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晓鹏: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 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4 5 一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 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力西丫年e 月,f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扬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 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学位敝储酶压吵导师躲磊跌 签字日期:川年月f 日签字日期:弘哪年6 月ff 日 李晓鹏: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 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 中文摘要 自汉代以来,儒家文化一度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仁和“礼一是儒学的思想 核心,它倡导中庸、和谐,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发展。养成大气、宽容的 民族性格同时,也形成人们安于现状,缺乏竞技意识的生活态度。足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现象,文化造就了足球风格,足球风格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在精髓。 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是一种总体性的潜移默化过程,传统文化并不一定会 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直接地产生作用,我们也很难看到传统义化的基本精神在某一个体身上 完整的体现出来。体育是一种文化,足球是体育众多项目中的一种,它深深根植于民族文 化土壤之中,汲取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风格迥异的各国足 球风格,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影响体育文化的个性,还影响着中国足球运动员对足球的理解, 这是由民族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对足球风格的形成不无关系。中 西方体育由于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在体育形式、健身理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性,影响着人们的体育思维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运动员参与体育运动的现实表现。西 方文化是一种与东方文化有着深远渊源却又与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一种文化模式,“融合 是西方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特征,其重视个人价值和“竞争万特点,对现代西方足球风格 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中庸的伦理体育观注定了中国球员 的个性、处事态度、思维理念等,而这些与竞技足球运动的本质特点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中国足球不可谓没有自己的风格,只是这种足球风格不够鲜明、缺乏代表性和 延续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 响是不容忽视的,深入到文化的层面来研究文化对足球运动发展、社会影响及其内在规律 无疑有着极其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闯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多种体育科学研究 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西方文化 的发展及其对足球风格形成的影响,通过对中、西文化熏陶下形成体育特征的对比,重点 分析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足球风格形成的影响,旨在为指导足球训练、更快地提高 我国足球竞技水平,形成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系及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足球风格提供有益 的参考。 关键词:足球风格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体育特征比赛个性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2 一 s j n c c 曲eh 柚d y n 嬲啾t 1 1 e ( :砌l c j 鲫c u i t l l 他h a db e c o m e 伪ej 】1 a i j l s 臼聊c u l t l l 他i n c l l i n e c i e 锣f o fat 洫e b o t t l “h l 珊a i l i 白, a n d 镜r 嘲o n y i su 豫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r co f o d l 面j c i 锄i s m ,w 量l i c h 缸i v o c a 把sm o d e 枷o n 雒d1 1 乏m n o i l y ,姐dg r e a t l yp 咖幔o t c sc i l i s o c i a l p i p g r e 够a n dd l e v e l o p i i l e n to fi l a l i o n a lc m t u r e ! h 啪a l l i 妒趾d c e r e m 彻y n o to 砌yc k v e l o p s t h el o 衄q u a l i 劬t o l 黜e0 ft h en a t i o n a lc h 习哟c t e f b u ta l s 0e n g c n d e r s 嗍l e ss e l f 趣a :t i s f 犯i o n , k ko f 锄p e t i t i o n s 枷t u d et ol i f e f 0 0 t 1 ) a l li sas p c c i a lk i n do fc l 加l r a jp h e n o m e nt h a t c r 锐咴堪ac l l l t t l 】哪s 钞l e s u c haf 0 0 t b a l ls 吟l ea l s o 咒1 f l e c t st h ei i l l 陀r e n te s s 锄c eo fo i l r 豫t i o i l a l c u l t u r e t 1 1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d i s c 璐s 觚d 锄a l y sh o w 仃a d i t i o r l a lc l l l t i l r ei l l f l u e n c e sf 0 0 t b a l ls 锣l e 舭腿m ec h i 船s e w r e s 钯mc u l t u 珀1c 1 1 a 删蹴r i s 矗c sa n d 舭b 撕cp s y c h i cl e v e l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e x e r t s 锄i i i f l u e n c e 舱s o c i e 哆觚di n d i v i d u a l ,、7 i 临c hi sg e n e f a l l yas u b t l e p r o c e 鼹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坞h 弱n o ta l w a y sa 击r e c te 舭tt 0 c hs o c i a li n d i v i m m i ti sa l s o d 磕c 试tf o rl l st os e e 龇w h o l ee m b o d i m e n to f 也e 妇d i t i o l l a lc 心u r e sb a s i cs p i m 舶ma p a i t i c l l l a ri n d i v i d u a l w r l l a tk i n do fs t y l e ( 、1 1 i n e f 0 0 t b a l lc 锄s h o w 埝ss o m e m i i l gt 0d o 谢廿l 翻b e c m n e n a t i o i l a l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h u r e sg e p h y s i c a lc u l t u r ;ei sak i n do fc u l t u r ew m c h 触b a u s p o r t si si n v o v l e d i td e e p l yr 吣si nt l l e 疵o n a lc m 仃1 e ,出孙访n gu i ee s s e m 舳d 出i o s sf 如m 劬i d i 6 伽i a lc l 曲鹏d i 髓r e l n 伽l t u r eb a c k 鲫舳dm a k e sd i 仃e 托n t s 哆l e s 0 f t l 斓l 蝴n g c l l i n e 缸a d i t i o 删c l l l t l l 佗射i t sn o to 柑yp 埘s i c a lc u l t u sp 趣删i 填b u ta l 廿l e c h i n e 删lp l a y e r s 毗t a i 湎n g0 n t h e 删1 砧l0 f t l l i si sd e c i d e db yt h en a t i 伽a lw a y o ft k i l 薹d n g b e c 邮eo ft h ed i f f - e f e mc u i t i l 阳b k 印m 斌c t l i n e s e 柚dw e s t c mp h y s i c a lc u l t u 他 d i 腩r 谢me h 酬b e fi nt h e 如mo fp h y s i c l ee d u c a 的n t l 艳c o n c c 砸o l lo fb o l d ) ,b u i d i i 哆卸d v 矾u eo f i e 眦i l i 伽lo ft l l i si l l f l u e n c c sp e o p l e sm o d e so ft l l i l l 玉【i n g 锄dv a l u e si ns p o n s ,锄de 、,锄 t l l er e p r e n t a t i o n0 ft l l ep l a y e f s w - e s 钯n 1c u l t u r ei sac u l t u 他w l l i c hi sd e r i v e d 疔0 m 廿1 ee s 劬b u t 以舡自嘞眵t 0i t ”心l t i i 培”i sa ni 1 1 1 i p 0 1 t a l i tc b 乏哦l c l 髓o fw e s t 锄c u l t i l r e ,缸dt h ec 【m c 锄衄 i n d i “鲫a lv a l u e 觚dc o m p e t i t i o ni so n eo fm ep r e r e q u i s i tt ot t l cd e v e l o l m l e mo fw e s t e mf o o t b a l l p l a y i n gs t ) ,l e u n d e rt l l e e x e n i 锄s i i b e 砌u e n c eo n 砸出缸0 n a lc u l t u ,t h em o d e r a t et l l o e 巧o f s p o n s 出i t :n l l i n st i l ep 棚a l 姆,t l l ea t m d e 如d t l l em j i l dw l l i c hd o 枷毗f i ti nw i t l lt l l e 嚣s 训甜 李晓鹏: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 5 一 成恶性循环,以致中国足球至今都没形成自己的、具有代表性的风格。中国足球学习西方 先进的足球文化,就如同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洋务运动。以奕忻、曾国藩、李鸿章为 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打出“自强 的旗号,创办了第一批军工企业,去效仿资本主义企业, 最终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终与中国国情相驳,同样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足球似乎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在阻止它的前进原中国国奥队主帅拉德说, “这种力量现在看其实就是中国足球人,还有球迷那种急功近利的想法,自己研究过也经 历过一些欧洲、非洲球队的成长,但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国家能在5 1 0 年当中就能有一 个质的飞跃 1 1 1 。 前世界冠军法国足协,为了改变处于中游的法国足球的落后面貌,详细研究了世界足 球的发展趋势和本国足球的具体情况,定位学习南美的足球技战术风格,结合欧洲运动员 的身体训练特点,确定法国的发展方向,从儿童、青少年、俱乐部到国家队,都按照统一 的技战术风格及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划训练。经过2 5 年的不懈努力,法国终于夺得了世界 杯赛的冠军,成为世界足球强国1 2 l 。喀麦隆,整整用了2 7 年彳获得非洲国家杯的冠军:我 们的邻国日本,自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各级足协开始聘请巴西教练,并派大批青少年去 巴西学习,像三浦知良、拉莫斯等一批国脚都是其中的一员。日本现在的优势不全在于他 们突出的个人技术,而在于他们已经形成j ,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将巴西的技战术风格 与本国的特点结合而成的一种风格。这种风格从国少队到国家队,一脉相承。 关于足球技术风格,国际上一般认为在2 0 世纪7 0 年代中期前,世界上曾流行两大鲜 明的足球技术风格的流派,一是欧洲派,亦称力量型;二是南美派,亦称灵巧型;1 9 7 4 年 第1 0 届世界杯后,又一足球风格逐渐形成了,即欧洲拉丁派,亦称力量技巧型,它基本 上是前两种技术风格相融合的产物,这三种不同风格的流派是目前国际足坛公认的。当前 世界足坛各种流派的打法正呈现一股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相互融汇的潮流,但这股潮流 并不是把各家风格趋于同化、呆板化;相反,却是朝着各家风格更加丰富更具有个性的方 向发展p 】。而目前,中国足球不可谓没有自己的风格,只是这种足球风格不鲜明、不具有 代表性。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审视我 国足球风格现状,借鉴足球强国的足球风格形成的成功模式,积极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符 合现代足球发展规律要求的足球风格,从而形成自己的训练指导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 更好、更快地提高训练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是本研究的月的之 f 1 1i 加0 l 】h “p :肌p o f t s s o h u c o m ,2 0 0 6 0 5 1 6 ,n 2 4 3 2 4 5 8 8 1 s h 岫l ,2 0 0 6 5 1 6 1 2 1 王民事,吴金贵现代欧美足球训练理念与方法【m 】j l :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 0 0 6 :5 - 6 【3 j 刘志云传统文化对足球运动发展影响初探【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 9 9 9 ,l “3 ) :2 4 2 5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一 所在。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多种体育科学研究 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西方文化 的发展及其对足球风格形成的影响,通过对中、西文化熏陶下形成体育特征的对比,分析 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足球风格形成的影响,并就构建中国足球风格提出了对策与建 议,旨在抛砖引玉,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与关注中国足球,为中国足球早日冲出亚洲,走向 世界略尽绵薄之力。 由于受到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之学理欠深,研究论证中定有诸多地方值得商 榷与推敲,恳请专家学者斧正1 2 文献综述 作者通过对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学 位论文数据库等诸多数据资料库中现存的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分别以“传统文化 、“中西 文化比较 、“传统文化与足球、“足球风格检索词,分剐在“中文摘要、“关键词、 “题名做高级检索,检索过程分别为: ( 1 ) 检索式= 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比较;检索时间:1 9 9 9 年2 0 。6 年 检索范围:l 、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摘要;2 、中国 期刊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关键词。 ( 2 ) 检索式= 中西文化比较+ 足球;检索时间:1 9 9 9 年2 0 0 6 年 检索范围:1 、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关键词;2 、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摘要。 ( 3 ) 检索式= 足球风格+ 传统文化:检索时间:1 9 9 9 年- 2 0 0 6 年 检索范围: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摘要;2 、中国期刊 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关键词。 经搜索发现文献数量大致呈递减“数列一,这也反映出这类研究受关注程度也是呈递 减顺序,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 i 中国传统文化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研究,杨明、吴翠丽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杨学印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周来祥和巾 李晓鹏: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 7 一 和中再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及其审美特征、尹益洙中国儒家政治伦理思 想研究等。他们多数以儒家文化作为切入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其中具代表性的: 尹益洙中国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研究,它以儒家政治伦理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以不 同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政治伦理思想作为分析重点,系统地阐述了儒家“为天下非 为君一、“为政以德刀、“仁本礼用、“以立为本刀、“君舟民水一、“民贵君轻一、“任贤纳谏、 “内圣外王 、“德主刑辅 等等政治伦理思想。以上这些研究重点在于阐述中国传统文化 特征、基本精神的核心内容。它们虽为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资料资源,但还是主要 从理论层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杨学印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从分析中国传统文 化特质,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中心、中古传统文化强调中 庸协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实践品格、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整体思维的基本特征。它系统、 总结性地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为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依 据。 这些研究基本集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理论的探讨,没有涉及分析和研究中国传统 文化对中国体育、足球发展影响的内容。如果以这些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其对 中国足球风格的影响和如何改变中国足球现状,那么,它们对中国足球的发展将更具现实 意义。 2 2 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 邱运华,马固钢中外文化概论、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敖登浅谈中西方文化 差异、张志光比较中韵中西方文化特性、邓大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等对中 西方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其中邱运华,马固钢中外文化概论从中西哲学、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天文历法、宗教、姓氏、婚丧礼俗、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比较、阐 述中西方民族创造的不同文化成果,是我们系统而全面地了解中外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 另外,对于目前存在或崇吉弃洋,或崇洋弃古的畸形心态,通过该文献对中西文化的研究 达到以正视听。但是对于这样一部比较系统的中西文化比较专著,中西方体育运动的比较 却在文中未被描述。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比较,可以发现:在文化学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对中西方体育运动 进行比较。作者认为在中西文化比较中,研究中国足球风格的形成,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意 义。 2 3 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 o 乏传统文化对足球运动诸因素影响关系的深入研究。本文以宏大的、系统的传统文化为背 景,对中国足球风格的形成进行了探索性地研究。从文献学的角度说,本研究是具有现实 意义。 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 1 研究内容 3 1 1 中西方传统文化形成溯源 3 1 2 传统文化与竞技文化 3 1 3 传统义化对足球风格形成的影响 3 1 4 确立我国足球风格的思考 3 2 研究方法 3 2 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本人在扬州大学图书馆、体育学院资料室及中国科技期刊全 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学位论文数据库等诸多电子数据资 料库进行了文献收集和检索工作,查阅了相关文献近百篇以及现代欧美足球训练理念与 方法、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西文化比较、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等著作, 同时运用i n t e r n e t 网络工具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此外,本人还借助网络查阅中 国新浪足球,并且在百度以及9 0 0 9 l e 网页中进行了大量相关信息的查询,为本研究提供 理论上的依据。 3 2 2 调查法 3 2 2 1 问卷调查法 3 2 2 1 1 问卷的设计 设计调查问卷之前,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体育、社会调查及科研方法等方面的文献,做 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根据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遵循社会学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 首先在局部范围内征询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整理后形成了专家调查问卷。 3 2 2 1 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专家问卷采取邮寄及委托发放、回收的形式,其中对参加2 0 0 7 年全国足球方向研究 生培养工作研讨会的专家发放闽卷1 5 份。( 见表1 ) 李晓鹏: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 表1 专家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统计表 3 2 2 1 3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3 2 2 1 3 1 问卷的效度检验 从对来自河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 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 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1 3 所高校的1 5 名专家学者( 专家基本情况见表3 ) 调查的结果来 看,闷卷所设计的问题基本能反映所要研究的主题问题,具备有效性。 表2 :问卷效度检验结果表 表3 = 专家基本情况统计表 3 2 2 1 3 2 问卷的信度检验 为了检验问卷的信度,在第一次调查的1 4 天后,用相同问卷对曾调查过的学校的部分 专家进行了复测。经检测,两次调查的结果呈高度相关,计算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r o 8 6 ( p 0 0 1 ) ,具有显著意义。 3 2 2 2 专家访谈法 对在扬州参加编写全国“十一五足球规划配套教材的专家、教授进行了访谈,并 根据本研究的研究需要,对与研究相关的文史专家、教授进行了咨询。 3 2 3 逻辑分析法 综合运用了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对获取的各种信息进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论证相关结论和建议。 4 概念的界定 4 1 关于_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 2 关于搿传统文化一: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在中华民族 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发挥作用的主要的文化形式。主要包括儒家文化传统、道家文化传统和 佛教文化,以及由这些主体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中华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 4 3 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是所有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 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4 4 关于搿足球风格一:是指足球运动员或一支球队的民族精神和技术特点的概括反映。 4 5 关于。比赛个性一:在本文中特指球员在比赛中张扬自我个性,体现个体生命活力、积 极性的个体性格。 5 分析与讨论 5 1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5 1 。1 关于文化的界定 什么是文化? 这是进入文化研究领域首先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然而,要做出一个确 切的回答又是困难的。自近代以来,东西方都曾热衷过文化问题的研讨,出现了数百种关 于文化的定义。有人说,有多少人研究文化,就有多少个文化定义,谁要是讨论文化,谁 就要申明他对于文化概念的所指。 尽管界定文化概念相当的困难,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众多繁杂的文化定义中理出一个大 体的脉络来。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广义的文化,它与文明相当,包 括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如近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的英国著名 学者泰勒( e c h a r d b 啪e n t y l o r ) 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 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 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用于 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在他们合著 的文化概念及其定义研究一书中,详述了“文化”一词在语义上的演变、流传并分析 了以往学者所用的1 7 0 多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后提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 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一普通人类学导引f m l 浙江:浙江人民社,1 9 9 2 :1 3 6 李晓鹏: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旦 成,这种行为通过象征符号而获知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成就,文化的核心部分 一 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知和选择的观念,尤其足它们所带的价值胗。 本文所提及到的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它的内涵和范围相对比较清晰。所谓中国传 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积淀下来的、在中华民族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发挥作用的主要的 文化形式。主要包括儒家文化传统、道家文化传统和佛教文化,以及由这些主体文化所培 养出来的中华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 5 1 2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特征 中国大陆北接蒙古大草原,西屏帕米尔高原,东临大海,南亚文明也被喜马拉雅山山 脉隔断,中国文化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社会中发展。文化长期封闭,缺乏交 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孕育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落下了保守、自大、功 利等诟病。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赖以滋生的地理环境、经济模式和社会组织形态,都能形 成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文化精神依据。中华大地不仅为中国文化提供完全自足的存在条件, 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得中华民族文化能够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在中华民族 几千的历史上,曾经遭受多次的外族入侵,而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和完整。在远离世界 其它文明中心的长期隔离中,沿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方向自主发展,创造了与众不周的中华 民族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连续性。这种文化和地理特征同时也给中 国文化带来自我封闭保守的思想意识和自诩、自大、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也给中华民族 留下了一些性格上的弱点,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华夏文明的进步。 中华文明在相对封闭的富足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和以农业为主 的生产方式与经济模式,在此基础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农业生活方式和零散的农业村 舍式的社会结构。由于对农耕文明的生存依赖,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明显地呈现“重士农、 轻工商的倾向,中国社会难以形成经济上独立于乡村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在无法打破自 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丰导的牛产方式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也基本上是内向 型的。经济的内向,必然带来文化的内向,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闭保守的民族性格 的形成,不利于竞技运动和竞技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文化的落后也不利于竞技比 赛的组织和开展。 5 1 2 1 儒学成为中国社会长期的主流文化意识 自汉代以来,儒学一直成为统治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不断改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4 头换面,但始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索。儒学以“仁一和“礼一为思想核心,倡导中 庸、和谐,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养成大气、宽容、开放的民族 性格同时,也在濡化汉民族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人们安于现状,不为人先的农业文明特有 的缺乏竞技意识的生活态度。 5 1 2 2 以血缘家庭为纽带构成中国传统社会 卢作孚先生说过: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的第一重社会生活;亲戚邻里关系等是中国人的 第二重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社会活动,规定 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 任何一个社会,家庭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细胞。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庭及其 延伸的家庭意识却是任何一种文化无可比拟的。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来说,家庭不仅意味着 婚姻、血缘的结合,还是集生产经营、财政消费、社会教化和礼制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社 会单元。在农耕经济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社会结构中,离开了家庭、亲族,个人的意 义无所着落。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中国人安土重迁,老死不出乡的民族心态。唐宋 以来,宗法族权成为与村社行政结构并行的另一种特别权力,并在以家庭族宗法制度为核 心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的组织机构和政治制度,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家天下刀的宗主统治之 中,使个体的行为凝结着深厚家族和国家意义,从而形成个体行为模式中的浓重历史责任 感。个体的行为自由被严密地限制在统治意志之内发展。宋代倡导“重文轻武,政治主 体意识认同“追求功名一,轻视体力劳动,尚武之风日衰。宋代“瓦舍 中的“百戏在 向游戏性方向演变的过程中,发展为“艳俗 豹民间活动。基本被排斥在主流价值之外。 5 1 2 3 尊重正统排斥异端的文化特征 自儒学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意识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塑造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同时,也抑制了道教、佛教、法家等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必要补 充。阻滞了道教和佛教文化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关于“生命意识豹发育和发展,感性生 命活动被排斥在主流文化活动之外,表现生命积极性的竞技文化长期处于亚文化的从属地 位。现代以前,在政府的组织机构中,从没有出现过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竞技文化基本 没能成为中国主体文化结构的组成部分。竞技文化长期在“龙舟竞渡一、“舞狮 等非身体 直接对抗的民间活动发展,在组织形式、组织制度、对抗意识的发展上都得不到应有的保 证。 5 1 2 4 传统文化的连续性的特征 李晓鹏: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 1 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表现出良好的历史继承性,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形成 既定的文化模式,以独特民族文化精神代代相传。与此同时,统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形态形 成之后,便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和形态影响着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从民族精神的内部 保持着一种固定的文化倾向、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这种文化传统既是前进的一个动力, 也是导致文化保守倾向的消极力量。中庸、保守的民族文化心态,长期抑制着热情、开放、 冒险、创新的文化精神的发展,竞技运动长期处于文化营养不良的状态下缓慢地发展,现 代足球运动也很难获得文化发展推动力。 5 2 中国传统文化与竞技文化 5 2 1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竞技文化的发展 5 2 1 1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与竞技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农业文化,追求稳定、安于现状、不求创新的特点是由农业社 会简单重复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农业生产是一种四季的循环往复的再生产一种简单又 重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所需要的条件除了土地肥沃、四季有序、风调 雨顺,只要勤于耕作即可。所以,创新,求异的思想在此土壤中不太容易发育。封闭与半 封闭的地理环境造成j ,中国文化保守、自大和盲目自尊的品格和重实际、轻玄想,重稳定、 轻变动的思维方式,限制了竞争与冒险精神的发育。在足球运动中,重阵形、重教练意图, 少灵活创新,战术配合中,画地为牢,推诿责任,难以达成有机的配合。而足球是在各种 不确定性的对抗中进行的,需要主动灵活地处理各种情况,才能赢得比赛。在求稳重、怕 负冒险责任等复杂心理压力作用下,常常会出现中困男足在比赛中最后五分钟的崩溃现 象,以及遇弱不强,遇强不弱的现象。 5 2 1 2 儡学思想与竞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儒家思想。它在濡化汉民族成长的过程中,倡中庸、 轻竞争、和为贵,并引导人们安于现状,不为人先。特别是宋、清两朝的思想禁锢,使得 中华民族文化逐渐趋向保守而失去竞争的活力。体育文化明显表现出游戏性和表演性,运 动中表现生命勃发的竞争精神被弱化。中国古代的诸多体育游戏甚至演变为政治、宗教庆 典中的“仪式或“半仪式 的活动。如:黄帝祭祀舞蹈、冰戏等。中国现代体育也烙下 了明显的印记,围棋、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网球等一批隔网比赛的直接对抗性弱的运 动项目发展速度较快,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足球、篮球、冰球等一批直接 身体对抗项目发展速度很慢。特别足中国足球,球员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明显比不上欧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6 洲球员。重群体、轻个体的儒家价值审美,压抑着个体的发展,使得个体的价值寓于家族、 家邦的意义之中,不利于英雄主义的产生。竞争中的获胜者并不都能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 的认同,特别是游艺、杂技、百戏等体育游戏中的获胜者更难得到主流价值观肯定,使中 国古代游戏中的竞技意识长期处于主体价值观的压迫之下而得不到迅速发展。 以“宋力、“清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文轻武,主“静不主“动丹,鄙视体力劳动 和体育运动形成社会风气。不仅使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沦为宫廷宴会上的表演娱乐节目, 还将尚武精神、体育竞技意识排斥在社会主流意识之外。体育游戏更多地注重表演和仪式, 而忽视比赛的胜负。在思想禁锢中将传统学术引向“引经论典刀,缺乏宽容错误和冒险精 神,文化的价值核心肯定胜者,缺少对失败者的应有肯定和认同。在现代竞技体育中,中 国文化更多的是对冠军的肯定,而胜利者是极少数,更多的失败者很难得到精神上的肯定 和物质上的支持。中国足球的命运更是如此,越是失败越是受到民众和媒体的否定,如今 中国足球已经走到舆论上的孤寺和物质断源地步。 5 2 1 3 家国一体的思想与足球运动员心理压力 以儒学和族宗法制度为核心发展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影响着巾华民族的生长, 并固化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之中,形成特有的民族性格和行为特征。直至现代,在特定 的文化场合中,中国人个体的行为时常会被附于浓重的社会责任、深厚的民族和国家意识, 甚至是历史使命感,从而使行动中的个体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中国男足一直背负着全体中国人的重托和厚望,期望中国男足能够在世界占有一席位 置,为中华民族迎得荣誉和文化利益。这样,中国足球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深厚爱国主义情 愫。每一粒进球都牵动着国家的荣誉,每一次失败、失误都不会逃过全国人民的眼睛。足 球几乎成了全国人民审视下的“国舞。很显然,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已经影响了 运动员比赛心理的健康和教练员临场决策。不仅如此,这种“压力一还影响政府对足球组 织机构、足球运动体制与制度的建设。如:每一次重大的足协、教练、主力运动员的调整 都接受舆论的监督,甚至是指责和批评。 体育比赛中需要心理压力,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必然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中国足球不 可能改变全体人民对于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只有通过自我的心理调适,释放心理压力,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5 2 1 4 “天人合一一与。纯粹足球刀 “天人合一一是中国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一,它指导人们如何处理主客体之间的关 李晓鹏: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 1 7 系,倡导人与外界客体的有机统一。中国传统体育讲究身心与自然全一,讲究“修 与“练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武术中的“太极拳将“天人合一韵哲学思想运用到了登峰 造极的地步。中国足球也应该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强调“人、“球合一的纯粹主义的美 学足球,才能在竞争中达到人的意志与球的统一,才能达到高超的技战水平。 但是,在市场经济中的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中国足球离纯粹主义的美学足 球越来越远。我国曾派少儿组去巴西学习足球( 国家队中曾去巴西的队员) ,中国的青少 年男子足球在世界大赛中成绩也十分显赫,成绩一直不错。为什么这些队员步入成年就出 不了成绩了昵? 其中,与中国成人足球的功利化、拜金化不无关系。 5 2 1 5 。经世致用 与中国足球 经世致用是儒学治世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国现代哲学也表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这种 哲学濡化出中华民族善于学习的民族性格。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足球,走的几乎是一 条不断学习外国足球的道路,很少有创新。在“经世致用思想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流 行什么战术、阵型,中国足球就学什么,哪个教练在世晃大赛中战绩好,我们就想请他来 当巾国足球队的教练。至于巾国足球走什么样的路、定什么样的风格,巾国足协在这个问 题上瞻前顾后,频繁更换主教练。事实上,发展中的中国足球在形成自身风格之前,一定 要选择一个适合自身风格形成和发展的教练,而不是有过辉煌战绩的教练。更换教练更适 合足球风格成熟的国家,否则,必然会导致中国足球飘摇无根。 5 2 1 6 含蓄的审美思维与保守的中国足球 儒学文化和宗法制度造就了中华民族内向型的文化品质,养成了中华民族含蓄的审美 思维。内向型的文化性格和农业文明的稳重心态模塑了中华民族善于接受外界信息的刺 激,并做出沉着应变的行为特征。在足球运动中表现为防守意识明显高于进攻意识,导致 中国足球守多攻少,更多地喜欢采用“防守反击的战术。含蓄的文化审美还影响中国球 员比赛场上运动活力和运动激情的展现。在足球场上,巴西运动员像激情燃烧的火;德国 运动员像逻辑严密的哲学家;法国运动员像狡猾的老道;美国运动员像实用主义的杜威: 而中国运动员像什么? 他们什么都像,什么都不像。 5 2 1 7 传统的军事思想与中国足球的阵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丰富而精彩,孙子兵法影响世界军事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军事 典籍的叙说中,都十分重视对称阵型的布置。在集体游戏、游猎活动也表现出明显的阵型 意识。中国足球也十分注重排兵布阵,“4 4 2 、“2 4 4 、“4 5 1 、“4 3 3 等阵型大多数为中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8 国足球演练过。其实,足球阵型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过份强调阵型会导致足球战 术的僵化和机械化,失玄灵活机动性,抑制队员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在国际比赛中, 5 0 以上的时间里,从场上队员的站位来看,什么阵型都不是。作者并不是认为足球比赛 中的阵型不重要,而是认为足球比赛的阵型并不是压倒一切的首要因素。不管什么样的阵 型,都应该表现出中国足球自身的风格,不能为阵型而阵型。传统的军事思想形成模式化 阵型思维,不能成为影响中国足球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5 2 2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竞技文化的影晌机理 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是一种总体性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对中华民族文 化的价值取向、社会文化心态、民族思维方式、民族行为方式等形成的影响,模塑出中华 民族总体性的思维特征和行为特征。传统文化并不一定会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直接地产生作 用,我们也很难看到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某一个体身上完整的体现出来。传统文化对于 社会价值选择、个体行为等起到价值导向和价值制约作用,起到对社会和个体行为的精神 激励作用,起到对民族心理的凝聚作用等。 巾国足球能够表现出什么样的风格,与巾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不无关系。巾国传 统文化不仅影响体育文化的个性,还影响着中国足球运动员对足球的理解,这是由民族思 维方式所决定的。如:中国足球对于中场队员处理球的理解基本是平稳过渡,从两边推到 前场,然后展开进攻。而英国足球对于中场队员处理球的理解基本是“长传冲吊,中路 杀入禁区。 5 2 2 1 价值取向上的制约和引导功能 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育、发展和定型是一个同一并行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 各地域的文化呈多元性地发展,而文化的精神层面起着文化整合的作用,总体表现为儒学 伦理和价值取向。主张中庸,强调中和之美,表现优雅、宁静、冲淡平和的审美心态。恬 静淡远、喜尚柔和确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品质,它导向社会重文轻武之风,制约了竞 争文化要素发展,影响了体现生命激情和生命爆发力的足球运动发展。 5 2 2 2 行为方式中的精神激励功能 人的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人价值取向、个体心理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本精神在价值取向、文化心态等方面对社会个体不知觉地产生影响,表现在个体行为方式 与其它民族的总体性区别。中华民族“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文化性格,激励着人们 进取向上。在处理人伦关系上,中国文化崇尚和平、社会和谐、政治和谐、淡化竞争。在 李晓鹏: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 1 9 相当程度上表现出柔弱、守雌、处下、不争、无为的中道观。竞技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传统 文化中缺少应有的激励机制,进取、竞争的文化追求受到抑制,世俗文化走向缺少对抗的 游戏化,体育游戏也向庆典节日的游戏化和娱乐化方向发展。 5 3 中西文化熏陶下形成体育特征的对比 5 3 。1 中西方体育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不同 人类文化就其地域特征而言,分为三种类型:大陆文化、海洋文化和介于大陆文化和 海洋文化之间的岛国文化。中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大陆文化。以希腊文化为基石的西方文 明,基本属于海洋义化。中西方在各自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义化体系。 从中国的地理环境来看,东部濒临大海,内部大河交错贯穿,土地肥沃,气候适宜。 这些条件自然天成,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构成了良好的基础,经济能自给自足,生活相对稳 定。相对封闭的生存条件同时也阻碍了对外交流。安逸的生活习性使得人们在社会心理上 要求社会稳定、推崇统一、追求和谐。对待事物的发展变化持保守的态度,求稳定和谐。 与中国文化相一致中国古代体育也有求“稳弦的特点。中国古代体育活动的目的不是展现 “力弦与“美 ,只是简单强调健身、延年益寿和内在精神的培养。中国古代体育很少有 竞争性的体育项目,对待竞技的胜负也持有顺其自然的态度。因而,中国古代体育运动是 朝向平稳的、缓慢的、缺乏竞争性的个人模式发展。 与此相反的西方文化发源于地中海地区,该地区主要由岛屿构成。土地贫瘠且夏季少 雨。地区内的河流也不像中国的发达,因此在经济上不能自给自足,生活相对不稳定,因 而,古希腊只有通过向外发展商业、航海来缓解资源枯竭的威胁,进而生成了西方开放式 的文化体系、向外型的民族性格。西方体育也体现了这些文化特点,在运动中注重身体运 动并追求突破身体极限,达到最佳运动成绩来体现人的价值和自身的尊严。在与自然的关 系上,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条件,而是追求与自然抗争,战胜自然。从现代奥林匹克追求 的“更高、更快、更强”反映了西方文化争强好胜的特点。所以,西方体育是向高对抗、 竞争激烈、多变的群体参与的方向发展。 5 3 2 中西文化熏陶下形成体育特征的对比 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对体育认识和选择的不同,进而使得在体育的形式、 健身理念、价值取向等各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5 3 2 1 中西方文化熏陶下在体育形式上的差异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由军事操练而发展起来的体育运动,如赛 李晓鹏:论传统文化溯源与足球风格的形成 国人的这种表现意识是“骑士精神一的真实写照。“绅士风度是英国民族文化的集中表 现,这种文化氛围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