橼80 军马推磨81 窃人糟粕82 小偷成大盗83 阳昼赠言84 鉴别真伪85 砍树取果86 沉香木炭87 金斧头88 农夫救蛇89 拳师与小偷90 烧房焚鼠91 情愿挨骂91 给猫定名92 布盖驼皮93 眼见还有三分假94 厨师切肉96 三兄弟打猎97 哲理寓言 6 三人成虎98 驼背老人捕蝉99 隐士和熊100 三个画师102 一只鸡蛋102 “需要” 会给人添智慧104 借光105 赶集106 周处除害107 一个农民的儿子108 两个鬼争三样宝物109 最好和最坏110 三个朋友110 三子抓阄111 弓箭手和号手112 画鬼最易113 平常的人和可怕的神像114 行人和熊115 穷人的幸福116 一只鸡、 一只鸭和两只鹰117 1 哲理寓言 杞 人 忧 天 古时候,有个杞(q )国人,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 地会陷下 去,自己无处躲藏。为这事儿,他急得吃不下饭、 睡不好觉。 他的朋友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 气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整天就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会 担心天塌下来呢 ? ” 杞国人听了更加忧愁,他说: “如果天是很厚的气,那么太阳、 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 ? ” 他的朋友又说: “太阳、 月亮和星星,也不过是发光的气团,即 使掉下来,也不至于打伤人。 ” 杞国人又问: “如果地陷下去了怎么 办呢 ? ” 他的朋友回答说: “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这些土地把 四面八方空虚的地方全都填塞满了,没有一点儿空隙,你可以随便 在地上行走、 跳跃,怎么会担心地陷下去呢 ? ” 杞国人听了这些才免去忧愁,高兴起来,他的朋友也高兴起来 了。 故事哲理 数不尽的烦恼,是我们前进的障碍,应该 排除掉。否则,将寸步难行。 哲理寓言 2 愚 公 移 山 相传很早以前,有个叫愚公的老汉,年纪快九十岁了。他家的 大门,正对着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得绕着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决心 要挖掉这两座大山。 一天,他对全家人说: “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咱们 大家一齐努力,把两座山挖掉,你们看好不好 ? ” 大家都很赞成,只 有他的老伴问: “挖出的泥土、 石块往哪里送呢 ? ” 大家说: “把泥土、 石块扔到渤海边上就行了 ! ”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人开 始挖山。邻居家一个寡( u)妇,她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儿子,也蹦 蹦跳跳跑来帮忙。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休息。黄河边 上住着一位智叟(su),他看到愚公他们辛辛苦苦地挖山不止,感 到很可笑,就劝愚公说: “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 ? 怎么能 搬动这样两座山呢 ? ” 愚公回答说: “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几年了。可是,我死了 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 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挖山不止,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 长高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挖平呢 ? ” 听了这话,智叟再也无话可说。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两个大力神下 界,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3 哲理寓言 故事哲理 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 可以克服的。 疑 邻 偷 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她怀疑是被邻居家的儿子 偷去了,就仔细对那个人观察。 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了斧子;那人的面部表情,像 是偷了斧子;再听那人的言谈说话,更像是偷斧的。他越看越象。 就觉得那人无论干什么,都像是偷斧子的。 后来,这个人的斧子找到了。原来他前几天上山砍柴时,一时 疏(sh )忽,把斧子失落在山谷里了。 找到斧子的第二天,他又碰见邻居家的儿子,再留心看看,就 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 面部表情、 说话的声音等一举一动,都不像 是偷斧子的了。 故事哲理 成见可以搅昏人的头脑,可以蒙蔽(b ) 人的眼睛,一时把自己的主观臆(y )想变成 成见,就会离事实更远。因此,遇到问题,我 们只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客观事实做出判断,绝不能毫无 根据地瞎猜一气。 哲理寓言 4 指 鹿 为 马 在秦朝二世的时候,奸臣赵高做了丞相(ch n )。他想进一步 篡(cu n)夺皇位,又担心群臣不服,就想先试试一下。 一天,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有意欺骗二世说: “这 是一匹马。 ” 二世笑着说: “丞相,你弄错了吧 ? 把鹿说成了马。 ” 赵高就问大臣们: “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 ? ” 大臣们当中,有的怕赵高,有的奉承赵高,都说是马;很少有人 敢说是鹿的。 秦二世也真以为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索性躲到皇宫养病 去了。 故事哲理 为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混淆 是非、 颠倒黑白的人,现在还大有人在。 螳 螂 捕 蝉 春秋战国时代,吴国君主是位很贤明的仁君,自从他上任以 后,百姓丰衣足食,国家越来越强盛。 吴王虽然贤明,但却十分固执,往往决定一件事后,就会不顾 5 哲理寓言 一切地去执行,而且不太愿意接受臣子的劝告。 有一天,吴王心血来潮,便命令一位将军把军队全集合起来, 想亲自检验成果。当他看到军士们个个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心里 好不得意,便决定出兵攻打吴国的心腹大患 楚国。 臣子们听了吴王的话,都吓了一跳。这时有个大臣走上前对 吴王说: “陛下,现在我国虽然军力强盛,但是若要攻打楚国,恐怕还太 早,请陛下三思。 ” “我国军力此刻已到达尖峰,现在不去攻打楚国,还等什么时 候 ? ” 吴王不太高兴地说。 “我吴国这几年来,虽然百姓丰衣足食,但仍然有些攸关百姓 生计的事尚未完成,更何况,陛下如果现在出兵去攻打楚国,国内 必定会空虚,很可能会引来其他国家的侵略。不如先做好和邻国 的关系,以免有后顾之忧。 ” “算了,你们这些人真是杞人忧天,我已经决定领兵去攻打楚 国,谁要是再来劝我,我就杀谁。 ” 吴王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大臣们既着急,又害怕,谁也不敢去劝吴王。 当时,有个叫少孺(r )子的近侍官,非常有智慧,他眼看吴王 已经失去了理智,知道要劝吴王只能 “暗示” ,不能明说。于是他想 了一个法子。 就这样他天天跑到吴王的后花园里,假装欣赏花草,事实上却 是想找适当的时机规劝吴王。 这一天,他终于碰上吴王到后花园散心了。吴王看到少孺子 一直站在花园里,感到非常奇怪,便问: “你在这里干什么 ? 想劝我别去打楚国吗 ! 如果是为了这件 事的话,我劝你还是少费心吧 ! ” 哲理寓言 6 “陛下,您多心了,微臣只是被花园的花草所吸引,所以忍不住 跑来欣赏。但是我这几天,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 “哦 ? 说来听听。 ” “今天早上,我看到树上有一只蝉,他在树梢高声唱着歌,神情 非常愉快。他一点儿也不知道,背后有只螳螂,正虎视眈眈地看着 他;而螳螂也没料到,黄雀正在他身后等着;当然啦 ! 黄雀只想吃 螳螂,早就忽略了我正拿着弹弓,站在树下呢 ! 它们都被眼前的利 益一时蒙蔽了,却忘了考虑自己身后的危险呀 ! ” 吴王听了,知道少孺子是在暗示他,心里非常惭愧(c nku ), 于是便在第二天取消了攻打楚国的的计划。 故事哲理 看问题要放开眼界,不能只含图眼皮底 下的小利益,而丧失了最根本的利益,因小失 大。 叶 公 好 龙 楚国的贵族沈诸梁居住在叶这个地方,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叶 公。叶公平时最喜欢的东西就是龙。他床前挂蚊帐的钩子上画着 龙,喝酒的器具上也画着龙,居住的屋子里到处都画着龙。凡是他 经常到的地方,都或画或刻尽是龙的图案。 天上的真龙见叶公这样崇(ch n )拜自己,就下凡来,想让叶 公看看自己的真正面目。龙把头探在叶公的窗前,尾巴一直伸到 叶公的客厅里。叶公听见动静,见这庞然大昂首翘尾盘在自家房 顶,顿时吓得面如土色,丢了魂一般,转头就跑。 7 哲理寓言 原来叶公并不喜欢真龙,只喜欢模样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 故事哲理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叶公这样的人并不 少见。他们标榜的是一套,而实际干的却是 另一套。我们应观其言、 察其行,小心不要被 他们的伪善所欺骗。 对 牛 弹 琴 一个人对着一群在草地上吃草的牛,弹奏优美而悦耳的音乐。 牛仍低头吃草,好像根本没听见乐曲的声音。 后来,这个人换了曲调,改弹出一群蚊子嗡嗡的声音和一只孤 独小牛的哞哞叫声。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在草地上 来回走来走去。 故事哲理 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是没用的。所 以,说话一定要看清听话的对象。 铁 杵 磨 针 李白小时候不太爱学习。有一天,他趁着老师不注意的时候, 又偷偷溜出学堂,一个人在街上东看看、 西逛逛,不知不觉地出了 城,来到郊外。 哲理寓言 8 暖和的阳光照在大地上,枝头小鸟吱吱喳喳的唱着歌,好不快 乐,路边的野花野草也随着和风轻轻的摆动着身子。一切是那么 的美好,李白不禁感叹道: “这么好的天气,整天窝在学堂里多没意思啊 ! ” 走呀走的,来到一间破茅屋前。他看到一个牙齿已经掉光,满 头白发的老婆婆,蹲在家门口,磨一根像棍子般粗细的铁杵。 李白觉得很有意思,便一直盯着老婆婆看,既不走开,也没说 话,想看看老婆婆磨铁杵究竟有什么用。 老婆婆磨得非常用心,一直也没注意到他。最后李白实在忍 不住了,走上前问: “老婆婆,您在干什么 ? ” “我要把它磨成一支锈花针。 ” 老婆婆听见有人说话,这才抬头 对李白笑了笑,说完立刻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 ? 我没听错吧 ! 李白心想,接着又问: “您指的是缝衣服的绣花针吗 ? ” “当然罗 ! 它可以拿来缝衣服,做鞋子,用途多得很。 ” “可是,这铁杵这么粗,怎么可能磨成一根细的绣花针呢 ? ” “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 针 ? ” 老婆婆反问李白。 “但是,您的年纪那么大了 “我的年纪虽然大了,但是身还好得很,况且我的功夫下得比 别人深,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 老婆婆这一番话,令李白既感动又惭愧(c nku ),心想自己年 纪轻轻的,没有好好用功读书,还整天在街上闲逛,浪费光阴。于 是回去之后,他再也不逃学了。每天都非常用功,和从前的李白简 直判若两人。 9 哲理寓言 长大后,李白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他成了名垂千古的大诗 人,后人还给封了个 “诗仙” 的雅号 ! 故事哲理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功夫用到 是终可以做得好的。 囫 囵 吞 枣 有个客人告诉人们说: “少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 吃多了,是会伤脾(p )的;枣子呢,正好与梨相反,虽然可以健脾, 但吃多了却对牙齿有害。 ” 有个呆头呆脑的青年人想了又想,忽然说: “我倒是想出了好 主意,可以避(b )免在吃梨、 吃枣时出现的这些缺点。 ” 客人说: “您倒说说看,有什么好办法 ? ” 这个年轻人就说: “吃梨 的时候,我只是嚼(ji o),却 不咽下 去,这还会伤脾吗 ? 吃枣子呢,我就不嚼,一口吞下去,这样还会弄 坏牙齿吗 ? ” 有个和青年人很熟的人,听他这样一说,就开上了玩笑: “真是 囫囵(hl n)吞下一个枣子呀 ! ” 在场的人都笑了,笑得前俯后仰。 故事哲理 学习知识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 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是不会有长 进的。 哲理寓言 1 0 一 毛 不 拔 有一只猴子死了,去见阴间的的阎(yn)王,请求来世托生变 人。 阎王说: “你既然想做人,就必须将你身上的毛全部都拨掉。 ” 说完,就呼唤夜叉鬼来替猴子拨毛。 夜叉鬼刚拨了一根毛,猴子便忍不住疼痛,一迭声地大叫起 来。 阎王笑着说, “看你一毛不拨,又怎么能做得人呢 ? ” 故事哲理 人活着不要太吝啬。只有自私 自利之 心,毫无助人为乐之意的吝啬鬼在社会上是 不受欢迎的。 郑 人 买 履 郑国有个人,他想上市去买双新鞋子,事先他便量了量脚,随 手把记下的尺寸放在了座位上,待他上市时,却忘了带。 他来到市上转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他所喜欢的鞋子,挑来挑去 总算选中了一双,但又不知 是否合脚,便想拿出记好的尺雨,伸手 一摸没有,这才想起忘在了座位上,便对卖鞋人说: “我忘记带尺码 了,待我回家取来后再买你的鞋。 ” 1 1 哲理寓言 于是,他急忙返回家,拿好尺码再赶到集市上时,鞋店已关门 了。忙了一场,结果仍没买成鞋子。一旁有人对他说: “你为什么 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呢 ? ” 他却回答说: “我宁肯相信量好的尺码, 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故事哲理 再好的理论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就不 会产生应有的效果。 画 蛇 添 足 楚国有人举行祭祀典礼,赏给他门下的食客们一杯酒。 食客们商量说: “几个喝一杯酒,当然不够,一个人喝还差不 多。咱们在地上画蛇,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先画成的就可以喝酒。 ” 一个人把蛇画成了,端起酒却不喝,嘴里说: “我还能给蛇画上 四只脚哩 ! ” 说着,他左手拿酒,右手画起了蛇足。 蛇足没画完,另一个人的蛇已经画好了,便毫不客气地夺了他 的酒杯,说: “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 ” 说着,把杯 中酒一口气喝干了。 给蛇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他的酒。 故事哲理 那些自以为比别人都高明,好卖弄自己 的人,往往是最愚蠢的,终将走向失败。 哲理寓言 1 2 自 相 矛 盾 从前,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举起盾,向人叫卖说: “我的盾 呀,顶牢顶牢的。无论怎么好的矛,也戳(chu)不穿它 ! ” 说完,又 举起他的矛夸口说: “我的矛呀,十分锋利,无论怎样坚硬的盾,一 碰上,就能戳进去 ! ” 站在旁边的人听了,暗暗地发笑,便问他: “照你这样说来你的 矛是顶锋利的,无论怎样硬的盾都戳得进去;你的盾又是那么牢 固,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别想戳进去。那么,用你的矛来戳你的 盾,结果怎样呢 ? ” 那人窘(ji n )得答不上话来了。 故事哲理 说话、 办事或写文章,前后一定不要自相 抵触,互不相容,不能自圆其说,自己打自己 的嘴巴。 刻 舟 求 剑 有个搭船过江的人,一不小心,将所带的一柄(b n )剑,从船 边落到江里去了。 那人马上在船边落下剑的地方,划了个记号。 别人问他: “喂,你在船边划记号,做什么用呀 ? ” 1 3 哲理寓言 那人回答说: “我的剑,就是从这个地方落下去的,等会儿船靠 岸了,我就要从这个有记号的地方下去把剑找回来。 故事哲理 情况在不断地变化着,用孤立静止的眼 光看待已经发展了的事物,用一成不变的老 办法处理已经变化了的问题,会注定要失败 的。 邯 郸 学 步 我国古代,有个赵国。赵国的的首都叫邯郸(hndn)。邯郸 人走路的姿势很美。这件事不知什么时候传到离赵国很远很远的 燕国。 燕国有个少年,他听说后心里很羡慕(xi nm)。于是,便不 辞辛苦,来到邯鄣,跟在邯鄣人后边一步一步地学走路。人家怎么 走,他就怎么走。比如,人家先迈左脚,他也先迈左脚;人家后抬右 脚,他也就赶紧抬右脚;人家走快步,他也急忙跟着快走。学了很 长时间,仍没有把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学好。 后来,他不但没有把邯鄣人的走路姿势学好,连自己原来怎样 走路也给忘了,没办法,他只好爬回燕国。 见贤(xi n)思齐,古之警语。但学习别人,绝不可以忘记他是 他,你是你,采长补短,不等于全面否定自己。 故事哲理 对于别人的长处注意吸取是对的。但如 果不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加区别地生 搬硬套,一味盲从,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弄 哲理寓言 1 4 巧成拙。 黔 驴 技 穷 贵州本来没有驴子, 有个喜欢多事的人运来一头驴子,把它 放在山脚下。 一只老虎看到这头驴子身躯高大,以为是个神奇的动物,便躲 在树林里偷偷地观察驴子的动静。老虎也常常悄悄走出来接近 它,但仍然不了解驴子的底细。 有一天,驴子长鸣一声,老虎大惊,躲得远远的,以为驴子要来 咬它了。但是之后驴子久不见动静,老虎又小心翼翼(y )地走过 来观察,觉得驴子并没有特殊的本领。它也渐渐熟悉驴子的叫声, 并不害怕了。老虎开始走近驴子身边,转来转去,但是仍不敢和它 搏斗。 时间长了,老虎觉得驴子没有什么可怕的,有时,它故意轻轻 擦驴子一下,或者故意靠驴子一下。进一步又从侧面去撞驴子,再 从正面去逗弄它。驴子很愤怒,用蹄子去踢老虎。可是老虎并不 示弱,盘算它说: “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罢了 ! ” 于是,腾空一跃扑过 去,大吼一声,咬断了驴子的喉咙,把它吃掉了。 故事哲理 对那些表里不一的家伙,大家切不可被 其装腔作势的表面现角所蒙住。 1 5 哲理寓言 盲 人 摸 象 大街上的椰子林下,有四个盲人在谈论。其中一位盲人说: “听说大象很大,还会表演搬运东西呢 ! ” 另一位盲人说: “我们要是 能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多好哇 ! ” 这时,有一个人骑着一头大象走来。骑象人听了盲人的谈话, 走上前去说: “你们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好,你们就过来摸一摸 吧 ! ” 盲人听了十分高兴,一齐走向前来摸象。 一个盲人摸到了象的牙齿,就说: “我知道了,大象原来像条又 弯又硬的短棒子。 ” 另一个盲人摸到了象的耳朵,他说 “大象就像把又圆又大的蒲 扇。 ” 第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他说: “不象短棒子,也不像大蒲 扇,倒像一根又粗又直的柱子。 ” 第四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他说: “你们说的都不对,大象 不过像一根绳头罢了。 ” 四个盲人心满意足地回到椰树下,心满意足地说: “这回可知 道大象是什么样子了。 ” 可是他们哪里知道,他们当中一个也没真 正知道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 故事哲理 看事物一定要全面的看,不能一知半解 就心满意足起来。 哲理寓言 1 6 等 待 时 机 周武王派人到前线去窥(ku )探殷(y n)朝的形势,使者观察 后回去报告说: “殷朝已经乱了。 ” 周武王问: “到什么样的程度 ? ” “忠良志士受邪恶之人压制。 ” 周武王听了自言自语地说: “这样还不够啊 ! ” 过了一阵子,使者又有报告回来: “殷朝更乱了。 ” 周武王问: “到什么样的程度 ? ” 回答说: “贤能的人都逃奔他国。 ” 周武王想了想又说: “这还是不够的。 ” 过了一些日子,使者又有报告: “殷朝简直一片混乱。 ” 周武王兴奋地问: “乱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 ” 使者回答: “人民有怨言,却不敢说出。 ” 周武王听了拍一下腿,高兴地站了起来: “太好了 ! ” 周武王和太公吕望一起研究这件事,太公作了一个结论: “忠 良志士被邪恶的小人所压制,这叫 暴戮(l ) ;贤能的人逃奔他 国,这叫 崩坯(p ) ;老百姓心中有苦不敢说,敢怒不敢言,这叫做 恐惧刑罚 。一个国家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糟糕,没有救了。 ” 周武王立即备好战车三百,武士三千,拟定一套进攻计划,于 甲子日出兵攻打殷纣(zhu),果然不出所料,一举成功。 1 7 哲理寓言 故事哲理 办事情,一定要有耐性,与其慌慌张张地 乱闯乱撞,还不如有计划地等待时机,因为, 小不忍则乱大谋。 未 卜 先 知 齐桓公在位时,由宰相管仲(zh n )辅助他。 管仲晚年生了重病,桓(hun)公心里很难过,时常前往探视 管仲。 一天,桓公问: “仲父的病愈来愈重,有没有什么要交代呢 ? 或 有什么心愿 ? ” 管仲笑了笑,说: “我就要步入死亡了,还会有什么事要告诉您呢。 ” “仲父不要客气,请给我指教。 ” 管仲想了想,点点头: “好吧 ! 临去前,我希望大王今后能够远离常之巫、 竖刁、 公子 启、 易牙这些人。 ” 桓公听了,百思不解,便问道: “公子启跟随在我身边已达十五年之久,就是几年前他父亲死 亡时,都不曾回去奔丧。一个如此忠心的臣子,我还需要怀疑他 吗 ? ” “谁不爱自己的父母。至亲死亡,回去奔丧是人之常情,公子 启却不回乡去。他既然能够不顾父丧,当然也会不顾你的丧事。 ” “易牙为了满足我的口腹之欲,连自己的儿子都烹(p n )煮让 哲理寓言 1 8 我吃了,如此忠心之臣,还怀疑什么呢 ? ” “爱惜自己的骨肉是人之常情,现在易牙忍心亲手杀了自己的 儿子,将来谁能保证他不会杀害君主呢 ? ” “竖刁甘愿做太监,留在我身边服侍我,这样忠心的臣子,还要 怀疑吗 ? ” “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人之常情,” 管仲回答说, “现在他忍心伤 害自己的身体,将来,还会不忍心伤害君主的身体吗 ? ” “那常之巫呢 ? 常之巫有透视人之生死的的能力,还会驱邪逐 魔,对我的帮助可不小呢 ! ” “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人应守住根本之道。不要依赖巫术的 能力,否则,常之巫将可为所欲为。 ” 桓公非常感激管仲给他的忠言。不久,管仲死了,桓公遂将易 牙、 竖刁、 常之巫、 公子启都放逐到他地。 可是,易牙不在,宫的菜肴似乎不像以前那样的可口、 美味了。 常之巫不在,桓公常感到心神不宁。 竖刁不在,后宫无人料理,一切事情都变得杂乱无秩序了。 公子启不在,政事开始走下坡。 匆匆过了三年,桓公再不能忍受这种情形了。于是派人将易 牙、 竖刁、 常之巫、 公子启全部找回来,更加宠信他们。 几年后,桓公生了病,常之巫便在宫中散布出一个消息: “大王将于某日死亡。 ” 易牙、 常之巫、 竖刁、 公子启等人很快的就共谋叛乱,对外伪造 许多桓公的命令。 有一个平凡的妇人不相信这一切,便冒着生命危险,爬过加高 的城墙去见桓公,桓公对她说: “我想吃一些东西。 ” “原谅凡妇的无能,我没有办法拿进来,就连一碗水,恐怕我也 1 9 哲理寓言 无法办到。 ” “为什么 ? ” 妇人回答: “自从常之巫从宫中传布出一个谣言,说您将于某 日死亡,竖刁、 易牙、 公子启便开始图谋造反了。他们将宫门紧闭, 城墙加高,不许常人出入。所以,我无法为您取得这些东西。 ” 桓公听完,伤心地流泪说: “仲父真是未卜无知、 料事如神啊 ! 我现在后悔不听他的话也 太晚了。假如人死后能相遇,我也无脸去见仲父了。 ” 说完,桓公便死了。但是因为宫门紧闭,尸体一直无人安葬。 经过三个月以后,蛆虫都由窗户爬出户外了,桓公的尸体还是无人 处理。 故事哲理 看人要看心,千万不可因他的花言巧语 而相信了他,表面功夫做得愈好的人愈是不 值得信任,实在、 真诚的朋友才是难 能可贵 的。比较下来,接近不实在的朋友,相当于自寻死路啊 ! 立 场 不 同 卫嗣(s )君(平侯之子,其后嗣之君)有一年想加重赋(f )税, 要人民多缴些谷粮,供官府储积。 消息传开后,人心惶惶,许多人不满意这次官府的做法。 卫嗣君百思不解,便向薄疑问道: “我加重税赋是为百姓着想, 由我们来办不是比他们自己储积要来得好吗 ? ” 薄疑回答: “这是立场不同的两种想法啊 ! 就我们的立场来 哲理寓言 2 0 想,谷粮如果摆在官府的仓库要比放在百姓那来得容易操纵些;可 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则会认为,粮谷一定要放在身边才比较实在,且 可自由取用。 ” 所以说,每个人立场不同,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去强迫 处于不同立场的人,仍要和你有一样的想法。 故事哲理 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如果能够培 养自己更广阔的视野,懂得在同不立场时,去 包容别人的意见,这样才会造成遗憾(hn)。 熟 能 生 巧 树林里,黑鸦鸦的一堆人,正围着一个射箭手。 “咻 ! 咻 ! 咻 ! ” 只见连着三箭,都正中靶心,人群里爆出一阵 惊叹声。 “真是厉害 ! ” “简直是天下无双 ! ” 听到众人的喝彩声,射箭手露出得意的神色。 这个射箭的人,名叫陈尧咨,是宋长人,箭射得又快又准,每回 练习时,总会引来一大群人围观。 这时,有个卖油翁挑着油担子从这里经过,听到一群人连连拍 手叫好,于是,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也围了上去。 陈尧咨接着又放了几箭,每只箭都像被施了魔法一般,直奔靶 心而去。掌声又响起来了,可是卖油翁却没有跟着鼓掌,只是点了 点头,笑了笑。 2 1 哲理寓言 陈尧咨得意地看着众人,发现卖油翁并没有对他的箭术报以 喝彩,心里很不舒服,便走到卖油翁面前,趾高气扬地说: “老兄,你 也懂箭吗 ? ” “我只懂得卖油,对箭术一窍(qi o)不通。 ” “噢 ! 那么像我这种箭无虚发的人,你一定是第一次看到吧 ? ” “这不算什么,只不过熟能生巧罢了。 ” 卖油翁面无表情地说。 陈尧咨被泼了一盆冷水,非常生气,指着卖油翁的鼻子说: “你 这个老头不过是个外行人,凭什么批评我的箭术 ? ” 卖油翁笑笑说: “我虽然不会射箭,但倒有一点小小的技艺,平常人可能还见 不到呢 ! ” 说完,便拿出一只葫芦和一枚铜钱,并把铜钱摆在葫芦嘴上, 然后舀了一勺油,对着铜钱上的小洞,把油倒向葫芦里。众人不知 道卖的是什么药,都屏住气凝神地看着。只见一道细得像线一般 的油柱,轻轻滑进葫芦里。 老人倒完后,说: “现在,我把油倒完了,可是这铜钱上却连一 滴油也没沾上。 ” 一个年轻人抢先跑上去拿起铜钱,摸了又摸,看了又看。 “真的一滴油也没有沾上呢 ! ” 众人发现赞叹声,老人只谦虚地说: “没什么,只不过熟能生巧 罢了。 ” 陈尧咨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从此以后,陈尧咨收敛了自己的傲气,更加勤奋练习,最后终 于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神箭手,而且他变得非常谦虚,再也不敢那 么狂妄了。 哲理寓言 2 2 故事哲理 学习掌握一切知识和技术,关键在于熟 练,熟能生巧。 狐 假 虎 威 有一只老虎,连着好几天没捉到猎物了,简直饿得两眼发昏。 这天它特地起了个大早,希望能顺利地到捉只小动物来吃。 太阳很快爬到了天空中央,向大地洒下耀眼的光芒。老虎找 了一整个早上,却连只小老鼠也没发现。 最后,它实在走不动了,只好躺在一片浓密的草叶中休息;突 然远远看到一只狐狸唱着歌走了过来。 “啊,是只狐狸呢 ! 该不会是我饿得发昏,看错了吧 ? ” 老虎自 言自语地说。 等狐狸靠近后,老虎发觉没看错,一下子精神也好多了,就躲 着不动。等狐狸经过他身边时, “呼” 的一声,轻而易举逮住了狐 狸。饿了好几天,好不容易有东西吃,老虎迫不及待的张开口,恨 不得把狐狸一口给吞进肚子里。 “等一等,如果你吃了我可是会触天犯天条的呀 ! ” 狐狸说。 “我是百兽之王,吃你一只小小的狐狸,会犯什么天条呢 ? ” 老 虎忍住饥饿,怀疑地问。 “你虽然是百兽之王,我却是玉皇大帝派来统治你们的王中之 王,你如果吃了我,不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吗 ? ” “哈 ! 哈 ! 哈 ! ” 老虎听到狐狸的话,不觉放声大笑。 2 3 哲理寓言 “你不相信的话,可以跟在我后面,我们一起到森林里绕一圈, 是真是假,马上就可以知道了。 ” 狡(ji o)猾的狐狸两手叉着腰,得 意洋洋地说。 于是老虎半信半疑地跟在狐狸后面,一起到了森林里。一路 上,狐狸大摇大摆的,好不威风,说也奇怪,所有的动物,不论是兔 子或小鹿,一看到狐狸,竟然吓得纷纷走避,有只小兔子还不小心 撞到大树上,看得狐狸哈哈大笑,更是趾高气扬了。 老虎一看,误以为狐狸真是玉皇大帝派来的王中之王,最后也 跟着偷偷溜走,竟不知道那些动物之所以没命地逃开,完全是畏惧 (j )老虎的缘故,真是愚蠢(chn)啊 ! 故事哲理 一切依势欺人者,也同狐狸一样,是奸诈 狡猾的。我们要学会识破他们所施展的这种 骗术。 守 株 待 兔 宋国有个农民,有一天,他在地里耕作,看见一只兔子疾奔过 去,正好撞上了地边的一棵大树,把颈子折断了,死在树下。那个 农民就不费一分力气,把兔子拾了回来。 这农民拾了兔子以后,就放下了锄头,老是坐在那棵树底下, 两手抱着膝盖等兔子。可是,再也没有第二只兔子来碰死了。而 他的地里长满了草。 哲理寓言 2 4 故事哲理 把偶然的现象当作必然的规律,由此巴 望着不劳而获、 坐享其成,是不会有出息的。 杯 弓 蛇 影 乐广任河南尹的时候,曾有一位来往密切的朋友。一次宴请 以后,好久都没有再往来。于是乐广前去问他原因,那位朋友说: “上次在您那作客,蒙您设酒款待,但在我举杯要唱的时候,忽然看 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顿觉厌恶,但我还是把酒喝了。然而,回到 家我就病了。 ” 乐广想,酒杯里是绝不会有蛇的,但那是什么原因呢 ? 于是, 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 河南郡(j n)衙署去仔细察看,发现 大堂的墙上挂着一张角弓,弓上的装饰漆画有蛇的图案,因此,乐 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 于是,乐广仍在上次饮酒的地方设下酒席,又请那位好友来喝 酒。席间乐广问道: “杯中又看到什么东西吗 ? ” 那个朋友举杯一 看,惊呼道: “啊呀,和那次看见的一样,有蛇 ! ” 乐广不慌不忙,指着 墙上的弓,告诉他蛇影的原因,那位朋友恍然大悟,积久的重病马 上就好了。 故事哲理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无中生有,妄 自惊吓,其结果只能是自讨苦吃。因此,凡事 都应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深入分析,以得出 事物的真相,这样就不会陷入盲目性。 2 5 哲理寓言 猴 子 捞 月 在过去有个叫伽(ji )尸的国内,有座波罗柰(n i)城,在人迹 稀少的树林中,有五百只猕猴。 一天,猕猴们到了一棵尼俱律树下,看到树下有口井,月影在 井中一晃一晃。猕猴们便商量起打捞月亮的办法。猕猴头儿说: “我知道救出月亮的办法。我先抓住树枝,你们抓住我的尾巴,这 样一个连一个,就能深入到井中捞出月亮了。 ” 于是猕猴们便照着头儿的办法干了起来。它们一个连着一 个,结成好长一串,快要接近水面时,树林实在承受不起连在一起 众猕猴的份量, “咔嚓” 一声折断了,连在一起的猕猴都掉进了井水 中。 这时,树神便说偈(j )道: 这一群蠢笨的野兽, 痴痴呆呆互相追随; 空空地自去找麻烦, 怎能把月亮捞出水 ? 故事哲理 动机是好的,结果未必就好。千万不要 干那些本末倒置的事。 哲理寓言 2 6 相 煎 太 急 魏文帝曹丕因怕才华比他高的弟弟曹植夺其王位,便常想谋 害他。有一次兄弟们在一起吃豌豆,曹丕眉头一皱,又想出一个坏 主意,限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内,做出一首诗来,如果做不出,就 要重重地处罚他。曹植一面踱步一面思索,正踱到第七步时,已做 出一首诗来,他当场念道: “煮豆燃豆萁(q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 根生,相煎何太急 ! ” 魏文帝听懂了这首诗的含义,自觉惭愧,只好把自己的恶计打 消了。 故事哲理 不顾大局,为了私利而内部互相残杀,彼 此争斗不休,落个亲者痛、 仇者快的结局,无 疑是最愚蠢的行为。 得 过 且 过 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虫,长着四条腿,还生有肉翅,但又 不能飞。它的粪便就是中药里的五灵腊。 每当盛夏时,寒号虫就浑身长了满了色彩斑斓(bnl n)的羽 毛,它便洋洋得意地唱道: “凤凰不如我 ! 凤凰不如我 ! ” 等到深冬严寒的时候,它漂亮的羽毛便会全部脱落,全身光光 2 7 哲理寓言 的,象刚出生的小鸟。寒风袭来时,它便一面冷得发抖,一面无可 奈何地哀鸣: “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 ” 故事哲理 目光短浅的人,往往有点成绩就沾沾自 喜,得意忘形;而一遇到挫折又会垂头丧气, 消极悲观。 和 氏 璧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上拾到一块玉石,就捧着它去献给楚厉王, 厉王命玉匠鉴别它。玉匠看过后,摇摇头说: “这是一块石头,哪里 是玉石 ! ” 厉王认为和氏犯有欺君之罪,砍去了他的左脚。 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这块玉石向武王奉献。武王 仍让玉匠进行鉴别。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十分恼火,把和氏的 右脚也砍去了。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和氏抱着这块玉石在楚山脚下放声大 哭起来,他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眼睛里淌出了血。文王听 到这个消息。就派人去问他说: “天下被砍掉双腿的人很多,为什 么偏偏你哭得这样伤心呢 ? ” 和氏回答说: “我并不是为了失去双脚而伤心,我痛心的是珍 贵的玉石被说成是石头,忠诚老实的人反被诬(w )为骗子。这是 让我最感悲痛的啊 ! ” 于是,文王便命玉匠整治这块玉石,果然从里面得到了天下罕 见的美玉,就把它命为 “和氏璧(b )” 。 哲理寓言 2 8 故事哲理 只从表面现象出发,不做深人的调查研 究,往往会良莠不辨、 正邪不分,造成严重的 恶果。 塞 翁 失 马 在边疆附近,有一个人的马弄丢了,邻居们都在安慰他。他父 亲说: “这也不见的是件坏事啊 ! ” 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一匹骏 (j n)马跑回来了。邻居们又来恭贺他。他父亲说: “这也不见得 是好事啊 ! ” 这个人的儿子常骑着马出去驰骋。有一次不小心从马上摔下 来,跌断了大腿。邻居们又来安慰他,他父亲说: “这也许是件好事 啊 ! ” 过了一年,北方的胡人大举入侵(q n),青年们大都战死了。 可是,这个人的儿子因为跌断了大腿,没有被征去当兵,结果保住 了性命。 故事哲理 得到时,未必是幸运;失去时,也未必就 是不幸。 2 9 哲理寓言 歧 路 亡 羊 战国时,哲学家杨朱的一位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便带领全家一 齐出动寻找,同时又请杨朱的童仆帮助寻找。 杨朱闻之奇怪地问道: “咦 ! 仅仅丢失一只羊,为什么要这样 兴师动众地去寻找 ? ” 邻居连忙解释说: “先生不知,实在是因为岔 路太多,人少了不能分头找寻。 ” 过了一会儿,邻居回来了,杨朱问道: “羊找到了吗 ? ” 邻居垂头 丧气地回答说: “没有找到,还是让它跑掉了。 ” 杨朱又问: “怎么会 让它跑掉了呢 ? ” 邻居叹道: “您不知岔路中间又有岔路,岔路实在 太多,我们不知往哪条路去寻找,无奈只好回业了。 ” 故事哲理 没有正确的方向和清醒的头脑,处理事 情就会背离真理;而如果有了明确的方向和 对路的思维,那任何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千 金 买 邻 南北朝的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祖先世代居住在广陵。他 为人正直,很有智谋和胆略,因此受到人们的敬重。 吕僧珍的家在城北,地方不宽敞,而且宅前有一个办公室,平 时有很多人在这里出入,有人劝他把办公室搬到别的地方,他生气 哲理寓言 3 0 地说: “怎么可以把办公室搬走,而扩大我的私人住宅呢 ? ” 他这种廉(li n)法守法的品德,受到人们的景仰和称颂。有 一个人特地在吕僧珍家隔壁买了一幢房屋。 吕僧珍问他买房屋花了多少钱,他说: “花了一千一百万。 ” 吕 僧珍吃了一惊问: “怎么会这么贵 ? ” 买房子的人笑着回答: “一百万 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 故事哲理 客观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非常大, 所以一定要和自强、 上进的朋友交往。 请 君 入 瓮 有人密告文昌右丞周兴与左金吾大将军神 1 6 5 (j )相互勾结犯 罪,武则天便让来俊臣审问周兴。接到命令时,来俊臣正在跟周兴 一起边研究案情,边吃饭。于是来俊臣问周兴道: “如果囚犯不肯 招供时,你看应该采用什么法子让罪犯招供 ? ” 周兴说: “这很容易 啊 ! 只要把罪犯装进了大坛子,架起炭火一烧,罪犯还有什么口供 不肯招出来呢 ? ” 来俊臣按周兴的办法准备好一只大坛子,周围点上炭火,然后 站起身对周兴说: “皇宫里传来密件要审讯你老兄,请你到坛子里 去吧 ! ” 周兴一听非常惊恐,马上给来俊臣磕(k )头,表示认罪。 故事哲理 “以其人这道,还治其人之身” ,往往是智 者用来对付居心不善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妙 策。 3 1 哲理寓言 信 守 约 会 魏文侯和一个朋友约好某日同去打猎。不料,到了那日天下 起了雨。而魏文侯又正喝酒喝得兴起,但他仍起身坚持亲自去对 那约好的朋友说一声,以取消这天的打猎。他左右的人说: “何必 亲自去呢 ? 天下雨,难道他不知道今天下雨不能去打猎吗 ? 再说, 现在您正喝得痛快,真要去通知,派个人就行了。 ” 魏文侯说: “不行。今天我虽然喝酒喝得正高兴,但有约在先, 不能不信守诺(nu)言。 ” 说罢,他亲自前去对那位朋友说明今天 不能去打猎的原因了。 故事哲理 千金一诺。言必信,这是做人必备的品 行。 妙 处 难 学 有个人告诉儿子说: “你说话、 做事,都应当向老师学习。 ” 他听 了父亲的话就向老师模枋。 有一次,他陪老师吃饭。老师吃一口,他也吃一口;老师喝一 口,他也喝一口;老师轻轻地动一下身子,他也轻轻地动一下身子。 老师暗中看了,不觉 哑然失笑,搁下筷子,然后 打个大喷 嚏 哲理寓言 3 2 (t )。这个小孩一时不知如何模仿才 好,就向 老师拱手敬礼说: “老师,实在抱歉,您这一招绝妙的动作真难学啊 ! ” 这位学生向老师学习,并没有抓住要学得老师的精神内涵,倒 和猴子学人的动作、 鹦鹉学人讲话很相似。 故事哲理 学习要学到精神内涵,而不是亦步亦趋 地模仿表面的皮毛。 崂 山 道 士 山东淄川县有个姓王的青年男子,是个大家望族子弟,在家排 行老七。他从小爱慕道术,后来听说崂(l o)山有很多得道的仙 人,于是背上书箱前往游学。 王生来到一座十分幽静的的道观,只见一位老道正在蒲团上 打坐。老道满头白发,但气爽神清,雄健豪迈。 王生上前磕头行礼,并与道士攀谈起来,觉得他话中道理深奥 且奇妙,便要拜老道为师。道士说: “只怕你娇生惯养,性情懒惰, 不能吃苦耐劳。 ” 他连忙说: “不会的。 ” 老道的弟子很多,傍晚时全都聚集在一 起,王生挨个作揖(y )见过,便留在了观中。 第二天一清早,老道把王生叫去,交给他一柄斧头,让他跟着 大伙去砍柴,王生恭敬地领命而去。 过了一个月,王生的手和脚都磨出了很厚的茧子,他无法忍受 这样的艰苦,暗生回家的念头。 3 3 哲理寓言 又过了一个月,每天仍旧是砍柴,这使王生感到吃不消,只得 去向老道告辞,说: “弟子从好几百里远来此道跟你学道,即使不能 学得长生不老的仙术,那怕稍稍得些传授,也不枉费一片苦心。如 今已经两个多月了,每天不过是早出晚归地登山砍柴,弟子在家可 从未受过这样的苦。 ” 老道听了哈哈大笑说: “原先我就说你吃不了苦,现在果然如 此,明天一早就让你上路。 ” 王生恳求道: “弟子在这里辛勤操劳了这么多日子,望师父能 略传点滴小技,我这一趟也就可算没白来。 ” 老道问: “你想学什么 ? ” 王生回答道: “常见师父走路时,所经 之处连墙壁都不能阻隔,如果能学到这个法术也就心满意足了。 ” 老道笑着答应了。 老道将王生领到一堵墙前,口授了秘诀,告诉他念完咒语后, 只要喊一声 “入” ,就可以穿墙而过。王生对着墙壁不敢向前,老道 说: “胆子放大点,试一试 ! ” 王生提心吊胆慢慢走去,到墙面前却被 挡住了。 老道告诉他说: “要低着头一下冲进去,不要犹豫迟疑 ! ” 王生按着老道的话,离墙几步后猛然向前一冲,居然真过去 了,而且没有丝毫阻隔的感觉,回头一看,自己已站在墙外,王生大 喜,进去向老道致谢了。 老道叮嘱他说: “回去以后要好好修身养性,不要有邪念,否则 法术会不灵的。 ” 说罢,赠王生一些路费,就打发他回家了。 王生回到家后,自夸得到了仙人的传授,可穿墙过壁畅行无 阻。他的妻子不信,于是王生按照在道观中的做法,离开墙壁数尺 后,低头猛冲,结果一头撞在硬墙上,立即倒在地下。妻子把他扶 起一看,额上已肿起鸡蛋大的一个疙瘩,便嘲笑起他来,王生又羞 哲理寓言 3 4 又怒,大骂老道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