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的关系.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的关系.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的关系.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的关系.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的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的关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的关系 摘要 目的:本研究以在校大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依恋、述情障碍 与抑郁的关系。具体目的有:( 董) 考察在校大中学生依恋状况;( 2 ) 考察早年依恋经历与当前成人依恋的关系;( 3 ) 深入探讨依恋、述情 障碍与抑郁的关系及其作用路径。 方法:本研究分别在两所高中和两所大学抽取高二、高三、大二、 大三学生共4 5 2 名,采用成人依恋问卷(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a a q 3 1 ) 、关系问卷( r e l a t i o n s h i p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r q ) 、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 x p e r i e n c e si n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s c a l e ,e c r ) 、 多伦多述情障碍2 0 条疆量表中文版(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o fc h i n e s e t r a n s l a t i o no ft h e2 0 一i t e mt o r o n t oa l e x i t h y m i as c a l e ,t a s 一2 0 一c ) 、13 条 目贝克抑郁问卷( b e c kd e p r e s s i o ni n v e n t o r y , b d i 1 3 ) ,依次测量个体 的早年依恋经历、成人依恋( 类型、维度) 、述情障碍和抑郁水平。 其中,a a q 3 1 所测量的是个体对早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本研 究为方便进一步分析,根据测量内容,将其转换为母亲依恋( 早年与 母亲闻的不良依恋经历) 和父亲依恋( 早年与父亲闻的不良依恋经历) 两个因子;r q 测量四种成人依恋类型( 安全型、忽视型、沉迷型和 恐惧型) ;e c r 测量两个成人依恋维度( 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 ; t a s 2 0 c 测量述情障碍总分,以及三个分量表分:情感辨别不能 ( d i f f i c u l 够i ni d e n t i f y i n gf e e l i n g ) 、情感描述不能( d i f f i c u l t yi n d e s c r i b i n gf e e l i n g ) 和外向性思维( e x t e m a l l yo r i e n t e dt h i n k i n g ) ;b d i 1 3 主要测量了个体当前的抑郁水平。 结果:独立样本t 检验显示,a a q 3 。l 早年依恋经历性别差异显 著。男生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 p = o 0 0 0 ) 。e c r 依恋回避性别差异显著,男生依恋回避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p o 0 2 5 ) 。 独生子女和城市孩子的母亲角色倒置、父亲角色倒置得分分别高于非 独生子女和农树孩子;前两者在对母亲愤怒得分显著高于后两者。有 重大事件经历者的母亲依恋、父亲依恋的分显著高于没有此种经历者 ( p 燃o o o o ) 。3 8 4 名( 8 5 ) 被试报告了其r q 依恋类型,其中安全 型3 3 。6 、忽视型量9 。5 、沉迷型3 王8 、恐惧型1 5 。l 。 相关分析显示,早年依恋经历与成人依恋显著相关。a a q 3 1 的 1 2 个因子与e c r 两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约5 4 的因子间 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 0 9 4 - - 4 ) 1 8 1 之间。母亲依恋与依恋焦虑 显著正相关( f o 2 1 2 ,p 0 0 1 ) ,父亲依恋与依恋回避( f o 11 5 ,p 0 0 5 ) 、 依恋焦虑( f o 1 7 9 ,p 0 0 1 ) 显著正相关。方差分析显示,忽视型父 亲依恋得分显著高于恐惧型( p = o 0 1 0 ) 。路径分析显示,母亲依恋仅 对依恋焦虑有显著而直接的影响,父亲依恋则仅对依恋回避有直接而 显著的影响。模型拟合良好:g f i = 0 9 9 5 ,a g f i = 0 9 8 3 ,n f i = 0 9 8 0 , r f i = o 9 6 0 ,c f i = 0 9 9 3 ,r m s e a = o 0 35 。 相关分析显示,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两因子与述情障碍总分、三 个分量表分及抑郁总分显著相关( r = 0 1 3 2 0 2 4 6 ) 。e c r 成人依恋、 述情障碍及抑郁三者显著正相关( r = 0 1 6 6 , 4 2 4 1 3 ) 。控制性别、城乡后 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在0 0 9 6 0 4 0 4 之间。本研究 得出依恋( 早期依恋经历、成人依恋) 、述情障碍与抑郁关系综合模 型,拟合良好:g f i = 0 9 9 4 ,a g f i = 0 9 7 8 ,n f i = 0 9 8 2 ,r f i = 0 9 5 4 , c f i = 0 9 9 5 ,r m s e a = 0 0 3 0 。早年依恋经历对抑郁既有直接影响,又 受到成人依恋和述情障碍的中介影响。母亲依恋对抑郁既有直接影 响,又可通过述情障碍对抑郁间接作用;父亲依恋对抑郁的影响受到 述情障碍的完全中介作用,对抑郁没有直接影响。依恋回避对抑郁的 影响受到述情障碍的完全中介作用,依恋焦虑对抑郁的影响受到述情 障碍的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本研究显示,大中学生的成人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显著 相关。早年与母亲间的不良依恋经历与成人依恋焦虑显著正相关;早 年与父亲间的不良依恋经历与依恋回避显著正相关。早年与父母的依 恋经历对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和特异性。依恋对抑郁既有 直接影响,又受到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早年依恋经历,成人依恋,述情障碍,抑郁,中介作用 i i 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a t t a c hm e n t , a l e x i t h y m i aa n dd e p r e s s i o n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i ss t u d yw a s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a t t a c h m e n t ,a l e x i t h y m i aa n dd e p r e s s i o n w eh a v et w op r o p o s e s :( 1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a t t a c h m e n tl e v e lo fh i g hs c h o o la n dc o l l e d g es t u d e n t s ; ( 2 ) t oe x p l o r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e a r l ya t t a c h m e n te x p e r i e n c ea n d a d u l t a t t a c h m e n t ;( 3 ) t oe x p l o r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a t t a c h m e n t ,a l e x i t h y m i aa n dd e p r e s s i o na n dt of i n di t sp a t hu s i n gp a t h a n a l y s i s m e t h o d s :i nt h i ss t u d y , 4 5 2h i g hs c h o o la n dc o l l e d e g es t u d e n t s f i n i s h e dab a t t e r yo f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i n c l u d i n gt h e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3 i ( a a q 3 1 )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r q )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si n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s c a l e ( e c r ) t h ec h i n e s e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t h e2 0 - i t e mt o r o n t o a l e x i t h y m i as c a l e ( t a s 一2 0 一c ) a n dt h eb e c k 1 3 一i t e md e p r e s s i o ni n v e n t o r y ( b d i 一1 3 ) ,w h i c ht e s t p a r t i c i p a n t s e a r l y a t t a c h m e n t e x p e r i e n c e s ,a d u l t a t t a c h m e n t t y p e ,a d u l t a t t a c h m e n t s t y l e ,a l e x i t h y m i aa n dd e p r e s s i o n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r e s u l t s :i n d e p e n d e n t - s a m p l e st - t e s tr e v e a l e d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m a l ea n df e m a l es t u d e n t so na a q 3 1 m a l es t u d e n t s g o t s i g n i f i c a n th i g h e rs c o r e s o nm o t h e ra t t a c h m e n t ( p = 0 0 0 0 ) ,f a t h e r a t t a c h m e n t ( p :o 0 0 0 )a n d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a v o i d a n c e ( p = 0 0 2 5 ) t h a n f e m a l es t u d e n t s p a r t i c i p a n t sw h oh a db a de x p e r i e n c e sg o th i g h e rs c o r e s o nm o t h e ra t t a c h m e n ta n df a t h e ra t t a c h m e n tt h a n n o n e - g r o u p ( p = o 0 0 0 ) 3 8 4 ( 8 5 ) p a r t i c i p a n t sr e p o r t e dt h e i r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t y p e s :s e c u r e3 3 6 ,d i s m i s s i n g1 9 5 ,p r e o c c u p i e d31 8 ,f e a r f u l1 5 1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r e v e a l e dt h a t 5 4 f a c t o r so fa a q 3 ,1a n de c r w e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l le a c h o t h e r , r - - 0 0 9 4 - 4 ) 181 m o t h e r a t t a c h m e n t ( b a de a r l y a t t a c h m e n t e x p e r i e n c e sw i t hm o t h e r ) 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a t t a c h m e n ta n x i e t y ( r = 0 212 ,p o 01 ) ,f a t h e r a t t a c h m e n t ( b a de a r l y a t t a c h m e n t e x p e r i e n c e s w i t h f a t h e r ) w a s i i i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a t t a c h m e n ta v o i d a n c e ( r = 0 115 ,p 1 6 , b d i _ 9 的人 9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的流行病率为3 2 1 ,无抑郁被试的流行病率仅为4 3 ,两组差异显著。b d l 分 数可以解释t a s 2 0 分数的2 9 2 。述情障碍与社会人口学因素的关系受到抑郁的 影响,男女性别中均是如此。他们认为,由于述情障碍与抑郁两者间的强相关, 在对普通人群的述情障碍进行研究时必须将抑郁纳入考虑。l u i g id eg e n n a r o 等 【7 7 】对5 5 4 名大学生( 4 8 0 f ,7 4 m ) 的述情障碍、抑郁及睡眠质量的研究发现,述 情障碍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可能受到抑郁情绪的中介影响。s s a a r i j a r v i 等 7 8 】选取 1 2 0 名重型抑郁( m a j o rd e p r e s s i o n ) 患者为研究对象。用1 7 一i t e mh a m i l t o nr a t i n g s c a l ef o rd e p r e s s i o n 和b d i 一2 1 测定被试的抑郁程度,t a s 2 0 测量述情障碍特征 ( a l e x i t h y m i cf e a t u r e s ) 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抑郁的恢复与述情障 碍的减少有关。主要与述情障碍两个分量表情感辨别不能( d i f f i c u l t yi ni d e n t i f y i n g f e e l i n g ) 和情感描述不能( d i f f i c u l i t yi nd e s c r i b i n gf e e l i n g ) 有关,与外向性思维 ( e x t e r n a l l yo r i e n t e dt h i n k i n g ) 无关。 以进食障碍者为对象的大量研究显示【7 9 】,进食障碍者述情障碍与抑郁显著相 关,其述情障碍流行率显著高于正常人。两种进食障碍亚型间述情障碍流行率的 差异主要受到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m a u r i c ec o r c o s 等【8 0 】以厌食性神经症患者 ( a n o r e x i an e r v o s a ) 和贪食性神经症患者( b u l i m i an e r v o s a ) 各3 2 名,7 4 名正常 女性为对照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厌食症患者的t a s 及h a d ( t h eh o s p i t a l a n x i e t ya n dd e p r e s s i o ns c a l e ,h a d ) 得分显著高于贪食症患者,且在两组中t a s 与 h a d 得分均显著正相关( r = 0 5 3 ) 。述情障碍在进食障碍者中有较高的流行病率, 厌食症和贪食症间的差异可能主要与抑郁有关。a l b e r t oe s p i n ae i z a g u i r r e 等t 8 1j 对 6 9 名厌食症患者、8 2 名贪食症患者及4 3 名正常女性施测t a s 2 0 、b d i 及焦虑自评 量表( s a s ) ,分别测量被试的述情障碍、抑郁和焦虑水平。结果显示,进食障 碍者b d i 得分与t a s 述情障碍显著正相关,其中与t a s 总分相关系数r 为0 5 1 1 ,与 三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r 在0 2 3 0 - 4 ) 51 4 之间。进食障碍者比正常组具有显著更高 比例的述情障碍,但在控制焦虑和抑郁之后两组间的这种差异消失了。 述情障碍与抑郁的强相关,使得许多学者开始怀疑述情障碍与抑郁之间的独 立性。j u k k ah i m i k k a 及其同事1 8 2 j 用因素分析考察1 8 8 8 名普通大众的述情障碍与 抑郁的关系。结果显示,t a s 2 0 和b d i 2 1 条目负荷独立,仅极少部分重合。然 而,在既有述情障碍又有抑郁的被试中,两者的因素负荷有高度重合,提示述情 障碍和抑郁可能存在高度相关。m a r c h e s i 等【8 3 】以1 1 3 名抑郁( n = 4 9 ) 或焦虑障碍 州= 6 4 ) 患者及1 1 3 名正常对照者为研究被试,同时施测t a s 2 0 与h a d s ( t h e h o s p i t a la n x i e t ya n dd e p r e s s i o ns c a l e ) 。结果发现,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组的 t a s 2 0 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抑郁组在情感辨别不能和情感描述不能两个 述情障碍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焦虑组在情感辨别不能分量表上显著 1 0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高于正常组。对t a s 2 0 及h a d s 条目进行因素分析显示,抑郁是不同于述情障碍 的一个结构而焦虑与情感辨别不能维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结论提示,在抑郁、 焦虑障碍患者中,述情障碍与抑郁是两个独立但密切相关的结构,相较而言,焦 虑与述情障碍的d i f 维度存在一定重合。蚁金瑶瞰1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发现,目前 就述情障碍与抑郁的关系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述情障碍是一种独立于抑郁的 人格特质,是抑郁症的易感因素;二,述情障碍与抑郁是相互重叠的两个概念、 述情障碍是抑郁的一种状态反应;三,述情障碍既是一种人格特质,又是一种状 态反应。对此,学者们各执己见,但当前多数认为述情障碍是一种独立于抑郁的 人格特质。 总的来说,述情障碍( 主要是情感辨别不能和情感描述不能两个分量表) 与 抑郁密切相关,且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述情障碍是一种独立于抑郁的人格特质。 1 6 研究目的 已有研究显示,成人依恋与多种精神病理显著相关。国外关于成人依恋与抑 郁、成人依恋与述情障碍的研究更是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国内还甚少涉及。通 过文献回顾发现,成人依恋与述情障碍,成人依恋与抑郁,述情障碍与抑郁两两 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由此,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之间 究竟是什么关系,其作用路径为何呢? 这是本研究主要要考察的内容,也即本研 究的主要目的。具体目的如下:( 1 ) 考察在校大中学生依恋状况;( 2 ) 考察早年 依恋经历与当前成人依恋的关系;( 3 ) 深入研究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的关系及 其作用路径。 1 7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国内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对 成人依恋理论呻聃1 、测量工具等的综述阱1 外也开始了一些相关研究,主要涉及社 交焦虑嘲、主观幸福感呻一、负性情绪与应对方式阳、不良教养方式与自尊蚴、 社会支持四3 1 及人格障碍钔等,大都从社会人格取向出发。目前有少量研究开始考 察成人依恋与抑郁的关系嘲1 ,但没有关于成人依恋与述情障碍关系的研究,更没 有综合考察三者关系的报告,国外也未见相关的研究文献。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 1 ) 在国内率先考察依恋与述情 障碍的关系;( 2 ) 综合考察了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的关系及其作用路径。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 2 1 研究对象 第二章方法与材料 本研究采用整群方便取样的方法,分别在两所高中及两所大学的高二、高三、 大二、大三四个年级发放问卷5 0 0 份,当场收回,问卷完成需时3 0 分钟左右。获 取有效问卷4 5 2 份,有效率为9 0 4 。被试年龄在1 5 - - , 2 3 岁之间,其中1 6 - - , 2 2 岁被 试占了总数的9 7 ,平均年龄1 8 7 9 + 1 8 8 岁。具体人口统计学资料见表2 。 表2 样本人口学资料情况 分 类 学类所占比重 人数 历别( ) 分 类 学所占比重 类别人数 历( ) 性 别 独 生 重 大 事 件 高男 中女 大男 学女 缺失 高是 中否 大是 学否 缺失 高有 中无 大有 学无 缺失 2 7 7 城 2 2 1 1 5 1 3 4 7 乡 0 4 年 级 学 历 高城市 9 3 中农村 1 3 0 大城市 6 6 学农村 1 5 7 缺失6 高高二 1 0 6 中高三 1 1 9 大大二 7 7 学大三 1 5 0 高中 2 2 5 大学2 2 7 4 9 8 5 0 2 2 2 研究工具 2 2 1 自编一般情况问卷 包括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城乡、有无重大事件经历、学历、年级等。 所谓重大事件是指个体在过去经历的,自认为使其性格、观念等发生了重大转折 1 2 石 墨 石 j 3 5 3 4 2 加 勰 m 弘 l 筋 拍 弘 j 名 2 2 , 石 3 2 j 8 n 儿 孙 强 l m 砣 扒 勰 l 必 啪 矾 研 2 斛 啪 5 脚 8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的事件。 2 2 2 成人依恋问卷( a a 0 3 1 ) 成人依恋问卷a a q 3 1 中文版由李菲茗、傅根耀等于2 0 0 1 年修训训。该问卷 是一个五点量表,共9 0 个条目,共有表征依恋状况不同方面的1 5 个分测验。这1 5 个分测验分别是:f 1 母亲不爱、f 2 父亲不爱、f 3 母亲嫌弃、f 4 父亲嫌弃、f 5 母 亲角色倒置、f 6 父亲角色倒置、f 7 母亲消极纠缠、f 8 父亲消极纠缠、f 9 对母亲 愤怒、f 1 0 对父亲愤怒、f 1 1 对母亲理想化、f 1 2 对父亲理想化、f 1 3 对死者悼念、 f 1 4 对失去亲人的恐惧、f 1 5 对父母影响的评价。试用结果及我们之前的研究显示 【5 6 艘】,该测验的后3 个分测验:对死者悼念、对失去亲人恐惧、对父母影响评价 实际应用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本研究选取前1 2 个分测验以测量个体的早期依恋 经历。本研究中,a a q 3 1 总量表的c r o n b a c h s 仅系数为0 8 7 。 2 2 3 关系问卷( r 0 ) 由b a r t h o l o m e w 和h o r o w i t z 于1 9 9 4 年编制,该量表包括4 段对成人依恋原 型( p r o t o t y p e ) 的描述,要求受测者在7 点量表上,判断每段描述在多大程度上 符合自己的亲密人际关系,最后从4 种类型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作为自己的依 恋类型。该量表还可以得出个体的自我模型( w o r k i n gm o d e l so fs e l f ) 和他人模 型( w o r k i n gm o d e l so f o t h e r s ) 得分。根据b o w l b y 的依恋理论,依恋经历会让个 体逐渐形成一种关于自身和他人的人际关系模型,均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 自我模型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有价值的;消极的自我模型则相反,认 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他人爱的;积极的他人模型则是指认为他人是可靠 的,值得依赖的;消极的他人模型则认为他人是不可靠的,不值得依赖的。具体 计算公式为:自我模型= ( 安全型+ 忽视型) ( 沉迷型+ 恐惧型) ;他人模型= ( 安 全型+ 沉迷型) ( 忽视型+ 恐惧型) 。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模型或他人模型越正性。 2 2 4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 o r ) b r e n n a n 等人编制,共3 6 道题目。分成两个因子,分别为依恋回避( a t t a c h m e n t a v o i d a n c e ) 和依恋焦虑( a t t a c h m e n ta n x i e t y ) ,每个因子由1 8 道题构成。e c r 中 文版由李同归等2 0 0 6 年修订,表现出良好的信效度,依恋回避分量表和依恋焦 虑分量表的c r o n b a c h 5q 系数分别为0 8 9 和0 7 0 ,重测信度为o 7 1 和o 7 0 。本 研究中,两分量表的c r o n b a c h sa 系数分别为0 7 5 和0 8 4 。 2 2 5 多伦多述情障碍2 0 条目量表中文版( t a s 一2 0 - c ) t a s 2 0 f l j b a g b y 等编制瞰】,采用5 级评分,1 = 完全不同意,2 = 不同意,3 = 中 立,4 = 同意,5 = 完全同意。该量表共包括2 0 个条目,三个因子,分别为g 情感辨 别不能、情感描述不能和外向性思维。t a s 2 0 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测量述情障 碍的最佳工具,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应用于世界上不同人群之中。多伦多述情 1 3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 障碍2 0 条目量表中文版( t a s 2 0 c ) 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中 心蚁金瑶等【9 7 】修订。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指标,该量表c r o n b a c h s0 【系 数为o 8 3 ,重测信度为0 8 7 ,总分与各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 7 2 珈8 2 。本研究中, 总量表的c r o n b a c h s0 【系数为0 8 0 。 2 2 6b e c k 抑有i j 问卷一1 3 ( b d i 一1 3 ) 该问卷共包括1 3 个项目,o 3 级评分,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高。本研究中, 量表的c r o n b a c h sa 系数为0 8 6 。 2 3 施测程序 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和本科生担任主试,团体施测。为保证问卷的真 实有效,向研究对象特别说明了问卷结果的保密性,并采取了相关措施:施测时带 课老师离开教室:除了回答研究对象的问题外,主试均位于教室的前方,不得随意 在教室走动;研究对象在填写问卷时不要互相讨论,独立完成问卷;问卷采取匿 名的方式,除了性别、年龄、年级、是否独生、城乡等以外,问卷中没有任何能够 显示研究对象身份的内容。当场统一收回。 2 4 统计分析 采用s p s s l 3 0 进行数据输入与统计分析,采用a m o s 4 0 进行路径分析。 1 4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 3 1 大中学生依恋状况 刍留= 害多士甲 弟二早三育禾 3 1 1 早期依恋经历状况及性别、城乡等差异分析 表3 大中学生早期依恋经历现状及其性别、重大事件差异 全体性别重 大事 件 址s d 男( 1 9 3 )女( 2 5 7 ) t p 有( 1 7 1 )无( 2 7 3 ) t p f l1 2 3 8 3 9 41 2 4 8 4 0 61 2 3 2 3 8 60 4 3 00 6 6 81 3 1 6 4 4 61 1 8 8 3 4 63 1 9 10 0 0 2 f 21 2 5 3 3 7 81 3 2 0 3 9 1 2 0 1 士3 5 73 3 1 60 o o l1 3 2 5 4 1 1 91 2 0 3 3 5 03 2 2 90 0 0 1 f 3 1 2 8 6 4 4 21 3 0 9 4 4 01 2 6 4 士4 4 41 0 7 60 2 8 3 1 3 9 2 4 9 11 2 1 3 3 9 14 0 2 30 0 0 0 f 41 2 5 6 4 4 71 3 1 2 4 6 21 2 0 9 4 3 02 4 2 00 0 1 61 3 2 1 4 8 51 2 0 6 4 1 72 6 4 60 0 0 8 f 51 6 。1 4 4 6 81 7 0 l 士4 4 11 5 4 7 4 7 93 4 7 60 0 0 11 7 1 6 4 9 31 5 5 0 4 4 33 灰;oo o o o f 61 3 8 4 5 0 61 4 4 5 4 - 4 9 1 11 3 3 6 5 1 52 2 6 60 0 2 41 4 3 2 5 1 61 3 5 2 - - 4 - _ 4 9 71 6 3 00 1 t 1 4 f 71 7 4 4 4 8 91 8 6 9 士4 6 01 6 5 1 土4 9 04 8 0 10 0 0 01 8 2 9 4 8 81 6 9 5 士4 8 42 8 2 70 0 0 5 f 81 6 4 0 4 - 5 0 01 7 7 9 4 6 21 5 3 7 5 0 35 2 2 50 0 0 01 7 2 5 士5 2 91 5 8 0 4 7 32 9 8 80 0 0 3 f 91 0 2 3 3 7 51 0 7 7 4 1 19 8 5 士3 4 22 5 0 70 0 1 31 1 0 l 士4 1 49 7 8 3 4 53 2 4 90 o o l f 1 01 0 7 7 4 3 71 1 5 4 4 7 21 0 1 8 4 3 2 2 7o 0 0 ll i 7 l 4 5 81 0 1 2 士4 1 43 6 9 7o 0 0 0 f 1 1 2 1 5 3 4 - 5 2 12 2 3 9 士4 8 9 2 0 8 8 5 3 63 0 9 2o 0 0 22 0 9 0 士5 5 02 1 6 4 5 0 54 1 4 8 20 6 3 0 f 1 22 0 8 l 5 4 52 1 4 9 5 0 62 0 3 5 5 6 82 2 1 20 0 2 72 0 9 0 _ 4 - 5 5 02 0 7 8 4 - 5 4 50 2 1 90 8 2 7 注:f 1 母亲不爱,f 2 父亲不爱,f 3 母亲嫌弃,f 4 父亲嫌弃,f 5 母亲角色倒置,f 6 父亲角 色倒置,f 7 母亲消极纠缠,f 8 父亲消极纠缠,f 9 对母亲愤怒,f 1 0 对父亲愤怒,f l l 对母 亲理想化,f 1 2 对父亲理想化下同 对早期依恋经历的性别、有无重大事件经历组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3 所示。除了母亲不爱、母亲嫌弃两个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1 0 个因子( 父 亲不爱、父亲嫌弃、母亲角色倒置、父亲角色倒置、母亲消极纠缠、父亲消极纠 缠、对母亲愤怒、对父亲愤怒、对母亲理想化、对父亲理想化) 上男生得分都要 显著高于女生的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重大事件经历,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 所经历的让自己个性、思想观念等发生重大转变的事件。结果显示,有重大事件 经历的个体在母亲不爱、父亲不爱、母亲嫌弃、父亲嫌弃、母亲角色倒置、母亲 消极纠缠、父亲消极纠缠、对母亲愤怒、对父亲愤怒等因子上得分都显著高于没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有重大转折事件经历个体;在父亲角色倒置、对母亲理想化、对父亲理想化上没 有显著差异。 另外独生与否、城乡之间差异显著,具体如表4 所示。独生子女和城市学生 母亲角色倒置、父亲角色倒置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和农村学生,对母亲愤怒 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和农村学生。按学历将学生分为高中组和大学组,进行 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母亲角色倒置上边缘显著( 仁1 9 3 2 ,p = o 0 5 4 ) ,母亲 消极纠缠( t - 3 3 2 6 ,p = o 0 0 1 ) ,父亲消极纠缠( 仁2 7 0 9 ,p = o 0 0 7 ) ,对母亲愤怒 ( 仁2 3 3 5 ,p = o 0 2 0 ) 上高中组得分都显著高于大学组。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母 亲消极纠缠( - 0 1 2 9 ) ,父亲消极纠缠( 0 1 3 5 * ) ,对母亲理想化( o 1 1 2 ) 显 著负相关。 表4 早期依恋经历独生、城乡差异比较 按公式母亲依恋= ( 母亲不爱+ 母亲嫌弃+ 母亲角色倒置+ 母亲消极纠缠+ 对母 亲愤怒) 5 ;父亲依恋= ( 父亲不爱+ 父亲嫌弃+ 父亲角色倒置+ 父亲消极纠缠+ 对 父亲愤怒) 5 ,进行数据转换得到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两个因子,分别代表了早 年与母亲和父亲之间的不良依恋经历。男生的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得分均显著高 于女生( p = 0 0 0 0 ) ;有重大事件经历者的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得分显著高于无重 大事件经历者( p = 0 0 0 0 ) 。 1 6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 3 1 2 大中学生成人依恋状况 3 1 2 1e c r 得分及性别、城乡等差异分析 独立样本t 检验显示,成人依恋的性别、城乡、学历差异显著,是否独生子 女、有无重大事件组间差异不显著。其中男生、高中生的依恋回避得分分别要显 著高于女生和大学生;城市学生的依恋回避得分要低于农村学生。具体见表5 、 表6 。 表5 大中学生成人依恋基本得分情况及性别差异 表6 大中学生成人依恋城乡、学历差异分析 3 1 2 2 舳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3 8 4 名( 8 5 ) 被试报告了r q 依恋类型,具体分布见表7 。皮 尔逊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高中组与大学组依恋类型分布没有显著差异 ( z 2 = 1 3 7 1 ,p = o 7 1 2 ) 。相关分析显示,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显著相关( r - - o 1 0 7 , p = 0 0 2 6 ) 。 表7r q 成人依恋类型分布 3 1 2 3e c r 与r q 相关分析 将e c r 与r q 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可见依恋回避与自我模型、他人模型显 著负相关,依恋焦虑与自我模型显著负相关。结果见表8 。方差分析显示,四种 依恋类型的依恋回避、依恋焦虑、自我模型、他人模型得分差异显著。见表9 。 1 7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 表8e c r 与r q 的相关 表9四种依恋类型e c r r q 得分差异比较 3 1 3 早期依恋经历与成人依恋的关系 3 1 3 1 相关分析 a a q 3 1 的1 2 个因子与e c r 两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约5 4 的因 子间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 0 9 4 - 4 ) 1 8 1 之间。母亲依恋与依恋焦虑显著正 相关,父亲依恋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显著正相关。见表1 0 。对r q 四种依恋 类型的早期依恋经历得分进行比较,忽视型个体的父亲依恋得分显著高于恐惧型 依恋( p = 0 0 1 0 ) 。 表1 0 早期依恋经历与成人依恋相关分析 3 1 3 2 回归分析 以a a q 3 1 的1 2 个因子为自变量,分别以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为因变量进 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年依恋经历中的父亲嫌弃能解释依恋回避的 2 3 ,母亲消极纠缠、母亲角色倒置、对父亲理想化可解释依恋焦虑的5 6 。 将母亲依恋、父亲依恋作为自变量,分别以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作为因变量,进 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依恋可解释依恋回避的1 3 ( f = 5 9 4 2 , p = 0 0 1 5 ) ,母亲依恋可解释依恋焦虑总变异的4 5 ( f = 2 1 0 2 5 ,p = 0 0 0 0 ) 。 1 8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3 1 3 3 路径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设定以下模型( 见图1 ) 。采用a m o s 4 0 进行路径分析,考察早年不良依恋经历对成人依恋的影响。拟合指标如下: g f i = 0 9 9 5 ,a g f i = 0 9 8 3 ,n f i = o 9 8 0 ,r f i = 0 9 6 0 ,i f i = 0 9 9 3 ,c f i - - 0 9 9 3 , 尉m s e a = 0 0 3 5 。 8 0 图1 ,早期依恋经历与成人依恋关系路径 3 2 早期依恋经历、述情障碍与抑郁的关系 3 2 1 相关分析 如表1 l 所示,早期依恋经历,尤其是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两因子与述情障碍 总分及其三个分量表分、抑郁总分显著相关( r - - - 0 1 3 2 - - o 2 4 6 ) 。 表1 1 早期依恋经历与述情障碍、抑郁的相关分析 3 2 2 回归分析 以a a q 3 1 的1 2 个因子为自变量,分别以抑郁总分及述情障碍总分为因变 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年依恋经历中的父亲不爱、父亲角色倒置、 对母亲愤怒可解释述情障碍总分的7 9 ,对母亲愤怒、对父亲愤怒共解释抑郁 总分的8 3 。以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为自变量,分别以述情障碍总分和抑郁总 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可共同解释述 情障碍总变异的6 9 ( f = 1 6 5 2 6 ,p = 0 0 0 0 ) ,母亲依恋可解释抑郁总变异的5 6 ( f = 2 6 7 3 2 ,p = 0 0 0 0 ) 。以述情障碍总分为自变量,抑郁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 1 9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 分析,发现述情障碍可解释抑郁总变异的1 7 0 ( f = 9 2 2 7 7 ,p - - 0 0 0 0 ) 3 2 3 路径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可得到以下作用路径图( 见图2 ) ,a m o s 路 径分析显示,结果拟合良好:g f i = i 0 0 0 ,a g f i = 0 9 9 5 ,n f i = 0 9 9 9 ,r f i - - 0 9 9 3 , c f i - - i 0 0 0 ,r m s e a = 0 0 0 0 。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都对述情障碍有显著直接影响, 母亲依恋对抑郁既有直接影响,又可通过述情障碍对抑郁间接作用;父亲依恋对 抑郁的影响受到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对抑郁没有直接影响。 图2 早期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关系路径 3 3 成人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的关系 9 3 3 1 相关分析 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e c r 成人依恋、述情障碍及抑郁三者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 1 6 6 - 0 4 1 3 之间。控制性别、城乡后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三者仍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 0 9 6 - 一0 4 0 4 之间。另外,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 相关不显著,述情障碍各分量表分之间及其与总量表分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在 0 2 6 6 - - - 0 8 6 7 之间。结果见表1 2 。 r q 四种依恋类型进行比较,方差结果显示,四种依恋类型在抑郁总分、述 情障碍总分及其三个分量表得分上都差异显著。具体结果见表1 3 。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表1 2 成人依恋、述情障碍及抑郁之间的相关( 括号内为控制性别、城乡后的偏相关系数) 表1 3 四种依恋类型的述情障碍、抑郁得分差异比较 注:表中l 一安全型,2 一忽视型,3 - 沉迷型,4 - 恐惧型 3 3 2 回归分析( 述情障碍在成人依恋和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 根据b a r o n 和k e n n y 提供的检验中介作用的程序和判断条件 9 8 1 ,对述情障碍 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该程序的步骤及判断条件为:第一步,中介变量对自变量 进行回归,回归系数应该显著;第二步,因变量对自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系数应 该显著;第三步,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进入回归方程,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应 该显著,同时,如果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变得不显著,则表明存在完全中介作用, 如果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仍然显著并且比第二步中有所下降,则表明存在部分中介 作用。 本研究中,成人依恋是自变量,述情障碍为中介变量,抑郁为因变量。首先 就述情障碍在依恋回避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探讨,结果显示,三步分 2 1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 析结果满足b a r o n 和k e n n y 提供的检验中介作用的判断条件,且第三步回归分析 显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变得不再显著,因此,述情障碍在依恋回避和抑郁情绪 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见表1 4 。进一步对述情障碍在依恋焦虑和抑郁情绪之 间的中介作用探讨,如表1 5 所示,结果同样满足条件,同时,自变量的回归系 数仍然显著并且比第二步中有所下降( 由0 2 7 1 降为0 1 7 0 ,0 2 7 1 - 4 ) 1 7 0 = 0 0 9 9 ) 述情障碍在依恋焦虑和抑郁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1 4述情障碍对依恋回避和抑郁的中介作用层次回归分析 注:a 为依恋回避的回归系数t 值,b 为述情障碍的回归系数t 值,下同 表1 5 述情障碍对依恋焦虑和抑郁的中介作用层次回归分析 3 3 3 路径分析 图3 成人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关系路径图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 根据上述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知道了述情障碍在依恋回避和抑郁之间存在 完全中介作用,在依恋焦虑和抑郁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因此,进一步用 a m o s 4 0 进行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极好。模型拟合指标如下: g f i = 0 9 9 7 ,a g f i = o 9 8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