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路遥小说中的意象符号和关键词.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路遥小说中的意象符号和关键词.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路遥小说中的意象符号和关键词.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路遥小说中的意象符号和关键词.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路遥小说中的意象符号和关键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自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以来,路遥便进入了读 者和研究者的视野,第一次受到全国文艺界关注。随后,中篇小说人生的发表, 标志着路遥小说创作走向成熟,它因为与众不同的创作视角很快受到文学界和社会 的广泛关注,并“轰动 全国。后来,重量级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出版再一 次轰动全国,并荣获“茅盾文学奖”。至此,路遥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地位得以确立。 而且,与其他一些作家稍异,路遥一直得到“官方 和“民间 双重认可,其作品 也因其巨大的思想容量和深湛的艺术魅力迄今影响不衰,并被一些研究者广泛注意 和探讨。我认为,路遥小说之所以能“官民并举”,与其作品中具体、丰富而复杂的 意象和关键词的运用密不可分,这是路遥小说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也是探 讨路遥小说的一个全新角度。鉴此,本文力图在这方面做些摘引、梳理工作,并在 此基础上予以概括和挖掘,以期从新的视角探讨并揭示路遥小说新的历史内涵和深 层意蕴。在路遥的小说世界中,这些意象和关键词就是:“泪 、“饥饿 、“桥 、“洪 水”和“毛乌素沙漠 、“城乡交叉地带 。广大读者正是通过这四大意象和这两大关 键词,才一步步走进路遥的小说世界,才真正被路遥的作品所感染。这些意象和关 键词是连接作家与读者的纽带,并与作品总体形象和思想意蕴紧密相关。四大意象 与两大关键词相互交错,共同构建了路遥的艺术大厦。 关键词:路遥;意象符号;毛乌素沙漠;城乡交叉地带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l u y a oc a m ei n t ot h es i g h to fr e a d e r sa n dr e s e a r c h e r sf r o mt h et i m ew h e n n l e e x c i t i n gs c e n e ) ) w o nt h e f i r s tn a t i o n a la w a r df o rb e s tn o v e l l e t s ,w h i c hm a d eh i mg e t t h ea r tg r o u p sa t t e n t i o n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i nc h i n a t h en o v e l 1 1 1 el i f e ) ) w h i c hp u b l i s h e d i nt h et l l i r di s s u e dd u r i n g19 8 2o f t h eh a r v e s t ) ) m a g a z i n ei n d i c a t e dt h a tl u y a o s l a r r u p i n gc r e a t i n g - 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i sn o v e lw a sw i d e l ya n n o t a t e db yt h el i t e r a t u r eg r o u p a n ds o c i e t yq u i c k l y , a n dt h e ni tc r e a t e dag r e a tn a t i o n w i d es e n s a t i o n l u y a ow a sa l w a y s w i d e l ya c c e p t e db yt h eo f f i c i a la n df o l kp e o p l e f r o mt h ep u b l i s h i n go f t h ec o m m o n w | 0 r l d t ot h et i m ew h e ni tw o n “t h em a od u nl i t e r a t u r ea w a r d ”h i sc h a r mw a sf o u n d i nc e r t a i ni m a g e sa n dk e yw o r d si nh i sw o r k s r e a d e r s h e a r t sw e r ec a u g h tb yt h ef o u r k i n d so ff i g u r es y m b o l s : t e a r 、h u n g e r 、b r i d g e 、f l o o d a n dt h et w ok e yw o r d s :t h e m a ow u s ud e s e r t 、“c r o s s i n ga r e ab e t w e e nu r b a na n dr u r a l ”t h ei m a g e sa n dk e yw o r d s b e c a m et h eb r i d g eo ft h ew r i t e ra n dr e a d e r s ,w h i l ec o n n e c t i n gt h ew h o l ef i g u r ea n d t h o u g h to fh i sw o r d st i g h t l y r e a d e r sc o u l dn o tr e a l l yf o l l o wl u y a ow i t h o u tt h o s ei m a g e s a n dk e yw o r d s f o u rk i n d so ff i g u r es y m b o l sa n dt w ok e yw o r d sc o n n e c t e d 、7 l ,i t l le a c h o t h e ra n dc o n s t r u c t e dl u y a o sa r tb u i l d i n gt o g e t h e r k e yw o r d s :l u y a o :i m a g es y m b o l ;t h em a ow u s ud e s e r t ;c r o s s i n ga r e ab e t w e e n u r b a na n dr u r a l 2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 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 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 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做作者签名列匆 日期:? 研年f 月届e l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学位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 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 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青 岛大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于本声明。 不保密耐。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从长篇小说的受众角度看,对于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人们不惜花十 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去品读它,说明它一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毋庸置疑,人 们不会仅仅是孤立欣赏它的某种艺术方式或艺术手法的新异,而总是希望或试图在 这种欣赏中获得某种情绪感染和精神触动,甚至是心灵共鸣。纵观小说发展史,产 生“轰动效应 的长篇小说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给人以精神震撼的作 品;一类是“惊世骇俗,具有某种实验性和先锋性的作品。但新时期以来,从大量 长篇作品来看,在面对历史、现实和人生时,能够给人们以新感悟、新启迪、新精 神引导的作品并不多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前一类作品之典范,从中我们 能真正体会到深刻的现代理性和血肉情感。 在谈论路遥之前,让我们首先来看几组有关路遥及其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 的调研数据: 在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前十本书的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名列第一,占2 4 1 。 针对茅盾文学奖前四届2 0 部获奖作品的接受情况,唐韧、黎超然、吕欣于1 9 9 8 年开展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 ,范围集中在广西地区,在收回的有效问卷调 查的4 7 0 位读者中,3 0 岁以下的读者占绝大多数( 3 6 9 位) ,大部分是在校文科学生 ( 3 5 4 位) 。调查结果表明,在2 0 部获奖作品中,读者购买最多的是平凡的世界, 占读者总人数的3 0 ;读者最喜欢的作品也是平凡的世界,3 2 4 位参与问卷调查 的读者中1 4 5 人将之列为第一喜欢的作品。 在业内颇受称道的“1 9 7 8 - - 1 9 9 8 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 的读书调查中,有一 项是“2 0 年内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调查方法是分几个时间段,统计结果如下: 1 9 8 5 - - 1 9 8 9 年期间,居前三位的依次是红楼梦、“金庸作品”、水浒传,“新时 期 小说中,入选的唯一作品是平凡的世界,居第1 7 位。1 9 9 0 - - 1 9 9 2 年期间, 居前三位的依次是读者文摘杂志、“金庸作品 、红楼梦,在入选的“新时期 小说中,平凡的世界居第1 3 位。1 9 9 3 - - 1 9 9 8 年期间,居前三位的依次是“经济 学书籍”、中国可以说不、读书,在入选的“新时期 小说中,平凡的世界 王继昆高校开设阅读学科势在必行 j 上饶师专学报,1 9 9 9 ( 4 ) 唐韧、黎超然、吕欣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报告 j 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 9 9 9 ( 5 ) 1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升至第7 位。在此基础上,评选出“到现在为止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前三位 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排第6 位, 在调查公布的前2 8 部作品中,没有其他“新时期 以来当代小说入选。 上述数据无不显示路遥及其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的影响和魅力所在,突显 了路遥及其作品的备受关注。一般而言,强烈的现实关注精神、巨大的社会历史容 量、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等等,是路遥及其作品被关注的主要原因。但是,以往众 多研究者似乎往往忽视或不够重视路遥小说中的意象符号和关键词,因而这是本文 研究的全新视角。具体到一部优秀的作品来看,其实是可通过“意象符号和“关 键词 进行解读的。意象和关键词,就是在小说中通过具体的形象或符号构造,来 强化作品的情感基调,丰富人物形象塑造,折射出生活哲理和人生真谛。意象和关 键词都是为小说的独特魅力和精神感召服务的,是为揭示并呈现这些服务的,它们 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纽带,读者正是通过这些具体意象及关键词“走进”作家及其 作品的。本文力图从路遥的具体作品出发,通过对其作品意象及关键词的分析来揭 示路遥及其作品的深层意蕴。 康晓光中国人读书透视1 9 7 8 - 1 9 9 8 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 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 9 9 8 2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一8 - - 9 大意象弟一早六思豕 什么是意象? 辞海解释为:“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 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 所提供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 。简而言之,意 象就是寓“意 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从文学角度出发, 文学意象具有五个基本特征,即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 象特征是奇特性、意象创造的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 性和多义性。作家作品中的意象,其作用是通过有限的具体形象或符号,折射出生 活哲理和人生真谛。 意象分析是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少评论家曾这样评价路遥的作品:“字 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仔细品尝这不寻常的文学著作,我们会发现有四 大意象会经常映入眼帘,即“泪 、“饥饿 、“桥”和“洪水。这四个具体的意象如 同理解路遥的四把钥匙,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打开路遥的创作心锁。 1 1 意象一:泪 “泪 这一意象,是路遥作品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其中,人生中“泪 出现 6 7 次,“哭 出现5 3 次;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中“泪”出现4 1 次,“哭 4 4 次; 在平凡的世界里,更是“泪”洒全篇,共2 1 6 次,“哭”2 4 6 次。众所周知,“泪 更多地是悲剧的代名词,提起眼泪,人们便会联想到苦难、痛苦、悲剧,而我们一 旦超越悲剧、超越眼泪,往往就能最终实现人的价值。在路遥的作品中,我们发现 更多的是辛酸的泪、无奈的泪、悲剧的泪。无论是爱情还是人生,路遥笔下的人物 都是悲剧,尤其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爱情悲剧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令人读后 黯然神伤,肝肠寸断;人生悲剧则使人荡气回肠、永生难忘。鲁迅对悲剧的内涵曾 作出这样精辟的界定,他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进入路遥及 其小说世界,可以明显地觉察出某种悲剧情结深藏其中,并贯穿始终。除了其作品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7 ,2 0 2 7 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a 鲁迅全集( 一) 【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1 9 2 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身巨大而丰富的人生悲剧性情结外,作家本人正是以杜鹃啼血的方式、以人世间 最具悲悯性的结局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了悲剧的巨大感召力。 1 1 1 泪:作者的成长史 从路遥的作品中,通过“泪这一意象,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对生活道路、人生 和社会的痛苦思考,以及对爱情婚姻、对人生价值追求的现实追问。小说中的主人 公,大多是祖辈世代务农、憨厚、纯朴、执拗、有文化、有理想,敢于拼命去实现 人生价值的崭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是“一个农村新人形象,他不仅对现代 生活抱有巨大的热情,而且表现出为实现新生活的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 。刘巧珍 “不知书却达理,文化贫乏而精神丰富、刚强自重却柔情似水,她在保守闭塞的环 境中勇敢追求爱情,并用感人的行动写下了自己对爱情的深刻理解爱就是奉献, 爱就是宽容。在她身上,作者倾注了热情、熔铸了理想,表达了对社会、人生、未 来的美好期望和希求” 等等。这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在我们心中、头脑中 那么清晰地跳跃着、欢呼着、沉思着,默默地积蓄着力量,总是梦寐着有一天能够 一鸣惊人,能够成为周围人所认同的“普通人 。是的,他们不梦想出入头地,仅仅 只是想找回一点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成为这个平凡的世界中平凡的一员。然而现实 是残酷的,这些人物最终却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抱恨终身,在人生价值 的追求路上含“泪 而行。 文学研究理论认为,文学虽然高于生活,但却始终源自生活。作家小说的人物 原型和思想轨迹都与作家的经历或所见所闻息息相关。换句话说,作家通过文学手 段表现出来的最成功一面,往往是作家最真最深的人生感悟。路遥曾经就对一些文 学爱好者讲:“作家必须体验生活,而这种体验要引起自己心弦的震动。” 所以,从 高加林、刘巧珍、孙少平等小说主人公身上,我们不难找到路遥的生活痕迹。可以 说,从陕北农村走出来的大作家路遥,与孙少平、高加林一样,有着丰富的农村阅 历,有着奋发向上的精神,有着“鲤鱼跳农门的憧憬,有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同样,路遥有着和少平、加林一样的苦,一样的辛酸。在从农村少年到大作家的成 梁永安可喜的农村新人形象也谈高加林 文汇报,1 9 8 2 。 吴宗蒽 农村新女性的启示一评人生中的刘巧珍 新闻学论丛,1 9 8 3 ,第l 期。 路遥东拉西扯谈创作文学简讯,1 9 8 3 ,第2 期。 4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过程中,无数的痛苦和泪水伴随着他,同时也激励着他勇往直前。 作为长子的路遥,7 岁时因家庭困难过继给延川县同样贫困、无儿无女、期望 养子防老的伯父。“他们是要着饭从清涧来到延川的,将他交给伯父后,父亲说让他 在这里呆一段时间,然后他再来接他。这位苦难的农家孩子含着眼泪将父亲送到村 口,看着父亲佝偻的影子走向山路,然后被一段山崖挡住。只有这时,含着的那滴 泪才掉出来,继而他号啕大哭起来。 比较幸运的是,路遥的伯父拿他当自己的亲 生儿子一样,克服了一切困难让路遥读书,因为他们知道,在延川这块黄土地上要 想摆脱贫穷,只有读书,通过读书去书写一个人新的生活,也只有读书才能有机会 成为城里人。路遥也不辜负养父的一片期望,总是以优异成绩来回报养父母。也就 是在路遥读书的一个县城中学操场上,“站着一个叫王维国的学生。饥饿的他,卑微 的他,泪流满面地望着夜空,望着月亮,他在一瞬间意识到了他和他的父老乡亲们 生活的全部悲剧性,他在这一刻产生了走出黄土地,走向大世界的勃勃野心。 圆这 段经历正好发生在苏联一个名叫加加林的少校乘坐宇宙飞船飞向太空的时代。毋需 多言,人生中路遥就将他的理想人物命名为“高加林”。可见,他在这个人物身 上,寄托了自己的梦想。 童年和中学时代的生活记忆给路遥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也影响了路遥一生。穷 人的孩子早当家,年少的路遥经历过生活磨练,更具有了一般低龄少年不应有的冷 静和对人生的理性思考。路遥读中学时恰逢文革,一直以来梦想着出人头地、热衷 于政治的他,一夜之间成为延川县的风云人物县革委会副主任一延川县城最 有权力的人物之一。风光八面的他,初恋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所有的一切似乎标 志着一种崭新和美好生活的开端。然而,就在他费尽心机帮助女友成为国家正式工 人后,他被停止了县革委会副主任职务并隔离审查,最令他痛心的莫过于他心爱的 女友“迫不得已”此刻却成了别人的妻子。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前途远大、年少 得志,正沉湎于温馨和甜蜜恋爱中,且对爱情充满无限浪漫憧憬的路遥来说,无异 于五雷轰顶。权力的挤压,以及美好初恋在现实中无情破碎,都给路遥一生留下了 难以磨灭的创伤性体验。“那一天,路遥正好在我的房间里,军代表在我的当面宣布 高建群扶路遥上山申晓守望路遥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 0 0 7 ,1 5 高建群扶路遥上山申晓守望路遥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 0 0 7 ,1 5 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路遥被免职的决定年轻的路遥非常痛苦,他当着我的面哭了。成长道路上, 这个坚强的陕北汉子又一次泪流满面。这种彻底打击也给路遥带来一种自卑的心理 阴影,笼罩着他的生活,也笼罩着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之路。 学业中断,工作无着,前途未卜,初恋失意路遥正在痛苦中饱受煎熬。这 时林达走到了他的身边,在与命运拼搏中,林达的爱情恢复了他的自信,为他注入 强大动力,这种动力不光是物质上的,更多是来自心灵上的。在林达的帮助下,路 遥考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到陕西文艺编辑部工作,随后一步步走上 文坛巨星的位置。可以说,文学创作与路遥天生的对生命的感悟有关,或许也与他 大学时所学的专业有关,但更多的是他骨子里的一种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对陕北农民 的一种亲切的感情迸发。“我手写我口 ,年轻的路遥到编辑部以后,成熟的工作环 境,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搭起了一个通向文学伟大殿堂的星光大道。路遥自此奋 笔疾书,将刻骨铭心的创痛在文学世界中得以虚幻地满足,这就是文学领域的“缺 失”现象。“缺失”是指人因为在生存中的某种缺乏或痛苦而引起的体验。缺失对于 艺术家而言,“更多地是基于精神上的追求和失衡,而不是生理上的缺乏或肉体欲 望”。 这种客观环境的丑恶、不合理、不公平,以及路遥自身遭遇的不幸,使他感 到愤懑和痛苦,从而失去心理平衡,获得一种深刻的缺失性心理体验。“现在我已全 然明白,像我这样出身卑微的入,在人生之旅中,如果走错了一步或错过了一次机 会,就可能一钱不值地被黄土埋盖;要么,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浪潮中成为无 足轻重的牺牲品。生活拯救了我,就要知恩而报,不辜负它的厚爱。要格外珍视自 己的工作和劳动。你一无所有走到今天,为了生活慷慨的馈赠,即使在努力中随时 倒下也义无反顾。你没有继承谁的坛坛罐罐,迄今为止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劳动所 获,应该为此而欣慰。 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心独自,看作是路遥人生悲剧性情结的 核心,也是路遥创作的最大源动力。正因为路遥有了这种体验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才促成了1 9 8 0 年以来惊人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 界相继问世;也就是在这艰辛的创作过程中,林达离开了他。婚姻的破裂愈发激 起了路遥的创作活动,当他写平凡的世界时居然将自己封闭长达四个月之久, 谷溪关于路遥的谈话申晓守望路遥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 0 0 7 ,1 3 2 鲁枢元童庆炳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1 ,6 2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刨作随笔 a 路遥文集( 二) 【c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3 6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至于写完小说最后一句话时,他把笔也投掷出了窗外。同时,他却因长期艰辛创 作积劳成疾,终因肝硬化腹水引起肝功能衰竭而住院。坚强的路遥得知自己的病情 后,多次在看望他的好友面前泪流满面,或许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或许他还有 更大的著作要诞生,但是病魔最终还是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如果说失去了一切的 高加林还有土地作为接纳他的唯一载体的话,那么路遥在离开这个美好世界的时候 竟然显得那么孤独和寂寥。那时,他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甚至最后离开人世时, 只能央求自己的朋友:“老赵,你把我送回陕北去,我想我妈,我想睡到我妈的炕上, 想吃我妈做的和面。这也正是路遥借以献给所有正在人生旅程中劳累奔波朋友们 的最后宣言。看到这一幕,不能不令人潸然泪下。 在路遥同乡作家史铁生的悼路遥中有这么一段话:“有一年王安忆去了陕北, 回来对我说陕北真是荒凉呀,简直不能想象怎么在n j l 生活。王安忆说可是路遥 说,他今生今世是离不开那块地方的。路遥说,他走在山山) 1 1 ) 1 i 、沟沟峁峁之间, 忽然看见一树盛开的桃花、杏花,就会泪流满面,确实心就要碎了。我稍稍能够理 解路遥,理解他的心是怎样碎的。我说稍稍理解他,是因为我毕竟只在那儿住了3 年,而他的4 2 年其实都没有离开那儿。我们从他的作品里理解他的心。他在用他的 心写他的作品。可惜还有很多好作品没有出世,随着他的心,碎了。这仍然不只是 一个哭的问题。他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倒下去,留下了不平凡的声音,这声音流传 得比4 2 年要长久得多,就像那块黄土地的长久,像年年都要开放的山间那一树繁 花。圆多么沉重、悲情的话语! 正如史铁生所言,这不只是“哭 的问题,其中显 现出来的“悲剧情结 蕴含着强烈的历史性、时代性色彩,有着太深的文化积淀和 历史渊源。 历史无数次证明,过渡时期总是有人要付出代价,尤其是那些有才学而无处施 展的人,常常成为社会进程中的牺牲品和垫脚石。“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不甘心而 为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一个从认识、接受悲剧到超越悲剧,以一种 平和超越的姿态,去追逐人生无悔的生命历程。这既是路遥长期以来不断对悲剧性 人生价值的思索和领悟后得到的真谛,也是其作品时代性和艺术性的体现,以给予 赵熙孤寂高原申晓守望路遥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 0 0 7 ,1 3 史铁生悼路遥 a 晓雷、李星星的陨落 c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3 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共鸣者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丰厚而意味深长的人生价值启示。也正因为如此, 路遥及其小说才能对悲剧性人生具有如此这般富有前瞻性的洞穿力。 1 1 2 泪的“现实”追问 路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人物的缩影。小说中的主人公,作为 生命的个体,他们有着对现实的需要,对事情的公平竞争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一切本应合乎情理,然而他们所有的追求却没有结果,所有的梦想都不能实现, 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多么泯灭人性的结局,多么无奈残酷的现实,最终只有那 无尽头的人生悲剧和爱情悲剧留给我们些许思考。作品中的多处“泪 痕以及那些 欲哭之“泪”正是通过这种“悲剧情结”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平凡的世界中,田晓霞死后少平到晓霞家那悲惨的一幕,就对“泪 与悲 剧情结进行了详尽诠释。“他望着那张亲爱的笑脸,泪水汹涌地冲出了眼眶。他扑倒 在地,抱住桌腿,失声痛苦起来。过去,现在,未来,生命中的全部痛苦都凝聚在 了这一瞬间。人生最宝贵的一切就这样早早地结束了吗? ”在少平的人生道路和精 神成长过程中,晓霞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晓霞的指导下,少平读了大量的书报, 能以广阔的目光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可以从更高意义上思考人生。正是这种转 变促使他高中毕业后毅然从农村奔向城市,开始了自己艰苦而漫长的打工之路。同 时,也正是他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纯洁向上的精神感染了晓霞,于是他们在现实 条件非常悬殊的条件下开始了浪漫爱情。然而,美好的爱情在作家笔下却最终成为 一段“悲剧 。其实,田晓霞牺牲是作者的“无奈”或“精心安排 ,因为我们会发 现即使孙少平和田晓霞最终在一起,或许也只能是一场悲剧。因为我们不难发现, 孙少平在体味与田晓霞的关系时,想到最多的是“你有什么可高兴的? 你难道现在 就比以前好些了吗? 你只不过和地委书记的女儿亲热了片刻,有什么可以忘乎所以 地乐个没完? 瞧,你在实际生活中的一切都没有丝毫改变。你仍然像一丛飘蓬流落 在人间,到处奔波着出卖自己的体力,用无尽的汗水赚几个钱来养家糊口。”“爱情 的温柔使少平感到自己变得脆弱起来。他现在痛心地认识到,就是他和她已经到了 这步,但他们仍然还在两个世界里! 而且随着晓霞远走高飞,这两个世界只能是越 路遥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7 ,6 6 5 ,6 6 6 8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来越远! “孙少平强迫自己立刻回到现实中来。他,农民孙玉厚的儿子,一个漂泊 的揽工汉,岂敢一味地沉醉在一种罗曼蒂克的情调中? 是的,他和地委书记的女儿 拥抱了,亲吻了,但这是否意味着他就能和她在一块生活? 他们如此悬殊的家庭条 件和个人条件,怎么可能仅凭爱就能结合呢? ”显而易见,对于他和晓霞的关系, 他更多时候想到的是两人的悬殊身份。纵观全书,我们也会发现,孙少平最在意的 确实还是两人不同的身份。“这么说,你不愿意我一辈子是个煤矿工人? “那就是 说,我如果一辈子当农民,你更不会把我放在眼里了! 圆我们可以发现,在孙少平 心中是有着强烈的自卑的。在少平那里,面对女性,特别是优秀女性,他的自卑是 没有改变的。中学时,他作为农村的穷小子,没有能力与顾养民竞争郝红梅;现如 今,他作为一个掏煤炭的“黑小子 ,又怎么能和一个城市里的记者竞争晓霞呢? 与 其说他在怀疑纯洁爱情,不如说他在怀疑自己的魅力。现在,晓霞因为救助一个小 女孩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死是悲壮的,一场爱情悲剧也由此嘎然而止。也许, 面对心爱人的离去,少平除了悲痛,似乎还有隐隐的解脱,因为沉重的自卑从此也 将消逝。如果少平面对自己心爱的人离去,内心里真有这种所谓的解脱的话,那么 无疑又给这场美丽的爱恋蒙上了一层让入欲哭无泪的悲剧色彩。 进一步分析作品,其实最让这个爱情悲剧更添悲剧色彩的,还不仅仅是美好爱 情的破灭,以及破灭后少平所谓的解脱心理,而是少平的最后选择。这一点,我们 可以从文章的最终结局中进行窥探。文章最后这样写道:“他上了二级平台,沿着铁 路线急速地向东走去。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 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这里暗示了少平的最 终精神归宿。对于少平这样一个强烈追求自我价值,自尊而又自卑的优秀男性来说, 也许只有在惠英嫂那里才能真正感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真正找到男性的尊严。 是的,在惠英嫂这里虽然没有浪漫爱情令他激动,没有高远理想催他奋进,但朴实 的感情、温暖的日子或许正是他一个矿工最需要的生活。如果说少平与晓霞的爱恋 还体现着一个热血青年的美好理想和追求,内心有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崇高,那么文 章最后少平精神归宿的暗示,似乎在宣誓着一种对理想和追求的彻底放弃,这种放 路遥路遥文集( 四) 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3 ,4 5 5 路遥路遥文集( 四) 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3 ,4 6 7 路遥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7 ,7 9 8 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弃并不是无奈,而是伴随着一种心平气和,一种心甘情愿。如果一个人已经不敢再 对生活有追求,不敢再奋斗以及在这种奋斗中去实现自我价值,这不能不让人“欲 哭无泪 ,不能不说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再看平凡的世界中郝红梅对少平态度的大转弯,使得少平“站在黄昏中的 河岸边,思绪像乱麻一般纷扰,他精神上最重要的一根支柱已经被抽掉,使他感到 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苦。他面对着远方模糊的山峦,真想狂喊一声他并不知道自 己此刻眼里含满了泪水他是如此的痛苦与绝望,他喉咙里堵塞着哽咽,情绪像 狂乱的哈姆雷特一样。 是的,当他亲眼目睹了红梅对自己的冷淡、甚至是蔑视, 而对班长顾养民的热情、暧昧后,他彻底绝望了。他精神上最重要的一根支柱已经 被抽掉,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卑的痛苦。又如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中的高广厚, “直到累得再也不能支撑的时候,他才一扑踏伏在松软的地上,抱住头,竟然无声 地痛苦起来;强壮的身体在土地上蠕动着,就像犁铧一般耕出一道深沟。谁也不明 白他为什么这样。他自己也不能全部说清楚为什么这样。总之,他痛苦地激动着, 觉得生活中似乎有着某种重要的东西需要他做出抉择。 面对妻子的遭遇,善良的 广厚却陷入了矛盾冲突中。他该如何面对曾经背叛自己、伤害自己的女人呢? 最终 为了儿子,他以自己宽阔的胸怀接纳了回心转意的妻子。可以说,广厚每一次无可 奈何的抉择,都体现了他在生活压力下对生命尊严和价值的执着追求。 不管是红梅对少平的冷淡,还是刘丽英对高广厚的背叛,无不证明着一个道理, 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在某种意义上的征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 幅幅让人“泪 流满面的场面,却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泪的真正“来源。表面上 看,它是一种无奈的叹息和对命运不公的无言反抗,但实际上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对 另一种生活方式“泪 的诉说。归根结底,路遥作品中类似少平、广厚的悲剧,从 根本上说是社会悲剧,它更多地汇集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因素,从而构成 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同时, 这种人物悲剧的偶然性和无一例外的悲剧结局,透漏出作家对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有 一种不自觉地宿命观念与对于苦难的顽强认同,受尽折磨的路遥对于人生的幸福从 路遥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1 2 7 路遥黄叶在秋风中飘落路遥小说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 9 9 9 ,2 2 6 恩格斯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 9 7 2 ,3 4 6 l o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来不愿意作出乐观和廉价的许诺,而且在历史的交替时期,无论是新事物的诞生还 是旧事物的灭亡都含有强烈的悲剧性,这些爱情悲剧、生活悲剧真实地反映出历史 前行的艰难与痛苦,表现出作家的清醒与冷静以及在一声苍凉的喟叹中主动承担人 类苦难的悲壮情怀。总而言之,“路遥小说中的泪及悲剧意蕴,来自作家的悲剧 审美意识和特定时期的现实生活,正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契合中,孕育出苍凉、 悲壮的人生况味和沉雄、崇高的悲剧美。 1 2 意象二:饥饿 在中外文学史上,描写饥饿的作品相当多,而且许多作品也正因此而感人。读 路遥的小说,其中有关饥饿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每每读到那些逼真细腻 的饥饿描写,读者总是沉浸在一种酸苦交加而又难以名状的状态中。这就迫使我进 一步思考:路遥为何把饥饿描写得那么揪心? 饥饿描写在路遥小说中有什么文学意 义? 饥饿描写之所以会格外感人的深层原因又何在? 1 2 1 饥饿体验与饥饿描写 路遥的出生地陕北,土地贫瘠,山乡偏僻,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一 部陕北历史,贯穿着贫穷和饥饿,这是一块苦难的土地。中国人素来好讲“民以食 为天 ,但像陕北人这么看重作为果腹之物粮食的群族,似乎也不多见,吃饭问 题往往成为陕北人最重要的人生内容。路遥的家庭十分贫困,他父亲是个一字不识 的老农民。家里十来口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全家只有一床被子,完全是“叫 化子”状态。七岁那年,父母将“多余的”他过继给先期逃荒到延川的伯父收养,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童年路遥的心。在伯父家,他勉强上完了小学直至初中,其间 也经常是半饥半饱。与路遥的饥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班上的干部子弟却吃着白馍。 他们看见眼馋的路遥,对他说:“你学一声狗叫,我扔给你一疙瘩馍吃! ”于是,在 这个陕北高原的黄昏,在延川县立小学的操场上,人世间最为悲惨的一幕发生了。 这屈辱的一幕过后,小路遥一个人站在操场上举目望天,泪流满面。三年初中是路 雷达农村文化精神与生命的悲剧意识山东文艺 h 版社,2 0 0 6 。2 2 1 高建群陕北论 a 东方金蔷缓 c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1 1 1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遥一生中最难熬、最困苦的岁月,饥饿常常伴随着他。他没有生活保障,缴不起最 低的生活费,有时甚至连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都吃不起。所有这些,都给少年时的 路遥以强烈刺激,并深深烙在了他无限幽远深邃的记忆之旅中。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认为:作家童年的创伤经验,在作家的内心积淀,进入无意识状态,它将影响作家 成年后的创作,且在这种创作中无意识显露,达到在“白日梦”中满足自己某种欲 望。对路遥来说,世代陕北人民在生存过程中刻骨铭心的饥饿体验,已经凝结成一 种集体无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于此长于此的路遥。我相信,所有这些无疑会 对路遥的性格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路遥对饥饿的痛切体验,使得他在作品中常常倾心尽力、不惜笔墨描写饥饿和 那些因吃饭问题引起的种种痛苦感受,并因此而获得感人的艺术魅力。路遥爱用陕 北方言“烂包 来形容贫困至极的家境,每每看到这两个字,都似乎可以引起一种 痛彻“胃”腑的饥饿感。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中,路遥以细致 笔墨写出了对饥饿的痛苦记忆。马建强在困难岁月里背着村里凑齐的“百家姓”粮 来到县城中学读书,面对生存的第一个现实问题就是饥饿,他经常饿得头晕目眩, 胃囊痛苦地痉挛着,五脏六腑像被无数利爪在揪扯着。无奈之下,只能到大自然中 去寻觅酸枣、野菜、草根来充饥。孙少平在中学读书时只能吃到乙等菜,“他瞧见乙 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 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 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 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 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下来 圆类似这样的 饥饿描写情节,在路遥其它小说中也经常出现,俨然成为一种意象。饥饿伴着泪水 往下咽,咽下的是一种人生辛酸,演绎的是一曲酸楚的人生悲歌。 路遥小说中这些梦魇般的饥饿描写,也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当代中国历 史上困难时期的文本反映。这些描写最直接的作用是:通过揭露在极“左 路线下 民不聊生、食不果腹,抨击了极“左路线的危害性。人类如果因为丧失了作为生 ( 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 a 论文学与艺术e c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 0 0 1 路遥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7 ,7 1 2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命存在的、最基本保证的果腹之物而引发抗议,那么这种批判就更具有说服力,就 会成为最强有力的抗议,特别是抗议那种使人陷入此种境地的罪恶力量。路遥为什 么不把那段岁月称为“三年自然灾害 ,似乎其用意也正在于此。例如,当读者看到 孙少安的妻子贺秀莲,将蒸给老祖母的唯一白面馍夹在丈夫碗里以示疼爱,田福高 在打枣节拼命吃枣以至于呕吐时,读者不会把鄙弃的目光投向这饥饿民众,反而会 引发我们对那段历史进行严峻反思,也会引发亲历那段岁月的读者的痛切记忆。一 定程度上,可以说,路遥小说中的某些场面,正是籍此而格外感动人心,这就是饥 饿描写在路遥作品中所发挥的最直接的文学审美功能。 然而,这种饥饿描写的文学审美功能也并不是作者所要致力达到的终极目标, 仔细分析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想通过这刻骨铭心的“吃饭哲学”来凸现人 的内在精神,并将其升华为一种哲理蕴含。上文中提到的,马建强在极度饥饿中不 得已走向自然,向大自然索取果腹之物,寻求精神慰籍。此时此刻,世界生存的一 切即是粮食,人类面对的最大困惑就是饥饿。世界一粮食,饥饿一需要,是生 命形式的全部,是世界内容的整个运动形式,人的内容被全部简化,剩下的就是饥 饿,粮食,由饥饿而致的苦难被升华为一种哲学层次上的意象。物质条件匮乏必然 会制约人的精神追求。路遥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经历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 苦难,但路遥不是把苦难作为“历史哲学或人生哲学的真理性 推向极致,而是借 此着力发掘平凡人身上顽强的生活毅力和生命意志。马建强并没有因极度饥饿而倒 下,即使在饿得站不起来的时候,他也决不会丧失自己的人格,相反却更激发出一 种与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痛苦相抗争的力量。为了保持人格的健全和自尊,他尽管 被饥饿折磨得天旋地转,“但只要坐在教室里,趴在自己的课桌上,面对课本和演算 本,一切都很快被控制住了,就像弹簧一样紧紧地压缩在了一起,没有任何松懈。 因为“我知道,唯有通过内在实有精神的富有,才能战胜外在表象的物质的拥有。 果然,马建强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与吃得肥胖却考了全班倒数第一的周文明形成了 强烈的反差。他用事实证明了什么是“物质上的矮子,精神上的巨人”,亦即精神富 有才是真正富有的哲理内涵,这对艰苦跋涉在人生道路上的青年无不有着深刻的精 神启迪和鼓舞作用。 路遥路遥文集( 二) 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3 ,1 0 4 1 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上所述。路遥是一个饱尝生活辛酸苦辣的作家,他对饥饿的切身体验进行严 肃而又深入地思考,并把这些体验和思考凝聚于笔端,使他的小说在浓烈感情中蕴 含着深刻哲理,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面对苦难,路遥小说中的人物表现 出了可贵的追求意识和抗争精神。然而,作家却没有为这些在饥饿苦难中为人生理 想进行搏斗的抗争者唱一支胜利战歌,这就使得路遥的小说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超越 了经验世界的具体意象描写,而上升为某种人类哲学思想。 1 2 2 饥饿与爱 爱,是人类对于苦难的一种拯救,是在痛苦烦恼的精神世界里对幸福的一种补 偿,她能给予吃苦受难的人们在喘息之际精神上的抚慰。在路遥的作品中,有关爱 的描写占有很大比重,且洋溢着温馨和纯真色彩,催人泪下,弥足珍贵。“人活在世 上,最重要的难道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吗? 尤其是在你困难的时候,别人对你表 示的友爱比什么都宝贵。 然而,爱的本体里就混合着苦难因子,唯有爱得越深, 痛苦忧伤也就越多。对饥饿有过刻骨铭心体验的路遥,无论写亲情、友情和爱情, 似乎总要涉及到“吃 ,从而使“爱 带有了更多的悲苦色彩。 如果仔细分析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描写,我们就会发现,但凡作者偏爱的女性形 象,她们表达爱的方式总是与“吃 有关。当高加林身处逆境时,刘巧珍向他献出 自己淳厚、朴素的爱。在表白爱的过程中,从一只熟透的甜瓜,到一条“云香 牌 香烟,四个煮鸡蛋,甚至于把买给奶奶的蛋糕给加林吃。面对这些爱的表示,高加 林不止一次地洒下了感动的泪水。郝红梅尽管自己每顿饭都是黑高梁面馍,但在还 给孙少平的创业史中夹了几块白面饼,以此来表示对孙少平的好感,孙少平被 感动得热泪盈眶。即使是颇具现代知识女性意识的田晓霞,在她与孙少平的恋爱过 程中确实多有精神交融,但也经常伴随着吃饭。他俩每次在地委约会,晓霞总会亲 自把削好的苹果递给少平,并从灶上买回一盆炒菜和一堆馒头,把自己碗里的肉夹 给少平。而惠英嫂对少平的关怀体贴则更是无微不至。晓霞死后,少平整天落落寡 欢,但每当他进了惠英嫂的院子,他心中就会感到温馨,那好酒好饭和温柔抚慰, 总会使他烦燥的心里感到舒适,从而产生一种家一般的归宿感。“啊,每次走向这个 路遥路遥文集( 二) 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3 ,1 4 8 1 4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院落,他都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这里,是他心灵获得亲切抚慰的所在:也有他 对生活深沉厚重的寄托。 惠英嫂、田晓霞、郝红梅,还有刘巧珍等等,这些女性 带有浓郁的母性色彩,是作者极力讴歌的。相反,黄亚萍、候玉英、贺敏在表白爱 情时,只是用写情书、情诗的方式,路遥对这些人物没有多少好感。黄亚萍、贺敏 皆被置于第三者的地位上,连同他们的穿戴、爱好、谈吐都给予否定性描绘,甚至 是明显的讽刺和嘲笑;跛女子候玉英写给少平的情书错别字连篇,出尽了洋相。 除了爱情描写,路遥也善于描写友情和亲情,亲情和友情在路遥那里同样是一 种爱的传达。而路遥笔下那些感人肺腑的友情和亲情描写,也是经常与吃饭问题纠 缠在一起,似乎“吃饭是其小说中人物情感交流和表达最朴实最深沉的方式。润 叶姐常给少平粮票饭票;吴亚玲关心同班同学马建强,想方设法解除他的饥饿问 题 由此看来,路遥描写“爱”时总要伴之以吃饭问题,恐怕就不只是一种偶然现 象了,这是路遥特有的某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和心理折射,吃、饥饿在路遥那里既是 最外在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其中深藏着他宽厚凝重的人生体验和人间关怀。正基于 此,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认为,路遥的文学就是从这里形成并生长出来的,路遥之成 为路遥,总是与他的这些所谓基本问题纠缠在一起。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划分,入的需要分五个层次,生存需要是处于最低层次的需要,“爱”的需要属于第 三层次,这种需要只有在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后才有可能产生。因而,高层次的爱应 该超越物质欲望,而成为一种高级精神享受,是人获得“高峰体验”后的“自我实 现”。路遥总是把神圣高贵的爱与基本生存需求“吃”相联系,表面看显得有些俗气, 但却具有深层表象意义。一方面显示出一个生活哲理:倘若物质的匮乏使生存都受 到了严重威胁,何谈精神的充实和提高,更何谈纯粹意义上的“爱”昵? 另一方面, 由于饥饿描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