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竞技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初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1 竞技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 结构补偿效应的初步研究 硕士研究生曹永臻 指导教师李树林 教授 摘要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系指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 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或代偿使其总体竞技 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的现象确定非衡补偿的主要适用范围明确各单项在实施非衡补偿 过程中竞技能力要素的研究焦点阐明实施非衡补偿的主要途径揭示不同优势竞技能力 类型的运动员实施非衡补偿的特点与规律可为训练比赛提供重要理论支持本文采用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 等研究方法 研究表明 1 体操运动员的非衡补偿主要适用于中级后期训练阶段 高级训练阶段及延长运 动寿命阶段尤其是高级训练阶段 2 体操各单项在实施非衡结构补偿过程中 自由体操各竞技能力中运动素质发挥 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鞍马注重运动技术和素质外还应注意形态要求吊环中运动素质的 重要程度远大于运动技术对形态的要求也很高跳马与自由体操的竞技能力特点类似 运动素质的作用非常大双杠对运动技术的要求高于运动素质单杠对运动技术的要求明 显高于其它诸项要素对心理能力的要求甚至略高于运动素质高低杠技术性很强对运 动技术的要求高于运动素质 平衡木技术性较强 对运动素质的要求不如女子其他各项高 但对心理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在实施非衡补偿时应注意对心理能力的培养 3 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内源性补偿主要适用于中高级选材择项 外源 性补偿能充分发挥运动员在各单项上具有的后天优势放大补偿主要体现体操运动员竞技 能力某些因素优者更优的特点其它要素则无变化或变化很小辐射补偿体现优者 更优劣者也进的特点适用于优势竞技能力在各单项间的转移带动其他单项的发展 4 明确各单项取胜的关键动作技术是有效实施非衡补偿的重要前提 处理好各单 项间单项与全能间运动技术的关系贯彻以单项带全能的思想是有效实施非衡补 偿的重要保证以上下肢部位的力量优势能力为主线并结合形态和柔韧素质的发展状况 实施非衡补偿至关重要 关键词体操运动员 竞技能力 非衡结构 补偿效应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2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 gymnastics athletes compensatory effect of the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abilities postgraduate: cao yongzhen instructing adviser: professor li shulin abstract: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mpetitive gymnastics athletes compensatory effect of the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abilities is to study the phenomenon of certain undeveloped component or ability in the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abilities compensated by other over-developed components to a certain range, which makes the total levels of competitive abilities maitain at a certain level. ascertaining the main applicable range of the unbalanced u.c., confirming the studying focuses of the competitive components in the procedure of u.c., clarifying the main methods of applying u.c., and setting forth the characters and laws of u.c. applied to the athletes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over-developed competitive abilities will provide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in the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this dissertation adopted documents, specialists visiting,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video observation, cases analytical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and mathematic statistics. results show as follows: 1 viewed in the gymnastics athletes training stages, u.c. is mainly applied to the latter half of the intermediate stage, the senior stage and prolongable stage, especially applied to the senior stage. 2 in the procedure of gymnastics athletes u.c., the functions of the conditional ability performing now ar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competitive abilities of the floor exercises; besides the sport technique and conditional ability, on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igure in the pommel horse;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ditional ability is far above the sport technique ,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igure are also high in the rings; the characters of competitive abilities of the vaulting hors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floor exercise, in which conditional abilit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port technique in the parallel bars are above those of the conditional ability; the requires of sport technique in the horizontal bar are strikely above those of other individual events, and the psychological ability is above the conditional ability; uneven bars contains much techniques, which means, sport technique is above the conditional ability; balance beam also contains much techniques and requires the least in the conditional ability in womens events, but this individual event demands psychological ability badly. therefore one should emphasize on the cultivation the psychological ability when u.c. is applied to the balance beam. 3 the internal compensation of the gymnastics athletes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abilities is mainly applicable to the senior material selecting and individual events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3 choosing; external compensation can make the best of the athletes predominance gained after born in every individual event; amplified compensation mainly contains the characters “the better, the better” of certain components in gymnastics athletes competitive ability, while other components change a little or even have no change; radiative compensation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characters, “making the better best and making the worse good”, applying to the transfers of the over-advanced competitive abilities among individual events, and thu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individual events. 4 ascertaining the techniques of the key movements in each event for winning is an important precondition in the 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u.c.; coping well with the connections concerning sport technique among individual events or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individual events and the all-round even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carrying out u.c. efficiently; regarding the well developed components of strength in arms and legs as the main parts, and linking the developments of figure and flexibility abilities together are very important in implementing u.c. key words: gymnastics athlete, competitive ability, unbalanced structure, compensation effect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1 1 . 前言 1 . 1选题依据 1 . 1 . 1竞技能力是决定体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内因 竞技体操比赛的运动成绩是由本队运动员和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及竞赛结果的评 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图 1其中运动员自身与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都取决于 他们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则包含竞赛规则评 定手段及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等因素1其中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情况对比赛成绩 与结果具有影响力的评定手段和裁判的业务水平是本方教练员和运动员难以或无法控制 的因素教练员对运动成绩所能施加的影响就主要体现在提高和改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上因此增强竞技能力则成为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2 图 1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1 9 9 8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年.65 页.66 页 2 刘大庆.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1 9 9 7 年. 2 页 运动成绩 竞技水平十名次 竞技能力 比赛发挥 先天性 后天性 竞技状态 比赛条件 形态 机能 素质 技术 战术 心理 智能 地 理 的 气 候 地 点 设 备 的 场 地 器 材 社 会 的 对 手 观 众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竞 赛 规 则 评 定 手 段 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 裁判 的道 德及 业务 水平 生 物 节 奏 训 练 安 排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2 由此可见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影响其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 竞技体操也是如此任何一名竞技体操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创造出理想的运动成绩就必 需具备高水平的竞技能力 为此 他的一切训练活动都必须围绕提高竞技能力而组织开展 作为各项工作直接指向的期望目标提高竞技能力进而提高运动成绩对整个运动训练 及比赛活动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既是对训练和比赛效果进行科学 诊断的客观标准也是对训练和比赛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重要依据 1 . 1 . 2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对竞技体操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比分析 19801996 年间获得过世界冠军称号的 7 名国内外选手竞技能力的特 长点和薄弱点见表 1可清楚地观察到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构成因素之间普遍存在 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表 1 国内外不同年度体操世界冠军竞技能力特征 竞技能力特征 姓名 年度 获世界冠军项目 特长点 薄弱点 黄玉斌 1980 吊 环 力量较大动作幅度大 柔韧性较差 李月久 1980 双 杠 难度高弹跳好 臂短鞍马支撑时重心低 雷 顿 1983-1984 全能跳马自由体操 平衡木 腿部力量强身体素质好 体形差 楼 云 1983-1986 跳马双杠自由体操 难度高 臂短鞍马支撑时重心低 许志强 1986 双 杠 连接好 力量较差 谢尔博 1992-1994 全能自由体操鞍马 吊环跳马双杠单杠 技术全面 动作舒展优美 力量强 肩窄 黄力平 1994-1996 双杠 动作优美 力量稍差 上述 7 名体操选手虽各有特长点和薄弱点但最终都成为世界体操冠军这其中优势 能力对薄弱能力的补偿机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综上所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影响包括竞技体操在内的所有竞技运动项目运动成绩 的内因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近年来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研究发现运动员竞技 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普遍存在于竞技体操领域内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 通过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在竞技体操领域内具体应用的研究探寻实现竞 技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异构同功现象竞技体操运动员在训练实践中其竞技能力结 构不同但运动成绩或在比赛中的作用却大致趋同即表明运动员某一成绩的取得或某 一功能的实现可以由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来达到其实现机制在于各自结构中优势因素对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年.71 页.72 页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3 弱势因素的补偿的科学途径可为体操教练员在选材训练等各方面工作提供重要的理 论支持最终更好地为中国竞技体操事业的发展服务 1 . 1 . 3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在体操训练方面的研究尚未系统深 入开展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过程一般规律的 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对各运动单项提出的共性及普遍性问题的总结和概括运动训练学的 任务在于解释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的运动训练实践侧重于理论体操 训练理论则建立在科学的运动训练理论基础之上着力于提高体操训练活动的科学化水 平更侧重于实践运用和技术上的探索 由此可见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无疑会对体操训练理论方法体系的发展与 完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关于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的研究已日趋成 熟但当论及竞技体操时只是选取竞技体操领域内的个别案例从宏观角度来论证运动 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还未从微观角度研究这一补偿效应 在竞技体操领域内的具体应用即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在竞技体操领域内 的应用问题的探索目前尚属空缺 有待深入研究 体操训练理论也亟待因此而丰富和完善 1 . 2文献综述 1 . 2 . 1竞技能力研究概况 1 . 2 . 1 . 1 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运动成绩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 竞技能力performance ability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 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 技的过程之中 1 运动能力sporting ability即指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 力则称竞技能力 2由此可见 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其涵盖面与运 动能力相比较窄 训练水平sport training level即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 3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相比之下竞技能 力的含义要专一而明确训练水平在训练实践中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 而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地表述运 动员所达到的训练程度 查阅国内的文献资料时 不难发现在八十年代初期以前的文献中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年.68 页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北京: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2002 年.30 页 3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北京: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2002 年.30 页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4 多用训练水平来代替竞技能力 运动成绩sports performance即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标准 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所做出的综合评定 1这一评定既包括 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或名次竞技能力的含 义与其也有相同之处 1 . 2 . 1 . 2 竞技能力一词含义的完善 1984 年田麦久博士在试论竞技能力决定因素之分析一文中首次系统而完善地阐 明了竞技能力的含义及其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即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必须具 备的本领是运动员技能体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 2 1986 年竞技能力一词明确写入由过家兴教授等人编著的运动训练学教材 所谓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 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 3这一概念的使用标志着 竞技能力的概念得到了认可并开始 为广大体育界人士接受和采用 1990 年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中指出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有效地 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有机结合 4 2000 年由田麦久博士主编的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一书中更加明 确地阐述了竞技能力的含义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 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 程之中 5 1 . 2 . 1 . 3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研究 1977 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体育学院的迪特里希哈雷dietrich harre博士 及其同事主编的训练学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导论中指出运动成绩主要取决 于竞技能力和竞技准备竞技能力有赖于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技术和战术的熟练性智力以 及知识和经验 6 1984 年由前苏联运动训练学专家 bh普拉托诺夫编写的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 法一书中指出训练水平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在比赛中技术身体战 1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年 4 月第一版. 38 页 2 田麦久.论竞技能力决定因素之分析.体育科技.1984(3).1-4. 3 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 年第 1 版.133 页 4 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年 6 月第 1 版.117 页 5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年.68 页 6 迪特里希 哈雷(民主德国).训练学 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导论.蔡俊五等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年 9 月第 1 版.12 页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5 术意志专项心理和智力水平任何时候都不会孤立地表现出来而表现为一种复杂的 尽量创造最高运动指标的综合体 1 1987 年联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 m葛欧瑟博士grosser,m指出运动员运动水 平的现实状况包括素质技术心理三个方面的因素 1991 年由过家兴教授等人编著的运动训练学一书中指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 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 2 图 2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多层面构成 1 b h普拉托诺夫(前苏联).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陆绍中等译.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编印.1986 年.95 页 2 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年 8 月第 1 版.133 页 基础条件 竞技表现 构成因素 体 能 运 动 素 质 形 态 机 能 竞 技 能 力 耐力 速度 力量 智能 分析综合能力 智力知识 容量 技 能 运 动 技 术 动作质量 动作 稳定性 竞 技 战 术 影响裁判 干扰对方 自身发挥 协调素质 素 质 技 术 知 识 智 力 心理能力 情绪 参赛 情绪动员 情绪控制 意志 竞技 顽强性 自觉性 知 识 个 性 性 格 动 机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6 1995 年田麦久教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竞技能力构成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表现及决 定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基础条件加之近几年田麦久和刘大庆博士等人对竞技能力构成因 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使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的系统框架更加清晰完善图 2 从图 2 可看出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为力量速度和耐力三种 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形态及机能状态是 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运动员的技能集中表现在运动技术和竞技战术两个方 面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可通过运动员动作质量和动作稳定性两方面予以判定高度发 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重要先决条件战术能力则表现为力求出色地 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及心理能力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以及 对于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等三部分除技术基础指素质与技术之外 运动员智力状况以及一般的和专业的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都有着重要的 影响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则集中地表现于运动员的参赛情绪和 竞技意志上为了成功地参加比赛首先教练员必须以积极的手段激励参赛选手有效地 动员选手的生理和心理系统积极地参与竞技活动而同时又要将运动员的情绪激励水平 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运动员自觉主动充满信心地参与竞技以 及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并顽强灵活地寻找竞技取胜的途径强烈的参赛动机和良 好的性格特征是使运动员保持高昂而适度的参赛情绪和顽强意志的重要基础条件1运动 员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才能充分领会教练意图并在训练中最大限度地发 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坚决创造性地执行教练员的方案最终取得优异成绩 可见 竞技能力结构即指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方式 反映了运动员体能技能心理能力和智能等各要素之间及其各层次子要素之间的关系 1 . 2 . 2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研究概况 1 . 2 . 2 . 1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产生背景 1985 年首次将经济学中的木桶模型引入运动训练领域的是日本训练学专家根本 勇木桶模型认为盛水的木桶由若干木片围成而运动员的总体竞技水平用桶中所 盛的水平面的高度来表示不同的子能力即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 能的发展状况用各木片的长度来表示各种子能力的程度有所差异故木片的长度也不尽 相同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木片所代表的劣势子能力而不是取决于那些长木片所 代表的优势子能力原因在于高于最短木片的那些长木片可能围存的水会从这块最短的 木片所造成的缺口流出去2根本勇在总结速滑运动员成绩提高的原因时说在决定速滑 运动员竞技能力诸因素中若有一个差就像水一样地从缺口中流出相对较弱的某一竞技 能力构成因素限制了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木桶模型形象地指出了发展劣势子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年.68 页.69 页 2 田麦久. 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 0 0 3 年 2 月第 1 版. 2 6 6 页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7 能力对提高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的重要性强调了竞技能力结构的均衡性特征即我们通 常所说的补短 我国学者也开展了通过补短以提高竞技能力整体水平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 但有些训练学专家却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根据木桶模型所建立的竞技能力模型只侧 重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般性特征研究会不同程度地掩盖对运动员所独有的个体特征的 研究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不同运动项目中广泛推广的研制训练水平模式特征的方法学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在查明运动成绩水平与形态特征指标技能特征指标之间的相关关 系随之利用外推法推算出达到预期成绩水平的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的 1 前苏联训练学专家 bh普拉托诺夫在其所著运动训练学理论与方法第十章中 强调要依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和技术熟练程度实施训练水平的模式化 2 他指出从 实质来说在根据其指标建立平均性模式的优秀运动员中很少有人在其本身的数据上与 这种平均性的理想标准相适应将优秀运动员的个人指标与模式数据加以对比我们常 常会发现当某一个运动员具备超过应有指标水平的能力时在个别数据上却出现远远 落后于模式指标范围 3 的情况 这显然与木桶模型不相吻合根据木桶模型 的观点就需要消除不平衡的状态使一些在发育水平上落后的素质达到模式数据指标 从实践情况来看这种看似合情合理的处理方式却是不合实际的在对具有突出个性的运 动员进行的训练中采用这种方式往往会显示出危害性教练员时常力求提高运动员的那 些受到多方面遗传限制或者因其他素质发育水平过高而受到压制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 通常运动训练不仅不会取得成效而且还会妨碍训练水平向最有利的方向发展使运动 员那些往往成为取得优异成绩基础的个人特征得不到显示发挥对许多优秀运动员来说 在训练水平方面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是缺陷的东西实际上是其有利方面的合理延续如 果没有它那些对取得优异成绩起保障作用的能力就不会表现出来4 1 . 2 . 2 . 2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提出发展与完善 1997 年刘大庆田麦久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反映优秀运动员总 体共同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 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 5 1997 年刘大庆在田麦久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其博士论文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 补偿理论论文中提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的概念即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 中某一种些较差的素质或能力为另一种些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 6 1 b h普拉托诺夫.(苏). 陆绍中等译.运动训练学理论与方法.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编印.1986 年.393 页 2 b h普拉托诺夫.(苏). 陆绍中等译.运动训练学理论与方法.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编印.1986 年.392 页 3 b h普拉托诺夫.(苏). 陆绍中等译.运动训练学理论与方法.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编印.1986 年.398-401 页 4 b h普拉托诺夫.(苏). 陆绍中等译.运动训练学理论与方法.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编印.1986 年.401 页 5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年.70 页 6 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1997 年.32 页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8 2000 年 5 月由田麦久教授主编的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一书中把竞 技能力结构的整体与各子功能之间的互补性列为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基本特点并在解 释竞技能力结构整体性即各项目运动员的主导能力及次要的竞技能力可以适当的发展水 平相应的结构协调地组合在一起构成运动员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力的 同时举例说明了各子能力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认为良好发展的优势子能力可在 一定程度上对发展滞后的劣势子能力产生重要的补偿作用在该书中他明确而完整地提 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含义即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 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或代偿使其总体 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的现象1 2003 年 3 月田麦久博士在专题论坛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中为运 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设计了新的模型积木模型这个模型如同 一个积木堆由 9 个小积木块构成绿红黄 3 种颜色各有三块我们用这个积木堆的 体积代表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绿红黄 3 种颜色的小积木块则代表不同的子能 力如果从中去掉 2 块黄色的小积木再用 1 块绿色的小积木和 1 块红色的小积木补偿 到积木堆中积木堆的体积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保持不变这个模型直观 地展示了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这提示我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充分 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通常称之为扬长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相对应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以不 同的图像展示了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两个模型适用于不同的运动 员或同一个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所以说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是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的共同反映和描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田麦久博士称它们为竞技能 力结构的双子模型2图 3 图 4 竞技能力的双子模型 1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年.71 页 2 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147 页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9 1 . 3研究的目的任务与内容 1 . 3 . 1研究目的任务 1 基本确定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在竞技体操领域内的主要适用范 围 2 明确体操各单项在实施非衡补偿过程中竞技能力要素的研究焦点 3 阐明实现竞技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主要途径 4 揭示不同优势竞技能力类型的运动员在采用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时的 特点与规律为教练员的训练比赛等工作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1 . 3 . 2研究内容 1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在竞技体操领域内的主要适用范围 2 体操各单项在实施非衡补偿过程中分别对竞技能力要素研究焦点的选择 3 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的主要途径 4 不同优势竞技能力类型的体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应用 1 . 4研究的技术关键 关键 1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相关资料的深刻理解 关键 2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在体操运动员训练比赛中的主要表现内 容分析 关键 3根据体操各单项的竞技能力特点进行问卷设计以阐明竞技体操运动员优 势竞技能力在单项间的转移及不同优势竞技能力类型的体操运动员对竞技能力非衡结构 补偿效应的应用 2 .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 1研究对象 不同竞技水平的体操运动员主要为国家体操队省体操队市体操队的体操运动健 将或国际健将 2 . 2研究方法 2 . 2 . 1文献资料法 本课题采用了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和 internet检索 查阅了与运动员 竞 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相关的大量运动训练学资料同时分析了 1979-2003 年 20 多年 间的与本课题相关的竞技体操方面的教材与科研论文并做了分类整理与综合为本课题 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 . 2 . 2专家访谈法 就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理解这一问题向田麦久教授及其博士生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10 刘大庆进行了访谈充分征询了有关专家的意见从而保证对该理论在体操领域内应用方 面研究的顺利进行 2 . 2 . 3问卷调查法 2 . 2 . 3 . 1问卷设计的基本内容 围绕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这一问题设计了与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 相关的调查问卷内容详见附表通过调查问卷获取了专家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此方 面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 2 . 2 . 3 . 2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调查问卷采用当面呈送以及邮递方式发放共向专家教练员和运动员发放问卷 68 份收回有效问卷 59 份回收率在 85%以上能够满足本课题研究的需要 在调查对象中有教授研究员 9 名副教授 15 名讲师 4 名助教 1 名国家级教 练 4 名国际专家级裁判 1 名国际级裁判 8 名国家级裁判 14 名运动健将及国际运 动健将 32 名表 2表 3 表 2 调查专家名单 姓名 单位 职称学位裁判等级 姓名 单位 职称学位裁判等级 肖光来 北京体育大学 教授国际专家裁判 姚侠文 北京体育大学 教授国家裁判 李树林 北京体育大学 教授国家裁判 谭修德 体育总局科研所 研究员 戈炳珠 沈阳体育学院 教授国际裁判 *李克健 北京体育大学 教授国际裁判 冯张昌 首都体育学院 教授国际裁判 *夏环珍 北京体育大学 教授国家裁判 回寅 北京师范大学 副教授国家裁判 韩宏飞 山东师范大学 教授国家裁判 竭晓安 北京体育大学 副教授国际裁判 张予南 北京体育大学 副教授 程在宽 北京体育大学 副教授 吴晓峰 北京体育大学 副教授国际裁判 谢建中 北京体育大学 副教授 游昆炎 北京体育大学 副教授 雷咏时 成都体育学院 副教授国家裁判 张守忠 山东师范大学 副教授 贺业志 山东师范大学 副教授 郭永恒 成都体育学院 副教授 李静 山东师范大学 副教授国家裁判 杨江 成都体育学院 副教授国家裁判 王迂杰 成都体育学院 副教授 李吉 北京体育大学 讲师国际裁判 何矩 成都体育学院 副教授国家裁判 丁冬云 北京体育大学 讲师国家裁判 金玉鸣 八一体操队 国家教练国际裁判 高留红 北京体育大学 讲师 王峰 八一体操队 国家教练国家裁判 于晖 北京体育大学 讲师 周端 北京体操队 国家裁判 沈剑 北京体育大学 助教 夏卫东 八一体操队 国家教练 杨月山 北京体操队 国家裁判 安德才 八一体操队 国家教练国际裁判 常慧芳 北京体操队 高级教练国家裁判 注*代表对调查问卷只做效度评价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11 表 3 运动员调查名单 运动健将或国际运动健将 冯敬 肖钦 沈剑 邓伟伟 李迪 李朋孚 龚磊 王峰 安德才 夏卫东 郭永恒 张守忠 夏维强 李吉 胡雯雯 白云鹏 诸凯 邓宇晖 王东 杨月山 孙万里 方芳 宋方芳 田雪贤 周端 梁琼 梁燕 胡怡 钟德开 卢刚 王欣 李德志 2 . 2 . 3 . 3问卷的效度检验 还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请专家在五种定性评价很高较高一般较低 和很低中做出对本问卷的评价其中 20%的专家将问卷效度评定为很高64%的专 家评定为较高16%的专家评定为一般因此该问卷具有一定的效度 2 . 2 . 3 . 4问卷的信度检验 为了保证问卷调查得到的材料的可信度分别对问卷进行了二次抽样发放和回访 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相关系数达到 r=0.9136 说明上述调查结果达到统计检验标准 2 . 2 . 4观察法 通过观察分析世界体操三大赛中优秀运动员的录像观摩国家及省市体操队的训练 以更好地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在竞技体操领域中的应用 2 . 2 . 5个案分析法 个案研究针对优秀体操运动员典型个案展开分析有助于对个体训练变化过程及规律 进行深入探讨便于总结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客观规律 2 . 2 . 6比较分析法 对比分析体操各单项对竞技能力的不同要求可更好地研究优势竞技能力在单项间的 转移使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补偿研究更加专项具体化 2 . 2 . 7数理统计法 整理回收的问卷运用 e x c e l 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常规的数据统计处理并对统计结 果进行绘图分析 3 . 研究结果与讨论 3 . 1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主要适用范围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补偿问题贯穿于体操运动员的整个运动训练过程中因此明确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在体操领域内的主要适用范围确定体操运动员在不同 训练阶段应采用的竞技能力补偿方式将有利于体操运动员根据自己不同的竞技能力构成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12 状态选择平衡补偿与非衡补偿 3 . 1 . 1竞技能力个体的平衡补偿与非衡补偿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鲜明而直观 地指出了平衡补偿和非衡补偿两种补偿方式的主要特征竞技能力个体结构的平 衡补偿是通过增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中的弱势能力来提高竞技能力的总体功能侧重于 补短注重不同竞技能力之间发展的均衡性而竞技能力个体结构的非衡补偿则是通 过增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中的优势能力来提高竞技能力总体功能侧重于扬长注重 于运动员优势能力的充分发挥这两种补偿方式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明了竞技能力的结构 特征和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 竞技能力个体结构的平衡补偿与非衡补偿适用于不同的运动员或同一个运动员的 不同训练阶段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共同反映和表达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 成状态1 3 . 1 . 2从体操运动员不同训练阶段的竞技能力特征判定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 主要适用范围 3 . 1 . 2 . 1体操运动员在不同训练阶段竞技能力的特征分析 当前竞技体操优秀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共包括选材阶段初级训练阶段中级训练阶 段高级训练阶段和延长运动寿命阶段等五个主要阶段这五个阶段对竞技能力的构成和 要求也各具特点各有所侧重各阶段的计划措施手段都围绕以何种方式来提高体操运 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来进行设置与规划 1 体操运动员初级训练阶段的竞技能力特征 在体能方面要把握好身体素质的敏感期和有效期打下体操运动所需要的力量速 度柔韧与灵巧等身体素质基础其中关节力量速度力量及速度的训练尤为重要 在技能方面进一步加工基本技术同时发展各项基本难度开始进行各项基本成套 动作的训练以此作为培养运动员连接技术和成套意识的重要手段此阶段的基本技术训 练包括对已学会和掌握的基本技术进行进一步加工以及学习掌握更全面更高层次的基本 技术 在心理能力方面抓紧培养体操意识以便使运动员在体操训练中逐渐形成带有强烈 专项特点的心理素质并通过相应级别比赛的设置来培养运动员的自控力和应变能力使 运动员的心理承受力求胜欲望及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得到初步培养 而智能的提高始终贯穿于体操运动员训练的整个过程中集中体现在对技术的理解 1 田麦久. 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 0 0 3 年 2 月第 1 版. 2 6 6 页. 2 6 7 页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13 比赛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库坝基加固处理技术方案
- 热力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案
- 农特产品冷链仓储绿色运营模式实施方策
- 校园内安全教育稿
- 校园安全教育中学组作文
- 公路路基施工安全管理方案
- 校园期末安全教育论文
- 厦门塑胶操场施工方案
- 企业税收筹划与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合同
- 离婚协议中关于房产、股权及子女抚养权合同
-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数学第一次月考立体几何卷全解析【测试范围:沪教版2020必修第三册第十章】(上海专用)
- Unit 3 Places we live in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5课时)
- 2025年4月自考02204经济管理试题及答案
- 统战工作培训课件
- 泡茶的步骤课件
-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 《无机化学》第六版 课件 0绪论
- 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上册)2025版
- 安徽省2021-2023年中考满分作文45篇
- 护理管理学第五章 人力资源管理
- TSG11-2020 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