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产业集群嵌入对创业人才的孵化过程及影响研究.pdf_第1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产业集群嵌入对创业人才的孵化过程及影响研究.pdf_第2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产业集群嵌入对创业人才的孵化过程及影响研究.pdf_第3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产业集群嵌入对创业人才的孵化过程及影响研究.pdf_第4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产业集群嵌入对创业人才的孵化过程及影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产业集群嵌入对创业人才的孵化过程及影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management research on the incubating process and impacts of cluster embeddedness on entrepreneur talents candidate : yang yan major : business management supervisor : prof. hu bei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ldrich larson van de ven, 1993) ,从而提升总 体创业绩效。因此有理由相信产业集群嵌入是通过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来对创业绩 效施加影响的。过去的研究中非常缺乏产业集群对创业人才的影响作用机制的研究。 本定量研究部分将包括两块:第一,研究不同层次的嵌入对创业的影响;第二,研究 创业能力(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和获得合法性能力)在产业集群嵌入对 创业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类比研究、深度访谈法、扎根理论、问卷调查等多 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掌握创业、产业集群、嵌 入理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尤其是熟悉嵌入理论下的创业研究和产业集群下的创 业研究。由于创业、产业集群和嵌入理论的相关研究均属当前研究热点,涉及的相关 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也很多,本研究将在仔细阅读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梳理总结现有 的创业研究、产业集群创业活动研究以及嵌入理论研究,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为本项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确保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处于学科前沿。 (2)类比研究法。创业人才的产业集群嵌入是一种全新概念和提法。本研究将 7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在总结分析学者们对于嵌入内涵的论述基础上,类比其他已有成熟研究结论的嵌入 类型,如工作嵌入、网络嵌入等,通过界定产业集群嵌入的主体和客体,以准确描 述创业人才的产业集群嵌入概念和内涵。 (3)个人深度访谈法:在构建产业集群嵌入对创业人才的孵化过程时,本研究 将选取若干个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内的创业人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人深度访谈, 让被访问者陈述自己的创业过程,产业集群内各种关系对创业活动的影响,以及各 种关系影响是如何随着创业阶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验证创业人才嵌入产业集群 的事实、内涵,构建产业集群嵌入对创业人才的孵化过程,并提出实证研究部分的 概念性框架和理论模型。 (4)扎根理论方法:本研究将通过创业者个人深度访谈和二手资料获得的产业 集群内创业者活动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编码,深入剖析产业集群嵌入(制 度嵌入、网络嵌入和个人关系嵌入)发生的原因、条件、现象和结果,深度描述三 种跨层次的产业集群嵌入事实。并运用历程分析,构建产业集群嵌入对创业人才的 孵化过程模型。 (5)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的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创业者嵌入产 业集群状况,重点分析产业集群嵌入与创业能力的关系、产业集群嵌入对创业绩效 的影响,以及创业能力在产业嵌入与创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8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创业人才的产业 集群嵌入现象 产业集群嵌入的 层次 创业人才的产业集群 嵌入的概念模型 产业集群嵌入的特 征和机理 产业集群嵌入的典 范模型 集群嵌入对创业人 才的孵化历程分析 产业集群嵌入对 创业人才的孵化过程 模型 产业集群嵌入对 创业绩效的影响 产业集群嵌入对 创业能力的影响 集群嵌入孵化创业 人才的影响研究 规 范 研 究 定 性 研 究 定 量 研 究 归纳演绎 深度访谈 二手资料 扎根理论 历程分析 图 1-1 本文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类比研究 问卷调查 数据分析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理论研究综述理论研究综述 创业理论、产业集群创业理论、嵌入理论 创业能力在产业集 群嵌入对创业绩效 影响的中介作用 总结与展望总结与展望 研究主要成果与讨论 管理对策建议 研究不足与展望 9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4 主要主要创新创新点点 本研究将使用嵌入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来研究产业集群环境对创业人才和创业 活动的影响。通过将产业集群这一特殊的宏观环境因素对创业的影响作用,具体分 解为集群内各主体与创业者的嵌入关系,探索描述产业集群嵌入对创业人才的孵化 过程,定量分析集群嵌入对创业人才的孵化机理。研究预计将产生以下四个创新点: (1)依据嵌入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运用类比研究方法,分析了创业人才的产 业集群嵌入现象、特征、机理,构建创业者的产业集群嵌入的跨层次架构。 使用嵌入理论来理解产业集群的创业活动成为目前产业集群创业研究的新热 点。但相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还集中在探讨嵌入理论和产业集群 理论以及嵌入理论与创业理论结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上,更缺乏将产业集群与创业 活动结合起来并运用嵌入理论进行分析的研究。本文通过类比研究方法,提出了创 业人才的产业集群嵌入概念,认为创业人才的产业集群嵌入是指产业集群内而各关 系主体对创业人才的影响。本文深入分析了创业人才的产业集群嵌入的形成机理, 提出创业的资源依赖性是决定创业人才嵌入产业集群的经济基础,产业集群的非交 易依赖性是创业人才嵌入产业集群的地理特征,而产业集群创业支持系统的复杂性 则是创业人才嵌入产业集群的动力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集群嵌入的跨层 次结构,将产业集群对创业人才的孵化作用分解为具体的制度嵌入、网络嵌入和个 人关系嵌入,并对其概念及其测量维度进行了明确界定。 (2)通过针对产业集群内的创业人才深度访谈,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深度剖析创 业人才产业集群嵌入的现象和过程,并运用历程分析构建产业集群嵌入孵化创业人 才的过程模型,加深对创业人才嵌入产业集群的理解,提升了产业集群影响创业人 才成长的理论深度。 目前研究创业过程的较多,企业孵化器孵化企业的过程研究也不少,但很少有 学者研究创业人才的孵化过程。运用扎根理论来研究创业的更少。本文在对创业理 论、孵化器理论和嵌入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内创业者展开深度访谈,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创业者嵌入产业集群的资料进行编码,归纳总结出了制度嵌入、 网络嵌入和个人关系嵌入三个主范畴,运用主范畴典范模型对三种跨层次嵌入的内 10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涵和外延展开了深度剖析。并运用历程分析构建了产业集群嵌入对创业人才的孵化 过程模型,探索性描述了产业集群嵌入是如何随着创业阶段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的。 (3)研究产业集群嵌入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构建了产业集群嵌入孵化创业人才 的机制模型。 现有的产业集群对创业人才影响的研究大多还处在对现象描述的阶段,缺乏理 论深度,缺少对于集群对创业人才孵化机制的本质理解。本研究从嵌入的视角,将 产业集群孵化创业人才的因素分解为制度嵌入、网络嵌入和个人关系嵌入,提出创 业能力(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和获得合法性能力)在产业集群孵化创 业人才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即产业集群对创业人才的孵化,是通过影 响创业人才的关键创业能力,从而达到间接影响创业人才的创业绩效的目的,据此 构建了产业集群嵌入孵化创业人才的机制模型。 (4)利用大样本的问卷调查方法对产业集群嵌入孵化创业人才的机制模型进行 了实证检验。 现有的产业集群影响创业人才的研究大多还处于描述的定性研究阶段。有关产 业集群嵌入对创业人才及其创业活动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实证分析。国内很多研究还 只是研究了产业集群网络中的局部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也很少探索产业集群对创业 人才的影响机理。几乎没有产业集群嵌入与创业活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在定性 研究得到的探索性结论的基础上,采用大样本的问卷调查方法,使用 spss17.0 对理 论模型进行验证,并依据实证研究成果,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管理对策提出了针对 性建议。 1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本文研究的是产业集群孵化创业人才的过程和影响,本章将围绕以下内容对国 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 (1)创业的概念与创业理论研究; (2)孵化器概念与 创业人才孵化过程研究; (3)产业集群创业活动研究; (4)嵌入理论研究。最后将 对上述研究展开述评。 2.1 创业理论研究创业理论研究 2.1.1 创业涵义的界定创业涵义的界定 因为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创业早已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对于创 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学者们并没有达成共识。因为创业是一个多维度的现象,涉及 到多个领域的交叉(audretsch,2003) 。研究者出于不同目的、不同目标、采用不同 的分析单元来研究创业问题,反应在创业的涵义界定上也就五花八门。herbert and link (1989)将关于创业的理论划分为三大学派,分别是以图能和熊彼特(thunen and schumpeter)为代表的德国学派、以奈特和舒瓦茨(knight and schultz)为代表的芝 加哥学派和以科兹纳和沙克尔(kirzner and shackle)为代表的匈牙利学派。现阶段 其中熊彼特学派的观点最具影响力。 熊彼特特别强调创业的创新特性, 称创业为“创 造性的破坏”力量,即创业是一种由创新精神替代无创新的孵化主体的过程,结果 是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创业者需要打破市场均衡状态(熊彼特,1911) 。随后在他 的经典著作资本主义与民主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一书中,熊彼特进一步 解释到: 稳定的大企业是抗拒变革的, 这迫使创业者创立新企业来实现创新活动 创业者的作用就是对通过挖掘发明来改革或彻底革命现有的生产模式,甚至运用从 未使用过的技术来生产新产品(熊彼特,1942) 。科兹纳(1973)认为创业是一 种正确参与不充分和不完善市场的能力。cole(1968)提出创业是一种模仿、维持 和发展利润导向企业的目的性活动。gartner(1985)表示创业就是创建新组织。 shaneherman dti1998; tether and storey 1998) 。许多产业集群成功的案例如美国的硅谷、128 公路等,吸引了政府培育产业 集群的兴趣。随着产业集群研究的兴起,很多学者对产业集群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相 互混淆的定义(maskell and kebir, 2006) 。对于促进产业群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也 很不清楚(feldman,2002) 。 2.2.1 产业集群的涵义产业集群的涵义 将“集群”概念首次带入公众视野要属 19 世纪末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 1980 年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特定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中”称之为“产 业区域(industrial districts) ” ,之后马歇尔的产业区域理论整合了诸如专业分工、分 包、正式与非正式社会交互形成共同的知识基础等观点。与此同期还出现了区域创 新环境(innovative milieu) 、技术区域(technology districts)等说法。学者们并没有 将这些概念与产业集群做出本质的区分,对于产业集群本身的构成也没有达成共识, 2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互相替代使用的。enright (1996)提出集群是一群企业和非盈 利组织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内各方都是彼此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凝聚集群的力 量是“买方-供应商关系、或是相同的技术、相同的买方或渠道,或是相同的劳动 力市场”。总之,有关“集群”的提法多种多样,相关的概念界定也各有差异,研 究的角度不同,关注的集群特征各异,使得所定义的集群概念在地理边界和产业边 界上存在差异。表 2-3 是相关文献中集群概念的列表。 表表 2-3 产业集群概念列表产业集群概念列表 作者作者 集群概念集群概念 enright,1996 一个地方集群是一个成员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集聚。 rosenfeld,1997 集群仅仅用于代表那些因为地理集聚和相互依赖而能够协同生产 的企业的集中,即使它们的员工规模可能并不突出。 swann and prevezer, 1996,1998 产业集群意味着在特定区域内的相关产业的企业群体。 poter,1998 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由于共同性和互补性而在特定区域 的地理集中现象。 feser,1998 经济集群并不仅仅是指那些相关联的和支持的产业和机构,还包括 那些因此而能够产生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机构。 simmie and sennett, 1999 我们将创新性产业集群定义为整合程度较高的/尤其是形成了产业 链,并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运作的大量相关产业和服务企业。 roelandt and den , 1999 产业集群的特征是在一个价值增值产业链上相互联系的,具有强烈 相互依赖性的企业组成的生产者网络。 crouch and farrell, 2001 相似类型的行业的企业在地理上集中的趋势,尽管地理位置并不那 么重要。 van den berg ,braun and van winden,2001 现在流行的“集群”是一个主要与未来中地方或地区纬度相关的 概念多数集群概念都认为集群是专业组织的本地化网络,这些 企业的生产过程通过商品,服务或知识的交换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注:根据 martin, r. and p. sunley, deconstructing clusters: 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3,3(1): 13 整理 自从 marshall(1890) 、weber(1909) 、enright(1996)提出“地理集聚”的概 念后,真正将产业集群概念发扬光大的是波特(1998) ,随后波特又对产业集群的概 念做了多次修改和完善。波特(2003)认为,产业集群是特定行业在一个地理上的 集中,包含有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商以及相关机构构成的群体。 波特教授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关于产业集群的界定如下: 23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代表了一种介于公平的市场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因此 产业集群是一种价值链组织新方式相互独立的非正式连结的企业和机构的集 群是一种坚固的组织形式,能够提供绩效优势、效率优势和柔性优势。”(波特, 1998) 本研究采用波特教授对产业集群的定义,认为产业集群是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 的组织在一个地理上的集中,是一个包含有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 商以及相关机构构成的群体。 2.2.2 产业集群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产业集群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波特(2003)发现当地集群会深刻的影响区域经济绩效,但对于产业集群是如 何对内部的经济和企业造成影响的,即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制一直是很多 学者研究的焦点。总的来说,集群的这种效应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地理集聚 性、经济的外部性、社会认知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 1)产业集群的地理集聚效性 第一种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理论解释认为, 集群之所以对区域经济产生积极影 响是因为隶属相关产业的数量众多的企业聚集在同一个地区,能够极大的减少关联 企业交易的运输成本。这一观点得到了早期多数产业集群研究者的认同。同一产业 链上的所有相关企业处于临近的地理位置,能够更加方便接近企业所需的资本、劳 动力和各种物质资源(isard smith, 1971)。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运输物流成本和信息沟通成本迅速降低,产业集群的地理集聚所带来的优势也明显 降低。尤其是很多高科技产业的创业人才,运输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产业集群 的地理集聚优势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因此,这种观点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 野。 2)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 外部经济性是另外一种经常用于理解产业集群效应的理论框架。集群的经济外 部性具体包括:劳动分工、需求的规模、交通成本、退出障碍、竞争和知识的溢出 (porter,1990)。通过文献的梳理,学者们关于集群产生的外部经济性对企业绩效的影 响归纳如下: 24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表 2-4 外部经济性解释的产业聚集效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理论机制理论机制 提出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提出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产业内的专业化(marshall, 1890) 企业能通过专业化获得更高的生产率 产业间的专业化(marshall, 1890) 企业能够利用支撑行业的当地产业化的企业 专业劳动力市场(marshall, 1890) 企业能够使用当地专业的劳动力市场 下游的需求(krugman, 1991) 企业在本区域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垂直的交通成本(storper, 1997) 企业为纵向利基市场生产避免了交通成本的浪费 搜寻成本(stuart, 1979) 企业能更加容易的找到供应商和买主 退出障碍(porter, 1990) 低于平均绩效的企业更易退出 竞争(porter, 1990) 因为竞争企业更倾向于创新 知识溢出(marshall, 1890) 企业更容易接触到企业企业的知识 注:wennberg, k. and g. lindqvist. how do entrepreneurs in clusters contribute to economic growth? sse/efi working paper serie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2008: p. 3. marshall (1890)提出规模和专业化等外部经济性是产业集聚的主要优点。在产业 集群内部企业会获得更高的专业化和生产率。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也能增加生产效 率。而产业间的专业化不同于产业内部的专业化,但同样也能够带来经济优势。专 业的供应商和辅助商的投入会增加核心企业的绩效。 krugman (1991)认为需求规模效应是集群优势的一个来源。 核心产业内的企业的 需求规模效应是由下游的企业驱动的。接近本地市场促成了这种需求规模优势。 交通成本效应来源于马歇尔的专业化理论(storper, 1997; rocha, 2004)。 在一个产 业集聚的区域内,企业非常接近买主因此可以减少运输费用。较低的搜寻成本让创 业者更容易在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和买主(stuart, 1979)。产业集聚度越高,区域内的交 流优势越明显, 经久可以为企业发展更好的相互了解的知识(saxenian, 1985), 从而带 来了持续的搜寻成本的减少。 更低的退出障碍:porter (1990)提出低于平均绩效的创业者更容易找到替代的工 作,更有可能离开原有行业,虽然带来了较高的流动率,但同时也意味着剩余企业 平均绩效的增加。 增加的竞争意味着聚集在一起的相邻的企业会促进彼此之间努力达到一个更高 的创新和绩效水平(porter, 1990)。 2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知识溢出可以发生在企业之间发生社会交互时,正如马歇尔等学者提到的“经 营的秘密是存在于空气中的”(marshall, 1890; audretsch s rensen castillaet al., 2000;levine,2006) 。 此后的网络理论经常用于组织绩效、知识学习以及合作绩效的研究,但是很少 用于新创小企业的研究(odonnell, et al,2001) 。发现,实际上,大多数中小企业都 需要依赖组织间网络(golden,1993 ;mcevilyvenkataraman,1997; keeble and wilkinson, 2000 ;shane, 2000; shane and venkataraman, 2000; park, 2005 产业集群提供了创业所需的先前的知识和经验 cooper allen,1985; harrison, 2004 产业集群内丰富的创业活动的“暴露效应”、 创业者的模范作用使得集群内的员工有更高的 创业可能。创业“激发事件”的来源 garavaglia,2009 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创业机会 bagnasco and trigilia,1984,1985; becattini, 1997; tappi 2000 集群当地的社群和机构的结构增加了创业意愿 和创业机会 paci 1980; forni 1987; lazerson and lorenzoni,1999; daumas 2006 产业集群内的社会联系影响了创业机会的警觉性。 创业机会 评估阶段 allen,1985;venkataraman,1997; keeble and wilkinson, 2000 ;shane, 2000; shane and venkataraman, 2000; park, 2005 通过先前的知识和工作经历提供机会的评价标准 peters,2004;aldrich.,2008; cooper harrison ,2004 提供金融资本 peters, 2004;hakanson,2005 实践社区 ,学习 figueiredo et al.,2002 产业集群内知识溢出效应可降低选择的不确定 程度,降低信息传递成本 创业机会 利用实施 阶段 lawton-smith, 1999; harrison, 2004; cooper reynolds et al.,2002; 提供商业伙伴,接近顾客和供应商, 吸引人力资本,提供关键员工 cooper peters,2004;harrison ,2004 培养和孵化产业知识和技能 allen,1985; peters, 2004 有用的服务和设施 harrison ,2004 金融支持 来源:本研究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产业集群和创业活动被认为是紧密关联共同演进的联系体。产业集群会对其内 部的创业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cooper gregersen hite simsek,2003 dacin,1999 johannisson,2002 andersson,2002 nooteboom,2005 hagedoorn,2006 注:本研究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2.4 现有研究现有研究评析评析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孵化创业人才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具体存在 如下不足: (1)产业集群对创业人才的影响研究不足。 第一,虽然产业集群环境对创业(人才)的影响已经得到了证实,但对于产业 38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集群究竟对创业人才带来了哪些具体影响,没有统一的研究视角,研究结论也没有 达成共识,现有研究方法仅限于产业集群环境对创业影响的描述性研究及定性研究 上,缺乏理论深度和客观的定量研究。 第二,运用嵌入理论来分析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深入的实证 研究大多仅限于战略管理、组织间合作、创新理论等领域,真正关于嵌入与创业的 关系等研究,还局限于理论模型和研究概念框架的阐述和构建上,少量的实证研究 也仅限于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没有完整框架下的嵌入创业关系实证研究,尤其 缺乏基于产业集群环境的相关定量研究。 第三,已有的相关研究只证明了嵌入对创业有影响,但没有明确嵌入影响创业 的作用机理。我们并不清楚嵌入是如何影响创业的,更不清楚产业集群嵌入是如何 影响创业的。 (2)现有文献只有针对企业孵化器孵化过程和创业过程研究,缺乏将产业集群 作为人才孵化器的创业人才孵化过程研究。虽然少量研究也肯定了创业网络在创业 过程中的作用(learned,1992;larson,1993;rasmussan,2001) ,但仍然没有清 楚揭示产业集群、创业网络、创业人才之间的关系本质及其交互的具体内容。 39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嵌入嵌入的形成机理与层次结构的形成机理与层次结构 随着嵌入理论的不断发展,学者们不断拓展它的应用范围,使用嵌入理论来解 释产业集群和创业成为一种新颖而有前景的研究视角。一方面,产业集群比非产业 集群拥有更高程度的嵌入性(rocha,2005) ,嵌入性甚至已经成为衡量和鉴别产业 集群的标志(王缉慈,2001;morosini,2004;兰建平,2008) 。另一方面,创业是 嵌入到所处的社会结构中的(granovetter,1985;stewart,1990;simsek,2003) , 创业者嵌入当地结构的程度对创业者机会确认、挖掘和实施时获得关键资源有积极 影响(hite,2003;mai starr tallman,2004),指的是集群内经 济主体之间脱离市场机制的共享知识为基础的的社会交互,通常不涉及到价值与价 值的正式交换,表现为一些非正式接触和联系,因此要求交互主体之间一定处于接 近的地理位置,比如集群内(kronholm,2008) 。非交易依赖之所以出现,是因为集 群内的企业和机构彼此之间存在共享的知识和共同的理解,会形成一个包括传统、 规则、 时间和制度构成的“生产世界 (worlds of production) ”, 这里的“生产世界” 是指在一个不确定世界中的企业的行动轨迹。处于这一世界的主体能够通过非交易 性手段免费获得所有的知识,而处于这一世界之外的经济主体很难获得相关的知识。 因此,处于产业集群的创业者比集群外的创业者更加接近集群的“生产世界”,通 过“非交易依赖”帮助促进创业绩效。 3.2.2 创业的资源依赖性:创业人才嵌入产业集群的经济基础创业的资源依赖性:创业人才嵌入产业集群的经济基础 针对新创企业的存活率问题,提出新创企业在形成过程中总是面临各种短缺: 资源的短缺,信息的短缺、技术的短缺、市场的短缺等等,这种新创企业的特性被 stinchcombe(1965)称之为企业的新创弱性(liability of newness) 。新创弱性会影响 企业的增长率,甚至可能导致企业死亡(thornhill and amit, 2003) 。为了克服这种新 创弱性,新创企业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以解决扮演新角色和完成各种新任务所需的 额外成本和必需资源。但是,新创企业的经济性功能是不能通过组织内部交易实现 的(williamson,1985) ,因为对于孱弱的新创企业来说,从企业内部交易来实现经 济功能的能力是非常弱的,即使完成了其生产成本也是非常高;新创企业的经济功 能同样也不能通过市场交易的途径实现,因为新创企业尚未完全融入市场,再加上 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导致市场功能失灵或效率低下(崔启国,2007) 。因 此,新创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创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靠创业网 络。新创企业及其创业者与周边各环境主体形成的关系网络往往成为决定创业成功 与否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除了可以从创业理论中得到支持外,同样也能从资源依 赖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rbt) 、社会资源理论两方面得到证实。 4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新创企业的新创弱性表明,创业者及其企业比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更加依赖于网 络和网络提供的多样化资源。产业集群内部已经形成的密集复杂且充满活力的网络 关系将为创业提供更具多样化的有用资源,以帮助其克服其初期的新创弱性,增加 创业的成功的概率和企业存活发展的可能性。资源依赖理论提出组织的生存需要各 种各样的资源,新创组织强烈依赖于其获得资源的能力,因此与关键资源的提供者 保持良好的关系是组织存活和发展的关键(pfeffer rumelt, 1987) 。现在 使用资源依赖理论解释创业行为的研究认为,创业者在创立企业的过程中面临的始 终都是资源的问题。围绕机会展开的创业活动包括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发现、利用所 需资源挖掘、利用机会以及机会的实施(shane lin, vaughn, and ensel, 1981; lin, 2001) 。显然,创业者及其企业拥有的个人资源是短缺的,更多是依靠社会资源。处 于产业集群中的新创企业不仅可以获取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传统资源,更重 要的是对新知识的获取。集群中相近专业的专家形成的认知社区便利了各种重要的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学习,这正是新企业创新和发展所必须的。 3.2.3 产业集群创业支持系统的复杂性:创业嵌入产业集群的动力基础产业集群创业支持系统的复杂性:创业嵌入产业集群的动力基础 学者们发现,与一般的创业活动不同,集群内的创业和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系 统,普通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已很难解释其规律和特征。因此研究者开始试图采用复 杂适应系统理论来研究集群内的创业与创新问题。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46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system)理论是美国霍兰(john holland)教授于 1994 年正式提出的,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认为系统演化的动力本质上源于系统内部,因此研究思路着眼于系统内各要素的相 互作用。微观主体的相互作用生成宏观的复杂性现象。众多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创业 支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etemad,2004;mckelvey,2004;albino, 2005) 。 mckelvey(2004)在将传统的线性研究方法与复杂科学方法相比较得出,复杂 适应系统理论是解释创业及其影响环境的恰当理论。feldman(2005)认为产业集群 的发展,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而创业者是这一系统形成的关键要素,也是推动集 群发展的重要因素。创业人才通过适应集群内的结构性危机和新机会来创造出便利 企业创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与此同时,也对集群内的资源发展做出了贡献。 刘霞等(2008)对照复杂适应系统的 7 大特征,对区域创业系统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由区域内多个利益主体围绕创业活动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组织网 络,即区域创业系统,完全表现了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标识、内部模块和 积木块的特征,证明了区域创业系统的确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毛凯军等 (2004)采用复杂系统理论来研究影响企业集群进化的主要动力,总结出创业、创 新氛围与竞争、合作等其他 4 大因素一起构成了集群进化的最重要动力。 产业集群创业系统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具有适应性主体、共同演化的主要 特征。集群内包括创业者、企业、协会、机构、政府部门在内的所有主体,都是适 应性的主体,会有目的的自发开展活动,与环境及其他主体随机进行交互作用。尤 其是创业人才,会以最积极的状态来与其他主体进行合作或竞争,争取最大化的生 存和延续概率。复杂科学理论将产业集群看做是一个演进中的多样性网络,由当地 功能化的交互主体整合而成。这些主体之间的交互是非线性的模式,可以适应和学 习,因此演进和发展出一种自我组织的形式,使得他们能够获得累积共同的属性 (albino,2004) 。创业人才的与集群内其他主体的交互、适应、学习,逐渐获得的 共同属性,构成了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嵌入。比如,与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会形 成与政府各部门(如工商税务、司法、海关等)的特定交互形态,称之为政治嵌入 或制度嵌入;与其他掌握各种资源的集群内个体的交互,形成个人关系嵌入;与其 47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他企业和机构交互的经历中形成结构嵌入。创业者通过各种嵌入来识别创业机会、 获取资源或获得合法性。 创业者为首的适应性主体不仅随着生存环境不断发生自身的演化,也会对周边 环境产生能动的影响,产生所有主体的共同演化,从而促使产业集群这一系统具备 了突变和自组织的强大力量。产业集群创业支持系统内部,各种适应性主体间的交 互势必形成主体间的不同程度的相互嵌入关系,这些嵌入关系既是各主体争取资源 获取竞争能力的途径,反过来也作用于集群的各个功能系统,从而推动产业集群及 其内部主体的共生演化。 3.3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嵌入嵌入的层次结构的层次结构 已经确认了产业集群孵化创业人才的方式,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嵌入来影响创业 者的创业过程。在界定创业者嵌入产业集群的层次时,我们是以 hagedoorn(2006) 使用的三分嵌入框架为基础,即环境嵌入、结构嵌入和二价关系嵌入,并做了相应 的改进。 我们认为,一方面,hagedoorn 这种嵌入框架的划分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合理性。 环境嵌入考虑的是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构嵌入考虑的是创业者所处的整个网络 的性质的影响,而二价关系嵌入考虑的创业人才个体拥有的网络关系的对创业的影 响。因此,以上三种嵌入类型应该可以将创业人才受到的来自产业集群的影响进行 完全的覆盖。 另一方面,hagedoorn 的嵌入层次也与其他著名学者的相关研究结论形成了呼 应。创业者在从产生创业意图到成功实施创业,受到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直接接 触的对象和不直接接触的远距离对象,也就是说企业既受到来自大环境的影响,也 受到来自直接环境的影响。这种嵌入框架的划分印证了 simmel(1950)将社会交互 的稳定形式划分为 2 种:二价的(dyadic) 环境和大团体环境,也呼应了 granovetter (1985, 1992)提出的现代经济社会中主体的活动和结果同时受到二价关系和整体网络 关系的影响。hess(2004)对嵌入概念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界定,将所有嵌入分为三 大类:社会嵌入、网络嵌入和关系嵌入。这与 hagedoorn 的分类基本保持一致。 48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hagedoorn 在研究环境嵌入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时时, 认为应该既考虑宏观的国家 层面的环境差异还要考虑微观的行业差异。因本文只研究产业集群这一中观层次的 环境影响,因此我们认为仅考虑产业集群层次的环境影响的环境嵌入实际上等同于 johannisson(2002)提出的制度嵌入。因此我们提出产业集群嵌入影响创业者和创 业活动的嵌入层次为:制度嵌入(产业集群层次) ,结构嵌入(个人关系网络的结构 层次)以及关系嵌入(二价关系层次) 。 3.3.1 制度嵌入制度嵌入 制度嵌入是指集群创业人才的经济行为嵌入于特定的制度框架下,创业者及其 企业的行为必须受到产业集群内的社会规则和规范的影响。制度嵌入来源于区域或 集群内相关管理、法律、补贴、基础设施、学校、研究机构和劳动力市场、行业协 会等机构对企业的影响,同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主体分享着共同的规范和价值观, 从而为经济活动提供各种便利(johannisson,2000;nooteboom,2005) 。johannisson (2002) 、hess(2004) 、hung(2005)的研究均认为,经济活动主体一定会受到其 所处的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的影响。产业集群被定义为由某一特定专业范围的人群 和企业的共存的具有社会边界的区域(becattini,1989) 。集群内共享的价值观和当 地创业文化肯定会形成特定的行业氛围,并方便集群内的企业、人群和机构的联系 交往(garavaglia,2009) 。 因为制度包含内容非常丰富,在很多不同的研究场合被学者们赋予不同的定义, 因此有必要在此对创业人才的产业集群制度嵌入作出明确的界定。创业人才的制度 嵌入体现的是集群内社会规则和规范的影响,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的制度嵌入来源: 1)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非正式制度是经济主体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形成的一些价值观、道德规范、 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产业集群内的商业惯例和商业文化,是影响创业者行动的非 正式制度因素。这些商业惯例和商业文化并不以强制的形式出现,却以潜移默化规 范和影响着集群内的经济主体行为。集群外的经济主体和集群内不遵守默认非正式 制度的行动主体,将会在与其他主体的交互中受到惩罚和驱逐,最终使得具有不同 利益追求的多样化主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趋同。在产业集群内部,主体间的信任、信 49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息交换和共享的问题解决方案是商业文化和管理建立的机制和途径。需要指出的是, 中国境内的产业集群非正式制度嵌入,不仅来源于创业者与其他商业组织结构,由 于相关法律规范的设计缺陷,原本属于正式制度嵌入来源的政府部门与创业者之间 也存在非正式嵌入的空间和可能。 2)正式制度的影响 正式制度是指一些政治规则、经济规则以及由这些规则所构成的等级结构,具 有强制力。这些正式制度的设计一定要考虑非正式制度的形态和内容,并以非正式 制度为基础。正式制度有明确的存在和表达形式,在集群中的正式制度表现为各种 政府部门制定的商业规章法则。众多研究显示,政府在集群发展和创业过程中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feldman,2002;audretsch,2003) 。不同区域的政府政策和支持存在 很大差异,导致不同集群内的经济和企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致力于鼓励集群 发展的当地政府,能够比其他区域的政府提供更多的针对创业的支持。政府出台的 鼓励创业的公共政策和政府部门创造的良好生活环境是吸引创业人才来到集群的关 键因素;政府提供的必要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企业创立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政府部门 提供了其他包括信息、融资和孵化等其他配套服务能增进集群内企业的竞争能力。 3.3.2 网络嵌入网络嵌入 产业集群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网络体系。一方面,从产业集群的定义可知产业集 群通常包含了一个或若干个特定产业链上的大部分环节,因此形成了极具外部经济 性的纵向网络;另外一方面,产业集群内这种特殊区域比一般区域包含更多网络关 系,不仅包括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还包括企业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或机构间的关 系。 集群内的这些网络对于创业活动的开展的深刻影响 (rocha, 2005,; saxenian, 1996; castilla et al., 2000) ,正是通过网络嵌入来实现的。网络嵌入是指包含所有直接的、 间接的关系的整个网络结构对企业的整体影响,它决定活动主体从网络中获取资源 的范围和程度。在另外一些研究中,学者们也使用结构嵌入来代替网络嵌入。 johannisson(2002)将结构嵌入定义为连接区域或集群内机构和经济的所有关系的 总和。 由于网络测量本身的复杂性,对于结构嵌入的具体测量方法研究者们有不同的 50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做法。比较完备的观点认为结构嵌入应该是考虑网络整体的性质对创业者的影响。 nooteboom(2005)研究结构嵌入对产业集群内创新和创业发展的影响是从规模、密 度、中心度和稳定性共四个维度来展开的。王重鸣(2007)则使用网络规模、网络 异质性和网络密度来研究创业结构嵌入。部分学者更强调结构嵌入的本质是个体在 网络中的位置,认为创业人才在网络中有的处于中心位置,有的边缘地带,处于网 络中一个好的位置的企业和个人是所有其它企业想要与之发生联系的。创业者尤其 喜欢寻找这种位置, 使得他们成为相关网络结构洞的桥(burt 1992, gulati and gargulio 1999)。yang(2004)采用嵌入的视角研究创业意图的起源时采用中心度、结构洞、 密度等各种网络结构特征来测量结构嵌入程度。provan scott 1991)。处于网络中心的创业者及其企业将比其他创业者和企业有机会接近更多的信 息流和资源流,因此被认为在网络中拥有更多的权力(cook and emerson 1977)。网络 中心度最大的企业或个体能够与网络中其他的所有网络成员进行直接的交流。因此 网络中心度反应了企业对网络的影响能力。 2)网络封闭性 网络封闭性,又被称为网络的开放性。封闭的网络,是指网络中所有的主体都 与其他主体有联系,没有人能够逃脱其他人的注意。封闭的网络影响信息的可获得 性, 并有助于在网络交换关系中形成有用社会规范和有效惩罚的惩罚机制 (coleman, 1990) ,由此增进了网络内部的信任和共同义务的承担。这是因为封闭的网络中大家 彼此了解而熟悉,信息传递快速,一旦有网络成员出现不合规范的行为,将会迅速 为其他成员所知晓,并通过达成一致的共识而实现对背叛者的有效惩罚。而在一个 开放的网络,信誉和声誉是无法形成的。实际上,如果一个网络内部缺乏信任,就 5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博博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无法形成相应的制度氛围。 3)结构洞 所谓结构洞,是指两个群体之间的弱(非直接)联系(burt,1992) 。如果两个 各自拥有不同的关系人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么他们之间就存在结构洞。处于结 构洞两边的群体成员,并非完全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只是彼此不存在实际的交往而 已。如图 3-1,a 与 b、c、d 存在直接联系,它的直接联系人 b、c、d 之间也存在 直接联系,所以 a、b、c、d 形成一个封闭的网络,没有结构洞存在。而 1 与 2、3、 4、5 存在直接联系,但 2、3、4、5 之间只通过 1 发生间接联系,因此,这个网络存 在多个结构洞。结构洞的存在得越多,意味着个体拥有个体拥有的非冗余(非重复) 关系越多,通过结构洞能够极大的扩展自己的关系范围从而获得更多资源和创造出 更多的竞争优势。burt(1985)认为,企业在网络中拥有的结构洞数量越多,企业在 网络的信息传递中占据的位置越有利。结构洞的这种优势对网络的封闭性优势提出 了挑战。究竟是拥有较多结构洞的开放式网络带来的竞争优势大,还是封闭的网络 效率更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