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中文摘要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 中文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说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文学和影视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但我们仔细分析对照后会 发现,许多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和原著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一些女作家的作品,她 们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其中的女性意识和主体思考,在传统文化及男性中心文 化的影响下,往往都会被抹杀掉,变成了男性审美视角下的影视作品。本文将试着从 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影视改编来分析和探讨女性文学在影视改编中性别视角转换的原 因。 关键词:女性小说影视改编视角转换传统文化男性中心文化 作者:李玉侠 指导教师:朱栋霖 t h eg e n d e rp e r s p e c t i v ec o n v e r s i o ni nf e m a l ef i c t i o nf i l ma d a p t a t i o na b s t r a c t t h eg e n t e rp e r s p e c t i v ec o n v e r s i o ni nf e m a l e f i c t i o nf i l ma d a p t a t i o n a b s t r a c t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m o r ea n dm o r en o v e l sw e r ea d a p t e df o rf i l ma n d t e l e v i s i o nw o r k s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f i l mt oa l s os e tu pt h e i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h ef i l m a d a p t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r yw o r k st oal a r g ee x t e n tf a c i l i t a t e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 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w ew i l lc a r e f u l l ya n a l y z et h ec o n t r o l f o u n dt 1 1 a t m a n y a d a p t a t i o no ft h ef i l ma n dt e l e v i s i o nw o r k s ,a n do r i g i n a lw o r k sa r ev e r y d i f f e r e n t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f e m a l ew r i t e r sw o r k s ,t h e i rw o r k sh a v eb e e na d a p t e d i n t of i l ma n dt e l e v i s i o nw o r k s ,w h i c ht h ef e m a l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t h em a i n t h o u g h t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t h ei m p a c to fm a l e c e n t e r e dc u l t u r e , o f t e ns w a pw i l lb eb l o t t e do u t ,t h em a l ea e s t h e t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i n t ot h ef i l ma n d t e l e v i s i o nw o r k s t h i sp a p e rw i l lt r yt os p e c i f i cw r i t e r sf r o mt h ef i l ma n d t e l e v i s i o nw o r k sa d a p t e dt oa n a l y z ea n de x p l o r et h ef e m a l el i t e r a t u r eg e n d e r p e r s p e c t i v ei nt h ef i l ma d a p t a t i o no f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c o n v e r s i o n k e y w o r d s :w o m e n sn o v e l s t e l e v i s i o n a d a p t a t i o np e r s p e c t i v e c o n v e r s i o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m a l e c e n t e r e dc u l t u r e i i w r i t t e n b y :l iy u x i a s u p e r v i s e db y :z h ud o n g l i n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 责任。 研究生签名:左垂逸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 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 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 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期: 期: 过 = 12 :笸 石7i | 、p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序言 序言 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方向为女性小说的影视改编,从性别视角的角度研究女性文学 及其影视改编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现当代女性作家的小说作品分析,分别从传统 文化、媒介特点、受众特点和男性中心文化等要点,来分析女性小说在影视改编过程 中视角转换的原因。 我国女性文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相关的女性文学的著述比较多,可从女性文学 角度研究小说的影视改编的理论著作却并不多见。我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主要看了 以下资料,中外名著的影视改编美学与性别冲突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女性 视角与文学等。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的理论研究较之中国比较成熟,对影视 改编的研究和著述也比较多,可以说较为完善。但是,同样从女性文学的角度研究影 视改编的著述并不多。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主要阅读了电影与文学改编,这 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 最后,只希望自己文中的论述和观点能够对女性文学的发展,和文学影视的改编 起到一点点的作用,但愿这点作用能对社会发展进步中两性平等文化关系的建立做出 点贡献。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说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文学和影视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越来越多的导演把眼光瞄向了小说,而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 功。这样就使导演和文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尤其近年来这种趋势是有增无减,并 似乎形成了一股潮流。许多文学作品也借助改编后的媒体的确火了一把。但是,文学 毕竟不同于影视,在文学向影视的改编过程中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又 是什么,等等。也许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文学和影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势下需要思 考的问题。 由于平时对那些由女作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比较关注,经过长时间的分析、比较及 资料阅读后,我发现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和原著小说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当然有 些改动是必须的,毕竟小说和影视是属于两种不同的传播媒介,但小说原著中一些灵 魂性的东西总不至于也改了吧,改编后的事实的确有些让人不敢苟同。本文将从现当 代女作家原著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着手,来分析女性文学在影视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历年来,关于改编问题的讨论一直在进行着,评价一部改编的影视作品成功的关 键应该是什么? 是看作品忠实于原著的程度,还是仅仅看导演和编剧改编的技巧? 我 个人认为在分析一部根据原著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是否成功,关键应该是看改编后的 作品是否还保留着原著作品的精神实质。改编的工作远不仅仅是照搬人物形象,而是 对人物内心的研究。影视作品的展开其实就是展开一条寻求个人内心事物的道路,而 对个人内心的忠诚就正忠实的表现了作者的本意。正像不仅拥有导演所必须具备的技 术手法,还拥有编剧所特有的文学创作理念的法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让雷诺阿所说 的,“我对原著的背离其实只是表面的,我想,大体上我还是一直保留着它的精神实 质。对于我来说,剧本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在为着一个不变的目标不停的进步, 从而剧本也要不停的变更,而即使有些作者们怀有这样目标,他们自己也不一定就能 实现”。也正如安德烈巴赞( a n d r eb a z i n ) ( 法国“新浪潮 电影精神之父) 所说, “我们并不能说雷诺阿的改编是完全自由的。与欧红许( a u r e n c h e ) 和博斯特( b o s t ) 电影与文学改编,【法】莫尼克卡尔科一马赛尔、让娜一玛丽克莱尔著,刘芳翻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2 0 0 5 年3 月第1 版。 2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一 的作品从文章框架中完全解放出来相比较,雷诺阿的作品多少还是忠实于原著的,他 与原著的相同点并不在于他运用相同的文学表现手法或是在某处对原著进行了解释 性阐述,而是在于其与原著在创作根本意图上取得了一致 。电影家雷诺阿的改编观 点,即“一直保留着它( 原著) 的精神实质”及“与原著创作意图上取得了一致”, 我认为他的这些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因为既然我们是根据原著作品改编 的,就应该保留着原著的精神实质,取得与原著创作意图上的一致。 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些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呢? 当然并不能否认,根据现当代原著小 说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但确实有一些改编后影视作品存在着着这 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根据一些女性文学改编后的影视作品,或者说是改编后的影视 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确应引起广大观众的深思。 经过一段时间分析阅读,我觉得在女性文学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性别视 角发生了转换,或者说是在改编后的作品中,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流失了。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形势下,可以说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女 性都有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追求,一些独立的、有着个性魅力的女人也越来越成为社会 一道亮丽的风景。应该说这样的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表现。 可是我们也应看到另外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那就是作为拥有很大受众群的电视 和电影传播媒体,所播放的电视剧和电影似乎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电视剧和电影中所 反映的女性形象似乎仍停留在原地,没有跟上时代和社会女性发展的步伐,稍显滞后。 尤其是一些根据现当代女作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改编后的影视似乎和原著小说中 的女性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别,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影视作品中的女 性形象的差异? 这肯定不是电视剧和电影的导演或编剧水平的问题,我想这中间关键是电视剧导 演和编剧在改编小说时,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进行了变动,可在这种变动中,小 说中原来表现的内涵性的东西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作品的性别视角发 生了转换,即原本是女性视角下表现的内容,改编后都变成了男性审美视角下的内容 了。 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审美视角,但总括起来不外乎两种视角,即男性视角和女性 视角。所谓“男性视角”正是建立在父男权制的基础上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审视和 评价的一种观念和方法,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形成的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一 批评观念和方法。它的主要文化特征就是将女性的价值置于男性的价值观中来衡量, 它所遵循的是男性制定的标准和尺度,用一整套严格的道德和伦理体系来规范女性的 思想和行为。 千百年来,借助男权制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结构,对妇女的歧视早已演变为一种社 会文化力量,渗透进人们意识的最深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社会文化观 念以一种遗传的方式世世代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左右着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评判,自然它也左右着文学的创作和接受。 按照女性主义的观点,传统男性意识使得作家习惯从男性的视角来看待女性,不 仅按照男性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来塑造女性形象,而且通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向读 者去认同并接受男性的价值观,从而强化女性的从属地位。 所谓“女性视角”,指的是从性别入手来审视人类文化遗产和文化创造的一种批 评观念和批评角度,也就是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及其方法 。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的浪潮中孕育出的产物,是一种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的新 观念和新方法。它是一种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盛行于欧美并很快波及全球的文化思 潮。 女性视角的文化特征,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它以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从女性立场出发去审视各类社会文化产品,当然 首先是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作为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可以让人从中 窥视到一个社会最为顽固的习俗及其价值判断,以及这种习俗和价值判断的源头和流 变。在解读文学作品之时,它与男性视角相反,主要以女性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看待 文学,着重揭示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和压制。 第二,它站在女性的立场上重新审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社会文化语境,对男 性中心的文化传统及其以此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文学史和美学观念进行挑战,怀有一 种改造现存的男性中心文化传统的愿望。它强调女性自身的经验和权利,致力于争取 “女性在社会和历史中的言说权利,建立起平等的男女文化关系 。 第三,它致力于揭示出妇女在历史、文化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 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联,试图通过对西方文化传统的重新审视与评价来建构一种 国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梁巧娜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2 0 0 4 年8 月第l 版 o 女性视角与文学,乔以钢著,百花洲2 0 0 2 年第2 期。 囝 女性视角与文学,乔以钢著,百花洲2 0 0 2 年第2 期。 4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 与传统男性中心文化体系不同的理论体系。 以上就是对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的简要介绍和分析,那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改编 的作品,仔细分析一下女性文学在影视改编过程中性别视角的转换问题。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 长期以来,女性作家的作品一直以其对生活细腻的描写、对情感真实的描摹、看 世界独特的视角而成为影视剧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女作家作品被搬上了荧幕,作 家和媒体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改编后的电视剧来看,在当代文坛上和影视结缘比较 深的女作家有:池莉、王安忆、张爱玲、铁凝、张抗抗、万方、王海龄等。她们的作 品纷纷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或电影,而且收视率颇高。作为执著关注女性生存状态的 女作家,她们的作品通常都有一个女性立场,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但是被改 编成影视剧后,女性立场往往被消解了,或隐或显的男性视角出现了,具有时代进步 色彩的女性意识被抹煞了,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现在我们就结合一些女作家原著小说及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分别从八个方面来分 析小说中性别视角是如何在改编中被转换的。 ( 一) 感情忠贞不渝 忠贞不渝,是男权至上赋予女性遵守的美德,爱情激发的是女性牺牲自我,毁灭 人性,有时收拾起的只是妻子和母亲的自我碎片,而非真正独立完整的自我。关于这 一角度将结合两部改编作品来分析。 首先以张爱玲小说l :金锁记改编为例。 原著中那个性格分裂受制于金钱欲望,并亲手断送了儿女幸福的曹七巧,被改编 成了一个忠于爱情、感情专一的悲剧女人,感情主题发生了变化。 张爱玲,原名张烘,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出身名门闺秀。1 9 4 2 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4 0 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创作擅长心理分析。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张爱玲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她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几乎都是以上 海、香港等大都市作为背景的。她特别敏感都市生活的大雅大俗,一份独特的见解, 一种越轨的笔致,十分耐人玩味。1 9 6 1 年夏志清教授的现代中国小说史曾以专 章讨论张爱玲,并将她与鲁迅及茅盾等大师平起平坐,不单肯定了张爱玲的才情,更 ,为日后“张学”的研究奠下基础。 曾经有人给影视改编的1 0 位热门作家排了一下名次,结果张爱玲仅次于王朔, 6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二 排到了第2 位,琼瑶、池莉、海岩等人分列其后。张爱玲是现代女作家中与影视结缘 最深的,也是对女性命运进行自觉的和深入探索的女作家之一。随着“张爱玲热”的 持续升温,作品金锁记、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作品被搬 上了银幕。 金锁记作为张爱玲年轻时代的小说代表作,有着“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 之称,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认为它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最完满的作品,颇有 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并将它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金锁记 讲述的并不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所谓的“金锁”指的是黄金的枷锁戴上“金 锁,受制于强烈的金钱欲望的女主角曹七巧,不但将自己内心的情欲无情地葬送, 而且在毁去自己的幸福以后,又在变态心理支配下毁去儿女儿媳的幸福,最后沦为一 个丧失人性的疯子。 小说金锁记在艺术成就上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二是 苍凉意境的创造。在对曹七巧变态心理的描写上,张爱玲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现代心理 分析的成果,同时又加以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以人物的言行表现心理的变化,如傅 雷评论所说“每句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即便在没有动作没有言语的场合, 情绪的波动也不曾减弱半分。”另外,金锁记的语言委婉含蓄,整篇小说笼罩在一 种悲凉的氛围之中,开头那段“三十年前的月亮”的描写更是被广为引用,成为张氏作 品“苍凉之美”的最佳体现。 改编成电视剧之后的金锁记,故事的结构与原小说相比变化巨大。导演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穆德远解释说,他对剧本进行了大手术,是因为原著线索太 多,要赢得观众,就得把整部剧的线索理顺。而改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 爱情戏的加入。原小说中的三少爷从来没有爱过七巧,所以他们不能在一起,这是很 合理的事情。但现在电视剧“把他们之间盼感情改变成一种挚爱”了。三少爷替二少爷 相亲,与曹七巧一见钟情,彼此非常喜欢。那既然两人相爱却为什么没有在一起呢? 当然是因为有障碍。电视剧必须要“设置”出这个令观众信服的“障碍”,于是对七巧的 情感自然要做很大的“补充”。三少爷在七巧嫁给二少爷后整日借酒消愁,沉醉在烟 花柳巷。七巧为了劝三少爷改邪归正,女扮男装只身走进妓院,全然不顾个人的声誉 及负面影响等情节的改编,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忠于感情的性情女人。二是让心狠手 o 张爱玲作品集,张爱玲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l o 月第l 版 7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 二 辣的曹七巧“改邪归正”,让她在最后彻底醒悟,这样的结尾会让观众觉得曹七巧更值 得同情。原著中的曹七巧自己感情受压制,反过来又压制别人,是一个充满死亡气息 的令人可怜又可恨的人物。而改编后剧中的曹七巧则在嫁给一个患有软骨病的丈夫 后,各种磨难与打击使她“变了一个人。就这样,张爱玲原著中那个戴着“金锁”, 受制于强烈金钱欲望、无情的葬送自己的情欲、毁掉自己子女幸福的心理变态的曹七 巧,就被改编成了男性视角下的一个执着于爱情、为爱情甘于冒险、奉献,虽有时心 狠手辣但也最终改邪归正,让人同情、感情专一的曹七巧。 至于与原著融为一体的那一层“苍凉 的底色,导演和编剧都认为必须“连根 拔起”,用“通俗化来冲淡压抑。他们认为,主人公给人以颓废无助的印象,整部 小说充溢着阴郁与压抑感。但作为电视剧,不能让人看完后对人和社会有绝望感,而 且2 2 集这个长度压抑感太重是不行的,收视群体心理上是不能承受的,因而在改编 时要往剧中“注入大量美好的东西”,为不好的东西找出好的理由来。于是,观众在电 视剧中看到这样“通俗化 的故事情节:曹七巧为了接近三少爷才下嫁身有残疾的二 少爷,而二少爷为了保护七巧把她与三少爷的骨肉认为己有,七巧与三少爷两人彼此 都很痴情,但辗转多年失之交臂最后抱憾终身导演还自认为电视剧是起到了一个 很好的解读原著的作用。而实际上这样对原著作品的解读,我宁愿把它认为是对原著 作品的误读。 众所周知,名著改编难就难在对原著精髓的把握上。我比较赞同法国电影艺术家 让雷诺阿的改编观点,“一直保留着它( 原著) 的精神实质并与原著创作意图上取 得了一致 。否则,那还算是根据原著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吗? 当然,将3 万字的小 说“扩充”成2 2 集的电视连续剧,当然要加入大量情节,但这必须是在忠实于原著的 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如果像金锁记这样,改编者以自己的生活理想去任意诠释原 著,或者为迎合今日大众的通俗口味而随意改变原著主人公的性格,添加与原著完全 背道而驰的人物与情节,这将会彻底改变原著的风格,更别提与原著“精神实质”和 “创作意图”的一致。改编者按自己的“生活理想去改变原著,这个理想其实就是 男性视角下的理想,这里的大众通俗口位,还不是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文化的 审美口味。 其次以皮皮小说的影视改编为例。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二 比如女人,这部给女人带来生活和生存深刻思考的小说,被改编成了“三角 恋”或者是“婚外恋”的故事,而且让发生过“三角恋 或“婚外恋的女人自尝 苦果,受到命运的惩罚,没有给以好的结局,让我们从某个特殊的审美视角和改编 的角度看到了感情不专一女人的结局。 女作家皮皮,原名冯丽,用童话人物做笔名。2 0 世纪8 0 年代与余华、格非等一 起被定义为“先锋派作家享誉文坛。9 0 年代末却因爱情小说“突然有了读者”。 因笔名之故,曾被很多人想象成是“新新人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渴望激情、 比如女人、所谓先生,短篇小说集全世界都8 岁。两部长篇均被改编成电视 连续剧。下面我们就结合她的一部长篇小说比如女人的改编来分析。 小说比如女人被改编成电视剧让爱做主。 小说比如女人写的是,性格独立坚强的女医生刘云面对丈夫的年轻情人,才 第一次吃惊的发现自己居然如此柔弱,婚姻在自己生活中居然如此重要j 。对爱情 婚姻的心理依赖,使得某些女人的生活看上去像是架在两块滚石上的木板,对这之上 平衡的要求也许阻碍了妇女真正的解放。刘云在面对婚姻的突然变故时,曾一度陷入 深深的痛苦中无法自拔,一直默默喜欢刘云的好友吴刚在关键时刻,给了刘云无私的 帮助和劝慰,也给了她生活的动力,使刘云在婚姻的挫折和变故中逐渐变的坚强起来, 将自己的精力全部倾心于自己的医学研究事业,并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最终一直在心 理犹豫徘徊不敢勇敢面对吴刚感情的刘云,终于和吴刚携手走在了一起,共同去追求 两人的幸福。 女主人公刘云所经历的一切,会勾连起所有女人的感触。女主人公的自我认识, 心理成长的经历,也许能对其他女人构成启发。女人不应把婚姻看作生活的全部,女 人要想真正成熟起来,必须走出自设的心狱,勇敢的面对自己最大的敌人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在男性中心文化的统治下,形成女人自我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这就是皮 皮小说比如女人带给我们女性关于生存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再来看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让爱做主,一是剧中增添了王书情人曹诗睿 和娄嘉仪男友肖天海两个人物及相关的故事情节。关于王书的情人原著小说中虽然也 有介绍,但只是一笔带过,仅作一交代而已。可电视剧中却对此一情节进行了大肆渲 9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 二 染,不仅让王书死于情人那里,还让曹诗睿生下了她和王书的孩子,并以此向王书的 妻子彭莉索要抚养孩子的费用,一切都变的有些荒唐。篓嘉仪及其男友肖天海的出现, 可以说使小说中那个有点模糊的“三角恋”的关系更加清晰起来,同样也似乎在津津 有味的描述着一个轰轰烈烈的“婚外恋”的故事。正是这样的清晰和津津乐道改编了 原本小说的故事韵味,又落入了一个没有什么新意的“三角恋“婚外恋的俗套故 事中。二是刘云为救耿林用剪刀刺伤打手后背并主动向警方解释救出被拘留的耿林。 暂且不说当时情节的危急,只说耿林给刘云感情上带来了多大的伤害。但不管耿林给 刘云心里带来了多深的伤害,非常时刻刘云还是奋不顾身的去救耿林。小说中并未有 这一情节。改编后的电视剧中这一情节的改编,让我想起了前面所提到的池莉小说小 姐你早的电视剧改编中李开铃的结局,李开玲最终没有脱离贤妻良母的儒家传统训 诫,在默默的抚平了自己心灵的伤痛后,还是深深的爱着和关心着自己的前夫,最后 为保护卷毛丈夫,甘愿代其受牢狱之苦。同样比如女人这样的改编也只能说明男 性中心审美文化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是改编了小说中故事的结局,小说中刘云和吴刚由于感情最终走到了一起,而 电视剧中改变了这一结局,并未让两人走到一起。正是这样的结局改编,更让我对这 部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的立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也几乎可以清晰的让我感觉到影视改 编背后那双操纵女人命运的男性目光。当看到这样的电视剧结尾时,我真的有些不解。 为何导演和编导不让两情相悦的刘云和吴刚结合呢? 而且改编后的电视剧不是叫让 爱做主吗? 既然是让爱做主,刘云和吴刚是真心的彼此相爱,难道刘云丈夫的出轨 非要归到刘云身上,并让她承受丈夫感情出轨而带来的惩罚吗? 这样的电视剧改编也 太不公平了。否则,又为何不安排真心相爱的刘云和吴刚走到一起呢? 我想每一个看过小说原著的人,都会对这样的电视剧结尾的改编产生疑问。究其 原因,也许是导演或改编者脑中关于女子“贞操观”或“从一而终 的封建观念在作 怪吧。或许我的这一说法有些偏激,但根据原著小说改编的那样的结尾,确实不能不 让人产生疑问。 1 0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 二 ( 二) 传统文化中的贤妻良母型女性,“贤 “良”的时候, 维护的是男性准则 “贤妻良母 ,是儒家文化系统内的辅佐性角色。儒家文化家国同构,本质上是 一种父权制文化。根据“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则,女性如果能够自觉维护这个父 权制原则的话,将能够得到相当的肯定和赞赏。 以池莉小说的影视改编为例分析: 小姐,你早的影视改编中,小说中的时代新女性被改编成了“贤妻良母 式的人物,回归到了传统的女性角色中。 池莉,女,湖北仙桃人。8 0 年代后半期以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 世等小说被称为“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代表。其后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 姐你早、生活秀等被改编成影视,是当代受众面最大的作家之一。 池莉的作品,应该说触镜率也是很高的,并在影视界掀起了一股“池莉热”。她 的小说小姐,你早、来来往往、生活秀等作品纷纷被搬上银屏。池莉较之张 爱玲有着更鲜明的女性意识,进行着更自觉的女性书写,她的一些作品就是典型的“女 性主义 文本。 小姐,你早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小说中的主要情节是,副研究员戚润 物一次偶然回家时,看到丈夫王自力正和保姆在床上偷情,家庭的突然变故,让她伤 心欲绝。她想到了离婚。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遇到了另外两个遭遇男性遗弃的女 性李开玲和艾月,相同的境遇使她们联合起来,结下了姐妹般的情谊,在相互的启发 中,她们混沌的女性意识被唤醒了,决计对男性进行报复小说的结局带有梦想般 的色彩,三个女性驱逐了男性,组成了一个乌托邦的女性王国,给作品划上了一个理 想主义的句号。 可以说作为女性主义文本,这部作品对男性进行了无情的批驳和挖苦,的确有点 “刺眼 ,而耐人寻味的是,当王瑞执导了由小说改编的2 2 集电视连续剧超越情感 时,这些“女性主义”的锋芒全给剔掉了,全剧充满了男性中心主义的色彩。那些觉 醒意识女性全都在男性的视角下被改的面目全非了。而小说中那个孱弱、好色、不负 国池莉文集,池莉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4 月第3 版。 1 1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二 责任的男主人公王自力,在电视剧中被塑造成一个有情有义,虽感情有些越轨,但却 令人同情的好男人,反倒是因为戚润物的麻木和刻板,因为她不关心家庭和丈夫,才 把他推向了保姆的怀抱。所以当作为戚润物的“糖衣炮弹 的艾月试图“引诱 和伺 机报复王自力时,艾月却假戏真做,死心踏地的爱上了他。 更有意思的是,该剧在播出时,宣传词中竟是这样的语句“真情使女人的精神世 界升华男人使女人认识到自己,男人是女人的一面镜子。”果不其然,视感情为 游戏的艾月,最后在王自力的爱情点化下,终于洗尽铅华,回归了传统的女性角色。 李开玲最终没有脱离贤妻良母的儒家传统训诫,在默默的抚平了自己心灵的伤痛后, 还是深深的爱着和关心着自己的前夫,最后为保护卷毛丈夫,甘愿代其受牢狱之苦。 当初三个女人为挣得女性的权力而成立了“前妻俱乐部,并与男性作着抗争,但是 为了三个并不完美的男人王自力、吴为和卷毛,她们的关系分分和和,相濡以沫的姐 妹情谊最终还是无法“超越”男女情感,“女人是男人一根肋骨”的神话依然没有被 改写。女性偏离父权中心的裂隙最终在女性对男性的妥协和和解中弥和了。这样的裂 缝就是以女性回到传统的“贤妻良母 的角色中而弥和的。一个女性主义的文本就这 样在男性的视角下被改编的面目全非。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要主张女权颠覆男权, 更不希望看到两性的冲突,但是我们也更不愿看到女性真实的生活处境被遮蔽、被掩 盖,也更不想看到女性主体性人格的沦落。 池莉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书写者,一直都非常关注时代变化发展中的女性形 象,并着意表现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女性意识,她的创作也接续了新时期女性文学的 脉络。新时期女性文学以女性追寻失落已久的爱的权利崛起,然后转向了探索女性新 的精神路途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由此感应时代氛围,塑造自立自强的“新女性”成为 时代转型之中的女作家们自觉的审美追求。池莉也以塑造现代女性形象为己任,塑造 了许多个性鲜明的时代女性形象。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说都不是完人,更不是传统 价值观念中的完美女性和天使,但这些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她们再也不是传 统意义上没有自主权的、依靠男人生活、唯男性是从的软弱或柔弱的女性,她们生机 勃勃,虽历经生活的坎坷,但却依然顽强乐观,坚韧不拔。 1 2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 二 ( 三) 传统文化中泼妇淫妇型女性,他们“泼”“淫”的时 候挑战的是男权原则 在文学创作中丑化泼妇、淫妇,往往是从男性单一的性别偏见出发来否定女性合 理的生命价值、合理的生命追求。女人一美,在男权话语中就成为到处流淌的祸水, 这里的内在逻辑是,男人不必为自己的欲望负责任,或者说当女人“泼”“淫 的时 候,男人更不必为自己的荒唐负责任。 以铁凝小说的影视改编为例分析: 永远有多远中具有多义丰富性的“小六”被改编成俗不可耐的为了男人争风 吃醋的很坏的妖类女人。 现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的铁凝,应该说与影视结缘也是比较早的,她的小说哦, 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永远有多远、大浴女、玫瑰门等都被改编成影 视作品。现在我们就结合她的小说永远有多远的改编来分析铁凝小说的影视改编 中的视角转换。 铁凝的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最初发表于1 9 9 9 年1 月的十月,随后被小 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多家刊物转载,又接连拿了首届老舍文学创作奖中篇小说奖、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等。它讲述了一个北京胡同女子白大省,从7 0 年代初到9 0 年代间,为其与生俱来的“仁义”个性而不断付出代价的故事。伴随着白 大省的一次次感情挫折,故事中还穿插出现了一些老北京城里的胡同女孩西单 小六、表姐“我”、表妹小玢,以及几个来来往往于白大省生命中的男人二少年时期 偶像“大春”、恋人郭宏、关鹏羽和单相思对象夏欣。 看完电视剧永远有多远后,我就细细阅读了铁凝的这不足4 万字的文学作品, 小说的字里行间,分明有一股淡淡的忧伤,似乎透过纸背流过我捻书页的手指尖,再 一直流淌到心里。铁凝平静得近乎冷酷的笔调,其实漫溢着对白大省这位不可救药的 老实女人又爱又恨又疼又怜的真切情意。铁凝不止一次地表示,永远有多远永远 是她的一个“心爱的孩子”。 但在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永远有多远中呢,一切似乎都被掉了包。每 。永远有多远,铁凝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1 年9 月第l 版。 1 3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二 一个铁凝笔下的人物,都被一一掏空,变成一具“躯壳”。最可怕的“变脸”当属西单小 六。凡看过小说肯定都知道,原著小说中的西单小六,是一个“文革”后期的“胡同小 太妹”,一个人尽可夫、风骚得骨子里都渗出媚来的“坏女人”,是老实人白大省“一生 最崇拜的女人”。原著作品虽对小六着墨不多,但她却有着极其多义的丰富性,比如 小六没有城府、率性而为,却透着可爱与不俗,甚至具备着一种豪放的男人式的大气, 让人过目难忘,存留于心。但是电视剧里的小六,原著里那股风韵不复存在不说,还 “符号加脸谱”地变成了一个专从白大省手里抢男人、从男人兜里往外掏钱的俗气女 子。作品中人物的内蕴和丰富性已荡然无存。小六的“大变脸”当然也牵连了无辜的白 大省。小说版的永远有多远描述了带着淡淡哀伤的情感人生,而电视版的b x 远 有多远却堕落成了一群新女性为争夺几个无聊男人的彼此争风吃醋。如此改编后的 影视作品使原著中那些探讨人性的内涵,也就只剩下一个还叫做“永远有多远”的“空 壳”。 对于自己这部小说,铁凝认为“白大省的性情都还带着四合院老房子里那常年被 雨水洇黄的顶棚的气息,槐花,青枣和雪里蕻的”。白大省只是一个过时的胡同女人, 她的温良恭俭让还能在小说中自圆其说,但到了电视上,由于几万字的小说被扩展成 2 0 来集的电视剧,人物行为随情节也扩展得越来越离谱,其善良就渲染得不近情理 且矫揉造作。同样,西单小六更是如此,被改编成了一个专从白大省手里抢男人,从 男人兜里往外掏钱的俗气女子,作品的内蕴和丰富性荡然无存。难怪不少观众戏称 白大省为“女雷锋 ,戏称西单小六为“女妖精”,总之,这些荧屏上被塑造的女性都 显得很戏剧化、漫画化,即使女主人公是重头戏,也好像只是男主人公的陪衬而已。 ( 四) 女人要归顺于男人 在儒家系统里边,礼记里边就说是:“妇者,伏也”,是屈服于人的意思。那 么儒家文化传统里面强调“三从四德”,当然对女性会形成一种压抑。 以王安忆小说的影视改编为例: 长恨歌中,不安分的女人王琦瑶在好男人“程先生的期待、规劝和感化中, 终于心甘情愿的接受了程先生,开始决定安分的过平凡人的生活。也从很大程度上告 诉观众:女人要安分,甘于平凡。 1 4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二 王安忆,1 9 5 4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同安。曾在安徽插队,后当过文工团演奏 员、文学编辑。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长恨歌、纪实和虚构、 6 9 届初中生、流水三十章等,另有大量中短篇小说和散文等。本次列车终点 站获1 9 8 1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第一届、第四届全国优 秀中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长恨歌曾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和第五届矛盾文学奖,在这部小 说中,王安忆以她所擅长的“日常生活”的经验方式,在长恨歌中不动声色的建 构了一部由女性主体构成的上海的历史。在王安忆看来,“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 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外在世界的风云变 幻,于它都是抽象的,它只承认那些贴肤可感的日子”。“上海的弄堂里,都有王琦瑶 在读书,在绣花于是王琦瑶的故事与上海的背景俨然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王安 忆对上海的言说和诠释一个历经沧桑的女性形象的城市 。就是在这样的城市里, 王安忆用无数琐碎的日常生活小事连缀起了王琦瑶酸甜苦辣的人生图景:“上海小姐 的身份,李主任外室的背景,未婚生子的经历,与几个男人的暧昧关系。从传统的道 德观和价值观来看,王琦瑶的生命轨迹和生活状态,显然无法为传统男性社会的生活 规范所容纳,但王安忆却渲染勾画出了女主人公由琐屑的人生经验所呈现的不同于男 性生活的生命轨迹,并向我们展示了王琦瑶如何以一套自己的上海小市民生存的价值 观和生存方式,流离于男性中心话语和传统价值判断之外。长恨歌的确可以说是 当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一部“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文本。 根据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丁黑导演) ,我花了近三天 的时间静静的看完了这部电视剧。应该说较以往的关于王安忆长恨歌的影视或话 剧改编,由蒋丽萍编导和丁黑导演的电视剧长恨歌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也确实存 在着一些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如在影片的内容简介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长恨歌 以千疮百孔的感情,恍然如梦的岁月为主线贯穿全剧,讲述了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 在不同的年龄和时间,曲折而不同的情爱历险 。电视剧的内容不说,单看这个电视 剧的介绍就足以让观众产生误解,以为长恨歌肯定又是一个简单而又俗套的“一 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就这样的一个内容简介就把一个女性主义的文本所特有 的色彩给抹去了。所以改编后的电视剧中出现一些和小说原著相背离的情节也就不足 。长恨歌,王安忆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5 月第l 版 1 5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 二 以为怪了。 小说长恨歌改编成电视剧后主要的变化有两点: 一是结尾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关于作品中主人公“情”的改编,这可以说是小说 在改编电视剧的过程中最明显、最大的改变。原著小说的结尾是女主人公王绮瑶在最 后被贪图钱财的长脚勒死了,死的很惨。在主人公离开人世的那一刻,我们开始回想 王绮瑶一生的感情经历。总觉得爱情在王绮瑶那里总要披上华丽的外衣才行。如果说 情陷李主任是年轻时的少不更事和虚荣张狂,那么王绮瑶应该从这段被诅咒的爱情中 学的更真诚的面对感情和更踏实的迎接命运,但她没有。如果说情迷康明逊是成年时 热情如火和浪漫至上,那么王绮瑶应该从这段被遗弃的爱情中学的更理性地看待感情 和更成熟的选择人生,但她没有。如果说情动老克腊是中年时的一无反顾和飞蛾扑火, 那么王绮瑶应该从这段被戏弄的爱情中学会更优雅的使用感情和更耐性的体验生活。 可她没有。作者王安忆没有让感情屡受挫折的王绮瑶在最后的时刻悔悟,而是给了她 一个死于非命悲惨的结局。其实这样的结局正是王安忆在作品中要反映出的意图,那 就是王绮瑶的那个时代已经离去了。长恨歌要表达的是一种繁华的凋零没落和消 逝,占据舞台中央的,已是今天的城市和今天的人。所以,我觉得只有王绮瑶不活才 是对原著精神很好的继承。而电视剧的结尾中,编剧和导演让历经了几个男人情感纠 葛的王绮瑶,到最后领悟了牵手的含义,牵起了程先生的手,终于和程先生走到了一 起,开始享受这一细水长流的爱情和白头偕老的日子。电视剧的结尾定格在了王绮瑶 和程先生的漂亮轻盈的舞姿中,程先生终于把那枚久久珍藏着的戒指送给了王绮瑶。 虽然重病的程先生已病在旦夕,那样结尾的画面确实让人感动。但这样的结局似乎又 呼应了以前的一句老话,也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这样的 结尾我们或者可以说“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 ,故事中的那个有着自己梦想和 追求的另类女人终于在岁月和时间的磨砺下,终于回到了人们的传统视野中。 最终,那个追求优雅、随意、浪漫、精致生活的女人还是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 回归到了传统的角色中。这也是编剧考虑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后做的改编,编剧说“如 果最后让女主人公死的话,我担心观众接受不了”。这样的担心也足以让我们看出观 众的欣赏和审美心理对小说的影视改编的影响。关于结尾改编,导演丁黑说,长恨 歌不只是王绮瑶一个人的戏,她的生死并不影响电视剧想表达的东西。而我觉得对 于大多数的观众来说,电视剧、电影或者是戏剧等作品,它的结尾其实很重要的,观 1 6 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 二 众们还是很在意的,尤其是根据原著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结尾处理的好将会有助于 更好的表达原著作品的主旨,相反,则会有损于原著小说的精髓。 二是程士砥的生死改编。小说中的程士砥死于自杀,“程先生是一九六六年夏天 最早一批自杀者中的一人。“当他被逼供了几天几夜,还是没有结果,只能将他关起 来,锁在机关的一间厕所里”,这样关了一个月后,程先生被释放回家后的第二天凌 晨就选择了跳窗自杀。“没有一个人看见程先生在空中飞行的情景”,“身体触地的一 刹那,他终于听到了落幕的声音。”程先生的一生就这样无声的落幕了。而电视剧中 的程先生在自杀后又被人救起,又经历了社会的种种变革后,最后在身患重病的情况 下,勇敢的向王绮瑶求婚,最终和女主人公王绮瑶走到了一起,但生命的结局是生死 未卜。当然关于程先生结局的改编也是编剧和导演依剧中女主人公的结局所作的相应 改编,否则让程先生过早的落幕,那以后的王绮瑶的人生结局改编就无法衔接起来。 但这样的改编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编剧和导演想更好的塑造程先生这 个好男人形象,他们要让程先生陪伴王绮瑶度过人生中的每一个艰难时刻,时时提供 无私的帮助。比如小说中是萨莎带王绮瑶去分娩的,而电视剧中是让程先生承担起了 这一任务。其实电视剧中关于程先生的这些改编都是在有意识的美化了程先生这个好 男人的形象。编剧蒋丽萍说“从我们塑造这个人物来说,程先生是一个带点理想色彩 的男人,这么的善良,我们想为女性塑造这么个男人”。果然电视剧播出之后,一谈 起程先生,每个女人都有滔滔不绝的溢美之词。“程先生”成了新的代名词,一个形 容好男人的新名词。当然也成了女人应该归顺男人的很好的理由。 至于改编后的电视剧中增加了薇薇和康明逊外甥的感情纠葛;让蒋丽莉的父亲和 政界高官李主任是好同学关系,蒋丽莉称呼李主任为李叔;小说中的李主任是在飞机 失事中丧生的,而电视剧中的李主任是死在特务的乱枪扫射中的,而且导演比较残忍 的让王绮瑶亲眼目睹了李主任的死,等等情节的改编,都是为了使故事更好的衔接和 发展下去,这都是无可厚非的。我认为正是前面的两点大的变动,使原著中的本色发 生了变化,多少违背了原著的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