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青苗会考.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青苗会考.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青苗会考.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青苗会考.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青苗会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青苗会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国家政权与 县以下的村落社会的关系问题更是近来研究的热点。静人研究的重点是基层社 会与国家政权的二元对抗关系,这种研究思路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社会科学理 论影响的结果。一方面,这些研究对了解中国近代基层社会和制度性的变迁有 一定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这些研究着重于官方制度及其在地方社会的实施, 缺乏对地方社会及其成员的微观考察,这种宏观的研究方式中罕有基层民众的 气息难以再现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实态。因此中国近代农村基层社会 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本文在总结前人有关农村社会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第一历史档案馆部 分档案资料、北京市档案馆的部分档案资料、满铁调查资料、燕京大学社会学 系在清河的社会试验调查资料以及县志资料出发,以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为主线, 以青苗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有关农村社会的权力运作国家与农村社会的 关系,近代以来有关官方实施的乡村社会改革,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及其管理 等方面,对华北农村普遍存在的青苗会组织予以微观的考察。力求对以往的研 究有所突破,以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互动为基点,通过考察青苗会这种农村社会 基层组织,揭示出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大体特征。在华北青苗会不仅仅是一 种农村的看青组织它的产生、发展、兴盛和衰落与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 息息相关,透过对青苗会的研究,可以大体把握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盛衰的基本 脉络,便于认清当时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青苗会的 研究,可以与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讨论相衔接更好地把握中国农村社 会的实态。 关键词:青苗会华北村落国家与社会 英文摘璎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c o u n t r ya n ds o c i e t yl sat b l c u s0 ft h ea c a d e m e sa t t e n u o n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c o u n t r y r e g i m ea n dv i l l a g es o c i e t yb e l o wt h ec o u n t y i sar e c e n tf o c a lp r o b l e m t h e ys t r e s s e dt h ea n t a g o h i s t i c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 g r a s s r o o t ss o c i e t ya n dc o u n t r yr e g i m e b e c a u s et h e i rr e s e a r c hi d e a sw e r ei n f l u e n c e d b yt h es o c i a ls c i e n c et h e o r yo ft h ew e s t o nt h eo n eh a n d t h e s er e s e a r c h e sh a v e c o n t r i b u t e dt ok n o wt h eg e n e r a lc o n d i t i o n sa n ds y s t e mv i c i s s i t u d eo fg r a s s - r o o t s s o c i e t y i nm o d e mc h i n a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 s er e s e a r c h e so n l ye m p h a s i z e d o f f i c i a ls y s t e m sa n dt h e i ri m p l e m e n to ng r a s s r o o t ss o c i e t y s ot h e yw e r es h o r to f h u m a n i s t i cs o l i c i t u d eo ng r a s s r o o t ss o c i e t y a sar e s u l t t h e yc a nn o tr e f l e c tt h e c o n d i t i o n so ft h eg r a s s - r o o t ss o c i e t yv e r yc l e a r l y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ya r eu n a b l et or e f l e c t t h er e a lc h a r a c t e r so fc h i n e s ev i l l a g e s b a s e do n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 s 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c h i n e s e v i l l a g e s t h ep a p e r s t a r t sf r o ma r c h i 、a sd a t a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m a t e r i a l so fs o c i a l e x p e r i m e n t a t i o n sa n d c o r r e l a t ec o u n t ya n n a l s i t se s s e n t i a lt h r e a di st h em u t u a ja c t i o nb e t w e e nc o u n t r ya n d s o c i e t y a n di t sm a i ns t u d yo b j e c ti st h eg r e e nc r o ps o c i e t y i t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g r e e n c r o ps o c i e t ) t h a t e v e te x i s t e d w i d e s p r e a d i nn o r t hc h i n af r o mm i c r o c o s m i c p e r s p e c t i v eb ys t u d y i n gt h eu s eo fp o w e ri nt h ev i l l a g e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 c o u n t r ya n dv i l l a g es o c i e t y t h eo f f i c i a li n n o v a t i o n so i lv i l l a g es o c i e t yi nt h em o d e m t i m e t h ep r o t e c t c r o p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n dt h e i rm a n a g e m e n to fv i l l a g es o c i e t y t h e s t u d ys h o w st h a tt h eg r e e nc r o ps o c i e t yi sn o to n l yo fag r a i n p r o t e c t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f v i l l a g e s i t se m e r g e n c e g r o w t h f l o u r i s ha n dd e c l i n ea l s oc o n n e c tc l o s e l yw i t h m o d e m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w ec a r lm a s t e rt h ev i c i s s i t u d es k e l e t o n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 v i l l a g es o c i e t ya n dk n o we v e r ys i d eo fv i l l a g el i f eb e t t e r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g r e e nc r o p s o c i e t y w h a ti sm o r ei m p o r t a n ti st h a ti tc a nl i n ku pt h et h e o r y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 r e l a t i o n sb e c u e e nc o u n t r y a n ds o c i e t y a n di ti se x p e c t e dt om a k eu su n d e r s t a n dr e a l c o n d i t i o n so fc h i n e s e 、+ i l l a g e sb e t t e r k e yw o r d s :t h eg r e e nc r o ps o c i e t y :n o r t hc h i n a :v i l l a g e s :c o u n t r ya n ds o c i e t y i i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沦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箨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争m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沦文;学校有权提供日录检索以及提供 木学位沦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 、j 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i :内部分或全部内容刷于学术活动。 学位沦文作者签名:上溥锈 潲y 年扩月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术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 ;长虹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丑澎乒、 解密时间:年月n 行晰级的最氏保密年限及t 哼格式舰定如下 内部5 ;i - r 最k5 f ,可少y - i 扯) 船南1 0 乍( 最i :】0 年,i 可少i 。1 ( ) r ) i i , i j 音:; ? f 帚托州干,”j 少 ! 1 ) 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厶溅兵 ) 咿乜,年,月) 7 目 绪论 绪论 青苗会是清未民窃华北衣村普遍存在的种村庄组织形式,它产生于乡村 社会,其活动范围主要以村庄为单位,最多不会超出邻近的几个村庄其成员 大多是普通的村民,因此乡土性是它的最大特征。在清未民初这一社会历史的 变迁过程中,菏苗会利用共同的地缘、血缘关系和宗教信仰将乡民团结起来, 一方面处理村玛i 内部事务,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动荡的时局,与国家政权频繁地 发生经济的、政治的以及文化的接触。因此考察育茁会这一活跃的乡村社会组 织,有利于我们了解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的基本状况。 在有关农村社会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把注意力放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 点上,试图从两者的关系出发,把握中国农村社会的特征。在这些研究成果中, 有的学者通过对国家制度建设的研究来了解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控制从而得出 农村是在国家控制、压迫f 生存的结论,这种观点将国家和农树社会对立起柬, 在他们看柬凼家是专制的上其,幽家权力1 i 断i 柚乡村社会渗透,农村在这种强 力的统治之下,丧失了自治自主的权利。另一 f ;分学者将近代的国家政权看 作是征收赋税的工具,征收赋税成为它的主要功能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主 要建立在赋税的征收这种经济关系上。只要国家的赋税利益得到保障,它不会 过多干涉农村社会权力的具体运作,在这种关系下的农村社会组织有一定的自 主性。基层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不是激烈钓敌对关系,而是依靠农村社会组织和 社会精英的力量与国家发生或多或少的关系,抵制国家权力向农村的渗透。更 有甚者,农村社会借助国家赋予的权威,通过组建村落自治组织,明确村规民 约,严申祖规习俗等形式加强村落的统治。还有的学者则是通过从下到上的 视角,审视中国农村的实态,他们的研究立足于农村的基层社会,考察具有乡 土气息的农村社会。7 有的学者的研究不仅仅从单一的学科本位出发,而是实 现多学科的渗透和综合考察,从经济史、社会史、法制史、文化史等角度实现 相关田球1 j 地方“尘燕幕的彳r 绍爹见: 球币采:田京,j t 2 中田市民f 含讲究,州人民蚯利。1 9 9 7 年板。 ( 博ln ;ru ! 马撕:! ? 娃领域的结钧转型学林版朴1 9 9 9 年版。 卯叫种l :i 清化地0 敢1 = f7 拉 # 版f 2 0 i ) 3 年7 门版 关卜闰象2j “:! 。- l 动最茉雎铁毕问题参虻张静上编:刚彖j f l 会* 浙江人民m 版扎】9 9 8 年敞。 擎虻年e 1 j 蛀,r 。7 ,r 冈” f ;3 年1 t 1 j f f 中的乡地制一u 洲北扶雁县为俐j ,史研饨2 0 0 1 年第61 1 日, 踏沦 综台的研究,j 。鲫f 丁:对j 把妊近代t i 彻0 农村社会邵jl 仃厦墼的借紧意义c 奉文所他j :| i :j f 究资料 :笙是第一手的档窠资 : :t ,刚第5 力殳f 1 j 案锦减 清代顺天时;i 坻f t j 集资料,晚;肯搜 乇酗叫j :l j 的i j :晚县筠棠资科,北京m 捎案 馆所减民刑襞:j 王有船分蛹! f l _ f 资料:满铁调食资料,燕京夫学社会学系纯清 河所做的利:公试验渊愈资料乍景汉所做的定县社会调赶资料;以及湘分县志 资料。这些档棠羊u 调查资料是反映农村基层社会的鲜活史料,通过这些资料我 们可以探查到青苗会的大致发展脉络。 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批评借鉴,主 要利用第一手的档案资料,力图更清晰地把握近代华北农村的青苗会组织。具 体分析青苗会发眨的全过程及其组织机构、职能、内部复杂关系,并在具体分 析这种农村基j :社会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近代的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把青苗会与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有机的联系起来。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有关国家j l i :( 权与农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本文研究当中的一条主线笔者主 要以青苗会这种华北农村社会广泛存在的村民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它的全 面考察来揭示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实念。本文研究区域主要界定在华北地区; 时问大大体在清未民初;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考察华北地方社会的变迁。 首先要明确所研究对象的地域范围,因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 境和不同的社会x l 俗习惯。相似的地理环境可以构成特定地区的特别的,土态环 境,并对社会历史产生相当的影响。本文将华北地区作为研究农村社会的载体, 这地区的独特的气候、降水、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决定了该地区的农 村习惯、组织结构等经济地理特征。 华北作为种区域概念因为受军事的、行政的、经济的、地理等因素影 响其所指的区域范围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学者将冀、鲁、豫作为研究华北的 大致区域:而黄宗智关于华北农村社会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河北和山东地区, 4 邓河认为“传统的华北地区包括了中原地区的河南、山东及其北部屏障地 梵:鲍宗智: 消f 的;主律仆会lj 立化:民法的表达j 实践f :海:i :海书店i f ;版2 0 0 1 年版。 张佩固: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j u 史人类学研究j :海人民m 版扎2 0 0 2 年9r 】版。 扶翰香主编:近范鲁缘乡村中周f l :全 : 学版i :1 9 9 5 年1 0 乃版。 【茺1 曲东智:# 北的小代终济。朴会坐辽中4 # 书局2 0 0 0 年版 二 绪论 区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地。这一地区大体可视为黄河流域的主要构成部分”。 李孝聪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划分中国的各个区域,他认为,“历史上的中原相 当于今天的华北地区”,这一地区包括今同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 数省及京滓地区”。2 民国时期的学者王子建则将华北地区扩大化,泛指黄河流 域各省他认为,“所谓的华北区域,指黄河流域各省而言,即行政区上河北、 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察哈尔、绥远、宁夏等九省”,“河北、山东、 河南三省的冲积平原,习惯上称为华北大平原”。依照青苗会的存在与活动的 主要区域,本文所论述的地域范围主要以河北、山东为主,并适当的扩展其范 围。 从自然地理方面讲,华北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处东经l l o 。2 0 一1 2 2 。2 0 ,北纬3 i 。2 j 一4 2 。4 0 ,东西横跨1 0 0 0 多公里,南北长约1 2 0 0 公 里,面积约七十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产区。华北地区农业发达, 这与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环境有密切关系。华北地势北部和西部是较高的 山地和高原,中部是广阔的华北平原,东部为海拔较低的丘陵地区,非常适合 发展农业生产。华北的土壤以风化土和冲积土为主,土壤疏松,富含各种矿物 元素,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好,便于耕作和作物的生长。但是华北地处温带, 大陆性气候比较明显,各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因素,比如气温、降水等在一年 中分布极不均匀,降水多分布在夏季,春冬秋三季降水稀少,因此旱涝灾害几 乎每年都要发生,这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破坏。在华北地区虽然旱涝相伴而 生,但是总的来说,旱灾对华北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据统计,河北与山东的冬 小麦9 月至来年4 月的需水量分别是4 3 8 、4 8 3 厘米,而实际的降雨量只有1 0 6 、 1 4 3 厘米,将与量分别占需要量的2 0 7 和2 9 5 :山西5 8 月粟的需水量为 3 1 0 厘米,但实际只有2 7 7 厘米,占需要量的8 9 3 。因此水的问题关系到华 北农业生产的兴衰,是村落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清代人们就这已经认 识到了这个问题,黄可润在其开井篇中认为北方种麦有两大难,其中之一 就是干旱,“北方商燥,三四五等月少有雨泽,苟非有水灌溉恐有不秀不实之患, 秋冬之交少雨,土不能湿,难于下种,此难在天时也”。“7 当代美国学者黄宗智 乔忠强土编: 近代1 # 北农村朴会变迁,人民f ;版社1 9 9 8 牟版;f ;1 6 0 页。 车掌聪:中国区域j j j 变地理北京人学日;版补2 0 0 4 年1 0 乃版。 f i 了建:+ # 北的民食问题盏世报1 9 3 6 年2 月2 91 1 。 孙敬之芏缟:哥北鲶济地理, 斗学出版挂1 9 5 7 年版,第1 甄。 粱庆备:中囝旱。,旱灾之分析,社会科学杂志1 9 3 5 年第6 卷第1j c i j 。 清馀栋辑:救9 书卷9 农桑上,道光二h l 年刊奉第5 l 贝。 3 绪论 认为华北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它产生于造成低产多灾的旱作农业体制的恶 劣自然环境,与助长高密度人口的国家体制的交接,两者的结合,造成这个地 区的经济贫困,使该地区的生活水平远低于长江下游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 人地比例的严重失调造成了近代以来华北农村的衰落和贫困,这对当地的社 会政治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时间界定:受所掌握的研究资料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主要放在晚清及民国 这一阶段,具体来说主要从光绪年间开始到2 0 世纪4 0 年代为止。不过,笔者 力图从研究资料上寻求突破,力争扩大对青苗会研究的时间段,向上追寻到清 初或者明代向后推延到民国后期。 青苗会:青苗会在清未民初是华北地区农村基层社会的重要组织。由于受 不同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华北地区的青苗会组织形态各异,有青苗会、青 会、看青会、义坡会、护坡会、老户会等多种不同的称呼。这些看青组织在不 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征,其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也有所差异。但是 总的来说它们的结构功能是相似的,都对当时的华北农村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所考察的主要对象就是青苗会这种在华北农村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二、前期研究成果概述 青苗会作为华北农村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对内统筹整个村庄事务, 对外负责应对国家下达的各种政令,是乡村社会与国家政权实现互动的关键因 素。因此在考察青苗会组织基本状况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中国基层社会的研 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受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影确,中国基层社会的研究大多接受了“国家,社会” 理论。适应社会史的发展趋势,“国家,社会”框架提供了一套有别于以阶级斗争 和政治史为主线的分析视角,从而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认识中国社会历史。但是 应当看到,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西方大相径庭,无论是通常所说的“家国同 构”格局,还是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4 中国近代社会有自身的发展特色。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国家和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结构既不同于传统的“家国同构”格局,也迥异于西方 【美】黄宗智:。# 北的小农经济与祉会变迁中华书局2 0 0 2 年6 门版第6 0 页。 j 费孝通:乡十中田 生育制鹱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4 绪论 的市民社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国家与农村社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了 利益冲突,在多大程度上农村组织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群体而存在,双方 发生了怎样的冲突与融合? 各自的权利如何界定和表达? 国家权力如何对农民 及农村组织发生作用? 村庄作为一个基层社会单位又是如何回应的? 青苗会等 村庄组织的出现在国家与村庄的关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互 动对于整个社会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近来许多学者都通过“国家,社会”的 分析框架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 长期以来,受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影响,学者们对近代中国农村组织的考 察存在着两种基本对立的意见:一种是受吉登斯“民族,国家”。理论的影响, 强调国家自上而下的管理形式,国家与社会高度融合,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建构 的过程就是国家政权不断对基层社会渗透与控制的过程;另一种观点受格尔兹 “地方性知识”2 概念的影响,强调独立于国家体制之外的地方性知识的作用, 而这些地方性知识往往是与传统的地缘组织、血缘团体、宗教信仰等因素联系 在一起的,是村落社会实现地方自治的关键性因素。 研究近代中国农村组织,首先必须明确近代中国农村组织的基本性质,确 定其社会历史的发展位置。关于中国传统农村组织的沿革是一个前沿性的探索 领域,因此对于相关问题争论激烈。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农村组织主要表现 形式是“家,国”一体,社会组织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因此近代农村组织民间性 变弱,成为国家的基层政权组织。有的学者主张中国农村存在着“共同体”性 质,认为中国传统村落集政治、经济、信仰等功能于一身,主张村落在农耕协 作、秩序维持、祭祀信仰、娱乐、婚葬以及维持农民的意识形态等方面具有共 同体意义的相互依存关系。而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却表现为村庄共同 体逐渐解体:通过国家政权组织的渗透,村落共同体逐渐解体,原来体制外的、 “地方性”的村落组织融入到国家制度的层面上来。 在中国乡村社会基本结构的研究方面,最经典的范式是日本学者提出的村 落共同体假设与美国学者施坚雅提出的基层市场共同体假设。前者将村落视为 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单元,后者认为单纯的村落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 都是不完全的,构成中国乡村社会基本结构单元的应该是以基层集镇为中心, 包括大约1 8 个村庄在内的具有正六边形结构的基层市场共同体。 英 安尔j 芒占签,断:民族、国家上j 暴力,二_ 三联店1 9 9 8 年敝。 荚】兜利镉德措,j :杰:t 地玎件知识闸释人类学沦文集,中央编译“ 版社2 0 0 0 竿版 5 绪论 施坚雅在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过程中借助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 地学说”,形成了集市体系理论,并以此研究中国乡村社会。他在中国农村的 市场和社会结构一书中,否定了村落作为农村基本单位的意义,认为市场结 构具有农民社会或传统农耕社会的全部特征,因而将集市看作种社会体系, “市场结构必然会形成地方性的社会组织,并为使大量农民社区结合成单一的 社会体系,即完整的社会,提供一种重要模式”。在施坚雅看来农村的集市和 集镇是村落网络的纽带而集市中心的形成乃以一定历史阶段中村庄聚落的相 互交流为基础。基层集市是小农生活的基本圈子,是媒人、秘密会社、宗教组 织、社会信仰组织的基本活动空间,市场圈同时也是婚姻权和宗教圈。受施坚 雅理论的影响开本学者中村哲夫在研究华北农村的集市时认为集市的市场圈, 也就是它的婚姻圈与宗教圈终会趋向一致,一个集市同时具有市场机能与宗教 机能。j 日本学者在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中独树一帜,平野义太郎借助2 0 世纪三四 十年代同本东亚研究所( 支那惯行) 调查委员会所做的中国农村惯行调查( 六 卷本) 中有关于华北农村的调查资料,提出了“乡村共同体论”,4 认为中国村 庄是一个实体主义的,有内在权力结构、信仰和生产等功能合一的共同体组织。 并且将青苗会看作是中国村落存在共同体性格的一个佐证。平野义太郎强调 中国传统“乡村共同体”的自治性是为了否认中国国家对农村的统治能力,而 对村庄内部关系是紧张还是和谐并无特别兴趣。而旗田巍则对中国村落共同体 的性质持否定态度,旗田巍强调中国农村不同于闩本农村。缺乏对村民具有巨 大约束作用的规范和机制,村落本身是结社性质村内只是根据“看青”等暂 时的需求组织起来。4 内山雅生在对华北农村的研究当中借鉴和利用了前人的 研究成果以及满铁调查资料,对于“看青”、“打更”、“搭套”等社会关系与农 村社会的构造联系起来予以全面考察,并且以较大的篇幅对青苗会的组织做了 i 荛】施坚雅著史建j 、绦秀| i i i 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社j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 l 页 【日】中村哲失:娟末o # 北的市场陶与宗皲豳载t 社会经济史学( 第4 0 卷第30 ) 。 关于共蚓体的含义参见:【锥j :笠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2 月版。滕尼斯 认为“共间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在农村地区“由于持久地保持于农田和房屋的关系,就形成 了共同体的生活”。其h 体的蕞奉讦j 式包括。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乞们不仅仅是它 们的备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晰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村落共同体基本特征是习惯法及 村落规则的存在、十地的私人占有以及共同的文化信仰。 日1 乎野义太部:人贬西亚主义历史的基础。河出书房1 9 4 5 年敞。 【日j 旗m 巍:中因村落,共川体理论岩波书店1 9 7 3 年版。 6 绪论 论述。1 弗里德曼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时,提出了“宗族范式”理论。并以此作为 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2 弗里德曼把汉人宗族置于“边陲状态”加 以考察,力图强调中国国家与社会不可分割的特点。但是弗里德曼的研究范式 存在自身的困境,正如王铭铭所言:“他一方面强调无政府的裂变社会不能解释 中国宗族,另一方面却把中国宗族当成自在的社会现象加以分析他对宗族 与国家关系的强调只是一个没有兑现的承诺。虽然弗里德曼的宗族范式理论 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在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他的研究对中国学者影响深远。 黄宗智在分析华北和长江三角洲农村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运用国家,社会关 系的框架,提出了“过密化”和“第三领域”等分析性概念。他借助满铁调查 资科和自己的实地考察,对村庄社会变迁的国家政治坏境进行了独到的解析。 黄宗智指出,“民国时期的政府,有能力把权力延伸入村,但它缺乏直接派任领 薪人员入村的机器,而必须通过村庄内的入来控制自然村民国后期,村庄 与国家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充满了滥用权力的事例和可能。 1 ”黄宗智还 从法律史的角度出发考查清代中国的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并提出了“第三领 域”的分析框架。在他看来清政权下的社会政治结构是一个涉及国家、士绅和 村庄三方面关系的三角结构,反欧在村庄的民事纠纷中就表现为村庄势力的调 解、国家的审判以及双方互动所形成的“第三领域”。3 杜赞奇运用满铁资料,探讨了华北村落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他在批评施坚 雅、弗里德曼的基础上,试图超越以往的儒教和乡绅社会解说模式,提出了著 名的“权力的文化网络”概念,作为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一种解读模式。他 的权力的文化网络中包括市场、宗族、宗教以及水利控制之类社会组织以及各 种非正式的相互关系网。出于这些组织与网络攀援依附于各种象征性价值,从 而赋予文化网络以一定的权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高度依赖于文化网络以建 立自己的权威。进而将国家政权、绅士文化与乡民社会纳入一个共同框架,并 将权力、统治等抽象概念与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体系连接起来,进而揭示地方 社会中权威的产生过程及其表现。杜赞奇的基本理论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为 日1 内山雅生;毕北农村 :会锋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f l :2 0 0 1 年版。 f 戈l 弗单德曼:中国东南k 的宗铁组织,! :淹人民n i j 扳批1 0 :) 0 年版。 i 编销:宗族、f :当。o 闫家:对弗掣德曼理论的佴思考中旧f i :会学季刊【香港】0 第1 6 罄。 f 戈】燕宗背:o # 北的小杖终济。i 仆台变迂中+ 母书局2 0 0 0 年6 几版第3 i3 - 3 1 4 m 。 l 茏1 曲宗甜:寿代的泣f 靼、钆台1j 史化:民法的表逃j 实战i 母拈店版社2 0 0 1 年版。 f 茏1 1 於命:i 上 七、kj j - 丽象一1 9 0 0 1 9 4 2 年的华北农村,江= j j = 八民m 版仆1 9 9 6 年版。 7 绪论 二e 线,他与黄宗智的共例之处就是接受施峰雅的 域主义的研究方法,摈弃 人类学主流学派只注重村庄社区的学术传统,把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放在 国家政权与村庄权力的互动过程中来考察。i :难看到,杜赞奇研究的侧重点在 国家与乡村社会相互对抗及制度变迁:在国家权力试图将乡村社会纳入其势力 范围的过程中,由于国家政权无力支撑一个直接控制乡村社会的官僚队伍,因 此国家必须在乡土社会寻求廉价的代理人。然而,国家代理人利用国家权力盘 剥农民,导致村庄的反抗。农民所凭借的力量是由“权力的文化网络”所编织 种从下而上的理解视角,能够比较清晰的解读华北村落所显示的多元社会关系 起来的村庄民间组织。权力的文化网络在解读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时,提供了 一并且冲击了施坚雅的集市体系理论和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范式更加重视社 区研究。权力的文化网络作为解读华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一个有效方法,对中国社会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地方精英的研究是了解近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渠道,地方精 英是乡村社会的实际管理者和支配者,在传统乡村社会,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 地方精英也许是他所能感受到的惟一重要的权威人物。地方精英在村庄主要是 针对士绅而言的,士绅存于国家与乡村之间,是沟通国家与乡村社会不可或缺 的媒介。关于地方精英的阶层性质和社会功能,学者们之间的看法是育分歧的。 吴晗、费孝通等围绕皇权与绅权的关系问题进行过0 门讨论。费孝通认为乡村 社会乃是地方绅士自主管辖的领域,在这罩随处都町蛆看到“分治”的迹毁: 吴晗则认为国家官僚和地方绅士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两者紧密合作共同在乡 村社会实行政治压追和经济剥削。随后,关于士绅的研究同益深化有些学 者比较强调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关系,认为地方精英是官僚制的产物,是国 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代表和控制乡村社会的工具:另一些学者则比较强调地方 精英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认为地方精英作为乡村组织的领导者,与国家权力处 丁争夺地方 l :会榨制权的琵争地位,”然n :ll 体的分析过群小4 :| l j j 的耶沦 倾向越来越趋于融会和综合。大多数学者都认识到,国家、地方精英和民众之 问i t 并4 i 仃庄单句的史配j 嫂支配、代理与坎 理灭彖。他1 f j 既烂地力社会的统 治支柱,又是国家基本制度框架的社会整合力量,在官、民之间发挥着沟通作 用。2 是晗、赞孝通:皇权j 绅权天津人民出版扎1 9 8 8 年版。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n :1 9 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晶详i :海社会科学院;i j 版社1 9 9 绪论 基层社会组织的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国家f 式体制内的保甲、里甲职役组织,以及农村自生的会社组织,如秘密会社、民 间信仰组织、青苗会等组织。闻钧天是保甲制度研究的先驱,其代表作中国 保甲制度一书是中国古代乡村制度研究中影响较大的著作。它以保甲制度为 研究对象,所论保甲范围上自西周,下至民国。作者对中国历代保甲制度的进 行了全面论述,探讨了其产生、发展、兴盛、衰落的全过程,从而揭示了中国 几千年乡村管理制度运作的一般规律。闻均天的研究对后世的中国乡村社会 组织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土杰的里甲制度考略从财政税收等经济的角 度出发,考察中国历代里甲制度自上而下发展演变的规律。在他看来与保甲的 治安功能不同,里甲在乡村的主要职能是征收赋税。2 赵秀玲所著中国乡里制度对以往的乡村政治制度研究成果进行了论述 作者认为以往的研究在史料的发掘、整理和运用等方面都是相当成功的,但是 研究领域过于狭窄,宏观和微观研究不够协调。因此在其研究中,作者有针对 性的扩大资料范围;拓宽乡里制度的研究领域,把历代的乡里制度放在多种社 会关系之中进行动态的考察。9 长期以来,关于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于对里甲、保甲等制度 性的考察以及关注士绅、乡村精英在乡村社会的活动。因此在研究视角上多是 以从上而下的姿态看待农村社会,这样势必有脱离乡土社会的实际之嫌。尤其 是青苗会作为华北农村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 即使被提及,也是作为其它相关农村社会问题研究的陪衬。在已知的研究成果 当中,专题性的、细致的研究相当薄弱。部分学者试图突破这一困境,转而以 从下往上的视角,站在乡土社会和广大民众的立场上重新考察国家与农村社会 的关系。受此潮流的影响,学界出现了一批立足于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现实生 活的研究成果,其中对华北农村社会组织的研究成为一大亮点。例如杨念群利 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部分调查资料对华北青苗会的结构功能作了初步研究, 他认为清末民初的青苗会组织具有国家基层行政和乡村秩序协调者的双重性 格,与此相适应,青苗会的会首同时扮演着行政人员和主持村庄宗教仪式的双 版。王先明;近代绅i :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八民版 | = 1 9 9 7 版。帮旧 = l :清代地方 政府法律出版社2 0 0 3 年版。【芰】萧公权:中国农村: 几世纪帝田政权对人民的挖制* # 盛顿人学 出版 i = 1 9 6 0 年版。 闻均天:中国保甲制度商务印书馆1 9 3 5 年4 月版。 。匹十杰:里甲制度青略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 赵秀玲:中国乡单制度社会科学文献 i :版社2 0 0 2 年2 门版。 9 绪论 重角色。1 王建革则从社会内聚的角度来考察近代华北农村的青苗会组织,他 认为青苗会组织的出现是华北农村社会由亲和内聚向强制内聚过渡的标志。在 王建革看来近代以来华北生念环境的恶化导致传统村庄内部社会亲和内聚下 降,村民之间关系紧张村庄处于失序状态。为了维持村庄的正常秩序,村庄 内部成立青苗会,以强力解决村庄面临的危机。2 王福明将青苗会放在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中予以考察,分析了县 以下的乡级与村级社会结构的职能及其演变,并且从赋役征收和治安维持两个 方面考察了清代保甲、里甲制度的发展及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王福明认为1 9 世纪末青苗会逐渐具备了信仰、政治、经济、治安的功能,成为乡村社会中最 有权威的自治组织。清末民青苗会在国家权力渗透下,成为国家的基层行政单 位。零张思通过对清代至民国初期华北农村乡村自治组织青苗会的发展以 及普通村民参与村治的动向考察分析这一时期乡村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关系。” 日本学者小田则子利用宝坻县档案对青苗会傲了个初步研究,并且将青苗会 与国家差役联系起来考察,探讨村庄与国家的关系。马若孟在中国农民经济 一书中将青苗会看作是村界形成的标志,“在青苗会成立之前,实际上并不存在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村界”。在马若盂看来,2 0 世纪初青茁会的成立使村庄的边界 明确化,农民逐渐习惯于把这些组织守护的土地所在区域看作这个村庄本身。“ 三、本文的创新及写作难点 近代农村社会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在以往的研究当中,不论在 理论方商还是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都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成果,这对我们了解 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大体状况,应用这些成果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都具有比较 大的借鉴意义。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的考察不够全面,或者将着 杨念群: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十北店村等为个寨, 中州学刊2 0 0 1 年5 月第3 期( 总第1 2 3 期) 。 王建革:近代华北乡村的社会内聚及其发艟障碍) 中圈农史 9 9 9 年第1 8 卷第4 期 2 王福明:乡与村的社会结构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讣会科学j l ;版j l = 1 9 9 5 年1 0 仃版。 。张思:近世以来华北农村青苗会组织的成长与村民自治,庸山 f4 - 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助i 祉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 0 6 4 年6 月版。 小田则j | :清代华北农村的青苗会组织史林第7 8 卷第1 期。小则了:清代华北的差徭j 青 苗会,东洋史研究第5 8 卷第3 期。 【美j 马若盂: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9 _ r 】皈。 1 0 绪论 眼点放在了具体典章制度变化所带来的农村社会状况的变迁,以及在大的历史 事件中农村社会的剧烈动荡等问题。或者陷于对具体而微小的农村社会的研究, 缺乏全局整体的观念。因此学界对于近代中国农村的具体面貌的了解是模糊的, 其中对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研究大体停留在对国家制度规定下的官方组织的了 解,如保甲制度、里甲制度、乡约制度、粮长制度、关于县治的研究、合作社 的研究,这些研究几乎占据了农村社会状况研究的大部分,但是由于中国农村 社会结构形态各异,乡村实际情形与典章制度的设计往往相差甚远。虽然近来 出现了一批关于基层社会和经济结构的研究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 研究的局限。但是对华北农村基层社会结构的研究还显得相当薄弱,扩大研究 范围或者对基层社会进行精细考察成为笔者的努力方向。 青苗会是近代华北农村广泛存在的一种农村社会组织,由于受研究资料和 研究兴趣的限制,一直以来为学界所忽视,这对于了解具体而微的近代中国农 村社会不可谓之是一大遗憾。青苗会对近代华北农村的变迁起了重要作用,它 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华北农村在近代变迁的一个缩影。青苗会作为近代 华北乡土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组织,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 政治上,它是村落政权的代表,对内它是村民的统治者,管理村庄的行政事务: 对外它代表整个村庄,与乡、区、县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成为国家政权统治 农村社会的一个有力工具,也是村民用来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织, 其性质具有两面性。在经济上,青苗会代表国家征收赋税和摊派,征收青费, 管理村庄土地和公共财产。在宗教信仰方面负责管理村庙、祭祀、求雨等宗教 事务,是村庄信仰的重要代表。在宗族方面,青苗会的存在本身反映了一个村 落宗族的盛衰的具体特征,其中的权力斗争反映了农村社会宗族之间的复杂关 系。在社会治安方面它又是村落安全的负责人,打更、保卫团、看护庄稼等都 需要青苗会来管理,其中搀和着村落之间、村民之间、村落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都是错综复杂的。在法律纠纷方面,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民事的和刑事的各种资 料发现,青苗会在各种诉讼尤其是在民事诉讼中频繁的出现,这些纠纷有经济 的、宗族的、村落关系的、村民矛盾的、村落权力斗争的、宗教矛盾等等。可 以说青苗会是了解华北农村社会的一把钥匙。 清代及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档案资料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是 反映当时基层社会状况的鲜活史料。本文力图在对青苗会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 上,利用清末民初的部分档案资料以及社会史的相关理论对这一组织进行全面 绪沦 考察。并在联系近代社会大背景的自“提下从微规研究的角度出发力争能够 实现对清术以来华北农村社会变迁的宏观认识。 第一章青苗会生存的历史环境 第一章青苗会生存的历史环境 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明确存在于农村社 会的基层组织及其性质。在早期有关农村社会的研究中,研究者把注意力主要 集中在县及县以上的制度和法令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很少从农村、农民的 立场出发观察农村基层社会。其中原因正如瞿同祖所说,中国古代的州县是“一 省之内的最小行政单元”,县以下的地方社会很少受关注。本章将主要对清代 以来华北乡村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做一个初步梳理,从官方的制度规定以及民 间的习俗演化两方面了解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并且在对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 的乡村社会权力结构进行考察的同时,致力于对这些正式制度背后的非正式社 会权力结构的探索,通过这种背景性的考察从而有利于全面了解华北农村青苗 会的生存环境。 第一节青苗会生存的政治环境 长期以来,有关清代农村社会及其权力结构的研究,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 点:皇权官僚体制、宗族的统治、士绅政治。学术界之所以将这三个特征列为 清代乡村会研究的载体,一是因为关于这方面的历史资料相对较为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